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墅岛水景园”——湿地生态景观旅游可研报告.doc

    • 资源ID:2656082       资源大小:49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墅岛水景园”——湿地生态景观旅游可研报告.doc

    “墅岛水景园”湿地生态景观旅游可研报告目录    (一)前言项目开发背景    (二)国际国内湿地保护及开发建设趋势分析    一、湿地定义及分类    二、湿地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湿地适宜人居环境的条件    (1)湿地为人居提供良好的气候条件    (2)湿地为人居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    (3)湿地为人居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湿地面临的威胁    五、保护湿地措施    (1)加强城市湿地保护力度    (2)合理利用资源,就是对湿地最大的保护。    六、小结    (三)项目所处湿地保护措施及项目开发规划    一、哈市气候条件与人居环境发展趋势    二、哈市生态度假旅游发展态势    三、项目所处湿地自然概况    四、项目所处湿地面临的问题    五、加大项目湿地保护与建设力度,提升哈市品牌形象    六、项目所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定性评价    七、项目规划思想遵循市总规划及生态景观保护原则    (1)规划依据    (2)规划指导思想    (3)规划原则    (4)规划目标    八、项目客源市场定位结合生态文化分析    (1)生态休闲市场    (2)生态观光市场    (3)生态度假市场    九、项目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分析    (1)人为措施改造建设生态景观    1、生态观光区    2、生态休闲区    3、生态度假区    (2)植被恢复和绿化美化工程还原生态景观    (3)道路竖向规划顺应生态地势    (4)旅游安全设施建设规划    (5)旅游区环卫规划    十、项目开发为哈尔滨城市带来的相关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2)社会效益分析:    (3)生态效益分析:    (4)环境效益分析:    (四)结论     (一)前言    美丽富饶的松花江,蜿蜒逶迤地流经哈尔滨,孕育了哈尔滨区域早期的人类文明,推动和促进了哈尔滨市的建制发展,给城市风貌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魅力,但是近些年来,城市的发展及自然条件的改变,导致生态恶化,优美的景观遭到破坏。    2002年,哈尔滨省、市领导做出了“哈尔滨市松花江沿岸建设成为亮丽的风景长廊”的指示,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市水务局和市滩涂开发管理办公室的同志,组织省市有关规划设计单位,经过多层次、多方案的讨论修改,编制完成了松花江南岸沿江风景长廊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的思想,应大力开发建设及保护好松花江南岸沿江资源,对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开发旅游资源,提升哈市整体形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按照总体规划的有关思想对何家沟口与松花江公路大桥之间的大片滩涂地进行设计开发,力求将其建设成为哈尔滨市区内的大型水上公园。    本案湿地是否符合开发生态旅游园区所需的环境条件?    如何利用现有湿地资源,开发建设成水上公园?    本项目开发建设是否带来多方位的效益?    下面针对上述问题对本案湿地开发做一定的分析阐述。          (二)国际国内湿地保护及开发建设趋势分析    一、湿地定义及分类    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二、湿地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湿地是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地球上与森林、海洋并列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生态调节作用。    湿地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社会、经济功能,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环境、控制污染、保护物种基因多样性、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湿地为丰富的水生和陆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殖和生存环境。某一块湿地的消失,标志着该地几乎所有生存于其中的动、植物的消失或灭亡。许多湿地还是迁徙鸟类重要季节性栖息繁殖地,湿地的退化和消失,直接威胁到这些鸟类的生存。    湿地还为人们提供了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目前,许多沿河湿地被开发建设成了生态旅游、自然观光、休憩娱乐的美丽风景区,如漓江、三峡、千岛湖等名胜。    