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茅线全南县绕城一级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
-
资源ID:2711419
资源大小:798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寻茅线全南县绕城一级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
寻茅线全南县绕城一级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JIANGXI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国环评证甲字第2303号二一三年一月·南昌目 录1 建设项目概况12 环境现状评价22.1自然环境22.2社会环境32.3生态环境32.4地表水环境42.5声环境42.6环境空气42.7环境保护目标4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73.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措施73.2声环境影响分析及措施83.3水环境影响分析及措施93.4环境空气影响分析及措施103.5环境风险分析及应急预案114环境管理计划和环境监测计划125环境经济效益分析156 公众参与167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88联系方式181 建设项目概况本项目起于位于全南县金龙镇树坳,与大广高速公路全南互通匝道口相接,起点桩号K158+410,经全南县金龙镇老排坊下、南山下、乌泥坑、若湖塘等地,终点接已建含水大桥,终点桩号K168+165,本次评价路线长11.30km(公路工程全长9.76km,松山连接线全长0.38km,员山坝连接线全长1.16km)。地理坐标东经114°3135114°3143、北纬24°441424°4627。本项目由互通主体工程和连接线工程组成,计划2013年1月开工建设,2014年4月建成通车。工程建设总投资为25629.39万元,环保投资约4815万元(含水保投资),环保投资占整个项目工程投资的比例为18.79%。本项目主线按设计车速60km/h、路基宽26m的一级公路标准新建,连接线2条,松山连接线0.38km,员山坝连接线1.16km,均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分别为24m、41m,设计速度为40km/h、50km/h。全线均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桥涵与路基同宽。路线长11.30km(公路工程全长9.76km,松山连接线全长0.38km,员山坝连接线全长1.16km),本项目起于全南县金龙镇树坳,与大广高速公路全南互通匝道口相接,起点桩号K158+410,经全南县金龙镇老排坊下、南山下、乌泥坑、若湖塘等地,终点接已建含水大桥,终点桩号K168+165.351,公路工程全长9.86公里。本项目路基宽度26米,具体布置为:0.75m(土路肩)+3.0m(硬路肩)+2x3.75m(行车道)+0.75m(路缘带)+2.0m(中央分隔带)+0.75m(路缘带)+ 2x3.75m(行车道)+ 3.0m(硬路肩) +0.75m(土路肩)。本项目的方案建设规模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值里程桩号K158+410K168+165.351公路等级一级(兼有城市道路功能)设计速度km/h60路线长度km9.76路基宽度m26行车道宽度m2×7.5停车视距m140最小平曲线半径m450最小竖曲线半径凸m7000凹m5000最大纵坡%5最短坡长m305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公路级设计洪水频率1/1002 环境现状评价2.1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全南县位于南岭东段边缘,地处九连山脉盘恒地带,地形特点是西南高、东北低,中间隆起形成二条峡谷,分成两条峡谷,分成南部桃江和北部黄田江两溪水。境内千米以上的高山有四座,最高为西南粤赣边境饭池嶂,海拔高1145m,次为雪峰山,海拔为1113.7m,最低是东北部上江乡长尾州农田,海拔仅为215m。境内山涧小坑星罗棋布,溪河纵横交错,穿插于重山峡谷之间。在山地和丘陵之间散步缓谷地,多辟为垄田,为主要农耕区。全县山地面积1252km2,占总面积的77%,丘陵占17%,低丘岗地占6%,其中林地面积142.89万亩,森林覆盖率占62.67%。水文:路线带处在中国东部温湿多雨亚热带季风区,大气降水是区域性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次是地表水的倒灌以及灌溉回水。各类潜水或层间构造无压力水均作与地形坡向基本一致的迳流,近源排泄。而具有承压性的层间水或构造水的运动方向则与其压力释放方向一致,地下水的总体迳流方向是由分水岭向河谷,最终排泄于江河。