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上海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 资源ID:2699942       资源大小:254.50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上海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上海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上海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时期。工业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尤其是全面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为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推进上海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回顾(一)发展成效“十一五”时期,上海工业聚焦落实国家战略,推动大产业、大项目、大基地建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分别从“十五”期末的3995亿元、15807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6226亿元、30114亿元,年均增长11%和12.8%;工业利润从“十五”期末的940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217亿元,年均增长17.4%。1.工业对全市经济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十一五”时期,上海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税收、稳定就业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年均工业增加值、工业税收占全市生产总值、税收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0%和42%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年均达到300万人以上,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接近1/3。2010年,上海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50%以上。2.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推进。2009年以来,上海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链对接,推动新能源汽车、TD-LTE、LED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物联网、智能电网在上海世博会的示范应用,促进新能源、先进重大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快速增长并形成高端引领态势。2010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实现工业总产值6327亿元,同比增长23.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1.1%。3.工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十一五”期间,上海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85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63%。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占比从40%左右提高到50%,民间投资占比从15%提高到25%左右,六大支柱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占比分别达到58.8%和66.2%。2010年,上海工业企业R&D投入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以上,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接近0.9%。4.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2010年,上海总集成总承包、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8%;“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认定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23个。以工业设计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增加值从“十五”期末的549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32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提高到8%;累计认定建设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80个。5.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上海累计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2873项,节约标煤480万吨,累计减少产值近1000亿元,实现铁合金、平板玻璃全行业退出,基本关停小化肥、小水泥、小冶炼企业,四大工艺企业(点)从1400多家减至1100家以内,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存储企业自2009年以来减少150家左右,奉贤塘外、嘉定马陆等重点区域专项调整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27.9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6%。(二)主要做法“十一五”期间,上海工业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1.注重聚焦国家战略,提升工业发展能级。积极承担大飞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及成套工艺、“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接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等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注重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以产学研合作方式组建联合开发机构,推动企业技术中心与各类社会创新资源结合,支持企业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十一五”期末,全市共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2家,上海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23家。3.注重园区和基地建设,推动工业集聚发展。在着力提升微电子、精品钢材等产业基地能级的同时,加快建设临港装备、漕泾化工、长兴船舶、民用航空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促进工业向产业基地和开发区集聚。工业向市级以上开发区集中度从“十五”期末的44%提高到2010年的52%,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从49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62.6亿元/平方公里。4.注重对内对外开放,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推动工业发展的格局。对接服务央企,发挥央企在落实国家战略方面的引领作用;深化国企改革,引进北车股份等企业参与国企市场化开放性重组;着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2010年在沪央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21.2%、37.2%、61.2%。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2010年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8.5%。5.注重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工业发展环境。联合市有关部门,依托区县和社会机构,主动服务各类企业,建立“企业呼声直通车”服务平台以及经税协作、经保协作等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政策规划引导,按法定程序,修订上海市节约能源条例,制定发布上海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规定,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地方立法;发布重点产业支持目录及产业导向、用地、能效等指南性文件;出台关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和重点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及相关政策。(三)问题和挑战在取得以上成效的同时,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上海工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部分产品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工业增加值率偏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优化升级的支撑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优势需进一步向产业优势转换,新兴产业需加快推进规模化发展,产学研合作需进一步深化,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自主品牌培育力度尚需加大;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市场化机制尚需完善,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健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不够紧密;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新增工业用地减少,存量用地利用效率亟待提升,环境容量有限,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为此,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二、“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上海工业发展面临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需要在转型中实现提升发展。