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社志.doc

    • 资源ID:2700083       资源大小:49.5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社志.doc

    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社志一、概述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信用社)是京山县唯一的一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承担着经营农村信贷业务,管理农村资金,调节市场货币流通,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根据国务院有关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精神,信用社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管理体制改革和一系列内部改革,使自身的性质、职能、服务、管理更加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信用社逐步发展成为机构网点规范、服务功能齐全、资金实力雄厚、内控机制完善的合作金融组织,成为名符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为全县农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作出了贡献。到2006年底,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县联社)内设8个部(室、中心),下辖营业部1个,13个乡镇信用社,14个信用分社。全系统共有在编员工561人,其中:在岗356人,内部退养105人,退休100人。在岗员工中,本科学历32人,占9%;专科学历228人,占64%;中专及以下学历96人,占27%。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7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177人。年末各项存款余额88009万元,比1980年底的1684万元增长52倍;股本金余额9227万元,比1980年底增长461倍;各项贷款余额46836万元,比1980年底增长82倍,其中农业贷款41092万元。二、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一)机构设置改革1、原“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是由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的联合组织,实行“二级”法人制。1984年8月根据国务院批准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报告的有关精神,在全县信用社普遍建立“三会”的基础上,召开了全县信用社首届社员代表大会,成立县信用合作联社,选举产生了县联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此后,县联社与农业银行合作股合署办公,对信用社实行政策上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下设业务组、财会组、稽核组、综合组等部门开展日常工作。1996年,根据国务院有关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精神,农村信用合作社按合作制原则进行规范,是年12月10日,县联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承担起领导、管理信用社的职能。2005年,信用社进行再次改革,根据国发200315号和国发200466号文件精神,原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和所辖信用社重新清产核资、增资扩股,召开“三会”,按一级法人模式进行改革,更名为“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同年9月1日获准认购央行专项票据3570万元。1997年1月,县联社内设“五股一室一办”:即办公室、存贷股、会计股、审监股、计划股、保卫股、基建办;1998年1月改为“五科一室一办”:即办公室、存贷科、财务科、保卫科、人教科、审监科、基建办;2004年1月又将“五科一室一办”改为“六部”:即人秘综合部、财会信息部、资产管理部、市场拓展部、审计监察部、安全保卫部。2006年末,县联社内设机构共设8部(室、中心),分别是:办公室、信贷管理部、财会统计部、安全保卫部、人事教育部、稽核监察部、风险资产部、贷款审查中心。2、信用合作管理站。1985年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原区(镇)信用社,县联社在13个区(镇)设信用社稽核辅导站,配合农业银行营业所(办事处)管理乡(镇)信用社。1988年,行政建制改变,撤销稽核辅导站,在16个乡(镇)设信用合作管理站,1993年信用合作管理站撤销。3、信用社。