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作业指导书(最新版)(可编辑) .doc
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作业指导书(最新版) 宜昌市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作 业 指 导 书 依据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准则编制 YLJ-ZYZDS- 2 0 0 7 批准时间:2010年1月1日 实施日期:2010年1月1日 作业指导书 第 1 页 作 业 指 导 书 第1页 共1页 第1版 第0次修订 主题:批准页 颁布日期:2010 年 1 月 1 日 作 业 指 导 书 手册版号:1 生效日期:2010年1月1日 总 页 数:299页 批 准 人: 日 期:2010年1月1日 副本控制: 不)受控制 编 号: 持 有 人: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 文件代号 YJ/C001.0 -2010 第1版 第0次修订 第1页共3页 主题:目录 实施日期 2010年1月1日 第一章 土的颗粒分析试验 筛分法 第二章 液限塑限试验 第三章 土工击实试验 第四章 承载比(CBR) 第五章 土的含水率试验 第六章 石料简易鉴定方法 第七章 石料含水率试验 第八章 石料密度试验 第九章 石料毛体积密度试验 第十章 石料吸水性试验 第十一章 石料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第十二章 石料坚固性试验 第十三章 石料抗折强度试验 第十四章 石料劈裂强度试验 第十五章 石料膨胀性试验 第十六章 粗集料及集料混合料的筛分试验-16-13 第十七章 粗集料含水率试验 第十八章 粗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试验 第十九章 粗集料含泥量及泥块含量试验-19-12 第二十章 水泥混凝土用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20-12 第二十一章 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21-12 第二十二章 粗集料压碎值试验 第二十三章 粗集料磨耗试验 第二十四章 粗集料磨光值试验 第二十五章 细集料筛分试验 第二十六章 细集料表观密度试验 第二十七章 细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试验 第二十八章 细集料含水率试验 第二十九章 细集料含泥量试验 第三十章 细集料砂当量试验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 文件代号 YJ/C001.0 -2010 第1版 第0次修订 第2页共3页 主题:目录 实施日期 2010年1月1日 第三十一章 细集料泥块含量试验 第三十二章 细集料亚甲蓝试验 第三十三章 细集料压碎指标试验 第三十四章 钢筋抗拉性能 第三十五章 钢筋焊接接头拉伸 第三十六章 钢筋冷弯性能 第三十七章 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方法-37-12 第三十八章 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 第三十九章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检验方法-39-12 第四十章 水泥凝结时间检验方法 第四十一章 水泥安定性检验方法 第四十二章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第四十三章 混凝土试件制作及养护方 第四十四章 混凝土抗弯拉强度试验 第四十五章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第四十六章 沥青针入度试验 第四十七章 沥青延度试验 第四十八章 沥青软化点试验 第四十九章 沥青溶解度试验 第五十章 沥青薄膜加热试验 第五十一章 沥青闪点与燃点试验 第五十二章 沥青脆点试验 第五十三章 沥青标准粘度试验 第五十四章 乳化沥青与矿料的粘附性试验-54-12 第五十五章 乳化沥青水泥拌和试验 第五十六章 沥青抗剥落剂性能评价试验-56-1 第五十七章 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方法 