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申报书.doc
gggggggggggdhdhdghdh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申报书高等学校名称: 北京外国语大学建设项目名称: 亚洲国家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项目所属一级领域: 人文社会项目所属二级领域: 文学二八年九月目 录项目摘要1一、项目概况3二、项目建设目标3(一)建设思路和预期目标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学科发展趋势4(三)本学科的国家需求分析5三、项目建设任务6(一)主要研究方向和建设内容61. 日本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方向62. 阿拉伯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方向83. 中国-东南亚-南亚研究方向9(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1(三)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12(四)学科现状分析121. 现有工作条件122. 师资队伍基础123. 已有研究成果基础13(五)与国内外相比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13四、项目预期成效14(一)科学研究14(二)师资队伍建设14(三)创新人才培养14(四)学术交流14五、项目建设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14项目摘要1. 重大需求: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亚洲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文化交流越来越具有重大意义。东亚、西亚、东南亚、南亚涵盖了中国周边大部分的邻国,战略地位毋庸置疑。在梳理传统、总结历史的前提下,对地域合作、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课题提出战略性学术观点或前瞻性建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以亚洲各国的语言、文学、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领域跨学科研究为主要方向的学科群建设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学科的发展趋势。2. 建设目标:依托北外亚洲学科群的优秀学术团队,以突出特色、优化组合、学术创新为宗旨,建设以亚洲国家研究为综合目标的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重点学科群,使本学科群的各个学科具备竞争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学科的实力。同时,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推进与亚洲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服务。3. 主要建设内容为:设立日本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阿拉伯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中国-东南亚-南亚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展开日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本文学与文化、日本社会与经济、阿拉伯语语言学与翻译、阿拉伯文学、阿拉伯社会文化、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中国与亚洲文学的当代转型、东南亚-南亚文化与社会研究等9个领域的专题研究和跨学科研究。4. 拟重点突破或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预期成效:本项目将重点突破一批同类学科的前沿课题和跨学科研究的横向课题。预期成效为:完成研究课题42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著作100余部,开发学术资源数据库5个,举办具有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16次,邀请国内外专家约100人次,选派学者约70人次赴国外相关大学或科研机构访问交流、100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科研成果。引进或培养8名学术带头人、7名中青年学术骨干,争取获得北京市或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2篇、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研成果奖7项。继续保持在日本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阿拉伯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海外汉学研究等领域的领先水平,同时,提升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水平,带动和加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研究。 一、项目概况本项目依托的主干学科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学科、阿拉伯语言文学学科、亚非语言文学学科、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学科海外汉学研究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学科群涵括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阿拉伯语言文学系、亚非学院、中文学院等院系所构成,在区域上跨越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语种上涉及对外汉语和13个外语语种。本项目是北京外国语大学“211工程”三期新增项目。二、项目建设目标(一)建设思路和预期目标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科群的优秀学术团队和数十年的科研积累,以突出特色、优化组合、学术创新为宗旨,充分利用北外在外文文献和中外合作研究方面的优势,努力建设以亚洲国家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为目标的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学科群,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推进与亚洲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服务。预期目标如下:1. 继续在日本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方向、阿拉伯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方向、海外汉学研究方向保持国内同类学科领先水平,提升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水平,带动和加强东亚-东南亚-南亚研究,使本学科群各学科具备竞争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学科的实力。2以亚洲主要国家文化(语言、语言教育、文学等)和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多边关系等)的重大课题和前瞻性课题为核心,跨越学科界限,展宽学术方向,实现综合实力强、研究课题新、研究成果多的目标。3以创新型高级人才的培养和跨学科的通才教育为重点,加强综合性学科和博士课程的建设,培养代表国内同类专业高端水平的研究生。4坚持跨越亚洲、面向世界的方针,加强和扩大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做到国内外学术交流人次最多,交流层次最高,会议影响最广。5加强数字化外文学术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引进,重点收藏学术前沿成果,以达到国内专业图书最多、研究资料最全、网络点击率最高的目标。