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茶园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doc
重庆市茶园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一、 背景2005年6月至9月,市规划局和茶园新区联合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茶园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咨询,邀请了四家国内外设计机构参与竞标。经过专家评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方案被评为优胜方案,本次规划以中规院方案为基础,充分吸纳其它三个方案的优点,通过对茶园城市副中心规划布局、建设规模、交通结构以及景观要素等的进一步分析研究,编制完成了重庆茶园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为了跟上茶园城市副中心日益紧迫的开发步伐,适应土地使用和有偿出让的需要,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继续对该方案进行深化,编制本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提供具体规划控制与管理的依据。二、 规划依据与原则1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6月8日)(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指标()(4)、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5)、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2.8(6)、重庆市茶园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征集专家评审意见2005.8(7)、国家相关规范及重庆市相关地方法规。2.规划原则:(1)整体性原则:紧密结合重庆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从城市功能、城市交通、城市景观等多方面整体思考,合理衔接,使茶园副中心成为东部新城的“动力核心”,并使整个新城成为城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2)特色突出原则:突出重庆地方特色,体现山城、江城风貌,保持和发扬城市山水格局,注重城市肌理的延续。(3)可持续性原则:规划理念应有创新,吸取国际国内新城副中心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以人为本。(4)结合自然原则:从保护和营造生态环境的高度,尊重重庆山地城市的自然环境,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分配空间,整合用地结构,确定开发建设模式并组织绿地系统,逐渐形成环境优美的生态型新城区。(5)与城市经济相协调的原则:规划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同时具有经济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与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相吻合。三、 现状条件分析1. 区位条件茶园城市副中心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境内的铜锣山东麓,坐落于规划的东部新城中茶园鹿角组团的中心位置,向西穿过铜锣山,距离中央商务区即城市中心约9.5公里(行车距离约15公里),距离已形成的南坪城市副中心约8.7公里(行车距离约11公里)。茶园副中心在重庆市六个城市副中心中位置最靠东的。2. 自然要素区内为浅丘地貌,山丘台地脉络清晰,主要形成三条脊线。基地地形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态势,西侧是铜锣山的余脉,另外还有两座南北走向的小山 。“川”字形的山体把场地分为两条谷地和一块台地。苦溪河及其支流从基地内穿过,平时水流较小(通过拦坝可扩大水面),两条河流向北汇入长江。基地植被条件良好,尤其是几座山体和河谷地带,植被繁茂,环境优美。3. 