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doc
第一章 保护区基本概况第一章 保护区基本概况一 自然地理概况一 自然地理概况 1 地理位置与范围 安庆沿江自然保护区位于皖西南,长江中下游北岸,南临长江,北倚大别山,由龙感湖、黄大湖、泊湖、菜子湖等 4 个湖泊组成。保护区总面积 98700hm2,其中湖泊湿地面积 85300hm2。为便于区划和管理,根据湖泊自然地理特点,将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分为区和区,区为华阳河湖群,由相互通连的龙感湖、黄大湖、泊湖 3 个湖泊组成,面积 74300hm2,地理坐标:N29052/30015/,E115019/116033/;区为菜子湖,面积 24400hm2,地理坐标:N30043/30058/,E117001/117009/。表 1-1-1 安庆沿江保护区湖泊湿地基本情况表 单位:hm2湖泊名称行政位置地理坐标面积龙感湖宿松县N29052/30005/;E115019/116017/23300黄大湖宿松县N2905630008/;E116014/116033/26700区泊湖宿松、望江、太湖N30004/30015/;E116019/116033/18000区菜子湖枞阳、桐城、郊区N30043/30058/;E117001/117009/17300合计853002 湿地的形成及演化2.1 地质构造 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庆沿江平原。在大地构造上,该区域位于扬子台坳中部的东段沿江拱段褶带。其褶皱构造最明显的特点是作 NESW 向延伸的“S”型构造,近似 NE 方向的断裂是本区最主要的构造之一。三叠纪之前接受巨厚沉积(20007000M)。中生代的断块差异升降运动,致使大别山、皖南山区强烈上升,长江沿岸下降,形成诸多断陷沉积盆地。特别由于对老的构造骨架的继承性,新构造运动继续使本区经历一个间有上升的缓慢而不均匀的沉降过程,这种沉降至今未止,从而形成今日长江沿岸的构造地貌轮廓。值得一提的是长江破碎带对皖江平原内的地貌形态影响亦是很大。如宿(松)枞(阳)断裂带,明显成为沿江丘陵与平原岗地的天然分界线。沿江平原西狭东阔,大致在铜陵以西受皖西、皖南两山约束,宽度一般只有3050km,成为谷地;在铜陵以东逐渐开阔。安庆沿江谷地就是夹峙于皖西、皖南两丘陵山地间的狭长平原。平原上湖泊众多,万亩以上的大中湖泊有龙感湖、黄大湖、泊湖、菜子湖等。这些湖泊的形成虽与河道摆动有关,但根本原因是与近代地壳的下沉有关。2.2 地貌特征 2.2 地貌特征 本区早更新统(Q1)为安庆砾石层,见于安庆、铜陵等地,厚越 2050m,是一套以河流相为主的砂砾和卵石层,由于经历数次升降运动的影响,通常形成河谷的三级或四级阶地,从而形成高岗地,是宜林与园林区;中更新统(Q2)是一套红色蠕虫壮粘土,为湿热作用下的产物,厚约 15m,在本区多分布于山麓地带,形成低矮的与山系成垂直的条形陇岗,是茶园、旱作物和菜地主区,岗的坳谷可种植水稻;上更新统(Q3)属长江泛溢层褐黄色较密实的粘土与亚粘土,含铁锰结核及其氧化物,层次不清或不具层次,形成侵蚀阶地或准平原,厚 3040m,其构成长江的二级与三级阶地,在景观上多呈微侵蚀的波状低丘,可作为旱地或灌溉水田,耕地,利用效率高;全新统(Q4)是灰黄色、灰褐色的沙土与亚粘土,分布于长江两岸及其支流水系沿岸的河漫滩与一级阶地及河床上,厚 50m,是最(较)低地面,亦是本区以水稻为主的优良耕作区。本区总体是由长江向北逐级升高,是以 3 4 级阶地构成其地貌特征。但在构造运动的控制下,随着长江的不断位移,以湖泊、岗地组合而成的地貌较为发育。在湖泊的周围,地势低、水网密度大,形成了大面积湖滨平原或湖滩地与湖荡平原,构成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灌溉便利的网圩区;在距湖泊较远的外围地区,为波状起伏的岗地,经流水切割,形成岗冲相间的地貌形态。按其相对高度和形态特征,又可分为高岗地、低岗地和缓低岗地。高岗地分布与大别山山麓边缘地带即湖泊的北缘,由土、砂组成;缓低岗地主要分布与长江 I 级阶地上,顶部阔平;低岗地主要分布于高岗地与缓低岗地及丘陵之间的过度地带,由 Q23网纹红土或下蜀黄土组成,岗顶呈浑圆状。2.3 湖泊湿地形成与演化 2.3 湖泊湿地形成与演化 安庆区湖泊湿地是在构造沉陷的背景下演替发育的,第四纪以来,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在长江中下游区形成了许多沉降。安庆区凹陷属于九江洼陷东端。九江洼陷由属于南京凹陷的中部一段,是由大别山东南边缘的北东向断裂而形成的地堑式洼陷,它东起安庆,西至黄石一带,西北部与南部紧邻大别山突起与赣北突起。据本区的钻探资料及电测深资料,本区第四纪地层总厚度约 320m,其中全新世近长江冲积层厚约 65m。九江洼陷的宽度约 50km,大致是长江古河床的宽度。历史资料表明,中全新世长江中下游区域降水丰沛,加上海面上升对河流的顶托作用,致使河水上升,在低洼处潴积成湖。形成了包括今龙感湖、黄大湖、泊湖等水域在内的彭蠡泽。当时该区是一种陆水相间、水流纵横、草木丛生、候鸟栖居的河流洪泛盆地环境,古长江穿泽而过,实际上是古长江的拓宽河谷。