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研究.doc
-
资源ID:2606727
资源大小:66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研究.doc
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研究摘要:一个民族的文化经典负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国学经典,不仅浓缩着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且蕴含着我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质,是我泱泱华夏智慧的结晶,更是指导我们如何做人的典范。每一个优秀的中华儿女都能从中感悟到宽厚包容、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仁爱、诚信、勤俭、朴实、互助互爱的优良传统并为之自豪。所以,让广大青少年感悟先哲智慧,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万世一系、薪火相传的历史使命,在中小学进行中华经典的熏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本课题拟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角度浅谈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时代意义,并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调查分析了郑州市J小学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经典教育的具体实践及特点,积极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思路及策略,以期丰富校园精神建设的理论并在具体实践中有所借鉴。关键词: 传统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道德观; 可持续发展; 民族精神;人格修养;阅读兴趣;熏陶;创新能力绪论一、问题的提出文化经典是族群分辨和文化认同的象征。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主要存在于这些文化经典中,文化经典作为载体,让人文理想、道德信念、伦常意识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得以一脉相承。岁月让光阴驶离过去,但人类的精神却能穿越历史,代代相传;研读国学经典就是接续民族传统、培养文化自觉,进而领会民族优秀的道德观和价值意识的有效途径。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读过论语、孟子、大学,他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人生情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意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生命智慧等等就一无所知,“中华文化”对他来说就仅仅是一个概念,他也无法透彻体会“中华文化”的意蕴。反之,一个人,如果在幼年时代就受到了国学经典著作的浸润和启迪,经典中的文化意蕴走入人心,经典中蕴含的人文理想、道德信念、伦常意识成为这一棵生命之树的养分,他的思维就会借助经典的魅力而灵动复活起来,显示出强大持久的生命力。所以,对于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来说,经典学习不仅是可以激起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崇敬感,使得他们能够汲取深厚的思想营养,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得到良好的培育,同时,阅读文化经典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永世不衰的传承,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将会永远繁荣昌盛。然而,从二十世纪开始,由于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历一场世纪性的浩劫,经典贤德几乎损失殆尽。到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随处可见良知缺失、谈吐粗俗、人心浮躁、道德搁浅的现象。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遭受了一个被现代性所殖民的过程,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教育更是先全面引进苏联模式,继而又转入全面引进美国模式,由于长时期的对传统文化的忽视,造成了中国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断层与落差。为了接续文脉,九十年代以来,从台湾学者王财贵到香港学者南怀谨再到作家谢冰心,国学大师季羡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等大批有识之士大力倡导经典诵读工程,经典诵读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形式迅速在全国兴盛起来。因此,在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国学经典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意义非常重大。可以说,在我国中小学学生中进行经典教育不仅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更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这才是笔者研究本课题的初衷和最终。二、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一)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全国许多学校对校园精神文化工作给予了很大关注,积极开展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为在目前形势下进一步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但是,关于校园精神文化的研究却更多是在高等院校展开,我国中小学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工作却还处于萌芽状态。相关研究也还停留于肤浅、零散的层次,而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系统的专题性研究。因此,对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理论支持力度不够,实践示范薄弱等,造成目前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呈现出不均衡和不发达的现状,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由于中小学生的思想、个性、兴趣、品质正处于形成并发展阶段,极易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当今市场经济急剧转型期,如不加以正确引导,没有积极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去充实他们的生活,那么校园内的不良习气就会潜滋暗长,体现在部分学生正向价值观的模糊与缺失,缺乏坚定的信仰与积极进取的精神,缺乏对纯洁美好情愫的向往,表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符的冷漠、麻木、自私、物欲,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逐渐淡化。古人云:亡人之国,必先亡其史。拿什么来拯救我们凋零的文化和萎靡的后生?答案曰:中华经典文化!列宁说过“: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文化是根,文化是民族的标志,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创造了希望,文化创造了发展,文化使人民团结一致。我们的经典诗文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命体验。它能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丰富的精神世界,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将优秀的文化种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心田,让广大青少年诵读千古美文,弘扬传统文化。