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万件仿古建材生线环评报告.doc
-
资源ID:2688399
资源大小:1.31MB
全文页数:8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万件仿古建材生线环评报告.doc
修改清单 根据年产500万件仿古建材生产线环境影响报告表评审意见,对原送审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具体修改内容见下表。评审会议纪要及修改情况对照表序号评审意见修改内容1细化工程分析。已细化,详见P27-P28。2明确原材料进场要求,据此核实堆场、装卸过程无组织排放粉尘量。已明确,详见P5、P31。3核实烟气量、主要污染物浓度及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核实总量控制指标。已核实,详见P30、P49。4补充环境风险分析内容。已补充,详见P52-P55。5强化废气收集处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已强化,详见P35。6补充窑炉、煤气发生炉、制砖机的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已补充,详见P56。7结合安监的有关要求,完善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完善平面布置图。已完善,详见P57。 专家签字: 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1、工程名称指工程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建设地点指工程所在地详细地址,道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总投资指工程投资总额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工程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工程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工程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工程,可不填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工程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目录1建设工程基本情况11.1工程背景及由来11.2编制依据21.3工程概况31.4公用工程61.5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61.6建设投资及资金来源61.7建设进度62与本工程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72.1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73建设工程所在地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简况83.1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生物多样性等)83.2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104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174.1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评价174.2项目所在地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184.3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205主要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236评价适用标准247建设工程工程分析277.1主要污染工序278工程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349环保措施及可行性分析359.1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3510环境影响分析4110.1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4111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4312公众参与4412.1公众参与作用和目的4412.2调查方法和内容4412.3调查结果及意见分析4512.4调查结果分析4512.5公众意见采纳情况4612.6公众参与四性分析4712.7公众参与结论4713总量控制4813.1总量控制4814清洁生产5015环境风险分析5215.1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5215.2环境风险因素分析5215.3风险影响分析5315.4风险防范及应对措施5415.5评价结论5516项目可行性分析5616.1产业政策符合性5616.2选址符合性分析5616.3平面布局的合理性5616.4制约因素5716.5项目可行性小结5717环境管理、监测计划及“三同时”验收5817.1环境管理5817.2环境监测计划5917.3“三同时”验收6017.4环境管理与监测建议6118环保投资6319结论与建议6419.1项目概况6419.2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现状6419.3本项目污染源强及环保措施6519.4环保措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6719.5项目可行性结论6719.6总量控制6819.7环境风险结论6819.8公众参与结论6819.9制约因素6819.10总体结论68附件:附件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附件2:煤质化验报告;附件3:煤炭购销合同;附件4:公众参与调查表;附件5:年产500万件仿古建材项目监测报告,澧环监站字(2016)第080号(HP);附件6:湘宜仿古建材厂年产500万件仿古建材生产线环境影响报告表评审意见;附件7:专家签到表。附图: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附图1-1: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附图2:项目周边环境关系示意图;附图3:项目总平面布置图;附图4:项目周边环境现状示意图;附图5:本项目与谭家峪水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附图6:项目排水走向示意图。