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土木建筑】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doc

    • 资源ID:2699893       资源大小:2.10MB        全文页数:5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土木建筑】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doc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住宅区定义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住宅群落等。住宅区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类型、规模、分级居住区: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由若干居住小区或若干居住组团组成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加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居住组团:有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住宅街坊: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沿街间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合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类型人口户数用地居住区30000到5000010000到1500050到100公顷居住小区7000到150002000到400010到35公顷居住组团1000到3000300到7004到6公顷住宅街坊备注:人口规模是划分以及各类设施配套的主要依据。分级及相关设施在城市居住区中,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户外活动场地设置项目、数量、规模一般根据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配置道路分级在有些情况为四级,配置到住宅单元居住区规划的分级要求是以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户外活动场地所使用的频率和人口规模为依据,既考虑居民使用的便利,也兼顾设施配置和运营的经济条件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1. 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居民之间有相互交往与协作2. 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反映社区居民的居住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3. 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保证了居民有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4. 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居民相互认可的生活方式、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相同或不冲突的习俗与宗教信仰住宅区规划目标(任务)1. 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构建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2. 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3. 场所精神:是一种在空间中进行的社会活动的特征4. 在一定地域之内具有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良好的服务、居民间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安定居住区规划的内容1.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2. 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3. 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4. 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设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5. 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等6. 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 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8. 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邻里关系的层次第一层:邻居间知姓名和家庭概况,每天碰面接触的自觉帮助型第二层:邻居间见面打招呼,但不一定知其姓名的愿意帮助型第三层:住户彼此偶尔见面但认为他或他们是属于自己社区一部分的应该帮助型住宅区物质系统1. 住宅与住宅用地:以不同的居住人口规模要求配置相应等级的服务、通路、绿地与场地设施2. 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按通路的空间位置和服务人口以及相应的道路宽度,分为宅间路、组团路、小区路、居住区道路四级3. 公共建筑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项目的设置和规模,与其所服务的人口相对应,并要求按“分级”配置与布局。4. 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住宅区社区系统以住户居住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社区的构成系统重组和完善,可分为:1. 社区生活保障系统;2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3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4社区运营系统社区网络系统建构的四要素1各系统中应具有层次分工;2各系统均应是可无限扩展的;3各系统间应具有交互作用;4所有居民对整个网络权益共享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原则社区发展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共享社区原则社区发展原则社区发展的含义: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适居性: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识别与归属: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反映出人对居住环境所体现的自身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的需求。