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型制研究(可编辑).doc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型制研究 分 分类 号 号 号 UUU D CCCCC 密 密 级 级 级学 学 号 号 070504 114444活 瞬衬声去 军硕 士 学位 论 文关 中传统 民居建筑 的型 制研 究月许 石设 计 艺 术 学学 科 名 称 :学 科 门 类 :李 琐 君 教 授指 导 教 师 :申 请 日 期 :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卜厂知,除特别加以标注的地加 卜,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飞志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 已致谢 。本论文及其相关资料若有不实之处,由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论 文 作者 签名:.边石鱼 脚, 口年、月小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 明本人 圣班址在导 师的 指导下创作完成学位论文的 知识产权归西,理工大学所有,本人今后在使用或发表该论文涉及的研究内容时,会注明西安理工大学。本人作为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 ,同意授权西安理工大 学拥有学位 论文 的部分使用权 在以下 “口”中标 明,同意 的划 “了”,不 同意 的划 “x , ,即 : 本人 提 交 的 印刷版和 电子版学位 论文 ,口 学校可 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口 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编入公开的数据库进行检索;口 学校可 以将 学位论文 的摘要编入公开的数据库进行检索 ;口 学校 可 以将 公开 的学位 论文或解 密后 的学位 论文 作 为 资料 在 图书馆 、资料 室等场所及校 园网上供校 内师 生 阅读 、浏览 。本人学位论文全部或部分 内容 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办理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鸯辜一 导 师 ;名 :承奥 洲/?,。、。摘 要论文题目: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型制研究学科专业 : 设计艺术学研 究 生: 许 岩 签 名 : 将 鬼指导教师: 李瑛君 教授 签 名 :撼共众-摘 要通过大量下 乡调研 、测绘 、丈量和现场绘 图获取丰富的一手 资料 ,并采用 了理论研 究 、实地调研 、实体解剖与区域 比较 的方法来 阐述 了关 中传统 民居的居住形态历史演进 。旨为对关中民居 院落型制的进一步研究和对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承与保护 ,以及为现代乡土建筑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一些有益 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论文第一部分首先通过大量的调研 资料和专著查询整理清楚关中的地理 、地形 、文化特点以及从原始社会至现代的关中居住建筑发展简史。第二部分通过对关 中传统建筑 的发展历史的文献考证 ,以此 为切入点 ,总结 了影响关中民居形成的因素、关 中民居 的分布 ,接着进一步剖析关 中民居 的基本特征 、建筑单体构造和 院落基本组成 。第三部分是论文 的重 点部分 ,结合古建筑 构造类 的理论专著 ,并对调研 的古 民居进行实体剖析 ; 对 比其传统 民居建筑单体的实际构造 ,包括其木构架类型 、楼层构造 ,墙体构造 的几种类型、屋顶类型和局部装饰类型等进一步归纳 、整理 出关 中传统 民居建筑单体的型制特征 。接下来 的第 四部分在对 单体建筑 的基本类型进行分析后 , 更进 一步地解剖 关 中传统 民居建筑单体组成部分 的分类构造类 型 、建筑材料组成 与施工工艺 ,最后也对关 中 民居所使用 的主要建筑材料进行 了重点归纳 ,实地调查结果与专著文献相 印证 ,总结其使用特性 ,加工方法等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对关 中地 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 探讨新农村建设 中农村住宅 的建设模式 。并通过对关中地 区结合传统与现代 的农村住宅项 目分析 ,初步探索地域特 色新农村 的建设方法 。论文 的最后 ,结合 国 内其他地 区建设地域特 色新农村 的实践经验 ,提 出建 设有关 中地域特 色农村住宅 的相关建议 : 并对农村新 乡土住宅 的单体设计作出新 的构思 ,提 出了参考 的方案和设计原则 。并分别对解决关 中农村住宅建设 中存在 的问题 ,为建 设有地域特 色 的新 农村提 出了一些可 行性方 案 。