1980年1984年,全县按行政区划建18个区(镇)信用社,这个时期的信用社,其性质是集体金融组织,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农村闲散资金,解决农民生产和生活资金困难。1984年春夏,信用社进行第一次管理体制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三会”(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恢复“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下放“五权”(人事权、财务权、资金使用权、经营自主权、利率浮动权),改“官办”为“民办”,把信用社办成合作金融组织。全县撤销原区(镇)信用社,在乡(镇)设立61个信用社(后按行政、经济区域先后增设10个信用社,共71个信用社),各信用社相继开展清股、扩股、分红工作,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和监事会。1993年,因行政建制早已变化,县农业银行(联社)决定撤销原71个信用社,在全县设立16个乡(镇)信用社(此后又有增设),将原来信用社改建为分社。这次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由于机构设置数次撤并,加之行政隶属关系等原因,致使改革内容流于形式。1996年,信用社进行第二次管理体制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按合作制原则规范信用社。1997年11月1998年3月,全县17个信用社陆续完成清股、扩股、分红等工作任务,召开第二届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和监事会。其中厂河(现绿林)信用社规范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4月底,全县信用社规范工作经荆门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办公室验收合格。1997年,金鹰城市信用社并入县联社管辖,全县农村信用社共增加到19个。2005年,信用社进行第三次管理体制改革,这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改变了信用社的产权模式,县联社成为全县统一法人。2006年底,几经撤并的信用社尚有14个,即13个乡(镇)信用社,1个营业部。4、信用社分社。1980年1983年,全县按行政建制在管理区设信用分社56个,1984年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全县撤销信用分社改建为71个信用社,1991年撤销71个信用社改建为72个信用社分社。此后几年,信用分社又几经撤并或降格,到2006年底,全县尚有信用分社14个。5、储蓄所。储蓄所是办理存、取款业务的经营机构。后为了有利业务开展,少数储蓄所曾开办存、贷挂钩业务。1980年,全县信用社设储蓄所(专柜)15个,1986年以后专业银行与信用社在乡镇展开业务竞争,到处增设机构网点,信用社也开始在城区和乡镇增设储蓄所,到1996年,全县信用社储蓄所发展到48个。2000年,在国家实行治理金融环境、整顿金融秩序过程中,专业银行网点收缩,信用社也陆续对储蓄所进行撤并和变更。到2006年止,全县已无储蓄所。6、信用代办站。村级信用代办站(以下简称信用站)是信用社的业务代办机构,主要为便利群众而设,为储户办理存、取款业务。1980年,全县设415个村级信用站。从1986年起,信用站逐步实行存、贷综合经营,一度被誉为群众身边的“小银行”,是年全县设信用站397个,村建站率达到95.7%,年末信用站存款余额占信用社存款余额的比重达到55.9%,年累放贷款额占信用社累放额的28%。京山县农业银行(县联社)加强信用站建设的作法受到省、地级农业银行的高度重视,1986年5月,荆州地区农业银行在京山召开现场会推广京山联社信用站建设的经验。1986年1996年,是信用站发展鼎盛时期,也是业务开展最活跃时期。从1997年起,由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资金的使用及存储流向渐趋城镇化和不易管理、案件多发等原因,信用站逐步撤并。2004年12月26日,荆门市在全辖内统一撤销了信用站,曾有过辉煌岁月的村级信用代办站结束了其历史使命。(二)人事制度改革1、县联社领导班子与中层干部。1980年1984年,信用社由农业银行信用合作股领导和管理。1984年8月县联社成立,经首届社员代表大会选举出第一届理事会与监事会。1985年,县联社与合作股合署办公,代理农业银行领导管理信用社。县联社设正、副主任,分别由农业银行副行长和信用合作股股长兼任。1988年1995年,县联社设主任一名,由农业银行副行长兼任;设常务副主任一名,由农业银行中层干部担任;另设副主任24名,由农业银行或信用社中层干部担任。县联社正、副主任均由农业银行行长决定任免。1980年1996年,县联社内设存贷(业务)、财务(会计)、稽核(审计)、保卫、综合等组,由几位副主任分工管理开展日常工作。1996年12月10日县联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县联社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由职工代表选举,人民银行进行资格审查,报市农金体改办批准后任职。1997年,县联社领导班子增设工会副主席1名。1998年增设总稽核1名。