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因素文化与活力:融合共处的人文环境是社区发展的基础,社区应该肩负起沟通住户的责任生态优化原则屋顶绿化系统:屋顶加建U型混凝土板槽,覆土200mm以上,可满足草皮、花卉、蔬菜的种植窗墙保温系统:墙体加入保温材料,外窗采用在一般外窗外增加一道平移式遮阳窗屋顶雨水收集、储存于处理系统:屋顶U型混凝土板槽底部铺设一层沙石过滤层,集中到地下水池,用于清洁用水分质供水系统:两套太阳能供暖系统自然降温、通风系统:在住宅之间建一个地下沟槽,经风道及泵把地下的自然冷气送到住户人车分行系统:人行与车行路网交叉布置共享社区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共享: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公众参与包括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发展决策、社区后续建设和社区信息交流等社区事务内容结构整体性:要求对象的内容或元素完整全面系统性:要求对象的内容或要素在整体上具有相互的关联规律性:要求系统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基本关系可转换性:要求在基本关系的作用下具有构成各种具体结构的机能图示表现性:要求能够用图形、图表或公式来表现出研究对象的结构特征和内在关系以上是结构的基本性质规划结构城市的规划结构应该包含有规划对象全部的构成要素,反映各系统在构成配置与布局形态方面的内在的和相互间的基本关系(包括基本规律与要求),同时可以在定量要素方面用图表、在定性要素方面用文字、在空间形态方面用图形来表现住宅区的规划结构住宅区规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力求不断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其间决定是否能够或有效的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因素是规划的结构在住宅区规划结构形成过程中,其重要作用的是由规划的基本要求表现出来的结构的规律性和可转换型结构的规律性和可转换性在住宅区规划中主要体现为对构成要素根据确定的目标进行重组的基本规划要求与因素其中包括:用地规模与配置、设施分级与布局、空间层次与组合、视觉景观与形象居住区的组成住宅小区的组成:住宅小区的组成要素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要素主要指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各类建筑物以及其它工程设施等;精神要素主要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居住区的组成内容:根据工程类型,住宅小区的组成基本上可分为两类:1建筑工程。主要为居住建筑,其次是公共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用房(如水泵站、调压站、锅炉房等)和其它建筑以及各类小品建筑等。2室外工程。包括地上、地下两部分。其内容有道路工程(各种道路包括车行道及人行步道等),绿化工程(各类绿地及配植),市政工程管线(给水、排水、供电、煤气、供暖、有线电视等管线和设施),以及挡土墙、护坡、踏步等。居住区的用地组成:住宅小区用地(R)通常由住宅用地(R01)、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道路用地(R03)和公共绿地(R04)四项用地组成。住宅用地(R01)是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室前小路等)的总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道路用地(R03)是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用地,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公共绿地(R04)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其中包括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动和休息场地。此外,住宅小区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此类用地不属于小区用地面积中。居住区的环境组成:主要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空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小气候环境、邻里和社会环境)居住区的类型:按建设条件(新建居住区、城市旧居住区);按居住区所处位置(城市内居住区、独立工矿企业的居住区)用地规模与配置基本要求:为了使住宅区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要求住宅区的人口或用地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要求对周围设施不足或没有设施的住宅区而言,尤为重要合理的住宅小区规模的确定主要受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合理性及服务半径、城市道路交通及自然地形条件、城市规模等因素的影响。用地配置:包含住宅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与停车设施用地、公共绿地和其他用地五部分的数量和比例,反映了一个住宅区的重要特征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的影响: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干道间距在600到1000m,所以用地在36到100公顷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3万人到5万人:街道办事处所辖人口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的影响:综合分析,人口一般5万人为宜,用地规模在50到100公顷左右。城市居住用地平衡控制指标%用地构成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用地456055656075公建用地20321827618道路用地815713512公共绿地7.51551238居住区用地100100100各项指标定义居住密度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人口密度(毛)=住宅区总人口/住宅区总用地人口密度(净)=住宅区总人口/住宅建筑总用地人均用地=住宅区总用地/住宅区总人口住宅区建筑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基底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住宅区建筑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基地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净)=住宅区某项总建筑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居住密度的注意事项居住密度的高低取决于土地的价值和土地资源的状况、生活环境质量的定位、以及对城市型生活氛围的营造应该从节约用地、保证生活环境的质量、满足城市生活的需求三方面来确定居住密度适宜的住宅区人口密度宜控制在300800人/公顷,在人口密度超过800人的地区,应考虑户外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和复合化的利用方式。