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福建省区域地质志.doc

    • 资源ID:2766958       资源大小:208.50K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福建省区域地质志.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概述福建省地层,除志留系、中下泥盆统和下第三系缺失外,从元古界至第四系发育比较齐全。岩石类型复杂,沉积岩、变质岩地层的总和以及火山岩地层出露面积,各占全省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本省地层属华南地层区,地层分区性明显。北部及西北部以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为主。中部及西南部出露震旦纪至晚白垩世的浅变质岩、沉积岩及火山岩地层,尤以晚古生代沉积地层发育较齐全,古生物化石较为丰富。其中,石炭纪至早二叠世地层,为石灰岩、无烟煤、铁矿、锰矿、铅锌矿的重要含矿层位。政和至广东大埔一线以东的福建东部地区,则以大面积出露的晚侏罗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地层占主导地位,其岩性复杂,厚逾万米,是研究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的重要地区之一。上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分布零星,在沿海一带较为发育,由基性火山岩、沉积岩及海相、陆相松散沉积物组成。福建地层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共建立11个系56个岩石地层单位。通过调查,基本查明了各时代地层的岩性特征、沉积特征、古生物特征以及岩相古地理面貌和有关矿产的时、空分布。福建侵入岩出露面积40316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33%。侵入活动期有加里东期、华力西一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其中,燕山期不仅规模大,且有多阶段和多次侵入活动。全省侵入岩岩类齐全,有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碱性等。其中,中酸性和酸性岩类占97%以上。花岗岩类中除了广泛分布的黑云母花岗岩外,还有十分独特的晶洞钾长花岗岩。各期侵入岩多沿一定方向呈带状分布。福建变质岩地层包括元古界麻源群至上侏罗统南园组,变质时期可分为加里东、印支和燕山三个时期。福建大地构造位于华南褶皱系的东部,其地壳演化时期划分为:扬子和加里东时期,全省处于地槽阶段;华力西和印支时期,转变为准地台阶段;燕山时期进入濒太平洋边缘活动带阶段;喜马拉雅时期,全省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福建地质构造单元划分为:省内一级单元有闽西北隆起带、闽西南坳陷带和闽东火山断坳带;二级单元有10个;三级单元有10个。全省深断裂带有6条,大断裂带有15条。第一节地质构造福建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泥盆纪前处于地槽阶段,奥陶纪末开始转为准地台阶段,早侏罗世以来又进入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多种类型的沉积建造,多旋回的构造运动,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多期的变质作用,构成复杂的构造,它们主要呈北东向延伸。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已有关于福建大地构造的论述,葛利普在中国地质一文中,曾将福建划为华夏古陆的一部分。民国34年(1945年)黄汲清将福建划归加里东褶皱带。1950年李四光将福建划为亚洲大陆东部向东南突出的三列边缘弧中闽南弧的一部分,并于1970年将福建武夷山、戴云诸山脉划属新华夏系第二个巨大的隆起带的部分和东西向南岭带的一部分。1960年陈国达将福建划为地洼区。1963年福建省地质局和江西省地质局合编的1100万福州幅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将福建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一级构造单元南华后加里东准地台;二级构造单元华夏台隆;三级构造单元有四:即遂(昌)建(瓯)台拱,永(安)梅(县)上古台陷,浙闽粤中断陷及闽东滨海台拱。