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师范学院“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doc
韩山师范学院创新强校工程20142016年建设规划一、学校现状韩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广东省属本科师范院校,位于享有“中国瓷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学校肇始于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的“惠潮嘉师范学堂”,是我国第一批、广东省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至今已有111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占地面积近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7万平方米,各类实验室用房305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797万元。图书馆面积近3万平方米,藏书139.5万册,中外期刊近1600种。学校现设有16个教学机构,57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涵盖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教职工1205人(含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和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其中专任教师 831人,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350人,占42.1%。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75.15 %。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7人。学校面向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16个省(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847人,专科(高职)生3572人,中职生近600人。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思政优质课程1门;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6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各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各1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扶持学科各1个。学校重视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先后与哈萨克斯坦、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英国、乌克兰等国,以及港澳台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二、指导思想(一)基本方针: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和广东省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贯彻落实广东省“创强争先建高地”和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指导意见,以协同机制创新为核心,全面推进和深化学校各项改革,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为广东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二)战略思想:围绕广东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密切结合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深刻内涵,贯彻学校创新强校规划的指导方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原则,以协同机制创新改革为核心,以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特色发展等领域为突破重点,深化学校改革,促进学校的转型升级,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三)总体思路:战略引导,重点突出,统筹兼顾,完善制度。战略引导:根据国家和广东省高等教育领域相关意见和要求,密切结合广东省尤其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协同创新,研究和解决制约学校创新能力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基础条件和机制障碍问题,研究和解决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支撑的问题,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和服务地方能力提升的有效融合。重点突出,统筹兼顾:在坚持应用型院校办学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汇聚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进行重点攻关,将“创新强校工程”的重点放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和协同平台的建设上,放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上,以重点领域的有效突破带动学校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与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时,又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和整体性,重视和加强学校现有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将现有教育资源纳入“创新强校工程”总体规划进行有效整合,加快现有教育资源与后续建设项目的衔接、融通和共建,做到重点跨越、整体推进。完善制度:根据应用型院校的办学定位,围绕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教学管理、师资管理、资源配置等长效机制。三、总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应用型院校的发展定位,紧密结合广东省尤其是粤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构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和协同平台,促进学校与地方政府、各级各类学校、行业企业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的深度融合与共赢互补。通过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及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建立多层次的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培育体系,促使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地方经济发展及文化的传承发展促进作用显著提升,学校整体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育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在省内有较强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在整体上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创新能力。通过协同育人平台及质量工程建设,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示范基地建设计划,形成较为成熟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培育一批在省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专业,促使学校人才培育质量的显著提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通过创建世界潮籍华裔子弟华文文化培育基地,与国外、境外高校合作培育人才,逐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开展“创新强校工程”,使学校在省内高校的竞争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二)项目建设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1.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1.1项目的建设意义我校的办学机制在内部协同与外部协同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方面是校内管理与教学科研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教学系部之间缺乏高效的协同机制,难以做到有效的相互支撑、资源共享、交叉融合、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是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的协作存在壁垒和封闭,尚未做到资源、人员、信息、技术等各方要素的高度集成和有效配置。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可以破除校内外协同创新的壁垒,促进校内外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的协同共享和有效整合,使协同创新的内部机制运行更加顺畅,外部机制更加开放、高效,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从而推进学校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 1.2项目可行性分析1.2.1校内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已形成清晰的路线图学校已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领导小组,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对建立校内协同创新机制与组织模式作出规划,包括建立开放高效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小机关、多平台、大服务”的行政管理模式、多元化的教师聘任及人事管理机制、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综合评价激励机制等。1.2.2学校在协同育人、协同研究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人才协同培养上,我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与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均取得良好成效。