景观条件场地山水环境优越,远处有铜锣山和明月山作为背景,近景有樵坪山郊野公园。场地自然要素分析场地交通要素分析场地景观要素分析基地内有两条河流从中穿过,形成滨河景观线,沟谷地带是重要的开放空间。 茶园工业园管委会大楼是现状重要的地标性建筑。现状范围内有三条较为明确的景观视廊,一条是两个山体之间,另一条是对着远处的铜锣山,第三条是东部小山体对着苦溪河。4. 交通条件基地紧挨着城市内环线,建立了茶园副中心与老城区的快捷联系,世纪大道在基地内路段已建成通车。总的来说,片区与老城区联系程度还比较低,可达行较差,随着南山隧道和慈母山隧道的开通,将得到较大改善。5. 场地建设条件综合评价基地南部为先期开发的工业园,目前建设已经形成规模,吸引了TCL、美的、雅格尔等著名企业集团落户,为城市的拓展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茶园工业区先期完善的基础设施,为茶园副中心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地内部的道路骨架建设已经陆续展开,周边几个住宅区建设也在筹备之中,配套服务设施也将陆续上马。四、 规划方案简述1. 东部新城总体概念方案在构思初期,立足总体规划,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对东部新城的功能组织结构分析、交通组织结构分析、空间形态分析,确定了茶园城市副中心的性质及规模、完善了与城市的交通组织结构、综合考虑了三者的空间形态关系,通过茶园城市副中心的设计来强化该区域的整体结构。 总体布局结构:东部新城在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的平行谷地中纵向生长,城市形态呈现出蜿蜒在两山之间的“双脉共荣、城园相对、轴向拓展、多中心多组团”的布局结构。功能布局结构:东部新城是带形的多中心、多组团城市,形成五个功能中心,由北往南分别是鱼嘴产业服务中心、市级会展中心、东部新城综合中心(茶园副中心)、产业服务中心和界石物流中心。组团内部是片层结构,居住用地、商业等服务设施用地、产业用地及山体绿带呈“三明治式”层片布局。交通组织结构:合理组织带状城市的交通,构建纵向、轴带型的交通结构,加强南北各个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南北向形成1条快速路、1条客运走廊(设置公交、轨道交通和BRT系统)、1条货运交通干道和2条小汽车交通干道,南北向交通快慢分离、客货分离、小汽车公交分离、长短途车流分离。东西向交通加强联络。绿地景观结构:重庆都市区的大小山脉呈现出“川”字形的山地形态,东部新城也是如此,所以东部新城的绿地系统顺应这种形态,强调竖向的联系,樵坪山郊野公园、广阳岛风景区、铁山坪郊野公园形成一条贯串整个东部新城的生态带。每个组团利用内部的山体、河流形成组团的绿地景观廊道。同时,加强组团与相对应的公园及两条山脉之间的横向沟通。2. 茶园城市副中心设计构思与创意茶园副中心的总体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治山理水营城宜人”。(1) 治山城中有山从大的格局来看,重庆是一座山城。重庆城区建造在山丘纵横、沟壑交错的两江台地上,“山上有城,城中有山”。建成区分布在高低错落的丘陵地带,“山”是重庆城市的载体,又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茶园城市副中心位于铜锣山和明月山两条大山脉之间,两大山是副中心的大背景,基地里有两小山。规划加强副中心与两大山之间的网络联系,留出多条视线通廊,实现可见性,以背景山为屏;规划保留两座小山作为副中心的主题公园,实现可达性和可用性,空间的连续性。(2) 理水水边建城重庆既是“山城”,又是“江城”。长江和嘉陵江在市区蜿蜒穿过,“城中有江,江边建城”,建成区沿江绵延百里。“江”是重庆的交通动脉之一,也是城市的主要水源,成为城市结构重要组成部分。苦溪河及其支流从副中心外围流过,两条河流是茶园地区起源和发展的源泉。副中心临水而建,并通过一切可能的设计手法使水景向基地内部渗透,形成以水为主题的开放空间,结合水组织活动,使城市空间因为水的存在而变得灵动。(3) 营城功能斑块东部新城是带形轴向生长的城市,呈片层结构。茶园城市副中心延续这种布局结构。南北向的世纪大道是东部新城轴向发展的纽带,是新城的景观轴线和观光通道。副中心以世纪大道为空间组织的重要元素,轴向布置各功能空间,成为世纪大道最重要的功能密集区和景观密集区。副中心功能结构也为片层,东西两侧是低层住宅,往中间则是山体、绿地,正中间是商业、商务和混合使用。(4) 宜人以人为本茶园副中心以建设“宜居”的绿色城市为目标,规划建构多重城市网络,营造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人居环境。