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毕业论文.doc
浅谈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许多孩子从小在溺爱中长大,不懂得关心别人,在性格情感方面存在着缺陷,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新时期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对中小学生关心他人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循序渐进,讲究方法,同时还要消除他们的自我中心性,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德,学会关心他人,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小学生 道德品质 教育方式 关爱他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人的道德品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未来一代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已经影响到未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因为,这一代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关爱,多数学生形成自我为主的思想,不懂得关心别人,这样将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后果。“关心”的品质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它的形成离不开人的整体素质,同时又有助于促进整体素质的发展。在学会关心的教育过程或氛围中,自然地培育了人的同情品质。人具有关心的品质,有可能成为其他方面优良品质的生长点,为其他方面优良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或迁移到其他品质中。“学会关心”教育是关怀整体人的“全人教育”,“学会关心”的理念充满着人的知情意统一的整体生命意味,它反对割裂知情意。实施“学会关心”教育,根本目的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关心人的精神成长,培养学生的关爱精神和富有关爱精神的完全人格。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面临的竞争挑战的态势愈发严峻,就连中小学生的考试竞争、升学竞争和学习竞争也日益浓烈。如何创设健康的竞争环境?要想世界的未来出现更加美好的前景,竞争必须与合作进行有效联结,而合作的重要条件就是要学会“关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中指出:工业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损人利己的驱使,对为社会服务和树立对社会利益的责任心越来越没有兴趣,恢复关心价值已势在必需,21 世纪的教育将以学会“关心”为根本宗旨和主要内容。可是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由于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许多家庭患上了“四二一综合症” ,即:四个老人和一对父母共爱一根独苗。对孩子的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小学生往往存在性格、情感等方面的缺陷,简而言之,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关心别人,该如何关心别人。俗话说:“教育德为先”,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世纪所需要的人,也才能配得上是世纪的人。学会关心他人既是继承我国优良传统的基础工程,也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许多革命伟人,许多英雄模范,他们之所以有高尚境界,其道德基础就在于“关心他人”。 结合电大二年多来的学习,以下我就如何对学生进行关心他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谈谈自己的见解。一、遁序渐进,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不同的人 (一)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家人 现代社会许多家庭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其地位高人一等。孩子受到特殊待遇,往往觉得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应该的、必须的,自己理应受到周到的照顾;反之,当爸爸妈妈需要帮助、需要安慰时,孩子从没想到要关心爸爸妈妈。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必将养成孩子自私自利的个性。爸爸妈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孩子连自己最亲的人尚且不关心,人们还能指望他关心其他的人吗?因此,关心他人应首先从关心爸爸妈妈做起。中小学生关心爸爸妈妈,既可以体现在细小的方面,如每天问候下班的父母,主动请父母休息,关心父母的健康,也可以表现为给父母过生日,当父母生病时主动照顾等。教师可以与孩子的家长沟通联系,让家长也认识到:作为长辈的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为孩子树立互相关心的榜样,这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餐桌上,我们在给孩子夹菜的同时不忘给孩子的爸爸(或妈妈)也夹一筷;出门前,在给孩子整装的同时也忘叮嘱孩子他爸一句;外出购物,在给孩子买玩具衣物的时候,也不忘和孩子商量给爸爸或妈妈买一样什么东西;一个西瓜切开来,总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偶尔一方不在,总是跟孩子商量着剩下三分之一给爸爸或妈妈吃让学生懂得怎样关心父母,这是关心教育的第一步。 (二)教师要配合家庭,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老师和同学 中小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除了家庭之外,其次就是学校。在学校里,学生交往和交流的最主要的对象是老师和同学。可以说, 学校就是中小学生除了家庭之外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是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场所。不关心老师和同学的学生,很难想像他长大成人走上社会后会关心他人。因此,对于可塑性很强的学生,教师就要注意做好学生关心他人的教育。教师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教育学生懂得老师工作辛苦,应尊重老师劳动,听从老师教诲,特别要虚心听取老师的批评。 2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应该提醒学生不要忘了向老师报喜,表示感谢。 3提倡学生亲近老师,老师有困难要帮助,老师生病要慰问,遇到节日去看望老师。 4关心同学则可以是当同学学习、生活上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给予尽力帮助,同学有病去看望慰问,不要欺侮小同学,不要占同学小便宜等等。 (三)配合家庭教育学生还应该关心邻里,学会分享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良好的邻里关系是一种人际美德,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快乐。 