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修订版.doc

    • 资源ID:2625257       资源大小:429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修订版.doc

    ®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THE TECHNICAL ESSENTIALS FOR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HOUSING(2004年修订版)2004-03发布 2004-03实施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China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 Settlements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版)组织单位: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主编单位: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传统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民用产品安全健康质量监督检验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物理所、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住宅实验室、北京奥林匹克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金地远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珠海市五洲房地产开发公司、深圳市中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修 编 说 明 2001年,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和发布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1年版),并启动了以住宅小区为载体的健康住宅建设试点工程,以检验和转化健康住宅研究成果。这两项行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和高度评价。2002年又在其实践中,对健康住宅的建设理念、性能指标和支撑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修编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2年修订版),使它具有更大的指导性。2003年,“非典”疫情的突然出现,促使健康住宅引人瞩目,甚至出现有人把它“炒作”的现象。我们认为,应该加快健康住宅研究的步伐,以科学的态度积极推动健康住宅建设工作,把健康住宅引向正确、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近三年的实践以及首批首项试点工程_北京奥林匹克花园(一期)的竣工和通过最终验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在40多位专家参编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并在更大范围内征求意见,终于完成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版)的修编工作。1. 以人为本,对健康提出广义的理解,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等4个层次,从而发展了健康住宅的建设理念,从过去侧重于居住环境的健康性拓宽至社会环境的健康性,既避免了局限性,又为我们的薄弱环节强化了研究方向和途径。2. 确立以大众健康住宅为出发点,把修编工作的重点放在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解决的、广大居住者反映强烈的住宅健康影响因素,明确其性能指标的来源以及采取的措施,因而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3. 强调科学性,以科技数据为基础,建立健康住宅评估体系,健康住宅技术体系和健康住宅建筑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为贯彻健康住宅建设理念,营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提供了切实的保障。4. 鉴于住宅健康影响因素涉及面广,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有一些因素尚未能完全认识,因此明确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应该是开放型的,必须进行持续的研究,随着认识的提高和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在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版)发布之际,对各方面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致以衷心的感谢。 