(一)外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内需和外需协调推动工业持续发展的趋势增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革,世界经济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时期,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国际贸易壁垒日趋复杂,人民币汇率呈上升预期。中国城镇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内需主导、消费驱动、面向民生的政策取向将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这就要求上海更加注重通过内外需协调驱动工业增长,在提高全球范围资源配置能力的同时,聚焦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导向和国内市场需求的产业领域。(二)全球科技创新及新兴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培育新兴技术产业成为战略选择。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技术革命,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正在酝酿新突破,发达国家纷纷在新兴科技领域前沿布局,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这就要求上海抓住“后世博”机遇,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三)产业转移重心发生变化,新兴技术产业、产业链高端环节转移进程加快。受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共同影响,国际产业转移更加注重东道国市场需求,除重化工业持续成为转移重点外,新兴产业和研发、金融等服务外包逐步成为转移热点,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链整合和集群转移趋势明显。中国跨地区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一体化进程加速,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和国内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增强。这就要求上海在更大区域内谋求产业布局,深度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四)全球范围内生产方式加快变革,智能化、融合化、服务化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智能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全球产业、技术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层出不穷,产业边界日趋模糊,制造业与服务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趋势日益加强。这就要求上海顺应智能化、融合化、服务化趋势,加快转型升级。(五)外部环境约束及资源供给趋紧,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发达国家逐步推行碳关税等绿色壁垒并积极抢占低碳产业制高点,中国承诺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要求上海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能源资源集约利用,推动工业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力争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抢占先机。(六)传统要素发展优势逐步弱化,以高端要素为核心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未来五年是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发展服务经济的关键时期,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的竞争力不断弱化,同城效应导致上海与周边交通条件逐步趋同。这就要求上海依托智力资源较丰富、商务环境较规范、城市开放度较高以及世博后续效应释放带来的发展潜力,整合人才、科技、金融、信息、品牌等优势,走高端要素支撑的提升发展之路。总之,“十二五”时期上海工业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发展理念上,工业发展应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质量、结构和效益;地位作用上,工业成为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发挥应有作用;发展动力上,工业发展从主要依靠实体要素投入向提升软实力转变。三、“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焦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按照上海“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推动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产业发展方针,充分发挥科技、人才、金融、信息、品牌等优势条件,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率先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为核心,以发展调整中提升为主线,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尤其是全面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地位作出重要贡献。(二)基本原则创新发展。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推动技术、产品、品牌、管理和制度创新,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融合发展。顺应工业转型升级趋势,把融合发展作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促进二三产业融合,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军民融合水平,不断提升工业发展的内涵和效率;加强产城融合,促进工业与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改革发展。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要素市场配置、产权有序流动、产学研合作、跨区域产业和园区联动发展、职工收入同步增长等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增强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活力,加快形成国资、民资、外资共同发展的格局。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与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增强工业集聚辐射能力。调整发展。把结构调整作为推动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推动工业向高端发展的同时,加大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的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的调整淘汰力度,力争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调整取得新突破,推动调整淘汰与存量用地产业升级联动。集约发展。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工业向规划产业区块集中,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产业集聚、要素集中、资源节约的集约发展模式。(三)主要目标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工业保持平稳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工业结构持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友好程度不断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力争使上海成为全国率先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先行先试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引领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辐射区,为建设成为全球高端智造中心之一奠定基础。