关键词 : 关 中地 区; 传统 民居 ; 型制A b straet T itle :A n a ly sis o n th e A reh iteetu re C h a raeteristies of G u a n zh o n g Tr a d itio n a lR esid en tia lM aj or: D esign art study5 ig n a tu re :N a m G : X U Y 白nS uPerv isor: P rof.Li物 njun5ign。 ture:李 沪A b s tra c t T h e eo unt ry sid e th ro ug h th e larg 己 n u m ber o f re searc h ,m aP P in g ,m eas u re m ent an d fi eld m ap P in g to obtain a w ealth ofPrim ary souree m aterials an d use oftheore ticalre searc h,field re searc h,Phy sicalanato m yan d re g ional eom P丽 son of the m ethod s deseribed in the trad ltional ho uses o ff the G uanzho ng re g io nhistoricalevolution of living fo rm s.H ere to serve th e residentialare as rightoff the eourty ard 一 ty Pe system fo r fu rth er re searc h and fo r the tra llsm ission and P rotection of intang ib le eultural heritag e,as w ell as th e m o dernvern aeular arc h iteetu re an d th e new ru ral eonstru ction P lan n ing an d desig n to Pro vide som e usefu l re fe reneean d refe re nee T he fi rs t Part of the fi rst PaPer, by a larg e n um ber of researc h in fo rm at ion an d exPert ise fi n ish ing w ell o ff th e q u ery in th e g eog raPh y, to P o g ra P hy, eu ltu ra l eh ar ac teristies as w ell as fro m P ri m itiv e so ciety to th em o d ern cu sto m s in th e b rief h isto ry o f th e d ev elo P m ent o f resid en tial b u iId in g s T he seeond Part of th is as a start ing Po int,sim P ly sum m ed uP in resid ential are as has affe cted the fo rm at ion of fac tors,eu stom s ho uses in the distrib ution ,an d then fu rt her an alyze th e b as ie eharac teristies o f the G uanzh ong residentialconstrU ction m onom er stru eture an d the b as ie com Po sition of the eom Po und T h e third Part 15 the fo eus o f Part o f the Pap er,began to fi nd th e an cient ar eh iteetural m onogr ap hs,eo m b in edw ith Physical analysis,eom Par at ive analy sis,elassifi eat ion ,ete. to fu rt her sum uP fi n ish ing o ff th e shaPe o f trad itional residential ar chiteeture fe at ures of the shaPe eharaeteristies of the eourty ard.A nd eustom s of the traditional anat om ieal eom Ponents of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single clas sifi cation structure ty Pe,m aterial eo m Po sitio n and co n structio n P ro eesses,fi n ally elo sed in o n th e m ain b uild ing m ate ri als used in re sid en tial are as 15 sum m arized ,sum m ed uP th e ch ara cteristies o f th eir use an d Pro cessing m et h o dsT h is last P art o f th e G uan zh o ng re g io n o f th e n ew eo un try sid e eo n strU etio n in th e ac tu al cas e an aly