2010年,学校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启动了“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新机制”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与粤东地区15所中小学合作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并依托此平台,与中小学开展合作研究、协作培训以及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实习工作,构建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教育资源共享、教育研究互动、职前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一体的教师教育新机制。该项目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效,获得广东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成果奖一等奖。与此同时,学校与广东骅威玩具工艺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美美电池有限公司、广东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协作培养人才,协作模式包括跟岗实践模式、基于项目研发的协作模式和基于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协作模式等,取得了积极成效,非师范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得到提升。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方面,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在产学研结合与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与潮州市潮安县政府、潮州市枫溪区政府、潮州市科学技术局、汕头金平区政府等政府部门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潮安县政府组建的“广东新一代自动化食品包装机械(潮州)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列入第一批广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计划,成为全省四家先进制造创新联盟之一;学校还与日本三菱多田电器公司、广东长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和产学研基地10余个。近5年,学校与150余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280余项,为企业开发产品、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协助企业转型升级,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70余项,研究经费近300万元,与企业共同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近50项,研究经费1600余万元,协助1家企业成功转型升级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协助22家企业成功转型升级(含复审通过)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2.1项目的建设意义学校将以广东省“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为牵引,在汇聚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构筑学科高地等方面下功夫,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重点学科。学校一方面立足潮汕文化和史学研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在最有优势、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学科领域打造特色,并在“专门史(潮学研究)”等领域抢占制高点,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应用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生物学、食品科学、化学、材料学等,使学校在高效生态农业、食品资源开发、海水渔业养殖、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与纯化、环境污染治理、清洁生产、新型陶瓷材料研制与开发、仿生纳米功能材料等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力争通过本轮“创新强校工程”的建设,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和层次实现重大突破,学校整体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2 项目可行性分析 学校遴选建设的学科和研究方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在夯实办学历史与传统文化特色、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同时,也为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并在服务领域与服务对象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如“专门史”获批为广东省第九轮重点学科中的特色重点学科,作为“专门史”学科主要依托单位之一的“潮学研究院”先后获批为3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教育厅的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委宣传部的特色文化重点研究基地和广东省文化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此外,“化学”和“生物学”两个学科所申报的中央财政类科研和教学平台因特色鲜明均获得专项经费资助,分获300万元和200万元的经费资助,该类项目的建设对于加强我校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次“创新强校工程”所选择建设的9个学科,均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 2.2.1选择的学科充分体现了学校办学的传统特色,是学校的优势学科。学校围绕有着80余年发展历史的潮汕区域历史文化构建学科群,如专门史、历史地理学、文艺学等,这些具有历史积淀的传统特色学科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条件,积累深厚、成果颇丰,其建设效果往往要比“从零开始”发展起来的特色学科“又好又快”,更能发挥学科优势,培育学科成果。 2.2.2 选择的学科充分体现了区域特色,是学校的特色学科。学校围绕粤东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以及地方特色文化构建学科群,如生物学、材料学、化学、食品科学等,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社会服务内容,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互动,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在通过特色学科的建设成果服务地方、产生良好社会效应的同时,学校也获得地方的支持,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 3.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3.1项目的建设意义我校现有教职工1205人(含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和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其中专任教师 831人,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350人,占42.1%。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75.15 %。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7人。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基本合理,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尖端人才、学科领军人物,整体学术科研水平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不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等等。学校将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通过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迅速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计划,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3.2项目可行性分析 3.2.1学校对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已有整体规划。学校已制订韩山师范学院20142016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出未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将实施三个工程,即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优秀青年教师百人计划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并已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3.2.2开展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学校已着手建设有关机构、出台相关政策,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已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该中心承担学校中青年教师培训任务,帮助中青年教师做好职业规划,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学校已实施学科带头人及专业负责人制度,有利于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的形成;学校将调整引进人才配套资金,进一步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学校将建立开放式的聘任制度和教师分类评价管理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4.1项目建设的意义学校根据建设应用型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主要包含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验实践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等项目。