表1“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四、“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重点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属性2015年经济效益1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预期性6-72工业增加值率%预期性提高2.5个百分点创新能力3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预期性1.5左右4技术改造投资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预期性555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数个预期性600左右结构优化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亿元预期性比2010年翻一番7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领域)营业收入亿元预期性比2010年翻一番8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亿元/平方公里预期性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资源环境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约束性完成国家和本市下达目标10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约束性提高5个百分点11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约束性进一步下降12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约束性971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束性83.41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约束性30以上结合国家战略要求和本市实际,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生产性服务业倍增”和“先进制造业提升”(即“双倍增一提升”),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高端发展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创新驱动、重点突破、示范应用、引领发展的原则,深度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以装备带动、研发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和智能电网。提高核电设备成套能力,重点发展核岛主设备、常规岛主设备、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关键辅助设备等,延伸发展核电研发设计、工程承包、技术咨询等服务业;推进大型陆上风电机组规模化生产和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的产业化,加快发电机、主控制器及系统等关键部件自主化;推进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线建设及相关装备产业化;推进IGCC有关装备研制及示范工程建设;掌握新能源接入与控制、智能变电站等智能电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2015年,努力建成我国新能源领域技术领先、应用率先、产业高端的主要基地,产业规模达1200亿元左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自主发展、促进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通信和网络设备、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物联网等。重点推进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加快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和市场化能力;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加快培育新型显示产业,在平板显示、LED外延和芯片生产、激光显示等方面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加快物联网技术产业化,突破传感器、控制芯片等核心技术,实施环境监测、智能安防等一批应用示范工程,促进形成物联网产业链。2015年,努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生产和服务基地,通信和网络设备、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3000亿元左右。生物医药。以面向需求、促进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防治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高端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加快突破抗体药物、高端疫苗、微创器械、有源数字化大型诊疗设备、分子育种等关键技术,加快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产业化,努力提高医药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完善专业化特色空间布局。2015年,努力建成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确立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领先地位,产业规模达1200亿元左右。先进重大装备。以高端突破、首台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清洁火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开发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火电机组,实现高端产品系列化;突破特高压领域技术瓶颈,推进高压、超高压领域加快向高端化、系列化发展;推进A型地铁车辆产业化,突破车体、转向架等关键零部件以及信号系统、综合监控系统核心技术;突破大型铸锻件的工艺、材料和制造瓶颈,形成自主制造能力。2015年,努力建成我国先进重大装备研发及制造的重要示范基地,产业规模达1500亿元左右。民用航空航天。民用航空产业以建设基地、完善配套为重点,大力发展大型客机、支线飞机、商用发动机、航空电子及关键配套零部件。推进大型客机三大中心(研发、总装、客服)、发动机研发及装试基地、民机航电产业化基地的建设,鼓励本土企业参与大型客机项目的专业化配套。2015年,ARJ21支线飞机年生产能力达到50架,实现C919大型客机首飞。民用航天产业以军民对接、扩大规模为重点,大力发展民用卫星技术应用、空天探测装备和系统。2015年,努力建成我国民用航空航天产业的主要基地,产业规模达600亿元左右。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以发展高端、完善配套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大型海洋油气开采装备、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重点提升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的研制能力,加快海洋钻探设备、油处理模块的研制,提升港口装卸运输设备等级,突破液化天然气船、科学考察船、万箱级集装箱船、新能源船舶的关键技术瓶颈。优化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业链,完善中低速柴油机等关键设备的二轮配套体系,实现船用通讯、导航、控制等船舶电子技术的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船型,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2015年,努力建成国内最具实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和总成总包基地,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新材料。以加强对接、提高能级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性能碳纤维、耐高温纤维、高温合金、钛合金、生物相容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稀土材料等。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本市先进制造业需求,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重点推进高性能碳纤维、耐高温纤维等生产线建设,推进高温合金、钛合金、生物相容材料及终端产品产业化,加快环保节能材料与新型绿色建材产业化及其推广应用,推进稀土材料深加工及应用。2015年,努力建成国内领先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新能源汽车。以加强研发、推广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油电混合动力汽车、高性能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以及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加快推进油电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产业化,提升驱动电机、动力电池及其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配套能力,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动力系统、汽车电子等国家级检测认证及其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整车、电池租赁等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加快配套设施规划建设。2015年,努力建成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先、产业集聚、应用初具规模的重要基地,产业规模达600亿元左右。节能环保。以加强创新、提升能效为重点,大力发展高端、高效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大力推进高效电机及拖动设备、工业变频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设备研制及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开发应用,提高烟气除尘和脱硫脱硝成套装备、垃圾焚烧发电设备、汽车尾气净化设备等先进环保设备及产品的成套能力。2015年,努力建成节能环保重点装备和产品优势明显的地区,产业规模达500亿元左右。