1974年张文佑将福建划为华力西褶皱带。1980年任纪舜等将福建划为华南褶皱系和东南沿海褶皱系的一部分。1980年郭令智等将福建大地构造划分为武夷云开加里东期古岛弧褶皱带、政和大埔加里东俯冲带、闽西南粤东海西印支期弧间盆地和浙闽粤沿海燕山期火山弧系等构造单元。1982年边效曾等将福建的大地构造划为闽北加里东隆起区、闽西南海西凹陷区、闽东沿海中生代火山岩活动带等单元。此外,1980年福建区测队编制的150万福建省构造体系图及说明书及1985年福建省区域地质志区域地质构造篇,也从不同角度对福建的地质构造进行较系统总结,提高了研究程度。福建的构造单元划分为:闽西北隆起带、闽西南坳陷带、闽东火山断坳带三个一级构造单元。进而划分若干个隆起和坳陷和断陷二级构造单元。在二级构造单元内,又进一步依据其所形成的主要褶皱,划分为一系列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构造单元划分如下:、闽西北隆起带1、邵武建宁坳陷2、浦城洋源隆起3、松溪建西坳陷、闽西南坳陷带(永梅坳陷)1、明溪武平坳陷1A、泉上长汀复式向斜1B、清流武平复式背斜1C、明溪龙井复式向斜1D、宣和复式背斜1E、连城上杭复式向斜2、胡坊永定隆起3、大田龙岩坳陷3A、沙县永定复式向斜3B、南平万安复式背斜3C、广平龙岩复式向斜3D、太华长塔复式背斜3E、大田复式向斜、闽东火山断坳带1、屏南梅林断陷带2、周宁华安断隆带3、福鼎云霄断陷带4、闽东南沿海构造带一、闽西北隆起带包括武夷山北段和鹫峰山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东以政和大埔断裂与相邻单元为界,南以大致宁化南平一线与闽西南坳陷带相接,向北、向西分别与浙、赣接壤。闽西北隆起带由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巨厚的变质岩系组成。前震旦纪,本区处于地槽下沉阶段,沉积厚逾9000米的下部陆屑建造;自早震旦世晚期,受澄江运动影响,逐渐形成北东东北东向的隆起和坳陷。其中央是一个相对隆起带,两侧分别为坳陷带。在坳陷带中,沉积了厚近万米的震旦系下古生界火山复理式和复理式建造。其中,西部坳陷带的震旦系厚7900米,火山岩为钙碱性系列;东部坳陷带的震旦系厚大于9000米,火山岩为拉斑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奥陶纪末的加里东运动,导致本带强烈的褶皱、断裂活动、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并结束了地槽的活动历史。褶皱构造以紧密线形的复式褶皱为主,走向北东东北东,次级倒转褶曲也较发育。断裂构造以崇安石城和政和大埔断裂为代表,并以其为热轴,相应形成崇安宁化和政和南平两条变质岩带。加里东运动之后,本带大部分地区隆起遭受剥蚀,普遍缺失泥盆纪及早石炭世的地层。但在某些凹陷部位,如光泽司前、将乐、建阳虞墩、建瓯房村口等地,仍有晚古生代海相沉积。至少,自石炭纪至二叠纪,海水曾一度漫延到本带的许多地区,形成超覆,但厚度较薄,并由于受华力西和印支运动的影响,再一次地剧烈隆起而遭受剥蚀,多呈零星残留于断陷带中。印支运动,使本来不厚的盖层全面褶皱而剥蚀殆尽。嗣后,在一系列断裂带和山间坳陷中,沉积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含煤建造;晚侏罗世则以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为特征;白垩纪时,构造变动由盛而衰,岩浆活动微弱,断裂活动由原来的压剪性转为一度的张性,从而突出断陷活动的特征。在某些断裂的一侧,形成断陷盆地,堆积一套红色碎屑岩,虽其盆地范围不大,但沉积厚度却相当可观。喜马拉雅运动,本带处于隆升背景。第四纪以来,本带仍处于上升,广泛发育的V型谷、急流瀑布、频繁的弱震、石崩和滑坡等,说明在挽近时期其构造活动较为强烈。(一)邵武建宁坳陷位于崇安石城断裂以西的武夷山地区,向西、向北与江西接壤。该坳陷主要出露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变质岩,而最老地层麻源群仅见于光泽新甸。震旦系广泛分布,为各种变粒岩夹片岩、黄铁矿层及含钙硅质岩,总厚6890米。下古生界邵武五福羊泰宁神下呈狭窄带状出露,为云母石英片岩、石墨片岩、石墨石英岩、石英岩、变质砂岩、粉砂岩及千枚岩等,厚大于2330米。盖层不很发育,仅于光泽司前残存上泥盆统,厚大于599米,但在江西境内有石炭至二叠系分布。中生代沉积,主要沿崇安石城断裂分布。褶皱发育,较重要的有邵武五福羊泰宁神下复向斜和光泽新甸建宁里心复背斜。断裂构造以走向北东、北北东为主,多数是燕山期块断活动的产物。北东向断裂有邵武莲塘建宁里心断裂带,由莲塘、桂林及里心断裂组成;北北东向断裂:有崇安桐木关建宁伊家断裂带,光泽武平断裂带。