1998年3月县联社召开第二届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理事会和监事会,2005年信用社进行再规范,由过去二级法人改革为全县统一法人,共名称也变更为“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1987年1月县联社内设“五股一室一办一部”(即办公室、存贷股、会计股、审监股、计划股、保卫股、基建办、营业部),各股(室、办、部)配正、副职中层干部。1998年改为“五科一室一办一部”。2004年又改为“七部”(即:人秘综合部、财会信息部、资产管理部、市场拓展部、审计监察部、安全保卫部、营业部)。此期间,县联社对联社机关中层干部和信用社正、副主任建立起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采取思想动员、自荐报名、资格审查、竞聘演讲、现场考评、组织审定、张榜公布的步骤竞聘上岗,从而真正打破了干部终身制。县联社党的组织。1998年3月经县委组织部批准,成立中共京山县信用合作联社委员会,党委成员5人,其中书记1人,委员4人。1999年6月,经民主选举产生新的党委成员,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成员3人。1998年,党委下辖2个党支部,2005年报经荆门市信用联社党委批准,成立17个基层信用社党支部,建立健全了全县信用社党的组织体系。2005年省联社成立后,按照安排,京山联社于2006年4月将全县181名党员的组织关系全部转入了系统垂直管理。2、信用社干部。19801984年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后,信用社主任一职皆由理事长兼任。从1988年起,因信用社机构几经拆合,“三会”组织流于形式,信用社主任、副主任直接由县联社考核和任免。1999年2005年,信用社管理体制经过规范与再规范,信用社主任、副主任分别由该社理事长、副理事长担任,但要经过竞聘合格,才能任职。3、职工。1980年,全县信用社干部职工共212人。后几年,随着业务的发展,县联社采取招考方式录用内部职工子女,信用社职工队伍有所扩大。从1988年开始,因专业银行竞相增设机构网点,迫使信用社增设储蓄网点,大量招收人员。到1996年底止,全县信用社干部、职工共达642人,是1980年干部职工总数的3倍。信用社人员剧增为后来连续几年经营亏损埋下了隐患。1998年初,县联社颁布机构人事改革实施办法,精减信用社机构和人员。是年2月,采取“减撤机构,分级定岗,按岗定编,以岗定责,下岗分流”的办法,全县信用社撤销低产储蓄所18个,下岗分流人员84人,中止和解除劳动合同27人。这一作法得到人民银行的充分肯定,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向全国推广这一经验。1984年以前,信用社干部职工基本为正式职工(又称固定工),只有少量的“亦工亦农”人员和个别临时工。1984年以后,开始招收合同工和临时工,到1993年底,全县信用社共有从业人员572人,其中:固定工325人,合同工157人,临时工90人。1997年4月,县联社出台第一部京山县农村信用社劳动用工管理办法,全县劳动合同制在全县信用社推开,县联社主任与642名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县劳动仲裁委员会做了鉴证。从此,信用社劳动人事管理开始步入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报酬能高能低的轨道。4、信用站会计。信用站会计员(又称站干部)是信用社编制外不脱产的业务代办员。一般每站设1人,1988年以后因业务量增大,少数乡镇站增设会计、出纳2人。1984年以前,信用站会计基本由大队(后改为村)出纳员兼任,1984年以后开始聘用专职信用站干部,2003年站干部随信用站撤销而解聘,符合条件的站干部被信用社聘为外聘客户经理,2004年12月26日全县外聘客户经理全部撤销。5、劳动报酬。1980年1984年,信用社干部、职工均实行固定工资。1985年1988年实行固定工资+奖金+超利润分成。1989年以后,开始实行工作任务与工资挂钩的绩效工资制,定期结帐兑现,允许职工多劳多得,奖勤罚懒,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2004年,改革工资制,推行保障报酬、绩效报酬、奖励报酬和责任报酬四块结合的劳动报酬制。1984年以前,对信用站会计的报酬实行计付手续费与定额补助相结合的办法,手续费由信用社计付,定额补助由大队(村)支付。1984年以后,站会计逐步由兼职改为专职,其劳务报酬全部由信用社按业务量计付。2003年站会计改为信用社外聘客户经理,其报酬由信用社按业务计付代办手续费。三、经营管理与服务信用社经营管理是一项内涵丰富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她不仅关系到信用社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支农成效的好坏。因此,20多年来,全县信用社根据自己根植农村、紧连农业、近贴农民的独特优势,不断更新,拓展经营意识和理念,努力使自身经营与服务不断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将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银行。