居住区用地范围的确定:1.当居住区规划总用地以道路为周界,该道路属于城市道路时,用地范围以居住区一侧的城市道路红线为界;该道路属于公路时,用地范围则应以贴近居住区一侧的公路红线为界。2当居住区规划总用地以自然分界线(如河流、山体)或人工障碍物的边线为周界时,居住区用地范围应划至自然分界线或人工障碍物的边界线。3当居住区规划总用地与其它用地相邻时,居住用地范围应划至双方的交界处。4在居住区内的城市非居住用地或居住区级以上的公共建筑用地(如城市级行政办公建筑、商业建筑等)应从居住区用地指标中予以扣除。住宅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的确定:1住宅用地是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1)住宅用地的划分一般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于住宅用地。(2)住宅用地与公共绿地相邻,如果没有道路或其他明确界线时,通常在住宅的长边,以住宅高度的12计算,在住宅的两侧,一般按36米计算。(3)住宅用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相邻的,以公共服务设施为界。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的确定:(1)明确划定建筑基地界线的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幼托、中小学等均按基地界线划定。(2)未明确划定基地界线的公共设施,例如综合副食店、菜场等,可按建筑基底占用土地及建筑物四周所需利用的土地划定界线。3底层公共服务设施住宅或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楼用地范围的确定:(1)当公共服务设施在住宅建筑底层时,将其建筑基底及建筑物周围用地,按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各占该幢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并分别计入住宅用地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2)当底层公共服务设施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场地与院落时,突出部分的建筑基底和因公共建筑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与专用场地的面积,均应计入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4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的确定:应按底层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质及其各占该幢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面积,并分别计入有关用地内。绿地、道路及其它用地范围的确定: 1绿地范围的确定:(1)宅旁(宅间)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附录A第A02条的规定。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没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15米;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2)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内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3)院落或组团绿地面积计算起止界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附录A第A03条的规定。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米;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临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距房屋墙脚15米。(4)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应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附录A第A04条的规定。(5)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沿居住区(级)道路、城市道路的公共绿地算到红线。2道路用地范围的确定:(1)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2)居住区(级)道路作为居住区用地界线时,以道路红线宽度的一半计算;(3)小区道路和住宅组团道路按道路路面宽度计算,当小区路设有人行道时,人行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4)公共停车场、回车场以设计的占地面积计入道路用地;(5)宅前宅后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6)公共建筑用地界限外的人行道或车行道均按道路用地计算,属于公共建筑专用的道路不计入道路用地。3其它用地范围的确定:(1)规划用地外围的道路算至外围道路的中心线; (2)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其它用地,按实际占用面积计算住宅小区规划结构是根据住宅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影响居住区结构的因素:住宅小区的规模结构主要取决于其功能要求,而功能要求必须满足和符合居民的生活需要,因此居民在住宅小区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影响住宅小区规划结构的决定因素。住宅小区的结构与布局取决于方便居民居住生活的需要,如那些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接近居民,并方便使用;居民上下班出行应较为便利;居民自居住地点至公交车站的距离不大于500米等。因此,住宅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和城市道路是影响住宅小区规划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住宅小区规划结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住宅小区规划中采用的结构要结合城市用地的总体布局,考虑所在城市的特定条件,如城市规模、自然地形、历史沿革等因地制宜地选择结构模式。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不仅能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而且有利于城市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道路密度。居住小区内应配备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中学、小学、托儿所、幼儿园、医疗站、文化活动站及其它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这种组织方式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是居住区直接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的三级配套两级组织结构。