第五十八章 压实沥青混合料密度试验 第五十九章 压实沥青混合料密度试验 第六十章 压实沥青混合料密度试验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 文件代号 YJ/C001.0 -2010 第1版 第0次修订 第3页共3页 主题:目录 实施日期 2010年1月1日 第六十一章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试验-61-14 第六十二章 沥青路面芯样马歇尔试验 第六十三章 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试验-63-13 第六十四章 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 第六十五章 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试验-65-13 第六十六章 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检验方法-66-12 第六十七章 无机结合料含水量 第六十八章 无机结合料击实试验 第六十九章 无机结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69-12 第七十章 水泥或石灰稳定材料中水泥或石灰剂量测定方法-70-14 第七十一章 石灰有效氧化钙测定方法 第七十二章 石灰氧化镁测定方法 第七十三章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随机选点方法-73-14 第七十四章 路基路面几何尺寸测试方法-74-13 第七十五章 路基、路面厚度测试方法 第七十六章 压实度测试方法 第七十七章 平整度测试方法 第七十八章 路面构造深度试验方法 第七十九章 仪器设备及试验操作规程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 文件代号 YJ/C001.1-2010 第1版 第0次修订 第1页共3页 第一章:土的颗粒分析试验 筛分法 实施日期 2010年1月1日 参照规程编号 T0115-1993 1、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试验法适用于分析粒径大于0.075mm的土颗粒组成。对于粒径大于 60mm的土样,本试验方法不适用。 2、仪器设备 2.1 标准筛:粗筛(圆孔)孔径为60mm、40mm、20mm、10mm、5mm、2mm; 细筛孔径为2.0mm、1.0mm、0.5mm、0.25mm、0.075mm。 2.2 天平:称量5000g,感量5g;称量1000g,感量1g;称量200g,感 量0.2g。 2.3 摇筛机。 2.4 其他:烘箱、筛刷、烧杯、木碾、研钵及杵等。 3、试样 从风干、松散的土样中,用四分法按照下列规定取出具有代表性的试样: 3.1 小于2mm颗粒的土100-300g。 3.2 最大粒径小于10mm的土300-900g。 3.3 最大粒径小于20mm的土1000-2000g。 3.4 最大粒径小于40mm的土2000-4000g。 3.5 最大粒径大于40mm的土4000g以上。 4、试验步骤 4.1 对于无凝聚性的土 按规定称取试样,将试样分批过2mm筛。 将大于2mm试样从大到小的次序,通过大于2mm的各级粗筛。将 留在筛上的土分别称量。 2mm筛下的土如数量过多,可用四分法缩分至100-800g。将试样 按从大到小的次序通过小于2mm的各级细筛。可用摇筛机进行振摇。振摇试 件一般为10-15min。 由最大孔径的筛开始,顺序将各筛取下,在白纸上用手轻叩摇晃, 至每分钟筛下数量不大于该级筛余质量的1%为止。漏下的土粒应全部放入下 一级筛内,并将留在各筛上的土样用软毛刷刷净,分别称量。 级筛上和筛底土总质量与筛前试样质量之差,不应大于1%。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 文件代号 YJ/C001.1-2010 第1版 第0次修订 第2页共3页 第一章:土的颗粒分析试验 筛分法 实施日期 2010年1月1日 参照规程编号 T0115-1993 如2mm筛下的土样不超过试样总质量的10%,可省略细筛分析;如 2mm筛上的土不超过试样总质量的10%,可省略粗筛分析。 4.2 对于含有黏土粒的砂砾土 放在橡皮板上,用木碾将黏结的土团充分碾散,拌匀,烘干, 称量。如土样过多时,用四分法称取代表性土样。 置于盛有清水的瓷盆中,浸泡并搅拌,使粗细颗粒分散。 