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东平县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 .doc

    • 资源ID:2606652       资源大小:66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东平县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 .doc

    东平县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20152016年)(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提升全县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山东省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和东平县教育综合提升计划有关要求,结合全县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计划。一、指导思想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加速教育振兴的战略支撑,以服务教育质量提升、服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机制创新和教师应用培训为保障,积极开展省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大力推进数字化学习环境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打造具有我县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工作目标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逐步缩小城乡、学校差距,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重点完善全县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成无线与有线相结合的县域高速教育城域网,将数字教育专线和宽带互联网接入所有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着力加强县、校两级数字教育资源库建设,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建成基于大数据与云平台的县级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库,与中央、省、市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通过多媒体“班班通”设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中及时、普遍得到应用;完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使教师能普遍使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家访和指导学生学习,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并开展自主学习;完善全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教研、管理、办公、师训等,加快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1、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根据市县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技术标准,针对县直学校、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和农村小学等不同类别学校实际,加快全县中小学校园网升级改造工作,2015年8月底前,重点完成校园高标准网络布线、配备调试双WAN口路由器、高性能网络交换机等,所有学校均接入数字教育专线和高速互联网,实现网络终端互联互通;完成县汇聚中心到学校的数字教育专线建设,全部采用20M起点光纤连接,具备100M/1000M扩容能力;实现县汇聚中心到市汇聚中心1000M连接,具备10000M扩容能力。全面建成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有线与无线全覆盖的县教育城域网。2、“班班通”教室建设。加快专用教室、各类功能室多媒体“班班通”设备配备,做好普通教室“班班通”配备扫尾和维护更新,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中小学“班班通”建设,实现全县“班班通”教室全覆盖。 3、师生计算机配备。加强学生微机室建设和教师用计算机配备,到2016年底,生机比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化要求,实现专任教师人手一机,满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需求。4、全自动录播教室建设。2015年底前,为全县各乡镇(街道)、县直各学校至少建设一口全自动录播教室,为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依托县高速教育城域网,建设覆盖所有学校的远程教学系统,实现县域内优质课堂同步传输到每个学校。5、“数字化校园”创建。深入开展“数字化校园”创建评估活动,成立全县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领导小组,制定东平县数字化校园建设指导方案,完善全县“数字化校园”创建评估机制。下一步,将根据东平县数字化校园建设指导方案具体要求,完善推进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分步骤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估创建工作,力争到2016年底,50%的中小学建成“示范级数字化校园”,80%的中小学建成“达标级数字化校园”,分别挂牌表彰。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操作流程,将根据东平县数字化校园建设指导方案要求,另行制定和通知。(二)坚持赛训结合,全面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能力1、实施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工程。坚持把教育信息化培训列为师资培训重点,定期举办专家报告、校长培训,着力提高校长及管理干部的信息化规划能力、建设应用领导能力;定期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教师轮训、信息化论坛等,加强教师“班班通”、网络空间应用、资源整合加工、课件制作、微课录制等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增强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应用能力。2、深入开展教师“班班通”教学应用达标竞赛。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全体教师“班班通”教学应用达标竞赛活动,重点加强课件制作、微课录制、现场演示、模拟讲课评比,采取推荐和抽签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校初赛、乡镇复赛、县级决赛,层层评选表彰先进学校和教师。3、加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能力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网络空间、电子书包学习应用,每年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县各级电脑制作比赛、信息奥赛、3D创新设计大赛、航模及机器人制作比赛等,以赛代训,全面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新型自主学习模式。(三)坚持应用驱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1、推进网络空间应用。借助市教育云平台,建立健全教师、学生及家长网络空间注册、应用推进机制,基本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实现师师、师生、生生、家校的多元互动。加快网络空间注册,实行各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网络空间注册定期通报制度,2015年4月底前,教师注册率达到100%;2016年底前学生注册率达到100%,家长注册率达到50%。