居住组团内一般设有托儿所、卫生站、青少年及老年活动站、食杂店、居委会、服务站、组团绿地及休息场地等。3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即居住区由若干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居住组团组成的三级配套三级组织结构,其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4以街道或里弄为单位组织居住区。即居住区由若干街坊或里弄组成,其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街坊(里弄)。街坊是城市干道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的建筑地块,面积一般为46公顷,用于建造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建筑。街坊最初是由苏联引入的,街坊由4条道路包围,住宅沿街道周边布置,围合成一个内部庭园,庭园内设有托儿所或幼儿园等日常性服务设施,街坊布置较为强调构图的轴线对称。里弄最早是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在上海、武汉、天津等地出现的一种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独特的居住形态,新式里弄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旧式里弄人口过度密集,居住条件恶化的缺点,其特点为生活方便,交通安全,便于邻里交往,用地节约,空间丰富等。里弄内在出入口处设置日常使用的生活服务设施,方便于购物。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20世纪30年代的邻里单位,西萨-佩里:针对: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事故严重;目的: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个最小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提出的原则是对居民生活需求的反映;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六条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越5000人,小的3000到4000;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5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64.7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800m;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基础的出发点。居住小区和新村:各国在居住区规划和建设实施中又进一步总结和提出了居住小区和新村的组织形式,所谓居住小区,是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穿越的完整地段,居住小区内应有一套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人口下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扩大小区:随后,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和各种性质的居住综合区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所谓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100到150公顷)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即相邻的扩大小区之间,这样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可有选择的余地。居住综合体:所谓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所谓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居住综合区不仅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方便,节省上下班时间,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同时由于不同性质建筑的综合布置,使城市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也更丰富。设施分级与布局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停车设施、教育设施、绿地和户外活动场地、管理设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服务半径是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各项设施的分级及其服务半径的确定考虑:居民的使用频率、设施的规模效益基本要求:设施分级与布局应考虑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邻里交往的促进、资源的合理与有效利用和空间景观特征的塑造,同时也应与地方的文化传统所体现出的景观风貌结合,形成包含分级和布局内容在内的各类设施的系统性结构居住区各级设施的空间距离服务半径设施等级服务半径m居住区级8001000居住小区级400500居住组团级150250设施布局基本要求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以及户外活动场地的布局在满足各自的时空服务距离的同时,以达到使居民有更多的选择行为目标设施布局考虑因素设施在布局中可以考虑在平面上和空间上的结合,其中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教育设施和户外活动设施的布局对居住区规划布局结构的影响较大,同时,考虑现代网络技术,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和教育设施的布局,特别是管理设施的位置将逐步不受服务半径的限制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根据其设置规模、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等方面的服务特性在空间和平面上组合布置。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住宅区的出入口处,文化娱乐设施宜分散布置在住宅区内或集中布置在住宅区中心,为老人和居民进行综合性社区活动的设施宜安排在住宅区内较为重要和近便的位置教育设施布局各类教育设施应安排在住宅区内部,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相联系,并宜接近住宅区中心,中小学位置应考虑噪声影响、服务范围以及出入口位置等义素,避免对住宅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正常通行带来干扰。