到了汉代,长江主泓线逐渐南移,古彭蠡泽不断萎缩,分裂成如今的龙感湖、黄大湖、泊湖。由此可见,安庆沿江湖泊是在大的地质构造控制下,由于长江河道的摆动,洼地积水形成,同时与当时的气候因素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发育演化也有着深刻的影响,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湖泊滩地大面积形成,为围垦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为了解决湖圩区耕地严重不足的矛盾,湖泊滩地大量围垦,致使湿地大面积减少。据统计在安庆沿江湖泊,围垦总面积达 7104hm2。与此同时,随着湖泊的开发,湖泊水环境状况也发生了变化。3 气候安庆沿江自然保护区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严寒期短。不同季节,差异明显。总体说来,气候条件较为优越,气候资源丰富,有利于多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衍。但由于地处中低纬度,天气形势多变,冷暖气团活动和交锋频繁,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加上地形复杂多样,常有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出现。3.1 气温3.1 气温年均气温 16.50C16.60C,属安庆市年均气温最高的区域,1 月份气温最低,平均3.53.90C,极端最低气温-13.50C。7 月份气温最高,多在 28290C 之间,极端最高气温 40.90C,无霜期 250 至 258 天,年均日照时数 2051.8 至 2064.9 小时。3.2 地温与水温3.2 地温与水温年均地温为 17.918.00C,比年均气温高 1.40C。最冷的 1 月份地温为 2.85.60C,最热的 7 月份地温为 30350C。地温日夜变化较大,但随深度增加而日夜变化减小。由于热量资源丰富,且时空分布差异明显,有利于成土母质的风化和土壤肥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由于湖面辽阔,下垫面与陆地性质不同,冬季水温比气温高 3-50C,夏季水温比气温低 2-40C3.3 降水3.3 降水保护区内年均降雨量 1291.31322.4mm,降水日数 130150 日,雨量季节间分布不平衡,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 35.8%,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 39.6%,秋季占 13.8%,冬季占10.8%.尤其是六月中旬至 7 月中旬为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这也是长江中下游的气候特色。3.4 蒸发3.4 蒸发年均蒸发量 1531.71683.3mm,蒸发量与气温变化同步,而迟于降水高峰期。1 月份蒸发量最低为 51.473.3mm,最高的 7、8 月份为 184.9202.3mm。3.5 风3.5 风保护区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多刮偏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风向受地形环境的影响,西北有大别山阻挡,东南有皖南山区屏障,中间为东北西南走向的长江谷地,因此东南风极少,多刮东北风和西南风。年均风速差异较大,平均风速在 3.13.2m/秒,风速在晚冬至初春为最大,秋季次之,夏季为最小。4 土壤保护区土壤受气候、生物、地形、母质、水文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地带性土壤为黄红壤和黄棕壤,保护区内土壤可分为 5 个土纲,5 个土类,7 个亚类,17 个土属,17 个土种,潮土和水稻土是本区的主要土壤类型。红壤和黄棕壤主要分布于湖泊的周边丘陵和台地,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湖泊低位阶地,该土壤是保护区分布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主要以潴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为主。潮土主要分布于沿湖平原洲地,以灰潮土为主,由江河冲积物或湖相沉积物经地下水参与成土和旱耕熟化发育而成,湖底为泥质或沙质基底。5 水文、水质5.1 概述5.1 概述安庆沿江自然保护区主要有 9 条长江一、二级支流,大多发源于大别山并顺东南流向,下湖入江,分别构成华阳河、皖河、枞阳长河、汤沟河、横埠河等水系,湖泊水源主要来自这些河流和地表径流。一般每年 4 月后湖水开始上涨,至 8 月达最高点,此后水位逐步下降,12 月进入枯水季节,23 月达最低点。