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金牌原创]如何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doc

    • 资源ID:2662813       资源大小:406K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金牌原创]如何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doc

    1. 如何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包括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监测预报及应急避险撤离措施等。(1)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介绍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置、规模及变形特征、危险区范围、诱发因素及潜在威胁对象等。(2)监测预报明确防灾责任单位、防灾责任人、监测员、监测的主要迹象并做好监测记录。发生临灾前兆时,必须尽快查看,做出综合判定,迅速疏散人员,并报告当地政府部门。(3)应急避险撤离措施指定预定避灾地点、预定疏散路线、预定报警信号、报警人。由县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2. 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如何启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1)落实各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县、乡(镇)以及村(社区)成立应急抢险小分队,做好应急救助装备、资金和物质储备,明确预警信号,做到应急通信有保障。(2)及时监控和控制险情及灾情的发生、发展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对灾害实施监测,视险情发展程度实施临时防护工程,尽力延缓或排除险情继续发展,争取抢险救灾的主动。(3)根据险情实施人员和财产撤离方案当灾害即发生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灾队伍,将危险区内的居民和财产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同时将险情和灾情逐级上报当地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4)以人为本,果断处置在实施撤离方案时,要妥善做好老、弱、病、残、孕妇等人员的撤离工作,必要时应果断采取紧急撤离和搬迁避让强制措施,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3. 地质灾害预报制度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并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当发出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后,当地人民政府要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对照“防灾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4. 地质灾害报告制度地质灾害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发生不同规模地质灾害灾(险)情的报告时限、和报告内容等。(1)报告时限和程序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4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中、小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2)报告的内容灾害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 “三查”制度“三查”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在辖区内组织以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核查范围、方法和发现隐患后的处理方法等。6. 地质灾害预警的方法类型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可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及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等方式;地质灾害隐患点预警可利用口哨、铜锣、高音喇叭等。发生地质灾害后,依据严重程度、人员伤亡等,政府将由低到高启动小型(IV级)、中型(III级)、大型(II级)、特大型(I级)预警,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7. 县级行政区如何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一般情况下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气象部门发布,紧急状态下可授权监测人发布。主要内容是规定预报的时间、地点、范围、等级以及预警产品的制作、会商、审批、发布等。二、应急预案及明白卡8.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及时发现临灾迹象、及时撤离、减少人员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由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编制本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生效。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应包括:(1)总则:说明编制预案的目的、工作原则、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等。(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明确应急处置各级机构、负责人及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事故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理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以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为支线,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 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图5-1 应急机构构成图 (3)预警和预防机制:明确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信息监测体系及监测负责人,报告制度,预警预防行动负责单位,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发布。灾情险情报告(明确报告程序、内容、接收报告的部门及应当做出的反应)。(4)应急响应: 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或险情后,首先由所在地乡镇政府负责做出应急反应,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抢险救援。县政府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同时,县指挥部率各相关成员单位立即赶赴现场,统一指挥现场抢险救援。县指挥部在核实地质灾害或险情的初步情况后,向县政府提出预警级别建议,由县政府发布预警。发生大型、特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或县政府对事态难以完全控制,由县政府决定向省、市人民政府请求紧急援助。(5)后期处置:包括善后处置、社会救助、保险、事故调查报告和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6)保障措施:包括通信与信息保障(建立各级别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处理制度),应急支援力量与装备保障,技术储备与保障,宣传、培训和演习,监督检查等。