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格式]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资源配置研究.doc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资源配置研究第28卷2009年第3期河南教育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o1.28No.3,2oo9文章编号:10062920(2009)03005208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资源配置研究崔冬霞王俊岭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在了解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现状的基础之上.探析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不足的原因及对策.问题:缺少规划,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开发商和居民意识和观念的滞后,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等是阻碍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对策:将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确保居民区体育设施的利用率;树立典型,推广”健康房产”模式;社区的改造应有体育行政部门参加意见,对新旧社区的规划应有区别,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区体育.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配置作者简介:崔冬霞,郑州大学体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郑州450001);王俊岭,郑州大学体育系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郑州450001).现代社区发展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是社区发展的核心,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又能促进社区的安定与繁荣,社区的安定与繁荣则是一个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各国政府都充分重视大众体.育计划,强调培养人们的体育行为,使人们养成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生活方式,并在健身设施方面不断地改进和变化,以满足人们的多样需求.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把社区体育发展战略纳入大众体育计划,作为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理解体育的视角更为宽广,与以前单纯地强调通过体育增强体质的大众体育计划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把身体素质看成是健康的唯一标准,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身体,心理全面发展的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其次,体育本身也发生了变化,体育的外延日益扩大,体育一词已经不能涵括人类日益多样化的运动,因此许多国家的大众体育计划已经摒弃了体育一词,如加拿大的积极生活,美国的健康公民2000年,澳大利亚的积极澳大利亚等.其三,在现代社会,城市社区作为社会的组成单位,在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功能.联合国倡导的社区体育发展政策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成为时代的主题.郑州市的社区建设起步于1998年,兴起于.52.2000年.2002年6月河南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12010年规划强调:加强以社区为重点的城市体育工作,充分发挥城市社区,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作用,提高社区体育的社会化,普及化程度.河南省表示,要重点建设中原城市群,到2ol0年,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郑州将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富有中原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的,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有较强经济竞争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市域总人口约1000万人,城镇化水平79%左右.但是目前河南省甚至全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化,城镇化,居民生活小区化的进程.因此我们认为作一些基础性的调研和理论上的探讨有助于大家共同认识和解决这一矛盾.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文中的”城市社区体育”的界限范围是郑州市五个行政区街道办事处的辖区范围内开展的社区体育.郑州市行政区主要包括中原区,金水区,二七区,管城回族区(下简称”管城区”),惠济区.因此本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这五个区的城区中53个街道办事处所辖的2007年12月31日以前建成入住的75个城市社区,对其体育设施建设现状和居民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全民健身相关的法律法规,共用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条例及办法,体育社会学,社区体育方面的书籍和论文,公用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论文以及国内外有关社区体育资源配置及其相关文献与资料理论着作等,为研究做好理论准备.文献资料研究包括统计资料分析,二次分析,内容分析,历史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2.专家访谈法就研究的内容,请教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和房地产开发商等专家和相关人士,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富有启迪性的见解.通过访问者和被访问者面对面交谈,互动而获得所需资料.3.问卷调查法通过单盲形式向被调查人了解所需信息.为了确保调查的合理性,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排除了人的主观意识,在总体中,个体被抽取的机会均等.调查问卷的设计严格按照社会学研究的要求.2008年2月通过专家调查法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向他们征求意见,其中6人认为可行,4人认为基本可行;2008年34月采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信度相关系数为R=0.90.调查依据是1986年原城乡建设部和国家体委颁布的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以下简称1986年指标),200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建设部联合颁布的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以下简称(2005年指标)以及2006年由华体集团组织起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标准办公室颁布实施的行业标准JG/T191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技术要求.