湿地还直接影响着当地气候的变化,湿地的消失将引起当地气候的干旱,当地气候的干旱也将引起湿地的消失,湿地的消失将引起生态环境诸多方面的恶化,湿地与其他生态系统互相影响和相互制约,甚至相互转变,湿地干涸将逐渐使其沙漠化。    因此,没有湿地,就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达到生态平衡。    三、湿地适宜人居环境的条件    (1)湿地为人居提供良好的气候条件。    湿地是水资源的有效赋存形式和持续补给者,湿地的物理、生物、化学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改善水质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能促进水资源的天然优化配置,有效地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湿地在输水、储水和供水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在淡水循环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没有湿地也就没有水,它不仅能涵养水源、调节稳定流域水资源,而且能吸纳并保持降雨,调节稳定区域气候。湿地可增加大气中的含水量,而大气再以降雨的形式将空气中的水分降回地表,形成的水流可以从湿地移至地下土层,来补给地下水;当地下水充足时,湿地水流向上移动变为地表水,以此来排出地下水,调节河川径流,这样就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天然优化配置起到一个屏障作用,而且在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的过程中,湿地能够通过保持营养、沉积污染物而起到净化水源的作用,使水质天然优化,并可防止有价值的沉积物被冲到江河中,从而维持水的良性循环,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湿地为人居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    “湿地与水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人离不开水,水也离不开湿地,湿地与水密不可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能没有水,也不能没有湿地,湿地对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生命健康安全、防洪抗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都至关重要,湿地是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众多的沼泽、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水都是可被直接利用的水,湿地在输水、储水和供水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    湿地所处的水生态环境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水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重要的物质与能量基础,有了水,才有了各种生物的新陈代谢,才有了人类的繁衍生息,才有了生机盎然的大千世界。湿地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的条件和质量。水的供给,从人类的饮水、农业灌溉用水、工业和城市用水等各个层次影响着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与水平,而洪涝、干旱、水污染、水生态恶化等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和生产活动。    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连环爆炸,泄漏的苯流入松花江,使松花江水域遭受严重污染,哈尔滨市居民停水4天,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这一事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湿地和水环境,保证水安全,更要注重和加强安全生产,要常抓松懈,防微杜渐,防患未然,以免因安全隐患、事故再次引发水污染等恶性事件,另据有关专家研究调查表明,湿地也是人类抵御禽流感的屏障,湿地受到破坏、缩小或污染,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是禽流感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    2005年新疆发生的9起禽流感疫情发生地点无一例外都在水域湿地附近。由于湿地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矿物资源,因此,湿地生态的变化将对地区经济发展起着促进或者制约作用,特别是水量的减少或者水质的恶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更显著。    