加强教师、学生及家长网络空间应用培训,建立个人登陆、使用、发布内容等周通报制度,推动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学习交流、网络研修、协同备课等;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空间中的数字资源和网络作业、网上自测、拓展学习、网络选修等功能板块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良好习惯;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实时向家长传递孩子学习、生活信息和学校、班级管理信息,定期在线沟通交流,密切家校联系,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2、加大信息化教学应用研究。坚持试点先行,着力加强“一对一数字化”教育教学应用项目建设,2015年确定在10处县直中小学和梯门中学、接山一中、州城中心小学,每校选取2个班为每个学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电子书包”应用与教学模式创新试点,探索开展电子书包课堂应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实验,推进“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研究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建立新型课改模式,引领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效益。3、加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借助国家、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和市教育云平台,定期下载省内外名校、名师的精品课程、典型课例、教学设计、教学素材等教育资源,充实县级优质教育资源库。切实加强县级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建设,完善网络学校、“名师课堂”、“专递课堂”、自动录播系统等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全县“数字化校园”示范校为龙头,以各级各类名师为主体,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各层面教师制作的“优课”等及时上传至县市资源平台,不断丰富和完善基础性、个性化县级优质资源,构建“上下畅通、横向联系”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满足全县中小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家校沟通等需求,助推城乡教育教学深入交流和均衡发展。4、加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按照学校现代管理新模式要求,建立完善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涵盖学校德育、人事、教务、学籍、安全、资产、后勤、家校联系等管理和生活服务内容,实现网络办公自动化、师生日常管理、后勤服务信息化,全面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效能。四、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县、乡镇(街道)、学校教育信息化三级推进机制,县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全县教育信息化推进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统筹负责全县教育信息化规划、组织、建设和督查。各乡镇(街道)教办、中小学(幼儿园)要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设立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落实。(二)加强队伍建设。发挥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指导引领作用,选拔和建立县、乡镇(街道)、学校三支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充实各级教育信息化办公室工作力量,加强专业培训,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考核奖惩,有效解决信息化推进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困难,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三)广泛筹集资金。坚持政府主导,建立财政投入、企业参与、学校挖潜、社会捐助等多元化筹资机制,县教育局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按照生均公用经费的15%20%列支信息化建设;加强与县内电信运营企业合作,鼓励其积极参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拓宽信息化建设资金筹集渠道,确保圆满完成教育信息化各项建设任务。(四)严格考核奖惩。建立教育信息化督查评价机制,县教育局每半年开展一次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督查,及时通报检查结果,并落实整改跟进措施。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列为办学水平观摩评估重点内容,纳入学校办学水平和校长业绩考核,同时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个人空间应用、“班班通”应用达标等情况)纳入教师业绩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评优树先的重要依据,引领和推动干部教师主动去触网、用网、研网,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附件:1、东平县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名单2、东平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科室责任分工3、东平县数字化校园建设指导方案 附件1东平县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名单组 长:何 冰 县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副组长:郑善民 县教育局副局长刘立新 县教育局副局长徐庆功 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延国 县教科研中心主任李建业 县教育局主任科员肖兴跃 县教育局副主任科员成 员:刘圣宽 县教育局秘书科科长解庆会 县教育局政工科科长卢家山 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张志强 县教育局计财科科长赵 梦 县教育局结算管理中心主任董振宇 县教育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于洪海 县教育局职成教科科长赵 旭 县学前教育科科长刘顺华 县教科研中心高中教研室主任郑善文 县教科研中心初中教研室主任李学奎 县教科研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雷印东 县教科研中心师训办公室主任何振国 县教科研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主任赵永建 县教育局教学条件装备办公室主任刘 超 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办公室主任王胜利 县教育局宣传科科长陈广阔 县教育局教学条件装备办公室副主任附件2东平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科室责任分工一、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 (教学条件装备办公室)1、统筹负责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规划、推进、协调工作。2、负责全县“三通两平台”、校园网、“班班通”教室、录播教室、计算机和电子书包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和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3、负责全县教育云平台建设、维护、推广、应用工作。