学校将与潮州市合作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选择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试点专业,探索构建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造职业教育立交桥,为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范例。学校将选择一批学科基础厚实或与地方产业行业对接的专业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计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计划、战略新兴产业新专业计划及本科高职联合培养计划等五大类专业建设工程,建立较为成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把学校建设成为粤东地区主要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将建设一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内外实验资源的统合和共享,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学校将建设一批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优质核心课程以及网络课程,建设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精品教材,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构建校、省和国家三个层次的质量工程体系,将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学校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4.2可行性分析4.2.1我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上已有良好的基础条件。首先,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省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5门,省级实验示范中心6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4个,还建设了一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已初步形成校、省和国家三个层次的质量工程体系。其次,我校已制订了韩山师范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管理办法,规定了立项、中期检查、结题及经费管理等环节的管理办法,已制订了各类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标准与评价标准,为质量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依据。4.2.2列入规划的质量工程项目均有一定的建设基础。列入本次三年规划的国家、省级建设项目绝大部分已有一年以上的培育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项目源于2011年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项目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3+2+2”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项目培育期已有两年。本科高职联合培养项目主要是我校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探索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本科高职高技术人才的协同培养,目前两校已签订合作协议,已向教育厅申请2014年开始招生。其他列入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计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计划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精品课程的项目均已在2013年作为校级项目立项。列入三年规划的校级项目或者有较强的教学团队支撑,或者有地方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支撑,均有良好的改革基础。 4.2.3项目建设有足够资金保障。为保证各项目的顺利实施,除省创新强校的建设经费外,学校对于省级以上的项目和平台,将严格按照规定对上级部门下拨的建设经费实行配套政策,其中国家级项目予以1:2经费配套、省部级项目予以1:1经费配套,为项目的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5.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5.1项目建设的意义 我校作为一所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属地方高等院校,为克服人才、资源竞争先天优势不足的困难,从建校开始就一直坚持“立足粤东”的办学理念和“发挥优势、错位竞争”的办学策略;坚持“围绕区域需要,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服务地方建设”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思路。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已构建了特色鲜明,符合粤东地区现状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自主创新体系。本轮“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所选择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类项目(重点平台、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研成果等),与区域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文化密切相关,如光伏产业、陶瓷产业、电子垃圾、新型功能材料、潮汕文化等。学校将力争通过本轮建设,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建立多层次的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培育体系,催生一批有较大应用前景的自主创新成果,在文化传承、社会管理领域形成若干重要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使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5.2可行性分析本轮规划所选择建设的项目不仅具有良好的地域和资源优势,而且拥有科研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扎实的前期研究储备和良好的物质条件基础,完全具备项目实施的各项条件,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5.2.1具有丰富的科研平台建设经验和良好的基础条件。我校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平台2个,省级科技类研究平台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类研究平台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3个,校级产学研基地平台3个,系属研究机构20余个,已基本建成“国家级省级校级系属”层次清晰、“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研究所”定位明确的研究平台结构体系。本次规划所纳入的项目均是在原有建设基础上发展起来,这些项目是我校重点建设并将持续支持发展的项目,已运行和建设多年。2009年至今,我校已为这些项目投入了5600余万元的建设经费,具有丰富的科研平台建设经验和良好的物质条件基础,创新强校工程建设经费的支持将会加快这些项目构建先进科研创新平台的步伐,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5.2.2前期研究储备充分、基础扎实。列入建设规划的项目均承担有省级以上科研课题。近5年,所建设的项目共承担国家级课题34项,国际合作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03项,形成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科研平台” 研究人员先后在本学科国际著名刊物上(如Phys. Rev. Lett., Appl. Phys. Lett., 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 J. Appl. Phys. Surf. Sci ,Thin Solid Film等)发表多篇论文。近5年,所建设的项目研究人员共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丰硕的研究成果为这些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2.3师资及研究力量较为雄厚。每个项目均建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生机的研究队伍,大部分核心研究人员具有博士学位。项目负责人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良好的学缘、合理的团队结构将较好地推动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5.2.4项目资金保障有力。除省下拨的创新强校建设经费外,学校将在继续加大自有资金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学科和平台建设方面,除了校级建设层面的日常经费投入外,对于省级以上的学科和平台,学校严格按照规定对上级部门下拨的建设经费实行1:1、1:2的配套政策;在科研项目培育方面,实行国家级项目1:2、省部级项目1:1、市厅级项目1: 0.5的经费比例配套政策。 6. 国际交流与合作 6.1项目的建设意义 近年来,我校与国外、境外的十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比较活跃,但是,参与国际交流的师生人数还比较少,人才培养的合作局限在学分互认的层面上,缺乏深度合作。学校将充分利用地处几千万海外潮人故里的区位优势,创建世界潮籍华裔子弟华文文化培育基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潮汕文化,提升国际化水平。学校将与国外、境外高校开展“2+2”或“3+1”等人才协作培养,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的的国际化人才。6.2项目的可行性6.2.1世界潮籍华裔子弟华文文化培育基地建设项目已经启动。我校杰出校友,泰国万盛冷冻食品(大众)有限公司集团董事长、泰中友好协会副会长陈汉士先生已承诺由其资助开展泰国潮籍华人子弟培训项目,泰国法政大学等5所大学每年将选派100名潮籍华人子弟到我校进行培训,该项目将持续10年。在此基础上,我校将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华人教育机构和大学联系,进一步扩大生源地和培训规模。 