这是我们万世一系、薪火相传的历史使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也是我们必尽的义务。本文拟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角度浅谈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和紧迫性,并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调查分析郑州市J小学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国学经典的具体思路和做法,总结其经验,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和改革方案,以期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理论并在具体实践中有所借鉴。(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的书籍,期刊与报纸,党中央领导的讲话,并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以保证研究起点与定位的准确性。2、经验总结法在近一年的研究中进行总结与自我反思,研究过程也是反思的过程,使得研究到达新的理论层次。3、实地观察法在研究过程中,置身于本校和外校进行实地观察,获得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实况,作为研究课题的参考。第一节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的概述一、校园文化的概念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部形成的,能为全体成员普遍认可并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它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复合体,是一个学校群精神文化生活的总汇。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思想家斯普兰格曾解释了之所以要以生命为起点理解文化的本质,是因为文化对人精神生命不可或缺的意义。他认为,学校文化的价值在于“唤醒生命”,而不在于传递知识。教育应当“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教育之根和文化之根的寻求,只能通过人的灵魂的唤醒才能实现。”校园文化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等形态,这几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一方面,它作为学校教育所凝结而成的精神晶体,突出地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成果;另一方面,它作为学校现实的精神氛围,虽是无形的,却又无所不在,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在而强烈的、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因而又是一种深沉而强大的教育力量。二、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校园精神文化,是特定学校环境中校园人头脑中所拥有的信念、观念体系,内含理想、道德、情感、价值观、传统习惯、思维模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生活方式等成份,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校园精神文化体现了校园主体(历史的和现在的)在实践活动以及经历的历史中经沉淀、选择、凝练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并被学校及其师生一致认同的一种主体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指学校主体(由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和职工组成的有机整体),在对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和学校自身的小环境的充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学校原有文化的系统整理与总结,以及针对学校的现状与未来、学校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和创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建设健康、生动的精神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得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集中体现,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三、校园精神文化的形式(一)人文环境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所处生活环境中默默传达的人文理念。大到校风校纪,小到班纪班规,以及校园的每一块贴有名言警示标语的橱窗、走廊,墙壁,黑板报、班级的手抄报,图书馆阅览室的书刊、报纸、无处不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宣传教育,校园广播站是校园学校宣传的主阵地,可以说,文化的图、文、声、像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甚至草地或路边的温馨提示语等已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以此开阔师生眼界,获取各类知识,不断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三)各类精神文化活动活动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它能创造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的主旨是通过活动体现出来的,体现的方式越生动活泼,越能动员、吸引师生,争得师生的共识。精神文化活动的主体是营造和参与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师生员工。校园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形式要密切联系校园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实际,面向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要能反映出广大师生员工的需要,反映火热的校园精神文化,内容要健康向上有启迪性,凸现教育性,活动形式要生动活泼,适合校园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寓教于乐。常见的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教育型、讲座培训型、课外阅读型、课外活动小组型、文体团队型、竞赛评比型、实践型、社团活动型、浏览娱乐型等。四、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同时校园精神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校园内的具体表现,因而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并受其熏陶、启迪感染和教育是学生完成社会文化的个体转化,即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在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校园精神文化与其他常规教育相比更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为了更好的挖掘校园精神文化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有必要从理论上了解校园精神文化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以便更好的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工作。