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关于守儿童现状的调研报告.doc

    • 资源ID:2618257       资源大小:320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关于守儿童现状的调研报告.doc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关于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留守儿童现状的调研报告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维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目 录一、调研背景、目的及意义21.1调研背景21.2 调研的目的及意义4二、全国及广东省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现状52.1全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现状52.2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7三、调研思路和方法83.1研究假设83.2调查对象83.3调查方法9四、古竹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104.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104.2古竹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104.3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124.4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15五、促进紫金县古竹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对策和建议185.1 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185.2 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主要教育机构的作用225.3 加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255.4 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的合作网络26六、结论26一、调研背景、目的及意义1.1调研背景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最近20 多年来,流动农村到城市流动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 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出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人口结构的“386199”现象,也就是“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仅广东省就有留守儿童95.08万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照料,对儿童正常社会化过程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往往会引发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行为和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面临突出问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在2002 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004 年以后才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光明日报在题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的报道中指出:“据有关资料显示,像安徽、河南、四川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打工的民工都在400 万人左右”。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2004年春季新学期开学之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全国性报刊更是大规模地报道了留守儿童在学业、生活及性格培养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一经提出,很快就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 年5 月31 日,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出席会议并讲话。她指出:随着大量农民在外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迅速增加,随之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非常关注这一问题,教育部将加大研究力度,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共同努力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然而,对于引起了政府乃至全社会如此高度关注的留守儿童群体,迄今,学术界还没有开展过系统规范的研究,从而导致对全国留守儿童状况的“模糊不清”。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研究方法上讲,现有有关留守儿童的信息主要来自媒体的新闻报道资料。这些媒体资料基本上是以“典型”个案为依据,它们除了因为其“典型性”能吸引人们的关心和重视之外,却无法从整体上告诉人们我国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基本情况。当然,研究部门也已经开始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但根据能够收集到的文献可以看到,业已开展过的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基本上是比较随意的“抽样调查”。这些“抽样调查”本身没有遵循严格的抽样设计,其调查结果也无法说明全国留守儿童群体的基本情况。第二,正因为研究方法上存在的上述缺陷,目前有关我国留守儿童的若干基本结论也是相互矛盾的。比如,如果要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首先必须准确地了解留守儿童的规模有多大。然而,目前针对这一基础性问题的各种答案却相去甚远。中国教育报2004 年8月15日报道,有关课题组在甘肃、河北、江苏等省开展的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农村儿童中所占比例相当高,“留守儿童占农村适龄学龄就学儿童数的47.17% ”。根据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普查时我国农村614 周岁学龄儿童数量为14135 万人。依据这个47.17% 的比例,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应达到7000 万人左右。但中国教育报的这篇报道同时又指出“按最保守的估计,农村留守儿童也不会少于1000万”。当然,这些数据都是估算数据,相互之间有所差异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在同一时点对同一对象的估计,数量变动范围从10007000 万,中间相差6000 万,这实在是一个让人难以把握的巨大“区间”,令人难以适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键要从制度层面着手。近年来,全国妇联每年都召开专题工作组会议,积极推进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政策措施。目前,中央文明办已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作为文明城市考核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出台了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相关规定;公安部门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许多地方把暂住证改为居住证。地方也出台了一批政策措施,如湖南、江苏等地把农村留守儿童特殊权益保护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细则和相关保护条例等。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1.2 调研的目的及意义古竹镇位于紫金县境西部、全镇总面积278.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6814公顷、耕地2275公顷。2005年,全镇下辖18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户数13066户,总人口为56530人。1992年经省批准成立的紫金经济开发试验区设在古竹镇,2005年9月,经省发展改革委初审公示,保留该省级开发区。就广东全省而言,河源市整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本次调研的重点主要在于研究当地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和心理健康现状。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使大学生对农村问题进行更好地深入了解,并从调研结果分析出留守现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影响,从而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偿提供好的建议,使全社会共同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成才。