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湖泊水量通过湖闸进行人工调控。在汛期当江水位超过湖水位时,为防止江水倒灌,便关闭闸门,多数年关闸时间在 4 月中旬到 5 月初,以 4 月底为多。直至 911 月江水回落并低于湖水位时再开闸放水,一般开闸时间在 11 月上旬居多,因此,510 月为关闸蓄洪时间。但遇干旱天气,因抗旱需要,湖闸也打开,引江入湖。各湖泊历年来水位变化情况见表 1-1-2。5.2 主要河流5.2 主要河流5.2.1 长江长江流经安庆市 237km,上起宿松段窑,向东北至枞阳梳妆台出境,年过境水量达9100 亿立方 m,多年平均水位 8.15m,60 年代以前,保护区内各湖泊直接与长江相通,60至 70 年代,湖泊相继建闸。5.2.2 二郎河、凉亭河分别发源于大别山区的宿松北浴乡、趾风乡,注入华阳河湖群,向东南经华阳河通过华阳闸、杨湾闸进入长江。二郎河入龙感湖,凉亭河入泊湖,华阳河湖群的各湖泊相通。5.2.3 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这四条河流均入菜子湖,前三条发源于大别山区,孔城河发源于本省巢湖地区庐江县,菜子湖出水经长河通过枞阳闸入江。5.3 地下水5.3 地下水在保护区沿湖周围,广泛分布着第四纪全新统砂、砂砾沉积物,主要为孔隙水,地下水埋藏较浅,一 m 便可见及,主要靠湖水与大气降水补给。含水层渗透系数 10-510-7立方厘 m/秒,潜水化学类型为 HCO-3Cl-Na+Ca+与 HCO-3Cl-Na+-Mg+,矿化度0.51.0 克/升。由于本区地表水丰富,地下水利用极少。表 1-1-2 安庆沿江湖泊水文情况表 单位:m、亿立方 m 湿地名称丰水位平水位枯水位平均水深蓄水量湖底高程龙感湖16.4312.9811.683.7811.9610.5黄大湖16.3612.6911.43.9411.7910.5泊 湖16.312.6210.964.417.949.5菜子湖16.7810.348.31.672.878.55.4 水质5.4 水质安庆沿江保护区周边地区由于工业相对落后,工业污染少,因此,从总体看,湖泊水体理化性质,基本与天然状态下一致,水质较好。据近年来安庆重点湖泊水质监测结果,湖水透明度在 0.6 至 2.8 之间,大水面在 1m 以上。PH6.37.3 之间,中性微偏碱。溶氧量在正常气候时接近饱和状态,含量每升 8 毫克以上。主要营养盐类齐全,含量在正常范围,硅酸盐比较丰富,钙镁离子比接近 1:3,均属正常。但近几年由于湖区养殖强度越来越大,局部水域已出现富营养化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二 社会经济情况二 社会经济情况1 行政区域保护区涉及安庆市境内的宿松、望江、枞阳、桐城、太湖、郊区等 6 县(区),共40 个乡镇,200 个行政村,但以宿松、望江、枞阳三县为主。龙感湖属宿松县和湖北省黄梅县共有,以安徽宿松境内的面积为大,占湖泊总面积的 70%,泊湖跨安庆市宿松、望江、太湖三县,但太湖县所占面积不足湖泊总面积的 5%。黄大湖位于宿松县境内,武昌湖位于望江县境内,菜子湖位于桐城、枞阳、郊区三县境内,但郊区所占面积很小。2 人口与民族保护区及其周边人口约 30 余万人,绝大多数为汉族,总劳动力约 15 万人,其中其中专业渔民 8000 多人。区内有国营集体渔场 100 多个,捕捞船只 3000 多只。保护区人口主要是周边人口,实际位于保护区内(缓冲区)的人口约 5 万人。3 土地及湿地利用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总面积约 76290hm2,其中林地 5578hm2,耕地 20002hm2,水面43120hm2。人均耕地约 0.067hm2,以种植粮、棉、油等经济作物为主。保护区内湖泊湿地所有权属国家,在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下,保护区可依法行使管理权,目前,保护区正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联系,争取尽快获得核心区的使用权。3.1 历史回顾3.1 历史回顾安庆市历史上湿地资源非常丰富,湖泊湿地面积达 20 多万 hm2,自 50 年代开始,随着各湖泊相继建闸,湖区的围垦也相继展开,围垦总面积约 70 万 hm2,围垦面积占现有湖泊面积的 30%以上(见渔业资源,表 3-3-11),其中华阳河湖群的围垦面积近 50 万hm2,使湿地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大量丧失。自 80 年代开始,湖区围垦基本停止,一些民圩因垦殖标准低,经济效益差,难以管理等原因,又自发的退田还湖,这部分面积约 10万亩。围垦的区域大多用于建设农场,种植粮食作物。虽然围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耕地不足的矛盾,但围垦大大降低了湖泊的蓄洪、防洪能力,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许多地方出现了“大水涝,小水旱”的不利情况。