1980年2005年,信用社经营管理与服务的成效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一)革新模式,激活经营。1980年1987年,信用社采取的基本都是计划管理、指标考核的传统经营模式,以信用社为核算单位,单位缺少活力,员工没有压力,有的信用社仍然靠银行支持款维持经营。1988年,为推进信用社改革深化,县联社首次对全县71个信用社和联社营业部推行全员风险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期限三年,承包的主要内容为存款增长率、到(逾)期贷款回收率、资金运用率、经营效益及内部管理等。三年承包经营使信用社经营管理日趋完善,服务意识增强,内部效益和资金的活化程度提高。1990年与1987年对比,各项存款增长76.43%,累放贷款增长19%,到、逾期贷款回收率提高15.79%,资金运用率提高5.48%,各项业务收入增长1.9倍。1988年和1989年县联社连续两年被荆州地区农业银行授予“一级县联社”称号。从1998年起,在总结前几年承包经营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县联社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在全县信用社系统全面推行与逐步完善三级连环承包经营,即信用社一级承包,统一管理与核算;分社、储蓄所、营业室二级承包;二级承包实体对所辖员工三级承包,分人核算,实行绩效挂钩,按劳取酬。不断科学与完善承包经营模式给信用社带来生机与活力,内部效益明显提高,支农实力逐步增强,各项存款不断攀升。(二)扩充股金,增加资本。股本金是信用社所有者权益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用社业务发展关系重大。信用社实行管理体制改革以后,高度重视增资扩股工作,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1984年,全县信用社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清股、分红,用以提高农户入社入股的积极性。这一年,全县信用社共向全体社员分发股金红利67万元,吸纳股金33万元,年末股金总额达到48万元。1987年11月1988年3月,在规范信用社的改革过程中,全县信用社进行了第二次清股、分红和扩股工作。这次清股在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共向社员分发股金红利42万元,同时新扩股金911万元,年末股金总额达到1099万元。2005年,信用社进行深化改革,重新进行清产核资、增资扩股。将增资扩股的触角由农户延伸到经营效益好、信用程度高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保证了新增股本金既合规合法,又真实、安全、稳定。2006年末全县信用社股本金余额达到9227万元,是1984年股本金总额的184倍。(三)广吸存款,壮大实力。存款作为信用社立社之本,发展之源,从来都是信用社业务经营的主要内容。1980年1984年,信用社以独家经营储蓄存款的优势,集聚了大量农村闲散资金投入农业生产。1984年以后,农业银行开始办理储蓄业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专业银行相继下伸机构,在乡镇增设储蓄网点,致使信用社储蓄存款业务面临激烈竞争和严重挑战,这就是信用社一度卷入金融业存款利率大战的原因所在。为保住存款余额,保证支农资金供应,1988年1998年,全县信用社累计吸收高息存款85350万元,其年利率分别为15%20%不等,全县信用社为此而支付高于国家规定基准利率的利息高达8108万元,这些利息虽然支付给了广大储户,但给信用社造成了将近5年的连续经营亏损。1998年以后,随着专业银行营业网点上收,农村合作基金会被撤销,农村金融环境和秩序步入良性轨道,为信用社存款业务的开展开辟了新的天地。2001年2006年,全县信用社累计吸收各项存款51070万元,年均吸存10214万元,这些资金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1980年2006年,全县信用社存款业务经营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与手段:1、开办生产基金专项存款。开办生产基金专项存款是帮助农户聚集后备生产资金的一种手段。1986年,县联社总结孙桥试点经验向全县推开。为了调动广大农民存储生产基金的积极性,信用社逐步建立与完善了三条管理办法:第一,设制“生产基金专项存款”专用存单,实行“专项存储、专户管理、钱物结合、定向使用”制度;第二,对生产基金存款实行优惠利率;第三,实行“存贷挂钩”办法,对存储生产基金的农户优先给予贷款扶持。这一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广大农户也逐渐由不习惯到自觉参与。1986年1996年,全县每年参加存储生产基金存款的农户辐射面达90%以上,全县信用社年均组织生产基金存款达3500多万元,比1985年增长1.93倍;每亩农田年均41元,比1985年增加21.40元。开办生产基金专项存款,更新了农民的消费意识,增强了投资意识,积累了农村闲散资金,对培植农业后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986年,中国农村金融曾刊载这一经验。2、不断开拓储蓄新品种、服务新品牌。1986年以前,全县信用社相继开拓设置了保值储蓄、有奖储蓄、定活两便储蓄、生产基金专项存款等新的储蓄品种,每年依靠新储种吸收的储蓄存款占全部储蓄存款总额的40%以上。