(7)责任追究:对于在应急抢险中不按规定执行和引发地质灾害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9. 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划定及应采取的防灾措施由专业人员在调查的基础上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组织区内人员撤离。并在危险区周边设置警示牌,拉好警戒线,组织专人监测。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划定是确定地质灾害灾情和危害程度的基本依据。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质灾害的规模和危害方式。不同种类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划定,应依据发育不同地质灾害类型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灾种和规模以及危害作用方式来综合分析判定。崩塌危险区的确定主要根据危岩崩落的距离和危岩带宽度确定,具体范围可根据危岩体积和临空高度进行估算,也应通过调查崩塌堆积体分布和影响的范围进行验证。其范围一般不超过斜坡坡脚分布的范围。对位能高的崩塌体,应充分估计跨过沟谷危害对岸的可能。图5-2 崩塌危险区示意图滑坡危险区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滑坡体大小以及滑坡体滑动后可能影响的范围。其范围包括滑坡体分布范围、滑坡体运动区、滑坡体边缘影响地带,个别情况下,危害范围还包括滑坡活动造成溃坝、堵江等引起的灾害链的危害区。图5-3 滑坡危险区示意图泥石流活动区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形成区和流通区地形高差大,山高坡陡,一般人烟稀少,耕地贫瘠,在这些地区虽然也造成一定破坏,但通常损失较低,而且这些地区的范围一般通过地面调查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定。泥石流主要危害区在堆积区,这里一般地势开阔低平,常常是山区人口聚集的城镇、企业以及交通设施所在地,泥石流发生时常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其危险区范围可依据堆积扇长度、宽度、最大幅角进行估算。对多次暴发过的泥石流,应开展对堆积扇分布、空间叠置组合关系的调查,了解历史上泥石流发生和演化过程、发展趋势,对确定泥石流的危险区十分有帮助。对堆积扇危险区的调查与判定,还应注意调查堆积扇沟道的宽度、深度、平面弯曲形态以判定沟道的自然排导能力和爬(壅)高的位置。在堆积扇建有住房的区域,更应作深入的调查,以确定是否处在危险区的范围内。图5-4 泥石流沟危险区范围示意图地面塌陷主要分为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岩溶发育并且赋存有丰富岩溶地下水的碳酸盐岩地区,划为岩溶塌陷危险区;采空区塌陷危险区主要与地下矿山采空区分布面积及采空区深度、所处构造、上覆地层岩性组合等相关。已形成地下采空区并发生采空区塌陷而尚未稳定的地区划为采空塌陷危险区。10. 临灾应做好的准备工作若遇到突降暴雨或连续多日降雨时,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应当做好启动应急预案的准备,24小时值班。并通知各部门做好启动应急预案准备(检查物资储备、设备、人员到位情况)。11. “两卡”发放制度“两卡”指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由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会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填制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由乡镇人民政府发放防灾责任人,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由隐患点所在村负责具体发放,并向所有持卡人说明其内容及使用方法,并对持卡人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两卡档案。“两卡”详见附表。三、群测群防体系建设12.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是指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市)、乡两级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组织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技术单位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宣传培训、建立防灾制度等手段,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前兆和动态进行调查、巡查、和简易监测,实现对灾害的及时发现、快速预警和有效避让的一种主动减灾措施。13.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主要任务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主要任务有:(1)查明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分布规律及危害程度,确定纳入监测巡查范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区),编制监测巡查方案。(2)明确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建立防灾责任制。(3)确定群众监测员,开展监测知识及相关防灾知识培训。(4)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隐患点(区)防灾预案,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建立各项防灾制度。(5)通过实时监测和宏观巡查,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区)的变形情况,在出现灾害前兆时,进行临灾预报和预警。(6)建立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档案、隐患点监测原始资料档案及隐患区宏观巡查档案,并及时更新。(7)组织实施县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4. 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的构成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由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和群测群防点,以及相关的信息传输渠道和必要的管理制度所组成。县级:县级人民政府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分管县长任总指挥长,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国土资源局指派业务干部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应当包括建设、水利、交通、气象等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乡级:乡级成立地质灾害监测组,由分管乡长任组长,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任常务副组长并负责日常工作。村级:位于地质灾害隐患区的村或有隐患点的村成立监测组,由村长任监测责任人,并选定灾害点附近的居民作为监测人。图5-5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构成图15.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职责县级: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群测群防体系的统一领导,组织开展防灾演习,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等工作,负责统筹安排辖区内群测群防体系运行经费。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全县群测群防体系的业务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组织辖区内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核查,宣传培训,指导乡、村开展日常监测巡查及简易应急处置工程,负责组织专业人员对下级上报的险情进行核实,负责组织指导辖区内群测群防年度工作总结。