另外,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5 岁以上孩子就需要伙伴。为了摆脱孩于的“孤独”和“自我中心”,应该让学生搞好邻里友谊,让学生到邻里“串门” ,邻居要借东西让学生热情地送去,邻居家有困难尽力去关心帮助,邻居家有病人时能去探访慰问,遇到喜事可以相互祝贺。 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的教育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教育学生关心别人,让孩子学会分享很重要。这里的分享既要教孩子学会分享,还要家长学会分享,而家长学会分享更易被忽视。舔犊之情使为人父为人母们都宁肯亏了自己也不愿怠慢自己的孩子,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尽数都往孩子面前堆。一边担心着孩子会发展为不关心别人的冷血儿,一边又在做着阻止孩子学会分享的蠢事。经常会发生这样一幕:孩子诚心诚意请家长分享,家长却坚决推辞,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分享,也不肯接受,谢绝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了谦让与分享。因此,家长自己首先要学会分享,坦然地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成为孩子分享的对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当然乐于与别人分享,不会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自然而然在想到自己的同时,也会想到别人,从小就可以在孩子的心目中播下关心他人的种子。 (四)学生应该关心其他一切存在困难而需要关心的人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自古以来,无论是在人类社会还是在自然界,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但是,人类与其他自然界的动物不同。其他动物靠本能弱肉强食地生存着,而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能自觉地选择互助合作的生存的方式。人类能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动物,延续至今,靠的就是聪明地懂得人类不仅存在着竞争,还应当促进合作。人类之所以能生存并持续发展,就在于人能够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教育学生关心社会上一切需要关心、需要帮助的有难之人,这才是人类的最高境界,是“关心”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以上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关心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还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语告诉我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中有着特别重的分量,教师是学生最易模仿的对象。因此,要想真正教育好学生,教师自己先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不仅是老师,还应包括家长。 “正人先正己” 、教子先“修身”,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巨大的影响。有的父母也教育孩子要学好,自己却不能有好的示范。这样的教育不仅没有什么效果,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广告说的好, “心动不如行动” ,教师与父母都要作好“活教材” 。 二、讲究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 (一)正面教育法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要形成关心他人的的言行,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学校可以利用其作为教育基地的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灌输式的教育。 例如,学校可以利用思想品德课,由老师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关心他人的思想。再如,学校可以经常请一些有关的专家或先进人物到学校给学生讲相互关心的事例和关心他人的重要意义。班主任老师及其他任课教师也应该注意利用其班主任工作或讲课内容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关心他人的教育。 (二)体验法“体验法”。即开展一些活动,为学生提供和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转换角色,或身临其境,体验需要关心和帮助时的心情,感受受到他人关心和帮助时的快乐。例如,可以在学校开展“假如我是爸爸妈妈”、“假如我是残疾人”、“当我身处异地身无分文时”等活动,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生存体验等等。 (三)交流法“交流法”就是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例如,利用班队会或晨会让学生相互交流关心他人的具体事例和感受, 通过同龄人的言行,促进学生形成和提高关心他人的自觉性。 三、克服小学生的社会自我中心性, 培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好品德我国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规模较小,孩子越来越成为家庭的中心。现在的不少学生,由于受“众星捧月”的家庭环境、封闭的邻里关系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他的周围环境漠不关心的不良品质,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可以想见,对现在的孩子如果不从小就强化合作和关心精神,将来的社会将充满危险。有一则名为天堂与地狱的寓言,其大意是这样的:某人想弄清地狱与天堂的区别,于是他先来到地狱,发现尽管地狱里不乏山珍海味,但地狱里的人都饿得面黄肌瘦,原因是地狱里的人吃饭用的勺子的把儿都有两米来长,把儿太长,很难将食物送进自己的嘴里。他又来到天堂,他发现天堂里的人吃饭用的勺子也是把儿两米来长,但天堂里的人个个红光满面,原因在于他们是用勺子把饭菜舀起来,分别先送到别人的嘴里,相互喂着吃。 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这么一个道理:人们只有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才能生活得美好。这恐怕就是寓言中天堂与地狱的区别。 的确如此。自古以来,无论是在人类社会还是在自然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但是,人类与其他自然界的动物不同。其他动物靠本能弱肉强食地生存着,而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能自觉地选择互助合作的生存方式。人类能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动物,延续至今,靠的就是聪明地懂得人类不仅存在着竞争,还应当促进合作。(一)“角色转换”是解决学生“自我中心”的好办法 “角色转换”就是转换他人位置去实际体会别人的需求、感受。