1 建设工程基本情况工程名称年产500万件仿古建材生产线建设单位湘宜仿古建材厂法人代表李光华联系人李光华通讯地址澧县复兴厂镇鲁家湾村4组联系电话13872695701传真邮政编码415515建设地点澧县复兴厂镇鲁家湾村4组立项审批部门批准文号建设性质新建(补办手续)改扩建 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C303占地面积(平方米)3333.5m2(折合约5亩)绿化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300其中:环保投资(万元)31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10.3%评价经费(万元)投产日期2016年9月1.1 工程背景及由来随着近几年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古建筑的修复及新农村的建设,市场对建材的需求量逐年攀升,根据市场调查发现,特别是湖南市场和澧县城头山风景区、常德桃花源景区等地的需求量蛮大。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湘宜仿古建材厂投资人李光华,拟投资300万元在澧县复兴厂镇鲁家湾村4组建设年产500万件仿古建材生产线。湘宜仿古建材厂位于澧县复兴厂镇鲁家湾村4组,属独资企业,法人代表李光华,专业从事仿古建材制造及销售,该厂依托古建筑和仿古建材市场,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建筑文化艺术,开发了一大批具有高质量、高品位的新产品。为了完善本项目环保手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有关规定,为切实做好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湘宜仿古建材厂委托常德市双赢环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进行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依据环评导则中的有关要求和技术规范,在现场踏勘、资料收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工程分析、数据统计、预测评价、治理措施分析等工作。在以上工作基础上编制了本环境影响报告表。2016年,根据澧县建制村合并调整方案,魏家村、李家村、鲁家村合并,组建李家村。但由于一些手续还是以涔南镇十里村六组的地名描述,故报告内有两个地名(鲁家村、李家村)。1.2 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3年6月29日);(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9月1日);(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7月1日);(9)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10)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9号,2016年8月1日);(11)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12)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2015年4月2日;(13)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2013年9月10日 ;(1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保部第33号令,2015年6月1日);(15)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环发200628号);(16)常德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17)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常德市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常政发【2016】11号)。2、环评导则(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3、其他(1)、湘宜仿古建材厂与常德市双赢环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签订的协议书。(2)、煤质化验报告;(3):煤炭购销合同;(4):年产500万件仿古建材项目监测报告,澧环监站字(2016)第080号(HP);(5):湘宜仿古建材厂年产500万件仿古建材生产线环境影响报告表评审意见;(6):专家签到表。(7):公众参与调查表。1.3 工程概况1.3.1 工程选址及周边环境项目选址于澧县复兴厂镇鲁家湾村4组,该土地原是一个澧县金满地果业胶框包装厂 ,2012年该厂废弃,土地属于澧县金满地果业胶框包装厂 的何光美。为了盘活此闲置土地,本项目法人租赁了该闲置土地进行生产。根据现场踏勘,项目东面临乡村道路(宽6m)、隔乡村道路一侧为居民、桔树,200m范围内有2户居民住宅,南面紧邻桔树,200m范围内无居民住宅,西面临桔树、堰塘、居民住宅,200m范围内有4户居民住宅,北面临乡村道路,隔乡村道路一侧为桔树,东北面50m-200m有居民住宅2户。具体详见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项目周边环境关系示意图。1.3.2 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规模本项目占地面积3333.5m2(折合约5亩),主要建设干坯区、烧制窑车间、职工休息区、成品堆放区、原料堆放区、砖瓦制坯区、办公生活区、煤气炉车间,项目建成后,整个厂生产规模为500万件/a,项目实施后的产品方案及规模见下表1。表1 整个厂区生产产品方案一览表序号产品名称产品规模规格1真空砖3600000(块/a)238mm×115mm×50mm2真空瓦1000000(片/a)300mm×180mm×10mm3筒瓦200000(筒/a)300mm×220mm×12mm4筒头瓦头200000(套/a)180mm×105mm×12mm项目组成项目占地面积3333.5m2(折合约5亩),其项目组成见下表2。表2 项目组成一览表项目名称规模结构形式备注主体工程烧制窑6座砖混结构砖瓦制坯区200m2钢结构辅助工程成品堆放区400m2钢结构成品堆放原料堆放区1000m2钢结构两个堆放区,北面堆至煤,西南面堆至页岩、陶土。办公生活区100m2砖混结构已建成职工休息区50m2砖混结构已建成砖瓦干坯区800m2钢结构煤气炉车间50m2钢结构公用工程配电室30m2砖混结构供水接自农村自来水管网供电接自农村电网,不设自备电源环保工程化粪池3m3/d已建成,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碱式麻石水膜除尘器1套处理烧制窑烟气,以生石灰为脱硫剂烧制窑烟囱15m收集池2t煤焦油收集池沉淀池12m3处理脱硫除尘废水1.3.3 平面布置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平面布置图,整个厂区呈不规则形状,厂区分为砖瓦制坯区、烧制窑区、砖瓦干坯区、成品堆放区、原料堆放区、办公生活区、职工休息区、煤气炉车间,砖瓦制坯区位于厂区西侧,烧制窑区位于厂区西北侧,布置6座烧制窑、1根烧制窑烟囱,砖瓦干坯区位于厂区中部及东北部,成品堆放区位于厂区南侧,原料堆放区分为两处,分别位于厂区西南面及北面,办公生活区位于中部,职工休息区位于厂区西南角,煤气炉布置在烧制窑旁,项目出入口布置在东侧,与村道相连,具体详见附图3平面布置示意图。1.3.4 主要设备情况本项目建成后,设备均为自动化生产,主要设备见下表3。