sis toexPlore the building of new eountry side eonstru etion of ruralhousing Patt ern s.A nd thro ugh eustom s in the region eom bining the traditional an d the m odern rural housing Proj ect analysis,Prelim inary to exPlore the co n stru etio n o f n ew rural re g io n al eh arac teri sties m eth o d .T h e fi n alP aPer,eo m b in ed w ith oth er re g io n s o f th eb u ild in g o f n ew rura l g eo g raP h ie eh ar ac teristies o f P rac tical ex P eri en ce in eo n struetio n , ab o ut th e g eo g rap h ieal eh ara eteristies o f th e relev ant reco m m en d at io n s o f rura l h o usin g111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K e yw o rd s : o uan zh ong are a;Tr ad itionalresidence:Ty pe system目录目 录1.绪论.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l1.2 课题研究 的现状. 1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课题研 究 的价值. 31.4 课题 研 究 的 目的. ,. 31.5 课题研究 的方法. , 41.6 课题研究 的范 围界定 41.6.1 研究 内容 的界定. 41.6.2 研 究对象 的界定. 42. 关 中传统 民居 的整体特 征分析. 72.1 关 中地 区概况 72.1.1 关 中地理. 72.1.2 关 中地 区人文概况 72.2 关 中地 区居住形态历史演进 82.2.1 原始社会 时期. 82.2.2 奴隶社会 时期. 82.2.3 封建社会 时期. 92.2.4 近现代 延展 时期 102.3 关 中传 统 民居形态. 102.3.1 传统 民居建筑 形成条件 102.3.2 传统 民居 的聚落形态 132.4 关 中民居特 征概述. 152.4.1 总体特 征. 152.4.2 单 体建筑 构成 172.4.3 院落组合构成 173.关 中传 统 民居 建筑 的形制 233.1 关 中传统 民居形制概述 233.2 关 中传统 民居 形制 与构造. 233.2.1 建筑 形制特 征 233.2.2 民居 建筑类 型 274. 关 中传统 民居建筑构造 与材料. 37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 民居建筑构造. 374.1.1 构架体系 374.1.2 地面与 台基构造 394.1.3 墙体类型与构造 404.1.4 楼层构造 424.1.5 屋顶及其构造. 434.2 民居建筑材料. 444.2.1 木材. 454.2.2 石材. 464.2.3 砖 瓦. 464.2.4 土 坯. ,. 485. 关 中传统 民居 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515.2 关 中传统 民居 的保护. 525.1.1 传统 民居与城市化之 间的矛盾 515.1.2 传 统 民居 与现代 生活之 间的矛盾. 515.1.3 采用 “限制 “型的管理模式,使保护处于困难境地. 515.2 关 中传统 民居 的保护对策 525.2.1 抢救 民居遗产 ,加强 民居 的保护和利用. 525.2.2 进行 民居研究,要与形态 、环境结合. 525.3 关 中传统 民居型制在新农村规划 中的转型传承 535.3.1 虎峪村现状. 525.3.2 规划 与建筑设计原则. 525.3.3 虎峪村新农村规划设计 52结论. 61参考文献 63致 谢 65附录 : 67西安市周至县马召镇虎峪村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 67用地平衡表. 67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68 1.1 课皿研究的背景在我 国众多的建筑类型中, 住宅建筑可 以说是伴随着人类 的出现即产生的最早的建筑类型 。据考证 ,原始社会主要有两大建筑类别,分别为巢居和穴居,它们都是住宅建筑 ,也就是说原始社会的两大建筑类别都属于住宅建筑类型。原始社会之后,自奴隶社会开始 ,有 了阶级 ,建筑也就产生了不 同的新的类型 ,住宅建筑便渐渐被冠以 “民居 ”之名 ,成为我 国古建筑 中有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固定建筑类型之一 。住宅或 民居 ,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的同时,还应满足人类不断扩大的精神需求 。不仅要强调实用性 ,其他的精神需要即舒适性 、美观性等也同样重要 。每一座 民居都是居住人的家 ,家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是充满着亲情和温暖的地方 。