湿地保护能给水资源的天然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以及综合管理提供保障并能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通过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储存来自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发生洪水灾害,达到洪水资源化,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实现人与洪水的和谐共处,河流湿地尤其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许多湖泊曾经发挥着储水功能,防止了无数次洪涝灾害;许多水库,在防洪、抗旱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沿海许多湿地抵御波浪和海潮的冲击,防止了风浪对海岸的侵蚀。    (3)湿地为人居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湿地是生命的摇篮、是历史文明的源头,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湿地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它涵盖了音乐、艺术、文学等方面,是鲜活丰富的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湿地的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共同构成物质和精神上支撐人类的自然财富。湿地的文化遗产是人类与湿地长达数千年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財富。湿地还为人们休闲、科研、文化、教育等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场所,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观价值。    湿地也是文化景观,景观孕育了文化,文化包含了景观知识,景观又重塑了文化。这些景观可以反映土地、动物和水的管理方法与具体技术,表现出现存的文化传统,是传统人居的独特例证,是特定生活方式独特的证明,长期以来,由于湿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一直是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发祥地。几千年来,先民们都是“逐水草而居”,在与湿地的相互依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创造了文明和文化。    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地区,壮观秀丽的自然景色使其成为生态旅游和疗养的胜地。城市中的水体在美化环境、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    湿地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遗传基因等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对象和实验基地。湿地保留的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价值。如肇庆市的星湖湿地,不但自然环境优美,而且人文历史悠久。    1600多年来,在湿地生态系统与人类渔樵耕读的文化交合演替中,承载和记录了大量自然、生命变迁和人类文明历史演变的信息。人类的渔樵耕读的生活方式,赋予了星湖湿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形态。使之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湿地”。星湖湿地自古以来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被文人墨客视为呤诗作画的理想佳境,湿地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也十分发达。因此在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中,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文化特征,把景观看作生物文化统一体。只有与文化景观相结合,才能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总结:    湿地    一:可以调节局地气候,提高人居舒适度;    二:是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旅游、休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三:具有环境净化功能。著名生态学家costanza认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分别是林地与草地的4.23倍和36.6倍。    因此,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湿地面临的威胁    近年来,我国湿地面积的萎缩和数量不断减少,湿地水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水质碱化严重,有的地方湿地已成为工农业、生活废水、废渣的承泄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一些珍稀物种因失去生存空间而濒危和灭绝,湿地生态环境恶化。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进入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黄河三角洲湿地萎缩近一半,鱼类减少40%,鸟类减少30%。