(二)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提升汽车、成套设备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化钢铁、石化等基础产业产品结构,提升都市产业能级,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保持发展优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转型升级、提升效益为重点,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一般加工型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提高本地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着力吸引一般加工型制造企业的研发设计中心、区域总部等功能性机构落户,形成以设计为核心、制造为基础,关键元器件配套能力较强的发展格局。成套设备制造业。以培育高端、提升能力为重点,在培育先进重大装备的同时,大力发展微电子装备、工业机器人、大型工程机械以及冶金、化工、煤炭行业的先进成套设备等整机产品,提高自主设计、制造和总包能力。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提升关键核心部件、基础件及加工辅具、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的配套水平,促进整机和关键核心部件协同发展。加快临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国内外重大装备项目引进和落地,形成规模集聚效应。汽车产业。以自主创新、打造品牌为重点,在培育新能源汽车的同时,突破自主品牌汽车整车以及变速器、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延伸发展汽车研发、金融、贸易、租赁等服务业。建立完善自主品牌汽车研发创新与制造体系,提升自主品牌汽车和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和市场化能力。积极引进、发展中高档汽车整车项目。鼓励本地汽车企业向全国乃至全球布局,提高国际经营能力。2015年,本地汽车产量达到200万辆以上,提高新能源汽车和自主品牌汽车比重。精品钢材产业。以减能增效、优化结构为重点,着力发展满足国家战略需要的高档汽车板、硅钢、电工钢、不锈钢等高端产品,延伸发展钢铁贸易、加工配送、电子交易、工程技术等服务。控制并逐渐减少本地钢铁产能,鼓励优势骨干企业对外兼并重组,逐步推进结构调整和产能转移。加强技术改造,推进绿色低碳生产,实现吨钢能耗持续下降并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以发展高端、聚焦基地为重点,在培育化工新材料的同时,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化工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实现装置大型化、产品高端化、产业基地化。“十二五”期间,推进上海化学工业区启动中石化炼化一体化等项目建设,本市争取形成炼油3500万吨、乙烯350万吨产能(一体化项目将于2014年开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杭州湾北岸石化产业带。推进高桥、吴泾地区转型升级。都市产业。以创造时尚、塑造品牌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高品质家用电器、高科技美容护肤用品、特色工艺旅游纪念品、现代文体用品、多功能包装印刷、高档时尚钟表、时尚服装服饰、高档家用纺织、新型产业用纺织。顺应国际大都市的市场需求导向,在设计、营销等环节融入科技、创意、时尚和环保元素,完善服务体系,集聚高端要素,提高产品附加值,重塑和提升以品牌为核心的都市产业竞争力。(三)大力推进二三产业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支撑工业升级且与工业紧密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工业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促进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以拓展领域、提升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成套设备等领域的交钥匙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引导制造业企业从提供产品设备向方案设计、项目承接、工程实施、设备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提升总承包能力。研发设计服务。以整合资源、深化合作为重点,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服务。加大社会各类研发设计资源的整合力度,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围绕建设全球“设计之都”目标,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转变。供应链管理服务。以提升能级、信息化支撑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物流和直接为制造业供应链服务的嵌入式物流,鼓励发展以第四方综合物流服务为特征的供应链信息服务,引导社会化物流需求,培育专业化企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金融专业服务。以拓展领域、完善机制为重点,大力发展面向重大装备领域的融资租赁服务,支持大型、高价值设备生产企业以经营性租赁方式开展产品销售和承包业务,创新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融资担保体系,培育金融专业服务的新兴业态。专业维修服务。以扩大领域、创新模式为重点,大力发展大型工业设备、仪器仪表、飞机、轨道交通、船舶等大型装备的专业维修维护服务,大力发展发动机、变速箱等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再制造服务,积极开展大型机床、工程机械、成套设备、船舶等再制造服务试点。节能环保服务。以加强整合、健全机制为重点,主要面向工业、建筑、资源回收、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领域,大力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核心机制的节能诊断、能源审计、电平衡、项目规划设计、融资担保、节能评估、运行维护等全过程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以培育主体、完善体系为重点,大力发展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积极引进国家级质检及认证中心落户上海;鼓励检测机构积极开展技术能力国际互认,打造国际化程度领先、国内技术水平一流、社会资源充分共享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与信息化服务。以创新模式、拓展应用为重点,推动大企业提升以产业链为基础、供应链管理为重点的电子商务应用整体水平,促进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模式在广大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普及。鼓励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各环节,推动工业软件、信息安全服务以及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应用。专业中介服务。以塑造品牌、规范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咨询、鉴证、信用服务、评估、代理、经纪和行业组织等中介服务,促进各类咨询机构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充满活力、公平竞争、运作规范、辐射力强的中介服务市场体系。培训教育服务。以面向需求、强化联合为重点,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机构、企业之间广泛开展多形式合作,发展多层次、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大力培养重点产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五、“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空间布局(一)制造业布局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两规合一”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顺应工业沿江临海发展和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趋势,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以及产城融合的要求,逐步形成“带状引领、基地聚焦、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1.带状引领主要包括宝山、崇明(长兴岛)、浦东、奉贤、金山等临海沿江地区(包括长兴岛、杭州湾北岸地区等),依托其区位条件和空间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精品钢材、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先进重大装备、民用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石油及精细化工等产业,努力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临海沿江工业发展带。2.基地聚焦加快发展临港装备、漕泾化工、长兴船舶、嘉定汽车、张江生物医药、漕河泾电子信息、民用航空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重大项目引进和落地,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示范基地。“十二五”时期,临港装备、漕泾化工、长兴船舶、民用航空四大基地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成为上海工业新的增长极。培育壮大一批代表产业发展方向、辐射带动力强、占领技术制高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主要依托园区、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重点推动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物联网、智能电网、云计算等领域的新兴产业基地,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布局集中、配套完善的新兴产业空间布局。改造提升闵行机械装备基地、宝山精品钢材基地、金山石化基地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相对成熟的产业基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延伸产业链,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实现基地产业高端化、可持续发展。