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校本教研促进青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报告.doc

    • 资源ID:2609857       资源大小:71.50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校本教研促进青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报告.doc

    校本教研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本教研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备受关注,它已经成为促进教师、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大亮点。然而,对于多数学校和教师而言,校本教研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人们在理论上还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实践上也没有系统而成熟的经验。因此,要创造性的开展校本教研,前提是对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要认真分析学校的现状,明确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所要达到的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百万教师的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目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它不仅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艺术、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方面得到更新,而且还要求教师具备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叶澜先生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主动的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把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应围绕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鼓励广大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挥集体力量联合攻关,并取得实际效果。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走上教学研究之路。本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发展中的农村初中,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生源条件比较薄弱,大部分优质生源还纷纷择校到城区就读(据统计2003年以前每年有近一个班的学生外流);教师由于向往城区学校,他们把本校作为调至城区的“跳板”,这无疑给青年教师多、教师整体素质一般的师资队伍雪上加霜。如何走出这个困境,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了本校教师经常反思的问题。根据学校统计资料显示,最近几年本校学生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教师的需求量大,尤其需要专业素养高的教师,如果仅靠外来的引进是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的,必须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最有效途径,而以前我们通常只把学校当作学生发展的场所。因此传统的教研更为关注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探讨如何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稳定在校生比率,提高学校升学率,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不够,从而导致有的教师从业数十载,其专业发展水平还只停留在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初期水平。经过不断的调查、反思、讨论,我们终于达成共识: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关键是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而青年教师又是学校的主力军,他们业务能力的提高与学校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如何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学校当前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学校于2003年9月提出了 “以校本教研促学校发展”的构想,探索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使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二、研究设计(一)、概念界定、“校本”及“校本教研”的含义“校本”是什么?目前在教育理论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就字面意思是“以校为本”,“本”可以解释为“基础”,英文对应词是“school-base”,也就是以学校为基础,或以学校为基地。总的说来,“校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以改进学校教学实践,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也就是说校本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它所关注的问题是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融入到问题产生的情景中去,以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双重身份来考虑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学校中,就是说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的主体应该是学校的教育管理者群体和教育实践者群体,且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在学校中得以有效的实施。由于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动态生成性,一般的教育专业人员无法对学校的实际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和全面的把握,只有处于活生生的教学实践情景中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才能迅速捕捉到学校情景的细微变化,这样他们处理问题时就会郑金洲认识校本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5)更加主动、有效。基于学校,是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校所具备的条件,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也就是说学校所开展的研究、所设计的课题要与学校现有的管理水平,教师已具有的素质和能力相适应,务必使实际水平与需要水平之间的距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根据前面的分析,本研究中的“校本教研”这一概念,就是以学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针对学校中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所产生的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密切结合在一起,大力倡导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积极参与,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种研究活动。、“教师专业化” 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化”,按照辞海(缩印本)的解释,是“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如:绿化;电气化;大众化”。这里既包含了含义过程又包含了性质的含义。