黄河刀鱼、东方对虾等珍稀生物纷纷绝迹。    近年来,黄河水量实行了统一调度,并进行了多次调水调沙,使黄河非汛期下游保持了一定的流量,给河流自身留出了“生态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对下游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修复。目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数量由断流前的187种增加到283种;野生珍稀生物达到459种。受断流破坏的黄河下游200多平方公里的河道湿地及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恢复,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急剧萎缩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因此,只有保护好湿地,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沿着生态文明之路不断前进。    五、保护湿地措施    (1)加强城市湿地保护力度    多年来,全球湿地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遭到破坏。因此,保护湿地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为了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事实上,城市和周边湿地面临着巨大威胁。这是因为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最庞大、最复杂的人工与生态复合体,是消耗资源和能源的最主要的载体。城市湿地作为湿地家族最脆弱,但也是对人类美好家园贡献最直接的部分正在遭受快速城市化的严重威胁和破坏。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在湿地保护与管理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发布实施“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国家还从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资金投入、工程建设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湿地保护。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湿地保护区473处,30处湿地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湿地保护区的面积达5542万公顷,使40%的天然湿地及33种国家重点珍稀水禽得到保护。    2006年至2010年期间国家投资90亿元以保护中国日趋减少的湿地资源,使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这些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保护了当地物种多样性,    (2)合理利用资源,就是对湿地最大的保护。    发展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同时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社会的参与和科学的经营管理,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持湿地多种效益持续发挥的目标。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在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始建设湿地公园,如浙江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绍兴镜湖城市湿地公园、山东荣成湿地公园、银川鸣翠湖湿地公园、香港天水围公园等,建设中的湿地公园不下十几处。城市湿地公园自身已成为全国同类湿地的保护和利用的典范。    六、小结    充分认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采取实际行动,将会把哈市松花江流域的湿地带建设成为非常优美的生态场所,成为靓丽的风景区和旅游区,将会使哈市获得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并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进一步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项目所处湿地保护措施及项目开发规划    一、哈市气候条件与人居环境发展趋势    春季(3-5月份),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气温回升快而且变化无常,升温或降温一次可达10左右。    夏季(6-8月份),炎热湿润多雨,7月份平均气温19-20,最高气温达38。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由于降水集中,间有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    秋季(9-11月份),降雨明显减少,昼夜温差变幅较大,9月份平均气温为10,10月份北部地区已到0,南部地区2-4。    冬季(12-次年2月份),漫长而寒冷干燥,雪覆大地。