(二)浦城洋源隆起西以崇安石城断裂为界与邵武建宁坳陷相连,东以浦城武平断裂与松溪建西坳陷为邻。其东北端延入浙江,西南端在将乐洋源一带倾伏。该隆起大面积出露麻源群,岩性以各种片岩、变粒岩为主,夹变质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及石墨层,总厚大于9642米,原岩为火山砂泥质(陆屑)建造。震旦系分布于西部近崇安石城断裂一带,主要为黑云斜长变粒岩、各类片岩,上部偶夹薄层钙硅质岩,并夹酸性及中酸性火山岩,总厚大于3800米,原岩为火山复理式建造。下古生界仅分布于将乐一带,为变质砂岩、粉砂岩及千枚岩,夹少量大理岩及黄铁矿,厚1166米,为砂泥质复理式建造。此外,盖层不发育,仅于将乐、建阳虞墩等地见零星分布的上古生界。中生代为类磨拉石建造堆积,以及中小型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喷发。浦城洋源隆起由三个线形褶皱形成,即建阳五峰岗邵武卫闽复背斜,建阳南岭邵武洪墩复向斜,松溪寺坑明溪枫溪复背斜。总的轴向为北东东北东,并显示向东南方向凸出的弧形。断裂构造主要有两组,一组走向北东北东东,另一组走向南北。前者多是燕山旋回以来断块活动的产物,后者至少从加里东期开始活动,对古生界和侏罗系沉积建造和岩浆活动都有显著的控制。北东向断裂有崇安石城断裂带和浦城武平断裂带。南北向断裂有将乐华安断裂带和崇安星村沙县金龙顶断裂带。(三)松溪建西坳陷西侧以浦城武平断裂带为界,东以政和大埔断裂带北段与闽东火山断坳带相邻。该坳陷出现地层除西部有麻源群外,震旦系广泛分布,下部为迪口组之斜长变粒岩夹片岩及斜长角闪岩,厚大于5879米;上部为龙北溪组之绿色片岩、片岩及石英岩,厚3800米,属细碧角斑岩建造。上震旦统至下古生界分布于坳陷中心,为变粒岩和二云片岩,厚大于1462米,其中部分变粒岩原岩为角斑质凝灰岩。盖层不发育,仅于顺昌吴墩、建瓯房村口处之断裂中见有上古生界,中生代含煤建造亦见于断陷带中。本带褶皱不发育,有建瓯复向斜、松溪洋墩建瓯南雅复背斜,政和建瓯大历复向斜。断裂构造很发育,有北东、北北东向及后期之南北向及北西向之断裂。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有政和大埔断裂带和建瓯附近断裂带。政和大埔断裂带,分布于政和、南平东、尤溪、大田、漳平及龙岩东一带,西南端延入广东,属丽水海丰断裂的一部分,全长390公里,宽20公里左右,总体走向3050度。由一系列平行分布倾向东南的陡倾角断裂组成,也是福建东、西部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南北向断裂:有浦城永泰嵩口断裂带,长240公里,宽12公里。北西向断裂:有松溪宁德断裂带和顺昌闽清断裂带。二、闽西南坳陷带(永梅坳陷带)位于福建西南部,北以宁化至南平一线与闽西北隆起带相接,东以政和大埔断裂带与闽东火山断陷带相邻,往西南延入广东省。闽西南坳陷带是叠加在加里东褶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坳陷带,主要有晚古生代至三叠纪地层组成,褶皱、断裂均很发育,并有华力西印支期花岗岩侵入。基底出露震旦系和下古生界浅变质岩,属复理石沉积,中生代为磨拉石型沉积,但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地层中,多处发现含海相瓣鳃类之沉积层,可能为广东东江冒地槽之一部分。该坳陷带可划分三个二级构造单元。(一)明溪武平坳陷简称西部坳陷,北以长汀明溪一线与闽西北隆起带相邻,东与胡坊永定隆起平行相接,向南延入广东,呈北东向带状分布,长220公里,宽3060公里。基底为震旦纪和早古生代地层,震旦系为浅变质之砂泥质复理式建造,下古生界亦为浅海相复理式建造。坳陷由晚古生代至三叠纪地层组成,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为粗碎屑岩建造;中、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栖霞组,均为碳酸盐岩建造,文笔山组为砂泥质建造,童子岩组和翠屏山组为含煤细碎屑岩建造,其它均为钙、硅泥岩建造。这些地层呈北东向长条状分布,褶皱断裂发育,并有华力西期片麻状花岗岩侵入。褶皱有复式向斜3个、复式背斜2个及1个穹窿构造。即泉上一长汀复式向斜,清流武平复式背斜,桃溪穹窿构造,明溪龙井复式向斜,宣和复式背斜及连城上杭复式向斜。(二)胡坊永定隆起位于明溪武平坳陷与大田龙岩坳陷之间。该隆起南部出露下震旦统楼子坝群,已形成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北部和东缘出露下古生界;其余地区被燕山早期胡坊、古田及小陶之黑云母花岗岩及似斑状花岗岩所占据。