对城市居民住宅区体育场地设施的调查又分为三个层面,即20世纪80年代以前建成的居住区,80年代到9O年代初期建成的居住区,9O年代初期至今建成的居住区.样本的量为每一行政区随机调查150人共计750个样本,发放问卷750份,回收689份,回收率91.86%,有效卷621份,有效率90.13%.为了确保调查的可信度,先进行预调查,并依据”第一次测量结果与第二次测量结果用以计算结果的相关关系”和用”测量与再测量的相关系数估计可靠性”的理论将预调查和正式调查的问卷进行相关处理.检验结果R=0.81,大于0.8,两组问卷信度较高.4.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法以及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获取的与本文有关的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二,结果分析(一)郑州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面积总体情况体育设施占地面积包括户外体育设施用地面积和室内体育设施用地建筑面积.本研究调查了所选的社区的户数和社区体育设施用地总面积,用户均人口3.32的系数推算出每个居住区的人ISI数,然后根据200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即每千人口不低于250米,计算出每个居住区应配套体育设施的用地面积为0.25米/人.结果表明,调查的郑州市城市居住区人均体育设施用地面积为0.21米.从这一数据看,居住区人均体育设施用地面积缺额为0.04米,似乎还比较乐观.然而,由于社区体育设施具有不可代偿性的特点,即一个社区的体育设施一般不为其他社区的居民使用,因此,在考察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时应该将足额和超额配套的居住区与未足额和未配套的居住区分别对待,不能将超额配套居住区的超额部分补偿到缺额或未配套的居住区去.据此我们对未足额配套和未配套的社区进行考察,发现社区人均体育设施用地面积为0.028米,与法定的人均0.25米比较,缺额0.222米,缺额超过80%.1.郑州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用地面积总体情况表1郑州市五个行政区社区人均体育场地设施用地面积总体情况(单位:米)行政区域中原区金水区二七区管城区惠济区居住区人均体育设施面积0.210.2080.1950.1960.20从表1看出,郑州市城市居住区三个层面的人均体育设施用地面积分别为0.21米,0.208米,0.195米,0.196米,0.20米,缺额分别为0.04米,0.042米.,0.055米,0.054米和0.05米,总体情况相近,这也反映出五个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较为接近的特点.2.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置情况表2郑州市五个行政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置总体情况行政区足额配置社区未足额配置社区未配置社区%n%20.O853.3l3.3746.713.3640.06.6746.70746.7%中原区n=15金水区n=15二七区,l=15管城区n=15惠济区n=1526.740.046.746.753.3?53?由表2可以看出,中原区足额配置体育设施的社区为20%,二七区与金水区各为13.3%,这反映出新兴社区在观念意识及政策执行方面较其他两类强,未配置和未足额配置体育设施方面,三类社区均存在较高比例的未足额配置和未配置体育设施的居民区,说明还要进一步加大规划和建设体育设施的力度.(二)不同时期社区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调查结果本课题对五个区社区体育设施的调查分为三个层面,即20世纪80年代以前,8O年代到9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至今.调查结果表明,各阶段开发的居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都存在不足的问题,未配套建设体育设施用地面积的比例很高,各区配套详细情况见表37.表3中原区不同时期开发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用地面积配置建设情况表4金水区不同时期开发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用地面积配置建设情况表5二七区不同时期开发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用地面积配置建设情况表6管城区不同时期开发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用地面积配置建设情况-54?表7惠济区不同时期开发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用地面积配置建设情况由表3,4,5,6,7可以看出,80年代以前的社区足额配套的为0,未配套的除中原区外其余都高达100%,90年代初期至2007年未配置用地面积的比例逐渐降低,中原区和金水区已经降为0.说明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高了居民区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总体上五个区的居民区体育设施建设情况大体相近.,(三)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居住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情况根据200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城市居住区分为三大类,即居住区,小区,组团,并规定了其分级控制规模.见表8.表8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还对居住区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进行了规定.对组团一级的体育设施用地为4O60米/千人;对小区一级的体育设施用地为65105米/千人;居住区一级的体育场地设施用地为225645米/千人.根据以上分类标准,对郑州市五个行政区不同规模城市居民社区最新(至2007年12月底)的体育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查,详情见表913.调查结果表明,在各类居住区中,五个行政区中小区的体育设施足额配置比例分别为50%,37.5%,37.5%,25%,25%,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居住区.而规模较小的组团未配置体育设施的比例分别是20%,40%,40%,60%,40%,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居住区.表9中原区不同类型规模城市居民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调查情况表10金水区不同类型规模城市居民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调查情况表1l二七区不同类型规模城市居民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调查情况表12管城区不同类型规模城市居民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调查情况表13惠济区不同类型规模城市居民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调查情况(四)不同主体开发的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调查情况研究将居住区开发商按所有制性质分为四大类,即国营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政府开发的安居工程.