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地域的民居形态分析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报告.doc
-
资源ID:2655909
资源大小:1.72M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江苏苏州地域的民居形态分析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报告.doc
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报告 江苏苏州地域的民居形态分析 姓名:钱书恒 班级:环艺10-1 学号:10103070124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一定历史文化时期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建筑。民居是最为常见的建筑类型之一,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民居常常呈现出鲜明的地方风格,江苏自然条件优越,长期以来经济,文化极为发达,因而造就了当地民居的典雅和精致。我今年夏天和同学有幸去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杭,完全是自助游,在去之前,也对当地的文化和建筑做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为时共七天,亲身实地的体验一把江南建筑。其中苏州对我印象更为深刻,第一是因为有关苏州的行程是我筹划安排的,第二是因为,苏州与杭州相比,传统的文化气息保留的更多,随处可见具有江南传统气息的民居建筑,而杭州更大,给人更多的像是现代的大城市。所以,我希望能够借助这次机会,结合自身感受,更深的去探求一下江苏的民居,我参考的主要资料是雍振华老师编写的江苏民居一书。在唐中叶时,北方战乱频繁,土地荒芜,民不聊生,安史之乱后,北方出现了比西晋末年规模更大的汉民南迁。当时,在迁移的人群中,不仅有大量老百姓,还有官员和士大夫,而且大多数是举家举族南迁,由于江南比较安定,经济上相对富裕,因此导致人口越来越密集。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除了宗室、贵族、官僚地主、宗族乡里外,还有众多的士大夫,文人学者,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水平和经济实力较高,到达南方后,无论在经济上,文化上,都使南方地区获得了明显的提高和发展。江苏自然环境优越,在我国广袤的疆域中,江苏的自然环境堪称的上得天独厚,江苏地处中国东部,地理上跨越南北,气候、植被也同样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我国三大河流,长江、黄河、淮河都曾与其有交集。丘陵地区常常被视为理想的居住之地,始终存在着人们的生活印记。因为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特定的自然环境,影响着无数人的生产生活,也影响了他们的居住建筑。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磨砺,这里的民居已适应周围的环境,从而显现出地方特色。气候条件也是影响人类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生产方式,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江苏各地平均气温介于13-16,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03.3,其等温线与纬度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为最热月,沿海部分地区和里下河腹地最热月在8月份,平均气温2628.8,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江苏基本上由长江和淮河下游的大片冲积平原组成,全省的地势总体上相当低平,是中国地势最为低平的一个省份。江苏省的平原面积7万平方公里左右,占全省面积的69%,主要包括长江下游两岸的太湖平原、高沙土平原(均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淮河流域的里下河平原、黄淮平原以及东部滨海平原,这些平原之间连为一片,并无显著的分界线。江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文化重心之地,并经历文化重心从汉唐以前的江淮地区到唐宋以后的江南地区的转移。江苏在地域文化上亦有“吴韵汉风”之说。从古代到近代,因为南方富足的生活条件和安定发展条件,精神文化上的建设的更加显然。据统计,在明清时期科举入仕的江苏人已占到多数。长期以来的文化积淀和经济积累,使得江苏文化、经济依然领先于全国地位。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苏州古民居在中国民居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东方古民居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世界古民居发展的主要渊源之一。它的建构内涵覆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众多方面,同时,由于苏州古民居必须以实体的存在体现价值,以群体的形式构成研究体系,故结构完整、保存完好的苏州古民居,则是研究和了解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以及对世界文化影响作用的重要实物资料,是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元素之一。 苏州素以“园林甲天下”而为世人所知。拙政园、留园等9处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更是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和肯定。但是这些私家园林的住宅部分以及构筑古城优美天际线的众多古民居,却犹如颗颗珍珠散落在悠长而又寂寥的水巷深处,而鲜为人知。 苏州古民居是苏州古建筑中数量最多的建筑形式,也是构成苏州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古民居缘水而筑、与水相依,置园造林、引山入水,轻巧简洁、古朴典雅,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无不体现出清、淡、雅、素的艺术特色。而每一座深宅大院又有数个、数十个院落组合而成,重门叠户、深不可测。富涵文化底蕴的砖雕门楼、厅堂楼阁,精雕细琢的砖木雕刻、木饰挂落,处处辉映着吴文化的奇光异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关这些宅院的历史沿革、人文背景、建筑特色的文字介绍不但罕见,且散落于方志、书籍、报刊之中,难觅其踪;而图片资料、营造图纸、技术数据,更是凤毛麟角,与它们的风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许这就是苏州古民居至今还不为世人所识的原因之一吧。 苏州的民居大院都是由数个或数十个院落组合而成,而每个院落则由一进房屋、一个天井组成。这些院落一般按轴线规整排列,沿轴线排列的一组院落称一“落”,在全宅主轴线上排列的一组院落称“正落”,正落两边的院落组合称“边落”,又称“次落”。按照传统礼制和江南地区传统族居方式,正落是长辈们居住生活的地方,在正落这条轴线上的房屋,特别规整、严谨、对称,按功能要求,一般依次构建为门厅(门屋)、轿厅(茶厅)、正厅(大厅)、内厅(女厅)、堂楼等,深的可达五进、六进、七进一进又一进的厅堂,一个又一个的庭院,灵活排列的庭院组合构成了充满园林趣味的私家庭院。苏州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尤其是大量保存下来的古建筑, 更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古建筑布局严谨、组合灵活、营造细致、装饰精美, 极具苏州特有的风格和艺术魅力。江苏民居多临河跨溪修筑,布局紧凑、外观雅致。房屋具有屋脊高、进深大、墙身薄、出檐深等特点,以达到隔热通风的效果。建筑外观朴素雅致,粉墙灰瓦,民居前后绿水环绕,倒影历历,构成明快清新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在苏州诸多的街巷里,依然散落着许多的古民居。的确体会了不少江南的气息,粉墙黛瓦,小河串于建筑之间,偶尔还可以见到木质传统的手摇船,船上的摇工时不时的还会吆喝上两声。我们走在这样的城市中依旧能够体味到残留的文化气韵,它是那么秀气美丽,处处为景,就像真的没有压力猜疑和喧闹浮华,平静可人。因为书中涵盖内容过于丰富,并未能全面涵盖。及网上相关具体学术资料并不太多,希望我们能够关注中国的文化,保留并传承下去,包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相应的了解到,苏州现存的古建筑也像北京四合院一样存在诸多市场尴尬,无力的保护的措施,文化和经济利益所带来的矛盾,古建筑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这也会使得一个古老文明的文化大国面临“破产消资”的境地,最后借用一下雍振华老师最后所写的:“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利用远非单纯的解决某些工程技术问题,熟悉传统文化,了解过去的生活方法、把握今人的行为特征能让传统民居服务于今天的需要,而保护利用工程的“唯一性”需要设计者进行个性化设计,从而达到保护与利用都能满意的要求”,我想,这可能就是保护传统艺术和作为设计者所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