但基于含水层类型的不同,所处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构造部位的差异,其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亦有所区别。气象:本路线所经过区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冬季有短期轻微霜冻、气候温和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9,日照时数1795.6小时,无霜日期286天,极端最高气温39.4,极端最低气温-4.1,年平均降雨量1509.7毫米,降水天数119161天,多集中4至6月。雨量与温度的在分布时空上有明显差异,并与地貌、地形高低有关,从平地到山地降水量随地势增高而增大的趋势。工程地质:路线带区域上位于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东段北侧与武夷山新华夏系隆起褶皱带西缘交接复合部位。因而,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且相互穿插切割。主要发育有北东向、东西向两组。断裂性质以压性、压扭性为主,张性、张扭性次之。北东向断裂控制着岩浆活动和白垩系盆地的形成。区内对本工程稳定性有一定影响的活动性断裂为全南定南寻乌东西断裂带。该断裂带位于路线带北部,路线未穿越,延伸长约40公里,断面在西段倾向北,倾角为55°,东段倾向南,倾角为60°,切割了加里东期花岗岩、混合岩、燕山期花岗岩及震旦-寒武系地层,有8-10米的强烈挤压破碎带,糜棱岩化十分明显;构造活动同位素年龄分析为51.5和44百万年,属老第三级活动产物,沿断裂带有多处温泉出露和地震活动。2.2社会环境本项目位于赣州市全南县金龙镇。全南县辖9个乡(镇)、86个行政村和长城企业集团、天龙公司、茅山林场,总人口19万。境内有全省唯一的瑶族行政村陂头镇瑶山村。金龙镇位于全南县东部、九连山脚下、县城新区所在地,素有全南的“东大门”之称。全镇辖18个行政村,160个村小组,总户数7528户,区域总面积208.36平方公里。文物资源:本环评引用本项目文物调查报告结论:通过对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业人员现场评估调查,在该工程(可研阶段)路线沿线工程用地范围内,未发现有县级以上(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文物点,其(可研阶段)路线选择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压矿资源:本次环评引用省道寻矛线(S327)全南绕城一级公路新建工程建设用用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结论,确定评估区未压覆矿产资源,该项目压矿评估级别为三类。土地利用现状:本项目用占用林地和旱地为主。按2007年年底全南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8-2030),该项目占地已纳入规划当中,满足全南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2.3生态环境植被资源现状:按照中国植被区划,全南县位于亚热带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南岭、闽中山地栲类、蕈树林区。总面积1520平方公里,有山林12.73万公顷,耕地2.187万公顷,水面1.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1.78%。以马尾松林、赤桉林、杉林、湿地松林、青皮竹林及次生灌丛为主。评价范围主要植被共划分为4级,6种植被型、12群系。动物资源现状:评价范围内陆生脊椎动物中,没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省级重点保护的共23种,其中两栖类1种、蛇类4种、鸟类16种、兽类2种。拟建寻茅线全南县绕城一级公路工程主要建设范围位于中亚热带南部南岭山脉与武夷山脉间的九连山山地丘陵,与赣江一级支流桃江上游河谷地带。项目区以低山丘陵和桃江侵蚀堆积河谷地貌为主。项目区村落密集。低丘缓坡以旱地为主,谷地以稻田为主,天然森林植被只有少量的马尾松林及次生灌草丛。项目区马尾松林、赤桉林、湿地松林等林分结构简单,生态稳定性差。 因此项目区临近全南县城,在长期频繁的农林生产活动影响之下,陆地与水生生境皆没有生态特异性,动植物种类与植被类型皆是亚热带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南岭、闽中山地栲类、蕈树林区常见种。项目建设不会改变评价范围生态系统重要组分,及整体演替趋势。项目建设将导致的区域生境异质性轻微,且在当地生态系统可承受限度之内。