绿地布局绿地的布局应达到环境与景观共享、自然与人工共融为目标,充分考虑住宅区生态建设方面要求,充分考虑保持和利用自然的地形和地貌住宅区绿地布局系统宜贯通整个住宅区的各个具有相应公共性质的户外空间,并尽可能的通达至住宅,绿地布局应与住宅区的步行游憩布局结合并将住宅区的户外活动场地纳入其中。绿地系统不宜被车行道过多的分隔或穿越,也不宜与车性系统重合户外活动场地布局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或结合,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其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老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道路布局 住宅区的道路规划布局应以住宅区的交通组织为基础,住宅区的交通组织一般为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住宅区的交通组织宜以适度的人车分行为主,道路布局应充分考虑周边道路性质、等级、线型以及交通组织状况,以利于住宅区居民的出行与通行,促进该地块功能的合理开发,避免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道路布局结构是住宅区整体规划结构的骨架,应在满足居民出行和通行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其对住宅区空间景观、空间层次、形象特征的建构与塑造所起的作用。住宅区的道路布局结构应考虑城市的路网格局形式,使其融入城市整体的街道和空间结构中住宅区的道路布局应充分考虑地形以及其他自然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力求保持自然环境,减少建设工程量。停车设施布局停车设施的布局应依据居民出行的方便程度进行安排,也应该从保证住宅区的安静安全和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考虑。居民的非机动车停车宜尽可能安排在室内,并接近自家单元,可以以一个住宅组群、250300辆为单位集中设置。居民的机动车停车宜考虑以安排在室内为主,并在相对集中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接近自家单元晚间路边停车的方式可以考虑作为居民私车停放的辅助方式之一公交站点应接近住宅区的人行主要出入口。空间层次与组合住宅区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生活空间可分为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领域感:是人对空间产生归属认同性的基本心理反应,也是住宅区生活空间层次划分的基础。一般认为领域感的产生是由于人都有一种本能的强烈愿望,要求规定其个人或集体活动的生活空间范围,即领域。基本要求: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完整的活动领域考虑因素: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同时应特别注重半私密醒的住宅院落空间的营造,以促进居民之间各种层次的邻里交往和各种形式的户外生活活动。半私密空间宜注重独立性,半公共空间宜注重开放性、通达性、吸引力、职能的多样化和部分空间的功能交叠化使用,以塑造城市生活的氛围。视觉景观与形象基本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力求塑造出具有可识别性的住宅区空间景观与具有特色的住宅区形象。考虑因素:住宅区的空间景观应从建筑层数的选择与分布,各层次外部空间的衔接、布局、形态、用途、尺度,街道的格局与形式和建筑的布局与风格等方面,综合考虑空间景观的组织,特别应考虑沿住宅区内部道路和周边道路行进时的景观变化与特征表现。住宅区空间景观的塑造应注重城市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作用,关注在此影响下形成的城市空间格局对居民生活的意义,努力赋予住宅区的空间空间景观与形象以文化和传统的含义空间景观的规划结构应充分考虑住宅区周边和整个城市现状的空间景观情况以及规划的空间景观框架结构,并将住宅区的空间景观系统纳入到整个城市或地区之中,形成一个整体充分考虑住宅区内外现有的自然环境,在充分保持与合理利用的原则下适度改造住宅区内的自然景观,并将住宅区内外的自然景观纳入住宅区空间景观的构筑框架。空间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基本构成要素:限定基本空间的建筑物、高大乔木和其他较大尺度的构筑物辅助构成要素:用来形成附属空间以丰富基本的尺度和层次的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附属空间:指一些能减小空间尺度并造成亲切感的附属要素所创造的一个空间内的空间空间的限定方式:围合、占领、占领间的联系。围合空间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减少破坏行为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围合空间的特点适合居住生活的需求,符合居住空间需要安全感、安定感、归属感、邻里交往的要求,易于提供亲切宜人的、可靠的生活空间,同时也为居住空间层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积极的外部空间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安定感,并让人易于了解和把握,从而使人在其中能安心进行活动,同时,积极的外部空间需要良好的通达性,使人易于接近和到达,相对完整的、较多出入口的空间是其基本条件。空间的类型流动的带形空间静止的院落空间围合空间的形成关键在平面,在平面上,使空间具有围合感的关键在于空间边角的封闭。同时在立体上,围合空间的比例关系到空间的心理感受,过大的D/H会使人感觉不稳定甚至失去空间在平面上构筑的围合性,过小的D/H会使人感到压抑。街道空间的比例与尺度一般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并适宜生活的街道空间的D/H为1,大于4的空间会使人感觉是一个广场或庭院一般一个城市感觉亲切的外部空间距离为2025m,在住宅区中街道的宽度一般不宜超过这个尺度,一个能够观察人行为的最大距离是150200m,所以,住宅区中低等级的街道或道路,其直线段一般也不宜大于这个距离。居住生活与空间层次的构筑居住区居民生活活动一般分为个人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或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是住宅区规划设计所期望达到的社区文明目标的重要内容每一个空间层次都有相对固定的自发性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活动内容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空间环境中才会发生社会性活动则需要一个相应的人群能够适宜的进行活动的空间环境这样的一种适宜的空间环境的塑造,除了形式、比例、尺度等设计因素外,首先要考虑与这种活动相关的空间层次的构筑空间的围合程度和各层次空间的衔接点的处理是构筑有层次的空间的关键。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空间节点)是否经过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空间层次上是否真正存在及所能起到的实际作用界定两个空间层次的空间节点必须经过处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如过渡、转折、对比,目的在于暗示某种空间的性质和空间的界限,使人有“进与出”的感觉变化,从而保证各空间层次的相对完整和独立性,满足各种活动对空间的领域感、归属感、安全感的要求。