自然辩证法复习题.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自然辩证法复习题1、 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哲学学科。他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因而具有文理交叉或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特性。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 1.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 2.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 3.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当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意义:(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3)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思路,扩大知识面,了解科学发展的规律,培养科学精神,增强科技意识,增强科学创新力(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方法:(一) 勤思、独思、慎思。(二) 关注哲学背景,人文与科学结合。(三) 提升学习的自觉性,重在思想、理念、精神、方法的铸造。(四) ,务实求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当中,应时刻联系自然辨证法的理论知识,科学客观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我。目前我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当务之急应把其自然辨证法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当中,争取取得好的成绩3、为什么说工具的使用和制造是人出现的标志? (1)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和固定性。(3)人类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2)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5)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4)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5)生产工具是最为主要的劳动手段,因此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成为我们判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6)生产工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来讲,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生产工具的制作使用成为我们认识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标志。(7)生产工具是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是整个古代文明的重要内涵。在它身上就包含着人类的智慧,人类的技术,成为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工具的制作、使用、废弃等等,也同样凝聚着人们的一种思想观念,都被打上了人类精神文化的烙印。第一点,生产工具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第二点,生产工具本身就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物质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被人们赋予了文化的意义,成为人们观念形态的反映。第三点,生产工具是文化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认为生产工具是古代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4、怎样理解火的使用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1.帮助原始人类在黑夜里驱赶凶兽,保护族群;与寒冷对抗,延续生命;烹饪食物,使猿人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营养,熟食、开水使猿人少生疾病;2.在人类享受火带来的安全感和便利的同时,火也在改造着人类的组织形式。(1)围绕篝火,分享食物和各自的故事,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形成。(2)烹饪后的熟食大大减少了食用生食所用的时间,而渐渐充裕的时间,又促进了族群内分工的形成,增强了原始社会的凝聚力。(3)食用熟食还使得人类的脑容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新生儿较大的头部,让人类成为唯一在生产时需要外界帮助的物种,因此,人类更需要语言,需要共鸣,需要分享,而这些都是社会、沟通、群体的重要构成要素。3.人类在火的帮助下创造出了更轻便、更结实的新材料。金属的出现促进了新技术、新发明的涌现,人类用金属打造帝国,创造产业;金属给武器、工具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交通,改变了人类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历史。4. 火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文明,火药不仅仅能制造出更强大的武器,而且使普通百姓也拥有了表达意愿的权利和抵抗暴政的能力。5.火还释放矿物燃料,如石油、煤中的能量,让我们的屋子变得更温暖,让机器能正常运转。人类创造了现代产业和经济,过上了现代化生活6.今天,我们把火箭发射到太空,让卫星进入轨道;利用这些从火中诞生的机器,负载我们远大的梦想,前往遥远星辰间未知的领域。5、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简要说明四大文明古国文化的共同特点6、古希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基本关系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来源于古希腊文,其早期含义是进行谈话、进行论战的意思。古希腊哲学家把在论辩时揭露和克服议论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艺术叫做辩证法。柏拉图把辩证法引入哲学,把它作为研究概念思维艺术的专门科学。2.形而上学是与唯物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源于古希腊文,形而上学的本意是“物理学后编"。从黑格尔开始,就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论。7、试比较古希腊与古中国自然观8、试分析古希腊、中世纪与近代自然观理解的异同9、中世纪后期经院哲学对近代科学形成的影响答案一:中世纪向来被认为是西方科学发展的空白期,然而其主流学术形态经院哲学传承了古希腊哲学的柏拉图主义传统,并使得其关于自然有秩序和可理解的信条逐渐成为人们心中不证自明的信念,为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形上学基础,以至人们无需再为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进行争论,而直接进入方法论的探讨和具体学科的研究。经院哲学内部唯实论和唯名论两种具有相互张力的思想构成了近代科学的思想生态。唯实论坚持共相是真正的实在,是存在于事物之中或事物之先的精神实体;而唯名论则认为共相不过是名词或者概念,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实在。唯实论继承了柏拉图的唯理主义,重视那个看不见的、经验现象背后的本质的、理性的世界,认为认识这个世界是需要运用理智而不是感官,特别是需要数学。由于对理智的推崇,唯实论在客观上也加强了对人类理智的积累与训练,发展了演绎的逻辑方法。唯名论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经验主义,引导人们把目光转向对具体事物的经验与观察。由此,初步形成了经验还原论的方法;同时,唯名论的基本立场使归纳逻辑得到重视;并且唯名论本身又成为自由探索精神的象征。答案二:10、简述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基本内容1.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而非地球,地球围着太阳在一定的轨道上旋转;2.重新排定太阳系各行星的排列顺序,太阳系行星在各自的圆形轨道上围绕太阳旋转,它们的轨道大致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它们公转的方向也是一致的;3. 解释了对地动说的种种疑问。比如,解释了行星逆行的原因4地球自转;5.月亮围绕着地球旋转,并且和地球一起围绕太阳旋转。11、简述开普勒的主要科学成就和意义主要科学成就:1. 行星轨道是椭圆形不是圆形,发现行星在轨道上并不是作一成不变的匀速运动,而是作有规律的变速运动。2.