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如何选课题和做课题》.doc
-
资源ID:2606332
资源大小:148.50KB
全文页数:7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如何选课题和做课题》.doc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如何选课题和做课题中小学学校教育科研的意义 “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校长们的谆谆教导。新的世纪,学校要应对激烈的竞争,必须把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的素质作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战略举措,努力建设一支善教育、精教学、能科研的教师队伍,使学校走上持续发展之路。一、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学校一起发展(一)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的社会需要(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三)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打造办学品牌的必由之路二、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教师一起成长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中小学教师有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天天置身于生动的教育实践之中,扎根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沃土层”,面临着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有着专职科研人员无法实现的优势。所以,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可行的,只要我们扎实研究,是完全可能大有作为的。促进教师成长即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自身追求的目标。教师成长,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精心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改革和寻求新的教师“学习”与成长模式。特别自卡内基报告和荷姆斯报告问世以来,西方先后出现了教师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格局,如教师能力本位运动、教学效果本位运动和学校本位教师发展运动等。我国一些学者一直以探究教师成长途径为己任,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模式,参加课题研究,在课题中成长是一种越来越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教师成长模式。(一) 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二)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及时地更新教育观念(三)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个人成就感的实现(四)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建立(五)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什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与师范院校、科研院所及教师培训机构相比,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问题即课题。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搞教育科研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实际上,教师们要研究的课题俯拾即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为教学服务这个根本上,因此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应该是要研究的课题。教师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性问题。就是明显存在,需要我们直接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生的成绩很差、学生纪律松散等等。二是探索性问题。就是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启发式教学应该怎样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怎样搞,等等。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检讨所发现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会这样?”“应该做哪些调整和改进?”2.课堂即研究室。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中小学教育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课堂是教育教学诸多热点与难点的汇集场所,诸多教育教学思想、观点常常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促进,许多教育决心经验和成果在这里产生。课堂是萌生、孕育、展现先进教育理念和教改实验方案及实施的研究基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阵地理所当然在课堂。中小学教育科研以课堂为主阵地,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探索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过程,教师应该把教育科研和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作为研究室(或称实验室),用科学的态度及方法去发现、去实践、去探索、去检验。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 3.教学即研究。绝大多数的教育科研,最终都要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进行,在课堂中进行,就是少数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其成果也要在教学中得到检验和应用。