空间的变化住宅区空间的变化可以从变化空间的形状、大小、尺度、围合程度、限定要素以及改变建筑的高度和类型来实现,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各种不同性质的空间可以通过大小对比、围合要素的改变来加以区别,相邻两空间可用渐变或突变方式来连接住宅群体空间组合需要考虑的因素构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各类户外生活活动的空间环境满足住户户内的基本生理和物理需求,满足住宅间基本的安全和心理要求形成良好而富有特征的景观通达性、景观、街道生活通达性是通路最主要的布局要求,是满足通路上述功能的基本条件,而通路所处的空间层次及其主体功能影响着通路的通达程度通达性的含义:通路的通畅性(通路设置的基本要求,保证通路基本功能的实现);通路与目的地的可达性(保证着通路自身各种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以及他所服务的各类设施的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路与目的地的选择性(体现的是社会公平与实现多样化需求的目标)通路通达性的决定要素:通路的线型、空间比例及尺度是体现通达性的主要形态要素;通路所处的空间层次是决定通路通达性的空间要素;通路所服务的对象和内容是决定通路通达性的功能要素。线型、空间比例、尺度与景观:不仅仅取决于通路的通达性,还应该考虑通路景观以及他所表现出的对住宅区整体景观效果的影响、居民对环境的认知定位作用和在街道空间对引发自发性活动的影响。因为它关系到舒适性、特征性、丰富性等心理问题,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视觉的美观问题。街道生活:是都市生活的重要特征,通行、观景、休闲散步和邻里交往在我国传统住宅区中往往集于街道空间一体,一般,街道指那些两侧建筑毗邻的通路,两侧的建筑大多是居民使用频率高、有着较多吸引居民的设施,通行、观景、休闲散步和邻里交往通常发生在这类通路上。影响居民户内外居住生活的生理和物理因素1. 住宅日照a) 住宅日照指居室内获得太阳的直接照射b) 日照标准是用来控制住宅日照是否满足户内居住条件的技术标准c) 日照标准是按在某一规定的时日住宅底层房间获得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某一规定的时间来规定的2. 日照间距a) 日照间距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b) 日照间距的确定以太阳的高度角与方位角为依据,利用竿影日照图原理求取3. 住宅间距a) 住宅间距包括住宅前后(正面和背面)以及两侧的距离,对低层、多层和高度小于24m的中高层住宅,其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规定的日照间距,其两侧间距考虑通道和消防要求,一般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6m,有窗时不得小于8mb) 对高度大于24m住宅,其后面的间距应作日照分析后确定,其前面的间距应按照其前面住宅的高度来决定是采用规定的日照间距还是进行日照分析,侧面间距一般不小于13mc) 建筑间距的控制要求不仅是保证每家住户均能获得基本的日照量和住宅的安全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一些户外场地的日照需要,以及由于视线干扰引起的私密性保证问题d) 在考虑建筑外形的设计和建筑的布局时,需要对住宅建筑群体或单体的日照情况进行分析,避免那些需要日照的户外场地处于终年阴影中e) 由视线干扰引起的住户私密性保证问题,有住户与住户的窗户间和住户与住户外道路或场地两方面。4. 自然通风a) 自然通风是指空气借助风压或热压而流动,使室内外空气得以交换b) 与建筑自然通风效果有关的因素有:c) 对建筑本身而言:有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d) 对建筑群体而言:有建助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建筑群体的迎风方向e) 对住宅区规划而言:有住宅区的合理选址以及住宅区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f) 住宅朝向g) 合理的住宅朝向是保证住宅获得日照并满足日照标准的前提,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主要有日照时间、日照间距、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和地形等5. 噪声防治a) 住宅区噪声源主要来自:交通噪声、人群活动噪声、工业生产噪声b) 可以从下面几个因素防治噪声:住宅区的选址、区内外道路与交通的合理组织、区内噪声源相对集中,通过绿化和建筑的合理布置等c) ISO规定居住环境室外允许噪声标准为3545分贝住宅群体组合与住宅区景观住宅群体组合的基础是户外居住空间的构筑,以便为居民的户外生活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从丰富住宅区景观和塑造住宅区景观特色的角度考虑,住宅群体的组合应考虑多样化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1. 行列式:条形住宅或联排住宅按一定朝向和间距成行成列的布置形式。2. 周边式:住宅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形成围合或部分围合的住宅院落场地3. 点群式:底层独立式、多层点式、高层塔式住宅自称独立的群体的布置形式,一般可围绕某一公共建筑、活动场地、绿地布置,以利于自然通风和获得更多的日照4. 混合式:上述三种的组合,常结合基地条件用在一些特殊位置5. 自由式:指由不规则平面外形的住宅形成的、或住宅不规则的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布置形式。住宅群落与公共建筑群体布局整体空间组织首先应以住宅区整体的空间与景观规划结构为基础,在住宅区整体空间组织中住宅群落的布局应重点从总体上考虑住宅区的开放空间形态与布局以及住宅区景观特征的塑造。住宅区公共建筑及其群体的布局应更多的考虑住宅景观重点区域和节点的形成开放空间与景观体系开放空间体系主要由公共绿地与场地空间系统和道路空间系统组成景观体系主要包括住宅与住宅群体景观、公共建筑与公共建筑群体景观、绿地景观和道路景观各个住宅群落的布局应该以构筑住宅区的开放空间和景观体系为原则公共建筑及其群体与住宅区景观住宅区公共建筑及其群体在考虑居民使用方便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利用公共建筑及其群体与住宅建筑及住宅建筑群体在造型和形成外部空间特征上的差异,同时考虑居民使用多、可达性强的特点,将其安排在住宅区的主要景观位置还应考虑丰富性以及与住宅区和城市空间的关系布置的基本形式有街道型何街区型,其形成的空间有街道空间、广场空间、街区空间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念、设计要点基本原则、观念: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设计要点:整体性(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灵魂,居住区的环境特色和个性主要取决其整体性);经济性;科学性;生态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安全要求(防火、防震、防空);经济要求(降低造价、节约用地);美观要求住

    注意事项

    本文(【土木建筑】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