2.4地表水环境本项目跨越桃江水体各监测断面上的pH、挥发酚、氰化物、氟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砷、汞、铜、锌、铅、镉、六价铬、石油类、总氮、总磷、硒、硫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粪大肠菌群、COD、BOD5、氨氮、等现状监测值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所有监测污染物的单因子标准指数均小于1,没有超标状况,满足类水体功能要求。SS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水作标准要求。在评价范围内,本项目沿线桃江地表水环境质量良好。2.5声环境根据现场踏勘调查,互通及连接线沿线环境敏感点主要是乡村居民点,大部分居民点周围没有噪声源,仅受社会生活噪声影响。根据评价范围内环境目标分布情况及区域环境现状,设置5个环境噪声监测点,委托赣州市环境监测站对项目区域声环境质量进行了现状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沿线5个乡村居民点昼间噪声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2.6环境空气对A1老排坊下和A2若湖塘2处村庄进行现状监测,结果表明环境空气质量中的NO2和TSP的日均浓度值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表明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2.7环境保护目标根据项目工可提供的线路方案,经过沿线实地调查,确定本项目的环境保护目标表2,环境保护目标具体位置见图1。表3 环境敏感点一览表序号名称桩号红线距中心线/m敏感点与路面高差/m道路形式离路中心线第一排距离/m敏感点规模/户4a类区2类区4a类区2类区1牌坊下右159+110K159+25013+4路基37487342老牌坊下左159+550K159+65013-2路基-61-433上屋左161+000K161+10013-3路基-74-324曾屋左161+380K161+40013-3路基3748345田心围右161+500K161+60013-4路基-73-536南山下右162+150K162+30013-4路基304820347高锡村右163+050K163+30013-4路基404823408员山坝员山坝连接线左侧20.50路基2555.53060员山坝连接线右侧20.50路基2555.530609若湖塘左K166+650K166+75013-4路基-115-28路线终点员山坝连接线桃江大桥路线起点图1 寻茅线全南县绕城一级公路路线走向及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图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3.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措施3.1.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永久占地对征地范围内的原有植被的破坏、土壤的扰动、野生动物及土壤的生物生境的干扰具有不可恢复性;对地表水水生生态影响最大。施工期临时性工程(如施工便道、预制场、拌和场等)对原地表植被产生破坏,但在采取一定的恢复措施后可逐渐得到恢复。此外,施工中机械运输碾压及施工人员践踏也会对作业区及周边植被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扰动。本项目占用沿线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为林地和耕地,因此施工期间对沿线人工植被及农业植被的破坏较明显,但施工后期的公路主体工程绿化以及对临时工程用地进行土地复垦后,能有效解决沿线区域植被的生态恢复或生态补偿问题。营运期间被占用耕地丧失了原有的农业产出能力,从而对当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但是这些经济损失将会通过公路建设所带来的其他效应所弥补。营运期对植物的影响:本项目建成通车后,汽车尾气和道路扬尘会对公路两侧的植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本项目而言变化极小。营运期对动物的影响:项目区的动物为当地广布种,项目的建设对野生动物活动场所和阻隔的影响有限。3.1.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植物资源保护与恢复措施保护现有植被的表土:施工期间应将地表土壤异地保护起来,工程结束后再覆被到公路沿线裸露的地表上。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控制沿线林木的砍伐数量,征地范围之外的林木严禁砍伐;控制车流对植物的碾压、人流对植物的踩踏;施工结束后采取工程绿化和植被恢复等措施恢复。本工程施工时如发现古树,应在古树附近设置醒目的保护提示牌,提醒施工人员注意保护,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禁止下列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砍伐、擅自迁移、刻划钉钉、剥损树皮、掘根挖蔸、攀树折枝、采集叶片花果、缠绕悬挂物品或以古树名木为支撑物等影响古树名木正常生长的;在古树名木树冠垂直投影外5m范围内进行建筑施工、挖坑取土、采石取砂,动用明火、排放烟气,堆放倾倒有毒有害物品等影响古树名木正常生长的;因硬化固化地面影响古树名木正常生长的。