但在永安加福安砂等地仍有较大面积的上古生界出露,其余仅在局部地方残留有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加福、安砂地区的上古生界以复式向斜出现,褶曲走向北北东,叠加在下古生界同方向褶皱之上。这些也是福建重要的产煤地区之一。(三)大田龙岩坳陷简称东部坳陷,位于政和大埔断裂带西侧,东与闽东火山断坳带相邻,西与胡坊永定隆起相接,向南延入广东。基底为震旦纪和早古生代地层,岩性及建造与前述明溪武平坳陷之基底相同,唯早古生代地层厚度变化大,粒度变细。该坳陷由晚泥盆世晚三叠世地层组成,岩性、建造与前述明溪武平坳陷相似,但沉积厚度增大,火山活动增加,褶皱断裂更加强烈,形成一系列较紧密的复式背、向斜构造,甚至倒转。华力西印支期石英闪长岩和花岗岩侵入。其褶皱有3个复式向斜、2个复式背斜。即沙县永安复式向斜,南平万安复式背斜,广平龙岩复式向斜,太华长塔复式背斜及大田复式向斜。闽西南坳陷之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其次为北西向和南北向。北东北北东断裂有:浦城武平断裂带、政和大埔断裂带及永安安砂、沙县湖源、漳平西埔、龙岩苏邦等断裂。北西向断裂有永安晋江和上杭云霄断裂带。南北向断裂有将乐华安断裂带及泰宁龙岩断裂带。三、闽东火山断坳带位于福建东部,西以政和大埔断裂带为界,北入浙江,南延广东。该带是在加里东和华力西印支坳褶的基础上,经燕山运动发生大规模断陷和坳陷,造成厚度较大的晚侏罗和早白垩世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构成浙闽粤火山带之一部分。在燕山早期时,沿构造带发生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变质岩带。同时,还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燕山早、晚期的岩体带。基底局部出露下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变质岩和石炭系三叠系地层。盖层为上第三系沉积岩和玄武岩零星分布。可划分为屏南梅林断陷带、周宁华安断隆带、福鼎云霄断陷带及闽东南沿海构造带等四个次一级构造单元。(一)屏南梅林断陷带位于政和大埔断裂带东侧,呈北东向长条状分布,长约400公里,宽1520公里。其地层由下、中侏罗统陆相碎屑岩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火山岩组成。(二)周宁华安断隆带位于屏南梅林断陷带东,并平行分布,长达400公里,宽1035公里。以断续出露大面积的前中生代地层和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大规模侵入为特征。基底地层分布在该带的中心,出露有麻源群、龙北溪组、下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及溪口组、文宾山组。这些地层褶皱强烈,断裂发育。(三)福鼎云霄断陷带位于周宁华安断隆带东侧,西以福安南靖断裂带为界,东与沿海构造带相邻,呈北东向带状展布,长480公里,宽5080公里,是福建最主要的火山喷发带。由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酸性火山岩组成,梨山组、长林组分布在该带的两侧,而南园组则是该带的主要组成部分,石帽山群横跨在该带之上。该带火山构造极为发育,分布有上百个火山机构或喷发中心,并组成十几个大型破火山组合体,呈串珠状分布,构成火山喷发带。基底地层出露零星有:下中石炭统复理式沉积、大隆组、溪口组、文宾山组等。(四)闽东南沿海构造带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以往称闽东南沿海变质带,呈北东向长条状分布,西以长乐东山断裂带为界,与上述断陷带相邻,东濒台湾海峡,北起马祖,往西南经晋江、东山、延入广东南澳岛,宽3858公里,长达400余公里,为中生代低压型区域变质带。其地层为文宾山组和梨山组,以及上侏罗统片理化火山岩及变质较深的各种片岩和变粒岩,该带褶皱呈线状复式背形,断裂也较发育,变质带广泛发育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和低角闪岩相,呈带状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变质作用递增的特点。混合岩化强烈,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广泛出露,并有变质交代的二长花岗岩侵入。此外,还有燕山早、晚期黑云母花岗岩及晶洞钾长花岗岩侵入。平潭南澳复式背形构造:位于近海一侧的岛屿与半岛地区。