做好教育云平台“人人通”空间教师空间注册、应用、评比、达标等工作。4、负责对全县教师、电化教育研究员等进行相关培训工作。5、负责全县“示范(达标)数字化校园”验收评估工作。二、教科研中心1、负责信息化教学应用研究,推动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的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电子书包课堂应用等课堂教学创新应用项目建设开发,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各项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建立健全中小学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信息化校本研修、网络教研等工作机制,抓好教育管理干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日常应用。 3、组织开展“名师网络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整理评选优秀教学资源,丰富县级教学资源库。三、基础教育科1、负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推广应用,负责学校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和推广工作。2、负责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对乡镇(街道)和县直学校办学水平观摩评估体系。四、职业成人教育科1、负责职业成人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工作,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优质课等评选的重要指标。2、建立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推送机制、网络教研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常态化应用。五、学前教育办公室1、负责全县幼儿园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工作,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优质课等评选的重要指标。2、建立学前教育优质教学资源推送机制、网络教研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常态化应用。六、计财科和财务结算中心负责筹措、安排教育信息化相关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和培训活动正常开展。七、宣传科负责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附件3东平县数字化校园建设指导方案为全面提升我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实现我县教育现代化进程,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省、市、县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建设目标数字化校园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校园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和教育活动进行数字化改造而构建的信息化环境。数字化校园建设要以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建设目标如下:(一)校园环境数字化。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环境网络。实现从基础设施(网络、终端、教室等)、资源(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学习、教学、研究、管理、生活等)的数字化。(二)教学资源数字化。加强学科教学基础资源库、校本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采用自制、下载、引进等方式,丰富教学资源。借助建高速教育城域网和有线无线全覆盖的校园网络,将优质资源推送到所有班级,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三)教育管理数字化。整合完善学校OA、学校主页、广播、校园安全监控等系统,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学校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四)教学应用数字化。加强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完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加强教育云平台建设和应用,实现人人有空间,人人用空间,以空间应用改变师生交流方式,实现师师、师生、生生的在线互动,实现师生和谐发展、共同提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二、建设原则1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应总体规划,整体设计,相互协调,分步实施。要充分依托泰安市教育云平台,提升学校信息化能力。2以人为本,服务学习。数字化校园建设应以师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构建最为优化的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为每一个学生和教师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3应用引领,创新教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贯彻应用驱动的原则,从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需求出发,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并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目标,突出学校在教和学方面的应用创新,打造特色鲜明的数字化校园。4有效链接,协同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有开放意识,全新思维,加强校校合作,城乡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三、建设模式数字化校园建设根据学校规模、办学特色、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分为两类模式,供学校在规划、建设时参考。模式一:办学规模较小、计算机终端数在100台以内的农村小学。学校的“班班通”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功能教室、校园安全监控等终端设备直接通过路由器接入县数据汇聚中心。学校互联网浏览、数字化校园应用和教育资源存储均通过县数据汇聚中心集中实现。模式二:办学规模较大、计算机终端数在100台以上的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和县直学校。学校网络中心设备齐全,校园网功能比较完善,能较好地实现学校数字化应用服务。学校网络终端通过网络交换机和双WAN口路由器,连接互联网和数字化校园专网。学校各类应用和教育资源一部分部署在学校网络中心,满足学校个性化应用需要,另一部分部署在县数据汇聚中心,共同支撑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应用。四、建设内容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师生发展、应用服务、数字资源、基础设施和保障机制。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分阶段、有重点地整体推进。