1996年以后,全县信用社不断创新储蓄存款服务品牌,先后推出电话预约储蓄存款、定时定点上门储蓄存款、追踪服务收储打工人员收入储蓄存款、支农爱民储蓄存款等,均收到满意效果。仅2001年,全县信用社采取登记造册、定期联系、跟踪服务、上门收储等措施,共组织外出务工收入存款677万元;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在全县上下开展支农爱民储蓄活动,共组织资金940万元,采取捕捉信息,分人包校的代收代管的办法组织学生报名存款956万元。3、上下联动,狠抓对公存款。1996年以前,由于结算职能局限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对公存款一直是信用社业务经营的薄弱环节。1996年以后,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逐步改善,对公存款被摆到信用社业务经营的重要议事日程。2001年2006年,全县信用社上下一起动手,加大公关力度,大力发展大户和基金客户,全面开展代理业务,使对公存款逐年大幅提升。2001年,取得县政府支持,有9个镇在信用社开设预算外资金专户,累收存款494万元;代理镇财政金库7个,代收税款1398万元。2004年,县联社充分发挥业务拓展部的作用,先后与人寿保险、平安保险、民政局、财政局、烟草专卖局等单位签订业务代理合同,促使基层信用社共组织此类资金9100万元。2006年,全县信用社更是改变策略,广交朋友,瞅准市场,捕捉信息,上门服务,吸引客户。当获悉随岳和武荆高速公路土地补偿款和粮食补贴款即将下拨的信息后,县联社争得县政府支持而获得此项业务代理权,当年就到位资金2亿多元。4、强化内部责任,开展全员揽储。全员揽储是信用社实现储蓄存款增长的重要措施之一。2001年以来,全县信用社在采取挂横幅、刷标语、办黑板报、写慰问信、打电话、发短信以及在广播、电视、报纸上开辟宣传专栏等形式展开舆论宣传的基础上,又在信用社内部强化储蓄存款工作责任制,先后推出绩效挂钩存款、全员资格存款等硬招,从机关到基层,从干部到职工,个个身上有责任,人人头上有指标,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员工收存揽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四)搞活信贷,服务“三农”。信贷原本包括存款与贷款两个方面,后来逐渐被人们理解为单纯的贷款。1980年1983年,信用社采取的还是“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信贷经营模式,由于资金实力有限,只能投放农户部分生产费用贷款和少量的集体、村办企业贷款,年均累放贷款2000万元。1984年,信用社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认识不够,对信贷资金供求估计不足,出现盲目放贷的信贷失控现象,这一年全县信用社累放各项贷款4222万元,比1983年增加89%,其中共向15600多个专业户、重点户以及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1600多万元;1985年春,农业银行根据上级精神组织银行、信用社开展信贷大检查,着手纠正行、社信贷失控的问题。1986年1995年,信用社信贷资金营运一直呈波浪式发展态势,10年年均累放各项贷款5248万元,比1984年增长25%,其投向除部分个体工商户,加工、经销户和乡村企业外,主要是农户生产费用贷款。1996年2006年,是信用社资金实力快速提升的10年,年均累计信贷投量达到12096万元,比1995年增长230%。这个时期的信贷营运及管理主要有以下八大特色:1、实施信用评级,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实施信用等级评定,是改变农村信用无序状况,优化农村信用环境的重大举措。2003年,全县信用社在前两年信用评级的基础上,争取党政支持,加大评级宣传力度,采取评级与支农放贷相结合的办法,在全县普遍实施,是年共评出信用农户73511户,占农户总数的77.4%,评出信用村122个、信用镇9个、信用企业32个。京山县也被省政府授予2002年度全省首届“最佳金融信用县”。信用等级评定为信用社各类支农贷款的投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2、推行贷款证,构建农村新型借贷关系。贷款证是集农户诚信、实力和生产、经营管理水准于一体的资信证明,是信用社发放贷款的依据。仅2001年,信用社通过年审、评级、核贷、发证等程序,对全县农村颁发贷款证已达60932户,占农户总数的60%以上,当年凭证发放贷款10020万元,保证了农户购买足够的生产资料,使全县种植30亩以上农田的农业大户比上年增加3000多户,全县新耕种抛荒农田1.8万余亩。在满足颁证农户生产费用贷款的前提下,还凭证向1291户其它种植大户和养猪、养鱼、养鸡等养殖大户投放贷款1986万元,向58个农产品加工大户和60个农用运输户投放贷款210万元。从此,贷款证一直沿用至今。3、开展“联保”贷款,切实解决农户贷款疑难问题。“联保”贷款是农户 自愿组合相互担保贷款的一种方法,实行这种办法对于因不够贷款条件而无法获得贷款的农户来说无疑是解决了大难题。1999年,厂河(现绿林)信用社试用此办法,后经县联社总结在全县推广,经过几年实施,受到广大农户的拥护。1991年,全县共组建联保小组781个,参加联保户数2649户,累放贷款1441万元。