乡级:在县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统一组织领导下,乡级人民政府具体承担本辖区内隐患区的宏观巡查,督促村级监测组开展隐患点的日常监测。协助上级主管部门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核查,应急处置,抢险救灾、宣传培训,防灾演习。做好本辖区内群测群防有关资料汇总、上报工作,完成辖区内群测群防年度工作总结。村级:参与本村地域内隐患区的宏观巡查,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落实临时避灾场地和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准备预警器具;在上级群测群防管理机构指导下,填写避灾明白卡,向受威胁村民发放。一旦发现危险情况,及时报告,按照上级命令,及时组织群众疏散避灾;经上级主管部门授权,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直接组织群众避灾自救。16.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主要工作(1)地质灾害隐患点(区)的确定与撤销;(2)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制建立;(3)监测员的选定和培训;(4)制度建设;(5)信息系统建设。17.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制度建设的内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制度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1)防灾预案及“两卡”发放制度建设防灾预案包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隐患点(区)防灾预案。“两卡”指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隐患点(区)防灾预案:由隐患点(区)所在地乡(镇)国土所会同隐患点所在村编制,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两卡”的填制与发放:由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会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填制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由乡镇人民政府发放防灾责任人,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由隐患点所在村负责具体发放,并向所有持卡人说明其内容及使用方法,并对持卡人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两卡档案。(2)监测和“三查”制度建设监测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规定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监测数据记录和报送等。“三查”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在辖区内组织以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核查范围、方法和发现隐患后的处理方法等。(3)值班制度建设主要是规定在地质灾害高发期、多发期和紧急状态下,各级防灾责任人值班的地点、时间、联系方式和任务等。(4)地质灾害预报制度建设主要内容是规定预报的时间、地点、范围、等级以及预警产品的制作、会商、审批、发布等。地质灾害预报一般情况下由县级国土部门会同气象部门发布,紧急状态下可授权监测人发布。(5)灾(险)情报告制度建设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主要内容是规定发生不同规模地质灾害灾(险)情的报告程序、时间和责任。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帮助与支持的情况下,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6)宣传培训制度建设主要内容是规定县(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的期次、内容、对象,使培训人员达到“四应知”、“四应会”。(7)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县、乡、村级组织应当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主要内容是规定年度防灾方案、隐患点防灾预案、突发性应急预案、“两卡”、各项制度及相关文件进行汇编,对各项基础监测资料和值班记录实施分类、分年度建档入库管理。(8)总结制度建设县、乡、村级组织应当建立群测群防年度工作总结制度。定期对体系运行情况、防灾效果、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18. 群测群防工作的总结各级群测群防机构在每年汛期结束后,应当对本辖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进行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本年度监测点概况、主要变形特征、变形趋势分析、日常监测工作等体系运行情况。本年度防灾减灾效果,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分析,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建议等。对在本年度群测群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四、“十有县”建设19. “十有县”建设的内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是对县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体制建设的十项具体要求。这十项内容是:有组织领导机构;有一划两案;有稳定经费渠道;有落实到人的监测体系;有国土所负责地质灾害联络员;有排查巡查报告决策等制度;有宣传画警示牌;有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有报警简易器材;有对相关人员的培训。20. “十有县”建设方案的制定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要求,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十有县”建设。建设方案制定如下:(1)工作目标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推进县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预防体制,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工作任务有组织:县人民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有专门的办事机构。有经费:每年有稳定的经费投入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应急处置和监测、受威胁群众搬迁避让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有规划:编制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有预案:编制年度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应急预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有制度:有地质灾害汛期值班、灾情险情速报、应急处置等规范性文件,有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等地质灾害防治制度。有宣传:在“地球日”、“土地日”和“防灾减灾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有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有预报:有预警预报后将情况用通信等手段将信息告知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有监测:对已发现和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监测人员和行政责任人,有完整的监测记录,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乡镇国土资源部门有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人员。