1月平均气温零下15-零下30,最低气温曾达零下52.3。    二、哈市生态度假旅游发展态势    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生态旅游在世界上以年均10%30%的速度发展(世界旅游业年均发展速度为4%),年产值达2000亿美元以上,它被普遍看作可能是传统大众旅游升级换代的最佳替代产品,代表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生态度假旅游是社会进步和旅游产业走向成熟的产物。    随着哈尔滨城市经济的增长,市民收入的提高及带薪假日的延长,越来越多的本地及外地游客已不满足于在各个旅游点之间长途跋涉、疲于奔命的旅游方式,旅游目的也从传统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向通过旅游使身心得到休息放松、陶冶生活情趣等方面转变,是现代旅游的新价值取向。    因此,以生态度假、康体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旅游成为旅游业中的热点。    哈市近年在各类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中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寻常百姓关心的话题。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是人类共同的天性,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的一种迫切要求。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工作与生活节奏都明显加快的今天,人们希望能利用闲暇时间从工作的劳累与紧张中解脱出来,放松精神、陶冶情趣、锻炼身体、调节生活。因此,他们大多希望到气候宜人、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没有污染的地方去康复自己的身心,希望休闲地能提供多样化、大众化的娱乐、休闲和康体项目。    显然,如同本项目规划区这样的原生的生态区域具有发展生态度假旅游的良好条件,精心规划设计建设后,必将是休闲度假者的首选。    三、项目所处湿地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及规模    本项目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松花江公路大桥西侧至何家沟口,北至太阳岛西区南侧的围堤,核心是正阳河滩。此地东西长约1200m,平均宽约300m,占地约38h。正阳河滩地北侧的何家滩和公路大桥西侧滩是公园的延伸,公园总用地约为193h    (2)地形地貌    正阳河滩原是正阳河砂场,南高北低中间洼,滩地内有3.2h水面与松花江相通。滩地东侧为堆积的建筑垃圾,西侧为杂草丛生的荒滩,平均高度为117m,低洼处为,112.36m,靠近江边主江道一侧有1.0km长的护岸工程。    何家滩四面环水,总面积约90h,与正阳河滩隔江相望。北侧公路大桥西侧滩属太阳岛南部滩涂地,面积为65h,地势平坦。    (3)植被与土壤    正阳河滩属松花江低漫滩区,土质主要是第四纪的冲积沉积物,为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粉细砂、中砂、粗砂等组成。据勘测资料分拆,第一层为粉质粘土,埋深4.06-8.50m,连续性较好,属弱透水,垂直渗透系数为6.59x10-6,第二层为细粉砂,埋深12.00-21.00m,透水,垂直渗透系数为1.2x10-3,地下水初见,水位多在次层,根据地质特征和地表植物分布,可定义为砂底草甸土。何家滩中部长有茂密的柳条通。    (4)水文水利    松花江冬季水量较少,夏季雨水充沛,滩地原有高程较高,在116.00/u121.00m之间,除较大洪水外(百年水位为121.28m),滩地不上水,当高水位时,形成回流,对行洪作用不大,属回流,对行洪作用不大,属滞洪区。南汊江道现为松花江主航道,时有船只行驶,北汊江道上游在何家滩与太阳岛间建有一锁坝,阻止过往船只通行,水域宽阔,水质清澈。    四、项目所处湿地面临的问题    (1)湿地被长时间闲置,浪费了宝贵的湿地资源。且由于处于无人为管理状态,湿地随气候的恶劣改变而慢慢流失变质。    (2)居民生活污水等侵蚀湿地,严重影响了湿地水质,对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3)湿地的功能作用发挥的不够显著。湿地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功能尚待开发利用,湿地的景观功能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加大项目湿地保护与建设力度,提升哈市品牌形象    为了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增强景观类型的多样性,人们开始认识到湿地的潜力,并对其拥有的开放空间、生态功能开展了探索和利用。    湿地保护与建设对城市品牌影响巨大。国内很多城市已取得了成功经验。例如杭州市以钱塘江流域湿地和“引水入城”为特色,在水景观、历史文化、土地利用、建筑艺术、绿化园林等形态关系方面形成完整的统一体,创造出了环境宜人、富有活力的现代城区。沈阳市利用长白乡的沿河优势,已经开始建设极具发展潜力的长白岛浑南新城区,并将其定位为“浑河明珠、钻石宝地”。    哈市近年来的松花江景观带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松花江两岸已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场所,沿江旅游业发展迅猛。