从平潭岛、福清高山,经莆田忠门、惠安崇武、晋江等半岛、金门岛、龙海深澳、漳浦古雷、东山岛,向南延入广东南澳岛,北东走向呈“S”弧形弯曲,长375公里,宽1025公里,核部由混合花岗岩组成,两翼基本对称分布各种混合岩、变粒岩及片岩。闽东火山断坳带之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次为东西向和南北向,再次为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北东向断裂有:政和大埔断裂带、福安南靖断裂带、长乐东山断裂带。北西向断裂有:松溪宁德断裂带、顺昌闽清断裂带、永安晋江断裂带、上杭云霄断裂带。南北向断裂有:浦城永泰嵩口断裂带、寿宁连江断裂带。东西向断裂有:柘荣建阳徐市断裂带、罗源明溪断裂带、仙游漳平断裂带、厦门南靖断裂带。北北东向断裂有:福鼎白琳一莆田笏石断裂带、松溪南靖断裂带。北东东向断裂有:古田上杭断裂带、闽江口永定断裂带。第二节地层福建省地层发育,除志留系、中下泥盆统和下第三系缺失外,从元古界至第四系发育较齐全,岩石类型复杂,沉积岩和变质岩地层的总和及火山地层出露面积,各占全省陆地面积三分之一。其地层属华南地层区。福建省地层分区性较明显。北部及西北部以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为主,属地槽型的巨厚沉积。中部及西南部出露有震旦纪至晚白垩世的浅变质岩、沉积岩及火山地层,尤以晚古生代沉积地层发育,古生物化石较为丰富;其中石炭纪至下二叠纪,为省内石灰岩、无烟煤、铁矿、锰、铅、锌矿的重要含矿层位。政和至大埔一线以东的福建东部广大地区,则以大面积出露的晚侏罗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地层占主导地位,岩性复杂,厚逾万米。晚第三纪及第四纪地层分布零星,在沿海一带较为发育,由基性火山岩、沉积岩及海相、陆相松散沉积物组成。福建地层划分见表1-2。一、元古界福建省的元古界有:前震旦系麻源群及震旦系。麻源群在下部,可划分四个岩性段。震旦系在上部,与麻源群呈整合关系,下震旦统有楼子坝群、吴墩组、迪口组及丁屋岭组、龙北溪组;上震旦统有南岩组、黄连组及震旦上统等。(一)前震旦系麻源群麻源群系最古老地层,福建省区域地质志(以下简称省地质志)中,是指震旦系之下一套巨厚的中浅变质岩系,命名地点在建阳县东北之麻源村。20年代多认为闽西北之变质岩系属太古界或元古界。1962年福建区测队对建瓯地区的变质岩首次提出建瓯群一名,自下而上划分小桥片麻岩组、连地片岩组及龙北溪石英碳酸盐组,时代归属前寒武纪。1963年福建地质局在南平召开变质岩座谈会,正式采用建瓯群一名,并划分为上、下两个亚群,时代改属前震旦纪。1974年120万建瓯幅进一步将建瓯群按岩石组合及变质程度,自下而上新建迪口组、龙北溪组、大岭组、松源组、吴档组。1974年,福建地质三队三分队曾对龙北溪组中进一步划分出东岩组。1977年、1979年,福建省地质局150万地质图说明书和区域地层表编写组,对建瓯组除同意建瓯幅所划分外,于龙北溪组上段划分为东岩组。1982年区调队在建瓯群大岭组标准剖面中采获几丁虫,福建东部龙北溪组及大岭组亦零星发现几丁虫及微古植物,其时代多属奥陶纪或早古生代。由此,建瓯群所属地层单位的层序关系及地层时代实已动摇解体。1985年省地质志对闽西北变质岩系,重新厘定原建瓯群中各地层单位名称及时代含义(表1-2),划为上元古界麻源群、震旦下统吴墩组、丁屋岭组及上震旦统;福建东部划分为下震旦统迪口组、龙北溪组及上震旦统下古生界。1986、1987年闽北地质大队在专题研究报告和15万政和等三幅区调报告中,对麻源群进一步划分大金山组和南山组,下震旦统吴墩组和东岩组,上震旦统为龙北溪组,另新发现而建立稻香组(表1-3)。本文按地质志所列层序和时代含义予以阐述。麻源群主要出露于闽西北浦城、建阳、将乐、宁化一带,德化赤涂寨至田地仅零星分布,岩性以各种片岩、变粒岩为主,部分地段有不同强度的混合岩,局部夹火山岩及石墨矿层,属震旦系之下福建境内最老地层。按岩石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分为四个岩性段,各段之间皆为整合关系,累计厚度大于9642米,为一套地槽型火山砂泥质(陆屑)建造。其与上覆的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共同组成闽西北扬子和加里东旋回褶皱基底。第一段出露极少,未见底,岩性由灰绿色风化后呈浅褐或粉红色中至薄层白云石英片岩和石英白云片岩组成,中部偶夹黑云变粒岩,建阳南山厚度大于1681米。第二段由灰白、浅灰绿色中厚层细纹黑云(斜长)变粒岩夹中薄层黑云石英片组成,局部夹绿泥绿帘片岩、斜长角闪片岩及不纯大理岩透镜体,普遍见矽卡岩化。德化赤涂寨二云石英片岩产微古植物:光面小球藻、原始光面球藻等,建阳松源厚度2270米。该段变粒岩岩石坚硬,常构成高山陡坡地形,地貌特征明显,为本群的一个重要标志层位。