国营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的股份公司;三资企业包括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民营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合伙制公司和少数公私合营的有限公司;安居工程系政府委托国营企业开发的廉租房,统建房和微利房居住区.H表l4显示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三资企业开发的,体育设施足额配置的居住区比例达57.1%,明显高于由国营企业(9.6%),民营企业(22.2%)和安居工程(28.6%)开发的居住区.相反,由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和安居工程开发的居住区,未配置体育设施的比例分别为55.8%,44.5%和28.6%,明显高于由三资企业开发的居住区.表14不同主体开发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置建设调查结果(五)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套不足的原因分析1.缺少规划缺少规划是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套不足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居住区规划设计是经城市规划行政部门批准的,开发商进行设计的规划依据.调查发现,郑州市城市规划行政部门在审批规划时,对居住区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和停车位,消防通道等指标都作了硬性规定,但是对体育设施用地从未作硬性规定.2.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居民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相关法规.但是,由于法规本身存在缺陷,加之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协调,使得法规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像美国许多州的法律均规定:“社区政府可以单独或与有关机关合作,修建和拥有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为修建社区体育设施,社区政府可以和有关团体和个人谈判,谈判不成可以以市场价格强行征用土地”.并且,还都有议会监督.3.开发商和居民的意识和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三资企业在居住区开发建设时将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带到中国,他们更注重居住区的文化内涵和”以人为本”的居住理念,自觉配套建设体育设施,以迎合消费者追求健康的消费心理.他们的成功经验促使国内开发商也逐渐效仿并开始推广这种全新的居住理念.但是,居民在调查中普遍表现出对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了解不够,对利用科学的健身方法来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身体素质认识不够,因此,加强老百姓自觉自愿要求和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显得犹为重要.?55?(六)居民住宅区体育设施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讽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现有的居民住宅区内有限的体育设施中,还存在一些建设和使用中的问题比如体育设施数量偏少,涵盖的体育活动项目比较单一等,不足以吸引广大群众的参与.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1.体育用地尚未纳入城市规划如前所述的由于缺少对体育设施用地的规划,居民住宅区的体育设施安置遇到了有资金,无场地的问题.建成的小区里面,没有场地安置体育器材,只能”见缝插针”,以至于出现了健身器材安置在居民的窗户下面群众早晚锻炼,影响他人休息,只能再行拆掉的无奈.2.现有健身设施缺乏维护以熊耳河健身园,滨河公园和郑州市体育馆为例,在熊耳河健身园里,4个乒乓球台中,3个球台已没有了球网,其中1个球台的台面上还出现了两大块缺El-,:已经不能使用;而在仅有34件健身器械的滨河公园,已经有10余件损坏;郑州市体育馆的6l件健身器,漫步机上的重要零件已经不见踪影.目前郑州市现有的健身设施,多由郑州健之杰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和山西长治澳瑞特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承建.按照国家规定,静态的器械寿命是6年,动态器械的寿命是4年.但是由于使用率过高,很多器械都在超负荷运转,而健身器械损坏后的维修工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不能及时跟上的情况.(七)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现状与分析1.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场所特征从表15可以看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是以与朋友一起,个人锻炼和与家人在一起锻炼为主的.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除了每年单位组织一些活动外,各居民区也会组织少量的活动,虽然小区组织的活动有限,参加的人数也有限,但足以说明,住宅区的居民正在逐步接受这种活动形式.如金水区所辖的”郑州21世纪社区”2007年被评为全国示范小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小区的群体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表15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多项选择,l%)表16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多项选择n%)表16调查显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最多姓喜欢也容易参与的体育活动设施已经成为当下社的地方为单位体育设施,住宅外空地,公共:活动场区体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毕竟,大家所期望的所.|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正在为人们接受,但是既要具备良好的锻炼环境,又不需要花费较大数26.83%和34.55%的居民选择在街道马路边和住目金钱的场所.宅外空地进行体育锻炼,证明适当地修建一些老百表17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调查(n%).2.+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表;l7I显示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在诸多原因中,不同年龄人群看法相对比较集中,无可置疑,健身是各年龄段人群参加体.56?育活动的最主要原因;中选率位居第二的是消遣娱乐,其他原因则因各年龄阶段人群的具体情况而有不同的侧重选择.例如.1625岁年龄段参加体育活动侧重于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2655岁年龄段的人群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调整情绪,认为是紧张工作后很好的放松;同时这一年龄段的人群还认为,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环境里,容易引发人情淡漠,以体育锻炼为媒介增进交流和友谊是非常理想的选择;另外,”习惯”也是影响各年龄段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习惯主要都是在学校养成的,因此加大力度发展学校体育也是深入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措施之一.3.