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红高粱示范基地实施方案.doc

    • 资源ID:2679936       资源大小:350.50KB        全文页数:6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红高粱示范基地实施方案.doc

    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高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第一章 项目概况1.1项目名称: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高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1.2项目主管部门: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3项目建设单位: 泸州红高粱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住所 法定代表人:郭咏梅 公司类型注册资本泸州红高粱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深交所上市公司、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与当地政府泸州市江阳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局)共同出资成立。成立公司目的:为推行“国有大型控股公司+地方政府”模式,探索“公司+政府”协同推动城乡统筹的路子,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尝试;在示范区核心区域作为业主,按照公司化运作的原则,实施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的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川办函【2011】16号相关项目。1.4建设地点: 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弥陀镇1.5建设规模:建设有机高粱标准化示范基地3200亩及其田间工程、设施设备配置,配套仓储中心和种子包装中心。3200亩基地中,种子基地500亩,大棚育苗基地200亩,有机高粱种植基地2500亩;田间设施包括:大棚育苗基地200亩配套设施,2000亩基地喷灌设施(覆盖 2700亩);田间工程包括:新建渠道10KM,蓄水池4口,耕作道路20KM;仓储设施1000:包括仓库500、冷冻库300、包装室200,另建晒场2500。1.6投资概算:项目总投资2980.18 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2593.97万元,项目建设其他费用161.21万元,土地流转资金186.24万元,项目基本预备费38.76万元。1.7资金筹措及来源:项目总投资2980.18万元,其中专项资金2000万元, 自筹配套980.18万元。1.8项目建设期限:3年1.9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实现有机高粱种植2700亩,亩产250kg,新增产值183.6万元,节本增收189万元;良种繁育基地(500亩)与常规生产商品高粱比较新增产值 114万元;项目建设后提高复种指数,可实现每亩增收3000元,3200亩可新增产值960万元,共计项目区每年可新增总产值1263万元。项目建设带动农户960户,通过流转土地、种植劳务收入、一般劳务收入等,户平可增收8140元,共计增收781万元。合计项目区新增农业种植业总产值1263万元,并带动农户增收781万元,总计新增收入2044万元。同时,项目实施后,通过土地整理、集雨节灌和现代农耕技术示范,可有效解决项目区10000余人、8000多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促进项目区多熟制规范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和耕地复种指数提高,促进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发展,加快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项目建成后,带动全市有机高粱种植,并有效保证泸州老窖高端酒原粮需求,对促进泸州“名酒名园名镇名村”建设和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起到有效的推进作用。1.10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建成后,项目区耕地质量提高一个等级,达到中等偏上或高肥力水平;项目区有机高粱年新增生产能力达到30kg/亩,亩均节约成本20元;共建设有机高粱示范基地3200亩,新增灌面2700亩,改善灌面500亩。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5,肥料利率提高5%。第二章 建设背景与编制依据2.1项目由来酒以城名、城以酒兴,白酒业是泸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泸州酿酒历史悠久,始于秦汉(根据泸州地区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考察,泸州酿酒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在泸州博物馆陈列有两只汉代专供饮宴的陶质角杯),兴于唐宋,成于明清(据史志考证,清光绪五年,泸州可考的酒窖,年产量超过10吨),盛于当代。早在宋熙宁年间,泸州即为全国年商税额达十万贯以上的26个城市之一,而酒税则占其1/3之多。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留传下来的“泸州老窖窖池”,距今已有连续生产437年的历史,是酒类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有“中国第一窖”之称。泸州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孕育了用于酿酒的高粱和小麦,及酿制优质白酒所需的众多微生物种群,加上数千年酿酒技术积淀和锤炼了雄厚的技术人才队伍,“天人合一”造就了“泸酒”的霸气。早在上世纪50年代轻工部编辑出版国内首部浓香型曲酒酿造技术专著泸州老窖大曲酒,后成为全国浓香型白酒评价标准。泸州是国内唯一同时拥有“浓香鼻祖”泸州老窖和“酱香典范”古蔺郎酒两朵“中国名酒”之花的城市。联合国粮农与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考察后认为:“泸州是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酒的城市,是中国白酒不可复制的酿酒生态区。”