技 术 要 点 目 录“健康住宅”行动宣言(代序)1 总则2 居住环境的健康性 2.1住区环境 2.2住宅空间 2.3空气环境 2.4热环境 2.5声环境 2.6光环境 2.7水环境 2.8绿化环境 2.9环境卫生3 社会环境的健康性3.1住区社会功能3.2住区心理环境3.3健身体系3.4保健体系3.5公共卫生体系3.6文化养育体系3.7社会保险体系3.8健康行动3.9健康物业管理条 文 说 明 目 录1 总则2 居住环境的健康性 2.1住区环境 2.2住宅空间 2.3空气环境 2.4热环境 2.5声环境 2.6光环境 2.7水环境 2.8绿化环境 2.9环境卫生3 社会环境的健康性3.1住区社会功能3.2住区心理环境3.3健身体系3.4保健体系3.5公共卫生体系3.6文化养育体系3.7社会保险体系3.8健康行动3.9健康物业管理健康住宅”行动宣言(代序)人类居住健康问题的挑战引起了全世界居住者和舆论的关注,人们越来越迫切地追求拥有健康的人居环境。今天的住宅建设要确保居住者广泛意义上的健康,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社会的和人文的,近期的和长期的多层次的健康。地球环境哺育了人类,环境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我们应尽力制止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的破坏。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方面让我们享受了当代文明,同时又使我们容易忽视大自然赐于人类的阳光、空气和水。过分依赖于现代科技的生活方式,又容易削弱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亲密关系。回归自然,亲和自然的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当今人类共同的心声。与人居环境和居住生活行为有着或多或少、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疾病困扰着我们,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我们有责任呼吁人们制止建造工程所引起的装修病、空调病、肥胖病、呼吸病等疾病频频发生。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生活空间的功能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已不再是人与自然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乐园。居住条件恶化、环境污染、人际关系冷漠等“城市病” 到处蔓延。遏制“城市病”,改善城市功能,使城市朝着人居健康目标发展,是我们今天的历史责任。 健康住宅与人居健康工程将围绕人居环境与人类健康的相关问题,综合地制定相应对策和解决方法,以实现人类居住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致力于健康住宅与人居健康工程的开发商、厂商、建筑师、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将以居住与健康的新价值观为目标,积极促进健康住宅建设事业的发展,共同建设健康、安全、舒适的环保型人居环境。1 总则1.0.1(建设理念)健康住宅是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促进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住宅质量,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1.0.2(编制目标)为贯彻健康住宅的建设理念,建立科学的健康住宅评估体系,先进适用的健康住宅技术体系和利于推广的健康住宅建筑体系,特制定本技术要点。1.0.3(立足点)本技术要点立足于大众住宅,以维护健康为起点,向有益和增进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和完善健康住宅的建设标准,以利推广和普及。1.0.4(建设试点)以住宅小区为载体,开展健康住宅建设试点工作,旨在检验和转化健康住宅研究成果,推广成熟的成套技术,并结合工程的区域性特点和重大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形成健康住宅建筑体系提供基本经验。1.0.5(适用范围)本技术要点供专业人员使用,适用于新建健康住区与住宅的开发建设、规划设计、生产施工、物业管理、监理检测等有关单位。它包含人居健康工程科学化建设的主要内涵,是建设健康住宅的主要技术依据。对已建住宅的健康现状评估和诊断以及改造技术措施,将另行编制技术文件。2 居住环境的健康性2.1住区环境2.1.1(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应选择在适宜健康居住的地区,具有适合建设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条件,远离污染源,有效控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电磁辐射、土壤氡浓度超标等的影响。