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威海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 资源ID:2700614       资源大小:90.50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威海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威海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威海市规划区内各项建设工程。第三条 编制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应符合本规定及环保、环卫、卫生防疫、风貌绿化、人防、国防、消防、气象、抗震、防汛、供水、排水、海港、铁路、航空、安全、道路、通讯、工程管线、地下工程、测量标志、历史文物保护、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规定。第二章 城乡用地分类与使用第四条 城乡用地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进行分类,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可用于城乡规划的图纸和文件。第五条 提倡合理的用地类别兼容与混合使用。用地类别兼容与混合使用应符合环境相容、结构平衡、景观协调等原则,使用范围和要求按照本规定附件1执行。第六条 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选址,应充分考虑地形条件、基本生态控制线、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程度等因素。除文登区和临港区部分现状海拔较高区域外,海拔60米以上地带不宜安排新建建筑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确需建设的,经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市政府研究同意后,方可实施建设。第七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使用,应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应先提出规划调整的意见,按照规划调整的程序和权限批准后执行。第八条 加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力度,提高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率。按照地上地下统一规划、先地下后地上建设的原则,统筹安排轨道交通、市政管沟、商业服务、停车和人防等设施,使城市功能合理有序向地下延伸。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九条 单一类型的建设用地,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含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下同) 应按照本规定附件2的规定执行。混合类型的建设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照不同性质建设用地的分类分别执行。难以分类执行的建设用地,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第十条 未列入本规定附件2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托幼机构、体育场(馆)、医疗卫生、文化艺术以及军事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定执行。第十一条 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扩建。第十二条 建设用地为公众提供永久性开放空间,在符合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开放空间,允许增加2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的20%。第四章 规划与建筑设计第十三条 规划编制应贯彻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倡导集约紧凑布局、生态廊道间隔、公交导向开发、历史文化保护、职住平衡、绿道出行和低冲击开发等先进理念,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打造绿色低碳、山海相间、文脉传承、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第十四条 在规划编制各环节引入城市设计机制,对空间景观、布局结构、环境协调、造型色彩等进行充分论证和研究,形成强制性和引导性指标,科学指导城乡建设。第十五条 编制详细规划应落实城市红线、绿线、蓝线、黄线、紫线等控制要求,符合威海市域生态控制线规划、威海市区公共开放空间布局规划、威海市区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威海市区工业园配套设施布局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第十六条 在符合市区建筑高度分区布局规划的前提下,建筑布局提倡采用低密度塔式高层建筑。塔式高层建筑高宽比不宜低于3:2,塔式高层住宅建筑单元组合数不应超过两个。建筑的面宽按建筑高度的变化控制,大型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等除外。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40米的,其最大连续面宽不宜大于60米;建筑高度大于40米的,其最大连续面宽不宜大于50米。第十七条 工业区内应合理配置各类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工业园配套设施应充分考虑区位、产业门类、就业人口等因素,相对集中设置。第十八条 居住区内应合理配置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包括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活动中心、警务室、居委会、物业管理等)、托幼机构、养老服务等必备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集中布局,配置相应室外活动空间。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按照本规定附件3执行。