第三段分布最广,岩性为灰、灰绿色中薄层黑云石英片岩、白云片岩夹薄层黑云片岩、白云石英片岩及厚层黑云(斜长)变粒岩,局部地区夹含石墨片岩及晶质石墨矿层,德化赤涂寨产裂瓣藻、穴面膜片等微古植物,顺昌洋源厚度2620米。第四段分布较少,岩性较复杂,以各类片岩为主,夹变粒岩、千枚岩,局部出现斜长角闪岩、变质凝灰质碎屑岩及熔岩,德化赤涂寨本段片岩产穴面球藻、光面小球藻、裂瓣藻等微古植物化石。另外,闽北地质大队对闽北前寒武系变质岩专题研究报告(1986年),从下而上将麻源群第一、二段(原第一段与原第三段对调)命名为大金山组,第三、四段(原第三段为原第一段)命名为南山组,并认为南山组之岩石组合特征与迪口组岩性相近似。两组之时代为前震旦纪。(二)震旦系该系分布较广,由于岩性岩相的明显差异,可分为西部和东部两个不同的地层区。西区是指建瓯、南平、华安一线直至广东大埔以西的广大地区;该区又以南平、明溪、清流、长汀一线为界,分为闽西南及闽西北两个地区。闽西南地区有:下震旦统楼子坝群、丁屋岭组,上震旦统南岩组、黄连组。闽西北地区有:下震旦统吴墩组、丁屋岭组,上震旦统(未建组)。东区是指建瓯、南平、华安一线以东的广大地区,下震旦统有迪口组、龙北溪组及上震旦统至下古生界(未进一步划分)。它整合于麻源群之上。以前震旦系未作进一步划分,闽西北的变质岩的时代,概称前震旦纪或太古代元古代。闽西南出露于泥盆系不整合之下的一套巨厚的浅变质岩,1963年福建省地质局和江西省地质局合编的1100万福州幅(G50)地质图说明书,将其时代归属震旦纪志留纪,认为与龙山群相当,未作进一步划分。在此基础上,福建区调队于1966年通过三明幅区调后,首先在下古生界之下确定一套以钾长变粒岩为主的岩石组合,代表震旦纪地层。直至19701971年间,经过120万长汀、上杭幅区调,才对闽西南地区变质岩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引入湖南、湖北峡东的地层名称,自下而上划分为前震旦系板溪群(包括三个亚群共八个岩性段)和震旦下统南沱组、上统陡山沱组及灯影组。1977年福建省区域地层表将闽西南浅变质岩重新建立地方性地层名称,划分为前震旦系楼子坝群(包括下、中、上三个组)、震旦下统丁屋岭组、上统南岩组及黄连组。并认为楼子坝群大致可与闽西北的建瓯群对比,该划分对比方案,一直在省内沿用(表1-4),对闽西北和闽东地区的变质岩系,在元古界麻源群中已有叙及,不再赘述。1.闽西南地区划分为震旦系楼子坝群和丁屋岭组,上震旦统南岩组和黄连组。楼子坝群,创名于长汀县西南30公里楼子坝村,划分三个岩性段,上下段以含较多硅质岩为特征,中段普遍含钙质。上段为灰绿、灰色变质细砂岩、粉砂岩与千枚岩互层组成,夹灰白、紫色薄层硅质岩,顶部含磷,偶见炭质千枚岩,厚1824米;中段为灰绿色变质粉细砂岩夹钙质砂岩及千枚岩、板岩、硅质岩,局部偶夹泥灰岩透镜体,厚2647米;下段灰绿色变质细砂岩,夹千枚岩及变质粉砂岩、硅质岩,未见底,厚大于1846米。该群总厚大于6137米。在长汀南之武平、上杭、永定一带,该群岩石变质较深,形成变粒岩、片岩及混合岩,地层划分及研究程度较低。丁屋岭组得名于长汀县西南14公里之丁屋岭村,主要由灰绿色变质(石英)细砂岩、变质粉砂岩夹千枚岩及薄层硅质岩组成,底部常为变质含砾砂岩和砾岩,与下伏楼子坝群呈假整合关系(或不整合),厚1531米。南岩组,得名于长汀县西南15公里之南岩村,上部为灰绿色变质细砂岩夹千枚岩和硅质岩,硅质岩顶底常见极薄层磷块岩条带,下部为灰黑、灰绿色千枚岩、变质粉砂岩、细砂岩,夹硅质和变质含长石石英砂岩,与下伏丁屋岭组呈整合关系,厚11201082米。在南岩村东之大埔、横坑一带,南岩组上部夹两个含磷层位,单层厚仅数厘米,最厚达10厘米,下部夹23层黄铁矿。黄连组,得名于长汀县西南约11公里之黄连村,以灰、灰白、灰绿色硅质岩发育为其特征,其中夹变质细砂岩、千枚岩,与下伏南岩组呈整合关系,厚356米;这种以浅色硅质岩发育的细碎屑岩组合,构成与寒武系区分的显著标志。2.闽西北地区划分有下震旦统吴墩组和丁屋岭组,及上震旦统未分。吴墩组,得名于顺昌县东南9公里之吴墩村,原称吴档组。上部为灰绿色厚层变质中细粒杂砂岩及(含砾)凝灰质砂岩夹变质泥岩及薄层硅泥岩,下部以灰、深灰色厚层变质石英砂岩为主,偶夹千枚状(凝灰质)粉砂岩、石英片岩及硅质岩,底部偶见复成分砾岩,与下伏麻源群呈整合接触,厚大于2218米。至建阳长坪一带变质较深,多为斜长变粒岩及绿泥黑云片岩,地层厚大于3615米。丁屋岭组,岩性变化较大,北部邵武、建阳等地变质较深,为深灰、浅肉红色厚层黑云斜长变粒岩,夹黑云石英片岩,底部为含砾变粒岩,与下伏吴墩组呈假整合或微角不整合(?)关系,厚1947米;中部泰宁、明溪一带变质稍浅,岩性单一,几乎全由深灰、肉红色厚层钾长变粒岩,原岩部分为角斑岩及石英角斑岩,上部偶夹薄层黑云石英片岩,厚8501306米;西南部宁化方田、长汀张地一带,变质更浅,为灰色变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和变质粉砂岩,夹硅质(泥)岩及含砾砂质泥岩,偶见粉晶白云岩及石煤透镜体,下部产较多微古植物化石,厚1394米。