2003年,全县采取联保的方式向1057个联保小组投放贷款5219万元。2004年,以联保方式向坪坝、三阳、绿林、永隆、曹武等镇的929户贩运业主投放贷款5598万元,使京山的粮、油、猪、牛、羊、香菇、干果等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远销到广州、深圳等地,加速了农副产品的转化变现。4、采取小额农贷方式,保证基础农业的资金需求。小额农贷是根据农户的评级授信程度,以信用方式向农户提供额度不超过1万元的生产费用贷款。这种贷款手续简化,服务方便快捷,群众最为欢迎。2001年2006年,全县信用社年均累放小额农贷6000万元。2006年,全县信用社更是对小额农贷业务做强做大做优,通过对79000户小额农贷农户的年检,择优提高了授信档次和授信额度,而对不守信用的农户则给予降级授信额度甚至取消小额农贷资格的处罚,用以不断提高农户的守信观念和还贷意识。是年,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对25073户缺资农户累放小额农贷25078万元,占农户贷款累放总额的91%,切实满足了广大农户种子、化肥、耕牛、农药和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资金急需,保证了粮棉稳产、高产和农民增收致富。农户小额农贷的全面推行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更受到城乡居民的欢迎和拥护。5、实施信贷工程,实行贷款倾斜政策。自与农业银行脱钩以后,县联社针对农村经济逐步市场化的新特点,不断研制推出“123”信贷工程、“双十双百”信贷工程、“五个一”信贷工程等支农、扶农、惠农的信贷营运新品牌,把信贷资金向特色农业、高效种养业和“专、精、特、新”的私营、民营企业及骨干乡镇企业倾斜,用以促进农村各种产业链条的形成,推动了农村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从2001年开始,全县信用社在坚持信贷政策、原则和合规手续的前提下,采取“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作法,共向全县产业基地建设和高效种养业投放贷款4150万元,重点扶持了“十大产业基地”:即三阳、绿林、杨集等镇以板栗、银杏为主的干果基地;永兴、曹武等镇以鳖、龟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孙桥、罗店等镇的优质稻生产基地;三阳、绿林等镇的500万筒袋料香菇基地;宋河、三阳等镇的1000亩黄姜基地;永隆、孙桥等镇的10万头养猪产业基地;钱场镇的100万只蛋鸡产业基地;石龙、钱场等镇的3万亩西瓜产业基地;雁门口、石龙等镇的10万亩花生产业基地;新市、八里途等镇(区)的大棚蔬菜产业基地等。与此同时,全县信用社又投入贷款3200万元重点扶持“十大”私营、民营企业:即京山县恒达实业有限公司、永隆油厂、石龙磷肥厂、杨丰剑南养猪场、钱场盛昌中华龟养殖基地、杨丰荣盛面粉加工厂等,2001年这些企业实现产值16000万元,创利税1200万元。2003年,全县信用社投放7921万贷款支持一批私营、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其中向夏大中医院、嘉泰实业、京申林特木业有限公司、泰昌贸易有限公司、祥发棉纺公司等民营企业大户投放贷款4400多万元,促进这些企业健康发展,当年安置就业人员4200余人,企业实现产值2亿多元,创利税1000多万元。2005年,瞄准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产业亮点,信用社从信贷、信息、结算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共向68个民营经济实体发放贷款8892万元,帮助这些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多亿元,解决就业人员2100多人。6、全员营销贷款。1996年以来,县联社逐步把全员营销贷款在全县信用社推开,用以保证贷款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和信贷服务质量的优化。营销贷款的主要手段是强化责任制;核心内容是“三包:即包合规发放、包按期收回、包按率结息,具体方法是“三个结合”,即:外勤与内勤结合、专业与业余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2001年2006年,全县信用社组织强大的信贷营销队伍,将数以亿计的贷款送到成千上万的农户和各种产业大户手中;采取走出去搞调研、跑市场、发展信贷黄金客户,请进来召开“银企座谈会”倾听客户的呼声与建议等方法,优质、高效营运企业贷款。六年来,累放各项贷款13亿元,这个庞大的数据就是全县信用社全员营销贷款的结晶。7、开展信托和融资业务。1985年,县联社成立后组建信托公司,采取内部融资方式调剂信用社资金余缺,同时,承办一些贷款业务。1987年信托公司撤销,融资业务移交联社营业部。1990年,县联社由一名副主任分管融资工作,开展对外融资业务。1990年1997年,联社营业部通过融资累计对外拆出资金161303万元,通过融资获得收入3226万元。1998年以后国家整顿金融市场,信用社融资业务不受法律保护,至此联社营业部对外融资业务终止。县联社开办融资业务,在一个特定时期起到了调剂信用社资金余缺,提高资金运用率的作用,但也留下了后遗症,部分拆出资金无法收回,造成一定的资金损失。