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性研究.doc

    • 资源ID:2615003       资源大小:21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性研究.doc

    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性研究董广芝夏艳霞来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将社会实践工作与大学生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对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文明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活动的德育实效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习惯。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志愿者,以“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从思想、情感、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对那些外出打工子女,包括单亲家庭子女、孤儿等,进行帮扶和关爱,鼓励他们勤奋学习,引导他们积极进取,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弥补他们亲情的缺失。这项活动不仅使大学生提升了思想境界,增强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实效性,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文明和进步。因此,我们对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中德育实效的考查应该是多角度的,可以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进行考查。(一)从社会层面分析,有利于美德的传承和社会的和谐首先,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尊老爱幼、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在人格的塑造、思想品德的培养方面有独到的作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德育过程的本质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把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也就是说,德育过程主要是道德的社会继承过程,或道德的社会传递过程。而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所以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不容小视,高校德育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古人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一种道德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自己的爱心行动将中华民族传承下去,接受帮助的孩子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逐渐塑造个人的品德,他们也会将自己的爱心传递下去。其次,有利于社会的和谐。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儿童的顺利社会化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避免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从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事实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普遍存在感情淡漠,上进心不强,性格孤僻的特点。调查显示,30.5%的孩子很少和父母或监护人沟通,22.6%的孩子孤独没人聊天,14.1%的孩子缺少老师和家长的关爱,37.18%的留守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他们缺乏热情和进取心,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的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成了“问题儿童”,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留守儿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特殊时期的必然产物,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和教育工作关系到亿万个农村家庭的幸福,关系着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大学生志愿者依托社会实践活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对刚好处在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留守儿童进行引导、教育、帮助,作为家庭教育的援助力量,不仅可以弥补家庭教育亲情的缺失,而且可以促进留守儿童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维护社会的和谐。(二)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既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渗透教育作用,更要激发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其内化为他们自我学习与成长的动力。德育目标从本质上是实践的德育目标,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促人学知识,又要育人正品行,追求做人与求知的统一。没有无目的的教育,更没有孤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化为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学校教育主要是从课堂上获得间接、系统的理论知识。而“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对知识缺少深刻的把握。通过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活动,同学们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祖国发生的举世瞩目的变化,对国情、民情、乡情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了他们潜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学会了主动地去承担、去体会,在帮扶的过程中无形地受到了教育、得到了提高,将学校的理论教育和自我的实践教育、道德教育和个人道德修养有机结合起来,促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学习理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现从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转变,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逐渐达到“自律”“慎独”的道德境界。(三)提升了大学生素质,提高了德育学习的实效性首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直接感受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发展带给他们的幸福生活,对于艰苦奋斗缺乏亲身体验。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方法简单、片面,看问题比较偏激。大学生志愿者们通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直接面对贫瘠、落后的农村和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城乡的巨大差距,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使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了碰撞,知道了自己现在生活条件的优越和幸福,逐渐地端正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树立起感恩父母、学校、社会的思想和珍惜意识,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学会无私奉献。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各种能力。在关爱实践中,大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他们认识到了生命价值的意义在于奉献,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此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填补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鸿沟,并且激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其综合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升。其次,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时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理论性、思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实践性,离开了时代,脱离了实践是很难学深学透的。有了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真实的体验之后,大学生就提高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延伸和第二课堂,能切实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的一体化机制,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思维能力、融通能力以及对事物真伪善恶的辨别能力,从而使其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境界,而这样形成的道德理念也必将更为持久和牢固。二、以关爱留守儿童为载体,构建提高90后大学生德育水平的长效机制马卡连柯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沟填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作为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的一个载体,为大学生激发、蕴蓄美好真挚的情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不成熟的心理定势,有效地调动了大学生自身道德构建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大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关爱他人,珍爱生活,奉献社会。为使关爱留守儿童这项活动健康、有效地开展下去,必须构建长效机制。第一,建立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德育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是德育的基础,德育中蕴涵着“实践精神”。完整的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等因素的统一。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才能将一定的道德知识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才能提高个体道德修养水平。道德就是自我约束、自我制约,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所以康德说:“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想它就越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就说明了道德对人有压力,道德不像法律那样带有外在的强制性,所以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因此,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应该把它变成学生一种自觉的行为,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德育实践教育基地是顺利开展德育实践的基本保证、基本载体和基本培育点。没有稳定的合适的基地,德育实践活动也难以收到实效。德育实践基地的建立是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经常化的一种手段。为大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能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体验探索,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进行道德判断,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将高尚品德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最终实现以德立身。我校在各中小学建立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辅导站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实践教育基地。第二,优化考评机制,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德育学分管理。按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教育,以独立的主体身份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的原则,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考核评价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总学分中单独设立4学分为实践学分,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思想、智能收获以及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的完成质量来判定是否合格,最终形成学分,记入学生学分档案,纳入教学管理。教育引导学生在关爱留守儿童德育实践中认知、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提高,实现知行统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第三,建立激励机制,营造人人争当先进,为留守儿童争献爱心的氛围。要不断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激励机制,全面推进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定期召开座谈会,介绍每个人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经验。加大奖励力度,设立实践教育专项奖学金。对于关爱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并大力弘扬其先进事迹。做到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情况与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与奖学金评定挂钩,与评选先进个人和集体挂钩,与团员民主评议挂钩。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的激励机制,将使关爱留守社会实践真正实现有机运作、自我驱动和有序发展。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2庄严.大学生实践教育指南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95.

    注意事项

    本文(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性研究.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