有手段: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简易监测仪器,监测人员配备有简易监测预警工具。有警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设有警示牌、贴有宣传画,地质灾害隐患发生灾害前兆时,群众能及时得到预警信息。(3)工作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县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落实人员、经费,保障“十有”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加强培训,提高水平。县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力争做到人人了解掌握灾害前兆、监测方法、报警方式、躲避路线等,为提高群测群防工作水平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发挥“十有”作用。将“十有”标准作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体制建设模板,建立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长效机制,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的作用,确保群测群防体系有效运行。21.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要点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防灾减灾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县、乡、村群测群防人员定期举办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在大中小学校开展地质灾害基本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增强广大师生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土地日”、 “防灾减灾日”等时机,在全县广泛开展减灾科技“宣传日”和“宣传周”等活动,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的防灾减灾和保护地质环境意识。22. 如何指导群测群防工作群测群防的主要做法是,汛期前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形趋势,确定地质灾害监测点,落实监测点的防灾预案,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同时,县、乡、村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状,从县、乡政府的管理责任人一直落实到村(组)和具体监测责任人,从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格局。通过这种责任制形式,明确了隐患点的具体责任人和监测人,保证各隐患点的变形特征能及时被捕捉,有效地指导当地政府和受威胁群众防灾避灾工作。23. 群测群防责任制建立(1)确定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单位,其相关负责人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人。(2)签订防灾责任状防灾责任应以责任状的形式明确。县人民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签定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制;乡镇人民政府与村(居)民委员会签定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制。此外,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中应明确相应责任人。24. “十有县”建设验收要求(1)有组织领导机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县政府文件)。有专门的办事机构和办公场所。每年度地质灾害防灾工作责任书(县与各乡镇签订、乡镇与各村签订)。(2)有一划两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县政府文件)。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县政府文件)。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矿山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预案的通知(县政府文件,视情况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旅游景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通知(县政府文件,视情况定)。县级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县国土资源局编制)。(3)有稳定经费渠道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经费预算、可研设计文件、竣工验收报告。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资金申请、应急费用财务明细表。拨付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监测经费的签名。县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户搬迁工作的通知(县、乡镇政府文件)。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因地质灾害需整体搬迁安置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文件)。(4)有落实到人的监测体系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人通讯录(专人值班并24小时电话畅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监测记录(多年记录)。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单位盖章)。防灾避险明白卡(受威胁居民签字)。(5)有国土所负责地质灾害联络员乡镇及国土资源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名单。乡镇地质灾害隐患台帐。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表。(6)有排查巡查报告决策等制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的通知(县政府文件)。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文件)。县国土资源局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期间值班安排表(4月9月)。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督导书。有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等地质灾害防治制度。(7)有宣传画警示牌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警示牌、贴有宣传画。地灾隐患点所标示的转移路线。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配备喇叭、铜锣等预警设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演练。 “地球日”、“土地日”和“防灾减灾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图册、照片等。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8)有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值班人员和办公场所。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产品。(9)有报警简易器材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简易监测仪器。