上震旦统,北部邵武泰宁一带,以千枚状粉砂岩为主,夹变质砂岩、石英岩及大理岩,下部偶夹黄铁矿层;建阳、邵武等地,大部分已混合岩化,形成混合质黑云石英片岩夹黑云变粒岩,厚1282米;南部明溪、清流、长汀一带,上部为绢云石英片岩,夹硅质岩,局部夹变质火山碎屑岩,下部含钙变粒岩和钾长变粒岩。3.东区研究程度较低,划分有下震旦统迪口组和龙北溪组,上震旦统下古生界未分。迪口组,得名于建瓯县东南35.5公里迪口村,各地岩性单一稳定,主要由灰、浅灰色黑云斜长变粒岩、二云斜长变粒岩组成,上部夹少量黑云(二云)片岩及石英岩薄层,下部变粒岩多已混合岩化,其变粒岩之原岩主要为长石砂岩,未见底,为闽东地区最老地层,厚度大于5880米。龙北溪组,命名于建瓯县东南35公里龙北溪村,岩性分为三部分:上部为绿色片岩,有绿泥绿帘片岩、阳起片岩、阳起钠长片岩和阳起钠长绿帘片岩,夹白云石英片岩、大理岩及含磁铁石英岩;中部为白云石英片岩、白云片岩、夹石英岩;下部为石英岩,夹白云岩、大理岩、黑云石英片岩及绿帘斜长变粒岩,偶见薄层磷块层,地层厚度27432230米,其下与迪口组多呈断层接触或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其绿色片岩原岩属细碧岩及细角岩,部分变粒岩原岩为角斑岩或石英角斑岩,组成细碧角斑岩建造,为铜及多金属矿产提供找矿线索。此外,在政和富竹庄、南平北山、安溪华地等处,龙北溪组含有微古植物及几丁虫化石。二、下古生界福建下古生界集中分布于闽西及闽中,沿邵武、将乐、明溪、清流、长汀和三明、永安、龙岩大致呈两个狭长带展布,按地层区划分属于邵武、长汀、龙岩三个地层小区。岩石类型以浅变质的泥砂质细碎屑岩为主,少量硅、钙质沉积,厚度巨大,具有复理式建造特点。它整合于下伏上震旦统之上,又被上泥盆统天瓦崠组不整合覆盖;划分有寒武系及奥陶系,寒武系中下统林田群、上统东坑口群及奥陶下统魏坊群、中上统罗峰溪群,志留系可能缺失。(一)寒武系寒武系分布较广,以西部邵武长汀及三明龙岩发育良好,出露完整,研究较详,地层已作进一步划分,而东部地区因岩石变质较深,出露零星,地层难以划分,统归属上震旦下古生界未分,本系大致沿邵武长汀和三明龙岩呈两个北东或北北东向的狭长条带展布,系继承在震旦系之上的一套浅海相地槽型沉积,最大厚度5200米。按岩性组合及层位关系,划分为中下寒武统林田群下段、上段,上寒武统东坑口群三个地层单位。福建早古生代地层研究基础较差,民国20年王绍文将永安西部罗峰溪村发育的一套几乎全为千枚岩之地层,划分为志留纪羊牯卯页岩、奥陶纪中上部罗峰溪千枚岩及下部溪口灰岩、板岩,嗣后,陈恺、杨振翰、唐贵智在永安地区引用了罗峰溪千枚岩系一名,而将其时代改属震旦纪。高振西将发育于长汀大悲山一带的黄灰、灰绿色薄层质细之千枚岩,称之大悲山系,时代归属早古生代,后经区调划属震旦纪。50年代中后期,北京地质学院、福建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等,将长汀、武平、上杭一带不整合伏于南靖系之下的一套浅变质岩及片岩、片麻岩,分划为前泥盆系及前震旦系。1959年以后,随着120万区调的开展,早古生代地层的研究逐步有进展。1963年1100万福州幅地质图说明书,曾将闽西南广泛分布的浅变质岩,定为震旦志留纪,并认为与龙山群层位相当。1965年120万永安幅,将下古生界按岩性划分为八个岩性段,统称罗峰溪群。1966年120万三明幅划罗峰溪群为三个亚群,时代归属早古生代。1970年120万长汀幅将下古生界划分为寒武系下统、中上统和奥陶志留系六个岩性段,1976年150万福建省地质图,将奥陶志留系归并为三段,但未建立地层名称。1978年后,福建省区调队下古生界专题组,对福建西部的早古生代地层新建和厘定地方性地层名称,其成果已为福建省区域地质志引用(表1-5)。林田群,创名于长汀东南23公里林田村,划分上、下段。上段以浅灰、灰色中薄层变质石英细砂岩、变质泥质细砂岩与变质粉砂岩、硅质泥岩、千枚岩互层,中上部偶夹结晶灰岩或大理岩透镜体,厚7222239米;下段以深灰、灰色厚层变质石英细砂岩,夹变质粉砂岩、炭质板岩或千枚岩,底部偶见极薄层硅质岩,厚15091771米,与下伏黄连组或上震旦统整合或连续过渡接触。东坑口群,创名于永安县西北17公里之东坑口村,岩性主要为灰、浅灰色厚层含炭碎屑的变质石英砂岩,夹少量薄层千枚岩或千枚状粉砂岩,厚3901189米,与下伏林田群上段呈整合关系。(二)奥陶系奥陶系仅见于闽西南,主要分布宁化泉上、清流廖坊、长汀大元坝至坝下及永安安砂、魏坊、龙岩火德坑一带,大致呈两个北东向条带展布。主要是继承在寒武系之后的某些盆地中心沉积,出露面积比寒武系小得多,仍属于浅海复理式建造,以硅泥质、砂泥质沉积,总厚达2971米。它与下伏寒武系呈整合接触,又被上泥盆统天瓦崠组不整合覆盖。据省地质志划分下奥陶魏坊组、中上奥陶统罗峰溪群上、下段。