8、千方百计盘活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是“一逾两呆”(逾期、呆滞、呆账)贷款的总称。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的主要渠道分别是:(1)实行内部责任清收。内部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信用社每放一笔贷款,都要有信用社工作人员承诺清收责任;另一方面,是指信用社内部员工为他人介绍、担保责任贷款,必须承担清收责任。对不能如期收回责任贷款的责任人,采取买单、停职或扣发工资抵偿贷款本息等强制措施清收。几年来共收回、盘活此类贷款2600万元。(2)借助行政手段清收。此法连年都有运用,尤其是2004年省信用合作管理办公室成立以来,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信用社清收国家公职人员拖欠信用社贷款工作的领导,对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偿还贷款本息的采取了停职、扣薪等强制措施,2004年2006年,全县信用社共收回此类贷款928万元。(3)依法强制清收。即对“钉子户”、“赖账户”、“扯皮户”和涉嫌欺诈等借款户(人)依照法律强制清收。仅1996年2006年,县联社多次与县公安局联合进行专项整治行动,共收回贷款421万元;先后向法院提起诉讼2346户(人),共收回贷款1783万元。(4)抓住各种契机清收。主要是抓住企业改制,产业优化增效和土地占用补偿等机会,大力清收企业旧贷、农户分摊集体农贷和未及分摊的村组集体农贷等,几年来全县信用社共清收盘活此类贷款3100万元。(五)立足“窗口”,塑新形象。“窗口”泛指存、贷业务结算与联行业务结算等柜面服务,她显示着信用社的综合素质和企业形象。1980年1993年,信用社只承担简单的柜面服务,其联行业务结算基本通过农业银行进行。在乡村,信用社承担着广大农户的存、贷款业务,而这些结算业务主要是通过信用站、信用分社和信用社外勤工作人员,采取定时定点或走乡串户的形式,将各种业务结算送到田间地头和千家万户,这种独特的“窗口”服务形式使信用社赢得“挎包银行”的美名;在集镇,信用社内勤工作人员不断优化柜面服务,采取早开门、晚关门、中午休息不离人,尽力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这个时期对农户出售粮棉等大宗农产品实行转帐结算,即由粮棉收购部门开出“粮棉收购结算委托书”后又改为“粮棉收购结算转帐支票”,由信用社到粮棉收购点现场办公与农户结算,或由农户持“委托书”或“转帐支票”到信用社结算。1994年1996年,信用社开始实行县辖联行结算业务,基本结束了在信用社开户的客户其联行汇兑业务必须通过农业银行进行的历史。这个时期农户出售粮棉等大宗农产品逐步实行现金结算,信用社也逐步结束了为有关部门的代收(公粮、水费、预购定金)代付(粮棉收购结算款)业务。1997年2006年,信用社的“窗口”服务逐步健全与规范,此期间信用社不仅储蓄业务已逐步实行“电脑化”,同时联行业务也日趋发达,办公“电子化”程度也日益提高。1998年7月,全县有“六社一部”(即:新市、孙桥、罗店、永隆、八里途、京源等六个信用社和联社营业部)开通第一批省辖电子汇兑业务,客户资金可在24小时内到账使用;2004年6月,全县开通存款“一本通”,初步实现了全市信用社通存通兑业务。2006年6月1日,湖北省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系统正式运行,实现了信合网点全省通存通兑;2006年12月8日,湖北信合银联卡(福卡)正式发行,结束了信合无卡的历史。2006年底,全县信用社科技硬件建设已达到一定水平,拥有各类微机设备120台(套),城区和集镇信用社(部)全部开通了省辖电子联行业务。全县信用社基本达到了城镇储蓄电脑化、联行业务电子化、会计办公自动化的现代科技水准,其高科技含量已能与数家商业银行媲美。(六)强化内控,规避风险。信用社内控包括管理职能机构、软、硬件建设与安全保卫等内控机制,她走过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科学的发展历程,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社内控机制更是得到了不断地健全与完善。1、管理职能机构。1980年1984年,信用社没有专门的内控管理职能机构,其管理工作分别由人事、政工和业务部门承担。1985年,县联社设立稽核组,在各区(镇)设稽核员一名,分别对信用社(站)的财务、账务开展稽核工作。1991年,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实施规范化管理,县联社改稽核组为审计组,各乡(镇)信用合作管理站设审计员,并相继设立事后监督小组,根据信用社业务量大小分别设23名事后监督员。到1995年底,全县信用社共配备审计工作人员10名,事后监督员18名,基本形成了纵横衔接、上下制约的内控网络。1997年,县联社成立审计监察股(后改为审监科或稽核监察部),对全县信用社审计员实行上收一级管理,组成南、中、北三个片区审计小组,对全县信用社财务、账务及全部经营活动开展交叉审计。这个时期的信用社内控机制逐步健全与完善,功能也日趋强化与先进,工作开展得活跃而稳健。1997年2006年,在联社审监部门累计开展财务、账务、信贷序时与专项审计、经营计划完成审计、干部离任审计、重点人(事)审计等168场(次),查出各种有问题的人(事)232人(件),其中内部查处220人(次),移交司法机关处理13人(次),共为集体挽回经济损失580.46万元。