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二语习得研究概述.ppt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郑碧莲,第一章 二语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 基本概念第二节 学科性质第三节 发端与发展的回顾,第一节 基本概念,主要区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两个概念,(一)学习与习得的定义,“学习”: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二)习得与学习的不同,1、出发点不同习得特别是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生存和交际的需要)开始,成人的习得对主体来说也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学习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非常明确的活动,除了本身的自觉要求外,还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2、环境不同习得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学习第二语言),也可能没有(学习外语)。,3、注意力分布不同习得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语言形式的掌握语言知识的获得往往是潜意识的学习在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下,往往集中于语言的形式方面,有意识地、系统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4、方法不同习得主要靠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和练习来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规则,5、时间与效果不同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效果一般都比较好学习花的时间比较少,但学习的效果是不确定的 总之,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则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Krashen 认为成年人通过两种不同的、独立的方式获得二语,一是习得,类似儿童习得母语,一是学习的方式;“习得”是下意识的过程,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明确意识到所学的规则。习得 学习含蓄的 潜意识的 明晰的 有意识的implicit learning explicit learninginformal learning formal learningnatural learning conscious learningpicking up a language knowing about a language,事实上,学习和习得是获得语言的两种途径,并非完全排斥。也正因为第二语言学习中也包含有习得的因素,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把第二语言学习也称为第二语言习得。国外大部分学者不刻意区分这两个概念,认为可以互相替代,因此产生了“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或“自然状态下的语言习得”“教学环境下的语言习得”。,但国内学者试图严格区分两种不同的方式 母语习得 二语学习(学得)无意识 有意识无正规讲授 有(课堂讲授)无计划 有计划无教材 有教材自然环境 通常无,非自然环境无序输入 有序输入注重意义 注重形式,其他相关概念,“母语”与“目的语”“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第二节 学科性质,一、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主要包括:1.语言教学研究(如教学理论研究、课程与大纲设计、教学过程等)2.语言习得研究 3.语言测试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分支,二、一个独立的交叉学科(跨学科特点)研究对象的性质 1.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2.语言获得的一系列心理过程 3.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素,如年龄、性别、情感、认知风格以及学习策略等。),跨学科的性质,决定,第三节 发端与发展,20世界60年代末学科建立的标志:Corder 1967 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Selinker 1972 中介语(Interlanguage)“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始于CorderSelinker更加明确地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象,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发展,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逐渐走向成熟,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二语习得研究与二语教学研究尚未分离以行为主义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占主导地位。,1.巴甫洛夫 狗食物铃声唾液 条件反射2.桑代克 迷箱实验 饿猫 偶然碰到踏板 出箱获得食物(联结试误说)3.斯金纳 斯金纳箱 白鼠偶然压了拉杆 获得食物 食物强化作用 终于学会主动操作 操作学习理论 分 正强化(得到奖赏)负强化(惩罚、或回避不愉快的结果)4.柯(科)勒 猩猩取香蕉实验 屋顶的香蕉够不着 箱子(或竹竿打)思考 领悟 顿悟 个体内部通过知觉重组主动构建完形实现顿悟的过程(格式塔心理学)通过顿悟的学习不易遗忘学习理论来源于动物实验,两大派别: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刺激反应论认知学习理论 顿悟 理解,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大发展阶段,偏误分析: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学习者的整个语言系统“中介语”理论假设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监控模式”“文化适应模式”,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逐渐走向成熟,受到许多其他学科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路径1.语言学理论 语言学视角2.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视角3.