监测人员配备有简易监测预警工具。(10)有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县、乡(镇)国土资源干部工作的专业培训。培训教材和举办培训班。附录一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刘传正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北京 100081)全国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训包括“五个到位”,简要概括为评估、巡查、预案、宣传和管理等五个方面。本部分主要介绍“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减灾预案的编制与实施”。地质灾害是地球的一种“皮肤病”,但对人类的伤害却是致命的。本项培训的目的就是造就一批为自己家园的地质环境安全进行自我诊断,保障自身安全的“赤脚医生”。1 基本概念1.1 地质灾害及其类型(1)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或岩、土碎屑及其与水的混合体的移动事件。地质灾害起源于地质环境变化。(2)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前四种是突发性的,后两种是缓变性的。(3)突发性地质灾害是城乡社区防范的重点。崩塌是指岩土体以垂直向下移动方式为主,可细分为倾倒式、滑移式、座落(错断)式和垮落(拉断)式等。它的特点是从高处快速下落,前兆不明显,突然性强。滑坡是指岩土体沿着一个界面(滑床)以水平向前移动方式为主,按滑动的力源不同可细分为后缘加载的推移式、前缘卸荷的牵引式和软弱夹层强度降低引起的平移式等。泥石流是指土石在水的参与下以顺沟或顺坡的突然暴发式流动,可分为暴雨山洪式、融雪式和垮“坝”式(滑坡堰塞湖或土石坝溃决)。泥石流中土、砂、石块的体积含量一般超过15%,最高可达80%。泥石流的形成一般具备地形(坡面或沟道)、松散土石物质和大量水源等三个条件。地面塌陷是指地下存在空洞,地面下沉到一定程度岩土体发生断裂而向下陷落形成塌坑现象。地下岩溶、人工地下开挖(采矿或地下工程)和抽水(油、气)等都可能是引发因素。1.2 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其类型(1)地质灾害隐患点是指地表岩土体存在变形破坏现象或外来因素(如降雨)作用下有可能演变成地质灾害的地点。一般经专业技术人员鉴定,公共管理部门认可后纳入责任范围。(2)危岩体、变形斜坡或高陡斜坡、老滑坡、自然或人为松散岩土堆积、泥石流沟和地面下沉均可认为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或风化形成孤石可能演变成崩塌灾害;变形开裂的斜坡或陡坡可能演变为滑坡灾害;崩滑堆积或人为弃渣在降雨时可能再次滑坡或形成泥石流灾害。局部地面下沉可能演变为地面塌陷灾害。1.3 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减灾预案 (1)预案是指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事先谋划、制定的工作方案。(2)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减灾预案是指为了应对地质灾害的发生,针对具体隐患点的特点和所处环境,结合该地村(社)的经济社会水平或能力,为保证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环境美好而事先制定的防灾减灾工作方案。基本内容包括为防灾开展的简易监测预警、为避灾实施搬迁避让,为减灾实施应急处理和紧急情况下的撤离组织方式、路线、避灾地点和应急性生活医疗保障。 (3)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地质灾害发生直接造成的物质破坏,包括人居建筑物、工程设施/设备、生活物品(家具电器等)、农林作物、土地资源及其它财物等。1.4 地质灾害预警及其分级(1)一般意义上的灾害预警,是指某一事件(如台风)发生地点、时间基本确定,尚未威胁到要预警的地区,从而向该地区预先发出警报。地质灾害预警是一个从预测到警报的工作过程,在时间尺度上包括了预测或预估、预警、预报和警报等多个阶段。(2)预警级别综合考虑产生后果严重程度和时间紧急程度分为四级:特别严重的为一级(警报),严重的为二级(预报),较严重的为三级(预警),一般的为四级(预测),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很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区域或者地段。一般意义上,它包含了地质灾害危害区和威胁区两个方面。(4)地质灾害危害区是指位于地质灾害隐患点上或必然冲击位置,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直接遭受伤害的区域;地质灾害威胁区是指位于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外,地质灾害发生后的运动过程中可能产生伤害的区域。1.5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及其分级(1)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指当地质灾害来临或发生时采取的紧急防灾减灾行动,以尽可能减轻生命伤害和财产损失。应急响应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突出一个“快”字,把保障人身安全或抢险救人放在第一位,有可能时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财产损失,保障社会安定。应急响应可分为险情应急响应和灾情应急响应两类。产生威胁者称为险情,发生危害者称为灾情。(2)“险情应急”是指岩土体运动具有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或危险性,工作重点是紧急搬迁撤离。(3)“灾情应急”指岩土体运动已经造成危害,还可能扩大或加剧这种危害的范围与程度,工作重点是搜救或转移人员、监测和控制灾害隐患和选择新场址并评估地质安全(4)在国家层面,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为一级响应,大型地质灾害应急为二级响应,中型地质灾害应急为三级响应,小型地质灾害应急为是四级响应。(5)城乡社区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等级可按危险程度和涉及社区范围分为三级:一级(红色级)为撤离级,按照防灾减灾预案确定的路线、地点进行有组织的撤离,如发生灾害要同时组织开展自救互救行动;二级(橙色级)为待命级,为撤离做好一切准备;三级(黄色级)为准备级,告知到村/社所有人员,做到思想警惕,行动上有所准备。2 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编制2.1总则(1)编制目的是有效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减灾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发生造成的居民生命伤害及其财产损失,维护城乡社区社会稳定。(2)编制依据是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法规等。(3)工作原则是“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在所在地县(市)政府统一领导下,乡(镇)国土资源所负责指导村(社)居民委员会具体制定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减灾预案。(4)组织体系包括三级:县(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本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认定、年度经费计划和工作指导;乡(镇)国土资源所负责本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定期核查;村(社)具体负责本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对于超出本级单位防范能力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级报上一级政府,请求工作指导和经费支持。当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险情时,县(市)、乡(镇)、村(社)责任主体要按照预案规定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或抢险救灾。(5)明确撤离路线和避难安全场所,如村小学、村委会或安全空地等,确保不出现二次险情或灾害。(6)突出“自我”防灾减灾,强调“六个自我”原则,即“自我识别、自我监测、自我预报、自我防范、自我应急和自我救治”。