关于“专业化”或称“专业社会化”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指一个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情况和水平。根据以上有关专业化概念的理解,“教师专业化”或称“教师专业社会化”,就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而本研究中更强调的是前者。从这一层面进行分析,“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应是相通的两个概念,它们都关注教师个体的、内化的教学工作专业水平的提高,强调教师个体的主动专业化,而校本教研则为教师的主动专业化提供了一个平台,一种途径。具体地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掌握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应对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其次,教师要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使教师有可能与传授相关学科的教师之间在教学上取得协调。第三,教师需要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历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208页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了解该学科对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第四,教师需要掌握每一门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二是具有相应的专业能力。首先是理解他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这既是教师有效实现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所必须的,也是教师群体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与社会各界合作搞好学校教育以及积极投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须的。其次是组织管理能力。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要在班级等组织中进行,教师要发挥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教育作用,使每一位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得到施展才能、培养意志及适应群体生活等方面的锻炼,就需要具有管理班级、组织和领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其三是教育研究的能力,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得到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工作富有创造精神和活力的必然要求。教师的研究工作大多是结合自己和学校的实践工作开展的,它要求教师必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时时批判性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经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问题。(二)、基本构想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文化背景的差异,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在观念和现实条件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学校来说,创办学校特色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然而创办学校特色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具备一定的基础,开展校本教研成为农村地区学校创办学校特色的一种现实选择。1、关注教师需要根据学校统计资料显示,本校教师具有两大特点:教师队伍青年化。根据休伯曼的“教师职业生命周期论”,它把教师职业生涯过程归纳为五个时期:入职期(1-3年);稳定期(4-6年);实验和重估期(7-25);平静和保守期(26-33);退出教职期(34-)。本校青年教师居多,基本处于稳定期、实验和重估期,这两个阶段的教师已掌握教学基本“生存”知识、技能,自信心日渐增强,受外部评价或职位升迁的牵制比较少,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最佳时期。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高。本校教职工70人,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100%,其中研究生毕业1人、在读1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4人,本科毕业52人,在读本科进修7人。这样的学历水平,对学校来说是一笔还待开发的资源宝藏,但过去由于教师教学研究意识的淡薄,教师的专业素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现在我们将教师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强调教师不仅是专业发展的对象,更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种形式经常与自我保持专业发展对话,保证自我反思经常化、系统化,同时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等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相互合作、交流,以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有助于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2、建构管理机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创造性地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需要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前提。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为新课改注入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其对新课改的支撑作用,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 ,也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3、营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现代学校教育内在本质的集中表现形式和生存方式,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和校貌的综合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营造现代学校文化,是办好师生共进学校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努力培植现代学校文化,为它搭建有效的平台,孕育现代学校文化的胚胎,并使之随着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而日益蓬勃壮大,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三、研究实施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在校本教研工作中,做了初步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尝试。(一)、青年教师需要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面临一些具体的问题,校本教研就是引导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们畅所欲言的“教学研究主阵地”。基于这种认识,本校围绕教师在“教学中的疑问”和“专业成长之路上的困惑”等问题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调查结果表明,青年教师尤其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的提问反应了平日的思考,在教学之路上他们也更需要别人的扶持与帮助。