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行为导向功能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构成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它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环境力量,起着规范人的思想和制约人的行为的作用。所以,校园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一旦内化成学生的思想意识,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导向力量。教育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学生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时期,思想活跃,极易接受新鲜事物,极易被环境影响,思想观点、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均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模糊性。因此,学生在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出现的各种良莠混杂现象,普遍缺乏起码的辨别筛选能力,在心理上特别容易受到“从众模仿”的心理影响,致使思想上盲目,行动上盲从,甚至于误入歧途。因此重视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行为导向作用,通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和不失时机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陶冶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抑制那些不良心理、行为和习惯的滋生,使学生在校园精神文化的正确导向下,选择社会信息,接受先进思想,逐步健康地成长。(二)调适缓解功能调适缓解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渐调整人的心理、行为,使其适应某种规范的要求。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的调适缓解功能具体体现在心理调适和行为调适两方面。1、心理调适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的成长期,具有种种的生理和心理弱点。他们在接触社会、体验人生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不适应乃至困惑,发生与社会和内心世界相冲突的事情。在校园这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校园精神文化经过选择和提炼,可以作用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能缓解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松驰气氛下逐步学习社会规范,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和社会基本经验,调整心理品格。2、行为调适中小学生精力充沛,好冲动,接受力强,追求新奇和刺激,但自制力较弱。可以通过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将其违背常规的不正当的行为表现的宣泄形式转移到正当的健康的活动形式上来,使有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从而把学生由不正当、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引导转向到健康、向上的行为方式上。3、扬弃选择功能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历史积淀的精华、是全体校园人的思想、行业和价值取向的共识,它一旦在校园中确定,必然会对社会异质文化有较强烈排斥作用。在一个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风范正气的校园里,消极文化、歪风邪气的“市场”就会萎缩;在一个正气弘扬、治学规范的校园里,学习舞弊、不思进取的行为就会得到遏制。不可否认,在今天的中小学校园里,确有一些中小学生在对多元文化的判断和选择上,存在着对武侠传奇等消谴文化、虚无宿命等迷信文化、哈韩哈日等庸俗低级有色文化的偏执倾向,许多学生为此而无心向学,为此而荒废学业,甚或辍学离校。因此加强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用优秀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来充实他们,满足他们对各种精神文化的心理渴求,就能最大限度的防止学生在思想、行为上的堕落,从而有效抵制和排斥多种消极逆向文化对他们的侵蚀。4、规范约束功能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规范约束作用。利用校园精神文化的教育功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思想,才能达到既定的教育效果。学校目前对学生“硬”的约束过多,而且大多数又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根本没有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之中,而造成了目前教育手段的软弱性。校园精神文化的规范约束作用必须通过创设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建设和谐的优美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等,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社团活动,让这种规范意识进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受到启发和感染,产生一种完善自我的内驱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规范自己的行为表现。5、凝聚释放功能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使人身居校园,心感温暖。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师生之间,学生尊敬师长,老师爱护学生。这种氛围使人心情舒畅,令人振奋,催人向上。这种“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烈的凝聚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共同为学校的荣誉和发展而奋斗。中小学生正值受教育、长身体的关键时期,精力旺盛、爱好广泛,喜欢表现,而校园文艺文化建设就可以提供一个团结协作、释放潜能的广阔天地。中小学生在参加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但调节了紧张的学习生活、增强了集体凝聚力,而且通过身心放松、艺术陶冶、寓教于乐,使精神得以调剂,从而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五、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宗旨一、教育是永恒的事业,因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精神文化才是教育管理者的明智之举。校园精神文化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充实、发展、提高和完善的,因此既要体现其历史积淀性,又要不断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只有真正做到继承与创新相得益彰,才能使得学校教育沿着不偏不倚的轨道良性运行,世代传承的校园精神文化最后成为了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成为学校前进的精神食粮。二、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因此,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不是靠枯燥的说教,而是以它特有的表达形式,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情境中,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影响浸润着中小学生的心灵。