只有突出当地人的作用,才能实现及时防灾,避免贻误减灾时机,这是城乡社区居民为防治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自我管理的基本要求。2.2 监测预警(1)监测预警体系由隐患点所在村(社)负责人/监测人责任、简易调查监测设备(卷尺、油漆、钢钉、罗盘、位移报警器等)、通讯报警设备(手机、手提扩音器、铜锣、报警钟)和乡(镇)国土资源所负责人等组成。(2)信息收集包括定期实地巡查宏观变形现象、测量记录裂缝变化、收听天气变化讯息、累积雨量记录、降雨特点(持续降雨、台风暴雨)、收集周围环境变化(水库蓄水、矿山开采或农林灌溉等)和上级指示讯息等。(3)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根据具体情况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发现险情时,要及时报告,同时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警示标志,明确告知相关居民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如果可能,采取削方、压土和防水等排险防治措施。必要时,按规定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强制组织避灾疏散。(4)制作发放“防灾明白卡”,是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的好办法。(5)明确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预警方式和严重等级,防灾责任人、监测人要确保该区域内的群众及时得到信息,并对照“防灾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灾应变准备工作。(6)立即上报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时间、灾种类型、规模(体积)、可能的引发因素、发展趋势、涉及的人员数量和重要财产等。对于已发生者,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3 应急响应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响应按照村(社)、乡(镇)、县(市)三级责任主体进行,首先且重要的是隐患点所在村(社)的应急工作是取得防灾减灾成效的关键。(1)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发现或得到有关异常变化信息后,立即报告村(社)的防灾责任人,进行初步会商后报告乡(镇),同时告知该区域内的群众准备启动应急预案。乡(镇)报告县(市)级人民政府请求指导。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通讯不畅地段(警报盲区),要视具体情形采取有针对性的专门告知方式。(2)根据培训的知识或经验,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3)村(社)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势决定启动预警和应急等级,情况危急时可直接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4)采取应急排险措施如挖沟排水、填土盖缝、削方压脚和地膜防水等。(5)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鉴定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当地县(市)级人民政府撤消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解除预警,宣布应急响应结束。2.4防灾减灾保障(1)应急队伍(基干民兵)、资金(监测与应急经费、人员经济补贴)、物资(救急性的生活医疗用品)、调查监测与通讯报警装备。(2)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和通讯手段,把有线电话、移动手机、电视、无线电台及互联网等等多方面信息结合起来,形成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3)地方人民政府要储备或能够及时调运用于灾民安置、医疗卫生、生活自救等必需的抢险救灾物资。(4)定期开展乡镇(村庄、社区)居民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培训,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5)组织乡镇(村庄、社区)居民、基干民兵和应急救援志愿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撤离与自救互救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应用实效。(6)乡(镇)国土资源所负责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村(社)的应急防治保障工作进行有效的帮助、督导和检查,及时总结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2.5预案管理与评估(1)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应报乡(镇)国土资源所备案,重大隐患点防灾预案应报县(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2)根据具体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年度变化情况,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评估预案的时效性,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修订完善。(3)对隐患已经消除的原定地质灾害点,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鉴定后,可以撤销预案。2.6责任与奖惩(1)对在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中贡献突出的乡(镇)国土资源所、村(社)和个人,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法规进行表彰奖励。(2)对引发地质灾害的单位和个人和在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中失职、渎职的有关人员,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法规处理。3 预案启动和应急响应3.1 预案启动具备下述条件之一就应该启动防灾减灾预案:(1)事先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地点如危岩体、变形斜坡或高陡斜坡、老滑坡、松散堆积物和地面下沉等变形加剧,任其发展或环境条件变化影响下很可能演变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2)相关环境条件变化或出现有可能导致隐患地点发生灾害的人类活动,如:a.持续降雨、台风暴雨山体裂缝加大、斜坡或陡坡变形加快;b.降雨、融雪或人为注水使土石堆积或人为弃渣泡透,渗水移动可能形成泥石流;c.急剧的温度变化产生快速冻融导致崩塌或滑坡;d.附近发生的地震使山体更加松动;e.水库水位快速升降可能导致斜坡变形加快;f.地表切坡导致的斜坡开裂变形可能滑坡;g.人工堆积的土石自身因降雨或生活用水不当引起变形增大;h.局部灌溉漏水可能导致崩塌或滑坡;i.剧烈抽水导致的地面下沉可能演变为地面塌陷灾害;j.地下开挖或爆破导致山体开裂或地面下沉等。3.2 应急响应启动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必须决定启动的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和应急等级。例如:黄色预警等级(三级,警示级)对应着黄色应急等级(三级,注意级);橙色预警等级(二级,警告级)对应着橙色应急等级(二级,准备级);红色预警等级(一级,警报级)对应着红色应急等级(一级,行动级)。预警方法采用锣鼓、广播、逐户通知等。应急响应方法从思想准备、行动准备到有组织的部分撤离、全部撤离及可能的排水/防水/压方等简单处置等。3.3 各类地质灾害预警应急要点(1)崩塌隐患点预警应急:鉴于崩塌的特点,一旦发现存在崩塌隐患,就直接进入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同步进行阶段。针对具体问题的表现形式可具体分析。(2)滑坡隐患点预警应急:根据斜坡变形方式、速度和引发因素的类型,根据观察和监测结果具体判断。如斜坡变形比

    注意事项

    本文([金牌原创]如何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