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处于入职期的教师(年)这类教师在学校教师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他们往往是学校中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一股“新鲜血液”,他们具有冲劲,不安于固定的模式,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闪光点”。但他们不够稳定,因为缺乏经验,也往往导致教学的失败,他们更希望获得一些实际而有效地指导。而且,此时新任教师正面临着自我成就水准与现实危机冲突的情况,他们需要从工作环境中获得关心与鼓励,以增加他们任教的意愿与信心。因此,如何运用明确合理的学校政策或有关人员的专业指导,引导新任教师度过“危险期”,成为合格教师,是教师专业过程必须予以重视的关键环节之一。2、处于稳定期的教师(年)新任教师经过入门阶段的摸索与适应,已适应现实环境,同时在适应过程中,本身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但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后,逐渐认识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发现教师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也不可能表现完美无缺的教学行为,于是如何促进自己各种教学能力的发挥和生长,成为他们最迫切的愿望,他们希望自己能有效地处理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从而愉快地胜任教学工作。我们可以将教师的教学行为分为规范行为和病态行为。以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病态教学行为作为研究的切入口,探讨教学疾病的具体表征,并提出反思教学疾病的具体策略,以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实验和重估期的教师(年)从终身教育理念来看,任何职业水平的提高都会出现“高原现象”。有研究表明,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五六年后便会出现这种“高原现象”。如果教师不进行业务研修,其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等都难以摆脱陈旧的心理习惯定势,其职业水平就将停滞在原有水平。所以,这一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又要注意如何引导教师注重专业规范的内化以及教学精神的保持与发挥,使之主动探求新知,增进教学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以及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水平,成为专业化的优秀教师。学校要求这一阶段的教师写反思日记,将自己工作上的问题反映在日记上,通过日记的撰写与分析,激发教师进行自我反省。教师可以设计适合自己的撰写格式:例如:将一页分成两半,一半描述事情,另一半写出个人的感觉与想法。日记的撰写最主要的是要运用自我分析的方法,检验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触,以达到自我反省的境界。要成为反思型教师不仅要观察、批判、反思自己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整个教学历程。要求教师写自我成长个案,通过访谈教师本身、访谈同事、教师自己写下意见、教师写下的意见给同事来分析、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方式,协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改变历程。使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并能自主自为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并付诸实施,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学校根据青年教师的自身需要对其提供各种帮助,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校本教研机制建构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校本教研要有序地开展起来,必须用一种教学研究机制作为保证,但它的意义并未受到普遍的重视,校本教研还缺乏制度上的规范。从整个基础教育系统来看,教学研究的机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采取上级行政推动的策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称之为自上而下的机制;二是基层学校采取创新的策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可称之为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在启动统一的大规模教学变革时是非常有效的,它的优势是解决带有普遍的“面上”的教学问题。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在内在性质上更适合于解决学校自身遇到的日常具体的教学问题。校本教研从制度层面上讲,就属于典型的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本校所建立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也属于这一类型。1、建立责任制度校长作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要主动承担校本教研的组织、领导之责,对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进行全面负责、宏观调控。学校所设的教学部门、德育部门、科研部门中分派一位副校长主持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并直接向校长汇报有关情况。校本教研活动以学科组为基本研究单位,学科组又细分为三个年级组。其中学科组长负责制定本组的研究方案,进行具体实施与指导。年级组长督促教师的实践活动,进行过程材料的收集管理。2、建立评价制度目前,学校正在尝试“档案袋评定”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中,不断发展、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使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更具活力。1)“档案袋评定”的含义档案袋评定是通过对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有关对象发展状况的评价。档案袋,又称成长记录袋,是指用于显示有关对象的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它是本校对教师实行评价的有效途径。档案袋内容的选择与评判标准的确定都有教师的参与,教师既是选定档案袋内容的主要决策者,又是对档案袋内容进行分析、诊断、评定的主要人员。)“档案袋评定”的实施策略“档案袋评定”需要运用一定的标准。在实施校本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采用相对标准评价、绝对标准评价与个体标准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相对标准评价可以确定每位教师个体在相应的评价范围中所处的位置,有利于激发竞争性,但用得的不当易产生内部矛盾。绝对标准评价是达成度的评价,是非横向对比的通过性评价,它可以将团体内部的争名次的矛盾转化为团体内部与外部目标的矛盾,激励团队合作共同实现目标。绝对标准评价与教师个性化原则相比有悖之处,即由于绝对标准评价强调客观性、统一性,缺少灵活性,不符合个体差异,这就要引入个体标准评价,以增加评价标准的弹性。采取相对标准评价、绝对标准评价与个体标准评价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教师评价策略,既能面向大多数教师,又有利于通过“个体标准”,鞭策教师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档案袋评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是:由学校统一建立档案袋,档案袋内有听课录、笔记本各一本,稿纸一叠以及网上读书卡一张。然后根据学科组设定的教研活动,对档案袋内容进行规定,平时由学科组长负责检查档案袋中相关记录和资料收集情况,并及时对教师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问题等进行反馈,帮助教师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4页提高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能力。学校对档案袋的评定工作每一学期进行一次,根据档案袋内容的分析、诊断,评出优秀学科组和优秀个人。