泸州老窖传统酿造技艺、泸州大曲明代窖池分别列入国家非物资、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获得“泸州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泸酒起家、兴旺,离不开泸州产糯高粱,这是因为千百年来自然界的优选、品种进化而产生了泸州优质糯高粱酿酒专用品种,它助推泸酒享誉中华。在传统酿造技艺中,“泸州酒”原产地地理标志的获得更与泸州产糯高粱息息相关,泸州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酒的独特风格,是泸州酒和其它地方白酒(名酒)的典型区别之一。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泸州气候、土壤(微生物种群)、酿酒原料、酿酒技术、技术人才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其中,泸州糯红高粱功不可没,是酿造泸州美酒不可替代的原料。泸州市的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适宜种植高粱。20世纪80年代,随着酒业迅速发展,泸州满山遍野都是高粱。后因多种原因,高粱面积逐年减少。高粱种植面积由1985年的28.5万亩急剧下降至2007年的5.89万亩,总产由6.27万吨减少到1.13万吨。2007年以来,泸州市委、市政府连续四年制定出台关于加快酒类产业发展的意见,同时将加快酿酒高粱基地建设,纳入目标考核,落实扶持资金,全市高粱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至2009年,全市高粱种植面积达到30.49万亩,其中杂交高粱推广10万亩,蓄留再生高粱5.73万亩,总产达到9.5万吨,面积、总产、单产分别比2007年增加4.18倍、7.4倍、0.6倍。2010年,全市高粱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其中建设高粱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2007年,全市白酒产量48万千升,销售收入101.9亿元,到2009年,全市白酒产量增至84.5万千升,占当年全省白酒总产量155.96万千升的54.2%,销售收入上升到252.2亿元,白酒销售收入比2006年翻两番,创税利54.4亿元,销售收入三年增长近1.5倍。全市规模以上酒类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6.1亿元,占酒业、能源、化工、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56.9%,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52.3%。但是,随着泸州酒业发展,泸州高粱产业发展暴露了一些问题,制约高粱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中低产田土比例过大,农田水利设施滞后,农产品与高粱价格的年度间异常波动,产业化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高粱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在常规高粱良种繁育方面,育成品种数少、滞后于杂交高粱品种选育;高粱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常规良种提纯、换代工作较薄弱,很不适应高粱产业新形势发展。 2.1.1良好的发展机遇省级城乡统筹试点区。继成都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四川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试点。泸州市江阳区作为省级城乡统筹分类试点区,将为本项目的发展带来更多政策优惠和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l0年,江阳区被省政府认定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为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泸州处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近些年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积累了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将为泸州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加快重点区域发展。泸州是成渝经济区的腹地,国家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推进长三角、泛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发展以及四川省建设川南经济次高地等重大区域政策为本项目率先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拓展了更大空间。2.1.2市场前景广阔泸州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酒分别具有“窖香浓郁、绵甜爽净、香味协调、酒体醇厚、后味长”和“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醇厚净爽、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是泸州酒和其它地方白酒(名酒)的典型区别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酒与健康的追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对高端白酒数量需求的刚性增长十分明显,以高粱为主要原料,利用传统技艺固态发酵酿造的优质、高端粮食酒倍受青睐。各名牌酒厂为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品牌,对优质糯高粱的需求日益旺盛。泸州市现有大小酒类企业703户,规模以上企业92户,获得国家工业生产许可证企业321户,酿酒窖池24000余口。在当前酿酒工艺技术条件下,“泸州老窖”用2.5-2.6kg高粱酿出1升白酒,“郎酒”用2.2kg高粱酿出1升白酒。以2009年全市白酒产量达到84.5万千升推算,若1/4的白酒用高粱为原料、传统工艺固态发酵酿造,21万千升白酒(以粮酒比2.51计算)需要高粱52.5万吨。加上宜宾和贵州的一些酒厂来泸州市收购一部分高粱,预计高粱年总需求量在55-60万吨,泸州市现高粱总产量仅9.5万吨,缺口很大。即使到2015年全市高粱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常规高粱占1/3,杂交高粱面积占2/3),蓄留再生高粱达到25万亩,可提供高粱35万吨,仍仅占酿酒高粱需求量的60%左右。