提出开普勒三定律:(1)开普勒第一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 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2)开普勒第二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3)开普勒第三定律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用公式表示就是:R3/T2=K(K为比例常数)。3.阐述了光是怎样成像的,研究了大气折射的计算,并且提出了折射望远镜的原理。意义:1.开普勒定律在科学思想上表现出无比勇敢的创造精神。2.开普勒定律使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得到明晰概念。 3.开普勒三定律的发现,把哥白尼的日心说推向了定量化与精确化阶段。4.使太阳系成为一个严格按照确定规律运行的力学体系。5.由于开普勒三定律正确地反映了行星运动的过程与规律,为牛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打下坚实基础。12、试述加利略的科学方法论贡献1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及其产生的科学背景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1) 作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这自然科学冲破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这种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受它影响,当时的研究者在研究自然界的时候,把它分成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及其多种多样的解破形态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了最近四百年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后来深入研究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材料。(2) 危害:当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和固定化的世界观时,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成为通向唯心主义的桥梁和束缚科学发展的桎梏。a. 对科学发展的阻碍:光学中微料说压制波动说,热学中热素说压制分子运动说,化学中燃素说压制氧化说,电学中电流体说盛行;b.使得8世纪自然科学在自然观上低于古希腊,甚至导致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目的论。产生的科学背景:a. 由于科学发展水平所限,经验材料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要进行分析,就必须把自然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暂时割断它同其它事物的过程的联系,把它看成是孤立和静止的。这种研究方法久而久之,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普遍的思维形式,即只注意局部,不注重整体;只注重研究个别,不注重研究一般;b. 由于力学的有效性,用“力”解释一切,把一切都解释为必然、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c. 这种思想方法由一些思想家进行哲学概括,使之理论化,并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取得了固定的形式,形成了形而上学自然观。14、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原则和哲学意义基本原则: 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进化论主要包括四个子学说:一.进化论:物种是可变的,现有的物种是从别的物种变来的,一个物种可以变成新的物种。二.共同祖先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三.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四.渐变论:生物进化的步调是渐变式的,它是一个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累积微小的优势变异的逐渐改进的过程,而不是跃变式的。意义:1.达尔文进化论沉重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特别是给予宗教神学的“目的论” 、 “神造说”以毁灭性的打击,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扫清了道路。2. 达尔文进化论为论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自然科学理论材料和实际材料 , 使它的发展建筑在更加牢固的新的科学成就之上。3. 达尔文进化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4.进化论对存在之链的批判达尔文进化论挑战了存在之链的思想,用进化的观念取代了恒定不变的特创观念,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深化了对生命的本质和人的本性的认识。不仅使人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且奠定了关于人的观念的现代哲学基础。5.进化论与目的论进化论通过对一切目的论的否定,不仅动摇了神创论,而且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人类提供了科学地探究生命及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新视角。6.进化论与传统决定论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揭示出传统决定论的错误与局限性,引发了人们世界观的转变。达尔文进化论对传统决定论的否定,为现代思维方式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科学基础。它不仅直接促进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同时,对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具有特别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7.达尔文进化论的哲学内涵对于现当代人类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一方面,达尔文进化论对存在之链、 目的论和传统决定论的冲击,颠覆了西方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它又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现代思维方式的发展。15、谈谈中西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道路及启示见论文16、比较20世纪科学与牛顿科学革命的哲学意义17、怎样理解科学的特点科学认识有四个基本特征: 实证性:科学在其认识活动过程中要求其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实证性。其过程的逻辑性能确保提供具体确定的知识;其研究结论比较明确,可以验证。 深刻性:过程和结果具有深刻性。它不是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上,而是力求深入研究对象的本质,揭示其组成、结构、演化规律及其与其他事物之关系,阐明其内部机理。 创造性:过程和结果具有创造性。它或者超越已有的知识,提出新的观点;或者推动了已有知识的进步,增进了已有知识的存量;或者变革了已有知识中有错误的东西,革新了已有知识体系。不确定性:科学研究由于是在未知领域中的探索,因此其研究本性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使得科学探索扑朔迷离,很难得到明确的规律;也使得对科学研究的成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变得十分困难,使得科学家在选择研究方向时,不能确保研究的成功。18、科研选题的原则有哪些(1) 科学性原则:科学研究的课题,当然应当是科学的问题,而不是荒诞不经的问题。具体说些,应当有一定事实或理论依据。这对科学工作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判断具体问题时却不总是统一的,有时甚至产生严重分歧。这类情况不仅科学史上存在过,现在仍然存在。(2) 必要性(价值)原则:所谓必要性,就是课题应该有它的意义,实践上的意义和理论上的意义。换句话说,选题应当考虑它在社会实践中和科学发展中的必要性。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脱离了这个目的,科学研究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应当强调,研究课题首先应当选择那些社会实践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需要具体分析前面衡量。(3) 可能性原则:可能性指的是具备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一个题目是真正科学的问题,也可以看出它的重大意义,然而还不具备必要的客观物质条件,这样的题目即使选定了也难以完成。