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欣赏.ppt.ppt
西方绘画欣赏,第一章 西方绘画发展概况第二章 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第三章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第四章 印象派和后印象主义,第一章 西方绘画发展概况,第二章 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文艺复兴是14世纪在意大利城市兴起,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1奇马布埃:Cimabue(约12401302)意大利画家。生于佛罗伦萨,卒于比萨。原名本奇维耶尼迪佩波,奇马布埃是其绰号。他是13世纪后半期首先进行风格革新的画家,并且是乔托的老师,因而被奉为标志文艺复兴新艺术开始从中世纪旧艺术转化的先锋。2乔托:(Giotto di Bondone 1267年1337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被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3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生于1445年3月1日,死于1510年5月17日),原名亚里山德罗菲力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画家。4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意大利)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da Vinci,Leonardo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5米开郎基罗:(Michelangelo Bounaroti,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6拉斐尔:(14831520)Raphael 意大利画家。1483年4月6日生于乌尔比诺,1520年4月6日卒于罗马。原名拉法埃洛圣乔奥。自幼随父(乌尔比诺公爵的宫廷画师)学画,后又转入佩鲁吉诺门下,1500年出师。7提香:(Titian,全名Tiziano Vecellio,1490-1576)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性画家。是乔凡尼贝里尼的学生,并受乔尔乔奈的影响。,古典主义: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诗人马莱伯和语法家沃日拉等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古典主义美术:从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美术倾向。它发端于17世纪的法国,先后有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一是 主要是对古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艺术风格的怀旧与模仿之风,以普桑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从狭义上讲,有把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时期兴起的这种怀旧风格的回哈作为第二倾向,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古典主义,或称为新古典主义。三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完美形式的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它的美学原则是用古代的艺术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以典型的历史事件表现当代的思想主题,也就是借古喻今。古典主义绘画以此精神为内涵,提倡典雅崇高的题材,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方式和庄重的的风格、气魄。,古典主义代表人物:普桑,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大卫,学院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安格尔,文艺复兴样式和古典主义样式的区别与联系,1.文艺复兴的绘画是由“神”转为“人”的时代。在文艺复兴之前教皇统治的“黑暗一千年”里,圣母只是一个僵死的神的符号。冷面、呆板、拘束、正襟危坐、高高在上。到了文艺复兴,安吉利科最早把女性生命融入到了圣母的神像中。他的画采用了马萨乔的光线和明暗透视的新手法,既加入了人的因素,又保持了宗教艺术的传统特色,对后来的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两者的联系:如果从美学上说,文艺复兴是对于古典价值的第一次发现与肯定,那么,新古典主义时期,则是对于古典的再次利用,并且伴随着曲解。文艺复兴关注的是被中世纪历史和宗教迷信所淹没的活生生的人,新古典时期关注的是被历史和新生活所忽略的秩序。秩序被当作是古典的真正价值所在。这个时代的旗帜是高扬理性。理性的外化便是秩序。这时候条理、系统、类型、规定等等概念被思维从头脑中拔出来,进入历史的永恒的行列,进而弥散为自然的本性。,第三章.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一.浪漫主义概况,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浪漫主义画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籍里柯 梅杜萨之筏,泰奥多尔籍里柯出生于法国里昂。岁时到巴黎,最初向委尔奈学画,两年后又转入古典派画家格罗的画室。后因籍里柯不遵守古典主义法规,被视为无可指望的人而被赶走。籍里柯是法国浪漫派绘画的先驱。他年轻时热爱达维特的革命精神,绘画上崇拜鲁本斯,性格开朗外露。年去意大利后,又深为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所动,决心效法他的风格。,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泰奥多尔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法国)创作年代1819年帆布油画【规格】491716cm【材质】布 油彩【现存藏处】巴黎 卢浮宫藏,梅杜萨之筏从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到人物的动态表情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都是无与伦比的。