第十九条 居住区内应合理设置篮球、排球、羽毛球、小型足球场等室外公共体育活动场地,适应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活动需求。第二十条 居住区内应合理配置商业服务、菜市场、金融邮电、市政公用等公共服务设施,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方便经营管理。沿住宅楼山墙之间不得采用带状布局模式设置小型商业网点。第二十一条 居住区内应实行人车分流,高品质居住小区应降低地面停车率,提倡全部实现地下停车。第二十二条 住宅建筑的储藏室应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空间,储藏室门应开向室内公共走道,不得直接开向室外。多层、高层住宅建筑底层不应设置分户式室外庭院。第二十三条 高层住宅建筑底层应设置为本楼居民服务的访问、接待、休息、阅览等公共服务空间以及信报箱、信息板等设施,其余部分宜设置为架空层。第二十四条 地下车库等地下建筑工程的方案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本市山体丘陵地势特点,充分、合理地利用现状地形,对场地设计进行精密计算,实现场地内土石方挖填平衡。第二十五条 建设工程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依照有关设计规范、标准及批准的详细规划或建设用地规划条件进行设计。第二十六条 建筑设计应贯彻和执行节能减排的要求,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第二十七条 建筑的风格、色彩、体量应符合市区建筑形象引导规划的要求。重要建筑物单体设计应进行多方案比选、全方位分析,丰富城市空间界面,优化景观环境效果,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和整体协调性。第二十八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的重要公共建筑应考虑光亮工程设置。第二十九条 建筑外墙宜采用高档、耐久外装材料。沿城市道路两侧的建筑外墙宜采用高档面砖或石材等外装材料,底层裙房外墙应采用干挂石材等外装材料。第三十条 空调室外机搁板、壁挂式太阳能集热器、设备平台、广告等的位置和形式,应结合建筑立面一体化设计,设置封闭或围护装饰构件。广告标识应位于建筑立面之内,不得设在屋面以上或伸出建筑立面之外。第三十一条 非成片拆迁改建的危房改造重建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经鉴定达到拆除重建的危险性等级;(二)不得增加地上建筑面积,符合用地条件和建筑保护等方面要求的,可合理增设地下建筑;(三)不得突破原有建筑的平面轮廓、海拔高度(包括屋脊、檐口或女儿墙)、室外地坪标高。第三十二条 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报审时,应按照本规定附件4的相关要求提交资料。第五章 建筑间距第三十三条 建筑间距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并同时符合相关设计规范以及日照、消防、通风、防灾、景观、视觉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建筑间距图示见附件5)第三十四条 对于各类生活居住特征建筑,应按照本规定附件6的相关要求,采用日照分析软件计算有效日照数据。日照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每套住宅应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大寒日累计不少于2小时的有效日照。(二)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居住空间、医院和疗养院主要朝向的病房和疗养室、中小学校主要朝向的教室,应获得冬至日累计不少于2小时的有效日照。(三)托幼机构建筑的主要生活用房(含活动室、寝室、音体活动室)应获得冬至日累计不少于3小时的有效日照,室外活动场地内位于建筑日照阴影线以外的面积不少于1/2。第三十五条 非高层建筑遮挡生活居住特征建筑日照时,建筑间距应同时符合日照间距系数和日照分析软件计算要求。生活居住特征建筑间距应满足上述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一)非高层建筑遮挡住宅、宿舍日照且正南向平行布置时,日照间距系数为1.55;遮挡其他生活居住特征建筑日照且正南向平行布置时,日照间距系数为1.8。非正南向平行布置时,根据朝向与正南向的不同夹角,正面间距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第5.0.2.2款执行。在满足日照分析软件计算要求前提下,按日照间距系数计算日照间距大于36米的,按36米控制。(二)非高层建筑遮挡生活居住特征建筑日照且垂直布置时,遮挡建筑山墙宽度小于或等于12米的,正面间距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1.0 倍;大于12米的,正面间距按平行布置控制。(三)非高层建筑遮挡生活居住特征建筑日照且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度的,最小正面间距按平行布置控制;大于45度的,按垂直布置控制。(四)生活居住特征建筑正面间距不小于16米。(五)非高层建筑与非高层生活居住特征建筑之间侧面间距不小于6米;侧面均有窗户的,侧面间距不小于8米;其中包含工业建筑的,侧面间距不小于10米。第三十六条 其他非高层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消防、景观等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一)其他非高层建筑之间平行布置时,正面间距不小于较低一侧建筑高度的1.0 倍,且不小于10米。垂直布置时,建筑山墙宽度小于或等于12米的,正面间距不小于10米;大于12米的,按平行布置控制。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度的,最小正面间距按平行布置控制;大于45度的,按垂直布置控制。(二)其他非高层建筑之间侧面间距不小于6米;其中包含工业建筑的,侧面间距不小于10米。(三)其他非高层建筑(含独立设置的配电室、换热站、燃气调压站等市政设施用房)不遮挡生活居住特征建筑日照时,正面间距按本条第一项控制,且不小于16米。第三十七条 高层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消防、景观等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当遮挡生活居住特征建筑日照时,应同时符合日照分析软件计算要求):(一)高层建筑之间平行布置时,正面间距不小于36米。垂直布置时,建筑山墙宽度小于或等于16米的,正面间距不小于24米;大于16米的,按平行布置控制。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度的,最小正面间距按平行布置控制;大于45度的,按垂直布置控制。