教育科研工作从来不是额外的工作,教学和科研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其实,真正的教学活动有着科研的性质和色彩。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育成果和理论,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活动。当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教育科研,必须是“真正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除此之外,还必须符合开展教育科研的一般规范。这样说并不是要混淆教学和科研的界限,降低科研的标准和要求,这恰恰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特之处,也体现了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近年来流行的“行动研究法”,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行动和研究的结合,创造性运用理论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4.教师群体即研究共同体。教育科研不应只是一种个人行为、分散行为,它更是一种群体行为。如果学校教育科研成为一种群众行为,教师群体成为了一个研究共同体,那么这种人人参与的教育科研必然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现在不少学校开展“课题带动策略”,就是以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为核心开展课题攻坚,以群体带动个体,以集中拉动分散,既利用了整体优势,又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相互研讨借鉴,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支持鼓励,效果显然事半功倍。可见,学校一旦形成了群体性的教育科研氛围,大家都潜心于科研了,那就会给这个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带来动力,就可以为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供有力的外部力量。5.成果即成长。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既有目标指向性,又有过程性和生成性。在研究结束后,教师们将按计划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发布研究成果。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不断主动学习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积极进行思考和创新,认真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策略,由此促进了研究者教育观念的转变、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其成果既有显性可编码的文字材料,也有隐性不能编码的技能经验。我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最大成果就是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这也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和目的所在,论文等不过是其能力的物化表现形式。由于中小学教育科研大多是在自然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教师的性格特点不同,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同,因此科研成果具有境域性、特殊性、个案性,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这些成果都能适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研究成果没有价值或价值较低。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不能搞简单的模仿和移植,或盲目照搬照抄,更不能硬性规定要学习推广。能给人以启迪借鉴并能够促使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就是很大的贡献。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搞科研最大的困难是选题,这就如同投资一样,你不知道买股票还是买房子挣钱,不知道买什么样的股票和什么样的房子能挣钱。搞科研虽然不像买股票和房子那样投入很多钱,但投入的是精力和时间,这也是很大的投入,因为时间就是金钱。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了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一个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首先要解决好选题问题,继而解决做题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中小学教师科研课题选取的来源,提倡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问题即课题。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获得自己的理解,形成问题课题的近期目标,将选取问题课题作为成长的平台,即成长性问题选取研究,以期达到远期目标。成长性问题研究是教师立足教育教学岗位,参与选取问题课题,在获得、交流、应用、生成教学知识或技能的认知过程中选取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作为科研课题的过程。一、科研课题来源于教师实际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应用性研究课题是运用基础理论和基本理念研究得出的一般知识、原理、原则,针对某具体实际问题,研究某一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提出比理论性研究更有针对性的理论和方法,主要解决实际问题。应用选题是先有一定的目的或任务,运用教育基础研究所取得的科学知识,探寻有具体实用目的的教育方面的新知识、新的教育途径和新的教育措施。这类应用研究的时间有期限要求,但期限较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某种启发,经联想与思考产生的初始意念。这种由启发、联想形成的初始意念,由朦胧模糊逐步走向清晰、明确,就构成了课题的初步线索,是课题的起点。中小学教师长期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只要处处留心,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科研课题线索一定会层出不穷。