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画家在这一海难事件中,看到了与复辟年代法国革命所遭遇的相似景象,梅杜萨之筏不是一幅单纯的“新闻”画,它是画家对现实的影射。这种浪漫主义,正如当时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在他的一首叙事长诗唐璜中所描写的惊涛骇浪的险境一样,可谓是先进思想的艺术反射。,在画面上,船帆与木筏上 的幸存者正好构成一个三 角形,成为画面的中心,向观众明白展现出木筏在 海上飘荡的情景。有的人 已经死去,有的人奄奄一 息,有的人抱着亲人的尸 体陷入沉思而一堆振 臂向前的人冲破了稳定的 大三角形的束缚,又构成 一个动荡、富于激情的三 角形。他们一个推一个,直到最高处的人被高高举 起,挥舞着一块红巾。顺 着他们呼喊的方向,细心 的读者能够在远处的浪尖 上发现一个细微的船影,与迫在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着生的希望。,画家用了18个月的时间来描绘这幅力作,以后又做了不断的修改,当它第一次公开展出的时候已经到了1819年。展出时的轰动效果恐怕连作者本人也不曾料想到。尽管这一事件已经过去许久,但当人们站在画作前,似乎又看到了汹涌的海浪,又看到了士兵们孤立无援的境况,画面不是在四平八稳地叙述,而是通过匠心独具的布局和触目惊心的描绘,强烈地刺激了观赏者的情感。,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的欧仁德拉克罗瓦在看过这幅作品后,像发了疯一样,径直跑回自己的画室,开始寻求同样激动人心的创作方法。而波旁王朝的拥护者们则恨不得将此画劈成碎片,以泻心头之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终是国王路易十八出面,才使这幅名作免遭厄运,他将梅杜萨之筏捐赠给卢浮宫美术馆,在那里永久珍藏。,2.德拉克洛瓦 自由领导人民,欧仁德拉克罗瓦(Eug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画家,1798年4月26日出生于法国巴黎附近的加林支圣毛瑞思地方。父亲是一名高级官员,曾参加过法国大革命,后来出任省长、外交部长和驻荷兰大使。母亲是一名著名工艺师的女儿,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德拉克罗瓦的影响较大。他的少年时代是在马赛度过的,那里的充足阳光与强烈色彩,也许是这位画家的天赋得以孕育的养分。,曾师从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尼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热里科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画作对後期崛起的印象派画家和梵高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著名画作“自由领导人民”是对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的呼应,这幅画曾被印入法国政府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和1980年的邮票上。据说印象派画家从他的作品“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前景的女人背部色彩运用上得益不少。他初期的作品“希阿岛的屠杀”曾被古典主义画家让-巴蒂斯-卡米尔柯罗惊呼为是:色彩的屠杀!。他曾经为波兰音乐家肖邦画了著名的画像。他访问过阿尔及利亚和非洲,创作了大量异国风情的作品,甚至潜入伊斯兰教徒的後室画出“阿尔及利亚女人”。,自由引导人民(La Libert guidant le peuple)欧仁德拉克罗瓦(法国)创作年代:1830年规格:260325cm质地:布面油画存藏处:巴黎 卢浮宫收藏,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本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图中那位在硝烟中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枪,奋勇当先,正在召唤群众前进的青年姑娘,既是起义参加者的真实写照,又是自由女神的象征。她旁边的少年鼓手正挥动着手枪,急速向前奔跑。另一边头戴高帽的大学生正意志坚定地注视着前方。他身后有两个工人挥舞着尖刀,表情刚毅,显示出愤怒的神色。在他们后面还有许多起义群众。前景右侧有两名政府军的士兵倒毙在地上,左侧躺着一位为自由而献身的起义者。一名受了重伤的青年工人正抬头仰望自由女神的三色旗,期待着自由的来临。他的上衣、露出来的一角衬衣和腰带正好是三色旗的颜色。如果仔细观赏,还可以隐约看到北塔楼上飘扬的一面共和国旗帜。,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紧凑,色调丰富炽热,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时,引起轰动。德国诗人海涅为此画写了赞美诗。在这以后,这幅画还有一些有趣的经历。,1831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本人。,17年后,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卢浮宫。,二.现实主义概况,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1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2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3历史性的要求。,现实主义画派:,现实主义作为一场艺术运动,是与法国1848年革命同时出现的。画家库尔贝和理论家尚弗勒里是其精神领袖。现实主义坚决如是的表现画家所处时代的风格、思想和面貌,其中至关重要的是真诚。“现实主义”(realism)在西方语言中也可指艺术写实的手法。因此,“现实主义”也可称为“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画派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一开始有“巴比松七星”,即七位隐居在法国枫丹白露宫附近巴比松村的画家,他们热衷于描画自然风景和农村生活,其中最著名的是卢梭和米勒,卢梭专门描画风景,米勒的农民画朴实感人,晚祷拾穗的人反映真实的农村生活。最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是库尔贝,他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如碎石工,他有一句名言:“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没有见过他。”