二、全国及广东省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现状2.1全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现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农村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据统计,2009年,涌进城市的流动人口群体近2亿人,他们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但因为种种现实状况和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在目前“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尚未打破、城市生活、教育、医疗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农村青壮年流动人口在奔赴外地时,不得不“撇下”尚处年幼的孩子,这给这个时代带来了另一个更为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指的是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目前中国有近58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其中八成以上是14岁以下的儿童。这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或生活在由母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过着由祖父母、亲戚代为抚养的“寄人篱下”的日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就像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一些问题:2.1.1数量众多仅在安徽、河南、四川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总数都在1000万人以上。按照保守估计,留守儿童在农村不会少于千万。据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在江苏、甘肃、河北、河南、湖北等省进行的农村留守儿童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总样本数的47.7%,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几乎占农村适龄儿童的一半。由此推断,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是惊人的。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刻不容缓。2.1.2教育缺失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较多的处于中游水平。留守儿童本身就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并不十分充裕,平均每个老师要管理好几个学生,难以及时关心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是上代监护或隔代监护的模式。上代监护的模式,由学生的父辈亲戚代为监护,他们更多的是管理学生的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等物质的方面,而对于他们接受教育的状况,并不能很好地关注到。隔代监护的模式,由祖辈监护人代为监护,据有关调查显示,他们对学生接受教育的关注度与他们自身的文化程度有很大正相关关系。而在农村地区,大部分中老年人,他们虽然有关心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想法,但限于自身文化水平,往往难以为他们提供任何的辅导,只能是关心一下他们的考试成绩的高低。于是渐渐地,由于缺乏了学习上的帮助和监督,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的学习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成绩好了,没人夸奖;成绩差了,没有批评。久而久之,他们甚至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态度,把本应该放在学习上的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上,从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等不良现象的出现。2.1.3心理偏差留守儿童家庭是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无亲家庭”。处在学习和成长关键期的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出现消极情绪。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隔代监护或者上代的其他亲戚朋友监护的,由于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低,与儿童情感联系也不够紧密,对儿童的物质关注多于精神关怀,导致儿童成长阶段的情感呵护长期缺失。畸形的成长环境造成了儿童心理的偏差。很多留守儿童存在乐群性低、冷淡、孤独、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弱、极度自卑或自负、少年老成、忧郁、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正确的鼓励和引导,情感交流和情绪释放途径的缺失,使留守儿童性格会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得任性、暴躁、冷漠、内向、极端。部分家庭出于对孩子的歉疚,物质上过度溺爱孩子,也助长了孩子消极性格的形成。另外,在留守儿童道德观和是非观的形成阶段,父母长辈的教育缺失,社会环境的复杂和学校教育的缺陷,使他们心理抵抗能力较低,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干扰,染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像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在历年的刑事犯罪中,留守儿童也占到相当的比例。研究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群体出现道德全面滑坡的情况,这种趋势将对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带来极大隐患。2.1.4安全问题严峻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留守儿童的安全保护知识大部分来自其家长;而社会知识大部分来自其老师。西格尔在青少年犯罪中指出:“既然伙伴和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占据中心地位,不良交往在导致青少年犯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不足为奇的。” 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阶段,他们年轻好动,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较差。同时,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照料和引导不够,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仅限于低层次的物质生活,父母的缺位以及与监护人沟通的欠缺,使得未成年人容易在同龄人中寻找情感依托和安全保护。在某些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被不良团体所引诱,走上歧路。2.2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 根据有关权威的调查,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也有接近100万,约占到了全国的1.72%。广东留守儿童大多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区留守儿童人数(万)地区留守儿童人数(万)茂名25.16梅州13.79肇庆8.21汕尾8.19清远6.86湛江5.89云浮5.35河源5.26揭阳4.44韶关3.95根据相关的二手资料,在广东省的留守儿童中,亲情失落、学业失教、心理疾病、行为偏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同样也让人担忧。三、调研思路和方法3.1研究假设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具有差异性。1017岁年龄段是个体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最关键时期,也是最为复杂多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他们生理急剧变化,引起心理上的新的变化。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突出地表现出了既不同于儿童前期,也不同于成人的过渡发展期的独特特征。心理学家重视这一时期,把它称之为“心理断乳期”,“第二次诞生期”,“暴风骤雨期”。因此,这一时期的儿童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环境。根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以及笔者走访得出的切身体验,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儿童。(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非留守儿童。(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年龄、年级、是否住校、监护类型、父母外出类型、父母的文化程度和与父母团聚的频率等方面存在差异。3.2调查对象(1)儿童及留守儿童的界定笔者以为,要解释清楚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要从儿童开始。儿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儿童指018岁的未成年人,即儿童个体心理从出生到成熟的这一段时期;狭义的儿童是指处于少年期阶段之前的孩子,即11,12岁之前的孩子。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联合国大会于195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中对儿童的理解与此类似,都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儿童”。正是基于此,笔者认为,也应从广义的儿童角度定义农村留守儿童,把学龄前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也包括在留守儿童的概念范围。