五、 用地规划1. 用地布局茶园副中心的土地使用主要考虑综合服务功能,兼顾必要的商务办公、休闲娱乐与产业服务等职能,总体上形成南北两个功能中心南部的综合服务中心和北部的金融商务中心。并大致分为四个功能分区混合使用区、行政办公区、休闲娱乐区和配套居住区。南部综合服务中心:位于基地南面开阔地段,现状开发区管委会大厦北部,通江大道西侧。承担茶园中心区起步建设的综合服务职能,同时,该核心与基地东侧的苦溪河支流的绿地开敞空间形成“核敞相依”的空间形式。北部金融商贸中心:位于基地北部,通江大道西侧。是中心区未来的主核心,负担着全区、整个新城、乃至整个城市的商贸、商务、金融、商业等服务职能。该核心将基地西北侧的苦溪河支流水系引入其中,成为城市中形象鲜明,独一无二的核心空间。规划通过过街平台将这一中心与东部正在建设的“同景国际新城”住宅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有机衔接,起到相互促进作用。混合使用区:混合使用区是中心区土地使用的功能主体,主要安排在通江大道的东西两侧,以高强度的土地使用开发和设施功能混合为主要特征,包括、商业居住混合、商业办公混合、办公居住混合等多种方式。这与现代城市中心区土地使用的模糊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相一致,符合中心区的土地使用的设施兼容和集约高效的资源配置要求,体现服务综合性和使用的市场灵活性。行政办公区:行政办公区主要结合南岸区政府的搬迁,考虑安排在基地北部,西部山体的山麓地带。该区域综合考虑行政办公区的景观和功能要求,将城市广场、湖面以及良好的环境与办公区的安排有机结合,同时,在土地使用上,尽量避免占用经济价值高的地段。休闲娱乐区:休闲娱乐区与城市绿地系统、开敞空间系统相结合,成网络状分布于茶园中心区之中,充分考虑到人们的活动规律和服务的均好性,以及服务半径的合理性。配套居住区:配套居住区主要安排在混合使用区两侧,靠近规划的山体城市公园,保持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与周边外围的居住区形成设施与环境共享的格局。(规划用地构成表)用地分类用地面积(公顷)比例()1行政办公用地14.546.21%2写字楼用地6.132.62%3商业设施用地9.494.06%4酒店用地1.780.76%5文化娱乐用地3.211.37%6居住用地24.2110.35%7医院用地2.060.88%8混合使用30.2612.93%9道路广场用地66.3528.35%10绿地72.3730.93%11水面2.851.22%12其他用地0.750.32%合计234100.00%2. 土地细分为了与土地开发出让以及建设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规划充分考虑了功能布局的同时,对土地进行了土地细分。 土地细分体现政府所有和向社会出让两种方式,以公共利益第一为原则,结合道路系统和地形处理将茶园城市副中心中的可出让的用地细分出来。其它地段统一由政府作为环境设施建设或进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可采用一级开发方式提前建设,其建设成本可按比例分摊入周边细分地块中以获取增值地价。细分地块可向社会出让,要求比较简单,便于实施操作和融入整个控制管理系统。 茶园城市副中心细分地块以1公顷为基本单位,结合道路与地形改造等条件有所变化。沿通江大道两侧的高强度开发的商务开发和商业开发地块适当划小,一些城市级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所占地块相应划大。控规细分后的地块基本为最小出让地块,最小出让地块可以合并,但合并后的建设必须满足与周边地段的系统联系,如公共空间、步行系统后退红线等要求。最小出让地块原则上应作为作为最小出让单位,保证与今后的土地使用权一致而成为产权地块,不允许再细分。如果需要细分应该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控制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就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相关论证,并从新核算规划控制指标。(最小细分地块一览表)分区最小出让地块A区A01-1 A01-2 A03-1 A03-2 A06-1 A06-2 A09-2 A09-3 A10-3 A10-4 A11-1 A11-2 A11-3A11-4 A14-1 A14-2 A14-3 A14-4 A20-1 A20-2 A20-4 A20-5 A20-7 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在项目安排上考虑各个核心片区、功能区的要求,并有一定程度的混合使用措施。