以 1998 和 1999 两年长江洪水为例,仅华阳河湖群受淹的耕地面积达 2 万 hm2 左右。3.2 湿地利用现状3.2 湿地利用现状3.2.1 渔业保护区湿地主要开发利用形式是渔业生产,渔业经营管理体制有 3 种形式:一种是以国营或集体渔场为主,对全部或部分水域实行承包,如武昌湖等;另一种是以湖泊管委会、渔政管理站、或以开发公司的形式管理为主,通过分割水面经营权,带动周围乡村渔场、专业承包户实现联合经营,如龙感湖、黄大湖、泊湖、菜子湖等部分水域;还有部分水域由渔民天然捕捞。3.2.2 水利湿地的防洪灌溉功能是安庆湿地的重点功能之一,每年汛期(5-9 月),当长江水位高于湖水位时,湖闸一般关闭,以防江水倒灌,湖泊承担着蓄洪作用;每年 10 月之后,随着江水消退,湖闸开启,湖水排入长江,以承接第二年的洪水.但遇到大旱之年,为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用水,当长江水位高于湖水位时,也开闸引水,如 2000 年和 2001 年均有类似情况。3.2.3 航运历史上交通状况较差时,湖泊的航运业相对发达,在当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湖泊航运业的作用不很重要。3.2.4 林业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的发展,湖泊周边的部分滩地(主要是高位滩地),栽植了杨树等工业原料林,据统计,目前杨树栽植总面积约 2 万 hm2。4 交通、通讯保护区周边交通较为方便,自县城有通往湖区各乡镇的的营运车辆,各乡镇有乡间简易公路通往湖区的行政村和保护区监测点,天气晴好的情况下,可通小车。社区通讯也较为方便,程控电话在县城较为普及,各乡镇有邮电所,乡镇至行政村有专职邮电员。农村电话普及率逐年提高,不少群众购置了移动电话。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区的交通、通讯状况还将得到更好的改善。5 社区经济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以种养业为主,工业化程度低,工业企业少,在农业内部构成中渔业和种植业略偏高,人均年纯收入 1600 元,收入主要来源于渔业生产和种植经济作物。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从事劳务输出或经商,也取得相当的经济收入。2000年,沿江的宿松、望江、枞阳三县国内生产总值为 59.26 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 37.3%。安庆沿江一带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历来是安徽省重点渔产区之一。解放初期,基本上是自然增殖,人工捕捞。自 50 年代后期,由于沿江湖泊相继建闸,内湖大量围垦,鱼类洄游通道受阻,鱼类产卵场受到破坏,自然产量也急剧减少。据统计,解放初期,湖泊面积达 20 多万 hm2,鱼产量达 25003500 万公斤,至 70 年代,湖泊面积减少到 12 万 hm2,鱼产量仅在 1000 万公斤左右徘徊。80 年代以后,湖泊主要转向人工养殖,开发利用强度愈来愈大,主要养殖品种为螃蟹及四大家鱼,2000 年,宿松、望江、枞阳三县,渔业总产值为 6.88 亿元,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 31.1%。表 1-2-1 安庆沿江三县经济情况统计表(2000)单位: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其中:农业县名国内生产总值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值渔业产值枞阳24.91 9.7839.37.23297.931.79.344.0宿松19.818.0840.85.0525.56.6833.76.741.46望江14.545.1835.64.8433.34.5231.16.011.42合计59.2623.0438.917.1228.919.132.222.096.886 社区发展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安庆沿江区域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村村有小学,各乡镇有初中,重点乡镇有高中,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相对于城镇来说还比较落后,师资力量也有待加强。保护区周边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广播电视较为普及,不少家庭购置了较高档的家用电器,但从总体看,各行政村的文化事业相对落后,有线电视系统大多未建立,社区文化事业比较单调,缺少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社区医疗卫生事业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各乡镇有医院,各行政村有卫生所,农村群众看病就医可到就近的卫生所或医院。