因此,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一方出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18岁以下的儿童。考虑到研究的需要和调查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的那部分留守儿童,年龄在10岁17岁之间。(2)对象的选取由于条件的限制,笔者选取了广东省广州市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为调查地点,为使比较分析科学化,保证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将留守儿童放在原自然班,与非留守儿童同时进行调查,以尽量避免研究对象的回答出现“失真”现象。在古竹镇进行了中学的整群抽样以及在镇中进行随机的抽样,考虑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与理解测试量表和调查问卷上有难度,同时研究中所采用的量表的适用范围是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对认知理解程度有一定难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访谈的方式。本次研究共访问留守儿童183人,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有效问卷率81.97%。3.3调查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进行综合分析。(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该研究法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理论阐释和比较分析,帮助研究者发现事务的内在联系,找寻社会现象产生的规律性。从确定研究问题到形成结论,文献研究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它是重构过去发生过的事件和解释事件意义的系统过程,能为研究者研究教育问题提供观察的角度,能使决策者从中获益。本研究将利用各种条件通过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期刊等途径收集有关家庭教育各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搜集并整理己有的国内外研究资料,作为本研究的基点。(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也称问卷法,它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具有简洁、方便、经济等特点。针对本研究的目的,笔者设计了一份综合问卷,对留守儿童本人进行了问卷派发。(3)访谈法: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收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本研究涉及的访谈所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4)数理统计法:本研究还运用社会学分析软件spss ll.0对定量数据进行了数据分析,对定性调查资料则采用了归类分析总结的方法分析,开放性问题用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进行了分析。并采用Office Excel 2007制作图表。四、古竹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4.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次调研面向的主要对象是古竹镇的留守儿童,年龄主要集中在10-17岁之间。本次调查的访问对象共342人,其中属于留守儿童的有183人,可以反映出紫金县古竹镇留守儿童的比率约为53%。本次调查有效问卷共150份,有效率达81.97%,男女各75人,分别占有效总数的50%。从问卷回收以及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本次抽样调查访问对象数量较多;访问地点比较分散,涉及各村村民家中,古竹镇镇中心区域、古竹中学校内等;男女比例均衡,可以比较有效地代表整个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从此次调研中得出的调查结果,可以比较有代表性反映出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以及心理现状;据此次分析得出的对策和结论可以有针对性地为解决古竹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积极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可以为整个紫金县如何关注儿童的教育和心理提供参考。4.2古竹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4.2.1“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溺爱现象严重“隔代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处在被溺爱当中。古竹镇中学老师普遍反应,现在的很多学生很怕吃苦,学习上的负担稍有加重,就会有腻烦心理,出现作业不完成、抄袭他人作业、说服教育不听等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行为,其中留守儿童占了多数。4.2.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严重留守儿童的家长由于长期在外务工,便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学校便承担起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角色。尽管学校不断完善学校教育中的不足,不仅仅从学业和道德的方面教育学生,但还是无法代替家庭教育对儿童教育的重要地位。家庭教育的方式是一种最自然的,最潜移默化的、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相比学校刻板的目的性极强的教育方式来说,家庭教育是一种最理想的教育方式。如图4-1所示:52.24%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从不参加家庭教育培训,这势必影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缺少家庭的教育和家庭的氛围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图4-1 留守儿童监护人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的情况4.2.3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严重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是完整的,但家庭的作用和气氛却是残缺的。他们缺少了与父母在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感觉不到家庭所带来的温暖和安全感。在他们的内心中家庭的形象就会定格在这一瞬间,认为父母只是供养他们的人,只要给钱就完成了他们的职责,缺少了对于父母的理解和感恩之情。使得留守儿童内心缺乏亲情和信任,长此便会造成扭曲的心理。如图4-2所示,有超过50%的留守儿童有觉得他人不可信任的感觉。待他们长大成人后,也会遵行这样的原则对待他们的下一代。这样下去,必定会成为社会一大不稳定因素。儿童只有在和睦温馨的家庭中才能健康的成长,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家庭的职责和潜力,那么社会便会出现危机。图4-2 留守儿童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的频率4.3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4.3.1焦虑感、忧郁感比较严重“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的调查统计显示,有26.42%的“留守儿童”担心在外面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归来。图4-3 留守儿童生活中常见心理状况如图4-3所示,有29.03%的“留守儿童”表示在生活中常常感到心里烦躁,而另外有33.06%的人感到容易激动和烦恼。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22%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4.3.2人际关系状况不好、孤独感重“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31.21%的“留守儿童”很少参加集团活动,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64.44%的人表示不会主动与陌生的人交谈,但不抗拒,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13.34%的表不希望与陌生人交谈,甚至抗拒与任何陌生人的交流。55.30%的留守儿童虽然愿意父母外出工作,但希望他们多回家,另有28.79%的人表示不愿意父母外出打工,但是表示可以理解。16.39%的人希望与父母联系的频率为一天一次,另有38.52%的人希望一周联系一次以上。这些都表明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这并不利于他们心理和胜利的健康成长。4.3.3自信心不足、受挫能力较强图4-4 留守儿童的自信心状况自我感觉由图4-4可以看出,“留守儿童”自信心普遍不足,认为自己很优秀的仅有1.52%,而认为自己一般的有46.97%,认为自己很差的多达16.67%。由于信息不足,家庭经济等各种原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这种情况在古竹中学的学生中表现非常明显,学生普遍认为己不如人,认为考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是“不可想象”的,导致学习的热情不高,自暴自弃等极端情绪。然而,令人比较欣慰的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家庭环境使得他们从小养成照顾自己的习惯,所以思想上行为上的独立性都比较强。44.03%的人表示很少觉得感情容易受到伤害,另有17.16%的人表示从不觉得感情容易受到伤害。