南部综合服务中心主要安排的建设项目有产业服务中心、酒店、文化娱乐中心、浮岛游乐园等项目。在北部金融商贸中心安排商务中心、证券中心、信息中心、电视媒体中心、创业展示中心、市民中心、Shopping Mall等项目。混合使用区主要安排有创业大厦、SOHU公寓办公楼、商住楼等项目。行政办公区安排有政府大楼及其配套设施、会议中心、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办公楼等项目。休闲娱乐区中项目安排多种多样,结合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分别安排有青少年活动中心、艺术走廊、展览馆、博物馆、娱乐中心、美食街、文化街、酒吧街、文化中心、娱乐中心、不夜城、健身俱乐部等设施 配套居住区中安排有与居住区配套相关的项目,包括学校、幼儿园、医院以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有些布置在中心区的外围或边缘,主要考虑与周边居住区的资源共享,并保证合理的服务半径。(大型公共设施项目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所在地块编号建筑面积(万M2)建筑高度(M)占地面积(ha)1酒店A09-36.25701.252酒店A20-171500.73SHOPPING MALLA16-15.03205.034浮岛嘉年华G15-10.550115医院A19-52.13402.136会议中心A18-11.53161.027行政中心A19-48.82803.158娱乐城A10-41.93401.079水文化博物馆A19-10.316110市民中心A20-71.06152.1211证券中心A20-27.741500.8612信息中心A20-46.481700.7213产业服务中心A06-24.41001.114商务中心A20-517.42201.74(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类别项目用地用地所在地块服务半径备注代码规模(Ha)教育托幼R22A02-1/01 A08-1/01 A13-1/01 A19-6/06 A22-2/01 A23-1/01小学R221500m中学R221.651000m医疗卫生卫生站门诊部R22A08-1/01 A13-2/01 A19-6/01约5 万人1处3000-5000m2/处文娱体育文化活动站C36A02-1/01 G11-3/01 G15-1/02体育活动场地R22A19-2/01 A19-3/01 A19-6/01 A22-2/01 G10-2/01 G11-3/01 G11-4/01按小区配置,每处活动场地不应小于10000 m2行政管理居委会R22约每1100户1处,与其它配套建筑合并设置社区服务中心R22每小区1处,每处不小于300m2,可与其它配套建筑合并设置公安消防派出所R22约10万人1处消防站U90.46邮电邮政局U3A11-2/01邮政支局商业农贸C26G09-1/01小型农贸市场市场道路交通公交U210.5场站社会停车场S310.97索道站U290.5电力开闭所UA03-2/01 A06-2/01 A08-1/01 A14-4/01 A15-1/01 A16-1/01 A17-1/01 A19-4/01 A20-1/01 A20-2/01 A20-4/01 A20-5/01 A22-1/01 G07-2/01 G11-3/01变电站U12A21-1/01环卫垃圾转运站U42A08-1/01 A19-6/01 A23-1/01每0.7-1.0km2一处,每处面积不小于100 m2公厕U42A01-1/01 A01-2/01 A03-1/01 A05-1/01 A06-1/01 A06-2/01 A07-1/01 A08-1/01 A09-1/01 A10-2/01 A10-3/01 A10-4/01 A12-1/01 A13-1/01 A13-2/01 A15-1/01 A16-1/01 A18-1/01 A18-2/01 A19-1/01 A19-3/01 A19-4/01 A19-5/01 A19-6/01 A20-3/01 A21-1/01 A21-2/01 A23-1/01 A23-2/01 G09-2/01 G10-2/01 G11-4/01 G15-1/02 大约每1500户一处,每处用地不小于60 m2城市公共设施公共电话亭A01-1/01 A01-2/01 A02-1/01 A02-2/01 A03-1/01 A03-2/01 