松花江孕育的大片湿地所营造的自然人文环境,对土地升值、招商引资、改善居住环境、吸引优秀人才等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本项目的开发完全突显哈市区域湿地保护与开发建设力度,是响应国家倡导的生态保护政策的积极举措,是进一步提高哈市整体形象的又一力作。    六、项目所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定性评价    (1)生态旅游资源环境优势    该项目处于正阳河滩、何家滩、公路大桥西侧滩、松花江北江汊,属于湿地范畴,长期以来保持了较好的水质条件和空气质量条件,为发展生态型的休闲度假旅游打好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2)项目地位的优势    2002年8月,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组织编制完成了哈尔滨市松花江南岸沿江风景长廊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对松花江南岸东起阿什河口,西至战备码头,外环北路以北至滨水岸线,全长23.6km,总面积约9.25km2的区域都做了宏观定位。本项目的位置正好属于总体规划控制范围内。总体规划中涉及到本规划区域内的内容包括九大主景中的“北疆明珠”,位于公路大桥西侧滨水滩地。    (3)资源组合优势    资源种类组合优势:有以水、江、滩于一体的自然生态优势;以及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组合优势。    资源地域组合优势:以松花江为纽带,将江南、江北有机地串联于一体,为资源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领导重视的优势    对该项目所处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引起了市政府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2002年10月,由市水务局和市滩涂开发管理办公室牵头,委托省水利设计研究院及市大禹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组织,对项目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已经做了初步的研究及设想。    综上所述,本项目湿地旅游开发条件比较成熟,在政府重视支持下,旅游开发具有较大潜力。    七、项目规划思想遵循市总规划及生态景观保护原则    (1)规划依据    1、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2、哈尔滨市松花江南岸沿江风景长廊总体规划    3、哈尔滨市河道城区段滩地河洲管理办法    (2)规划指导思想    以沿江风景长廊总体规划为基础,以营造和恢复、保护和利用区域湿地原始风貌为主题,使本旅游项目个体生态环境与松花江整体生态环境达到密切衔接和相互融合,成为生态旅游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尽可能少的人工雕琢,表现尽可能多的生态景观,达到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景观旅游园区。(3)规划原则    1、改善生态环境原则    尊重自然,改善环境,以保护和恢复环境为主,为周边小区居民及哈尔滨市总体生态状况的改善,发挥最大的作用。    2、美化城市窗口原则    基于本项目用地特殊的地理位置,规划将其营造成为展示哈市新形象的舞台与窗口,通过多样的形式,给来往哈尔滨市的游客以视觉及身心上的愉乐。    3、突出特色的原则    根据本地特点,结合实例,做出有特色的规划设计,坚持“高起点、大气魄、创新意、聚人气、树名牌“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开发方案,注意远近结合原则。    (4)规划目标    规划着眼于未来,以创造生态环境为基础,建成具有教育、培训、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为特色的生态风景区为宗旨,以超前的意识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发展,逐步把该项目开发    成为布局合理、功能突出、实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生态景观旅游风景区。    八、项目客源市场定位结合生态文化分析    该项目旅游区的功能性市场定位是以生态休闲为主,生态观光和生态度假市场为辅。    (1)生态休闲市场    生态旅游产品是该项目区别于周边旅游景区的核心所在,在大面积的湿地景观吸引下,通过别致的临时性建筑、古朴的民俗风情等营造出野趣生态的特色生态氛围,并配以齐全的休闲设施、周到的旅游服务,配合强有力的促销和宣传活动,从而刺激周边客源市场的旅游需求,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形成松花江又一生态景观休闲旅游区。这一市场的确立,不仅是改项目所在湿地资源整合的结果,也迎合了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更进一步与周边旅游景区点功能互补,从而实现地区性的旅游产品竞合,优化资源条件,发挥最佳的旅游效益。    (2)生态观光市场    虽然以休闲、度假、养生、会议等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是旅游业发展趋势,但传统的观光产品、观光市场在哈市旅游业中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和地位。