而随着酒业进一步快速发展,高粱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优质高粱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1.3增产潜力巨大农作物品种增产潜力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良种潜力。目前,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培育的常规高粱新品种“泸州红”比原“青壳洋高粱”可增产5%以上;杂交糯高粱“泸糯8号”、“泸糯10号”、“泸宁糯1号”等,经多年多地种植,正季亩产可达到400-500kg,适宜区蓄留再生高粱亩产可达到300kg以上,两季亩产可高达到700-800kg,高产田块可超吨粮。但目前我市杂交糯高粱推广面积较少,2009年推广面积仅占高粱种植面积的1/3(10万亩)。规划杂交糯高粱推广面积至少达到种植面积的50%,将有6万吨左右生产潜力;二是良制潜力,在适宜区推广高粱/再生高粱耕作制度,由目前的6万亩发展到25万亩,将有5万余吨生产潜力;三是推广良种、改进育苗方式,合理密植、科学用肥、病虫综防等高产创建集成技术,确保良种良制增产增收潜力发挥。2.1.4增收效益显著近年,高粱价格逐年攀升,种植效益逐步提高。2009年,全市高粱平均亩产311kg,市场销售价格4.4元-6.9元/kg,若按平均5.65元/kg计算,高粱每亩产值1757.15元;全市玉米平均亩产305kg,市场销售价格1.7元/kg,每亩产值518.5元,种高粱比种玉米每亩增加产值1238.65元,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2.1.5高粱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泸州市酿酒专用高粱产业基地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在指导思想上,主要围绕泸州酒业发展,以市场导向、科技支撑、龙头带动、专合社联接等思路和机制,做大做强高粱产业,使之成为泸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成为“中国白酒金三角”酿酒专用高粱产业基地建设的核心地带。规划的基本原则:以沱江、长江流域和赤水河流域为重点,成片种植;规划区域涉及泸州市的四县三区70个乡镇617个村,突出相对集中的原则。推广实施良种、良法、良制配套,提高单产;创新运作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酿酒专用高粱正季种植面积75万亩,蓄留再生高粱25万亩,2015年全市酿酒专用高粱产业基地为100万亩,实现常规糯高粱亩产300kg,杂交糯高粱两季亩产700-800kg,总产达到35万吨,总产值21.93亿元的发展目标。最终把泸州建成中国酿酒专用高粱研发、制种、生产、交易中心。泸州市2011-2015年酿酒专用高粱种植面积规划详见表。表2-1 泸州市2011-2015年各区县高粱种植面积规划表(万亩) 项 目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泸州市2011年常规高粱4335.54.54731杂交高粱2232.52.52216再生高粱1.31.321.51.50.4/8合计7.36.389.58.56.49552012年常规高粱4345.553.5631杂交高粱333.53.533.53.523再生高粱222.52.521/12合计981011.51089.5662013年常规高粱43.54.54.54.54530杂交高粱43.54.54.54.54530再生高粱2.82.5332.51.2/15合计10.89.5121211.59.210752014年常规高粱43.54.54.54.54530杂交高粱54.56.55.55.55.55.538再生高粱3.534441.5/20合计12.5111514141110.5882015年常规高粱434333525杂交高粱668788750再生高粱4.34.25542.5/25合计14.313.217151513.5121002.2项目区基本情况2.2.1区位条件泸州市位于四川南部,长江上游,地处云、贵、川、渝四省结合部。中国白酒金三角孕育了贵州茅台、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窖、古蔺郎酒四朵中国名酒奇葩,泸州独占其二,堪称“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地带。泸州自西汉设郡以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凭借两江舟楫之利,历来就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素有“腰缠万贯下泸州”之说,为川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当代泸州,公路四通八达,为西南出海通道之一;铁路与国网相连;航空可达国内部分大城市;为四川长江出川第一港,水运通江达海。是四川唯一联络云、贵、渝、川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处成渝经济圈核心区域。其川滇黔滇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格局正在逐渐形成。2.2.2自然条件泸州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由北向南呈浅丘、深丘、低山地貌。2009年,全市耕地面积310.4万亩,粮食总产208.5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20kg。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季湿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全市年平均气温17.6-18.1,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5531-5789,年日照时数1086-1184小时,年雨量786-1179,无霜期357-302天。土壤以紫色母岩风化发育的紫色上为主,土质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种植优质高粱的最佳区域,是四川粮食主产区,双季稻最适宜区,有“川南粮仓”美誉和南北水果“荟萃”的优裕农业生态。2.2.3社会经济发展概况酿酒、能源、化工、机械等产业是推动泸州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714.8亿元,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8.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03.7亿元,增长26.6%,其中工业增加值377.2亿元,增长28.9%;第三产业增加值202.3亿元,增长7.3%。2011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是15.2:56.5:28.3。