A04-1/01 A05-1/01 A06-1/01 A06-2/01 A07-1/01 A08-1/01 A09-1/01 A09-2/01 A09-3/01 A10-1/01 A10-2/01 A10-3/01 A10-4/01 A11-1/01 A11-2/01 A11-3/01 A11-4/01 A12-1/01 A13-1/01 A13-2/01 A14-1/01 A14-2/01 A14-3/01 A14-4/01 A15-1/01 A16-1/01 A16-2/01 A17-1/01 A18-1/01 A18-2/01 A19-1/01 A19-2/01 A19-3/01 A19-4/01 A19-5/01 A19-6/01 A20-1/01 A20-2/01 A20-3/01 A20-4/01 A20-5/01 A20-6/01 A20-7/01 A21-1/01 A21-2/01 A22-1/01 A22-2/01 A23-1/01 A23-2/01 A23-3/01 G09-1/01 G09-2/01 G09-3/01 G15-1/02 G15-2/02信息查询系统A03-2/01 A07-1/01 A10-1/01 A11-4/01 A12-1/01 A16-1/01 A16-2/01 A18-1/01 A19-1/01 A19-3/01 A19-5/01 A20-1/01 A20-2/01 A20-3/01 A20-4/01 A20-5/01 A20-7/01 A21-1/01 A21-2/01 A23-1/01 A23-3/01 G09-1/01 G09-2/01 G09-3/01 G15-1/02 G15-2/024. 土地使用兼容为保证城市生活的多样连续,消除单一使用功能带来的时段萧条与钟摆生活方式,城市中用地功能的混合使用是十分必要的。混合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体现着人类生活的多样需求,是对传统的功能主义规划模式的质疑。对于城市中心区,特别是以高比例的办公、商业、文化功能为主的核心区,特别需要通过混合使用的方式消除纯粹的功能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混合使用在本规划中通过土地使用兼容的方式表达出来,体现着设施多样性、功能灵活性和服务综合性。土地使用的兼容性指设施的兼容而非土地性质的兼容,土地性质指土地的主要功能和主要内容。土地使用的兼容性指在同样的土地性质下可以容纳多种设施。本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在实施兼容性控制时,采取无条件兼容、有条件兼容和不兼容三种调控手段。对于混合使用的土地使用兼容情况,规定兼容设施的建筑面积占地段允许的建筑总面积比例不宜超过20%。通江大道两侧的土地多采取混合使用的方式进行控制。通江大道两侧主要承担商务、商业、文化、娱乐的功能,土地的混合使用强调大综合式的使用方式,各种功能的混合应符合用地性质的要求,避免小面积一层皮式的消极混合方式。通过强调通江大道两侧用地的混合使用,确保中心区服务职能沿通江大道的集中。对于中心景观带(A07-1,A12-1)的用地混合使用,以景观与服务设施融合为基本原则,以创造不同服务主题的公共休闲空间为最终目的。在保证视线连续和成片公共绿地的基础上(具体做法详见城市设计导则),地下空间结合地上散落式的建筑布局容纳商业服务功能,地上大部分地段考虑景观绿地。在为市民提供公共开敞空间的同时,提升土地使用价值,形成具有活力的市民空间。六、 道路交通规划重庆的山城特征不同于平原城市,道路交通的组织应更加强调系统的联系和出入口的衔接,结合地形要素采取平面分流和立体分流的组织,加强公交系统的联络。道路面积应适当减少,保证车行系统,其它停车空间和步行系统可以因地制宜地解决。1. 路网系统经过对整个东部新城系统的交通组织梳理,确定茶园中心区的道路骨架,结合功能布局和地形条件,设计成主、次、支分工明确的格网状道路系统。规划形成“一横一纵”的主干道路网结构,“一横”位于中心区南边缘,“一纵”为南北向中部通过的通江大道。区内的主干路系统与外围整个新城的主干路系统有机衔接,并保持合理的主干路网间距。规划在茶园中心区内形成“两纵一横”的次干道系统,成为主干道系统的补充。规划范围内根据地块性质、开发建设需要和交通组织要求设计发达有序的支路系统。城市支路到达城市各个角落,在与其他级别道路衔接上避免横穿通江达到,并尽量减少在城市主干道上开口。茶园中心区的主要出入口分别是东西向由城市一环路引入片区的西出入口,南北向通江大道进入核心区的南北出入口。2. 道路断面主干道红线宽度6244米,多采用两块板形式。其中,通江大道不但具有很强的交通功能也负担着城市景观、公共交通主轴、轨道交通等功能,因此对其断面应进行特殊处理。