将浸润后的混合液过2mm筛,边冲边洗边筛,直至筛上仅留大于 2mm以上的土粒为止。然后,将筛上洗净的砂砾风干称量。按以上方法进行粗 筛分析。 通过2mm筛下的混合液存放在盆中,待稍沉淀,将上部悬液过 0.075mm洗筛,用带橡皮头的玻璃棒研磨盆内浆液,再加清水、搅拌、研磨、 静置、过筛,反复进行,直至盆内悬液澄清。最后,将全部土粒倒在0.075mm 筛上,用水冲洗,直到筛上仅留大于0.075mm净砂为止。 将大于0.075mm的净砂烘干称量,并进行细筛分析。 将大于2mm颗粒及20.075mm的颗粒质量从原称量的总质量中 减去,即为小于0.075mm颗粒的质量。 如果小于0.075mm颗粒质量超过总土质量的10%,有必要时,将 这部分土烘干、取样,另做密度计或移液管分析。 5、结果整理 5.1 按下式计算小于某粒径颗粒质量百分数: X A/B×100 式中:X小于某粒径颗粒的质量百分数(%),计算至0.01; A小于某粒径的颗粒质量(g); B试样的总质量(g)。 5.2 当小于2mm的颗粒如用四分法缩分取样时,按下式计算试样中小于 某粒径的颗粒质量占总土质量的百分数: X a/b×p×100 式中:X小于某粒径颗粒的质量百分数(%),计算至0.01; a通过2mm筛的试样中小于某粒径的颗粒质量(g);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 文件代号 YJ/C001.1-2010 第1版 第0次修订 第3页共3页 第一章:土的颗粒分析试验 筛分法 实施日期 2010年1月1日 参照规程编号 T0115-1993 b通过2mm筛的土样中所取试样的质量(g); p粒径小于2mm颗粒质量百分数(%)。 5.3 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以小于某粒径的颗粒质量百分数为纵坐标,以 粒径(mm)为横坐标,绘制颗粒大小级配曲线,求出各粒组的颗粒质量百分 数,以整数(%)表示。 5.4 必要时按下式计算不均匀系数: Cu d /d 60 10 式中:Cu不均匀系数,计算至0.1且含两位以上有效数字; d 限制粒径,即土中小于该粒径的颗粒质量为60%的粒径 60 (mm); d 有效粒径,即土中小于该粒径的颗粒质量为10%的粒径 10 (mm)。 5.5 本试验记录格式如表 T0115-1。 5.6 精密度和允许差。 筛后各级筛上和筛底土总质量与筛前试样质量之差,不应大于1%。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 文件代号 YJ/C001.2-2010 第1版 第0次修订 第1页共3页 第二章:液限塑限试验 实施日期 2010年1月1日 参照规程编号 (T0118-2007) 1、目的和适用范围 1.1 本试验的目的是联合测定土的液限和塑限,用于划分土类、计算天 然稠度和塑性指数,供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使用。 1.2 本试验适用于粒径不大于0.5mm、有机质含量不大于试样总质量5% 的土。 2、仪器设备 0 2.1 圆锥仪:锥质量为100g或76g,锥角为30,读数显示形式宜采用 光电式、数码式、游标式、百分表式。 2.2 盛土杯:直径50mm,深度4050mm。 2.3 天平:称量200g,感量0.01g。 2.4 其他:筛(孔径0.5mm)、调土刀、调土皿、称量盒、研钵(附带橡 皮头的研杵或橡皮板、木棒)、干燥器、吸管、凡士林等。 3、试验步骤 3.1 取有代表性的天然含水率或风干土样进行试验。如土中含大于 0.5mm的土粒或杂物时,应将风干土样用带橡皮头的研杆研碎或用木棒在橡 皮板上压碎,过0.5mm的筛。 取0.5mm筛下代表性土样200g,分开放入三个盛土皿中,加入不同数量 的蒸馏水,土样的含水率分别控制在液限 a点 ,略大于塑限 c点 和二者 的中间状态 b点 。用调土刀调匀,盖上湿布,放置18h以上。测定a点的 锥入深度,对于100g锥应为20mm±0.2mm,对于76g锥应为17mm。测定c 点的锥入深度,对于100g锥应控制在5mm以下,对于76g锥应控制在2mm 以下。对于砂类土,用100g锥测定c点的锥入深度可大于5mm,用76g锥测 定c点的锥入深度可大于2mm。 3.2将制备的土样充分搅拌均匀,分层装入盛土杯,用力压密,使空气 逸出。对于较干的土样,应先充分搓揉,用调土刀反复压实。试杯装满后, 刮成与杯边齐平。 3.3 当用游标式或百分表式液限塑限联合测定仪试验时,调平仪器,提 起锥杆(此时游标或百分表读数为零)、锥头上涂少许凡士林。