就孩子把他人的文具盒弄坏一事,我联系了孩子的父母,我问:“要是你的孩子心爱的文具盒被别人弄碎了,孩子心情会怎么样,家长心情会怎么样?”孩子只有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就与别的孩子“调换”了位置,就会感到难过、心疼,就会为自己的行为不安、羞愧。“角色转换”能很好地起到弱化“自我中心”的作用,帮助儿童从自己角度出发转为能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形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二) 教师与家长的身教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和父母的一言一行要为学生作表率。俗话说: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学生的思维直观、具体、好奇心,模仿性强,教师或父母的举止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反映在行动中,如王佩同学看见母亲细心照顾体弱多病的父亲,不顾在田间工作的劳累,不嫌麻烦给丈夫做可口的饭菜、擦澡、洗衣服、换被褥等,买来好吃的东西先给病人吃,为子女做出榜样。就在放学后也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替母亲分忧。父母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在单位怎样关心同事。为了他人的方便,自己再辛苦再累也乐意等。这些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三)德育基地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品行重要途径 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健康向上的思想,养成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行,我们充分利用德育教育基地,采用生动的形象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革命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例如: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与镇老干部活动中心联手,利用清明节扫墓、“十一”国庆节等机会,向学生讲革命英雄故事,使他们明白革命烈士为了创建一个新中国,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他们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趁此对学生在日常行中的自我为中心形成的自私、霸道、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行为进行对比解剖,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在今后的道路中的害处。最终使他们懂得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养成良好的品德。(四) 树立身边的典型,大声旗鼓的表扬效果不错 最近,学校进了一大批菊花摆放在校园里,鲜花盛开,景色迷人,常引来师生驻足观赏,学校还没来得及考虑这批花需马上浇,一个学校出了名的顽皮孩子不声不响地拿起水壶,清晨、中午,主动承担了浇花的任务,我试着问他:“是老师让你浇的吧?”他说不是,是怕花谢了不好看。没想到被人遗忘的学生还会事事想着别人。我们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大肆进行了表扬,倡导大家向他学习。这件事不仅教育了学生,还挽救了一个后进生,让他充满了自信,学习成绩也上了一个层次。 (五)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的机会,去体验关心他人 鼓励他们给有困难的学生捐款;带他们去敬老院打扫卫生或举行一些小小的节目,给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开展手拉手活动,互帮互爱等一些活动,这些活动能使他们从唯我独尊的枷索中解脱出来,使学生的品行得到有效的转化。给学生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关心他人。 (六)家校教育保持一致,事半功倍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长辈“强加”给孩子的爱太多,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一句谢谢都不会说。进行爱心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学校要做好家长工作,开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明白爱心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让广大家长主动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使家校教育保持一致性,这样的教育,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七)用心去爱家乡,爱祖国 热爱祖国的教育应该常抓不懈。学校每周一升国旗、唱国歌,让孩子们懂得升旗时要立正、行注目礼,从小树立祖国在我心中的爱国情怀。如利用“国庆节”开展“祝福祖国妈妈生日快乐”主题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树起祖国的伟大形象,让孩子们挥舞国旗,唱生日歌,为献给祖国妈妈的生日大蛋糕点上蜡烛等,通过渲染浓厚的节日气氛,使孩子们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教学生粘贴祖国版图模型、天安门模型等。(八)将自己融入集体中,去锻炼和提高 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关心集体,为集体出力,将自己融入集体中去接受锻炼和提高。如学生往往对电影、电视、故事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很佩服,我们应及时启发学生:这些人之所以受到别人的尊重,是因为他们为集体、为大家做了好事,特别应该用学生身边的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榜样教育学生,因为对学生有亲切感的榜样,学生才易学肯学。 此外,我们利用故事、电视、春游、参观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独具特色的活动,努力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扎根,使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在他们日常的行为中逐步形成,使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本领不断得到增强。充分照顾学生年龄的特点,以正面教育为主,以激励为主,注重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争做二十一世纪对社会有用的公民。【参考文献】:1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2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3学会关心: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教育研究,1990年版。4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曾勇译:教育的艺术,湖南出版社,1983年版。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