(一)师生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要突出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信息环境下创新教学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1学生发展(1)学习态度与思想意识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能够准确评价信息,对运用技术持积极态度;具有利用技术进行创新性学习的意识;具有利用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2)学习方式与技能能利用网络获取、储存、评价、加工和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利用各种媒体终端和技术工具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和分享;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信息技术灵活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应用新技术解决问题;能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3)社会责任能安全、合法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尊重知识产权;能理解与技术相关的道德、文化和社会问题;掌握网络基本礼仪,学做合格的数字化公民。2.教师发展(1)工作态度与思想意识能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具有主动引导学生利用技术进行学习与生活的意识与态度;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与研究的意识;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与态度。(2)教学理念、方法与技能能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能获取、加工和集成教学资源,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能利用网络参与校本和区域教研活动,记录和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能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能利用网络与学生、家长、同事、学科专家等进行交流;能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3)社会责任能安全、合法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尊重知识产权;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信息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全体学生平等地享有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掌握网络基本礼仪,学做合格的数字化公民,并能引导他人学做合格的数字化公民;尊重信息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力。(二)应用服务应用服务是基于软件应用系统提供的信息化服务,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窗口,是实现学校教学、学习、管理、教研、生活等教育活动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应用服务体系建议采用“云服务”建设模式,支持各种教育教学业务信息通畅、高速互访和有效整合。1.教学应用服务教学应用服务是指支持教师备课、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各种教学活动开展的信息化服务,建设要求如下:提供电子备课服务,支持教师开展网络协同备课;提供网络教学服务,支持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提供网络学习服务,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在线学习评估服务,支持教师对学生开展在线测评和评价管理;提供远程实时授课服务,支持师生开展同步课堂教学。2.管理应用服务管理应用服务是指支持学校教务、行政、资产、人事等各种教育管理活动开展的信息化服务,建设要求如下:提供数字行政管理服务,支持学校高效开展文件流转、知识共享、信息发布、公文审批等政务活动,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提供数字教务管理服务,支持学校高效开展排课、选课、评课、成绩采集等教务活动;提供电子档案袋管理服务,支持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记录和存储;提供数字图书管理服务,支持学校高效管理各种数字图书资源;提供设备资产管理服务,支持学校高效管理各类设备和资产;提供数字财务管理服务,支持学校高效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监督和控制。3.教研应用服务教研应用服务是指支持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相关活动开展的信息化服务,建设要求如下:提供教研网络社区服务,支持教师在线互动、交流、资源分享、案例研讨等;提供教研数字资源服务,支持教师自主学习和协作研究;提供跨校区域交流和评价服务,支持校际教师间远程评课互动;提供跨校区域协同备课服务,支持校际教师间协同设计教案和课件;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档案袋服务,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指导;提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服务,包括培训、考核与认证。4.生活应用服务生活应用服务是指支持广大师生享受学校生活和文化的信息化服务,建设要求如下:提供数字家校互通服务,支持家长与学校进行便捷的沟通交流;提供数字课外学习支持服务,支持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提供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播服务,支持学生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数字化社会公共服务,向社会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5.统一认证与门户服务 统一认证与门户服务是指支持全局统一用户管理与认证,提供综合信息集成环境的信息化服务,建设要求如下:提供全局统一的用户管理和用户认证服务,支持用户安全、便捷的应用各种信息服务;提供单点登录服务,支持用户一次登录即可在有效期间内访问任何已授权的应用系统;提供综合信息门户服务,支持用户个性化设置各种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三)数字资源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是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和条件。随着教育需求的改变与技术的进步,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呈现出“群建共享”“学教并重”“生成性资源”等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建设要求如下:广泛引进、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和应用服务。结合区域特性和本校特色,建设校本课程资源,并通过多种渠道与外部共享;重视教学过程中各种生成性资源(讨论、试题、笔记等)的积累与应用;建设微课程、公开课等视频资源,促进名师课堂的网络传播,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积累建设与学生成长档案袋互通的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个性化资源,形成学生成长记录数据资源库;建设数字图书资源,支持师生开展数字阅读;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和保护资源版权。(四)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为校园信息化应用服务提供硬件和网络支持。要充分发挥现有基础设施设备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1.