(三)、校本教研文化建构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所在,它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也有助于深化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教研旨在形成民主、开放、科学的教学氛围,其本身所蕴涵的人本理念,所倡导的平等、尊重以及“教师即研究者”等理念,有助于建立学校新型的学校文化,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他们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学校必须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不断提升教师文化的品味,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使他们逐步成为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1、学习文化的建构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是教材的变革,还涉及到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多方面的变革,从而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教育的秩序以及整体社会的教育文化都提出了深刻的变革要求。青年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他们普遍认为,面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最需要的是系统、高效,有科学理论支撑的解决方案。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学校通过各种途径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以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1)构建学习网络,建立学习型组织只有构建起全员学习网络,建立学习型组织,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建构学习文化。学校学习网络的构成主要包括学校教研组(处室)个人三级。    在学习网络建设中,个人是基础,是主体,组织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之上的,没有个人的学习,也就谈不上组织的素质。所以首先要倡导个人的学习态度,要以一种学习的热情与心态,去解决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学会从工作与学习中获得智慧,高尚和品位,从中享受无穷的乐趣,进而提高质量与效率。    教研组长(处室主任)是学习型组织的中坚力量,是广大教师学习最直接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示范者。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关键人物。2)营造学习氛围,养成系统读书习惯养成教师系统读书的习惯因为没有系统读书,就不能有博大教育情怀,就不能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不可能有反思能力。为此,我们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如不断的添置新书,由学校出资为每位教师订两本以上教育杂志,提供人手一册的教育书籍,为教师购买了网上读书学习卡,拓宽教师学习空间;规定学习原则:学中悟、学中做、学中思;规定学习时间:隔周一下午的一小时的集中学习;规定阶段读书内容: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编印学科组必读书目,要求教师做好读书笔记;灵活读书形式:自学、集中辅导学、专家指导学相结合;制订学习奖励制度。把学校建成“学习者共同体”构建学习文化,必须实行团队学习,建成“学习者共同体”。学习、交流、合作、发展将是“学习者共同体”的基本要素。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必须把“学习”放在首位,校长、教师、学生组成一个高效能的学习共同体,师生、生生、干群之间,学校成员与社区人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互动关系,形成很好的组织文化,使人的发展在群体的学习文化中不断提升。开发学习资源,拓展教师视野专家与名师都有自己的独特思想、见解和经验。我们聆听他们的报告,观摩他们的课堂,接受他们的指导,不但能给我们许多启迪,还促使我们教师开拓视野,反思自己,找出差距;模仿创新,超越自己。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学习资源,创设交往时空,并向教师提出学习要求:一是带着困惑聆听专家或名师的指导;二是带着启迪与反思开展工作;三是用反思的成果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四是每个人向学校做学习成果展示汇报(心得体会与课堂展示)。如学校通过举办 “专家讲坛”、“特级教师成功之路”、“教育家方略”等讲座,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指导教师自研式学习校长首先关心有关网站的情况,经常了解最新教育理论动态,选择与学校办学目标与教育教学改革有关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向教师发布,对教师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指导教师围绕学校发展需要和自身成长需要进行专题学习和研究,使学校的发展始终扣住时代进步的节拍,教师也可以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自主选择,经常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的动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2、对话文化的建构对话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教师与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教研组与教研组之间的对话,以及开展校际间的对话。多种方式的对话能够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本研究活动的开展中,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对话:浅层次的对话。主要是交换信息和经验分享,信息和经验只有在对话中才能激活,才能实现增值,而教师也只有不断从伙伴中获得信息,借鉴和吸取经验,才会少走弯路。学校注重培养教学新秀,将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组织在一起,成立学习型组织,有计划地定期开展研究活动。开设教师论坛、班主任论坛,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平台。让本校的优秀教师现身说法,畅谈对教改的认识,增强青年教师投身教改的决心和信心。或介绍先进学校的经验与自身教改实践作对比,找差距、谈认识、话体会、做探索。深层次的对话。主要指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专业会谈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头脑风暴”过程,这个过程最具生成性和建设性,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专题辩论是教师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思维碰撞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学校借助外力,聘请专家、学者、名师进驻学校开设教育论坛活动,使教师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快速的成长起来。3、研究文化的建构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学校通过承办市级以上的各项研讨活动,使学校成为研讨基地,从而提升了教师的自身层次,激发了教师的研究热情。在本校举行大型教科研活动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氛围,促进本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转变教育理念。鉴于此,我校努力承办大型研讨活动,近两年来,积极配合各级教研机构,举行教研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年下半年学期到2005年6月,我校共承办了市级以上教研活动20余次,有说课、上课、专家讲座、座谈、调研,在活动中开设各个学科研究课约 40余节。如04年10月份的庄科裕、王锡权、沈优鸿、周宇老师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课,为全市语文教师充分展示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崭新面貌。