表3 本项目设备一览表序号设备名称型号数量(台/座/套)备注1练泥机1新购进2风机ZG-6A-42新购进3真空砖瓦机ZJ-185A/B型2新购进4真空挤出机LNJ238型2新购进5压机Y-04-404新购进6烧制窑6新购进7一单式热煤气发生炉1新购进1.3.5 原辅材料消耗本项目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情况见下表4。表4 本项目主要原辅材料消耗一览表序号名称单位消耗量备注1陶土t/a8600外购,含水率在40%-50%之间2煤t/a960来源于榆林市坤达工贸运输有限公司,厂内不需破碎,直接利用3页岩t/a4000外购,含水率在40%-50%之间,厂内不需破碎,直接利用4用水量t/a2531生产用水:1667t、生活用水:864t/a5电Kw·h/a14.4万注:根据建设方提供的煤质监测报告(详见附件)可知,本项目煤的含硫量为0.68%,灰份为9.39%,挥发份为36.09%,低位发热量为6322-6925大卡。经查阅相关资料可知,页岩的矿物成分为:绢云母及水云母 55%,石英 40%,高岭石 12%,褐铁矿 23%,白云母、绿泥石、电气石、长石、不透明矿物等均小于 1%,其含硫量为 0.042%。陶土主要含二氧化硅65.18-71.86%,三氧化二铝15.02-17.99%,三氧化二铁3.27-6.61%,氧化钙0.75-1.68%,氧化镁0.89-2.07%,烧失量4.19-6.20%。1.4 公用工程1.4.1 给水项目生活用水由农村自来水管网接管引入,生产用水取自建设单位建设的水井,水量、水压均能够满足本项目需要。1.4.2 排水厂区采用雨、污分流制。厂区四周设置雨水沟,本项目雨水根据地势汇集至西侧鱼塘,然后随着水沟穿过复兴厂镇往东南面8km处汇入牛浪湖(又称“牛奶湖”)。本项目运营后,主要为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综合利用南侧桔林灌溉。1.4.3 供电供电从区域供电网接线引入,可以满足需要。1.5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据建设方介绍,本项目建成后,工作人数为40人,约10人在厂内食宿,每年生产288天。1.6 建设投资及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其资金来源均为企业自筹。1.7 建设进度本项目已于2016年6月开始动工,2016年9月投入生产。2 与本工程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2.1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本项目为新建项目,项目所在地原为澧县金满地果业胶框包装厂,澧县金满地果业胶框包装厂2012年废弃,根据调查,项目入驻之前,项目所在地块内原澧县金满地果业胶框包装厂的设备已全部外卖,没有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3 建设工程所在地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简况3.1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生物多样性等)3.1.1 地理位置澧县位于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属常德市所辖,位于常德市北部。县域面积2017.5km2,辖14个镇、18个乡、10个农林渔场。全县2011年末总人口93.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46万人,农业人口76.29万人。县境东南西三面分别与安乡、临澧、石门接壤,北与湖北省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1°1219112°0415,北纬29°163029°5730。项目选址于澧县复兴厂镇鲁家湾村4组,详见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3.1.2 地形、地貌澧县地处武陵山余脉向洞庭湖过渡地带,以平原和岗地为其主要地貌特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西北部太青山海拔1020m,最低点九垸乡永和村海拔28m。中部澧阳平原系全省较大平原之一。主要河流有澧、澹、道、涔、松滋五水。澧县全境土地面积2017.5km2,其中山地丘陵面积463.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2.01%;岗地主要分布在县境南部和北部,共710.2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4.18%;中东部属平原,约923.2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3.18%。3.1.3 水文状况(地表水)项目评价区域内堰塘较多,但水浅,容积小,季节性变化大、浊度大。同时距离本项目西侧1.5km有一个谭家峪水库,根据查阅相关资料可知: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水域为正常水位下的全部水域。一级保护区陆域为水域范围正常水位线以上200m的范围,不超过分水岭。一级保护区总面积为0.7229 km2。一级保护区边界位于澧县复兴厂镇温泉村、鲁家村、谭家峪村。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为集雨区范围内除一级保护区以外的所有陆域。二级保护区总面积为3.6871 km2。二级保护区边界位于澧县复兴厂镇温泉村、鲁家村、魏家村、盐井镇分水岭村。取水口坐标:E 111°4910.70 N 29°5046.00。根据澧县复兴厂镇谭家峪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区划图,本项目不在谭家峪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详见附图6。牛浪湖又称为牛奶湖,地处双龙乡西南部,东抵如东乡,北与湖北公安章庄铺面镇隔湖相望,系双龙乡政府与湖北公安畜牧水产局共同管理的湖泊。现有面积14500亩,年蓄水量1756万m3,平均水深4m,最深处7m。3.1.4 气候气象评价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多寒潮、阴雨、夏多暴雨、高温、秋伏易旱。年均气温 16.5极端最高气温 40.5(1972.8.27)极端最低气温 -13.45(1977.1.30)年均降雨量 1377.9mm日最大降雨量 232.9mm最大积雪厚度 20.0cm年均相对湿度 80%年均风速 2.6m/s最大风速 21.7m/s主导风向 春夏:西南风,秋冬:北北东风(频率为18%)年日照时数 1771h霜期 265天3.1.5 土壤、动植物澧县主要土类有丘陵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紫色土等。评价区域内主要有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自然植被有乔木、灌木及草丛等,人工植被为桔树等经济作物。本项目建设地主要植被以桔树、杂草为主,动物以野蛙、鼠、昆虫及鸟类为主。据现场调查,建设地未发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项目所在地附近范围内也未发现有重点保护动植物。3.2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3.2.1 澧县社会环境简况澧县,因澧水流经县境而得名。