认知科学 认知视觉4.社会文化学习理论 社会文化视角,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8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80中期,鲁健骥关于外国学生汉语偏误分析的研究报告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成为汉语习得研究的第一个研究领域该时期的偏误分析主要是零散的研究报告。主要涉及留学生习得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阅读理解等方面的偏误。佟惠君 偏误分析专著外国人学汉语病句分析基本上是建立在系统考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难以解释学习者汉语偏误产生的复杂原因。,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92年召开“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探讨汉语习得研究问题该时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研究偏误分析:研究成果最丰富;涉及语用层面、话语分析层面。李大忠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的引进与探讨新的独特的研究领域:基于汉语本身特点的习得过程研究 主要集中在语法层面(如“了”,汉语否定结构),汉语语音习得过程的研究也崭露头角(如汉语声调)至今仍是汉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大发展时期 研究专辑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系统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汉字偏误分析:范围、理论视野、研究方法中介语不再是热点习得过程研究质量的提高:语音和词汇 两个特点:以理论为导向,基于实验研究,新领域: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汉语学习者的策略研究,如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汉字学习策略(二)汉语学习者汉语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如态度、动机,语言能力倾向、学习焦虑因素汉语认知研究(语音、词汇、汉字)海外习得研究,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第一节 对比分析,1.定义: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代表人物:Charles Fries&Robert Lado2.理论基础:语言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结构进行客观、静态描写,集中于形式研究心理学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S-R-S)和迁移理论(母语负迁移-干扰),3.步骤描写 选择 比较 预测4.教学应用“难度等级模式”预测是对比分析的主要目的六级难度:1)零级:相同部分,如“动词+宾语”2)一级:第一语言的两项在目的语中合一。3)二级:第一语言有,目的语没有的项目。4)三级:互相交叉重叠又有异的项。5)四级:目的语有,第一语言没有的项目。6)五级:第一语言一个项目,对应目的语两个以上项目。,5.意义与局限意义:发现学习难点,解释教学重点,加强了针对性,更有效地制定大纲、设计课程、编选教材和改进课堂教学与测试局限性:1)将人的语言习得等同于动物通过刺激形成反应的机械学习过程;将语言的获得过程等同于建立在刺激-反应基础上的习惯的形成过程2)基于语言表层结构的描写和对比往往不具备可比性。共同的语言范畴,才能有效对比;事实上语言差异太大3)语言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困难越大(差异=难度),不符合逻辑 差异越大,反而更容易;差异不大越容易混淆,难度更大4)母语迁移作用不全面 母语不是造成学习者偏误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5)无法准确地预测学习者的学习难点 预测的未出现,实际出现的未预测到6)集中于表层结构(语音、词汇、语法)对比忽略语用、文化对比7)忽略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6.对比分析假说强势说预测(事先)差异=难点=偏误弱势说解释(事后)在偏误发生之后,通过对比分析,从语言迁移角度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第二节 偏误分析,1.定义失误偶然性,和语言能力无关偏误有规律的系统性,语言能力的不足代表人物:Coder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2.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普遍语法理论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3.步骤:收集语料 鉴别偏误 描写偏误 解释偏误 评估偏误1)收集语料:方式、范围、影响偏误的因素2)鉴别偏误:标准问题、辨别失误与偏误、鉴别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得体性”问题3)描写偏误:描写语言表面特征、分类、归纳特征“表层特征分类”“表层策略分类”Coder“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后系统偏误”,4)解释偏误: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不同的偏误分类方法:干扰偏误、语内偏误、发展偏误迁移偏误、语内偏误 语际偏误、语内偏误探讨偏误来源的比例:Ellis的归纳(P42),偏误分类,语音偏误、词汇偏误、语法偏误整体性偏误、局部性偏误语内偏误、交际偏误 口语偏误、书面语偏误显性(结构形式)偏误、隐形(语境)偏误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后系统偏误,偏误来源,1)母语负迁移2)目的语知识迁移 过度概括/过度泛化3)文化因素负迁移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策略方面:迁移、过度泛化、简化交际策略方面:回避、语言转换5)学习环境的影响,5)评估偏误:对偏误分析的标准进行评估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偏误的评估不同评估标准问题,4.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局限研究方法:不是在自然的二语习得环境中获得研究范围:1)只考虑偏误,忽视了正确的部分2)纵向研究少,多是横向研究和静态分析3)无法采集到被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4)五个步骤都还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