(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学科发展趋势本学科群的研究范围包括东亚(日本、韩国)、西亚(阿拉伯各国)、东南亚(东盟各国)、南亚(印度等国)和海外汉学以及中国文化的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大趋势下,语言学、文学、文化、社会、经济的研究正在跨越传统的学科领域,立足亚洲区域展开全球视野的研究,已是本学科群国内外研究方向和学科发展的共同趋势。在日本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方面,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外语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成为新热点,中日近代化历程中的语言交流、日本文学、传统文化、思想史的研究相互渗透,交叉发展。尤其中日关系、东亚经济合作与发展、能源与环境合作及大型自然灾害的危机管理等方面,从多学科、多角度对日本进行综合性研究变得更为迫切,但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队伍尚未形成规模,标志性成果为数不多。阿拉伯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方面,将当代文学、文化理论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注重研究阿拉伯文学体现的阿拉伯人价值观与思潮,注重研究阿拉伯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已成为主流;宗教和伊斯兰文化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国内阿拉伯各国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内容与方法上较阿拉伯国家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团队规模较小,研究范围欠全面,标志性成果不多,成果应用范围和国际影响还不够广泛。在中国-东南亚-南亚研究的框架中,海外汉学研究刻意爬梳国外中国研究成果,提供反向的学术借鉴,成为近年发展迅速、成果迭出的研究领域;依托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理论的中国文化研究开创了中国文化研究的新视角;而东南亚、南亚研究则开展了大量基础性调查研究,在华人研究、历史文献研究、比较文学等领域取得了一些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跨学科区域研究正在起步,显示了较强劲的发展势头。(三)本学科的国家需求分析东亚、西亚、东南亚、南亚涵盖了中国周边大部分的邻国,战略地位毋庸置疑。目前,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体现出复杂性和历史的延续性,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则日益具有战略意义。虽然合作交流与友好交往仍是研究多边关系的焦点,但对抗与冲突也已跃升为人们关注的重心。在梳理传统、总结历史的前提下,对地域合作、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课题提出战略性学术观点或前瞻性建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面对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阿拉伯世界与中国、韩国及东南亚的崛起和南亚的发展与中国、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等重大课题,以亚洲各国的语言、文学、文化、社会、经济研究为主要方向的学科群建设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需求。为了与亚洲和世界接轨,我国急需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面向亚洲研究的跨学科外语专家和高级外语人才。发挥外语院校优势,跨越语种和学科界限组成学科群,培养跨学科的专家和人才,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作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北京市重点学科,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基础、有条件承担起这项重任。 三、项目建设任务(一)主要研究方向和建设内容本项目设定三个研究方向:日本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阿拉伯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中国-东南亚-南亚研究。具体展开日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本文学与文化、日本社会与经济、阿拉伯语语言学与翻译、阿拉伯文学、阿拉伯社会文化、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中国与亚洲文学的当代转型、东南亚-南亚文化与社会研究等9个领域的专题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内容分述如下:1. 日本语言与社会文化方向本方向设立日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日本文学与文化研究、日本社会与经济研究3个研究领域,研究重点为面向信息处理和日语教育的语言对比及资源建设研究、日本语言与文学的跨文化研究、中日乃至亚洲社会发展与经贸合作研究等,在各领域学术带头人的组织下,围绕“日语语音语料库的开发研究”、“中日词汇交流与我国人文科学术语的形成”、“亚洲各国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比较研究”等十余项课题,研究成果将为全面推进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和亚洲地区和平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情况学术带头人年龄主要学术业绩徐一平教授52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获日本神户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朱京伟教授5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专著一等奖。周维宏教授51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主持北京市基地招标课题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专著奖。主要研究课题:(1) 日语语音语料库的开发研究:本课题将在借鉴其他种类语音语料库加工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语音转写加工规范体系。通过对真实背景下讲演语音语料的分析,找出与其他语音语料不一样的语音成分,进行语音文字的转写,并对语音单位进行标注和对齐加工。预期成果:建设日语语音语料库1个。(2) 中日词汇交流与我国人文科学术语的形成:本课题将在收集大量中日原始资料的基础上,采集各学科的术语,辨析其词源,描述每一词的形成过程,进而区分日语借词和日本人原创词,并探讨我国人文科学术语的形成情况。预期成果:出版专著中日词汇交流与我国人文科学术语的形成。(3)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跨文化研究:本课题对具有世界影响的日本动画电影作家宫崎骏的作品及影响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同时,对宫崎骏动画电影在亚洲及世界的影响与接受状况进行分析,深入思考亚洲新型创意文化的历史经验与发展前景。预期成果:出版专著宫崎骏动画电影的跨文化研究。(4) 亚洲各国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比较研究:本课题以中日韩乃至亚洲的农村发展为研究对象,揭示新农村建设所必须经历的几个阶段、主要途径及规律。预期成果:撰写研究报告亚洲各国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比较研究。(5) 日本震灾对策及灾后社会影响研究:本课题以日本震灾对策及灾后重建过程为研究对象,旨在借鉴日本应对地震灾害并解决灾后出现各种社会问题的经验。预期成果:翻译出版相关研究著作及日本政府相关赈灾、减灾、防灾的专业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日本震灾对策及灾后重建经验。 