(一)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中寻找课题。“科研教学学习”连续体的运行最终要在微观的层面上得到落实。因此学校教育科研实施中需要体现以下主要特点: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着眼与改进工作,需要有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的引领,需要有经常性的反思与总结,需要有有效的交流、分享与合作。在具体的项目的操作上,需要从解决实际教育问题出发,提出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教育工作的实际进展不断修改、调整方案;要把教师研究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与课题研究的有效展开结合起来。中小幼教育实践是选题的不竭源泉,只要掌握选题的策略,善于发现问题,综合分析对比,就能发现和提出有意义、有创见的课题。例如:关于小学生听课方法的研究影响小学生体质健康因素及其对策、弱智儿童的诊断及教育训练等。教育实践是一切教育科学理论的源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学工作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和学校领导干部,会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遇到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实践中选题应注意对问题进行科学提炼、抓住问题的关键。教育科研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解决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相当普遍的关键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理论上没有得到回答的。请看案例。武汉市中南路小学教师源于课程理论的自拟课题研究论文: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教育教学琐事”。文章认为新时代要求教师不仅是制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创编者。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作为课程创编者的教师,更应该关注日常教学生活中、学生中原发的“琐事”。从经验课程的视野来观照、整合这些“琐事”,既可以使教学做到个别化、有的放矢,又可以实现课程“回归生活”的时代理想。毫无疑问,教育活动确实包含一些非常具体的与“正规课程”似乎没有关系的“琐事”。如果孤立的看待这些事情,它们确实是非常“琐碎”。但是,如果将它们看成是整个教育活动系统的要素,它们就不再是“琐事了,而且可能成为整个系统能否实现的一个个关键环节。”这位教师正是尝试将一些不起眼的“教学琐事”整合为珍贵的课程资源,以期收到正规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奇效。审视当前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事务是相对“琐碎”的。一方面,他们“经历”着相对固定的“例行教育事件”,如课间秩序管理、打扫卫生、布置教室各类竞赛的组织等;另一方面,他们也“遭遇”着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如学生的违纪行为,学生的好人好事,学生的奇思妙想等。这些日常教育事件,可能因为“琐碎”而没有列入课程表,在人们看来“平淡无奇”,是“意义不大”的“教育琐事”,在实践中常因难登“大雅之堂”而被忽略不计,然而,恰恰就是这些琐事构成了我们教师一天活动的不小比例,所耗时间与精力决不亚于正规课堂教学。但从经验课程的视角来观察,这些繁琐、磨人的事情就不是“琐事”了,而是珍贵的课程资源。由于儿童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之中,为了提升儿童的经验和价值,经验课程有把儿童感兴趣的当代社会生活问题以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的经验,作为课程的内容。“教育教学琐事”是从师生身边的教育教学活动发出来的,是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它是反映学生兴趣,动机和需要的另一类课程资源,在我们的工作中,这些琐碎之事往往透视着深刻的社会现状,真实地折射着普遍的规律,对待这些琐事以及处理方式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与教学能力。我认为,“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儿童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从“教育教学琐事”中开发课程资源,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教学琐事” 发生于日常的教学事务中,由于没经过筛选和提炼,其存在状况必然是原生态的,而这些资源相对于老师、学生来讲是外在的、对象性的,它不会自觉地进入课程领域,需要主体发挥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去认识和开发。美国哲学家赫舒在解释存在的意义时说“最高的问题,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关切”,只有关注了“教育教学中的琐事”,才能认识“琐事”的存在,进而了解“琐事”升华“琐事”,选择地把“意义重大,适切程度高”的“教育琐事”纳入课程资源的视野里“整合”开发,使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如在一节品德课上,上课铃一响,我就夹着书本大步向教室走去,就在这时,一个学生慌慌张张地从教室跑出来,焦急地对我说:老师,放在窗台上的一个墨水瓶打翻了,地上、墙上都是墨水,很脏。您快去看看吧!我一听,上课的激情顿时烟消云散了,心里“腾”地窜起了火苗,都五年级的学生了,还这么不懂事,这些孩子真是的,我非得好好治治他们,看看他们以后课间还敢不敢这么闹腾,我先得查一查是哪个小调皮把墨水瓶打翻的,让他把地面和墙壁擦干净,再好好教育教育这帮小调皮。于是我加快了步子。在教室门口,我看到同学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很安静,一个小男孩拿着拖把正费力地拖墨迹,其他同学看到我进来,把眼光都投向我这儿,而那个男孩子也停止了手里的活,用自责的眼神望着我,当我看到了他自责的眼神时,本来心里升起的怒火,慢慢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一个呼唤,要给他们一个微笑,因为这是我的学生,我要给他们宽容和爱,于是我轻轻地走到讲台前,微笑地看看他们,我想此时此刻微笑是最好的语言,当小男孩去洗拖把时,有几滴墨汁溅到走廊和墙边的磁砖上,这时另一个学生看见了,马上拿来抹布蹲下身子去抹走廊和瓷砖的墨迹,就这样终于把墨迹弄干净了,但拖地的小男的裤子上沾了几点墨迹,在黄裤子上显得格外醒目,格外扎眼。