(2)野生动物保护严禁施工人员捕猎野生动物;减少工程建设带来对野生动物活动场所的破坏,对于在建设中破坏的环境野生动物活动场所,可以恢复的,应尽量在工程后期加以恢复,提高沿线野生动物活动场所的质量。3.2声环境影响分析及措施3.2.1声环境影响分析施工噪声将对沿线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噪声影响白天将主要出现在距施工场地40m范围内,夜间将主要出现在距施工场地200300m范围内。因此,昼夜施工噪声对周围声环境敏感点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营运期敏感点噪声预测的情况:由预测结果可以看出,随着车流量的增大,营运近、中、远期对环境敏感点的噪声影响呈递增趋势,由于该项目交通量很小且设计车速较低,敏感点噪声值均未超标。3.2.2声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1)施工场地附近的敏感点在公路建设施工期间影响较大,建议设置临时隔声措施或对施工设施进行优化选址,减少噪声扰民事件的发生。(2)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活动,减少施工噪声影响时间。避免高噪声施工机械运行在同一区域内使用;在路线近距离内有居民区的路段,高噪声施工机械运行尽量避开居民休息时间,晚22:00至次日凌晨6:00停止施工,因生产工艺要求而必需夜间连续施工作业时,必须有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证明,并应事先做好宣传工作,并采取利用移动式或临时声屏障等防噪措施。(3)施工中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尽量选用效率高、噪声低的机械设备和工艺,如用液压工具代替气压工具,用低噪声的钻孔灌注代替冲击式或振动式打桩等等;并注意维修养护和正确使用,使之保持最佳工作状态和最低声级水平,可视情况给强噪声设备安装隔声罩。预留降噪费20万元。(4)按劳动卫生标准,打桩机、推土机、铲平机、挖掘机等强噪声设备的操作人员应配备耳塞,加强防护。(5)施工噪声是短期行为,根据沿线敏感点的分布情况,主要是夜间干扰施工沿线居的休息,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在这此路段夜间应停止施工作业,同时设置临时声障,减少对沿线居民的噪声影响。(6)在利用现有道路和施工便道运输建筑材料时,道路沿线敏感点声环境质量有可能恶化,环保监理工程师应对施工便道附近的村庄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必要时考虑改变材料运输路线,在无法避让的情况下建临时声屏障或与当地居民达成协议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针对中期超标的环境敏感点离公路的远近、超标量及当地实施措施的可能性,全线推荐设置隔声窗3处,分别设在牌坊下、曾屋、南山下村,一次性环保投资36万元,推荐围墙+植树降噪措施2处,分别设置在老牌坊下、高裼村,一次性环保投资20万元。另外考虑到公路设计中对部分路段进行调整,建议预留降噪投资50万元,全线噪声治理费用共计106万元。 (2)执行噪声监测计划,根据监测结果确实需要调整或补充采取的声环境保护措施。本项目超标的敏感点在公路营运后应加强对敏感点的跟踪监测,根据实际监测结果掌握交通噪声对敏感点的影响情况,并对超标敏感点的降噪措施进行及时的调整或补充。(3)通过加强交通管理,可有效控制交通噪声污染。限制性能差的车辆上路,规定车辆经过城镇及学校敏感点附近路段禁止鸣笛,并经常养护公路路面,保证平整度。3.3水环境影响分析及措施3.3.1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水环境影响:(1)混凝土拌和场的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混凝土转筒和料罐的冲洗据有关资料,混凝土拌和场每次冲洗污水量约0.5m3,废水中悬浮物浓度约5000mg/L,pH值在12左右,废水污染物浓度远超过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标准值的要求,因此,此部分污水需要设沉淀池集中处理,经多级沉淀处理后用于周边的农田灌溉,基本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2)公路施工时,施工人员生活点比较分散,生活污水量较小,且大多数情况为靠近农田和居民区,对环境影响较小。影响较大的为互通立交施工,其施工人员比较集中,施工周期长,污水易排入附近水体,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发生量平均约50L/人d,按200人估算,生活污水最大发生量约10m3/d。