尤其是观光产品与生态系统的结合所形成的生态观光型旅游产品近年来更成为旅游者的新宠。    在本规划旅游区中,不仅有大面积的湿地景观,还有松花江、秀丽多姿的水上植物等等,并引入野生动物保护园,这些条件使得旅游区形成了风清水秀、空气清新、野鸭凫水、燕啾蛙鸣的生态体系,有助于开发面向生态观光市场的旅游产品。    (3)生态度假市场    除了生态旅游和生态观光市场外,生态度假也将是本旅游区的重要市场。现代社会学家研究表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城市人逐渐处于精神紧张、生理机能低下的亚健康状态。对生态度假的开拓,将有助于缓解城市居民的负面因素,通过在旅游区隐士般的度假、休养,有效地恢复其生理机能和精神状况,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九、项目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分析    (1)人为措施改造建设生态景观    该规划区包含三滩一汊(即正阳河滩、何家滩、公路大桥西侧滩、松花江北江汊),根据该区域的地质特点及自然条件,总体布局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即:生态观光区、生态休闲区、生态度假区。    1、生态观光区    该区域为公路大桥西侧何家滩。何家滩四面环水,地势高低错落,滩地高于枯水位,地质和土壤具有沼泽地特征,根据这一特点,以芦苇、莲花等耐水性植物规划为湿地景观区,营造具有良好观赏性的生态效果。创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培育湿地生物多样性,形成各类生物的栖息之地;体现野草茂盛、曲泾通幽、鸥鹭飞翔的一派悠闲自在的生态景区特色景观。    该景区是以湿地观光科普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景区,以体现湿地野趣风光为特色,以观光科普为主,兼顾夏令营、观鸟、野餐、垂钓、亲子活动等生态活动,把生态旅游资源转化为生态旅游产品。    规划有:    植物休闲体验区:    蜿蜒的游步道穿梭于生态林地间,忽而郁闭,忽而开阔,加之地形地貌上的丰富变化,形成婉转变幻的林地体验。休闲观景场地点缀于林间,布置珍稀特色树种,提供驻足观赏的小环境。    开辟一个大型的广场,两旁栽植高大乔木,形成郁郁葱葱的树下休闲场地,唤起人们保护自然,回归绿色森林生态环境的潜在需求。    动物野趣观光区    在一个区域内,放养一些野生的动物,如丹顶鹤、天鹅、鸳鸯等,增加旅游区的灵性与活性。    芦苇荡船观光区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势形成阶梯式湿地景观序列。水流从宽阔的水面层层溢出,蜿蜒于湿地植物群和自然石缝之中。精心设计的木栈道、亭、榭等构筑物点缀其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游人可划小船畅游在生态美景之中。    湿地花卉景观廊    精心选择种植睡莲、菖蒲、萱草、鸢尾等湿地野生花卉,形成湿地花卉景观长廊。    塔楼揽秀    建木质塔楼,5层,木结构,周围环廊,可登高揽胜,观水鸟飞翔,赏芦荡美景,是该区的标志建筑。    生态亲子园    以家庭休闲旅游为主体,通过各种生态游戏体验与亲子交互,进行生态保护的科普教育。    木栈道木平台    在湿地丛中搭建木栈道和木平台作为主要交通和休息场所。木头采用原木,防腐处理,自然朴实。    生态夏令营    雅趣野餐    2、生态休闲区    该区域位于正阳河滩,是规划区的核心,也是整个旅游项目的重点,根据功能不同,划分为6个功能区:    区:万人环湖喷泉广场、婚庆广场(玫瑰长廊)。    区:基霍洛夫村(俄罗斯风情村)。    区:萨满部落(北方少数民族风情村)。    区:养心湖(钓鱼池)。    区:水上运动俱乐部、阳光浴场。    区:野战俱乐部、极限运动村。    万人环湖喷泉广场旅游文化与生态文化的结合    是该景区的核心景观,面积约为8h,地面标高121.00m左右,相对地势较高,由4条线状河道引松花江水至周边,形成椭圆形湖面将正圆形广场围合。    广场内设置旱地音乐喷泉、大型水幕电影、标志性雕塑、花坛、鸽池、露天舞台、广场建筑、文化廊桥等。创造大的水面及富于变化的水岸线,开展各种形式的游船项目。(如双人滑桨、三人滑船、家庭套船等内容),游船采用游客手摇桨、脚蹬轮等方式为动力。主题定为“万众一心,天伦和谐”,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该广场将是哈市最大的水上文化广场,盐碱的广场空间可提供广大市民及游人进行大型公益集会、节日庆典、休闲、娱乐、健身、观景之用。特别是广场建筑、文化廊桥内有展览图片、实物等,另有文化旅游纪念品和艺术品出售。    婚庆广场(玫瑰长廊)    婚庆广场是万人环湖喷泉广场的伸延部分,是为民众提供婚庆特殊需求(广场婚礼、露天婚庆PATRT)的景点,其中玫瑰长廊、鹊桥、牡丹亭等也是情侣幽会佳处。    基霍洛夫村异域文化与生态文化的结合    该村位于环湖喷泉广场与蓝湖别墅村、养心湖北侧,与萨满部落比邻,是一处地势平坦的异域风情浓郁的文化旅游景点,主要由俄式小教堂和10栋民居小品建筑构成,面积约为5h。    D、萨满部落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的结合    萨满是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信仰,萨满文化是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旅游价值极高。因此,规划建设萨满部落必将吸引众多的外地游客前来观赏:该部落是由“鄂伦春猎户”、“赫哲渔舟”、“那拉屯”、“忽必烈营帐”等景点构成。“部落”中部设萨满祭坛,主要用于民族风情表演。