农村有些家庭用上了自来水或井水,有的家庭建立了沼气池,但是普及率不高。社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由于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劳动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剩余劳动力大多外出从事劳务输出。7 保护区与社区关系保护区与社区的关系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保护区的建立对社区的经济活动有一定的限制,短期内影响社区群众的收入,社区的生产活动对保护区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从长远看,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保护区的建立及其管理工作的加强,促进了社区环境的改善,提高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有利于社区获得持续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提高了社区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扩大了信息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如何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关系利益,是保护区及社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安庆沿江自然保护区社区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社区群众个人及其所在的乡、镇、村,对保护区的负面影响主要是渔业捕捞和不合理的耕作,保护区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合理的划分利用区域,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非湿地产业的效益,就可缓解这一矛盾;二是直接从事渔业生产经营的渔场或公司,对保护区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不合理的养殖模式和开发强度,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发挥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协调、监督作用,同时通过政策、经济、法律等手段,引导社区各利益方发展高效生态渔业及其它非渔绿色产业,实行科学养殖,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做为社区的上层机构或组织,保护区要通过大量的协调工作,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提高对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思想认识,就可解决这一问题。从当前看,安庆沿江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关系较好,大多数社区利益方对保护区的建设寄予厚望,社区群众的历史经验及教训使他们也意识到目前的这种开发模式不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但他们同时又想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因此,只要保护区重视社区共管,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政策,保护区就可达到保护与利用“双赢”目标。第二章 植物资源一 浮游植物一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本次未进行专门调查,根据中国湖泊志(1998,科学出版社)和安徽省长江水系重点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报告汇编(1985,安徽省省人民政府水产局区划办公室)的记载,将安庆沿江自然保护区湖泊湿地浮游植物概述如下:1 种类组成保护区湿地浮游植物隶属 7 门、73 属(种),其中蓝藻门 16 属种,绿藻门 22 属种,硅藻门 17 属种,金藻门 4 属种,黄藻门 3 属种,裸藻门 6 属种,甲藻门 5 属种。属种组成情况见附表 1。2 数量和生物量各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差异较大,其数量和生物量见表 2-1-1。