为了全面防范经营风险,县联社不断强化人本意识与观念,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内控机制。在人事教育方面,从1997年起全面实施员工“双考、双保”(即业务考试、行为考核、经济担保、员工联保)制度;2001年,全面开展“用工、分配、干部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四项改革,对20余名中层干部和分社主任实行竞聘上岗,对400多名员工实行竞争上岗、点员组合,并对全体干部、员工实行绩效挂钩工资制,取消档案工资,坚持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从而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营管理机制。在信贷管理方面,县联社成立“审贷委员会”,信用社成立“审贷小组”,对两级审贷组织规定权限,明确责任,严格手续,县联社“审贷委员会”审批5万元以上的大额贷款,信用社“审贷小组”审批3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从而有效地规范了信贷运作程序,降低了贷款投入风险。在会计出纳工作管理上,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操作规程,全部配齐记帐和复核人员,“五双一交叉”制度得到了更好地坚持与发挥,并在财务上实行民主管理,费用上实行“阳光操作”,凡2000元以上固定资产购置或大宗物品采购,须经县联社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后方能进行,凡信用社每月的费用开支须报县联社审批后才能进入成本,采取这些措施,有效地堵塞了腐败与挥霍浪费的源口。2、软件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主要包括人的培养教育和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自1997年以来,县联社采取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在职干部职工自学成才,采取业余自学与分期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各专业、工种员工学习金融营销新知识、电脑操作新技术,努力强化全体干部、职工与时俱进的意识。到2006年底止,已有260人取得大专及以上文凭,全县信合系统党委发展到177人。这些干部、员工积极向上的作为为全县信用社和谐氛围的形成作出了表率。在坚持以人为本,精心育人的同时,县联社依据金融法规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先后出台了“劳动用工管理办法”、“双考、双保暂行办法”、“会出工作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及费用审批制度”、“信贷管理及贷款审批制度”、“十不准、十不贷”信贷纪律以及“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定”等60多部内控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于规范日常操作、制约不良行为、规避经营风险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硬件建设是指各种安全设施的配套。1997年2005年,县联社先后投入200多万元资金进行硬件建设,对全县信用社60多个网点的偏门、门窗及防护网进行更新改造,对全辖28个营业网点安装了防弹玻璃和数码电视监控器,这一系列现代装备使信用社安全硬件建设逐步达到GA标准。3、安全保卫。安全保卫包括内保与外防,是内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县联社都把安全保卫作为内控管理的重中之重来抓,主要抓住三个重点:首先是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每年对内(信用社与员工)层层签订安全保卫责任状,对外(周边单位)签订联防公约,形成全员参与、责任明确、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防范体系;其次是以防为主,未雨绸缪。在抓好安全硬件建设的同时,对“三防一保”(防抢、防盗、防骗,保人生和资金安全)做到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联社安保科印发安全手册人手一册,经常组织员工开展安全学习,通报外地案情,做到警钟长鸣。每年组织数次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将各种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再次是依章办事,规范行为。严格用“十大禁令”、“营业期间十不准”规范全体员工行为,实施了运钞车武装押运头寸制,营业部每天出入库科室人员接送制,节假日和双

    注意事项

    本文(京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社志.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