6.2.2国际协同工作已有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校先后与哈萨克斯坦、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英国、乌克兰等国,以及港澳台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今年有两个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正在启动,一是与台湾泓光科技大学合作举办食品工程专业“3+1”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另一个是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举办软件工程专业“2+2”卓越工程师试点班,这两个试点班将开启我校国际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四、主要建设内容(一)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类项目本类项目的建设内容紧密围绕韩山师范学院“建设面向教育、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技术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目标,突破制约学校内部协同育人的机制障碍,打破不同层次学校及隶属不同系统协同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统创新的全过程。主要通过“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和“协同创新中心(同育人平台)”两类重点载体进行建设。在“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方面,针对当前行政机关部门臃肿、权责不清、令出多门、决策和执行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小机关、多平台、大服务”行政管理协同机制创新研究,促进行政资源的协同整合,提升行政机关的管理服务效能,为办学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流动创设宽松的管理体制,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针对实验资源配置中存在重复配置、多头配置、设备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通过开展实验室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实验室共享、相近课程实验室共享、实验与实训相通、教学与科研整合的实验室资源配置和管理体制,实现实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通过开展多元化教师聘任和人事管理机制改革研究,探索建立有利于协同创新,职、责、权、利的统一的人才柔性流动的人事管理机制,加快学校人才引进,促进校内外人员的合理流动,盘活学校人力资源,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在“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平台)”方面,利用我校同时具有中职(省陶瓷学校)、高职(陶瓷学院)、本科三种办学层次的有利条件,以省级教育综合改革项目“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3+2+2职业教育体系”的开展为契机、依托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潮学研究中心)、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专门史)和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日用陶瓷材料),选择与粤东地区陶瓷、服装、电子、餐饮、食品、药用植物等支柱或特色产业相关的专业,积极探索与学校、地方政府、海外社团、区域文化研究机构、地方支柱产业中的重点企业的协同合作模式,通过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政府之间深度融合的协同机制和有利于资源深度整合、成果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校内外协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文化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能力。本次遴选建设的11个育人平台,都是与我院的办学特色和地方文化、经济产业密切结合,基础较好,能凸显协同育人效果的项目。其中,“粤东教师专业发展联盟”(省级)依托广东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新机制”的研究和实践成果,通过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教师专业发展联盟,构建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的,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教育资源共享、教育研究互动、教师培养与培训一体的教师教育新机制,有望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材料检测分析技能协同育人平台”(国家级)、“日用陶瓷设计研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 (省级)、“粤东特色产业自动化技术协同育人平台”(省级)等育人平台,则是选择与粤东陶瓷、材料、电子等支柱或特色产业相关的专业,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力争为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培养应用技术型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本次遴选建设的5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潮人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将依托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专门史在区域文化协同创新方面进行实践,力争建成国际潮人文化研究中心、传播中心、产业发展中心以及人才培养基地,为传承与发展潮汕文化做出积极贡献;“日用陶瓷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和“粤东产业生产自动化升级及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两个省级项目将从我校紧密立足地方的区域特色学科材料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入手,依托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与地方政府和区域行业产业的重点企业联合,在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方面进行实践,力争科研成果产业化,为粤东地区支柱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类项目一览表类别名称级别备注1.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类项目“小机关、多平台、大服务”行政管理协同机制创新研究校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41)实验室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校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43)多元化教师聘任和人事管理机制改革研究校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45)合计3个2.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平台)培育类项目潮人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47)日用陶瓷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51)粤东产业生产自动化升级及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55)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校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59)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校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63)粤东教师专业发展联盟省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67)材料检测分析技能协同育人平台国家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70)日用陶瓷设计研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省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74)粤东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校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77)粤东特色产业自动化技术协同育人平台省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81)粤东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联盟校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84)粤东潮文化影视传媒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校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89)大学诗书教育与优秀文化传承协同创新育人基地校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94)基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基地的法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校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97)化学与陶瓷材料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孵化协同育人基地校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105)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育人基地校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108)合计16个 (二)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类项目本类项目的建设内容围绕“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在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资源、构筑学科高地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建成一批高水平、有特色、具有较大省内外影响力的重点学科,切实推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根据韩山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本轮“创新强校工程”所开展的重点学科建设分为省级和校级两个层次。