2.1.2(交通)合理组织住区内部动静交通,设置足够的停车位,防止机动车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建设连续贯通的步行通道和无障碍设施,利于步行健身,以及老年人和残疾人行走。2.1.3(交往空间)住区环境设计应为邻里交往创造不同层次的交往空间。2.1.4(视觉环境)住区建设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住区色彩协调,标志牌位置恰当,统一清晰。2.2住宅空间2.2.1(套型设计)套型设计应以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为准则,满足居住者生活、生理、心理等需求,实现舒适、健康的居住目标。套型面积取决于功能,套型功能的增量,除适宜的面积外,尚应包括功能空间的细化和设备的配置质量,与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和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居室净高不应低于2.5。住宅功能空间合理低限净面积指标见表2.2.1。表2.2.1住宅功能空间低限净面积指标项目低限净面积指标()起居室餐厅主卧室次卧室(双人)厨房(单排型)卫生间16.20(3.6m×4.5m)7.20(3.0m×2.4m)13.86(3.3m×4.2m)11.70(3.0m×3.9m)5.55(1.5m×3.7m)4.50(1.8m×2.5m)2.2.2(私密性)合理安排各种功能空间,避免各居住空间的相互干扰,以及邻里住户间的对视现象,保证私密性。2.2.3(交往空间)住宅内部的交往空间,包括单元入口、大堂、楼梯、电梯、前厅、过道、平台、走廊等居住者过往和停留的空间,属半公共半私有空间,具有楼内人们活动的公共性和社会性。2.2.4(灵活性)结构、设备及其管网布置应为住宅的可改造性创造必要的条件。宜采用大开间结构、竖向干管集中外移、横向支管不穿楼板等技术。2.2.5(日常安全)针对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儿童生活活动的安全需要,套内自然层应避免台阶和错层,设置扶手、护栏、防滑地面和报警装置等设施。2.3空气环境2.3.1(住区空气)住区空气质量标准应符合表2.3.1的规定,积极采用住区风环境优化技术,确保住区通风良好。表2.3.1住区空气质量标准参数单位标准值备注二氧化硫/m30.05日平均值一氧化碳/m34.00日平均值二氧化氮/m30.08日平均值臭氧/m30.121h平均值总悬浮颗粒物/m30.12日平均值可吸入颗粒物/m30.05日平均值2.3.2(室内空气)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应符合表2.3.2的规定,防止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表2.3.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参数单位标准值备注二氧化硫/m30.50 1h平均值二氧化氮/m30.24 1h平均值一氧化碳/m310 1h平均值二氧化碳%0.10日平均值氨/m30.20 1h平均值臭氧/m30.16 1h平均值甲醛/m30.10 1h平均值苯/m30.11 1h平均值甲苯/m30.20 1h平均值二甲苯/m30.20 1h平均值苯并芘ng/m31.0日平均值可吸入颗粒物/m30.15日平均值总挥发性有机物/m30.60 8h平均值氡Bq/ m3400年平均值2.3.3(居室通风换气)居住空间应能自然通风,尤应注意其在凹口部位的通风问题。采暖制冷期间,在外窗密闭的情况下宜有可以调节的换气装置,补充新鲜空气,并预防和控制生物、化学、放射性等有害物的污染。室内新风量标准应符合表2.3.3的规定 。表2.3.3室内新风量标准参数单位标准值新风量m3/·人30换气次数次/12.3.4(厨卫通风换气)厨房、卫生间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减少和控制空气污染。组织好进、出风口及气流走向,采用全面或局部换气设施,防止公共排风道烟气倒灌、串气和串味。公共排风道出口宜设置排风设备。设在建筑物凹口部位的厨卫外窗,凹口部位应处于负压区以保证通风的可靠性。2.3.5(装修污染)推行住宅装修一次到位,严格控制装修污染。室内装修材料有害物指标限量应符合表2.3.5-1的规定。室内装饰涂料安全性评价指标应符合表2.3.5-2的规定。表2.3.5-1室内装修材料有害物指标限量分类材料指标限量无机非金属装修材料A类B类内照射指数(IRa)1.01.3外照射指数(Ir)1.31.9人造木板、饰面人造板E1E2游离甲醛含量(/100g)9.09.0,30.0游离甲醛释放量(/ L)1.51.5,5.0涂料溶剂型水基型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g/L)270-750200游离甲醛(g/kg)0.1苯(g/kg)5不得检出胶粘剂溶剂型水基型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g/L)75050游离甲醛(g/kg)1.0苯(g/kg)5注1:室内溶剂型涂料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指标限量(g/L):醇酸漆550,硝基清漆750,聚氨酯漆700,酚醛清漆500,酚醛磁漆380,酚醛防锈漆270,其它溶剂型涂料600。