表 2-1-1 保护区重点湿地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数量 单位:毫克/升、个/升湿地类别龙感湖黄大湖泊湖菜子湖生物量0.150.0780.156绿藻数量4.913.917.834.17生物量1.840.2190.098硅藻数量6.135.472.6915.06生物量0.50.1330.133蓝藻数量4.973.2110.510.36生物量0.1140.1120.014裸藻数量1.632.80.370.01生物量0.320.1590.688甲藻数量0.83.182.050.48生物量0.020.0290.022金藻数量0.060.970.67-生物量0.080.0420.026黄藻数量0.41.40.77-生物量3.0240.6281.017合计数量18.9120.6724.2120.08二 湿地维管束植物二 湿地维管束植物1 调查时间与方法 为摸清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资源情况,我们在调查时间和调查线路安排上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于 2001.5.13-2001.5.24,进行水上、沿湖勘察随机采样。实名记录植物种类。第二阶段于 2001.6.12-6.28,水上定点采样调查,结合底栖动物对水深度、水质透明度、pH 值、水温、底质、植物种类及其单位面积个体数量和少数种类的单位面积湿重调查。第三阶段于 2001.10.12-10.25,进行湖岸、圩塘、村落、岗丘、水田及湖岸边水域调查,由龙湖稍及龙感湖的华阳河农场一队到龙感湖西湖圩;黄湖的新洲头湖堤、九城畈到螺丝咀到新沟一线;下仓镇两侧到长河;泊湖的西湖梢枫林湾、长岭湖湾驼婆咀一线;菜子湖先让村湖岸和雨潭湖岸。采样测点和辅点共有 141 个点,种类实名记录及物种个体数量统计。挺水植物采用德氏多度法目测估计,沉水植物采用 1m2样方采样计数统计,每点采样 2 次,取平均数。水域深度小于 1m,机船无法进入的区域,多采用目测估计。德鲁提多度:soc 密闭,背景化90%;cop3,很多 90-75%;cop2多,75-50%;cop1,尚多;50-25%;sp 不多;散布,25%;sol 偶见5%;un 仅见 1 株。样方的种类统计计算公式如下。多度 A=Q(为某种特定种被找见的个体总数)/r(为见有该种植物的样地数目),即单位面积(样地)上某个种的全部个体数(或叫群落的个体饱和度,通常用若干统计样方进行计算)。密度 D=Q/R(为统计样方总数,包括无该种的样地)。频度(F)含有某特定种的样地数(或统计样地数)占样地总数的百分数,称为该种的频度,即 F=r/R100,它反映群落各组成种在水平分布上是否均匀一致,从而说明植物与环境或植物之间的某些关系。上述三种指标计算公式:多度计算公式:A=Q/r密度计算公式:D=Q/R(m2)频度计算公式:F=r/R100根据丹麦作者 Raunkiaer 1934 编制的频度标准图解,凡频度在 1-20%的植物种归入A 级,21-40%者为 B 级,40-60%者为 C 级,60-80%者为 D 级,80-100%者为 E 级,按其所占比例的大小,说明频度级关系,即 Raunkiaer 频度定律: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一致的群落中,属于 A 级频度的种类通常是很多的,多于其它频度级的种类。这个规律符合群落中低频度种的数目较高频度种的数目为多。2 区系组成 经调查统计,组成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植物共 152 种,隶属 39 科、85属,其中,蕨类植物 4 科 4 属 4 种,单子叶植物 13 科 45 属 82 种,双子叶植物 22 科 36属 66 种。152 种湿地植物中,湿生植物 90 种,挺水植物 24 种,浮叶根生 8 种,漂浮植物 10 种,沉水植物 20 种,分别占保护区植物总种数的 59.2%、15.8%、5.3%、6.5%、13.2%。在 39 科湿地植物中,禾本科含属最多,有 15 属;其次是莎草科,有 10 属。有 21个科只含 1 属,占全部科数的 51.3%,但仅占总属数的 24.7%。在这些科中,含 5 种以上的科有:泽泻科(5)、眼子菜科(5)、禾本科(21)、浮萍科(5 种)、莎草科(26)、蓼科(13)、玄参科(8)等 7 科,占总科数的 17.9%,而种数占总种数的 54.6%。有 12个科只含 1 种,占总科数的 30.8%,总种数的 7.9%。在 85 个属中,含 5 种以上的属有眼子菜属(5)、荸荠属(5)、苔草属(6)、蓼属(11)、莎草属(5)。有 57 属只含 1 种,占全部属数的 67.1%,占全部种数的 37.5%。菰、莲、菱、菹草、苦草、黑藻、马来眼子菜等植物是湖泊的主要优势种。从各属的分布区域统计,安庆沿江湿地保护区植物有世界广布属 34 个,温带的属有 14 个,热带、亚热带分布的有 28 个属,温带到热带过渡的有 9 属。由此可见,保护区湿地植物以泛热带分布种和广布种为主,但具有明显的过渡带特点。根据 Albert C.Smith 对被子植物原始科的研究,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原始科较少,只有毛茛科、睡莲科,其中睡莲科的莲是归化种。