2. 阿拉伯语言与社会文化方向本方向设立阿拉伯语语言学与翻译研究、阿拉伯文学研究、阿拉伯社会文化研究(含中东问题研究)3个研究领域。主要进行语言与文化、文学等跨学科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与研究、外语教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阿拉伯古典文学和20世纪阿拉伯名家名作研究、阿拉伯文学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中国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对比研究、阿拉伯国情及中阿政经关系研究。在各领域学术带头人的组织下,围绕“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东重大问题研究”、“从现代阿拉伯文学考察阿拉伯人宗教观”等十余项研究课题进行建设,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情况学术带头人年龄主要学术业绩张宏教授52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前会长,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理事。主持阿联酋政府资助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20多篇,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穆巴拉克世界和平竞赛”二等奖。国少华教授62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阿拉伯语组组长。完成国家社科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项目、市共建项目各1项,出版专著1部,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发表论文近20篇。薛庆国教授44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秘书长。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近20篇。主要研究课题:(1) 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本课题主要将文化研究与语言研究相结合,通过搜集大量常用的语言素材,分析和研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阿拉伯语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揭示阿拉伯语所蕴含的丰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内涵,从更高的角度、更广的范围认识和把握阿拉伯语。预期成果:出版专著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2) 从现代阿拉伯文学考察阿拉伯人宗教观:通过解读现代阿拉伯文学的主要作品,研究其中各式各类人物形象,归纳作品中体现的阿拉伯人价值观与宗教观念,并对其作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以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代阿拉伯人的宗教观念。本课题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对深化和拓展我国对阿拉伯文学、文化及伊斯兰教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预期成果:出版专著从现代阿拉伯文学考察阿拉伯人宗教观。(3) 中东重大问题研究: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对阿以问题、反恐问题、能源问题、海湾问题、美国同两伊关系、军控问题、民族问题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对国际和区域局势及中国的安全与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为中国和北京市发展与该地区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和参考服务。预期成果:出版专著中东重大问题研究。(4) 中庸与调和儒家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比较研究:本课题以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调和思想及儒家中庸思想为研究对象,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研究成果将填补中阿文化对比研究空白,对进一步加强和促进中国与伊斯兰国家、阿拉伯国家之间相互了解与交往具有积极意义。预期成果:出版专著中庸与调和儒家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比较研究。3. 中国-东南亚-南亚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将以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为支点,围绕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中国与亚洲文学传统的当代转型与世界意义、东南亚-南亚文化与社会研究等3个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情况学术带头人年龄主要学术业绩张西平教授60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国家清史项目2项、国家汉办项目2项、国家古委会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出版专著5部,编著3部,译著2部,英文著作1部,发表论文100余篇。魏崇新教授50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世界亚洲信息研究中心项目1项,出版专著及编著12部,发表论文50余篇。邱苏伦教授61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各1项,出版译著2部,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研究课题:(1)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研究日益强大的中国需要重新塑造自己的外部形象,研究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探究中华文明的普世性意义,是我们发挥中国软实力,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步骤。本领域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中外文化交流文献整理研究”和“海外汉学研究”等课题进行有关研究。 预期成果:出版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导论、佛典汉译十论、中国古代文化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传播与影响等近15部专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2)中国与亚洲文学传统的当代转型研究本课题将中国文学的研究放在跨文学跨文化研究的国际化视野中加以审视,研究中国传统文学思想的当代转型与世界意义,梳理中国文学、文学思想与世界文学交流对话的历史及现代进程,探索中外文学、文化的互动与互补的新途径,为确立中国文学的世界意义提供历史资源与理论依据。预期成果:出版比较文学视阈中的中国古典文学、曾朴的文学翻译及其当代意义、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转型:鲁迅翻译与创作关系研究中国文学中的外来文明研究、东亚汉文化圈内的汉文小说研究系列丛书,日本汉文学史研究等20余部专著。(3)东南亚-南亚文化与社会研究本课题以东南亚-南亚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文学与文化研究、区域研究等研究角度进行翻译理论与实践、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文化史、文化传播、文献学、对外关系、区域综合研究等范畴的学术探索,采取文献研究与考察调研并重、国别研究与区域研究并举的方式开展深入研究,为国家对外宣传、文化推广、外交战略等方面提供学术支持与学术参考。