泸州酿酒工业历史悠久,以盛产国家级名酒“泸州老窖酒”和“古蔺郎酒”驰名中外,是国家名优酒生产基地,举世闻名的酒城。现已发展成为以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古蔺郎酒厂为骨干维系的国家级、省级饮料酒酿造业综合体系。荣获国级和部、省级优质酒称号的产品有200多个,且畅销全国各地,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和长江沿岸城市及四川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优势地位。在四川的6个国家名酒中,泸州占有2个,即“泸州老窖”和“古蔺郎酒”。泸州又是全国同时拥有两个国家名酒的三个地区之一。现正以打造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为抓手,强势推进全国白酒金三角建设。2.3 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情况2.3.1 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泸州是长江上游和四川重要的商品农业综合开发区,是全国和四川重粮、猪、牛、羊、林、竹、水果、烤烟生产基地。2010年,泸州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78.7亿元,增长4.3%。为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连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决策部署,泸州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选择了以白酒行业唯一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泸州老窖集团与地方政府泸州市江阳区联合推动的方式,把酿酒高梁基地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用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设立“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名酒名园名镇名村”。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面积67km³,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泸州老窖农业示范区建设以泸州老窖集团公司为核心,依托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集中连片建设高梁基地,配套蔬菜生产和加工,并发展近郊沿长江生态旅游,形成名酒带动酒业园区建设,名酒名园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同时,通过白酒庄园建设、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近郊旅游业,把“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体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物科技和沿江生态旅游特征,在泸州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工业农业园区化、村落民居近郊旅游化、一二三产业联动化,以及产学研、贸工农一体化。核心区首期规划5000亩土地,由江阳区黄舣镇、弥陀镇4个村组成核心区。在核心区以工业的理念、大公司的运作模式试验性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试点,进行公司化运作。力争通过核心区的公司化运作,带动辐射整个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泸州老窖集团和泸州市江阳区政府先期共同出资l000万元成立泸州红高粱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核心区5000亩土地范围内由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土地入股成立高粱专业合作社,高梁专业合作社以股东身份入股红高梁公司。红高梁公司通过公司化的市场运作,充分利用泸州老窖大企业,大品牌所形成的资源优势和渠道优势,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保障农民的分红权,并带动区域内农户增收。公司通过在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业,丰富和改善核心区内产品结构,借势泸州老窖的品牌优势、网络优势、客户优势,打造有机产品高端品牌,实现土地增效,产品多样,农民增收。结合新农村建设成果,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率先在示范区实现城乡一体化,近郊旅游化,使示范区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典型。具体为:2.3.1.1通过核心区内高粱种植粱菜间套生猪养殖沼液还田形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有机高梁基地,打造泸州老窖的“第一生产车间”,使之成为国窖1573有机概念的展示基地和平台;通过核心区高粱基地、蔬菜基地的建设和发展,配合新农村建设成果,形成名酒、名园、名村的良性互动,与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共同成为中国酒谷的重要组成部分。2.3.1.2发展养殖业,通过生猪养殖、家禽放养、水产养殖等项目实施,打造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为公司创造利润,并带动区域内更多农户增加收入。2.3.1.3红高梁公司将利用核心区内集约化土地资源,多样化农产品,多形式引进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综合开发利用土地,以市场化运作模式,为市场提供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及加工品。2.3.1.4通过农民土地流转股权化的形式,探索公司十专合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创新模式,树立全国新农村建设典范;同时以红高梁公司为平台,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实践培训基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大学生村干部,实现名酒名园名村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的发展目标。