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论文论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作用.doc
-
资源ID:2617159
资源大小:60.5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论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作用.doc
论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作用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他们的孩子就“被留守”成了留守儿童,随着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大众媒体的影响扩大等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困难和不利的影响。深入分析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探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解决策略一、教育在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留守儿童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教育对留守儿童个体社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整个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奠基,学校教育则是一个不断强化升华的过程,大众媒体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辅助,三者互相作用。1社会化的含义及儿童社会化的内客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的公认的行为方式,其最后的结果是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所形成的生活观、价值观等均影响个体后期的行为,因此,儿童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儿童社会化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社会生活技能的养成。这是儿童社会化内容的第一层面,是首要的基本的内容,它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谋生技能。(2) 社会规范的内化。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为了调整人际关系,正常的社会秩序,社会必须对每一个人的行为有所要求与制约,由此形成一系列的社会规范。个人的行为只有符合了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被社会认可、接纳,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就是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3)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人格包含着一个人道德情感、行为准则、智能、气质、意志和协调相融等诸多特质,是个体内部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化过程就其内容来说是人格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始于人的生命之初。(4)社会角色的学习。角色主要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与自己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相匹配的行为模式。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以各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交替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所以,每个人都要进行角色学习,如学习与角色有关的权利与义务,学习适合于角色行为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及有关价值观念等,以便在社会生活中尽可能减少角色行为的偏差和冲突。(5) 确立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生活目标就是个人的理想追求,而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和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等。价值观念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社会化,一方面要把社会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另一方面又担负着培养个人价值观念的任务,使个人的目标和他的价值观念协调起来。2、家庭教育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奠基石人的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实现的。家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社会化途径所无法取代的。家庭培育着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面对面的富有感情的交往”【1】。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会在个体社会化中建立一种信任,自信,同时教会他们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即风俗习惯,道德礼仪,法律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家庭不仅要给孩子树立思想认识的模范,还要尽可能的开发孩子的智力,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大脑还是“一片空白”,作为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家庭应该以恰当的方式开发孩子的智力,父母的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3、 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规范的,模式化的社会化过程家庭是一个范围较小的概念,是整个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基础,但学校教育则是从另一种高度来系统的,规范的对孩子进行社会化。学校教育拥有比家庭教育更丰富,更合适的资源。学校的教育课程是统一的,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学校教育提供一个更大更高的平台,在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里提升了一个高度,这就是社会化过程的一次飞跃。4、 单纯的家庭-学校模式会给社会化过程造成不平衡,这需要大众媒体教育的调节成长与环境是不能分离的,而家庭、学校教育提供的都是一种较为积极,偏好的环境。但失衡的社会化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在家庭、学校这样的环境下,儿童容易形成正面的,乐观的,单一的观念。当步入社会这个大熔炉时,会措手不及,会产生畏惧,自卑等心理障碍。此时,正是家庭和学校让孩子走出去的最好时机,锻炼儿童的判断力,自我评价,自我提升等。而现代社会媒体的普及率已经非常的高,各种信息铺天盖地,正在成长的儿童缺乏辨别真假虚伪的能力,家庭、学校、大众社会要相互作用,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这样儿童的社会化才会得以顺利进行。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而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的解决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具有重大意义1、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科学发展。教育是民生是本,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整个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是抓住了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健康的儿童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2、破除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体制,促进教育公平。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在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理念、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各方面同城市学校相比都还有很大差距,能够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已经是困难重重,在目前情况下想要实施比较规范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教学方案几乎没有可能。这就使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缺失的教育资源在学校仍然得不到补充,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能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3、防止不稳定因素的出现,促进社会和谐。孩子们课余时间无人管无人看,长期混迹社会,很容易染上恶习,常常拉帮结派、聚众斗殴,形成不稳定因素。社会的精心呵护,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健康成长。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4、落实文化惠民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留守儿童广泛地存在于广大农村,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以及对此问题的深度介入,可以使最终产生的新载体不仅成为孩子们的乐园,也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不断丰富基层文化生活。5、以人为本,推进农村素质教育。优化农村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可以引入新资讯,让农村的孩子有了发挥个人专长的广阔空间,有针对性的特长辅导,补偿了留守儿童课外学习的不足,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防止了心理问题的产生,提高了农村素质教育的水平。