并基本形成研究活动的模式“名师或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听本校教师的常态课对比研讨、专家评点名师讲座。学校成为本市校本教研的基地。今年学校成为奉化市初中唯一一所“校本研修”的实验学校和宁波市立项课题教师课程素养的建构的实验学校。在这里,教师们真正会体验到了校本教研浓厚的气氛。05年5月19日,徐锡生校长在“打造初中教育高地浙江省初中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运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报告,引起了极大轰动,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和广大教师的广泛好评。同时这也是城北中学省规划立项课题校本教研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的初次展示。学校参加这样高水平的会议,极大鼓励了教师们的研究热情,并为研究文化氛围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四)、校本教研活动示例、“多元化”指导帮助新任教师适应教学工作学校为此专门制定了“新教师研修制度”,规定了新教师自录用之日起的三年时间内,需要参加有计划的和实践性的研修。研修的内容主要由负责教学和德育的两个主管部门共同研商决定,包括以下几点具体内容:教育理论学习。三年内自行研读有关的理论著作、刊物,写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规范教案写作。要求字迹清晰,符合教案写作规范,并记录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反思。定期听课、评课。听课包括校内、校外,学校必须为新教师提供听课的机会,新教师在听课后应向有关教师交流自己的听课体会,并形成书面文字。学习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学做简单课件。班主任培训工作。向资深的老教师学习班主任工作中的技能、技巧。另外,新任教师的指导方式也逐渐由单一的“师徒结对”式向“多元化”指导过渡。以往新任教师到校总由学校指派一名专业素养优良的老教师与新任教师结成一帮一的师徒关系,定期听课、评课,相互补充、共同研讨。但一位老教师的能力毕竟有限,学校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指导方式,由本校的老教师组成一个智囊团,分别负责指导新教师的某项工作,我们称之为“多元化指导”。新任教师在多位老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研究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研究教材、以及学习研究如何管理班级、如何进行道德指导和保健指导等。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老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新任教师能获得更加全面的指导。如指导新任教师如何管理班级,学校就专门安排三位老教师制定一系列的指导方案。其中最富有特色的有三点:建立班级模拟聊天室。由五六个男女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一两周活动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分享彼此成长的快乐和苦恼。让学生在互动的帮助中学会在团队中生活,学会与人相处,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制定班级“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A、了解突发事件的大致类型,灾难的种类、程度。B、处理突发事件时的思想准备。C、处理突发事件的程序。D、牢记几个联系方式:学校、老师、医务室、办公室、门卫等的电话。这些内容的宣传,可以通过班会、讨论、黑板报、讲解等形式来进行。“应急预案”在班级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应变的能力,学生面对突发事件不再恐惧,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得以妥善的解决。“应急预案”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生活习惯,表现出对人、对事、对己极端负责的态度和作风。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班主任不能以评“三好”作为学生成长的唯一方向和目标,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学习不好但在其它方面有特长和优点的学生,可能永远也进不了主流评价体系。班主任的职责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并以此为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让学生明白任何特长都不应该有优、劣之分。老教师的示范、点拨和指导,为新任教师架起了由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使新教师少走或不走弯路。大大缩短了新任教师从一个合格的师范毕业生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的成长周期,加快了教师的专业成熟度。同时,对老教师而言,也是一个自身再学习、再思考、再研究、再提高的过程,可谓是一举两得。、教学反思带给青年教师以教学动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我校的教学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六位青年教师承担了初一语文的教学工作,他们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其中最年轻的25岁,最大的也只有32岁。学校的领导、教师们对这群年轻人参与新课程的教学工作有过担心、有过怀疑。还是校长的一句话打消了同事们的疑虑: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对每位教师都是一种尝试,这群年轻人充满活力、富有干劲,我相信他们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大家对他们的教学工作要全力支持。校长的话坚定了六位年轻人的信心,同事们也把目光锁定在六位年轻人的身上。新课程改革给这群青年教师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他们兴高采烈地参与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疑虑。开学初,大家交流各自的教学体会,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学生的问题意识相当薄弱,课堂上总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场面。根据这一情况,学校马上在初一年段组织学生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上课不提问的原因主要在两个:不敢或不愿提问;不能或不善于提问。教师们纷纷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认为课堂教学中预设性的内容太多,学生总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学生自由提问、讨论的空间太小,时间一长,就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定势。教师们根据各自具体的情况,以此为问题的症结写反思日记,并在学科组会议上进行交流,最后大家达成共识,要求先做到两点:尽力营造一个敢疑敢问的课堂氛围;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外部激励手段。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提问,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当作重要的教学资源来加以合理的利用。学校以语文组为典型,在全校进行了“以新课程关照下的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学论坛,反思前阶段的教学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教师们也逐渐懂得,实施新课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实属正常,重要的是教师如何正确看待出现的问题。学校建议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写反思日记,在不断的“问题反思计划行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学校又以此为契机向教师们提出了“三个一”要求:每周写一篇教学后记,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年撰写一篇教学论文。