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 文件代号 YJ/C001.2-2010 第1版 第0次修订 第2页共3页 第二章:液限塑限试验 实施日期 2010年1月1日 参照规程编号 (T0118-2007) 3.4 将装好土样的试杯放在联合测定仪的升降座上,转动升降旋钮,待 锥尖与土样表面刚好接触时停止升降,扭动锥下降旋钮,同时开动秒表,经 5s时,松开旋钮,锥体停止下落,此时游标读数即为锥入深度h。 1 3.5 改变锥尖与土接触位置 锥尖两次锥入位置距离不小于1cm ,重复本 ,得锥入深度h。h、h 允许平行误差为0.5mm,否则, 2 1 2 应重做。取h、h 平均值作为该点的锥入深度h。1 2 3.6 去掉锥尖入土处的凡士林,取10g以上的土样两个,分别装入称量 盒内,称质量 准确至0.01g ,测定其含水率、 计算至0.1% 。计算 1 2 含水率平均值。 3.7 重复3.23.6步骤,对其它两个含水率土样进行试验,测其锥入 深度和含水率。 3.8 用光电式或数码式液限塑限联合测定仪测定时,接通电源,调平机 身,打开开关,提上锥体(此时刻度或数码显示应为零)。将装好土样的试 杯放在升降座上,转动升降旋钮,试杯徐徐上升,土样表面和锥尖刚好接触, 指示灯亮,停止转动旋钮,锥体立刻自行下沉,5s时,自动停止下落,读数 窗上或数码管上显示键入深度。试验完毕,按动复位按钮,锥体复位,读数 显示为零。 4、结果整理 4.1 在双对数坐标上,以含水率w为横坐标,锥入深度h为纵坐标,点 绘a、b、c三点含水率的h-w图。连此三点,应呈一条直线。如三点不在同 一直线上,要通过a点与b、c两点连成两条直线,根据液限 a点含水率 在h- 图上查得hp,以此hp再在h-的ab及 ac两直线上求出相应的两个 p L 含水率。当两个含水率的差值小于%时,以该两点含水率的平均值与点连成一 直线。当两个含水率的差值不小于2%时,应重做试验。 4.2 液限的确定方法 若采用76g锥做液限试验,则在h-图上,查得纵坐标入土深度h 17mm 所对应的横坐标的含水率,即为该土样的液限。 L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 文件代号 YJ/C001.2-2010 第1版 第0次修订 第3页共3页 第二章:液限塑限试验 实施日期 2010年1月1日 参照规程编号 (T0118-2007) 若采用100g锥做液限试验,则在h-图上,查得纵坐标入土深 度h 20mm所对应的横坐标的含水率,即为该土样的液限。 L 4.3 塑限的确定方法 根据液限,通过76g锥入土深度h与含水率 的关系曲线,查得锥入土深度为2mm所对应的含水率即为该土样的塑限 P。 根据液限,通过液限 与塑限时入土深度 L h 的关系曲线,查得h,再由图T0118-1求出入土深度为hp时所对应的含 P P 水率,即为该土样的塑限。查h- 关系图时,须先通过简易鉴别法及筛 P P L 分法 见土的工程分类及T0115-1993 把砂类土与细粒土区别开来,再按这两 种土分别采用相应的h- 关系曲线;对于细粒土,用双曲线确定h 值;对 P L P 于砂类土,则用多项式曲线确定h 值。 P 若根据液限,当a点的锥入深度在20mm±0.2mm范 围内时,应在ad线上查得入土深度为20mm处相对应得含水率,此为液限 。再用此液限在“图T0118-2h- 关系曲线”上找出与之相应的塑限入土 L P L 深度h,然后到h-图ad直线上查得相对应得含水率,此为塑限。 P P P 4.4精密度和允许差。本试验须进行两次平行测定,取其算术平均值, 以整数(%)表示。其允许差值为:高液限土小于或等于2%,低液限土小于 或等于1%。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 文件代号 YJ/C001.3-2010 第1版 第0次修订 第1页共4页 第三章:土工击实试验 实施日期 2010年1月1日 参照规程编号 (T0131-2007) 1、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细粒土。 本试验分轻型击实和重型击实。轻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不大于20mm 的土。重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不大于40mm的土。 当土中最大颗粒粒径大于或等于40mm,并且大于或等于40mm颗粒粒径 的质量含量大于5%时,则应使用大尺寸试筒进行击实试验,或按5.4条进行 最大干密度校正。大尺寸试筒要求其最小尺寸大于土样中最大颗粒粒径的5 倍以上,并且击实试验的分层厚度应大于土样中最大颗粒粒径3倍以上。单 位体积击实功能控制在2677.22687.0KJ/m3范围内。 