当然主客观条件不是硬性的东西,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促其变化的。(4) 合理性原则:在应用研究,特别是发展研究中,除了要考虑上述问题以外,还应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新课题的研究成果,应当经济效益高,技术上先进,总和起来看应当在技术、工艺、产品和设计等方面较原有的优越,否则,新的成果就没有生命力。总的来说,应满足:窄,小,精,新,深,特,奇。19、简要说明科学争鸣及其意义科学争鸣: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下,平等的学术争论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又一内在动力。科学争鸣的起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原因:1、科学新思想与背景知识相冲突引起科学争鸣。2、由于科学思想本身的不完善导致的科学争鸣。3、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科学争鸣(如微粒说和波动说的争论)。此外由于学者专业角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地域的不同,甚至民族、宗教信仰、社会家庭背景的不同等等,都会造成科学争论。意义:学术上的自由科学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强大动力。1.科学争论能激发科学新思想的萌发。双方为了确证自己,批驳和诘难对方,都要积极地、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加深人们对问题的研究,激发新的科学思想萌发,提出更具体的科学理论。2.科学争鸣能促进原有理论日臻完善。针对理论弱点和不足而进行的不同观点和见解的争鸣,可以深刻的暴露理论的缺陷与困难,使争论双方及时修正和改进自己的理论,克服自己认识上的片面性,使理论朝向全面的方向发展。3.科学争鸣会导致不同学派的形成。4.通过争论,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带头学科的更替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总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科学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在科学技术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中,不得使用权力、政治干预来解决,只能靠科学事实讲话。20、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其发展必然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把握科学前沿,营造科学中心,都与良好的社会条件密不可分。(1) 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在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众多社会因素中,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居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实践对科学提出了需求,要求科学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说生产的发展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只有当社会的和经济的需要同科学内在发展的各种问题协同结合起来时,科学才能获得发展。(2) 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和影响着生产关系,并与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综合即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而,政治与科技的关系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关系的一种基本关系。a. 社会政治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落后的、专制的政治制度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民主的政治制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b. 科技方针政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是通过科技政策来体现的。正确科技政策体现以下几个方面:i. 随着经济的发展,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到科学研究方面;ii. 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中心,培养人才;iii. 重视从事科学技术事业的科技人员;iv. 深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使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能力。c. 军事、战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军事和战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破坏生产,毁灭科学成果,另一方卖弄刺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刺激作用表现在:军事需要刺激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战争和军备竞赛促进国家对科技政策的调整;军事科学研究带动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上的战争促进了学术交流;军事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民用技术。(3) 社会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a. 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首先科学认识理不可哲学思想的制约;哲学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方法论。b.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首先教育为科学技术事业培养人才;教育水平、发展速度和规模直接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c. 道德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进步的道德是科学技术后发展的精神条件,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d. 美学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主要表现在艺术当中,所以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中的哲学问题。而从哲学意义上说,艺术也是现实社会生活在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也是缘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的。因此,科学技术与美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e. 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为三个层次:各种观念;成为习惯的行为规则;体现各种习惯的仪式。21、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现代物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如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大多学者都认同这个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管理)(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在历史上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如,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查询最新、最快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分。人们又可以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3)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4)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 唯科学主义是一把双刃利剑。一方面对科学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其中尤以近现代以来对自然和生态的破坏为烈。正是在一次次天灾人祸的打击下,人类渐渐悟出,科学终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科学的力量未必是无限的。