(二)高层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侧面间距不小于13米。高层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的,按正面间距控制。(三)高层建筑与非高层建筑(二者均非生活居住特征建筑)平行布置时,正面间距不小于非高层建筑高度的1.0 倍,且不小于13米。垂直布置时,建筑山墙宽度小于或等于12米的,正面间距不小于13米;大于12米的,按平行布置控制。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度的,最小正面间距按平行布置控制;夹角大于45度的,按垂直布置控制。(四)高层建筑遮挡非高层生活居住特征建筑日照时,正面间距按本条第一项控制;不遮挡日照时,正面间距按本条第三项控制,且不小于16米。第三十八条 违法建筑、临时建筑及私自改变使用性质的建筑,不适用本章建筑间距的规定。第六章 建筑退让及建筑高度第三十九条 沿建设用地边界布置的建筑,其离界距离应综合考虑日照、消防、交通、文物保护、生态控制线等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一)当界外是待建设用地时,建筑离界距离根据界外用地规划情况,按照本规定第五章确定的建筑间距一半预留,且不小于5米。(二)当界外是已建保留建筑时,建筑离界距离除符合本条第一项规定外,还应同时符合本规定第五章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三)当界外是城市公共绿地、广场等用地时,建筑离界距离不小于5米;当遮挡城市公共绿地、广场日照时,按照多层居住用地的退让要求控制建筑离界距离。(四)当界外是自然山体时,建筑离界距离不小于10米。(五)当建筑与用地边界非平行布置时,建筑离界距离按之间最小间距控制,且不小于5米。(六)地下建筑的离界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深度的0.7倍,且不小于5米。第四十条 在满足建筑间距要求的前提下,建筑离界距离因条件限制不能符合本规定第三十九条规定的,经相邻地块产权人达成书面协议并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可适当缩减建筑离界距离。第四十一条 建筑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距离应符合下表规定:道路红线宽度(W)后退距离(S)W50米30米40W<50米20米30W<40米15米20W<30米10米W<20米6米本表中后退距离均为下限。城市道路两侧规划设置绿线的,应同时符合后退绿线距离的要求。主要朝向面临城市主、次干路的高层建筑宜适当加大后退距离,按建筑高度24米以上每增加5米后退距离增加1米的标准控制。除门卫室、大门、围墙、地下室应急疏散出口、配电箱等以外,退让空间内不得进行其他地上建(构)筑物建设。第四十二条 沿铁路两侧的建筑后退距离应满足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并同时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后退铁路干线轨道中心线距离不小于50米,后退城际铁路、铁路支线、专用线轨道中心线距离不小于30米,围墙后退铁路轨道中心线距离不小于10米。(二)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含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后退铁路轨道中心线距离,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铁路主管部门具体核定。(三)位于铁路道口周边的建设工程,应符合铁路道口管理的有关规定。第四十三条 公路、轨道交通、气象观测场、工程管线及危险物品生产储存等场所周边的建筑后退距离,按国家有关规定,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专业部门具体核定。第四十四条 建筑后退基岩海岸距离不宜小于80米,后退砂质海岸距离不宜小于200米,后退堤岸等人工岸线距离不宜小于20米。第四十五条 建筑周围需要分界的,应采用绿篱或围墙隔离。围墙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除建设项目特殊要求必须修建实体围墙的以外,应采用通透围墙,并符合整体景观环境要求,围墙基础高度不超过0.6米,通透围栏高度不超过1.5米。(二)临街围墙、门卫室、大门的设置应符合消防、交通、工程管线等方面的规定,依据临接道路的具体情况核定后退距离。非临街围墙不得逾越用地边界,经相邻地块产权人达成书面协议的,可沿用地边界修建共有围墙。第四十六条 建筑的高度,应综合考虑日照、消防、景观、航空、通讯、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一)在有净空高度控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的新建、改建建筑,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二)在历史优秀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紫线范围内及风景名胜区规划控制地段新建、改建建筑,其控制高度应符合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三)高层建筑设计方案在审批时应进行视线景观分析。(四)沿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的控制高度(H),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应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之和的1.5倍,即:H1.5(W+S)。建筑直接临接或其面临的道路临接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的,在计算控制高度时,可将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的二分之一宽度计入W值。第七章 停车设计第四十七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各类建筑应预留相应的停车位。