3 群落类型、特征与分布安庆沿江湿地保护区湿地植被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其它湖泊湿地植被较为一致,根据中国湿地植被(1999)的区划,保护区湿地植被属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草丛沼泽和浅水植物湿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浅水植物湿地亚区。3.1 群落类型3.1 群落类型安庆沿江湿地保护区湿地植被可划分 31 个群落类型,其中湿生挺水植被带可划分9 个群落类型,以菰群落、莲群落分布最广;浮水植被带可划分 12 群落类型,以野菱群落、荇菜群落分布最广;沉水植被带可划分 10 个群落类型,以苦草群落、聚草苦草群落分布最广。各湖泊群落类型及分布见表 2-2-1。表 2-2-1 安庆沿江湿地保护区各湖泊群落类型及分布表 湖 泊 名 称 类 型龙感湖黄大湖泊 湖菜子湖湿1菰群落+生2毛轴莎草群落+挺3稗草荆三棱群落+水4香蒲群落+植5菰芦苇群落+物6野荸荠群落+带7莲群落+群8疣草群落+落9肉根毛茛群落+1荇菜群落+2细果野菱群落+3芡实群落+浮4细果野菱苦草群落+叶5细果野菱马来眼子菜群落+植6细果野菱苦草、聚草群落+物7细果野菱、马来眼子菜聚草、苦草群落+群8芡实苦草群落+落9细果野菱、芡实苦草群落+10细果野菱、黑藻苦草、金鱼藻群落+11细果野菱、聚草金鱼藻群落+12金银莲花群落+1马来眼子菜群落+沉2苦草群落+水3聚草群落+植4菹草群落+物5聚草苦草群落+带6苦草黑藻群落+群7苦草马来眼子菜群落+落8苦草金鱼藻群落+9苦草小茨藻群落+10聚草黑藻群落+注:“+”表示存在3.2 群落的特征及分布3.2 群落的特征及分布3.1.1 龙感湖湿地 组成龙感湖湿地群落的植物主要种类 19 种,根据对水的依赖程度分生态类型为挺水植物 7 种,沉水植物 6 种,浮叶植物 4 种,漂浮植物 3 种,湿生植物 4 种。挺水植物有菰、芦苇、莲、香蒲、荆三棱和毛轴莎草、水稗;沉水植物有苦草、马来眼子菜、金鱼藻、菹草、黑藻、聚草;浮叶植物有菱属、荇菜、芡实;漂浮植物有水蕨、槐叶苹、满江红、水鳖,此外有零星分布的水车前;湿生植物有水稻、荸荠属种类等。挺水植物以菰最多,沿湖缘水深不足 1m 的浅水处形成湖岸菰带,其内缘为莲,成片分布,在圩区则人工种植;香蒲则零星分布在圩区菰群落内;芦苇散生在龙感湖南岸程营一带圩区。各群落的分布及面积如下:菰群落:沿湖缘和湖梢,以菰种群为主,组成湖岸边挺水植物带,宽度 5-1500m 不等。菰种群间伴生有芦苇,星散分布在菰种群间还有槐叶苹、水鳖等漂浮生植物,有的地段还混生狸藻、香蒲。该群落面积约 5200hm2,占全湖总面积的 22.9%。莲群落:分布湖缘或菰群落内缘,或圩区塘内。在龙湖竹坝湖湾和竹墩至龙感湖义乡主航道两侧呈片状分布。面积约 133hm2,占全湖总面积的 0.6%。该群落中散生槐叶苹、黄花狸藻等植物。菱群落:成小片或连片星散分布在湖梢、湖湾,菱每丛以 1-12 枝不等,盖度达 70-90%。湖内大水面单株星散而稀疏,集中分布在北家湖湖面和竹墩到义乡主航道两侧、以及西湖区水面。面积约 2800hm2,占全湖总面积的 12%。荇菜群落:5 月开花期,集中在竹墩主航道两侧和金鹏公司养殖场湖面,有不等大小面积、成片分布,面积约 36hm2。苦草群落:在大湖面分散而量少,集中分布在龙湖湾、和竹墩至义乡湖湾水域内,局部区域与其它种类组成复合种群群落。苦草分布密集区域水质透明度大,水深度在1.5m 以内。苦草分布面积约 5867hm2,占全湖总面积的 25.8%。与苦草种群组成复合群落的种群有:苦草菱群落,分布在北家湖湖面、西湖横路湖面、竹墩主航道两侧水域,面积约 667hm2,占全湖总面积的 2.9%;苦草聚草群落、苦草黑藻群落,分布在主航道两侧湖汊、龙湖湖湾,苦草黑藻群落面积约 1533hm2,占全湖总面积的 6.7%,苦草聚草群落面积约 200hm2,占全湖面积的 0.9%。苦草马来眼子菜群落分布在龙湖与感湖交汇处水面,面积约 800hm2,占全湖面积约 3.6%。马来眼子菜群落:1-5m2成小片分散分布在湖内,主要在主航道竹墩区和大湖深区,面积约 2400hm2,占全湖总面积的 10%,该群落单株可长达 3.5m,某些水域该种群与菱混生在一起,或与苦草生长在一起组成复合种群群落。毛轴莎草群落和稗草荆三棱群落则分布在龙湖梢浅水域。漂浮植物满江红、槐叶萍则分布在竹墩附近的圩区。水蕨分布在龙湖梢圩区莲塘内及龙湖南岸菰、莲群落内。组成龙感湖的群落数量特征如表 2-2-2 所示。由此表可看出,苦草的密度高达 28.5株/m2,多度为 45.7%,盖度 50%/m2,濒度 62.5,说明该湖苦草分布广,数量多,还有菱和马来眼子菜;其次是聚草、菹草、香蒲、莲、菰。