6、为进城农民工解除后顾之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贡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无法替代的,但他们的子女的成长却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作为整体受益者,社会有责任反哺留守儿童,为进城农民工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贵州实地调查结果分析(一)整体数量规模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贵州目前没有确切的留守儿童数据统计,但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农村没五户人家至少有一户是父母都外出务工的。贵州省2003年外出务工人数为435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比例的13.5%,2004年上升到477.6万人,占比达14.68%,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且呈继续上升趋势。【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总数及农村儿童总数中都已占相当比例,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具备一定规模。(二)留守儿童的地域分布就全国范围来看,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人口流出大省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主要有四川,湖南,贵州,河南,福建,江西云南等省份。在贵州,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同时,贵州又是一个农业不发达的省份,贵州当地经济欠发达,外出务工的大多数是少数民族,贵州的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是一大特点。(三)监护照料者年龄统计监护照料者年龄占全部调查者的比例小于60岁70%祖父在70岁以上6.27%祖母在70岁以上4.11% 以上对贵州的实际调查数据表明,面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高龄监护者精力有限,照料儿童对他们已成很大的负担,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父母都不在身边,家庭教育缺失就产生了,这将对留守儿童个体社会化产生不利影响。(四) 教育程度。 经过我们为期十天的走访调查,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照料者是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主要为小学程度或未上过学者。与祖父母相比较,留守父母的受教育状况稍好但也较低,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留守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相差不大。由于监护人的教育程度较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欠缺,这对留守儿童的个体社会化造成了一种无形的障碍。(五)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环境调查统计数据分析总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0份。家 庭 生 活 环 境占全部调查者的比例与妈妈生活在一起53.4%和爸爸生活在一起3.0%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4.9%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27.3%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4.1%寄养在别人家里0.9%单亲家庭56.4%隔代抚养32.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以”单身家庭“居住的占了56.4%,隔代抚养占了32.2%,这集中的反映了当前我国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家庭教育缺失严重。(六)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求帮助的对象情况分析:整体情况第一倾诉对象学习上的烦恼生活上的烦恼教师67.0%34.0%同伴24.1%33.9家人8.9%28.8%非住校留守儿童第一倾诉对象学习上的烦恼生活上的烦恼教师61.5%36.8%同伴26.6%39.7%家人8.1%19.2%非留守儿童情况第一倾诉对象学习上的烦恼生活上的烦恼教师52.0%14.3%同伴34.9%44.5%家人9.7%36.1% 从上面三张表的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更多的是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这就进一步间接导致了学校教育和大众教育的缺失,这是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可怕的缺失,因此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是很大的。(七) 留守儿童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调查统计面临的问题占全部调查者的比例很少与父母联系23.9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79.3非常想父母65.0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8.4拉帮结派、打架斗殴12.3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17.5害怕陌生人40.0遇到困难自己解决45.5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3.5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25.3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49.1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11.9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心理问题尤其重要,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思想上、心理上和一般的孩子存在着差异。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原因分析(一) 家庭原因 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人生下来面临的第一个环境便是家庭 。家庭是每个人首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血缘关系则注定了父母将要给子女上人生首堂课, 将会塑造孩子的人生模型。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的人格成长过程中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以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环境的改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多数留守儿童会出现害怕、焦虑等心理现象,缺少心理上的支撑,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不信任感,从而自卑而孤独。这种影响对那些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则更加明显和突出,如果这种情绪长期积累,对其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不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而且会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监管不力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由于我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以及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等因素,父亲外出打工是当前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主要模式。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以母亲在家的单亲监护为主,由于许多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家务、活负担过重,且由于在隔代监护的祖辈人中,其文化程度则更低的原因,造成了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校外的学习基本没有人辅导的现实,从而使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着严重监管不力的问题。(二)社会原因户籍桎梏而导致的学费昂贵和求学无门是造成留守儿童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自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我国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围绕解决 “三农 ”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 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 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 。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 、就业 、教育、 生活水平等起到牵制作用。没有现居住地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现居住地无法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或者由于教育的产业化,向外来人口收取高昂的学费,导致大量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在流入地的学校读书。2.农村基层政府的不重视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又一根源。受经费和思想认识的限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农村基层政府的足够重视。他们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自发状态。