一个学生从早上进校到傍晚放学,每天都生活在文化的氛围内,有的是课内,有的是课外,有的是个体活动,有的是集体活动,他们在精神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它默默地涤荡着学生的心灵,丰富着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地完善和丰富。六、目前我市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研究现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也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萌芽。但是,由于关于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起步较晚,展开的大部分研究还只是肤浅的、零散的、缺乏与实际相结合的专题性研究,这也导致实践中所体现的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开展不均衡和不发达的现状。目前我市中小学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部分地存在着片面强调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强调对教育教学效果的要求而忽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构的情况,导致在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陈旧或功利化的观念和习惯仍存在,并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而社会上某些领域的道德规范、是非美丑观念与异域各种文化思想之间相互激荡,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思想。基于上述严峻的现实,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一定要在教育工作及管理实践中,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总结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失败的教训,挖掘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所在,积极思考对策,采取有力的措施以应对新世纪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所面临的新挑战。七、当前青少年群体思想道德现状及根源(一)学生道德观下降的现状学生道德观的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学校的校风学风以及师生的关系: 犯罪和攀比行为充斥校园,某两名男同学只因同时追求一名女生便一气之下夺去对方性命,电视中近年来屡报有关中学生偷走父母钱财上网出走数月不归事件,某校一名女学生因学习压力过重跳楼自杀,昔日好友竟一脸冷漠地说:再也不会有人和我争第一了,某中学一初三男生因不服气教师批评竟当场从五层楼跳下这些行为给我们的学校笼上了一层阴影,校园里不再宁静,而一些学生习以为常,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公开顶撞老师,更有甚者,因自己的一些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对体弱老师进行殴打考试时想尽办法作弊,在QQ上匿名辱骂平日里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教师可以看出,部分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已被世风扭曲,自由散漫,无视纪律存在,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也大不如前诸如此类,斑斑劣迹,只能说明当今时代的空头说教在优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面前有时候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昔日我民族温良恭俭让的优良传统在这一代人身上似乎是场遥远的梦境,若再不及时力煞扭转,我们还能否与这梦境重逢,我们教育的明天还能走多远,是个不敢想象的问题。(二) 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下降的根源1、市场经济的影响,现在,学校里设备先进的教学大楼、实验大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养料。但是,由于受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产生的负面影响,“享乐主义”“金钱万能”“一切向钱看”思想滋生蔓延,导致校园内人心浮躁,不思进取,教育质量下滑,部分有钱的学生霸王习气严重,加之网络中西方意识形态与生活方式对青少年思想的冲击,社会道德标准出现变化,甚至出现混乱和失范的地方,使学生在道德观念上产生迷茫,道德认知和行为出现不一致,如言不由衷、言行不一、双重人格、缺乏责任心、勤劳勤俭差、关心他人不够、成就需求低、学习动机扭曲等。使得学校内部出现了许多复杂多变的思想状况,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人们难以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更难寻找纯净的精神家园。2、网络文化的冲击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媒体在传播有益消息的同时,也夹杂着大量不健康的信息,这些不健康的信息很容易被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的中学生吸收。尤其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社会和学校的开放程度迅速提高,许多学生拥有电脑并且上了网,网吧随处可见,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既充实了校园生活,又直接冲击着传统的校园文化。网络新殖民文化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什么是新殖民文化呢? 1994年8月1日,新闻月刊载文说:“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者?他们手中拿的是计算机而不是枪支;他们穿的是上班时的服装,而不是战斗服装;他们宣传的是自由市场的福音,而不是传教的福音。”西方信息大国通过对政治、文化、教育资源的垄断,把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传播给学生,致使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倾斜。此外,一部分青少年经常参与网上的暴力游戏,使他们祟尚暴力、模仿暴力,成为社会潜在的危险成员。正如一位家长所说:“那些网上看着画面或与朋友聊天的学生们,也许他们身边的几个按扭,正是散布诸如凶杀、淫秽等信息的潘多拉魔盒呢!”时代已跨入21世纪,我国经济正飞速发展,我们成功加入了WTO,成功举办了奥运。在这个汹涌而变幻莫测的国际一体化大潮中,我们可以凭借什么保持民族的根本与世界对话?凭什么在泥沙俱下的世界文化交流中不至于迷失方向,不失气节,不被汹涌袭来的良莠不分的异域文化同化?凭什么使旅居海外的炎黄子孙有一种文化归属感、民族自豪感?第二节国学经典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一、把国学经典融入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已奔腾浩渺了五千余年,在这段悠久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一个民族的文化经典负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那些经典,不仅浓缩着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且蕴含着我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质,是我泱泱华夏智慧的结晶,更是指导我们如何做人的典范。每个优秀的中华儿女都能从中能感悟到宽厚包容、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仁爱、诚信、勤俭、朴实、互助互爱的优良传统并为之自豪。故我中华向来被誉为“礼仪之邦”,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耳濡目染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因此,我们应将道德资源几乎无处不在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给青少年,给我们这个人心浮躁、急功近利、诚信缺失、道德搁浅的时代以补救和滋养,让青少年乃至社会在优秀统文化的熏陶中浸明浸昌、沐仁浴义。