着力调整一批受环境、能耗等条件制约的传统产业基地,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力度,积极稳妥推进区域功能转型、产业转移和环境改善,为城市转型发展腾出空间。3.组团发展统筹规划产业区块和新城建设,发挥规划产业区块在加快产城融合、优化新城空间、促进人口集聚方面的作用,推动南汇、嘉定、松江、青浦、南桥、金山、城桥等新城与规划产业区块协调发展,支持符合新城功能导向的高端制造项目向规划产业区块集聚,推动郊区新城产业向特色化、高端化、集聚化方向发展。顺应闵行、宝山深度城市化发展趋势,集聚发展符合中心城区拓展区功能提升要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注:是指民用航空产业基地。其中1.2.3.4分别为研发基地、总装基地、研发和客户服务基地、民用航空配套基地。(二)生产性服务业布局按照生产性服务业布局与工业发展要求、区域产业基础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依托规划产业区块以外的存量工业用地,以内外环区域、外郊环区域为重点,以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为载体,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1.总体布局内外环区域。依托中心城区CBD圈层商务楼宇开发及部分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和创新开发,集聚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体现产业高端控制管理功能的总部经济及相关服务,以及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非银行金融、专业中介等服务。外郊环区域。主要依托规划产业区块以外的存量工业用地,结合区域自身发展特色,集聚发展与特色制造业紧密配套的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节能环保等专业型生产性服务业。结合郊区城镇化建设和长三角联动发展要求,培育发展与城镇功能相匹配、辐射周边区域的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2.具体布局专业型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产业配套型,依托规划产业区块及周边的存量工业用地,围绕钢铁、汽车、船舶、微电子、装备、石化、核电等产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制造业物流、专业维修、检验检测、培训教育等配套服务。总部经济型,依托中心城区、内外环区域、外郊环区域存量工业用地,着力吸引国内外工业龙头企业总部落户。科技创新型,依托张江高科技园区、紫竹科学园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杨浦知识创新区等创新型区域,以及高校、科技园区、国家级科研机构等载体,集聚发展科技研发、创意设计、科技中介、培训教育等产业。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结合郊区新城的功能定位,满足郊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对生产性服务性的综合性、多样化需求,规划建设集总集成总承包、节能环保、培训教育、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金融专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创新发展辐射长三角地区、具有创新活力的各类新兴服务业态。六、“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以实施重大专项工程为抓手,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跨越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程,加强新技术应用和市场培育结合,完善推进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工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大规模集成电路、民用航空、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新型显示、智能电网、新能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与汽车电子、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卫星导航等一批重大专项工程,加大政府聚焦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聚焦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保障条件和支持政策。推进重大创新成果示范应用。坚持以应用促发展,扩大上海世博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进新能源汽车、TD-LTE、半导体照明与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物联网、智能电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处于产业化初期、市场前景广阔的重大技术和产品进行示范应用,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组织实施的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强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大型客机等领域的市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示范应用提供保障条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机制。建立市场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发现、选择、投入和评价机制。组织产业和技术专家主动研究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化成长规律,掌握推进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体系,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机构,完善咨询、评估、孵化和交易等服务体系。(二)以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实现创新驱动的要求,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工业提升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新能源、民用航空、先进重大装备、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申报设立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加强国家和上海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建立海外研发基地或收购海外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专栏1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积极承担重大科技专项。积极组织企业申报“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等重大专项并组织实施,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技术标准制定等。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工程。实施大规模集成电路、民用航空、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新型显示、智能电网、新能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与汽车电子、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卫星导航等重大专项,聚焦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保障条件和支持政策。推进重大创新成果示范应用。在新能源汽车、TD-LTE、半导体照明与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物联网、智能电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推进重大技术和产品示范应用。推进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新能源汽车、大型民用客机等领域的市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十二五”时期争取新设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家左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0家左右和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10家左右。建设和发展产业联盟。在新能源汽车、先进重大装备、物联网、智能电网、工业机器人等若干新兴领域,重点推进10个左右产业联盟。制定支持产业联盟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重大技术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创建一批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联盟,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和市场瓶颈。引导和鼓励产学研用各方共同推进合作模式创新,完善成果分摊和利益共享机制。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培育技术人才,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和任职。鼓励外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推进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

    注意事项

    本文(上海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