2.3.2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位于江阳区黄舣镇,总规划面积1万亩,位于泸州老窖现代农业区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项投资、分步建设”的原则,计划在5年内投资150亿元,8年内完成整个园区建设。发展区按白酒产业供应链节点,规划入驻六个主题业态,包括:30万吨有机原粮种植、40万吨基础酒酿造、30万吨基酒储存、80万吨灌装生产、80万吨白酒配套包材供应、120万吨物流配送。同时,构建一个国家级酒检中心和一个国家级酒类展示交易市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是中国最大的酒业集中发展区,是泸州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千亿白酒产业,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战略,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依托泸州地处中国白酒原产地及雄厚的产业基础,构建的中国第一个白酒生产加工配套产业园区-中国酒谷。发展区将汇聚泸州酒业的品牌经营、专业技术、酒类OEM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等优势,最终在泸州打造出一个以白酒生产加工为枢纽、连接上下游产品配套产业的产业集群,形成多赢共赢的中国白酒原产地黄金经济圈。自2006年开始建设以来,已完成北区2500余亩基础设施配套及包装材料、基酒储存、灌装、物流四大业态示范区的建设,目前,中国酒谷入驻企业已达78家,包括中粮集团、中远物流等世界500强企业,2009年共实现产值和服务性收入65亿元,连续三年增幅超过50%。南区4500亩正在建设完善中,发展区规模集聚效应初显,对周边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工作的带动明显,为建设“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奠定了基础。预计在2018年将达到五百亿元的销售收入,成为四川省“1525”工程五百亿的园区,同时也会成为白酒金三角的核心园区、核心基地。2.4水土资源分析2.4.1土地资源分析本项目种植用地采用当地合作社农民土地折资入股形式取得。业主已同江阳区来龙有机高粱合作社、乐和有机高粱合作社签订协议、黄 有机高粱合作社签订土地入股协议,并取得江阳区国土资源分局认可。项目仓储建设用地利用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既有场地建设(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已整合到本项目业主泸州市红高粱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原农科所资产也相应整合,目前正在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项目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土地质地以沙夹黄泥为主。经近年多点采样分析,基地土壤PH值平均8.0,变幅7.6-8.2;土壤有机质1.20%,变幅1.51-1.11%;速效磷(mg/kg)平均为8.4%,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速效钾(mg/kg)平均为8.6%,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根据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的评价,基地所在地土壤中含汞、砷、铅、锍、铬等重金属及六六六、DDT综合主要参数均未超标,总体达清洁水平,适宜多种作(动)物生长。2.4.2项目区水资源分析2.4.2.1气象项目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气温年较差小,光热水同季,夏伏旱频繁。项目区紧傍长江,平均海拔280m,年均气温18.9,日照1258小时,年均降雨量1152毫m。2.4.2.2水资源条件有机高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区拟定在黄舣镇永兴村、蟠龙湾村、新街堂村、石面村,弥陀镇泸弥村和来龙山村等村实施,辐射带动黄舣镇三潭村、化锋村,分水岭乡青峰村,总幅员面积25.3km2。项目区及辐射带动区域内耕地面积26000亩,其中冬水田12629亩,囤水田3411亩,旱田3490亩,土6476亩。项目区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2515亩,其中水稻22120亩,再生稻13967亩,玉m2758亩,高粱18000亩,红苕3887亩,蔬菜5553亩,油菜4230亩。项目区内现有各类水利工程170处,其中小(1)型水库1座,小(2)型水库小4座,山坪塘153口,石河堰10道,电力提灌站2处,另外囤水田3411亩,全年可供水量582.03万m3,其中囤水田全年可供水量按每亩100 m3计算,全年可供水量34.11万m3。(见附表1、2)按川水200266号灌溉用水标准,盆周丘陵地区水稻生产每年每亩需水290 m3,油菜生产每年每亩需水52m3,再生稻生产每年每亩需水20m3,蔬菜生产每年每亩需水67m3,红苕生产每年每亩需水48m3,玉m生产每年每亩需水52m3,高粱生产每年每亩需水60 m3。渠系水利用系数取0.75,经计算,项目区全年需水381.49万m3,仅新街堂村出现少量缺水现象。(见附表3、4)为满足项目的需水要求,拟定在项目区新建排灌渠10km,利用原建设输排水沟渠45.153Km;输水管道18.3Km;路带排水沟30Km;电力提灌站1座;已整治山坪塘18口,蓄水池31口1550 m3等,可蓄水37.16万m3。因此,项目区的水资源分配趋于合理,可以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项目区可供水量计算表村名水库山坪塘石河堰提灌站囤水田总可供水量(万m3)备注规模总库容 (万m3)有效库容(万m3)可供水量(万m3)数量(口)总蓄水库容(万m3)可供水量(万m3)数量(处)总蓄水量(万m3)可供水量(万m3)处数(处)总装机(kw)小时 提水量(m3/T)可供水量(万m3)面积(亩)可供水量(万m3)永兴2818.930.1437.212.967117.1150.21蟠龙湾小(二)12.320.91171627.966.511.713712017.282512.5180.32010年农综项目整治猪槽滩水库新街堂1826.343.189669.6652.84三潭小(一)10692180.2212033.627535050.42502.5285.4小(二)119.418.7化锋1311.318.7812.34.143363.3626.28青峰小(二)10.710.421.41013.225.762672.6749.83来龙山3623.638.56730.7339.29泸弥小(二)10.712.5514.72572.5750.07小(二)11.61019.72106.813.08合计162134.35275.63153136.10231.001016.0028.80311247067.683111.031.11634.22项目区水量供需平衡计算表村名耕地面积(亩)耕种面积(亩)需 