根据公路建设经验和施工路段具体情况,施工期的生活污水多数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作农肥,基本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营运期水环境影响:工程营运期对附近水域产生的污染途径主要表现为路面径流,根据公路路面径流实测结果,在降雨历时1小时,降雨强度为81.6mm,按不同时间采集水样,结果表明:通常从降雨初期到形成径流的40min内,雨水中的悬浮物和油类物质的浓度比较高,40min后,其浓度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下降较快,降雨历时40-60min之后,路面基本被冲洗干净,路面径流污染物的浓度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路面径流对当地的水环境影响不大。3.3.2水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工程承包合同中应明确筑路材料(如油料、化学品、粉煤灰、水泥、砂、石料等)的运输过程中防止洒漏条款,堆放场地不得设在水体的岸边或养殖塘附近,并应设蓬盖,以免随雨水冲入水体造成污染;混凝土拌和场的生产废水不能直接排放,应设置沉淀池收集,经处理后再排放;施工营地建议全部选择在当地村民家住宿,减少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对当地水体的影响。营运期水环境保护措施:公路路面和路基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排水系统的边沟设计避免与农田连接;为保护项目沿线水体水质,应禁止漏油、不安装保护帆布的货车和超载车上路,以防止公路上车辆漏油和货物洒落在道路上,造成沿线地面水体污染和安全事故隐患;定期检查清理公路的雨水排水系统,保证畅通和良好的状态。3.4环境空气影响分析及措施3.4.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公路施工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TSP。混凝土拌和站设置应远离敏感点,注意工人的劳动保护。对施工道路和运输材料道路洒水,及时清扫路面、运输筑路材料的车辆加盖蓬布,料场远离居民点并遮盖,路基填筑时及时洒水。工程营运期产生的空气环境污染物主要为汽车尾气中的NO2,采用类比分析方法分析工程营运期对空气环境产生的NO2污染影响。本工程大气现状监测点位均在现状公路两侧,测点NO2最大日均浓度为0.052 mg/m3,满足标准要求,可见交通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工程扩建后对沿线敏感点影响不大。3.4.2环境空气保护措施施工期环境空气保护措施:(1)公路施工材料、拌合站的选址应设置在开阔空旷的地方,保证其下风向300m以内没有居民区、医院和学校等敏感点。对施工人员采取劳动保护措施,如佩戴眼罩、口罩。(2)易散失的筑路材料运输时应加盖篷布或篱席,防止抛撒、飞扬。运输材料的道路、施工现场尤其是混凝土拌合站,采取必要的洒水措施,防止扬尘;洒水时间主要在无雨的天气,建议每天洒水两次。施工道路、施工现场和拌合站,采取必要的洒水措施,防止扬尘。(3)路基填筑时,应及时分层压实,并根据材料压实的需要洒水;施工单位还必须在材料压实后经常洒水,以保证材料不起尘。(4)对易造成扬尘的材料(如石灰和水泥)加强管理,不得裸露堆放;料场选址应保证其下风向300m以内没有居民区、学校或敬老院。营运期环境空气保护措施:(1)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公路管理部门设环境管理机构,委托当地环境监测部门定期在评价中规定的监测点进行环境空气监测。(2)加强组织管理,对上路车辆进行检查,禁止车况差、超载、装卸物品遮盖不严容易洒落的车辆上路,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沿线环境空气的影响。 3.5环境风险分析及应急预案3.5.1环境风险分析本工程路段运输危险品物资主要有石油类、石油液化气、农药等。危险品运输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因交通事故或违反危险品运输的有关规定,使被运送的危险品在途中发生爆炸、燃烧或泄漏,从而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影响。从预测结果可知,本工程全线发生危险品运输事故的概率较小,但是,只要发生危险品运输事故,对路线附近环境都将可能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因此,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危险品运输风险,制定危险品运输事故污染风险减缓措施及应急措施,将危险品运输风险降低到最小。