首先将通江大道红线宽度拓展到62米,使其断面尺寸与北部路段红线一致,保持到江边的8车道全线畅通,一气贯通,直达长江。其次是将通江大道断面设计成两块板形式,在现有的道路中心景观带两侧布置BRT专用车道,借助现有的景观带开辟停车港湾和BRT车站。中心区内次干道红线宽度一般控制在32米,采取一块板的断面布置方式,保证双向6个车道。在前期交通量不大的建设阶段可以先按4车道考虑,多余部分进行人行道或绿化处理。次干道结合交通组织,在道路交叉口处进行展宽渠化设计,局部路段上需要保留设置公交港湾停车站的可能。关于次干道系统的渠化处理细节将进一步体现在茶园中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之中。中心区内支路红线宽度一般控制在2619米,按一块板考虑,一般保证双向3车道和双向4车道的断面形式。3.交通组织茶园中心区内除利用地形地势条件设置的分离式立交外,核心区范围内不建议采用互通式立交组织交通。区内交通主要通过主、次、支,以及主、辅道路的转换组织车流。通过人车分离、客货分离、公交与小汽车分离、快慢分离的“四分离”道路交通系统来高效组织各种交通流,节约用地和市政道路造价。中心区主主干道、主次干道相交考虑交叉口交通转向,主支道路相交仅考虑公交车左转行驶,其余车辆禁止左转,减少对主干路的交通干扰。在支路与通江大道交叉的地段,将精心筛选通过式支路,保持主路上的开口有一定间距,其他支路在与通江大道相交时,仅做“右进右出”的顺行处理。4.公共交通 茶园中心区的公交规划引进目前世界上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采用TOD的开发模式,即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方式。在整个新城建立以BRT和轨道交通为主轴的公交系统,并结合考虑P+R(停车+换乘)的交通组织。 规划沿通江大道将地下轨道交通(6号线和8号线)引入城市中心,在中心区两个核心地段设计地铁车站,成为区内的公交换乘枢纽,并与城市主要的商业开发地段和人流聚散空间有机联系。地铁换乘站与地面公共交通垂直连接,达到立体互通和步行零换乘的目标。 在轨道线路不能迅速到位的建设初期,建议采取BRT公交的形式。即在通江大道上设计公交专用道路,安排大运量快速公交线路。 中心区内的普通公交线路一般布置在次干路及次干路以上等级路网上,并在部分支路考虑布置公共交通线路,提高公交覆盖率,力争300m半径公交覆盖率超过70%,500m半径公交覆盖全部城市副中心区域。即在中心区内任何地段,通过3到5分钟的步行,可以到达公交站点。5.步行系统规划在茶园中心区采用步行与机动车分离的,结合地形条件采用平面分离与立体分离多种形式,与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紧密衔接并联络成网。重点在中心区南北两个核心地段结合地形和周边建筑群房,设计步行过街通道或步行平台广场,以人行系统平面顺畅衔接为原则,并充分考虑到盲道系统和无障碍设计。6.静态交通设施规划结合建筑开发容量,在核心区配备大量停车设施,包括公共停车场(库)和各类设施的配建停车。公共停车场(库)结合两个中心安排;配建停车设施在各类设施用地中,采取地面与地下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配建停车指标按:办公建筑0.4个车位/100平米建筑面积商业建筑0.5个车位/100平米建筑面积旅馆饭店0.3个车位/100平米建筑面积文化娱乐1.0个车位/100平米建筑面积体育场馆1.5个车位/100座影剧院 10个车位/100座居住区 1个车位/户经计算得出:总停车位为17000个,其中地上泊位4000个,地下泊位13000个。七、 绿地系统规划1.绿地系统规划网络状绿地系统,由内到外形成邻里绿廊系统、城市绿廊系统和主题公园三层结构。邻里绿廊和城市绿廊衔接,城市绿廊和主题公园咬合,形成完整绿地系统。邻里绿廊系统是规划各功能区街坊内形成的网络系统,该系统与步行系统吻合,成为核心区内部的主要步行空间和序列活动场所。该系统中许多地段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条件,结合建筑屋顶绿化、平台、邻里空间进行设计。城市绿廊系统由三条附着主题使用功能的复合型绿廊组成,南北向、东西向各两条,呈“工”字形结构,成为核心区开放空间的主干。在廊道中,布置广场、游乐设施、水面。滨水绿化利用自然沟谷,将水环境引入中心区,软化中心区内部空间环境。利用现状的两个山体,规划文化和健身两个主题公园,成为城市中的特色大型开放空间。2.滨水绿地有机地利用现有水系条件,增加城市空间的灵动性,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加强城市休闲空间的活力与魅力是本次规划的一大重要特色。