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未来教育与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业务学习.doc
英特尔未来教育与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一、英特尔未来教育进入中国n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是由美国Intel公司提供资助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从1999年至今已在印度、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中国等40多个国家培训了6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n 2000年,正当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时候,英特尔未来教育来到中国,走进我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中小学校园和大学课堂, 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在千万中国教师心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人们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着同样的感受。英特尔未来教育在中国教师心中产生了巨大的震撼。 n 2000年,“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教育部师范司的指导下,在上海和北京试点。 n 2001年开始在中国许多省市进行推广。n 2002年, 全国有18个省市参与,11万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n 2003年,有10所师范院校开始对师范生进行培训。n 至2004年止,全国已培训教师40万人。n 2005年有10万名教师参与培训。n 2006年,教育部正式确定“英特尔未来教育”纳入我国的教师培训项目。n 至2008年底止,已有100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n 今后五年,将在全球培训教师1000万,在中国培训100万英特尔教育计划的内容:n 英特尔教育计划是面向全球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长期的教育计划,旨在推动教育创新,培养能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英特尔教育计划每年将向全球50个国家投入1亿美元的资金。n 英特尔教育计划包含多个项目,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 ¡°英特尔高等教育¡±项目、¡°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项目等,英特尔公司还将帮助中国100所高校建立实验室。二、英特尔未来教育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面向21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n 以学生为中心; 社会性; n 民主性; 合作性; n 体验性; 研究性; n 反思性; 自我导向性; n 真实性; 发展性; n 完整性; 终身性。 2、中国的教育现象n 1)中国学生现象:小学生跑(到处学特长班),中学生早(清晨起来背书),大学生睡懒觉(高考过了)。3)高分低能现象:内地某年有4848名学子报考香港大学,经过港大的文法和论文的笔试后刷掉一半,在后来的由十多名教师组成的能力面试中,竟有11名省市高考状元落榜。4)象牙塔能力现象:现在很多学校规定,教师一年必须完成若干篇论文,结果,中国教师的论文全世界可能最多,但真正有用的论文太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竟然位于第200名以后!启示:培育学生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5)关于能力问题:n (1)人的能力有:体能,技能,智能n (2)人的各种能力的投入成本和对社会财富的贡献,见下表: 3、我们的责任: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技能n “多元智能”理论与人的职业取向:n 1)语言文字智能 (适合做: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n 2)数学逻辑智能(数学家、税务、会计、统计、科学家、电脑软件师)n 3)视觉空间智能(向导、猎人、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画家)n 4)身体运动智能(演员、舞蹈家、运动员、雕塑家、机械师)n 5)音乐旋律智能(作曲家、演奏(唱)家、音乐评论家、调琴师)n 6)人际关系智能(心理学家、领导人、公关、推销人员)n 7)自我认知智能(心理学家、神职人员)n 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不是传授知识,n 而是发现、培育学生的能力4、英特尔未来教育与应试教育比较1)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分析 2)英特尔未来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奥秘5、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精髓 盯住一个目标: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n 把握一个核心:问题设计n 贯彻三条主线: 一是信息技术的利用 二是教学方法的设计 三是评价工具的使用n 运用五种方式: 自主、交互、探究、讨论、体验式教、学方式6、英特尔®未来教育带给我们的启迪n 1)看到了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2)了解到国外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n 3)走出了以课件为中心的误区4)反思了自己习惯的教学行为方式的不足n 从关注技术上升到关注教学法、关注教研;n 从关注教师的发展到关注学生的发展;n 5)体验到了新型教师培训模式三、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效果 英特尔未来教育采用在做中学,强调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倡导以学员发展为本的培训理念。计算机技术在培训过程中不再是主要的学习内容,而仅仅作为学习的一种普通工具。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培训充分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教师培训模式。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课程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改革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鲜经验,通过这种培训的确有助于促进我们的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模式革新。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惟一的最佳信息化教学模式。事实上,它提供的教学模式也有可以改进之处,我们应该在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勇于探索,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新颖教学模式。 刘亿丰 200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