尤其在我 国古代 ,家族观念 、礼教观念等儒家思想更是深植人心 ,加上道家 ,阴阳五行学的交叉影响,逐渐形成每个历史时期不 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在今天的研究者看来 ,是具有相当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中国传统 民居研究 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综观近年来有关 民居研究的相关报告 ,其研究的领域 己从孤立地研究单栋房屋扩展到研究整个聚落直至地域文化 、社会生活和建筑类型 ,其研究方法 己从个案的测绘 、调查到背景资料的收集 、地方史料的解析与诊释直至运用历史学、考古学、人文地理学和文化社会学等多学科结合的综合性 、专 门化的研究方法 。回顾近些年来 中国传统 民居研究,就研究方法和思维取 向而论 ,民居研究大致可 以分为两种不 同的倾 向: 从文化 的角度和从社会 的角度来研究 民居 。前者采取文化人类学 的方法,注意从文化特征 以及集合体入手进行研究 ; 后者采取社会人类学的方法 ,从社会关系及结构入手进行研究 。这两种研究方法 的学术取 向各有侧重 ,互 为补充 。本选题 的确定 、研究与撰写是源于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陕西省传统 民间技艺与传统建筑环境共生性保护研究 编号: O6HOOSS ”,且本题 的部分研究成果为 申请到 国家软科学课题 “保持文化传承的新农村建设研究 编号: 20 08GXSD 128 ”奠定 了 良好 的基础 。1.2 课皿研究的现状1.2.1 国外研究现状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前在民居研究领域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式:在发达国家,因社会、经济的巨大优势 ,他们把现代高技术直接应用于民居 的设计建造 。特别是 以美 国、日本及欧洲一些技术发达 国家为代表 ,他们取乡土建筑的形态而创造 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 民居 。这类民居是西方 国家技术与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在发展中国家 ,由于经济、技术相对落后 ,无法像发达 国家那样把高技术直接应用于民居建设。他们另辟蹊径,在充分 了解本地区、本 民族传统 民居的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去粗取精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而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新居住建筑 2, 。西方的乡土建筑研究,因其性质而具有方法论上的特征一涉及面广 ,并与其它学科交叉阁。1964 年 5 月通过的 威尼斯宪章使历史建筑 的保护扩展到历史街 区 叼。拉波彼得 腼oSRni poP ort 的著作 文化 与建筑 形式正式标志着 乡土建筑研究在西方成为一 门学科 刹。乡土建筑对于传统建筑研究的方法主要分为文化人类学 ,建筑区系类型理论与类型学汇 6 。1.2.2 国内研 究现状1929 年 ,朱启拎先生发起建立 “中国营造学社 ”。抗 日战争后 ,梁思成 、刘敦祯先生带领 中国营造 学社 的部分同仁在 四川、云南地 区除了继续对寺庙进行调查之外 ,开始注意并调查了这一地 区的城乡民居 ,例如 四川广汉 的住宅 、云南 的 “一颗 印”住宅和丽江 民居等 。新 中国成立之 后,中国古代建筑 的研究工作得到很大发展,1957 年刘敦祯撰写 出版中国住宅概说揭开 了各地研究 民居 的序幕川。与关中地 区相关 ,由张壁 田、刘振亚主编的专著 陕西 民居于 1993 年 9 月出版 ; 侯继尧 、王军著 的 中国窑洞专著于 1999年 9 月出版 ; 同年 ,周若祁 、张光主编的 韩城村寨与党家村 民居专著 出版 ; 1988 年 ,日本窑洞考察 团的研 究专著 出版 ; 另外还有大量相关研究等等 。九十年代 以后,随着可持续观念的渗入 ,民居研究开始注重对其环境性能的探讨 ,生态学的影响 己经显而易见 。部分专家学者对一些优秀 的民居建筑在适应气候及 自然环境方面 的特征进行 了研究 ,并 己取得 了一定的成果 。如 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完成的国家 自然科学 “九五 ”重点资助项 目 “黄土高原绿色建筑体系与基本聚居单位住区模式研究 ”,为倡导绿色建筑的现代住居 ,保护民居文脉作 出了榜样 。在 民居建筑 实践方面 ,清华大学吴 良墉教授 、单德启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齐康教授 ,天津大学彭一刚教授 ,同济大学葛如亮教授等 ,都有着积极的探索 8, 。综观近年来有关 民居研究的相关报告 , 其研究的领域 己从孤立地研究单栋房屋扩展到研 究整个聚落直至地域 文化 、社会生活 、建筑类 型,其研究方法 已从个案 的测绘 、调 查到背景 资料 的收集 、地方史料 的解析与诊释直至运用历史学 、考古学 、人文地理学 与文化社会学等多学科结合 的综合性 、专 门化 的研究方法 。改革开放 以来 ,就 由各地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 的研 究 。 