,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库尔贝 抽烟斗的人,1819年生于法国的奥尔南,自幼天赋聪颖、相貌出众,既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又热情奔放、慷慨大方,从中学时代;就成为同龄朋友们心悦诚服的领袖。1841年,他的父亲送他到巴黎念大学,要他学习法律,但他却立志做一名画家,在皇家美术学院和贝桑松美术学院学习。当他23岁时就已掌握了自己风格的主要因素。在古代大师中,他最欣赏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技巧,专心地临摹过不少收藏在卢佛宫的委拉斯贵支的作品。在1846年间他创作了以自己为主题的抽烟斗的人。,绘画中的现实主义,早在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作品中即已崭露头角。但是,就其审美特征而言,荷兰画家更注重表现生活中幽默、快乐的情趣,以投合新兴市民阶层的口味。而库尔贝的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社会上严重的两极分化、贫富不均和政治腐败的现象,使艺术家更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在思辩方式和认识方法上,他是18世纪百科全书派辩证经验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他要求艺术家揭示事物的本质方面,而不仅仅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形式模式上。因此,库尔贝不无尖刻嘲讽之意地称古典主义为“装腔作势”,称浪漫主义为“无病呻吟”,倒也恰到好处。法国评论家认为:“没有库尔贝,就没有马奈;没有马奈,便没有印象主义。”库尔贝在发现生活中平凡的美和朴实的外光技巧方面给予以后的青年画家们的重要影响,证明这一论断是确凿无疑的。,这幅画富有灵感,暗红色的背景,灰色的上衣,带有灰绿色阴影的白色衬衫,黑色的头发和胡子围笼着带有橄榄色阴影的微红脸部;这个脸画得犹如提香的手法那有有力。肩膀厚实,脸部的柔和感觉表现得极其雅致。这种雅致的感觉还扩而及于深调子,涉及突出在深暗背景上的形体,使得这个“得意而调皮、富有幻想的、似乎沉醉在熏污烟斗的烟雾之中的”脸,盖上了安逸而幸福的烙印。造型的想象力是雅致的绘画处理基础;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出来的安逸姿态,突出着浪漫主义的幻想神情。在这幅自画像上,库尔贝的自我欣赏得到了完美的抒情体现。后来,他画出了更加重要的作品,在绘画处理方面更加丰富的作品,可是再没有一幅比这幅更加优美了。正由于库尔贝的自我欣赏,他的许多自画像成了杰作。,岁以前,库尔贝似乎在艺术上还未臻于成熟阶段。在他的几幅自画肖像画上,他有时显示一种顾影自怜的状态。对镜出神,有时又沉寂地耽于思考,表现了一个生活与气质都十分潇洒的青年。抽烟斗的人是他的一幅极具代表性的自画像(类似的自画像还有年的带黑狗的男子、年的扎皮带的男子等),在这幅画上,库尔贝比较朴素地运用色彩。暗红色的背景灰色的上衣,带有灰绿色的阴影的白色衬衫;黑色的头发和胡子,围绕在带有橄榄色阴影的微红色脸部周围。这张脸布满着情绪。肩膀很厚实。整个身形被充填在烟斗 的重重烟雾之中。画上是一个如醉似狂的人,显现了特有的气度与自尊心。有人说他“美滋滋地在自己的画中画着自己,并且为自己的作品而陶醉得忘乎所以“(法国评论家希尔维斯特语)。尽管这是句批评话,但说出了画家的心声。确实如此,从这一幅自画像上,观者可以感觉到库尔贝自负的一面,而这正是由那种敢于选择自己的艺术道路的坚定信念所决定的。,2.米勒 晚钟 拾穗者,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曾从德洛罗什(Delaroche)学画,后因不满老师的浮华风格和无力负担学费而退学。播种、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都描绘和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也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曾受到资产阶级的诋毁。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画风以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著称,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 和晚钟 等名作。,晚钟让弗朗索瓦米勒(法国)1850年布面油画【规格】55.566厘米【材质】布 油彩巴黎 卢浮宫藏,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辉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像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这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这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这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象,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程度,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讷、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拾穗者The Gleaners让弗朗索瓦米勒1857年 画布油画【规格】83.5cm111cm【材质】布 油彩巴黎 卢浮宫,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第四章 印象派和后印象主义,一.印象派概况:,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作。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当时因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记者嘲讽而得名。1874年第一届印象派画展在巴黎卡皮西纳大道的一所公寓里举办,有31位印象派画家参展。,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卡米耶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保罗塞尚等。他们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Realism)前辈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吹笛少年 作者:马奈 画布,油彩创作时间:1866年 尺寸:160X98厘米收藏地点:巴黎,奥赛美术馆,在这幅带有日本绘画风格的画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委拉斯贵支以及戈雅不用任何背景和装饰的画风。