这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不顾自己的衣服被弄脏了,而是很耐心把教室弄干净,我决定放弃原订的教学计划,利用这次偶发的生成事件,对学生进行一次生动的教育,自己也接受一次心灵的洗涤。于是我以“墨水瓶打翻以后”为话题,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当时 的想法、感受,只要是自己真实的感受就行,可以大声说,也可以悄悄地说,可以以笔代口写在本子上,总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爱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顿时教室里纷纷的议论声,笔摩纸面的沙沙声汇成了世界上最美妙的乐曲。就有这么一件随意的事被老师看成了是一个经典的课程资源,下午第一节课是体育课,第二节课是品社课,体育课还没有结束,我提前来教室,看见门前有一团鲜红的纸刺眼地躺在那儿,顿时灵机一动:这不正是进行“我不丢,我会捡”文明习惯教育的好机会吗?于是我把纸团放在教室门口最显眼的地方,并在黑板上写了“我会捡,我没捡”六个大字,便坐下来等学生。下课后,学生陆续回到教室,他们一个个轻巧地从那团鲜红的纸团上边过,有些大的脚正好踩在了纸团上,但他们好像没看见一样。等他们回来座位上,看看黑板上的字再看看门口的纸团,一下子就明白过来,想起身去捡,却被我制止了。我在黑板上统计了“我没捡”的人数:5人7人10没有捡纸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而“我会捡”的人数还是一个“0”。鲜红的“0”刺着孩子们的眼睛,他们一次次热忱地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个同学身上,可又一次次地失望了,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从纸团上一迈而过,教室里的叹息声随之不时的响起。孩子们都在经受着心灵的煎熬,都在反思自己。就在大家快绝望的时候,李小亮同学进来了,他本来已经从纸团上迈过去了,可又好像发现了什么,回过身,很自然地捡起地上的纸团。全班同学一起为他的行为欢呼起来,有的同学甚至大声地叫嚷着:“李小亮,你真棒!”我也如释重负地在“我会捡”的名单中写了一个“1”。就这么一件突发事件教室门口丢了一个纸团,被教师恰当的选择利用,生成了宝贵的教育资源,用无声的教育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等待着下一个同学捡起纸团的同时,同学们的内心一定在自责,为什么我没有弯一下腰,把这个纸团捡起来呢?这样的质问远胜于老师声嘶力竭地高喊:“同学们,我们要保持环境卫生,做到我不丢,我会捡!”可以说,现实教育中的许多“琐事”都是我们有针对学生召开德育活动的最佳契机。当然,只有那些随时关注孩子成长,随时关注身边常发生的琐事,才能更有把握抓住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教育的使命是为学生的自我选择创设情景,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指导。“教育教学琐事”的独特性主要是与正规学科教学相比,其“个性”特点更多,如果说课堂教师很难同时与几十名同学有效对话,那么在“教育教学琐事”处理中,教师就要利用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在“琐事”中显随意,在“随意”中露真情。陶冶式开发是“教育琐事”中蕴含的资源,要进入课程领域,整合到课程的发展中,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资源的开发,可以陶冶式地进行。对例行教育琐事,如升旗仪式,竞赛活动等均可以实施陶冶式开发。每周举行的升旗仪式是开发课程资源的良好时机。当学生肃立在国旗下,聆听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时,心中无不升腾着一种爱国主义情怀,“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一个崇高的理想可能就此萌生。道德教育可以从同学们平时的生活中成长和感受,才能真正健康地形成道德认识。在无意注重的情况下逐渐进入课程的视野,转化为适当的课程资源。而渐进式开发是班级管理的一种例行的教育琐事,而它的目标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因为养成教育是一个螺旋式推进的过程,因此,从这类“教育琐事”中开发资源,可采用渐进式的开放策略及合作资源课程的开发。小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班级里渡过的,班级是他们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养成习惯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在教室里创建了“爱心角”、“卫生角”等区角,每一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给“爱心角”里的“名言录”“小书柜”“光荣榜”,等栏目送上自己的物品、书籍等来表达自己爱班级、爱同学、学老师、爱学习以及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谐合作的情感。每一位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给“生物角”献上绿色的小报,环保图片,盆栽植物等 。教育教学琐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而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就是为人将来的完美生活做准备。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主张,生活决定教育,教学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的教育生活是其人生经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绝不能把它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剥离出来成为孤立的“教育”,而这些学生生活中的“琐事”正好生成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些学生经常会在学校出状况,但如果教师采取“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则会整日忙碌而不得要领。比如,我班一名男生在课间与其他同学玩耍时发生争执,怪别人把他推倒(其实是他自己没站稳而跌跤的),始终不敢向我承认自己的责任与撒谎行为。在放学母亲接他回家时,他立即出现了极端的情绪反应:撕书,哭闹着不想再在我们学校上学,要“跳楼死”,后来在其他家长的劝说与安慰下,他的情绪才慢慢地缓和下来。 这个学生是从别校转来的,虽然他在原学校是三好学生,但由于新学校的教学进度与使用教材不太一样,而且还设置了英语课,他不能像在原学校那样有出色的表现。但他不仅没有主动适应新的环境,还在心理把被动的责任全部“推卸”到新学校上,不愿意在新学校继续学下去,想回到原来的学校。他的态度反映在课堂上就是:逐渐地成为“旁观”的“边缘人士”。