建议要从公路设计阶段,到运营期上路检查、途中运输、停车、直到事故处理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以预防危险品运输事故的发生和控制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事态的扩大。因此,应制定危险品事故污染风险减缓措施和应急预案。3.5.2事故风险防范、应急措施和预案公路运输危险品管理措施:公路管理部门对从事危险品运输的车辆及人员,应严格执行公路危险货物运输规划和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从上路检查、途中运输、停车,直到事故处理等各个环节,要加强管理,预防危险品运输事故的发生和控制突发事故事态的扩大。(1)加强对车辆的管理,运输危险品的车辆上路行驶,需要对公安部门办法的“三证”,即运输许可证、驾驶员执照和保安员证书进行检查。所有从事化学危险货物运输的车辆,必须在车前醒目位置悬挂黄底黑字“危险品”字样的三角旗,严禁危险品运输车辆超载。驾驶员要经过专业的培训,运输危险物品的车辆必须保持安全车速,严禁外来明火,同时还必须有随车人员负责押送,随车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车上应配备完善的事故急救设备和器材,例如应急电话、防毒面具等。(2)危险品车辆上路必须事先通知路政部门,接受上路安全检查,同时车辆上必须有醒目的装有危险品的标记,以便对其加强管理和监控,以便发生危险品泄漏事故时及时采取应急行动。(3)加强雾、雪等不良天气交通管理,禁止危险品运输车辆通行,其他车辆限速行驶。事故风险防范措施:为防止营运期路面径流及发生运输危险品车辆的事故导致的危险品直接进入水体,造成对沿线水质的破坏和渔业养殖造成污染影响,评价建议装载煤、石灰、水泥、土方等易起尘的散货,必须加蓬覆盖后,才能上路行驶,防止撒落的材料经雨水冲刷后造成水体污染。如遇到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则应关闭相应的路段,以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事故应急处理措施:(1)建设单位应编制详尽的应急计划,统一应急行动,明确应急责任人和有关部门的职责,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将事故控制,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2)一旦发生运输危险品事故,由应急电话拨打至应急中心,或者是监控中心通过监控设备得知情况后马上通知应急中心,应急中心值班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通知应急指挥人,由应急指挥人立即通知事故处理小组的相关人员迅速前往现场,采取进一步的应急措施,防止污染和危险的扩散。包括及时封堵桥面泄水孔、收集泄露物等应急措施。(3)对相关应急人员进行应急培训,使其具有相应的环保知识和应急事故处理的能力。(4)应急事故监测由地方环境监测站承担,对事故下的水质、环境空气等进行跟踪监测,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5)一旦运输车辆在公路上发生事故时,应急队伍的应急响应时间必须控制在0.5h之内,保证有足够的施救时间放投放吸油毡,采用拦截方式清除油污;(6)在事故地点附近设置事故紧急隔离带,紧急由应急材料库用车将材料运至事故地点附近,确认可能的运输路线,迅速抵达,然后再进行回收处理作业,如有非油类的化工液体品种如酸、碱等,则确认相应的回收或处理办法。投放吸油毡收集浓度较小的残液,吸油毡经脱水后可重复使用,报废的吸油毡需进行焚烧处理。具体的作业方式在应急计划中详细制定;各类危险品的处置措施包括:爆炸品迅速转移至安全场所修理或更换包装,对漏洒的物品及时用水湿润,洒些锯屑或棉絮等松软物,轻轻收集。压缩气体或易挥发液体液氨漏气可浸入水中,其他剧毒气体应浸入石灰水中。自燃品或遇水燃烧品黄磷洒落后要迅速浸入水中,金属钠、钾等必须浸入盛有煤油或无水液体石蜡的铁桶中。易燃品将渗漏部位朝上。对漏洒物用干燥的黄沙、干土覆盖后清理。毒害品迅速用沙土掩盖,疏散人员,请卫生防疫部门协助处理。腐蚀品用沙土覆盖,清扫后用清水冲洗干净。4环境管理计划和环境监测计划本项目环境管理计划详见表4。表4 环境管理计划序号环境问题管理目标实施机构管理机构一、设计阶段1公路选线合理选择路线方案,尽量减少占地,保护农田,减轻居民区大气和噪声污染影响,尽可能避让城镇、学校和居民点等环境敏感点。设计、环评单位建设指挥部2土壤侵蚀设计时合理选弃土场,考虑在公路边坡和沿线植树种草,并设置挡土墙、截水沟、浆砌片石等,防止土壤侵蚀。3空气污染在确实弃土点、采石场、废弃物堆置场和搅拌站位置时,考虑粉尘和其他问题对环境敏感地区(如居民点和学校)的影响。4噪声对噪声超标的敏感点,视噪声超标情况进行减噪措施设计,如采取隔声墙、拆迁再安置等措施,减少交通噪声影响。5文物古迹制订施工期文物保护措施。考古队6社会干拢在适当路段设置通道和天桥,减少对居民生活影响。设计单位7征地拆迁安置少量拆迁户实施就近安置的措施,耕地尽量不予以占用,如需占用,应按有关规定政策进行补充恢复。项目征地拆迁办8景观保护选线应精心研究,进行绿化和景观设计,减少对沿线景观的影响。设计、环评单位二、施工期1空气污染靠近居民点的地方采取合理的措施,包括洒水,降低施工期道路扬尘,减少大气污染。