在我国的历史上,由于经过批孔的整治运动,如今又处于西化的狂潮中,中国传统美德在40岁以下人群心中由于陌生而逐渐被淡化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这也引起这个特殊时代的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从于丹、翟鸿燊等成为“ 学术明星”,到央视“百家讲坛”等各类国学电视节目热播,再到书店里摆放的大量与国学有关的读物,甚至到各地纷纷恢复的祭孔等传统礼俗无不昭示着国学的巨大震撼力、感染力,中华文化正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走向有辩驳的去芜存菁的复兴。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渠道来实现。中小学生恰好处于人生初期的十字路口,一步走错则满盘皆输,当叛逆的青春听不进家长的叮嘱和老师的教诲时,我们有必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们进行经典文化的陶冶,让传统文化扎根在素质教育的土壤中,让孩子们“与经典为伴,和圣贤同行”,这样既可以潜移默化地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也让他们体会到自己该如何做一个有于社会的人。故而,在全球化时代,通过经典诵读唤起青少年民族文化自觉,回到我们本民族的历史中来,正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是回应全球化浪潮之必需,更是全球化时代青少年思想成长的必要途径。二、国学经典与素质教育矛盾吗?素质教育倡导创新。但是,在如火如荼的诵读“ 国学热”中,也有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不合拍的声音:诵读国学是“ 食古不化”,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限制学生的创造思维; 复兴文化是“ 复古”, 有悖于创新,与培养创新型人才背道而驰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有这种意识的人误解了“创新”的内涵。认为“创新” 就是大发明大创造,是打破旧的,创立新的。其实并不是只有牛顿那样的旷世奇才才是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由高到低可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高级创新能力是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探索产生的非凡创造,在某一领域作出自己独到的贡献。推动社会或人类文明的进步,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数量极少。中级创新能力是指经过模仿,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加工产生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初级创新能力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超越的,不涉及到社会价值,称为自我实现的创新。对于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创新教育”所提倡的“创新,应以中、低两个层次的创新为主体内容,高级创新能力是目标。从各地区、各学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索和已经取得的成效就可以看出,诵读国学经典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下面仅仅从各地、各校最经常、最经典、最高效的诵读国学经典的两种方法:熟读成诵、举三反一,来看对中小学生低、中两个层次创新能力的培养。熟读成诵自我实现的创新熟读成诵是诵读国学经典的首要法宝。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那些“能把种子种在读者身上的作品 ”几乎都集中在我们的国学典籍里。各地实验者高瞻远瞩不约而同地选择经、史、子、集中公认的优秀的国学经典作为教材,鼓励学生熟读成诵。也许儿童在诵读经典的时候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点不懂,但是让他们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有价值的作品,从小就在中华文化的古典宝藏中悠游探取,耳濡目染先哲圣贤的智慧思想,厚积底蕴,开阔心胸、澄明性灵,不就是一种“自我实现”吗? 正如人文学者商友敬所说“ 名家的诗文背得多了,如同在他的话语世界心灵世界里漫游,最后不分彼此,你自已的声腔口吻都登上了一个台阶,话语再带动你的思想,胸襟境界也能登上一个台阶”。有人指责学生诵经典诗文“背过就忘”,没有用处。“日有所诵”的坚持者薛瑞平老师的一句话可让你释怀:“细雨洒落大地,短暂的润泽之后,也许没有留下痕迹,然而当嫩嫩的芽儿从黑色的泥土里冒出来的时候,我们才记起了雨的光临。”钱穆9 岁就熟背“三国”,鲁迅在幼时就背下了纲鉴,巴金能背出全部的古文观止,杨振宁背诵过整本孟子,他们的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源于对“古文”的研读记忆,反复吟诵,大量诵背,如今一些名师就用此法,取得骄人的成绩。郑州市J小学的王玉平老师坚持带领学生“行走在诗意语言的密林里”,通过“每周一诗” 吸纳民族文化的精华,领略美妙的语言艺术,启迪学生的智慧和灵感。她还提倡“晨诵午读暮省”,体悟古典的神奇高妙,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美好的品行修养。冯媛媛老师指导学生“素读”经典,每个孩子每天背诵100字左右的文段,坚持五六年,奇迹就发生了。从一年级开始,班级里的学生就时常有习作发表在各种刊物上。一些家长也跟着孩子补读经典,有的孩子还回家充当父母的“素读”小老师。这,能是“食古不化”吗? 退一步讲,即便就是“ 食古”,“食古”多了,其中自会有所酝酿发酵,将来理解力提高了,或与生活经验恰合了,自然“化之,自然“活用”。正如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所言“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所记得书大半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学生时期诵读国学经典深厚的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储备一生受用不尽的才华,打好一生优雅人格的底色。 举三反一 智能常模的创新“举三反一”是“新语文教育”代表人物韩军的六大理念之一,他认为,大量积累、博览群书”、“广泛涉猎”、“读写结合”,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只举一,则永难反三。大量积累、积淀,然后模仿反刍,做到“举三反一”,量变而质变。这不就是一种“智能常模的创新”吗? 国学经典是伟大心灵活动的结果,创造性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学生诵读接触大量的国学经典,获得的不仅是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文章样式、思想情感等,还能穿越时空,叩问这些伟大的心灵和智慧,感悟经典作品的创造过程与方法,融会贯通,获得创造的力量。通过校园的文化氛围,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和中华的经典,建设受用一生的精神家园。故而,文化的复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要素,而诵读国学经典是复兴文化的强有力措施。如诗经、老子、庄子、孟子、离骚、左传等等,都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通过背启蒙经学、诸子百家等典籍精粹,教育学生举止文明、知礼仁爱;通过讲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教导学生孝亲敬师、尊老爱幼;通过诵古典诗词、韵文及精美散文、戏曲,打造学生的文化气质,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通过读神话、历史、演义、传记小说等,激发学生的生活乐趣,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当今社会,大家都很崇尚的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他能把论语从头背到尾,道德经研究得也非常好,更为重要的是他能把经典中的智慧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来,使自己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第三节郑州市J小学国学经典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随着国学热的悄然兴起,我市一些学校尝试把国学教育与传统的德育教育有机结合,组织相关科研人员把国学经典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教育科研课题进行推广,尤其是小学阶段,很多学校取得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成果。