自民国20年王绍文创建罗峰溪千枚岩系一名,时代归属奥陶纪中上部之后,数十年间,因缺乏古生物资料,其地层研究基础较差。1965年120万永安幅将下古生界划分为八个岩性段,统称罗峰溪群。1970年120万长汀幅,亦据其岩性组合划分为奥陶一志留系共六个岩性段。1975年福州大学矿冶系首次在永安魏坊公路转石中发现笔石等化石,稍后,福建区调队等相继在该处找到产笔石之原生露头。1978年后,区调队下古生界专题组,对闽西南之奥陶系划分为下统魏坊群、中上统罗峰群下段及上段。1985年省地质志引用其成果。奥陶系地层特征及对比魏坊群,创名于永安市西北15公里魏坊村,以永安、龙岩发育完整,由灰、灰黑色薄层千枚岩、千枚状(粉砂质)泥岩、泥硅岩或硅质岩夹变质石英砂岩组成,局部偶夹结晶灰岩透镜体,产笔石及微古植物等化石,厚度703867米。罗峰溪群,创名于永安市西北27公里罗峰村(因修建水库,露头多处淹没),分布局限,上段以灰、灰绿、灰黑色厚层变质细粒及中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夹变质粉砂岩及薄层板岩,厚840米;下段灰、灰黑色变质粉砂岩、千枚状泥岩或变质石英细砂岩与板岩互层,夹硅质岩,产几丁虫化石,厚1264米,本群总厚2104米,与下伏魏坊群呈整合接触。福建奥陶系分布较少,岩性上以变质细砂岩、粉砂岩和千枚岩、板岩、硅质岩交替出现,韵律层发育,属砂泥硅质复理式建造,但岩石组合上三分性较明显,各地互相可以对比。从整个奥陶系岩石特征分析,在清流长汀地区,魏坊群含钙质较多,碎屑沉积物较细,至罗峰溪群沉积物逐渐变粗;而永安龙岩地区魏坊群及罗峰溪群下段沉积物较细,以变质粉砂岩、千枚岩、硅质岩为主,夹变质细砂岩,罗峰溪群上段则为较粗的砂质碎屑沉积。三、上古生界上古生界广泛分布于福建省中部及西南部,以大田、三明、永安、漳平、龙岩一带为中心,组成一个北东向较完整的盆地。其岩性由一套海相及海陆交互相之砾岩、砂页岩、灰岩及煤层组成,地层发育,化石丰富,产有铁、煤、灰岩等矿产。依据区调成果及普查勘探资料,对这套地层研究较详细,划分有泥盆系上统天瓦崠组、桃子坑组,中下统缺失;石炭系下统林地组,中统黄龙组,上统船山组及中下统未分;二叠系下统栖霞组、文笔山组、童子岩组,上统翠屏山组、长兴组或大隆组。它不整合在比它老的地层之上,又被三叠系下统溪口组整合覆盖。(一)泥盆系福建仅有上泥盆统,中下统缺失。上泥盆统呈北东东向出露于闽西南,其范围北至将乐、南平,东到大田、华安,西南延至江西、广东。另在光泽司前也有小面积出露。福建泥盆系的研究始于民国20年,王绍文将永安地区不整合覆于古生界变质岩之上的砂砾岩,划归泥盆系,上部称安砂石英岩,下部称牛尾岌砂岩。侯德封等认为南靖县城附近发育的砂砾岩与之相当,称为南靖石英岩,时代定为石炭纪。后陈旭等及周仁沾改称南靖系,时代归属中石炭世以前或泥盆石炭纪。1960年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在清流县莲花山之南靖系上部,采获大脉羊齿(相似种)。1965年区调队,在漳平林地的相同层位,采获栉羊齿?脉羊齿?;因此,将南靖系上部划归下石炭统,创建林地组,其余部分仍沿称南靖群,时代归属中晚泥盆世,泛指不整合在下古生界之上,而被下石炭统所覆盖的一套砂砾岩。1977年区调队在龙岩桃子坑之南靖群中,首次采获薄皮木等化石,并创建天瓦崠组、桃子坑组,取代南靖群一名,其时代归属晚泥盆世。1985年,福建省区域地质志引用上述划分方案(表1-6),本志也引用这一成果。福建上泥盆统,主要为灰白色石英砾岩、砂砾岩、砂岩及紫红色粉砂岩,普遍遭受轻微变质,厚2388米,与下伏地层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关系。据其岩石组合和沉积旋回划分为下部天瓦崠组和上部桃子坑组,两者呈整合接触,分别构成两个由粗到细的沉积旋回,属河流滨海相沉积。天瓦崠组:上部为灰紫、紫红色千枚岩化粉砂岩夹石英砂砾岩及砂砾岩;下部灰白色厚层石英砾岩,夹砂砾岩及千枚岩化粉砂岩组成;本组产植物化石,龙岩、永安地区厚712927米,向北、向东地层厚度逐渐变薄仅200300米。植物化石有平圆印木(相似种)、斜方薄皮木和亚鳞木。桃子坑组:上部为灰紫色薄层千枚状粉砂岩为主,夹厚层石英砾岩及砂砾岩;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石英砂砾岩、砾岩,夹薄层千枚状粉砂岩。产植物化石,龙岩、永安地区厚7601461米,向北向东至清流、大田、漳平渐变为285300米。桃子坑组植物化石有:斜方薄皮木、薄皮木、圆印木、奇异亚鳞木(相似种)。(二)石炭系福建的石炭系,主要分布在闽中和闽西南地区,在福鼎南溪仅有零星出露。本系发育较全,中、下石炭统以碎屑沉积为主,局部凹陷地带,上部为碳酸盐岩沉积,在碎屑岩和碳酸盐

    注意事项

    本文(福建省区域地质志.doc)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