洒水次数视当地土质、天气情况决定。料堆和贮料场应离居民区300m以上,料堆和贮料场须遮盖或洒水以防止粉尘污染。运送建筑材料的卡车采用帆布等遮盖措施,减少跑漏。搅拌设置需良好密封并安装除尘装置,操作者注意劳动保护。施工现场及运料道路在无雨的天气定期洒水,防止尘土飞扬。承包商建设指挥部2土壤侵蚀水污染路基完工三个月内在边坡和公路沿线合适处植树种草。如现有的灌溉或排水系统已损坏,要采取适当的修复或重建。路基边坡及时护坡,防止雨水冲刷适成水土流失。弃土场完工后应及时进行复垦或植树种草,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泥土和石块进入和阻隔河流,水渠或现有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在建造永久性的排水系统同时,建造用于灌溉和排水的临时性沟渠或水管。在采取所有合理措施(如沉淀池),防止向河流和灌溉水渠直接排放建筑污水。选用先进桥梁施工工艺,防止对河流水质的污染。施工管理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不得直接排放水体。尽量远离沿线水体,避免施工废水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取水口的污染影响。施工材料如油料、化学品不宜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水体附近,应远离河流,并应备用临时遮挡的帆布,防止大风暴雨冲刷而进入水体。承包商建设指挥部3噪声严格执行工业企业噪声标准以防止公路施工人员受噪声影响,靠近强声源的工人将戴上耳塞和头盔,并限制工作时间。100m内居民区的施工场所,噪声大的机械施工作业应避免在夜间(22:00-6:00)进行。加强机械和车辆的维修和保养,保持其较低噪声水平。在学校和医院等环境敏感路段施工时间与相关部门协商,调整高噪声机械施工时间。承包商建设指挥部4生态资源保护施工过程中,在能产生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应设置监时性的土沉淀池,以拦截泥沙。待路建成涵管铺设完毕,将土沉淀池推平,绿化或还耕。公路两侧弃土,要与当地农田规划相结合,弃土之前应与当地群众协商,做好水土保持设计。施工临时占地应将原有土地表层耕地作熟土推在一旁堆放,待施工完毕将这些熟土再推平,回复土地表层以利于生物的多样化。对工人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承包商同上建设指挥部同上5景观保护沿线中央隔离带和边坡绿化承包商建设指挥部6文物保护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文物应立即停止土方挖掘工程,并上报文物部门,保护现场,待文物部门处理后再进行施工。在主管部门结束文物鉴定工作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前,挖掘工作不得重新进行。7施工驻地加强对施工便道的施工管理和施工人员的环境教育。施工驻地生活污水、施工机械废水处理后排放。在施工住地应设置垃圾箱和卫生处理设施。防止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污染水体。8施工安全为保护施工安全,施工期间在临时道路上应设置安全标志。施工路段设执勤岗,疏导交通,保证行人安全。施工期间,为降低事故发生率,应采纳有效的安全和警告措施。爆破时,应规定信号并加强保卫工作,爆破前进行彻底检查。在工作繁忙期不进行爆破,以免交通阻塞和人员伤亡。做好施工人员的健康防护工作。9运输管理建筑材料的运送路线应仔细选定。避免长途运输,应尽量避免影响现有的交通设施,减少扬尘和噪声的污染。咨询交通和公安部门,指导交通运行,施工期间防止交通阻塞和降低其运输效率。铺设横穿现有道路的监时施工道路。制订合适的建筑材料运输计划,避开现有道路交通高峰。10振动监控在村庄附近强振动施工(如桥墩夯实、振荡式压路机操作等)或爆破施工时,对临时施工的土坯民房应进行监控,防止事故发生。对确实受工程施工振动影响较大的民房应采取必要的措施11施工监理根据审查批复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保护施工图进行施工期环境监理。监理单位三、营运期1噪声在噪声超标处修建隔声屏障。加交通管理,出入口设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旧车上路。对由于线路方案调查增加噪声敏感点,重新监测和预测敏感点是否要采降噪措施。公路管理处建设指挥部2空气污染严格执行汽车排放车检制度,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格超标车辆上路。3车辆管理加强车辆保养、管理、使其处于良好技术安全。禁止低速、高噪声和大耗油量的旧车上路营运。应对公民加强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车辆将产生大气和噪声污染的问题,并了解有关的法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4危险品溢出管理建设单位应成立应急领导小组,专门处理危险品溢出事故。