预期成果:出版东南亚、南亚语种翻译研究论文集;出版中韩现实主义文学比较研究等专著3种;提交世界发展新格局中的中国与南亚关系研究、东南亚文化史研究、东南亚、南亚国家国情研究报告等7种研究报告;发表论文60篇。 (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针对本项目的跨学科特点和依托多学科组成的实际情况,我们拟建立如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确保项目的完成:1由三大研究方向负责人组成项目建设联席会议,与学校主管部门紧密配合,制定措施和制度,落实检查项目执行情况。拟每年召开1次项目建设研讨会,交流检查在研课题的中期成果和今后计划,研讨论证各课题的意义及合理性、计划可行性等。2建立学术带头人聘任制度,以项目合同制方式明确项目总负责人、研究方向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的职责,做到层层负责。3严格过程控制,实行年度科研进度评估和预算制度。建立明确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赏罚分明。(三)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211工程”三期建设期间,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培养创新人才。1. 以科研为抓手,有计划地培养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继续提高学术队伍的职称和学历水平;有计划地从海内外引进优秀人才,聘请高水平的学者担任客座或兼职教授。2.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鼓励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担负重要的科研任务,努力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3.努力开辟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的渠道,选拔优秀学生短期留学或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对象国的调研报告和所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4.继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实践,与国内外同学科群进行研究生层次的联合研讨,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5.积极发挥“名家论坛”、“综合讲座”和“研究生论坛”的作用,让学生更多地与国内外一流学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创新并展示自己的才智。(四)学科现状分析1. 现有工作条件本项目现有现代化的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教学科研楼、远程教育实验室和国内规模最大的日本学专业图书馆、阿拉伯语系教学科研楼(内有国内同类专业最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和最多的图书资料)、韩国朝鲜学研究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和正在扩建的中文学院教学科研楼以及海外汉学中心等研究设施和先进的电教设备。本项目涵括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具有高层次学科基础和学术积淀。 2. 师资队伍基础目前本项目拥有教授24名、博士生导师13名、副教授34名、讲师33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7名。本学科群现职教授平均年龄为49岁,年龄最大的61岁,最小的40岁;副教授平均年龄为40岁。本项目学术梯队情况研究方向现有人员数(人)博士学位获得者(人)总计教授副教授讲师日本语言与社会文化311019218阿拉伯语言与社会文化175756韩国、东南亚、南亚43982613合计91243433373. 已有研究成果基础近五年来,本学科群完成科研教学项目共6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8项,出版著作68部,发表论文611篇,建立语料库数据库2个,获省部级以上奖项8个,其中有许多是具有广泛影响的标志性成果。这些项目锻炼并培养了相关研究方向上的学术团队,为本项目的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专业技术保障,本项目中一部分课题是已往项目的延伸或拓展,已往项目的成果为本项目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基础。(五)与国内外相比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与国外相比,富有中国特色,符合国家需要; 与国内相比,紧追国际前沿,符合学科的发展趋势,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和学科横向组合的特色。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领导层和职能部门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下,在本学科群已有的学科优势和坚实基础之上,在各学科方向全体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下,实现本规划的目标,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是完全可能的。四、项目预期成效(一)科学研究预期完成科研课题4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15项;出版著作100部,发表论文500篇( 40篇左右进入CSSCI);力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7个;建设5个数据库、5个实验室,更新4个网站。(二)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增加教授10名、副教授11名,引进优秀人才10-15名,使各学科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重平均达到55%左右。(三)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硕士研究生315名、博士研究生78名、博士后4名,选派200名研究生出国留学,力争使各专业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80篇左右。(四)学术交流举办学术会议40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16次;举办学术演讲197人次,外派学术交流123人次,接受国内外来访专家学者100人次;出版学术刊物13类。五、项目建设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211工程”三期建设期间本项目共需建设经费100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61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200万元,地方政府共建经费预计190万元,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自筹经费主要来源为校办产业和其他办学,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缴的经营利润、招收外国留学生及培训学院的收入等。经费来源稳定、可靠。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详见附表。附表:项目建设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单位:万元经费用途合计经费来源中央专项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学校自筹其 他1000610019020001科学研究2401500504002国际合作与交流90500202003图书资料60300201004数据采集50300101005调研50200201006学术会议60400101007研究设备50250151008专家咨询3015001509出版印刷16010004515010学术团队建设8080000011创新人才培养40300010012课程建设40100030013其他5030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