注2:溶剂型涂料不准用苯做为涂料溶剂。注3:聚氨酯漆和聚氨酯胶粘剂都含有毒性较大的甲苯二异氰酸酯,前者不应大于7g/kg,后者不应大于10g/kg。表2.3.5-2室内装饰涂料安全性评价指标项目安全性指标急性吸入毒性实际无毒急性皮肤刺激无刺激急性眼结膜刺激无刺激致突变性(Ames试验、睾丸染色体试验)阴性2.4热环境2.4.1(室内温湿度)住宅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应符合表2.4.1的规定。表2.4.1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标准参数单位标准值备注温度24-28夏季制冷18-22冬季采暖相对湿度%70夏季制冷30冬季采暖2.4.2(外围护结构)建立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体系,其保温隔热性能应符合相应区域的国家节能设计标准要求。2.4.3(采暖制冷)采暖、制冷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能效比应符合相应区域的国家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空调室外机宜隐蔽、整齐安装,避免其噪声和气流对环境的影响,并应有组织地排放冷凝水。2.4.4(可再生能源)创造条件积极利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可再生能源。2.5声环境2.5.1(住区噪声)应做好住区防噪规划,集中布置住区内高噪声源,以公用区域作缓冲带,或以绿化作隔离带,并防治生活噪声,减少机动车在住宅组团内穿行。住区户外环境噪声标准应符合表2.5.1的规定。表2.5.1住区户外环境噪声标准dB(A)项目住宅周边住区内昼间55夜间45干线道路两侧住宅昼间70夜间552.5.2(室内噪声)应加强住宅室内防噪隔声措施,制定住户间和户外噪声的隔声对策,并对管道、泵和电梯等采取隔声、隔振措施。住宅室内允许噪声标准应符合表2.5.2的规定。表2.5.2 住宅室内噪声标准dB(A)房间名称标准值卧室、书房昼间40夜间30起居室昼间45夜间352.5.3(隔声)分户墙与楼板的材料选择及构造处理,应符合表2.5.3-1和表2.5.3-2所规定的隔声标准。表2.5.3-1 分户墙与楼板空气声隔声标准参数一级标准值二级标准值计权隔声量(dB)5045表2.5.3-2 楼板撞击声隔声标准参数标准值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dB)652.6光环境2.6.1(日照)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2.6.1的规定,每套住宅至少有一间居室,四居室以上户型至少有两间居室达到日照标准。表2.6.1 住宅日照标准建筑气候区号和城市类型、气候区气候区与气候区大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日照标准日大寒日冬至日日照时数()231有效日照时间带()8-169-15计算起点住宅底层窗台面2.6.2(采光)住宅室内采光标准应符合表2.6.2的规定。表2.6.2 住宅室内采光标准房间名称侧面采光采光系数最低值(%)窗地面积比值(Ac/Ad)起居室(厅)、卧室、书房、厨房11/7楼梯间0.581/122.6.3(照明)住宅室内人工照明应根据各功能空间的要求,合理选择电光源,确立灯具方式及安装位置,并确保用电安全。2.6.4(光污染)住区室外照明包括道路、广场、绿地、标志、建筑小品等的照明,其光线不得射入住宅室内,在住宅窗户上产生的垂直照度不得超过4 lx。2.6.5(日常安全)住宅楼内的公共照明(入口、走廊、楼梯等)应满足居住者行走的安全要求和心理要求。楼外夜间照明应满足人行、车行的安全要求和住区的安全防范要求。2.7水环境2.7.1(住区供水)住区内应建立完善的供水系统,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应符合表2.7.1的规定,做到水质稳定,水压可靠,宜建立定期送检制度。表2.7.1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项目限值感官性状色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15度1NTU无无一般化学指标pH硬度(以碳酸钙计)铝铁锰铜锌挥发酚类(以苯酚计)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以O2计)6.58.5450/L0.2/L0.3/L0.1/L1.0/L1.0/L0.002/L0.3/L250/L250/L1000/L3/L理化指标氟化物氰化物硝酸盐(以N计)砷硒汞镉铬(六价)铅氯仿四氯化碳1.0/L0.05/L20/L0.05/L0.01/L0.001/L0.005/L0.05/L0.01/L0.06/L0.002/L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数粪大肠菌群游离余氯100cfu/mL每100 mL水样中不得检出每100 mL水样中不得检出0.3/L(与水接触30min后),0.05/L(管网末端水)2.7.2(管道直饮水)对管道供应直接饮用净水,应采取独立封闭的循环管网。经过净化处理的用户龙头出水水质应符合表2.7.2的规定,并建立定期送检制度,设置安全报警装置。