因为承认科学力量的有限性,人们开始自省人类面对自然不能为所欲为,而要有所不为,不能无所顾忌,而要心存敬畏。什么叫敬畏自然?就是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不一定就是大自然天生的主宰,大自然也不一定就是天生为人类而存在的。对自然有所不为不是消极,对自然心存敬畏也不是迷信,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代表着人类理念的进步。22、科学的精神气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得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的涵义是历史地演变的,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有关科学精神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不唯书、不唯上、只求真;b.有条理的怀疑精神: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的(逻辑上自恰)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c.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除此之外还有实事求是;怀疑与批判精神;究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认真的态度;勇于坚持真理;科学与民主。(2)科学精神的意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人类本身。作为先进的生产力,科学必然产生高于那个时代其他文化因素的科学精神,从而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而且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系列先进的行为规范,对人类精神生产生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科学精神无疑为科学家群体所特有,但绝非为其所独有,其他人同样可以通过科学普及与亲身实践活动的途径养成科学精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为此,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因为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将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都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23、谈谈科学奖励中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在科学活动中,如果一位科学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需要给予一定的承认和奖励,这就是科学奖励。换句话说,科学奖励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家在增进科学知识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的承认和荣誉。由于科学家得到的承认(奖励)多,名声高,则获得的承认高,反之,则得到的承认(奖励)少,这种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即对于贡献相等的科学家,因名望,原来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导致所受到的奖励(成人)不同的情况。科学家得到的承认越多,就越容易被承认、奖励;而得到的承认少,就更难以承认,受奖励。马太效应对科学奖励系统的影响是:有利于已经得到确认的科学家,这种影响使他由于某种贡献而获得的承认多余其它科学家做出的相同和等价贡献可能得到的承认。其在科学奖励中所起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其有利于有名望的科学家,不利于声望低的科学家,会延迟小人物所做出的贡献被发现的时间,对普通科学家的科学成果的产出率有降低作用有碍科学的发展,影响普通科学家的产出。另一方面,有利于尽早使有名科学家的成果被承认,从而尽早培养科学精英,同时,普通科学家会努力工作,出更好的成果,他们的成果的发现只是被延长,而不是抹煞,著名科学家的发现很快得到承认比根本不被承认要好的多;而声望低的科学家,则可以扎扎实实的进一步工作,使科学水平更进一步提高,只要成果多了,最终必然会脱颖而出,被人承认。马太效应的启示:爱因斯坦主张“在最厚的木板上打孔“,一生致力于”统一场论“的研究,而当时物理学的发展集中在量子力学。然而,当时”统一场论“研究的科学发展条件还不成熟,知道60年代,才取得了一些成就。事实上,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可以在科学研究的热点、易取得成果的地方入手,获得一定的成就后,再转向那些难出成果而自己又有着浓厚兴趣的方向,这样更容易被承认。24、简要说明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哪些内在动力:科学技术内部的矛盾一、实验和理论的矛盾循环运动在实验与理论的循环中,一般来说,实验室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实验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它对科学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科学理论的建立上看,科学实验所积累的材料是科学理论的直接来源和依据;第二、从科学理论的发展看,科学实验是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从科学理论的确立上看,科学实验是评价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验是理论与实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理论一旦形成,它就高于实验事实和材料,成为科学实验方向的选择、进程设计和结果分析的灵魂。首先、科学理论为科学实验方向选择提供依据;其次、科学理论为科学实验的进程设计确立思路;第三、科学理论对科学实验的结果的分析给予指导。总之,实验与理论的对立统一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一方面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事实,新的材料,从而揭露出原有的理论和概念的局限性和错误,形成科学危机,要求在理论上、概念上作出新的解释或概括,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新的科学理论又反过来指导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开拓新的实验领域,获得更加新的实验材料。实验和理论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推动科学不断前进,二者永远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上,它们的矛盾解决始终是对立的。二、理论自身的矛盾:科学问题、科学悖论、科学佯谬科学是一个理论的体系,是用严密的逻辑表达出来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对科学知识来说,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无矛盾性,即科学理论的概念、判断、推理应该首尾一贯,不能前后矛盾。可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某一现象的认识不可能达到绝对的首尾一贯;或者在现阶段看来没有矛盾的理论,但经过科学思想的深层次上的批判性、革命性的认识,往往会产生出一些与科学理论的规范不相容的概念、观念、结论和方法,从而将科学理论固有的内在矛盾揭露出来,从而出现了科学问题、科学悖论和科学佯谬。悖论总是相对于某一科学理论而言的;以逻辑矛盾的形式出现,自然而然地就会使一大批人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悖论对科学的推动并不总是以新理论代替旧理论而结束,这种推动作用有时表现为旧理论的改进和完善。科学问题和科学佯谬与科学悖论相近,都是科学发展中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科学发展中的困难,也是科学发展的契机和生长点。三、不同观点和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学术上的自由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强大动力。首先,科学争论能激发科学新思想的萌发;其次,科学争鸣能促进原有理论的不断完善;第三,科学争鸣会导致不同学派的形成。总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派之间的科学争鸣。第四、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间争论的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带头学科的更替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五、分化与综合:科学的不断分化,实质上是对认识领域由粗略到细微,由浅显到深刻的体现。