水 量(万M3)水量供需计算(万M3)渠系水利用系数合计囤水田冬水田旱田土合计水稻再生稻油菜玉m红苕蔬菜高粱水稻再生稻油菜玉m红苕蔬菜高粱合计盈亏永兴3448711104624614457510600450480570534450300017.40 0.90 2.50 2.962.563.018.047.342.87 0.75 蟠龙湾3315251145813872196176957650890481341230200027.75 1.30 4.63 2.500.168.212.056.5923.71 0.75 新街堂42209661811491952109081202850650520540271300034.86 1.70 3.38 2.702.591.818.065.0512.21 0.75 三潭2366250114221975561569927503311042192213200028.77 1.50 1.72 0.541.0514.812.060.41224.99 0.75 化锋24923361105267784483132030035612521410320009.28 0.60 1.85 0.651.030.712.026.100.18 0.75 青峰471426723142211912648552035060548010201510200015.08 0.70 3.15 2.504.9010.112.048.441.40 0.75 来龙山233973367564133535734003501071452850180011.60 0.70 0.56 0.070.255.710.829.679.62 0.75 泸弥3112257114110506644509106085036107103153220030.74 1.70 0.19 0.560.491.013.247.902.17 0.75 合计26006311110384444580665014860514550345524012716678018000175.48 9.10 17.97 12.49 13.04 45.43 108.00 381.49 264.94 12.21 2.5项目建设与当地环境的互适性2.5.1项目对当地环境的影响项目实施之后,项目区田、水、路、林、村(落)综合配套,为项目区良种高梁的旱涝保收和机械耕作提供优裕的生产条件,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工程的实施,短期内会部份破坏原有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在施工期将对水质、大气、噪声、人群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都可以采用相应的对策和管理措施进行防治或降低其危害,随着工程的竣工和沟渠绿化的实施,其不利影响将降到最低。项目区建设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大资源深加工技术和综合利用、循环再生技术研发力度,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使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益。2.5.2项目对项目区的不利影响和改进措施本项目的实施,将会占用少量土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会减少部分耕地。但通过调整农田系统等可增加部分耕地,且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和改变栽培方式,不会减少耕地和种植收入。2.5.3当地环境对项目的有利影响2.5.3.1项目区自然条件好,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农田基础设施,政府重视,农民自愿,业主组织带动,完全能保证项目顺利实施。2.5.3,2项目区水资源丰富,可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2.5.3.3项目区资源丰富,为项目实施提供了良好条件。2.5.4当地环境对项目的不利影响和改进措施项目区部分农户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会影响项目实施所需劳动力。但通过农户之间劳动力相互调剂或对外招用,可以解决部分农户劳动力季节性紧张的问题。综上所述,项目建成后,能有效地治理水资源乱灌、串灌现象,避免土壤肥力透流,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项目建设与当地环境有很强的互适性。2.6建设目标2.6.1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区耕地基础地力、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及土、水、肥资源利用率,提高良种和农业优良技术增产潜能,增强农作物抗旱减灾能力,确保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2.6.2建设规模:建设有机高粱示范基地3200亩。主要建设内容:2.6.2.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排灌渠10km,建设50m3蓄水池4口及配套沉砂池;2.6.2.2道路工程。新建田间硬化机耕道13km,新建泥结碎石机耕道5km,新建砼耕作便道2km;2.6.2.3仓储设施1000,其中种子仓库500,冷藏室300,包装室200;另建建设晒坝2500。2.6.2.4设施栽培。建设有机高粱大棚育苗基地200亩,其中温控大棚10亩,普通钢架大棚190亩。建设喷灌设施覆盖2000亩种植地以及配套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工程建设。2.6.2.5地力培肥3200亩/年,主要是增施有机肥、专用配方肥施用、绿肥种植、秸杆还田等;2.6.3质量目标:项目区地力建设达到平、厚、壤、固、肥,灌溉渠道、蓄水池和山坪塘使用年限1015年,道路达到510年。2.6.4产量目标: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有机高粱平均单产提高30/亩。2.6.5地力目标: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耕地肥力达到高肥力水平。2.6.6技术目标:耕作层厚度达30cm以上。项目区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40%,肥料利用率提高5%,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8%以下。2.6.7社会和生态效益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控制土壤硝酸

    注意事项

    本文(红高粱示范基地实施方案.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