表2.7.2 饮用净水水质标准项目限值感官性状色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5度1NTU无无一般化学指标pH铝硬度(以碳酸钙计)铁锰铜锌挥发酚类(以苯酚计)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钾消耗量(以氧计)总有机碳6.58.50.2/L300/L0.20/L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0.05/L1.0/L1.0/L0.002/L0.20/L100/L100/L500/L2/L4/L理化指标氟化物氰化物硝酸盐(以N计)砷硒汞镉铬(六价)铅银氯仿四氯化碳滴滴涕六六六苯并(a)芘1.0/L0.05/L10/L0.01/L0.01/L0.001/L0.01/L0.05/L0.01/L0.05/L30g/L2g/L0.5g/L2.5g/L0.01g/L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数粪大肠菌群游离余氯50cfu/mL0cfu/mL0cfu/mL0.05/L(管网末端水)放射性指标总放射性总放射性0.1Bq/L1Bq/L试行2.7.3(住区排水)住区排水系统应实行雨污分流,设有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和排放等设施。按规定设置中水系统的住区,中水水质标准应符合表2.7.3的规定。表2.7.3 中水水质标准项目指标冲厕道路清扫消防绿化车辆冲洗pH6.09.0色(度) 30嗅无不快感浑浊度(NTU) 510105溶解性总固体(/L) 15001500100010005日生化需氧量(/L) 10152010氨氮(/L) 10102010阴离子合成洗涤剂(/L)1.01.01.00.5铁(/L) 0.30.3锰(/L) 0.10.1溶解氧(/L) 1.0总余氯(/L) 接触30 min后1.0,管网末端0.2总大肠菌群(个/L) 32.7.4(室内排水)住宅排水系统的选择,应根据排水性质及污染程度,结合室外排水体制和有利于综合利用与处理等要求确定。多层和高层住宅的卫生间生活污水立管应设置专用通气立管。采用的地漏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排水支管应以本户为界。2.7.5(雨水利用)在缺水地区应将住区内屋面和路面的雨水,经收集、处理、储存,再作为杂用水回用,或将径流引入住区中水处理站作为中水水源之一。对不便收集的雨水,宜通过绿地和渗水型地面铺材经土壤渗透净化后涵养地下水,以促进水土保持。2.7.6(景观水)景观水应自然融汇在绿化和建筑之间,岸型曲线流畅,水面与地面接近,应注意亲水空间的安全性。景观用水应为流动循环水。水景类景观环境用水的再生水水质标准应符合表2.7.6的规定,可通过物理方式、化学方式、微生物方式或生态方式进行水处理。有中水系统的住区应利用中水。表2.7.6 水景类景观环境用水的再生水水质标准项目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娱乐性景观环境用水基本要求无漂浮物,无令人不愉快的嗅觉和味道pH695日生化需氧量(/L)66 悬浮物(SS) 10 浊度(NTU) 5.0 溶解氧(/L) 1.52.0 总磷(以P计,/L) 0.50.5 总氮(/L) 15氨氮(以N计,/L) 5 粪大肠菌群(个/L) 2000不得检出 余氯(/L) 0.05(接触30min后) 色(度) 30 石油类(/L) 1.0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0.5注:若使用未经过除磷脱氮的再生水作为景观用水,鼓励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在回用地点积极探索通过人工培养具有观赏价值水生植物的方法,使景观水的氮磷满足表中的要求,使再生水中的水生植物有经济合理的出路。2.8绿化环境2.8.1(绿地指标)住区绿地率应大于35%。2.8.2(种植)绿地地形应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排水。植物以乔、灌、草的合理比例配置,以乔木为主。住区主路两侧及开阔地宜种植高大乔木。植物种类选择应适地适种,不应种植对人体有害、对空气有污染和有毒的植物。2.8.3(亲和)住区建设应科学合理地利用基地及其周边自然条件,保持住区对大自然的亲和性,体现人和自然和谐、融洽的生态原则。住宅设计应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充分接触,鼓励发展阳台绿化、墙面绿化和屋顶绿化,扩充宅前绿地,改善绿地种植质量。2.9环境卫生2.9.1(垃圾收运)多层住宅不应设垃圾道;高层住宅不宜设垃圾道,宜在每层设易清洗的垃圾收集间。推行袋装垃圾,分类收运。住区垃圾房应隐蔽、密闭,保证垃圾不外漏,且有风道或排风设施及冲洗、排水设施。2.9.2(垃圾处置)垃圾处置宜压缩外运,有机垃圾宜采用生化处理。3 社会环境的健康性3.1住区社会功能3.1.1(社会功能)住区除提供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外,还应为居住者提供如下的社会功能: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互助;提供感情上和思想上的交流;提供行为上的约束;提供闲暇的消遣和健身、保健等设施。