校园网络校园网络是在学校范围内,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建设要求如下:(1)能覆盖到学校的每个教学、活动和办公场所,并保证全校师生安全、方便地接入互联网,实现有线无线网络无缝覆盖;(2)网络带宽要满足日常教学和办公的正常需要,能支持高峰期的群体并发访问,保证正常的访问速度;(3)实现互联网、校园广播网、校园电视网、校园安防网等多网融合;(4)实现单线路或多线路宽带接入互联网和市数字教育专线;(5)学校接入的控制点,要配备良好的网络安全系统,有效隔离不良信息。2.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数据汇集而形成的集成应用环境,是各种业务的提供中心,是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交换的中心。建设要求如下:(1)鼓励学校利用县汇聚中心数据或电信运营商的数据,学校新建数据中心要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2)提倡应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服务器虚拟化管理和应用;(3)要重视数据中心的绿色化,减低能耗,节约成本;(4)要配有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维护,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3.教师用终端(1)专任教师用计算机达到人手一台;(2)每个办公场所配备适量计算机,满足正常的管理业务的需要;(3)在学校的公共空间配置合适的公用终端,如大屏幕电视、触控一体计算机等。4.计算机网络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主要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可以用于其它学科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语言听说训练、在线考试、教师培训、电子阅览室、学生课余时间上网等,建设要求如下:(1)计算机教室的建设数量应以满足学校正常教学需要为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小学每15个班、中学每12个班建有一个计算机教室,计算机数量按最大班额配备;(2)计算机教室管理软件要提供教室管理系统功能,教师机可以通过软件实现对各终端的实时监控、管理、屏幕广播、师生互动交流等;(3)配备数字化语音产品要具备高音质、低噪音、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语音清晰自然,无延迟、断裂现象。5.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是在传统教室中通过增配计算机、投影机(交互电子白板或触控一体机)、数字视频展示台、中央控制系统、音响等多媒体设备而形成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要求如下:(1)每个班级配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根据班级容量和教学需要选择配置规格,实现“班班通”;(2)每个学校至少建有1个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公用多媒体报告厅;(3)各学科专用教室、实验室等功能教室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4)具有多媒体资源展示、即时反馈等交互功能,能接入互联网,能满足各学科课堂多媒体教学的需要;(5)具备智能型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实现教室内主要电子设备的集中控制;(6)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带数字学习终端到学校学习,学校提供方便的网络接入、电源充电、储存管理等使用配套服务。6.其他数字化环境其他数字化环境是指除了学校经常用到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以外的各种信息化环境。这些数字化环境不一定都要单独建设专用场所或教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在已有的教室内通过增添设备或软件,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建设要求如下:(1)建有增加智能录制和播出设备的智能录播教室;(2)建有学生用电脑作品制作室。设备含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打印机、扫描仪等;(3)建有机器人实验室,设备含计算机、机器人及配套场地;(4)建设校园数字广播系统,及时传播校园资讯;(5)建设数字化校园电视台,丰富和传播校园文化;(6)建设数字化校园安全防护系统,保障师生人身和校园财产的安全;(7)建设数字探究实验室,鼓励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体验探究过程;(8)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便利广大师生的校园生活。 (五)保障机制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持续推进和创新发展离不开相关机制的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建设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完善。1.组织架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加强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领导;设立学校教育技术中心,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教师队伍;各乡镇(街道)分工领导、兼职教研员应参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保障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有序进行。2.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学校领导应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意识,把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当作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学校领导应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决策与规划的能力,确定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学校领导应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组织与管理能力,创设有利于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条件和氛围,制定有效的保障制度;学校领导应具备良好的学校信息化评价能力,能使用多种方法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3.人员培训凡符合条件的在任教师全部参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并达到合格要求;积极参加各级教育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服务;学校积极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各种培训,提高教职员工的教育技术能力。4.资金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与运维的经费应列支专项资金,形成制度化的可持续的经费投入机制;硬件、软件(含资源)和培训的经费投入比例合理,不能过于关注硬件投入,要加大应用和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5.制度建设建立完备的数字化校园管理规章;建立学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和制度,鼓励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携手共建优质的、个性化的校本资源库;制定鼓励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政策,落实信息化教学的常规化和创新实践研究。

    注意事项

    本文(东平县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 .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