地处湘鄂边境,常德地区的北部,东临安乡县,南靠临澧,西接石门,北与湖北省松滋市、公安县接壤。澧县行政区划面积2107.3km2,现辖15个建制镇(包括澧阳镇)、17个乡。作为澧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位于县域中部的澧阳平原上,南濒澧水,东距津市市8km。(1)综合 2015年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10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97.44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101.99亿元,增长15.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生产总值32145元,同比增长13.6%,按年均汇率折算为5233美元,比上年增加671美元。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21.6:39.9:38.5调整为21:38.6:40.4。农村改革富有成效。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县,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强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工作,对47处水源地、29处取水口实行重点整治,解除、改签17处水面养殖合同,拆除、关闭53家养殖场、5家排污企业。全省规模最大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山门水厂通水运行,安全饮水工程惠及23.6万人。创新城市行政管理体制。设立了澧西、澧阳、澧浦、澧澹4个街道,完成了部分社区区划调整,实施了25个建制村 “村改居”。稳步推进城市提质,翊武公园正式开园,澧水风光带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建成了全省县级一流的“智慧澧县”大数据中心。交通建设力度空前。二广高速澧县段全线开通,澧州大桥正式通车,黄桥至卷桥公路基本竣工,城头山旅游公路完成主体工程。县乡公路改造三年行动工程全面启动,升级改造县乡道8条共107公里、农村危桥20座。实施教育、卫生三年攻坚行动。澧州实验学校动工建设,改造农村薄弱学校20所。人民医院迁建工程进入装修扫尾阶段,14个乡镇卫生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0个村级卫生室建设全面完工。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1%,涨幅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中,上涨幅度最大的是食品类,上涨2.6%。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0%,分别低于全省、全市0.2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市场主体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经济结构性问题和一些深层次矛盾比较突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市场需求不足矛盾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民生保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等等。(2)农业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6.23亿元,比上年增长6.4%。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3.10亿元,比上年增长4.7%。种植业增产提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1.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1千公顷,增长2.3%;粮食总产量51.49万吨,比上年增长3.2%。棉花播种面积15.96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97千公顷,减少15.7%;棉花总产量2.73万吨,减产16.5%。油菜籽播种面积43.8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3千公顷;油菜籽总产量8.95万吨,减产1.65%。蔬菜种植面积12.3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6千公顷,增长9.38%;蔬菜产量27.25万吨,增产12.4%。水果产量12.1万吨,增产16%。林业发展良好。全县林地面积45.9千公顷,森林覆盖率26.09%,比上年提高0.54个百分点。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9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4.4%。全年活立木总蓄积量220万立方米,森林资源蓄积量增长率达到3.7%。畜牧业、渔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县生猪存栏48.05万头,比上年增长1.8;生猪出栏103.58万头,增长2.75%。家禽存笼 800.49万只,减少6.73%;家禽出笼1707.48万羽,减少4.0%。全年肉类总产量10.5万吨,增长1.84%。其中,猪肉产量7.46万吨,增长3.04%;牛肉产量0.2万吨,增长5.26%;羊肉产量0.45万吨,增长15.38%。禽蛋产量6.25万吨,减少13%。水产品产量5.79万吨,减少4.14%。农村生活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拥有农业机械总台数12.1 万台,增长1%;农业机械总动力78.1万千瓦,增长4%。全年化肥施用量19.6万吨,减少6.1%。农药施用量2564吨,增长8.4%。农村用电量1.11亿千瓦时,增长15.6%。342个村(居)通自来水;390 个村(居)通电话;388个村(居)通宽带;339个村(居)通有线电视。全年土地流转面积14.7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59.3千公顷。(3)工业和建筑业工业企业稳步壮大。全县共有规模工业企业99家,比上年减少1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法人企业72家,比上年增加8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法人企业2家,与上年持平。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6.71亿元,增长0.4%;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32.1亿元,增长7.0%。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6.73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59.51亿元,增长7.9%;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8.8亿元,增长7.