表 2-2-2 龙感湖水生植物群落种类数量特征序号种 类密度株/m2多度盖度%频度%级物候期生态型1菰37Soc100%18.7A营养期挺水2香蒲Cop385%18.7A营养期挺水3芦苇Sp20%12.5A营养期挺水4荆三棱Cop230%6.5A营养期挺水5水稗Cop2100%6.5A花果期挺水6莲Soc90%18.7A花期挺水7苦草28.545.750%62.5D花期沉水8金鱼藻2.8454%12.5A营养期沉水9菹草15.73%18.7A营养期沉水10马来眼子菜19.15.11637.5B营养期沉水11黑藻10.6851412.5A营养期沉水12聚草0.42.5118.7A营养期沉水13菱7.624.625%31.2B花期浮叶14荇菜Soc9512.5A花期浮叶15芡实Sol6.2A营养浮叶16水鳖Sol6.2A营养漂浮17槐叶苹 6.2A营养漂浮18满江红 Cop31006.2A营养漂浮19水蕨A孢叶漂浮3.2.2 黄大湖湿地黄大湖分东、西两大部分,东湖称黄湖,西湖称大官湖,大官湖的湖汊、湖湾较多。据养殖公司介绍,黄大湖水面从 95 年起水生植物数量逐年减少,这与自然洪水有关;1997 年野菱复盖全湖,包括芡实,复盖度达 80%,从 1992 年起湖内养蟹,1994 年起放养草鱼,1 斤重草鱼种入湖年底捕获重达 16 斤,可见当时湖内铒料丰富。丰富的水生植物以马来眼子菜、苦草、黑藻为主,在 82 年调查时遍布全湖,后号召利用水面种植菱、莲和承包养殖,过度放养,今日已是菱满水面,形成以菱、苦草、金鱼藻、芡实、马来眼子菜等为优势种群,湖岸浅水处是以菰为优势种群的挺水植物带。组成黄大湖植物群落的种类有 18 种,根据水深度分布着不同的种类。沿湖浅水区挺水植物种类有 4 种,即菰、莲、芦苇、香蒲、和圩区的慈菇;泥底根生浮叶植物 4 种,有菱、荇菜、芡实、水蕨;沉水植物 8 种,如苦草、黑藻、金鱼藻、聚草、菹草、马来眼子菜、黄花狸藻和小狸藻;漂浮植物 3 种,如槐叶苹、浮萍和水鳖;圩区或湿地有水稻、席草、稗草等湿生植物。黄大湖水生植物密度最大,频度大的是苦草,组成湖内的优势种除菰外以苦草、菱、芡实、聚草、荇菜等为主。各群落的分布及面积如下:菰群落:沿湖边分布,形成宽窄不等的带,竹墩附近的猪咀墩有宽 1000m,长 2000m的菰片,大官湖中央靶场有 416hm2 的菰、芦苇片,沿赤壁湖和六昌湖湖缘有 30m 宽的菰带,黄湖下仓镇两侧各有 50m 宽的菰带分布,黄湖从九城畈向新沟折向西南新洲头,沿湖菰带宽达 1500m。菰群落中散生芦苇或香蒲,间生其它漂浮植物或蓼科的植物生长,是野鸭等水禽栖息觅食藏身的地方。菰分布面积为 6000hm2,占全湖总面积的 22.5%。菱群落:遍布全湖,尤以黄湖和大官湖北半部密集而多,湖汊及湖湾无菱分布,是由于人工养殖而清除造成的。菱是浮叶生植物,在湖中以团块或连成片的方式分布,局部水域呈星散分布,而且大部分与苦草、金鱼藻、芡实、黑藻、聚草、马来眼子菜等种类组成不同的复合群落。菱群落在黄大湖分布面积为 18000hm2,占全湖水面总面积的67.5%。莲群落:是单种挺水群落,成片分布在下仓东侧下仓圩的菰片内缘,有 0.15hm2 的莲片,在竹墩进入黄大湖航道北侧、阮坡咀湖边、大官湖的泥咀头湖边,新洲头附近湖边、九城畈螺丝咀附近湖缘均有成片莲群落分布,分布面积有 200 hm2,占全湖总面积的 0.75%。荇菜群落:为五月间开花的单种群落,主要分布在阮坡咀附近、刘汊湖边,长河口附近有少量成片分布,分布面积为 200 hm2,占全湖总面积的 0.75%。六月份以后湖面被菱替代,荇菜分布面积变小。苦草群落:与聚草或菱、芡实等混生一起,组成复合群落,在全湖分布面较广,尤是在黄湖东部九城畈一带、刘汊湖湖面、长河口湖面较多,分布面积约 4000hm2,占全湖总面积的 15%。芡实群落:分布在黄湖东部和南部,星散分布与苦草、菱组成复合群落,分布面积为 2667hm2,约占全湖总面积的 10%。聚草群落:主要分布在大官湖猪咀墩附近湖面和刘汊湖和长河口湖面,少量分布在黄湖姑娘坟附近湖面,与苦草、金鱼藻等组成复合群落,面积约 1333hm2,占全湖总面积的 5%。黑藻群落:分布在下仓镇附近湖面,六昌湖西部、阮坡咀湖面、沙湾湖口有分布,与金鱼藻、苦草、聚草组成复合群落,面积约 667hm2,占全湖总面积的 2.5%。此外还有菹草组成单种群群落,分布在六昌湖湖汊口,面积约 60hm2;金鱼藻则分布在其它群落内;马来眼子菜在湖内 90 年代是优势种群,现在已很少,星散状小块分布,约 600hm2,占全湖面积的 2.25%。组成群落的种类数量特征如表 2-2-3 所示。表 2-2-3 黄大湖水域水生植物群落种类数量特征种类密度株/m2多度盖度%频度%级物候期生态型苦草42.574.35057.1C营养期沉水菱19.5369064.2D营养期浮叶金鱼藻2.511.525B营养期沉水黑藻2.71321.4B花期沉水聚草1.36.14517.8A营养期沉水菹草0.31.617.8A花期沉水马来眼子菜2.935.5307.1A花期沉水芡实0.72.78025A营养期浮叶菰36Soc100花期挺水莲Cop295花期挺水芦苇Sp4花期挺水荇菜Sp100花期浮叶香蒲Cop2营养挺水水蕨Sol孢叶漂浮叶黄花狸藻Sol花期沉水小狸藻Un营养期沉水食虫槐叶苹Sol营养期漂浮水鳖Sol营养期漂浮浮萍Sol营养期漂浮3.2.3 泊湖湿地组成泊湖植被类型的植物有挺水植物菰、芦苇、莲、香蒲 4 种,沉水植物苦草、聚草、黑藻、小茨藻 4 种,浮叶植物菱、芡实、荇菜、金银莲花 4 种,漂浮植物满江红、槐叶苹、疣草 3 种。优势种群主要有菰、芡实、莲、香蒲、苦草、疣草、金银莲花。各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