不同性质类别的建筑,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指标应不低于下表规定:类 别单 位机动车(小型汽车)非机动车(自行车)住宅商品住宅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0.51.01.01.5经济适用房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0.30.52.0公共租赁住房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0.30.52.0行政及商务办公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0.84.0、3.0博物图书展览馆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0.75.0文化活动中心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大中专院校车位/100师生0.740.0中小学校车位/100师生1.570.0、20.0幼儿园车位/100师生1.55.0大型体育中心车位/100座4.030.0中小型体育场车位/100座3.025.0医院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0.51.04.05.0疗养院(中心)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3商业中心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0.510.0饭(酒)店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2.03.0高中档旅馆车位/客房0.31.0剧场、影院车位/100座5.020.0、30.0火车站车位/高峰日千人5.010.03.0客运港(站)车位/高峰日千人5.010.03.0货运港(站)车位/100辆标准车15.03.0旅游区(浴场)车位/1公顷游览面积8.00.1公园车位/1公顷游览面积1.50.010.1工业厂房仓储车位/100平方米建筑面积0.22.0综合建筑的停车位指标,按上表所列不同性质类别的建筑分项累计计算。不同区域内商品住宅建筑的机动车停车位指标及地面停车率按以下标准执行:(一)环翠区、文登区、高区、经区的中心区及东部滨海新城、双岛湾科技城等区域,按照每10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置1个停车位,地面停车率不宜大于10%。(二)临港区中心区(草庙子镇)、环翠省级旅游度假区(张村镇)、温泉镇、南海新区、文登开发区,按照每10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置0.8个停车位,地面停车率不宜大于15%。(三)上述范围之外的其他建制镇,按照每10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置0.5个停车位,地面停车率不宜大于20%。商业设施设置地面停车位的比例不宜小于20%。第四十八条 机动车停车位控制指标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按下表计算:车 型微型汽车小型汽车中型汽车普通汽车铰接车换算系数0.71.02.02.53.5机动车停车位面积应符合下列控制标准:(一)小型汽车露天停车场为2530平方米/车位;(二)小型汽车室内停车库为3035平方米/车位;(三)小型汽车路边停车带为1620平方米/车位;(四)小型汽车地下停车库为4050平方米/车位。第四十九条 建设用地的车行出入口宜设置在次干路和支路上,如确需设置在主干路上,应设专用通道与主干路相连。第五十条 车库宜设置在建筑的半地下或地下,以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地下车库可与人防设施结合设置。居住区地下车库屋面覆土深度不应低于1.5米。在居住区集中公共绿地下设置地下车库时,屋面覆土深度不应低于2.5米。第五十一条 高层居住区应设置楼、库一体的全通式地下车库,住宅楼电梯应通至地下车库内。当居住区内设置楼、库分离的地下车库时,应先建设或同步建设地下车库,并与住宅楼同时交付使用。第八章建设用地的绿地第五十二条 绿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应符合威海市区城市绿化办法的规定,绿地率的控制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项目类别绿地率低层住宅、高层住宅50%多层住宅35%行政办公35%商业、商务25%文化、娱乐、旅馆45%教育、科研、体育40%医院30%-35%疗养院50%工业、仓储10%-20%本表中绿地率指标除工业区外均为下限。旧城改造项目执行上表标准确有困难的,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绿地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20%(居住区、工业区除外)。第五十三条 居住用地中除满足上述绿地率的控制指标外,还应有集中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共绿地、小区公共绿地、组团公共绿地和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其规模应符合下表规定:名称最小规模居住区公共绿地2.0公顷小区公共绿地0.4公顷组团公共绿地0.04公顷块状、带状公共绿地不低于0.04公顷且宽度不得低于8米居住区内绿地面积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规定计算。第五十四条 建设用地的绿地应符合威海市区公共开放空间布局规划和威海市绿道网专项规划的要求,满足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无障碍设计和雨水入渗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市区公共开放空间服务半径和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应符合下表规定:分级服务半径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生活地工作地市级3000米80%50%区级1500米居住区(园区)级800米社区(邻里)级300米第五十五条 建设用地的公共绿地应开放式布置,符合威海市区中小型开放式绿地规划布局导则的要求,有较好的可视性、可达性和参与性,且至少应有一长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居住用地面积大于0.8公顷时,应提供不小于用地面积的5%作为开放式绿地,且规模不低于0.04公顷。第九章附则第五十六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一)建筑密度:是指建筑底层占地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二)容积率:是指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总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三)低层住宅:是指一层至三层(含三层)住宅。(四)多层住宅:是指四层至六层(含六层)住宅。(五)中高层住宅:是指七层至九层(含九层)住宅。