其中,省级层面培育的学科从学校现有的省级和校级重点学科中进行遴选,具体为专门史(潮学研究)、中国语言文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生物学、材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这5个学科已建设多年,是我校重点建设并将持续支持发展的项目,充分体现了我校的传统优势和区域特色。为做好省级层面培育学科的建设工作,学校围绕上述学科,从构建学科群的角度遴选了4个学科作为校级培育对象,分别是材料物理与化学、分析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学,校级培育学科主要是对省级培育学科起到支撑和提供后备资源的作用。通过校级和省级两个层面的培育建设,使学校所有建设的重点学科成为相互支撑、共同促进的有机整体,有利于推动学校办学特色的凝练和办学水平的提升。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类项目一览表类别名称级别备注1.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类项目专门史(潮学研究)省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110)生物学省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114)中国语言文学省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118)体育人文社会学省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122)材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省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126)材料物理与化学校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129)分析化学校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132)食品科学与工程校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136)历史地理学校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140)合计9个(三)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类项目本类建设项目的重点内容有三个部分: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学校将通过研究实施人才引进的院系二级协同机制,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渠道,出台有利于人才引进的政策,促进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质量的提升。通过实施青年教师“百人计划”,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通过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企协同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建设一支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建立教师团队合作机制,推进教学工作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规划期内,拟建设国家级团队1个,省级团队2个。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类项目一览表类别名称级别备注1.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类项目(含国家级、省级)高层次引进人才计划省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142)2. 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类项目青年骨干教师“百人计划”省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144)3. 其它重点人才建设类项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省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145)4.教学名师类及教学团队类项目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国家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146)篮球教学团队国家级生命教育教学团队国家级植物学教学团队省级数学建模教学与竞赛团队省级基础化学教学团队省级文艺学教学团队省级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省级动物学教学团队省级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教学团队省级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省级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省级人工智能教学与竞赛团队省级高等数学教学团队省级美术鉴赏教学团队省级校企协作智能硬件开发教学团队省级大学语文教学团队省级大学物理教学团队省级物理教法及竞赛团队校级经济学教学团队校级环境设计教学团队校级动漫课程群教学团队校级陶瓷设计教学团队校级服装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校级合计27个(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类建设项目本类项目的建设内容将结合我院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包含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子工程,每个子工程包含一个或多个质量工程项目,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分期分批进行建设。力争通过此类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构建起具地方特色的、涵括校、省和国家级三个层次的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格局,全面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本科高职联合培养计划、特色专业等五大类专业建设工程。其中,将用三年时间对教师教育类专业进行专业综合改革,调整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擦亮百年师范教育的特色品牌;将坚持 “立足粤东、服务广东、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面向定位,加强与粤东产业行业对接,新建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与产业行业紧密结合、符合地方产业行业发展紧缺人才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和特色专业。学院将结合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实施课程建设工程和教材建设工程。学院将通过3-5年的努力将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为校级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同时遴选一批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富于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学院将结合“应用型大学”定位,本着“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结构布局,突出学科优势,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投资效益”的原则组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新建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将重点支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力争有一个项目进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行列。学院将开展大学生实践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两类基地建设,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等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学院将结合自身同时具有中职(省陶瓷学校)、高职(陶瓷学院)、本科三种办学层次的有利条件,选择与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对应的陶瓷艺术设计、潮剧、潮州木雕、潮绣等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试验,探索建立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的“3+2+2”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打造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培养一批适用知识经济时代的集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于一体的复合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学院将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放在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上,放在资源调配、人事及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上,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促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优秀教学成果。以上具体建设项目见下面表格。1. 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类项目一览表子项目名称级别备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子项目化学国家级主要建设内容详见附件(P148)生物科学国家级英语省级物理学省级历史学省级思想政治教育省级地理科学省级体育教育省级教育技术学省级音乐学 省级烹饪与营养教育省级心理学校级汉语国际教育校级小学教育校级汉语言文学校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校级美术学校级数学与应用数学校级合计18个特色专业子项目烹饪与营养国家级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省级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省级食品科学与工程省级网络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