(三)学校原因 目前,由于我国农村学校缺乏科学的育人理念,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农村学校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只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而缺乏法律常识、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缺乏培养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世界观的教育,缺乏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学校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这些因素无疑都会促使留守儿童大面积失学和辍学。同时,由于个别教师素质较低,教育未成年人时不顾忌其心理承受能力,任意伤害其自尊心,甚至打骂学生,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学校也很少召开家长会,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互动几乎没有,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作为儿童社会化一个重要场所的学校,其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和填补。(四)留守儿童自身原因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缺乏法律、生理安全方面的知识,再加上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好坏、交友不当,很容易被一些坏人引入歧途,从而导致严重问题的发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留守儿童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其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由于长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加上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导致情感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心理和性格朝着非健康和非积极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其他的孩子。 总之,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5800多万的群体的问题,他们的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他们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是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为未来的新农村建设注入生命和活力。因此,我们经过调查后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在解决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上有所作用。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一) 帮助和引导广大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家长要树立高度的教育责任感,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将孩子扶养教育成人,不仅是宪法赋予每一个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因此,家长应具备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在完成教育子女这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中,不要借口发展经济等原因,忽视家庭教育,甚至放弃教育。每一位家长应尽力承担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教育好子女。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有积极的变化,也有一些消极的倾向。孩子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 正确认识这些变化,并不断矫正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将孩子教育成人。 (二)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城乡壁垒。 留守儿童大量出现与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家人团聚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政府应该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以保证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作,实现儿童正常社会化。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教育中,尤其要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儿童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影响下成长并逐步社会化的。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是基础,重在情感熏陶;学校教育是主体,重在理论教育,正面灌输;社会教育是前二者的延续和补充。三者只有进行合作, 调统一,优化管理,形成科学的育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儿童社会化的作用。(三)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 只有国民人均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才能提高。要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能富裕,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留守型家庭,从深层上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路径。因此,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问题,是当务之急。贵州的经济底子薄,发展缓慢,加快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能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首先,政府要适当调整宏观政策,从资金、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大力扶持农村及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再次,基于贵州省是一个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地区,当地政府要加大旅游投入,挖掘旅游发展潜力,充分利用特色文化及旅游资源,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进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四) 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 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双休制的建立,使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了。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当前也具有了建立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五)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六)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 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广播、司法、财政、劳动、卫生、民政、工商、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市场净化、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对各部门已有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要分析整理,使其更具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七)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的建立,鼓励社会多种力量的参与。 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目前,在我国这个系统尚未确立,政府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组织的作用,在农村综合扶贫的措施上充分考虑留守儿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成立一些生产和生活互助小组,减轻留守儿童的家庭负。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八)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类社会宣传,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来,使各界各类人士共同来探讨和研究,从而使农民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 目前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不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引起社会的重视,加大媒体宣传,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监控和研究机制,不断总结已有经验,并结合新出现的问题加强合作与交往开展联合研究,共同探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宣传橱窗、标语画册、公益广告等宣传载体功能,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紧紧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各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2】贵州省外出务工农民意外伤害保险调查报告. 贵州省保监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