3.2住区心理环境3.2.1(邻里关系)邻里关系是社会关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以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3.2.2(安全防范)应开展住区安全防范环境设计研究,合理安排室内外空间,积极开拓影响人行为的环境设计,营造安全氛围,以预防和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3.2.3(领域划分)应按功能要求,细致地划分住区空间层次,从公共领域、半公共领域、半私有领域,到达私有领域,创造出良好的空间秩序,促使居住者产生归属感,推动居住者自觉维护环境整洁和美观,协助建设和改善居住环境,并积极参加住区内各项社会活动。3.2.4(减轻压抑)应开展减轻住区压抑感的研究,包括高层住宅环境设计研究,增强邻里关系,提高防范性,开拓户外交往空间,吸引居住者参加户外活动。3.2.5(住宅风水)应用辨证的观点研究住宅风水,正确引导居住者理解住宅风水,创造出符合心理健康的居住环境。3.3健身体系3.3.1(体系构成)应积极推动住区健身运动,根据住区的规模、周边实际状况和当地人文社会情况,科学地建立住区健身体系。健身体系的构成分为居室空间、楼间空间、广场空间和健身会所等4个层次,并与住区内外交通步行线、住区内休闲步行线、住区内局部健身步(跑)行线相结合,形成点线相连、有机组合的健身设施群体。3.3.2(健身设施)住区规划应为健身设施提供相应空间,满足健身方式的要求并为居住者交往创造条件。可建立室外分散类、室外集中类和室内会所类等健身设施。健身设施的配置应考虑不同年龄、性别、民族以及经济收入等特点,注重老人、儿童为主体的健身专题,并考虑慢性疾病患者或残疾人等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设施。健身设施应能满足不同的健身目的,包括耐力(心肺功能促进),力量(骨骼、肌肉的能力促进)和平衡、协调的综合健身。3.3.3(组织管理)宜构筑健身体系的组织管理系统,包括简易操作的评测设施、人体机能评定(包括心理评定)、人体运动处方设定、人体运动和休闲医务监督、人体身心疲劳消除(包括心理放松)、人体合理营养补充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健康工程,实现健身的科学性,生活方式的健康性,健身与社会交融的结合性,健身与心理调整的互补性,引导和吸引居住者参与健身运动。3.4保健体系3.4.1(健康管理)应加强健康管理意识,宜建立健康管理系统化服务模式,包括建立个人健康信息卡,组织开展健康咨询、体检与诊断,根据预防控制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评估,组织实施健康促进方案并开展个案主动追踪服务和干预。3.4.2(健康教育)应建立有效获取健康保护与知识的主渠道,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3.5公共卫生体系3.5.1(卫生服务组织)应建立住区公共卫生体系,纳入所在地区公共健康建设与发展规划。居住区应设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400,开展全科诊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和信息资料管理等工作。医务和保健工作人员配备不低于住区人口2000:1,每万人口有全科医生1-2名。其位置应有70%的居住者从住所步行15分钟内即可到达,并能够通过电话等通讯方式方便地取得联系。居住小区应设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60,至少设诊断室、治疗室与预防保健室。3.5.2(医疗急救站)宜设立医疗急救站,并与120急救中心联动。3.6文化养育体系3.6.1(文化养育)应营造良好的文化养育环境,以健康向上的文化主题塑造住区的文化氛围。关注下一代的培育、锻炼和成长,鼓励人们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使住区成为培育健康人格的场所。3.6.2(文娱设施)居住区应设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不小于4000;居住小区应设文化活动站,建筑面积不少于400。3.7社会保险体系3.7.1(社会保险)应建立社会保险体系,在社会大病医疗统筹保险的基础上,探索其他商业保险方式予以补充,包括物业财产保险、运动保险、健康保险等。3.8健康行动3.8.1(公众参与)应开展健康行动促进居住者知晓居住环境水平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树立维护环境和增强健康的意识,参与各种持续性健康活动。3.8.2(业主手册)应编制并宣传健康住宅业主手册,建立健康行动准则,培养和引导健康的生活意识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住区生活品质,构筑健康住区文化。3.9健康物业管理3.9.1(管理模式)应从健康理念出发,结合住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康物业管理模式。应对健康物业管理模式的框架进行论证,研究每个特色管理环节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各项物业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培训物业管理人员。