科学的不断综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某一对象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分化与综合的矛盾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1、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相互作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正是这种联系和作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2、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法论上的启示。3、带头学科的更替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头学科的更替是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性在科学上的表现。带头学科的研究推动和加速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确定带头学科也就是科学发展的方向,对于科学发展规划和科学政策的制订都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五、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科学的分化与综合是科学技术发展内在矛盾运动的重要方面,在科学发展的长河中,既有分化,又有综合,形成种类繁多的新学科,构成科学技术体系的宏伟大厦。所谓科学分化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某一领域进行专门研究得到的比较精细的专业知识,从而在原有的学科中分离出新的学科。科学的综合是指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种个别的、特殊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于研究对象,得到关于自然界的总体或某一种物质的运动形式、某一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的认识,因而形成一些具有新质、内涵更大的学科。科学的分化和综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独立、相互综合和相互转化,构成科学自身的内部矛盾的重要方面,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25、简要评述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极端观点两种极端观点是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答案一:一、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对立 在乐观主义者看来,人类的前途充满光明,而悲观主义者却宣称我们的未来带有几分灰暗。他们的主要区别(对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增长。2粮食生产和土地。3资源和能源。4环境污染。5经济发展。6未来的生活。二、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对立的原因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主要 原因表现在:假定条件的不同、衡量标准的不同和事实依据的不同。三、关于人类前途的新探索 从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理论相对立原因中。我 们可以看出,双方理论并非完全是对立的,而且在一定 意义上是相互补充的,相互修正的。只有将双方正确的 部分有效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本文主要通过对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观点的比较 以热力学定律为出发点,对人类前途做出一定的探索。 主要结论有: 1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才的论点对立并非是根本性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补充的。 2两者的对立原因是假定条件的不同、衡量标准 的不同和事实依据的不同。 3人口变化的总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 4在可预知的将来,人类有可能会改变自己的生 活模式,即:从现在的高物质和能量流通时代过渡到中等物质和能量流通时代26、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含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生态危机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发达国家环境问题出现的比较早、比较严重。发达国家的迅速工业化带动了经济的繁荣,但这种经济繁荣是以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因此,环境保护的迫切感最为强烈。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就是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前提下,在现代系统科学、环境科学和现代生态科学等新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系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原者)等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2生态系统是层次分明的整体性系统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层次分明:个体、群体、种群等等,但它们又是相互关联的部分,共同构成一张有机的生命之网。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中的各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开放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动态性。5.人类既是生态系统的要素又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生态自然观把人类的角色由生态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为共同体的一个要素,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因此,人类具有维护生态共同体安全和稳定的责任。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进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非稳定性的统一平衡。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27、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它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以及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的全面发展。1.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总的收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2.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队里额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3.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挺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可持续发展旨在通过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来带动社会、经济、人口、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28、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战略当前全球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正是由于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艰巨性决定的。 总体上看, 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1)各项环境公约的逐步实施, 推动全球环境改善;(2)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每年审议工作, 对于推动21世纪议程的实施起到了积极作用;(3)各国制定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手段的日臻完善;(4)国际组织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进一步增强它们的国际协调能力。 这些都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全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