画中的吹笛少年以右脚为重心站立,左腿向外伸展,上身自然向左倾斜,手指在乐器的孔洞上按压,悠扬的音符流泻而出,脸上神情专注,谨慎的演出。,这幅画中运用三种基本色调-红色裤子、黑色上衣以及赭石色的背景。红色裤子两边的黑色边线,与黑色上衣连成一气,红、黑两色间的关系,被马奈以金黄色的衣扣和吹笛少年肩上的白色披带突显出来。赭石色的背景,是既无横面又无竖面的抽象背景,赭石色的底色,以人物为中心,渐次向外加深,使吹笛少年处于明亮的空间中。,二.新印象派(点彩)概况:,在印象派所主张的色光原理基础上出现的一个新画派,又称新印象主义”,代表人物有修拉和西涅克。他们依照光谱中各种单色光组成万物色彩的原理,用单纯的原色色素的点子互相组合,在人的视网膜上还原为种种复杂的颜色。由于画面上充满了斑驳陆离的色点,因而称为点彩派。修拉所作大碗岛公园星期日下午一画,便是他用两年多时间精心组织色点而作成的一件油画,是点彩派技法最典型的代表。,新印象派的奠基人之一保罗西涅克在其著作从E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主义(1899)中为新印象主义下定义说:“他们是自1886年以来发展了分割主义技术的人,分割主义用色彩和色彩进行光的混合,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意图。”分割主义技术的目的,是采用光学原理将纯粹的色彩用小点块的方法,彼此相邻近地排列在画布上,以求得比在画板上进行色调混合更高明的亮度。所以新印象派又叫作点彩派。,新印象派的理论主要包括:色彩的分割理论,及分割法。主张色彩、线的表现性与情感的特质相结合。新印象主义既是印象主义的某些技法和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印象派(凭直觉、凭经验的写实主义)向古典主义(重法则、重理论、重秩序)的转化。,三.后印象主义概况,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西方油画流派。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后印象派将形式主义艺术发挥到极致,几乎不顾及任何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后印象派的绘画对现代诸流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结构主义的诞生。,代表人物文森特梵高 塞尚高更,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享誉世界。,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但比印象派画家更彻底地学习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他很欣赏日本葛饰北斋的“浮世绘”。而在西方画家中,从精神上给他更大的影响的则是伦勃朗、杜米埃和米勒,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保罗塞尚(18391906)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不少思路,其独特的主观色彩大大区别于强调客观色彩感觉的大部分画家。,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派之间的重要画家。,塞尚由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介绍加入印象派,并参加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人依他的风格也归于后印象派。,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独立和真实性。,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从塞尚开始,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并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塞尚这种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方法,为后来出现的现代油画流派提供了引导,所以,其晚年为许多热衷于现代艺术的画家们所推崇,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保罗高更(Gauguin,(Eugene-Henri-)Paul,1848-1903年)与塞尚、梵高同为美术史上著名的“后期印象派”代表画家。他的绘画,初期受印象派影响,不久即放弃印象派画法,走向反印象派之路,追求东方绘画的线条、明丽色彩的装饰性。他到法国西北部突出大西洋的半岛布尔塔纽(Bretagne),与贝纳、塞柳司尔等先知派画家一起作画,成为这个“综合主义”绘画团体的中心人物。他也到过法国南部的阿尔,与梵高共同生活两个月,但却导致梵高割耳的悲剧。,这位充满传奇性的画家,最令我们感动的是他在1891年3月,厌倦巴黎文明社会,憧憬原始与野性未开化的自然世界,向往异乡南太平洋的热带情调,为追求心中理想的艺术王国,舍弃高收入职业与世俗幸福生活,远离巴黎渡海到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Tahiti夏威夷与新西兰之间的法属小岛),与岛上土人生活共处,并与土人之女同居。在这阳光灼热、自然芬芳的岛上,高更自由自在描绘当地毛利族原住民神话与牧歌式的自然生活,强烈表现自我的个性,创作出他最优异的油画,同时写出诺亚诺亚名著,记述大溪地之旅神奇的体验。,高更起伏多变的生活境遇和他同现实不可解决的矛盾,又由于受当时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使他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罗为难于理解。但是,他画中那种强烈而单纯的色彩,粗犷的用笔,以及具有东方绘画风格的装饰性,与他在大溪地岛上描绘原始住民的风土人情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在致力于追求纯艺术的现代派画家看来,传统绘画搀杂太多的“非艺术的杂质”。实际上,西方传统绘画并不是不讲艺术,只不过是在讲究艺术性的同时,兼顾着诸多非艺术性的方面。这大概就是传统绘画区别于现代派绘画的重要标志。传统绘画在艺术上的这种不纯粹性,主要表现在功利性和描述性等方面,总论,古典与反古典,是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两大主流。古典的趣味偏重理性,在形式上的特点尤其表现在重视素描而轻视色彩之上;反古典则热衷与情感,它不详古典主义那样追求庄严、静穆、单纯、和谐的古典意蕴,而是强调自由、放纵的精神和富丽、壮观的气势,动荡激越的精神,在巴洛克和浪漫主义艺术中充分表现出来,前者表现了对于文艺复兴古典趣味的反动,后者则体现出与新古典主义的格格不入。,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