规划打造不同性格的滨水空间,形成城市高质量绿色滨水系统。规划设置3类滨水空间:中心区滨水空间、居住区水岸、种植型的绿化水岸。中心区滨水空间把水体和商务中心、商业中心有机结合,形成大型水体景观,成为副中心的亮点,同时作为水体的一部分串联起整个景观体系。规划充分利用建筑物的边缘营造水景空间的围合感,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性格和表情的滨水界面。规划沿水岸布置连续的步行路径,水体沿线尽量减少围栏的运用,水景边缘以木甲板及花岗岩做点缀,重点在于提供良好的亲水性,为市民亲水活动提供方便。居住区滨水空间主要分布在居住区中,对于有机组织居住公共绿地系统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在居住区滨水绿地中主要设置步行散步路径,种植柳树等植物,创造多种堤岸断面满足人们的游乐、休憩需要。规划中需要明确亲水区域和远水区域,亲水区域利用不同形式的亲水平台以达到水岸的可达性,并处理岸线以保障安全性,水深区域设置围栏等设施保障安全。种植型滨水绿地主要用于观赏围护等。苦溪河部分水岸可根据重庆自然特性,以密集植被为主要内容,这样的滨水区域主要分布在人迹罕至的非游览区,多为水系外岸或重要的水系转折景观要素地带。该地段重视绿化层次以及植被种植设计,强调形成多层次特色滨水岸线。八、 景观系统设计茶园城市副中心总体结构为“两山、两水、两心、两园、两轴、两带”,在铜锣山、樵坪山、明月山、建设区内众多山体余脉组成的山脉体系和苦溪河及其支流所共同构成的具有重庆特色的城市山水体系。城市建设突出山水特征。提高山水体系的可见程度和可达性;山水环境的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结合,保证滨水地带及山地的公共性;加强山水自身的环境建设,提高城市山水的景观质量,突出表现重庆山水文化。规划强调城市个性和标志性特征。利用规划区域内山体和河流,构建开放空间网络,并建设一系列具有重庆景观特征、标识性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1. 自然开敞空间规划将自然山体、水体、农田、林地等非人为开敞空间,作为自然开敞空间加以保护,成为规划区域的天然绿色背景。结合重庆山地城市特点,对于临近铜锣山自然开敞空间的区域,采取低密度、低高度、依山就势布置建筑、留出多条视觉通廊的方式,保障中心区的绿色背景。规划突出铜锣山、樵坪山、明月山和长江等自然开敞空间之间的联系,构成完整的自然开敞空间系统。并保持远眺视线通畅。规划结合城市活动,在自然开敞空间中加强游览路径和景观引导性设计,增强自然开敞空间的可达性,提高其综合利用效率。2. 广场空间规划在中心区中建设覆盖性强、功能明确、适于人休憩活动的高水准广场系统。规划形成商业中心广场和若干市民广场组合的城市休闲广场群,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个核心区及其周边地段。在核心区中结合绿地、水系建设高质量主题市民广场。规划在居住社区设多个广场,均匀分布,服务半径控制在500米,使广场使用覆盖整个居住用地。结合不同性质广场控制不同风格的广场景观要素,广场内部的景观要素尺度与广场尺度保持一致。建筑的风貌应和广场风格相协调,对于建筑和广场的结合处、过渡空间其物料、饰面的运用及处理手法应与广场具有较强的关联。广场要提供25%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又要保证60%的绿地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市民广场可按不同主题、不同自然条件设置。广场内部的绿化配植,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起到遮阳、适于休憩的作用,避免使用银杏等生长周期长的树种。3. 街道空间规划通过对街道的高宽比、道路人行道设计与设施、隔离带与绿化、车道宽度、人行过街设施等进行控制,设计连续而富有节奏、韵律丰富、表情多样的街道景观。规划在街道空间的处理上主要通过建筑界面高度与街道宽度的比值高宽比来进行空间限定。交通性道路的高宽比不宜小于1:4。以人行和活动为主的街道高宽比不宜大于3:1。规划在中心区中形成尺度不同,界面不一样的街道空间。从空间界面特点可以分为连续型界面、渗透型界面和开敞型界面。中心区中部最重要的通江大道景观设计就是通过不同街道界面和不同的街道高宽比显现不同的街道景观特征。核心区的景观系统顺应东部新城的总体景观框架,沿南北向的通江大道是最重要的建筑景观界面,在通江大道两侧形成“三密三敞,多亮点”的节奏多变的建筑景观界面。最终,使得通江大道成为能够显山、现城、见绿的副中心核心景观通道。