4.3.4学习心态图4-5 留守儿童对学习的感觉根据调查统计,21.01%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13.0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10.14%独立生活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大部分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如图4-5所示,有64.9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的热情忽高忽低,因此,他们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另外,由于家庭环境等因素,很多留守儿童表示在家中学习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图4-6所示有11.85%的人表示学习总是被干扰,另有41.48%的表示偶尔受到干扰。学习环境不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成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需要引起学校以及家长的重视。图4-6 留守儿童学习受干扰的情况4.4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4.4.1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监护人的不正当教育(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留守儿童”年龄多处在717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依恋理论指出,人们在未成年时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他们成人之后亲密关系质量好坏的重要决定因素。还有的研究表明,父母在孩子越小的时候外出打工,对儿童焦虑水平的影响越大,父母早期离开孩子,甚至会引发儿童的特质焦虑。根据调查结果显示,34.85%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5.15%平均每月联系一次,42.42%表示不定时的联系,7.58%的很少联系。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调查结果表明,21.01%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13.0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10.1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就把儿童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管孩子的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重任,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礼貌,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生就更加难管了。4.4.2学校、个别教师关爱不足(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校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将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很可能是我国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传统体制所衍生出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保障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等,都形成了排斥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阻碍了农民工在城市长期生存下去,而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这样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学校教育的肩上。研究显示:在学校中,父爱缺失的儿童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学习成绩低,同伴关系紧张,进而表现出违纪和犯罪行为等问题。因此,针对这类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但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尤其是比较闭塞的农村学校的心理教育领域却仍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究其原因,应试教育难逃其咎-追求高分、高升学率,已成为不少校长和教师办学的思想基础。这就使得一些学校的教育重智育、轻心育,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放弃了对他们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学校教师的不当教育也成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不当的学生观,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留守儿童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4.4.3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首先,社会环境的复杂造成了留守儿童心理抵抗能力降低。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正确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而各地对此的重视程度也各有不同。农村中小学周围存在许多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难于抵挡的诱惑。同时,电视和媒体中充斥着种种暴力和血腥镜头很容易影响缺乏判断能力和防范能力的孩子们,他们会通过学习模仿,结成团伙,崇尚“江湖义气”,若受到不良的引导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目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时下,农村的“闲人”太多,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五、促进紫金县古竹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对策和建议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导致留守儿童大量存在且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大量农民因无法从农业所得维持家庭生计而被迫离开自己的田地、家乡而进城务工。但就此所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同时又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政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并且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趋势也并非在短时间能够改变,因而在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上,也不能只专注于经济方面,而要考虑从各个角度着眼,结合当地社会具体情况以及学校、家庭与留守儿童家庭三个方面制订解决该问题的对策。5.1 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5.1.1 打破户籍束缚,建立和健全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相关政策法律首先,要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给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城市居民待遇。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仍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下去,为了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最关键的是要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束缚。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以城市居民待遇,使其在收税、社会保障, 特别是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并确保留守儿童跟随父母到达城市后有学上, 上好学。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其次,要将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部分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很多城市学校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对外地孩子进入本地学校设置障碍,巧立名目,多收费,乱收费, 致使很多农民工子女被拒绝在城市学校的大门之外,又重新变为农村“留守儿童”。要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落实,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的监督机制。对那些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确保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帮助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解决孩子留在家乡的后顾之忧。5.1.2 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在未来一段时期还可能逐步增加,这个相对弱势群体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的未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仅靠教师的责任心、妇联的爱心难以整合社会资源共同

    注意事项

    本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关于守儿童现状的调研报告.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