目前 ,已形成 的有 : “平面分类法 ”、“结构分类法 ”、“外形分类法 ”、“气候地 理分类法 ”、“人文 、语言 、 自然条件分类法 ”和 “文化地理分类法 ”等各种 学说 。l 绪论1.3 课题研究的价值中国传统 民居受 中国古代社会 、文化 、习俗 的影响,同时,它又受到古代各种哲理思想 ,诸如儒礼、道学 、阴阳五行等学说的影 响 9。研究关 中传统 民居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 出不 同民族在不 同时代和不 同环境 中的生存和发展 的规律 ,也反映 了当时、当地 的经济 、文化、生产 、生活、伦理 、习俗 、宗教信仰 以及哲学 、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 103 。诸多建筑文化 的科学原则与人文原则 ,并不因时代的发展而从正确走 向谬误 ,古建筑的美也不会 因时代流渐而分文不值 ,它只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仁 。我们祖先数千年来积累 了许多建筑知识 ,有许多优点 ,特别是 民间居住建筑 的式样及理论 ,皆可供新 中国建筑设计 的参考 l2 。在传统 民居近乎 “灭绝 ”的今天 ,整理传统 民居 的基本型制 ,分析传统 民居所面临的问题 ,研究传统 民居型制在现代住宅与城市规划 中的应用 ,对传统 民居 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 3, 。中国传统 民居不仅轮廓外形质朴大方 、乡土历史气息厚重浓郁 ,而且其建筑理念和风格 、建筑 手法和技 巧在 当代仍然具有传承 、借鉴 的价值 。分析及比较冷静 的探讨其工程艺术 的价值 ,与历代作风手法 的演变 工 ,汲取传统 民居建筑在适应环境 、选择材料 、节能抗震、外型装饰等方面 的理念和技艺精粹 ,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地域特色建建筑 中,对于规避各地新建设 的农村与城市住住宅 中普遍存在 的外形单一 、设计呆板 、形式沉 闷、环境欠佳等 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lsJ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中国传统 民居受 中国古代社会 、文化 、习俗 的影 响,同时 ,它又受到古代各种哲理思想 ,诸如儒礼 、道学 、阴阳五行等学说的影 响 , 5 。陆元鼎先 生在总结 中国民居研究 中提 出了四个方面 的问题 : 社会 、文化和哲理思想 ; 形态和环境 ; 营造与设计法 ; 以及保护 、改造 和 发展 16。从世 界各 国建筑 界对 在城 市 设计 中探索 各 自民族 文 化 的传 统应用 上看 ,可以发现其 中共 同的特点 ,那就是深入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 民俗文化 的精髓所在 ,分析其文脉沿袭足迹 ,从整体到局部地理解 其 中包含 的重要理念 ,从而从来 自传统文化及建筑 的和谐精神 中,将其 神韵融入城 市设计创 作过程 的每一个整体构思 与细部处理 。其 目的是 ,以传统文化 的精神符 号? 传统建筑文化与城市文化 中独特 的认知与理解模式 ,以传统文化的物质 符 号? 这 里 面 包含传统 建筑 所特 有 的造 型及 构造 手 法 等 ,来 表 达 具有 创新 意识的 、又 是具有 鲜 明的文化传承 关 系 的崭 新观 念 ; 而且正 是 因为其 创 作 的本源 来 自于传统 ,它所 带来 的空间感受会透过现代材料本 身,最终 阐述 一个传统建筑 学 的 ,富于生命力 的全新领域 。这种探 索 ,从 实质 上 讲是 中 国现 代建筑 学 的文 艺复兴 ,而其 中所 承 载 的文化信 息也将随着传统建筑 的理念复兴而逐步走 向城市设计 、城市文 艺的复兴之路 ,对 于正在蓬勃向上 的中华 民族而 言 ,传统建筑 理念 的复兴很大程度上影射 着 中华文 明与文 化 艺术 的复兴 。这一复兴它并不是照抄照搬 ,也不是修 旧如 旧,更不是从传统到传统 ,而是 由传统 、文脉 、和 谐 、神 韵等阶段性探 索真 正达 到现代 建筑 的文 艺复兴 了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通过关中地区传统 民居的典型实例分析, 对其布局和空间形态的文化特质 以及和 自然环境条件 的结合进行 了研究和探讨 。 目的是发现与其它地 区民居的本质 区别,为研 究关 中地区民居提供条件和线索 阁; 同时在于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创造优秀的新 民居 9 。1.5 课魔研究的方法长期 以来 ,民居研究主要流行从文化角度 的研究,而从社会角度 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展 。因此 ,迫切需要加强从社会 的角度研究 民居 。但是 ,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加分析地否定从文化角度研究的必要性 ,而应该有新的高度 在理论上更合理和风度 不包括学术偏见,采取一种 “缀合 ”con junc tive 式的研究方式 。只有将两种取 向缀合在一起 ,才能同时兼顾 民居 的生活面和文化面 。“文化 ”的研究注重 民居 的形制和形态 ,以及它们背后 的建筑观念 的逢释 ,注重 民居的社会文化意义 以及 民居建筑史料 的建立 ,这种研究与古建保护和修复相辅相成 。