规划面积约为6h。    养心湖(钓鱼池)垂钓文化与生态文化的结合    养心湖是较好的保留了滩涂生态地貌的自然景区,面积约为8h,以“水”、“木”、“花”、“渔”为主题。改造地形,蓄水屯渔,为高层及游人提供野游、垂钓的“仙境”。    水上运动俱乐部娱乐文化与生态文化的结合    利用北汊江道和大桥西侧地规划,面积约为65h,分为水域30h和沙滩35h,北汊江道水域宽阔,水质清澈,是天然的水上运动区,规划设有小型龙舟、帆船、橡皮船等船只,供游人娱乐或单位组织等进行水上竞技活动,码头设于公路大桥西侧滩。    阳光浴场区    利用自然条件,设置沙滩戏水区,沙滩球类区、日光浴场区、是水上俱乐部的延伸项目。    野战俱乐部、极限运动村军事文化与生态文化的结合    巧妙地利用自然形成的优势,修建战略攻防工式、军营、城墙、碉堡、残墙断壁、军事障碍等,同时设立极限运动设施。    3、生态度假区    该区域为公路大桥西侧滩、松花江北江汊。将人居文化与生态文化相结合,提供居住、餐饮、购物、休闲等项目,规划有:    生态别墅村:    营造“水乡泽国”的景观氛围:小桥流水、曲径甬道、石木洋房、卵石树篱、丁香花丛、樱桃人家。    原生态大酒店:    特设五星级酒店原生态大酒店。    温泉洗浴:    沙滩球场:    在靠近江边一侧,设置沙滩球场,供游客休闲娱乐。    购物休闲街:设置购物休闲步行街,成为特色购物休闲点。    (2)植被恢复和绿化美化工程还原生态景观    该项目区域的植被恢复和绿化美化,应突出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避免过度人工化,同时应注意:    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规划区的绿化美化必须选择适合当地的气候、土壤和土地条件的树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树种、多林种、乔灌草相结合。   2、结合造景,突出特色:    以恢复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目的,结合植物造景,营造具有地方特色、体现规划区个性的植物群落,观花、观叶、观果、观形植物相结合,对规划区进行绿化,重点美化。    3、点、线、面相结合:    在全面绿化的基础上,对进该项目旅游区内重要线路进行绿化美化,并对项目内重要的地段进行重点绿化美化,营造适合于区域特征的植物景观空间,创造优美的区域环境。    4、兼顾近期与远期效果:    采用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寿命长的树与寿命短的树相结合,春夏秋冬四季景观树种相结合,大树移栽与小苗培育相结合,合理配置,长短结合。    5、通过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创造不同形式的绿地空间。绿色植物在丰富景区生态景观的同时,促进景区生态系统的稳定。    6、积极营造风景林,创造丰富多变的植物景观,提高景区观赏价值。    (3)道路竖向规划顺应生态地势    本次详细规划道路竖向规划设计,依据1:2000现状地形测量图。现有用地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最高点标高为121.57m,最低点标高为112.41m,与公园南部衔接的防洪堤路标高在122.68m-124.54m之间,防洪堤底标高在118m左右。    1、道路规划    规划园内路网由三级组成:主路、次路、支路。主路宽6m,为园区的环路,主要的交通线路:次路宽3m,支路宽1.2m。次路面设计为砂石路面,小路为毛石板路、石子路、木板路,设计道路最大纵坡控制在3%,最小纵坡控制在0.3%以上,道路横坡控制在2.5%。设计道路总长度主路约3700m,次路约2500m,支路约1500m。    2、广场规划    坡度控制在0.51%之间。除万人环湖广场附近为铺装材料,其它广场皆为木制平台或    仿木制平台。    3、停车场    在环湖广场附近规划一处停车场,停车场内坡度控制在0.5%左右,为嵌草石板铺地,    总占面积为6000。    4、竖向规划    结合地形、地貌以公园总体规划设计所规定的各项控制点标高为依据,满足园区内各项用地的功能和场地坡度要求,同时满足景观设计和地表水的排放,合理确定道路交叉点变坡点及场地的控制标高、明珠广场,控制标高为121.0m,广场标高控制在118.0m以上。园区内水面标高控制在116.5m,保证园区内水面形态。    园区内草地以“原生态”植物环境为主,极少量地栽植人工花草,控制坡度在1.010%之间,栽植地表坡度控制在5%。    (4)旅游安全设施建设规划    1、医疗救护设施规划    建立医疗救护中心,设立“绿色通道”,旅游旺季增设专职医务人员。并与离景区最近的医院或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成立救护小组,配置必要的医护人员和常用药品,确保事故发生后的紧急救护。    2、安全设施规划    前期对相关的旅游设施项目进行安全设计,施工时做好质量监督管理,以确保设施的安全性。    做好一切社会治安联防和防范管理工作,积极消除一切对人身安全威胁的隐患,对游客在旅游区旅游期间实行人身和财产保险。    沿途设垃圾回收点,火情隐患观测点等设施,并派专人负责管理。    完善道路设计,在危险地带设立安全防护栏、安全警告标志、标识等设施,在规划区的主要地段设救援电话。    对游客做安全宣传工作,包括安全广播、安全说明和须知等,并在服务指南和规划区全景图中标明规划区医疗卫生服务点的位置。    配备保安人员和相应的器械,保安人员轮流值守巡逻。保安人员可从社会上招募持有保安上岗证的人员和退役军人,在上岗前

    注意事项

    本文(“墅岛水景园”——湿地生态景观旅游可研报告.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