参加体育活动所选项目.?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表18参加体育活动所选项目(多项选择%)越高,从表18中所选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来看,大众喜爱全面,多样地参加体育锻炼.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所选的项目不尽相同.从整体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范围有相对集中的趋势,这是因为青年人有活力,兴趣广泛,易接受新事物,他们除选择一些活动量大,竞争较为激烈的项目外,还会选择诸如网球,保龄球之类较为前卫的活动.中老年人则会以更加实际的心态选择那些行之有效且不用投入太多精力的活动项目,这些特征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今后可根据各年龄段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侧重点不同,因人而异地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从而有针对性地建设一些较为实用的,简易的体育设施.表19反映出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除了“没时间”外,”缺乏体育设施”已成为各不同年龄人群参加体育活动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再次之就是“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经常出入收费的体育场所,这个原因也为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提供了支持.尽管参加体育活动以个人自发行为为主,但太表19参加体育活动的限因素调查没时间场地器材限制经济条件缺管理指导无同伴其他40.6380.2724.2724.1556.110.8966.6949.9529.9528.5022.334.0778.4028.9227.1223.O920.631.6659.8257.4421.4432.0520.221.5738.7845.8835.8839.5426.963.2926.5440.4024.4739.8232.759.3l多数练习者都想在练习时有同伴才尽兴.从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反映的存在问题来看,”种类单一”与“数量少”为两个最主要的问题,其次才为”缺乏管理”,”缺乏指导员”等其他选项,说明即使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来看,体育设施的问题仍然是最基本的规模与种类问题.4.对居民余暇时间的调查表2O对居民余暇时间的调查由上表可以看出,居民的余暇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有42.2%,说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办公自动化的推进,人们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仅仅只有7.9%的人认为几乎没有余暇时间,这部分人有的是从事营销,管理工作的白领,有的是家庭主妇,上有老下有小,觉得一天到晚总有做不完的工作,但这部分人只占了相当少的比例.5.居民对住宅区体育设施的满意程度表2l居民对住宅区体育设施的满意程度有7.4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住宅区体育设施满意,10.05%的人基本满意,表示不满意的比例高达82.47%.这些居民都希望能增加小区的体育设施.(Jk)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对城市社区体育的影响分析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82.47%的社区居民对住宅区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不满意,其中重点指向体育设施数量偏少,项目单一;因为体育场地设施收费较高的原因,37.3%的居民选择利用单位的体育设施进行锻炼;有63.9%的居民选择的锻炼项目集中在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上,而这些项目是必须有.57.足够的场地和器材作为保障的.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1995年郑州市体育人口为17.1%,2004年为35.69%,十年增长了17.59%.然而,通过数字我们发现,从1995年到2004年,郑州城市人口从100多万增加到觋在酌610万,体育人口增长人数为188.509万,增长的人数比1995年郑州市总人口还多.与此同时,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社区足额配套的比例为0,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足额配套比例为20%,90年代初期至今开发的住宅区足额配套比例提升为40%.由此看出,城市社区体育人口的增长与体育设施的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是基础和本原,意识反映物质并起能动作用.设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保证,即便是有锻炼的意识也只能是”无米之炊”.通过调查表看到居民对增加体育设施的诉求与愿望也是日益强烈.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修建一些老百姓身边的健身设施,开展一些简单,实用,融趣味性,科学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健身活动,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健心要求,是政府及相关部门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三,结论与建议(一)结论郑州市五个行政区均存在较高比例的未足额配套和未配套体育设施用地面积的社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体育设施数量偏少,涵盖的体育活动项目比较单一,现有的设施又缺乏维护.”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正在为人们接受,但是现有的小区设施及收费标准都不能令大多数的居民满意.居民对住宅区体育设施的满意程度调查中,表示不满意的比例高达82.47%.这些居民都希望能增加小区的体育设施.这表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影响社区体育好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二)建议1.将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应贯彻以市级健身中心为基础,区级健身中心为主导,居民区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门类齐全,综合利用的指导思想;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建筑,设备为人服务的原则,以相对集中,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服务规范为目标;将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纳入郑州市总体发展规划启动体育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使居民区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加强社区体育设施用地规划,强化监督管理,将居民区已规划但被开发.5R.