“社会 ”的研究注重聚落 的结构和形态 ,以及它们背后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圈的淦释,注重探究聚落 的整体 以及住区的空间结构和聚居形态 。 这种研究更侧重于宗族制度对于聚落和 民宅空 间组织 间的关联性 以及 民宅厅堂与其社会文化意义 间的相关性 。在具体研究过程 中,还要通过大量的下乡调研 、测绘 、丈量和现场绘 图获取丰富的一手资料 ,并采用实体解剖 与区域 比较的方法 以及 由宏观到微观的深入进行系统性分析 。1.6 课皿研究的范围界定1.6.1研究内容的界定民居形态包括社会 形态和 居住形态 。社会 形态指 民居 的历史、文化 、信仰 、习俗和观念等社会 因素所形成 的特征 。居住形态指 民居 的平面布局 、结构方式和 内外空间、建筑形象所形成的特征 。民居的分类是 民居形态研究中的重要 内容和基础 。是 民居特征的综合体现 。由于民居的形成与社会 、文化 、习俗有关 ,又受 自然条件影响 ,还受匠人设计 、营造 、材料运用和 自己的技艺、经验 的影响,因而 ,民居的型制特征及其分类 的形成是综合 的。所 以本文 的研究重点,就是要从文化面和社会面两方面入手 ,分析关 中传统 民居 的聚落空间形态 ,建筑外部形制特征 ,构架特 点及其材料这三个方面 。从而综合整理 出关 中传统 民居型制 的独特地域特征 。并为地域性建筑的建筑创作提供相关思路 。1.6.2 研究对象的界定本文研究对象 的地域范 围为关 中地区,又名关中平原、渭河平原或渭河盆地 。位于 陕西省 中部 ,介于秦 岭和渭北北 山 老龙 山、磋峨 山、药王 山、尧 山等之 间。西起宝鸡 ,东至撞关 ,东西长 ,南北短 ,海拔约 325、800 米 ,长约 300 公里 。因在 函谷关和大散关之 间1 绪论一说在 函谷关 、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 间,古代称 “关 中”。春秋战 国时为秦 国故地 ,号称 “八百里秦川 ”。现行政 范围包括西安 、宝鸡 、咸阳、渭南和铜川部分县区,土地面积 约 为 21 万平方 公里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关中传统 民居的整体特征分析2. 关 中传统民居的整体特征分析2.t 关中地区概况2.1.1 关中地理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 渭河流域一带 ,平均海拔约 500 米,所 以有渭河平原、渭河谷地 ,关中盆地 , .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 、秦 巴山脉 ,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 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 , / 、百里秦川 ” 加,图 2一1 。关中地区位于黄河中游 ,处于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位置适中。地处亚洲夏图 2一 1 关中地形季风边缘 ,属暖温带。由于地势平坦 ,土F地2一 1The te rr ai n of G 班盯出ong壤肥沃,交通方便,在古代这里的经济就较为发达,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现在的关中平原同样是中国工、农业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心所在 。图 2一 关 中地 图 F ig Z ? 2 T h e m aP of G 姗此山ong2.1.2 关中地 区人文概况关中地 区包括 西安 、宝鸡 、咸 阳、渭南 、铜川和杨凌示范区,土地面积 5.55 万平方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公里, 占全省总面积的 2跳; 人 口 2241 .73 万 人, 占全省总人 口的 60 .5娜农业人 日15 69 .73 万人,常用耕地面积 1524726 公顷,农民人均耕地面积 1.45 亩。该地区坐落城市 8 座,建制镇 405 个: 城镇人口856 .5 万人,城镇化水平为 40%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2 个百分点。该地区属于暖温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 648 毫米,气温 13 .6,无霜期218 天,是典型的干早半干早地区。 zlj关中民居历史悠久,据考证,中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便出现在关中,关中地区的西安在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经过了千百年的变迁,关中民居 以自己独有 的古朴恢宏的建筑风格, 在中国的民居建筑中 自成一派。 关中民居一般特点为布局较为紧凑,空间处理 比较严谨,用地节约,选材与建造质量严格、室内外空间处理灵活、以及装饰艺术水平较高,沿袭传统四合院的基本形式。留给我们外观印象是素墙黛瓦、浮雕镂空、飞檐挑角、大气醒 目、恢宏雄伟。