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55.97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的94.1%,比上年增长2.5%。全县共有36家园区规模工业企业,比上年减少3家,共完成园区工业总产值108.66亿元,增长3.4%;实现园区工业增加值29.64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涉及26大行业,有14大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煤炭、化工、建材、啤酒等12大行业同比下降。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16.16亿元,比上年减少21.0%,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的27.2%,比上年下降了7.8个百分点。全县共有2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89.69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的39.6%。全县有22家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产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4.5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的41.2%。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9.27%,比上年提高1.59个百分点。纳入统计的27种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20种,占产品总数比重74%。食用植物油产量21.8万吨,增长9.8%;大米16万吨,增长27.6%;棉纱3.8万吨,增长32.1%;服装196.6万件,增长50.5%;石膏469万吨,增长46.1%;陶瓷砖776万平方米,下降73%;原煤13.5万吨,下降20.6%;啤酒8.7万千升,下降3.1%。(4)固定资产投产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26.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国有投资38.16亿元,增长82.8%;非国有投资188.12亿元,比上年减少6.3%。非国有投资中,民间投资184.41亿元,减少7.8%,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81.5%。分类型看,567个城镇和非农户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14.69亿元,比上年增长3.1%。19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完成投资11.59亿元,比上年减少12.58%。分产业看,固定资产投资三次产业构成为7.652.140.3。第一产业投资17.27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投资117.88亿元,减少15.6%。其中,工业投资116.88亿元,减少15.4%;制造业投资101.82亿元,减少14.6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02亿元,减少63.5%;技术改造投资31.51亿元,减少43.4%。第三产业投资91.13亿元,增长28.8%。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47.44亿元,增长30.1%;批发和零售业投资8.22亿元,增长134.78%。 房地产市场继续调整。全年房地产开发项目19个,比上年减少1个;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59亿元,比上年减少12.5%。其中,住宅投资9.93亿元,减少5.4%。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26.84万平方米,减少14.3%。商品房销售面积56.03万平方米,增长37.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5.12万平方米,增长20.8%。商品房销售额26.03亿元,增长49.3%。其中住宅销售额15.88亿元,增长25%。全年商品住宅销售均价3520元,比上年增加120元/平方米,增长3.5%。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建设、改造各类保障性住房1706套,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1.03亿元。其中,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179套,项目投资6227万元;城市棚户区改造527套,项目投资4062万元。(5)文化、卫生和体育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农村有线广播站32个、电视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100%和80%。电视转播台6座,有线电视用户11万户。放映公益电影4980场,观众147.8万人次。剧团演出158场,观众3.6万人次。图书馆藏书12.6万册,总流通人数7.4万人次。文物藏品5233件,其中一级品28件。公共文化设施面积41.8万平方米,其中“三馆一站”面积3.9万平方米。卫生服务能力增强。全县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34个。其中,医院13个,乡镇卫生院3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8个,诊所、卫生室和医务室73个,村卫生室553个。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553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4.53张。卫生技术人员3469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964人,注册护士 1505人。全年完成诊疗服务156万人次,增长15.8%。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县有体育场地116个。其中,运动场地80个,体育馆1座,游泳池1个,各种训练房34个。全县公共体育设施面积135万平方米,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204个,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5项次,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12万人。全年举办县以上运动会6次,参加人数1万人次,获国家级金牌1枚,省级金牌2.3枚,省级铜牌3.8枚。(6)人口、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障人口增长速度趋缓。