(六)高层建筑:是指高度为24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及十层以上(含十层)的居住建筑。(七)正面间距:是指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主要朝向外墙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八)侧面间距:是指两建筑次要朝向外墙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九)日照间距系数:是指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建筑正面间距与遮挡建筑高度的倍数值。(十)地下建筑深度:是指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底板底部的距离。(十一)绿地率:是指建设用地内绿地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以百分比表示)。(十二)生态控制线:是指为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根据合理的环境承载力划定的生态保护范围界线。(十三)道路红线:是指规划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十四)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十五)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十六)城市黄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十七)城市紫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优秀建筑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界线。(十八)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是指建筑及附属部分临街垂直投影的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包括室外台阶、雨篷、阳台、飘窗等。(十九)建筑离界距离:是指相邻地界与沿地界一侧建筑及附属部分垂直投影线之间的最小距离,包括室外台阶、雨篷、阳台、飘窗等。(二十)生活居住特征建筑:是指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对日照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包括:住宅、宿舍,老年人公寓及护理院、养老院、托老所,医院和疗养院的病房楼和疗养楼,中小学校教学楼,托儿所和幼儿园主要生活用房等。(二十一)经济适用房:是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二十二)公共租赁住房:是指限定建设标准和租金水平,面向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出租的保障性住房。第五十七条 容积率应按下列标准计算:(一)地下室、半地下室作为车库、储藏室、设备间、配电室、各类泵(站)房、防灾减灾通道、地下通道等配套设施用房不计算容积率。(二)当住宅建筑层高大于3.9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按该层建筑面积的2倍计算容积率。当办公、旅馆建筑层高大于4.2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按该层建筑面积的2倍计算容积率。当小型普通商业建筑层高大于4.5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按该层建筑面积的2倍计算容积率。工业项目中的厂房、仓储建筑,层高大于或等于8米时,按该层建筑面积的2倍计算容积率。住宅、办公、旅馆、普通商业建筑的门厅、大堂、中庭、内廊、采光厅等公共部分和大型商业建筑、体育馆、博物馆、展览馆、影剧院类建筑不按本规则计算容积率。(三)利用住宅建筑底层设置为本楼居民服务的公共服务空间和架空层不计算容积率。(四)非住宅类高层民用建筑为丰富顶部空间造型产生的可利用空间不计算容积率。(五)住宅、商业、办公建筑阳台宽度不宜超过2.7米,单套阳台投影面积总和不宜超过套型建筑面积的15%。第五十八条 永久性开放空间应符合下列规定:永久性开放空间应沿城市道路、广场设置,使用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与地面高差不大于1.5米,并设置相应的标志,有直接对外通行的出入口。永久性开放空间应无条件交有关部门管理,做到常年开放,不得改变使用性质。按规划要求配置的开放式绿地不属于永久性开放空间。永久性开放空间不变更土地权属,用地面积参与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平衡,但不应计入绿地面积。第五十九条 建筑间距应按下列标准计算:(一)除另有规定外,建筑间距是指两幢建筑的外墙面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二)建筑有每处不超过3米长的凸出部分,凸出距离不超过1米,且其凸出部分累计总长度不超过同一面建筑外墙总长度的1/4的,其建筑间距可不计凸出部分。生活居住特征建筑主要朝向阳台累计总长度不超过同一建筑外墙总长度1/2的,其建筑间距以建筑外墙计算;超过1/2的,以阳台外缘计算建筑间距。(三)遮挡建筑高度以遮挡建筑的日照遮挡点相对于被遮挡建筑的首层生活居住特征用房室内地坪的垂直距离计算。(四)当遮挡建筑有坡屋顶且坡度大于1:1.55时,遮挡建筑高度算至屋脊顶;小于或等于1:1.55时,遮挡建筑高度算至檐口;遮挡建筑为平屋顶时,遮挡建筑高度算至女儿墙顶面。水箱、楼梯间、电梯间等突出屋面的附属设施,水平面积之和不超过屋顶平面面积/4且高度不超过5米的,不计入建筑高度,但必须纳入日照分析软件计算。(五)高层建筑的裙房建筑间距按非高层建筑控制。(六)围墙、挡土墙、大型广告牌等设施与建筑之间的间距参照建筑间距的要求执行。第六十条 本规定由市规划局负责组织实施。第六十一条 本规定自2015年 月 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9年 月 日。威海市人民政府2008年7月1日公布实施的威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威政发200836号)同时废止。附件:1.常用用地类别兼容与混合使用指引2.建筑密度与容积率控制指标表3.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4.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内容及要求5.建筑间距图示6.建筑日照计算方法及要求

    注意事项

    本文(威海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