督促教师养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的确,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是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是校本教研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个人要善于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学现象中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的过程。、“病例”分析改进青年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了把握青年教师的教学疾病,可以把教师行为置于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听课教师通过观察上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来发现他的症结所在,然后以教学病例为核心进行交流与讨论。病例分析活动一般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环节:首先,阅读病例,并思考如下问题:病例中教学疾病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产生疾病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疾病的方法有哪些?哪种方法是最适宜的?其次,确定疾病,并对疾病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包括疾病的具体表征、类属与产生疾病的原因。再次,讨论解决疾病的预备方案。一般地说,在讨论一个疾病时,至少要有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预备方案出现。本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教学失聪”现象,学生的声音被教师拒绝倾听或教师有意无意的遗漏倾听。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两种症状:一是过早地介入、打断不符合教师理想答案的回答;二是教师“听不懂”学生的言语信息,对学生的提问不置可否,或采用简单肯定、否定的反馈方式。针对这种情况,听课者在课后请教师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并详细描述这次教学场景,撰写成一个“教学病例”。然后通过集体交流活动,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疾病有了清晰的认识,进而提高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预防教学疾病发生。通过这位教师一段时间的坚持,他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具大的变化,下面是他的一个教学案例:西湖的绿上了两节课,学生兴趣盎然,口诵心惟,十分喜爱。本课教学内容已全部讲完,我留出点时间给学生看书提问。 谁知,张春叶同学举手后竟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既然西湖的绿围绕一个绿字,从不同角度加以具体的描写,为什么还要写雨呢?”话音刚落,全班同学除她外都笑了。作者想写“雨”就写“雨”呗,哪有什么道理可讲?她大概也觉得这个问题问得有些蠢,没等我让她坐下,竟灰溜溜地先行坐下了。 “是啊,文章既然围绕绿来写,为何还要写雨呢?”我笑着问学生,把球踢给了他们。备课哪会备到“写雨”这个怪问题呢?就连教学参考书也未提及只字片面,我只能这么做。 想不到我也会这么问他们,学生不禁一楞。“这样吧,”我说,“还是让我们先来找一下写雨的段落吧。”不找还好,一找竟使大家都吓了一跳。全文五节文字,居然每节都提到了“雨”字:第1节“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第2节“雨中去访灵隐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第3节“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第4节“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第5节“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这一“伟大”的发现,令学生兴奋不已,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教室里即刻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写“雨”并非可有可无,相反与“绿”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前人关于西湖的诗文,早已汗牛充栋,作者之所以能另辟蹊径,从“绿”这一角度写出不与前人雷同的新意来,“雨”起了关键作用。根据日常生活经验,雨后空气特别清新,浮尘随雨水降落地面,空气清晰度也特别高,再加上六月天比起初春的新绿来要深浓得多,所以雨后西湖山明水秀的“绿”给作家宗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她提笔追忆这第四次西湖之游,自会从“绿”这一独特的角度表现西湖内在的美。而作者在描写雨中灵隐的绿、漫步苏堤所见的绿时,曾一再提及青苔,也和“雨”有关。试想,如果没有雨水的滋润,灵隐飞来峰下蜿蜒的小径,又怎能“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呢?试想,如果没有雨水的滋润,苏堤路旁树的树身上又怎能“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呢?至于灵隐冷泉亭旁碧澄澄的溪水具有“奔流的气势”。花港荷叶叶面上的水珠儿能“滴溜溜滚着”,更加离不开“雨”,真是少一个“雨”字如何了得? “叮”下课铃响了,我小结道:“通过对作者写雨的讨论,我们懂得了雨和绿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是敢于提问获得的。(此刻,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将视线投到刚才发问的张春叶身上。她不好意思地微笑着低下了头。)问题怎么来?需要我们仔细看书,也就是观察。正如课文导言所说的:美,在于观察,在于发现,在于感受。下课!” 这节课,学生的收获颇丰,于我又何尝不如是呢?学生的驳问是多么聪明啊!她从平常中发现了不平常,说明她读书仔细认真。但就在这平常中蕴含着创造。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探讨解答,不仅解决了疑难,而且也提高了我这个教师对课文的认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是“教学相长”啊! 由此,我想到:学生驳问不仅值得提倡,而且对学生的驳问要给予鼓励与支持。作为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他们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平台。因为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位教育家说过:“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说,我们没有功夫讨论你这种愚蠢的想法。”这,也是对学生人格尊重的一种体现吧。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更是主张学生驳问老师。他说:“解放学生的嘴,使他们能说,特别要有提问的自由”,“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大凡学生能提出问题,就意味着他学习得认真、踏实;而有进步,就说明他读书读出了发现。而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搞清楚了,弄明白了,这就增长了见识,这就是“好问则裕”。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必须鼓励学生驳问。当学生驳问时,那么创新精神也就寓于其中了。所以,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学生问得离奇而随便搪塞,更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忙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以上案例让我们感到喜出望外,教师在教学法中有如此丰厚的收获,其实应归功于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善于倾听学生不仅表示了教师对

    注意事项

    本文(校本教研促进青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报告.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