4. 口门在茶园中心区中打造时代感强、标识性强的独具茶园副中心特色的出入口形象。强化东西向大道进入中心区的西出入口和南北向通江大道进入中心区的南、北出入口的景观设计。强化商业中心和商务中心的南北出入口作用,结合各自特点设置标志性建筑物或公共艺术设施,创造独具特色的茶园副中心出入口形象。在未来和主城区联系的交通入口处设置标志性构筑物,修建标志性公园及入口景观带形成和主城呼应和对照的关系。在城市快速路出入口进行相应的景观处理,通过城市雕塑或出入口特色景观带设计,突出标志作用。通江大道南北出入口主要是通过出入口处的建筑群体组合处理,突出口门的标志性特征,并考虑建筑形体的导向性设计。5. 地标城市地标是重要的城市设计要素,通过城市地标可以增加区域的识别性和地域认同感,突出表现城市风貌,象征城市精神。规划在南北两个核心区中设计超高层建筑群作为城市地标。其中以北部核心区的超高层建筑标志性最为突出。场地中的标志性建筑临水布置,建筑组群与东西向开敞空间带相结合,加大视觉进深,展现其完整立面,增强视觉冲击力。开敞空间系统与标志性建筑之间保持有良好的对景与借景关系,标志性建筑群构图和谐,突出体现现代、向上的形象气质,展现城市面向未来的信心。规划以商务中心、行政中心、商业中心等主要标志物为主的地标系统。规划在两个山体公园的山顶制高点建设观景设施,在不破坏山峰自然形态风貌的情况下,与山体公园一起共同构成另一种类型的景观标志。6. 视廊规划强调山水联系,建设完整、连续的视廊系统。视廊控制一般以人的视觉特征为基本要求,沿视廊中心线,两侧各控制40米宽,共80米为视廊核心区;以观景点为顶点,视廊核心区为中线,水平15度视角范围内区域为视廊控制区;重要景物还要划定一定范围的背景控制区。规划视廊控制系统分为山体视廊和水体视廊两类。规划在中心区内形成三条开放空间轴,在轴线上组织序列特色空间,形成若干景观节点。三条轴线被赋予不同的主题,形成各自不同的特色。各城市斑块的边缘地带均考虑与开放空间相呼应的界面处理。两个主题公园的制高点是核心区主要观景点。7. 轮廓线规划创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与自然环境水乳相融的多层次天际线。构筑以商务中心和SOHO区为两制高点的多层次天际线形态。依据城市控高,保证天际线的主要走势,制定特殊的审批政策,重点控制天际线中2个顶点的形成。在主要观赏场所设置引导和提示观赏的设施及构筑物。规划提供视觉调剂空间,规划混合使用区的相对低矮高度轮廓区,和双中心形成对比。规划结合规划区内山势形态划定中、低密度住宅区,使茶园城市副中心的建筑高度轮廓趋向多元化。避免形成“墙壁效应”,采用多样化的建筑物高度轮廓,较高建筑靠近通江大道,低矮建筑靠近水体、山体布置。规划在整个区域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节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城市空间形态犹如优美乐章,有华彩的高潮,有舒缓的间歇,形成近景、中景、远景层次丰富的轮廓线景观,保证在各个角度均能获得满意的景观效果。8. 标志系统与公共艺术规划以点映面,构建功能性强,性格分明的标志物系统。标志物体统应该统一规范,分清主次,以便于人们识别,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中心区城市空间中创建与环境和谐统一、高品质的具有点睛作用的公共艺术品系统。保障公共活动空间拥有一定数量的公共艺术品,体现品位高尚、风格独特的城市中心区形象。鼓励设置能营造地方感、提升视觉特色及社区质感的多元化的特色艺术品。规划在中央景观区设置一条视觉效果、连续的、具有观赏性艺术品浏览途径。 明确各个不同的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的主题。在商业繁华人流会聚的城市中心区,设置符合各区个性的,具有标志性的公共艺术品,同时要有足够大体量(2-8米)的主题公共艺术品,可是单独设置的雕塑、特色铺地、浮雕等。除特定艺术品外,保障大多数的艺术品应是宜于人接近的,可满足人的触摸、休憩或去探索需要。结合不同功能特性的滨水区域设置不同的公共艺术品;广场和滨水空间主要公共艺术品需采用标志性强、视觉冲击力强的雕塑(高度>2米)或其他形式的艺术品。引入当代的艺术语言,同时结合功能及现有的城市景观特色的艺术品,诸如:步行桥、扶手、标志物、座椅、铺装、灯光、围栏、水景、喷水池、景观墙面、遮荫构架、树格、窨井盖等等。9. 夜景照明城市夜景设计是核心区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庆特色的重要体现。在核心区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