郑州市J小学自建校以来,致力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曾一度把学习中华经典文化作为培育“四有”新人的有效途径之一,把坚持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有力措施之一,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J学校已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老师进行了“如何把国学经典引进校园”的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和市民的好评。通过这一课题的实践研究,完成了经典诵读教材的编写并将其纳入校本课程,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以中华经典文化创建了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一、学校简介及校园精神文化特色 该学校现有学生约2500人,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城市菜农子弟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虽高,但多数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孩子们缺乏读书的兴趣,身上少了书卷气,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及卫生习惯。教师们认为,小学教育应该把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为此,J小学开展国学特色教育,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及经典文化渗透,将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优秀的启蒙读物作为学校的德育读本,用中华经典文化培育人,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净化人。为了彰显该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将“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立为全校师生的共同志向,告诉大家读书立德是学校的育人之本。学校文化宣传栏中推出了诗意地栖居在精神的家园让阅读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专题。同时,各班主任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以国学为主题,将国学教育与学校“养成教育”“礼仪教育”及校园文化相结合。漫步教学楼内,处处充满文化气息:生硬的提示语被国学经典名句所代替,黑板报和墙壁上随处可见古训名句、中华贤哲的故事校园环境充满了育人气息。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课一操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可以说国学经典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有无声地熏陶和感染,更有有形的地引导和教育,处处凸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校园书香盎然,国蕴飘香。一是注重创设人文环境。在校门口设置刻有“明德 励志 乐学 尚美”八字校训的校训书,在校园草坪上放置造型奇特的校训石,在教学楼走廊外镶起校风、教风、学风,在校园内张贴大副论语精选弟子规三字经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精髓板报,在校门口和重要通道共制作12副永久性板报,在教室、走廊、楼梯口悬挂师生书画作品,各班、各处室设计“与圣贤同行”“荣誉殿堂”“温馨提示”“我们是一家人”等栏目。一张张板报、一副副学生书画作品、一句句名人名言、一条条警示标语在青草绿树红花的映衬下形成了“喜有绿茵伴书香”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诗园,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二是诵读经典诗文。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诗文,分低、中、高年级三个版本,精心编印成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化读本发放到各班,印制弟子规发放到各班,要求各班学生每天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诵读。学校广播室每天下午都播放弟子规三字经,周一专门播放诵读经典诗文栏目。学校还定期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比赛,去年6月份该校举行的“诵读经典诗文争做少年君子”文艺晚会,以舞蹈、朗诵、独唱等形式演绎了弟子规三字经明月几时有万世师表等24个节目,吸引了全校师生、家长及社区群众近3000人观看。二、经典诵读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学生干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各司其职:(1)课前放学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得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每天中午放学的路队,让孩子们背着古诗出校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纪律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吵闹。回家后还有家长带领孩子的亲子诵读。(2)广播领路,配乐美读。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在中午规定一个时间段进行诗文诵读,每周选一个班为诵读班,每天由这个班级一个至两个学生按节律朗读的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3)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配画,配字等等,训练学生,加深理解。(4)充分利用各种学科进行经典诵读。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配套跟上服务。体育教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利用体育课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边诵唱边活动的指导。美术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二)语文组全体成员教师参与课题实践研究:语文组全体成员教师在校领导的积极号召下,确立了“如何把国学经典引进校园”的课题研究,从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的校园背景音乐环境建设,到坚持每日至少诵读经典一刻钟,聆听音乐半小时等等,将所有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以下是一年来该校语文组全体成员落实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一)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1月至2009年4月)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定。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为全校每位老师配备必要的书籍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一)(二)(三)、论语通译等,同时利用假期进行自学。3原有基础上布置校园环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