3.9.2(管理特征)应深入居住者生活之中,提供健康物业管理服务,营造和睦、团结、充满温情的邻里关系和住区环境。健康物业管理应从管理制度、公众制度到物业服务文化,实行“氛围管理,亲情服务”,强调人性化管理,营造亲如一家的氛围。应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在医疗、教育、体育、文化、保险等方面为居住者提供优质服务。通过支持和配合业主委员会策划、组织和实施住区活动,增强居住者的亲和力度,促进邻里关系的良性发展。应建立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机制、处理预案和具体处理措施,以便从容应付一旦发生的公共社会性事件。应建立住区应急沟通体系,并纳入社会应急沟通体系之中。应建立持续改进制度,根据业主调查与案例分析,不断改进居住环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修订版)条 文 说 明1 总则1.0.1(建设理念)健康住宅的建设理念反映了三方面的关系:1.健康要素和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住宅建设有4个基本要素,即适用性、安全性、舒适性和健康性。适用性和安全性属于第一层次,从适用和安全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现行的有关规范和标准由此而建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建设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即舒适性和健康性。我们往往只提舒适性,对健康性认识不足。健康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保障全体国民应有的健康水平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而且,健康性和舒适性是关联的。健康性是以舒适性为基础,是舒适性的发展。提升健康要素,在于推动从健康的角度研究住宅,以适应住宅转向舒适、健康型的发展需要。提升健康要素,也必然会促进其它要素的进步。2.健康要素和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住宅既在物质方面,也在精神方面反映出居住者对健康的需求。“健康”的概念原来只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就是人的躯体和器官健康,身体健壮、无病;精神与智力正常;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1989年WHO把“道德健康”纳入健康的范畴,强调一个人不仅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而且要对他人的健康负责,道德观念和行为合乎社会规范,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4个层次都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对健康广义的理解,将促使培养完全健康的人,进而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有利于居住者自觉维护环境整洁和美观,协助建设和改善居住环境。3.健康要素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1996年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理念。国际上为此提出了3项原则: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或合理处理废弃物以保护环境;确保居住者最广泛意义上的健康。强调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同时,要考虑健康要素,相互协调发展。1.0.2(编制目标)为贯彻健康住宅的建设理念,要求建立三大体系:1.健康住宅评估体系。为使居住者免受居住环境的负面影响,将已知或可能对居住者产生有损健康的影响降至最低点,宜根据健康住宅的总体要求,结合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在遵循住宅建设有关的国家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将非强制性的相关性能指标提升为强制性,滞后者进行适当调整,空白者予以弥补空白,建立起健康住宅评估体系,做到性能指标明确,操作性强。2.健康住宅技术体系。它是实施健康住宅,落实性能指标的保证:提倡一体化规划设计,将提升的健康要素与功能质量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工业化的建造方法融汇一起,在控制造价的条件下,求得最佳的结合点;以科技数据为基础,建立检测制度,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检测手段,提高技术体系的科学性,用以追踪和证实技术方案

    注意事项

    本文(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修订版.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