当细粒土中的粗粒土总含量大于40%或粒径大于0.005mm颗粒的含量大 于土总质量的70%(即d 0.005mm)时,还应做粗粒土最大干密度试验, 30 其结果与重型击实试验结果比较,最大干密度取两种试验结果的最大值。 2、仪器设备 2.1 标准击实仪。击实试验方法和相应设备的主要参数应符合规范要 求。 2.2 烘箱及干燥器。 2.3 天平:感量0.01g。 2.4 台秤:称量10kg,感量5g。 2.5 圆孔筛:孔径40mm、20mm和5mm各1个。 2.6 拌和工具:400mm×600mm、深70mm的金属盘,土铲。 2.7 其他:喷水设备、碾土器、盛土盘、量筒、推土器、铝盒、修土刀、 平直尺等。 3、试样 3.1 本试验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准备试样。 3.2 干土法 土不重复使用 。按四分法至少准备5个试样,分别加入不同水 分 按2%-3%含水率递增 ,拌匀后闷料一夜备用。 3.3 湿土法 土不重复使用 。对于高含水率土,可省略过筛步骤,用手拣除 大于40mm的粗石子即可。保持天然含水率的第一个土样,可立即用于击实试验。 其余几个试样,将土分成小土块,分别风干,使含水率按2-3%递减。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 文件代号 YJ/C001.3-2010 第1版 第0次修订 第2页共4页 第三章:土工击实试验 实施日期 2010年1月1日 参照规程编号 (T0131-2007) 4、试验步骤 4.1 根据工程要求,按规定选择轻型或重型试验方法。根据土的性质 含易 击碎风化石数量多少、含水率高低 ,按规定选用干土法 土不重复使用 或湿土 法。 4.2 将击实筒放在坚硬的地面上,在筒壁上抹一薄层凡士林,并在筒底(小 试筒)或垫块(大试筒)上放置蜡纸或塑料薄膜。取制备好的土样分3-5次倒入 筒内。小筒按三层法时,每次约800-900g 其量应使击实后的试样等于或略高于 筒高的1/3 ;按五层法时,每次约400-500g 其量应使击实后的土样等于或略高 于筒高的1/5 。对于大试筒,先将垫块放入筒内底板上,按三层法,每层需试样 1700g左右。整平表面,并稍加压紧, 然后按规定的击数进行第一层土的击实, 击实时击锤应自由垂直落下,锤迹必须均匀分布于土样面,第一层击实完后,将 试样层面“拉毛”然后再装入套筒,重复上述方法进行其余各层土的击实。小试 筒击实后,试样不应高出筒顶面5mm;大试筒击实后,试样不应高出筒顶面6mm。 4.3用修土刀沿套筒内壁削刮,使试样与套筒脱离后,扭动并取下套筒,齐 筒顶细心削平试样,拆除底板,擦净筒外壁,称量,准确至于1g。 4.4用推土器推出筒内试样,从试样中心处取样测其含水率,计算至0.1%。 测定含水率用试样的数量按规定取样 取出有代表性的土样 。两个试样含水率的 精度应符合规范规定。 4.5 对于干土法(土不重复使用)和湿土法(土不重复使用),将试样 搓散,然后按本试验第3条方法进行洒水、拌和,每次约增加2%3%的含水 率,其中有两个大于和两个小于最佳含水率,所需加水量按下式计算: m m/(1+0.01)×0.01(-) w i i i 式中:m所需的加水量 g ;w m含水率w 时土样的质量 g ;i i 要求达到的含水率 % 。 按上述步骤进行其他含水率试样的击实试验。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 文件代号 YJ/C001.3-2010 第1版 第0次修订 第3页共4页 第三章:土工击实试验 实施日期 2010年1月1日 参照规程编号 (T0131-2007) 5、结果整理 5.1 按下式计算击实后各点的干密度: /(1+0.001) d 式中:干密度(g/cm3),计算至0.01;d 湿密度(g/cm3); 含水率(%)。 5.2 以干密度为纵坐标,含水率为横坐标,绘制干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 曲线,曲线上峰值点的纵、横坐标分别为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如曲线 不能绘出明显的峰值点,应进行补点或重做。 5.3 按下式计算饱和曲线的饱和含水率W,并绘制饱和含水率与干密 度的关系曲线图。 G 1+ -/G×100 s w s 或 /-1/G ×100 w d s 式中: 饱和含水率(%),计算至0.01; 试样的湿密度(g/cm3); 水在4时的密度(g/cm3);w 试样的干密度(g/cm3);d G试样土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