年末全县总户籍人口91.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1万人,增加0.2万人;农业人口74.85万人,增加0.72万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46.5万人,女性人口45.45万人;18岁以下人口14.84万人,18-35岁人口18.05万人,35-60岁人口39.89万人,60岁以上人口19.1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7万人,人口出生率11.64,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死亡人数0.43万人,人口死亡率4.64,比上年提高1.2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7,比上年减少1个千分点。年末全县常住人口78.5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在常住人口中,城镇居民31.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3万人;农村居民46.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82万人。全县城镇化率40.59%,比上年提高2.4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72元,增长10.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13元,增长9.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254.7元,增长10.4%。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5.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91元,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323.8元,增长17.6%。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6.1平方米。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991,低于上年2.051的水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年末全县就业劳动力43.7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0.72万人,增长11%。失业人员再就业0.31万人,增长3.3%。援助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1.25万户,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3%。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8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登记参保人数45.06万人,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3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6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5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3万人。领取失业保险人数50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77.98万人,比上年增加8.09万人,参合率99.6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2.92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受益人数178万人次。(7)节能降耗、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136.7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减少4.26万吨标准煤,下降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5.74万吨标准煤,下降24.5%。万元GDP(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能耗0.59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8%。单位增加值能耗变动率下降30.1%,比上年下降24.5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8.5亿度,下降2.5%。其中,工业用电量3.4亿度,下降9.3%。矿产资源丰富。县境内已发现矿产30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种,非金属矿产26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煤炭、芒硝、石膏、岩盐、膨润土5种。其中,石膏、岩盐、钙芒硝储量居全省第二位;无水芒硝、膨润土居全省第一位。全县土地总面积20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6千公顷,园地9.1千公顷,林地45.9千公顷,草地4.7千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1.7千公顷,交通运输用地4.2千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6千公顷,其他用地6.4千公顷。全县水资源总量19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4亿立方米;各类水库蓄水量5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澧水水质维持类标准,涔水水质达类标准,市城区饮用水水质指标基本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全年废水排放总量133万吨,比上年减少29万吨,废水处理率100%。废气排放总量54.7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2亿标立方米,废气处理率100%。全年城镇污水排放总量1417万吨,城镇污水处理量1087万吨,污水处理率76.8%。县城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343天,空气质量达标率95%。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7起,死亡9人。其中,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22起,死亡4人;工矿商贸领域生产安全事故1起,死亡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