目前在各城镇中还保存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2.2 关中地区居住形态历史演进2.2.1 原始社会时期仰韶时期的氏族 已经过着 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当时的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作为基址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有很多处建筑基址遗存 ,著名的有北首岭遗址、临撞姜寨、西安半坡。这个时期的村落 以有了初步的规划布局,居民聚落有了相当大的规模,房屋众多,一般有防卫用的壕堑、公共用的 “大房子”、牲畜栏和图 2一 陕西临撞姜寨母系氏族部落聚落布局贮藏用的窑穴以及烧陶的窑和墓葬等 。使图片来源: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三版 Fig Z一 3 The m aP ofG 诩叮th ong用的建筑工具有石斧、石镇、石凿、石锯、P hot o S ou “冷: H istory of C hi na s u由an co n劝ru etion及蚌锯、骨锥等 。人们 已经能够利用木、竹、苇、草和泥等建或大或小房子。房屋的结构有木骨草泥墙壁或梁柱式构架 ,屋顶为茅草或草泥,平面有方有圆,也有不规则形的,地面 以上房屋尚少,多为半地穴式 22 。总体布局有序,能清晰的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聚落的特点和关中地区民居建筑萌芽期的发展脉络 。在这一时期的穴居建筑遗产中,龙 山文化的住房遗址采用夯土地基 ,室内地面上开始广泛使用 白灰面层 ,墙体土坯砖或木骨泥墙23 。2.2.2 奴隶社会时期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 的突 出成就 ,使西周建筑从 “茅茨土阶 ”的简陋状态进入 了2. 关中传统民居的整体特征分析比较高 级的阶段 。制瓦技术是从陶器制作发展而来的 如图 2一 。周原的这两处西周:建筑基址中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数量最多的是板瓦、简瓦,另有一些半瓦当。这是当今发现的最早的瓦类建筑材料洲 。在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早期的遗址中,发现的瓦还 比较少,可能只用于屋脊、天沟和屋檐 。到西周中晚期 ,从陕西扶风召陈遗址中发现 的瓦的数量就 比较多了,有的 屋顶 已经全部铺瓦,瓦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并且出现 了半瓦当。在这两处遗址中,还 出现 了铺地方砖,在凤雏的建筑遗址中,还发现 了在夯土墙或土坯墙上用三合土 白灰+砂+黄泥 抹面,表面平整光洁 。春秋时期 ,民居建筑 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 ,在城市中作为诸侯 宫室用的高台建筑逐渐 出现。在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中,还 出土 了 36cm x 14cm x 6cm 的青砖和有表面纹饰的空心青砖 目前发现的最早用砖实例 ,这说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 已经开始 了用砖的历史。2.2.3 封建社会时期我 国封建社会经历的时何很长,从公元前 475 年到战国时代起 ,到 184 0 年鸦片战争为封建社会时期,经历 了多个朝代,是传统建筑发展 ,成熟直至定型的全部阶段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 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 日益扩大,关中地区也出现 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民居虽没有发现实例 ,但也应处于繁荣兴旺的上升时期 。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民居建筑和民居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隋唐时期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出现 了大量村落 。尽管隋唐时期是中国的鼎盛时期,但其艺术风格却是简约 自然的。唐代的建筑在过去的基础上/火又有 了新 的发展 ,无 论在木构建筑 、砖石二 七多友 墓 及 熬、_ 乒一二、 毛一 咐绳才 暇 咭 的 西一_:建筑 、建筑群 的处理 以及建筑技术 、建筑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古代.幼 丫 、 斗子 f代 起 卜 卜 ?丫 挤建筑 以至成熟阶段 。唐朝 的长安城 区 已经户 聋丫.不实行 了里坊制 ,将整个长安 明确 的划分成坊与坊的组合,各坊之 间有高大的围墙相扭 夺瓦 钉 与 匡 封隔 ,而 民居就建在 高墙之 内。整个城 区显图 2一 陕西岐 山凤雏村遗址 出土 西周 瓦得统一规整而又条理清 晰。由城墙 、坊里图片来源 : 中国建筑史 第五版 和 自家宅 院的围墙单 面围合 的 民居 院落F咭2-4 别怕田以i令ha 阶 F俪参抽 v讲越笋节阳st形成 了固定的规模和格局 ,通常是一个大Z h O U 、恤加盯院落是 由前后几个院落排列共 同组成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