商挪作他用的体育设施用地,或已规划但至今仍然闲置的体育设施用地予以恢复和补偿,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对未规划体育设施用地的居民区,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利用政府储备用地或绿化预留地,结合绿化,建设健身中心或健身站,弥补居民区体育设施用地不足.2.确保居民区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建议由市体育行政部门起草城市居民区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的法律文件,请市政府审议并报请市人大纳入立法计划,作为地方法规予以确立.其内容包括三部分:确立公共体育设施和小区体育设施的管理权问题,可否由体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或由居委会管理.对已有的居民住宅区体育设施的收费可制定出较为合理的,且能为广大居民所接受的标准,并由逐步降低收费,慢慢过渡到不收费.对新建的居民区体育设施地方的投资部分,可纳入其建设成本费中,这样售房时可收回,其体育设施可免费或低费服务于居民.3.树立典型,推广”健康房产”的模式,创造一流的居民住宅区郑州市嵩山路的”亚星盛世”就是”健康房产”复合房地产的成功典型,它是以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指导,以园林体育化,人居健身化,生活健康化为宗旨进行规划设计的”中国百家全民健身示范社区”之一,提出了”科学设计,方便业主,顾及人群,练有所值”的设计与布局理念,小区还设有高架空层和室内健身所,并配套建设社区”全民体质检测站”,可经常性地为业主进行体质检测.小区内还有专业教练和体育指导员,组织和指导居民科学地,有针对性地锻炼,以全面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生活,使每一位希望运动健身的居民得到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对这种”健康房产”的模式,政府可进行普及推广,以促进更多一流居民住宅区的建设.4.对旧有的社区的改造应由体育行政部门参加意见,作出规划经调研发现,旧城区的社区体育设施相当缺乏,而社区又以老年人居多,非常需要体育锻炼,因此在用地困难的客观情况下,可降低旧区的配置指标.在未实施改造的旧区中其实还有发掘的余地,如可采用污水沟加盖,废场地整治,废弃建筑和不可建设用地的利用等一些切实的措施来补偿.同时,还可有计划地补建一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在人口密集的街区,可授权当地体育行政部门,会同规划,城建部门协同商议征地,补建一些大众喜欢的体育场地设施,资金来源可由政府拨款,也可通过居民自筹建设.5.体育主管部门尽快建立社区体育资源的综合配置网络系统,建立建全社区体育机构市,区的政府体育主管部门要开发建立社区体育资源管理数据库,数据库中包括本市,本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场地,场馆的开放时间,门票情况,主要的设施;各社区的体育运动竞赛的开展情况.同时,建立社区体育网站,在此网站上公示数据库中的各项资源,可有效优化社会体育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要充分利用辖区内各单位人才,场地等资源,组建街道办事处一级的各类体育协会,文体中心,体育指导站,健身俱乐部,形成在街道办事处领导下的街道,居委会和单位多层面的体育组织网络,满足社区成员的广泛兴趣和爱好.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各种资源通过市场流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有机地结合,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发挥更大的效益.未来的社区体育在各种资源上将突破目前较为封闭的格局,以跨行业,跨单位的组织形式将学校,企业,机关,社区联系到一体,把不同行业的体育人才,设施,场馆,资金通过社区体育产业化的形式纳入到大社会中去,以便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较为紧缺的体育资源,实现全社会的共享,促进社区体育更好地发展.6.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区体育要推动社区体育建设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社区体育建设规划的可持续性,确保社区体育建设资金的高投入,实现社区体育建设队伍的高素质化.要实现社区体育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规划方面必须体现整体性和前瞻性的统一.社区体育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应纳人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其具体任务以及设施的分布,规模和功能,都应适应城市和社区建设的整体需要,避免市,区,街道(镇)各自为政的局面,使之步入有序状态.社区体育建设规划在做到整体性的同时,还要体现前瞻性,做到高起点.这就要求规划必须反映社区体育建设长远目标的要求,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展现广阔的发展空间,避免短期行为,使社区体育建设保持一定的超前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林显鹏.国外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及服务方式情况J.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1(6).2杜利军.国外大众体育面面观J.体育大观,1995(3).3中华人民共和圜建设部.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2年版R.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徐卫华.厦门市城市居住区体育场地设施配置建设调查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4).5李加奎.美国的社区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6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责任编辑毕凌霄)ResearchonAthleticFacilityResourceallocationofCityCommunityinZhengzhouCityCUIDongxia,WANGJunling(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Abstract:Throughliteraturesearch,questionnaireandstatistics,thecauseandrelativesolutionofcitycommunityathleticfacilitydeficiencyisanalysed.Duetolackoflayout,difficutlyoperatedrules,lagofconsciousnessandideas,theathleticsportsdevelopmentofcitycommunityishampered;therebythefollowingsolutionsareproposed.Thebuildandlayoutofcommunityathleticfacilityshouldbeincludedinthewholedevelopmentlayoutofcity,theintegrativemodeof”healthhouseproperty”shouldbepopularized:communityreconstructoughttobereferredtotheadvicesofathleticservice,thelayoutofathleticfacilitymustbeapplied,convenient,niceandscientific,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Keywords:citycommunity;athleticfacility;resourceallocation?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