运输危险品应持有公安部门颁发的三张证书,即运输证、驾驶证执照及保安员证书。危险品车辆应配备危险品标志。公路管理处监测重点为大气、水质、噪声,采用定点和流动监测,定时和不定时抽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计划见表5。表5 环境监测计划项目监测计划实施机构负责机构1.环境空气(1)施工期 a.监测项目 TSP、沥青油烟 b.监测频次 1次/周或随机监测 c.监测时间 1天 d.监测点位 黑白站、未铺装施工道路附近的较大居民区。(2)营运期a.监测项目 NO2、TSP b.监测频次 1次/年(冬季) c.监测时间 监测12天,24h连续监测 d.监测点位 K160+205(桃江大桥)下游200m处委托有资质环境监测站监理公司、业主2.噪声(1)监测频次a.施工期 1次/月,必要时随时监测b.运营期 2次/年c.监测时间 1天2次(2)监测点 a.施工期 拟建公路主线:100m范围内有居民区或敏感单位的施工现场b.运营期监测点 营运期:牌坊下、老牌坊下、上屋、曾屋、田心围、南山下、高锡村、员山坝、若湖塘环保监理工程师、委托有资质环境监测站监理公司、项目办、业主3.水质施工期监测项目 pH、CODcr、SS、石油类监测频次 根据施工期实际需要监测时间 1天监测地点:K160+205(桃江大桥)下游200m处。营运期监测项目 pH、CODcr、SS、石油类监测频次 2次/年监测时间 2天监测地点:K160+205(桃江大桥)下游200m处。委托有资质环境监测站监理公司、项目办、业主4、生态监测区域:主体工程区、弃土场、施工场地、施工便道等到监测内容:水土流失现状、地表植被分布及生长情况等背景情况监测方法:实地调查定位监测和抽样调查监测频次:每季度1次,4-6月暴雨季节每月1次,日降雨量50mm时要适当增加监测频次,全年8-10次水保部门监理公司、项目办、业主5环境经济效益分析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复杂,涉及面广,公路建设后的噪声、扬尘、水污染等对本区域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对道路沿线农作物、植被有负面影响,同时出现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公路建设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这些不利影响,降低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问题。环保措施主要是采取绿化降噪、合理处置污水、配备事故应急设施,恢复取土场地生态等。其它工程中设置涵洞、护坡、排水设施等作为环保间接投资。(1)施工期沿线气、水、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可以保证沿线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保持和恢复农田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2)公路绿化对保持水土,稳定路基,美化公路景观,改善区域生态和驾驶人员的视觉环境。(3)营运期噪声治理: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公路噪声对沿线环境敏感点居民的干扰,保护居民生活环境,减少噪声污染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类疾病的发生比率。(4)营运期水环境防治和治理:保护地表水,维护其原有功能,保障居民饮水不受污染,降低疾病产生的概率,防止事故性污染带来的环境危害。(5)环境管理监控:掌握沿线区域环境状况,及时采取环保措施和应急措施,保持本地区环境质量的稳定,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6)项目的建设将提高本地区公路等级,缩短这一区域由公路绕行距离,减少车辆从现有道路行驶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荷。公路建设给本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随着工程施工期和使用期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将使短期内受破坏的生态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和改善。6 公众参与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2月14号环发200628号文环境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二章第八条、第九条和第十条规定,本工程需要向公众公告环境影响评价信息。该项目分别于2012年4月5日在赣州市环境保护局网站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