虽然教师也曾提醒并与他谈过话,但一直没有什么明显效果。而正是这个事情使这个学生内心的矛盾显性化,而且根据熟悉他家庭的其他家长说,了解到他父母管教方式“比较粗暴,一有不是,就用藤条打。”从这里可以发现次孩子责任感缺失的根源 :孩子没有最起码的安全感。当一个人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还怎么能有勇气承认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呢?承认错误就意味着暴力惩罚,这给孩子造成的恐惧感怎能让他客观地去看待问题,去积极解决问题,他想做的就是逃避问题,逃避惩罚啊!这也是他为什么到了一个新环境不是主动调整自己来适应新要求,而只是想回到原校的一个更深的症结所在。通过解决课间学生之间的争执这种“琐事”,我们发现:学生心灵深处的“症结”对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可着实不小。有时课堂上所显现问题的根源很可能在课外,只有抓住问题的根本,才有望迎刃 而解。如果这个心理症结无法得到治愈,那么无论给他设计怎样精致的课程,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所总结的关于课程开发的“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虽然科学化时代“技术理性的产物,一度是少数人掌握,以控制”为取向。但是我想,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够透彻地领悟和自觉运用这种原理,就像是掌握属于自己的义务与权利那样,必然会对课程有个全新的认识,牢固树立“创生课程”的使命感,切实提高开发课程的能力,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判断学生在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所获得,体验到的一切经验,重新衡量“教学琐事”的价值,去选择、整合“琐事”,得到教师珍视与整合的“琐事”将会是更加切合孩子当前发展需要的助力器。卢梭在爱弥尔中说过:“在人生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那么与此相应,我想说的是:在为学生成长所设计的课程中,“教学琐事”应有它的地位和作用。(二)教育教学实践的成败问题经验对照中寻找课题。努力学习和研究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借鉴和吸取别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成败经验中提出研究课题;或探讨其中的规律,或设计教育实验,检验某种理论与提高教育效果之间有无必然联系德。例如:南通特级教师李吉林从外语教学中运用情景进行语言训练中得到启示,借鉴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境界学说”,吸取传统教学注重读写以及近代直观教学有效因素,探索创造出“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法”。经验提炼。寻题。通过经验比较与综合发现问题,开发课题。如从油田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学生和先进校园中,提炼总结经验,筛选出课题,研究模范班主任的成功要素,成长规律,可使更多的班主任迅速成长起来。将倡导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教育实际对照,在揭示矛盾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如当前倡导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导向性的教育理念,而现实与理念之间的差距极大,不适应素质教育。通过对比,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就能发掘一些研究课题,诸如“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研究性学习指导”、“探究性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研究”等一系列研究课题。通过分析本校和个人的教育教学,对照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会寻找到许多可供研究的问题。、对照寻题。将倡导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教育实际对照,在揭示矛盾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如当前倡导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导向性的教育理念,而现实与理念之间的差距极大,不适应素质教育。通过对比,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就能发掘一些研究课题,诸如“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研究性学习指导”、“探究性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研究”等一系列研究课题。通过分析本校和个人的教育教学,对照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会寻找到许多可供研究的问题。(三)经验提炼,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如“减负”后,中学反映近两年进入初中的小学生习惯差,分析原因可能是:减负后小学生在校时间少了,在家和社会上时间多了,而家庭、社区教育跟不上,教师往往忽视高年级小学生习惯训练,学校抓习惯养成缺乏系列训练和多样性,效果不好。提出“减负后的小学生习惯养成研究”课题就是一个很现实、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再如,初二、初三学生两极分化很普遍,且英语、数学这两科尤为严重,提出“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的成因和对策研究”课题,也是一个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课题。还有,如何减少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提出“学困生教学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也是一个很好的课题。通过经验比较与综合发现问题,开发课题。如从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学生和先进校园中,提炼总结经验,筛选出课题,研究模范班主任的成功要素,成长规律,可使更多的班主任迅速成长起来。例如:多元智能与合作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国内己翻译了有关的专著和论文,国外有许多有关的专门网站,提供大量的文献和实验案例。上海市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摘编和翻译了部分资料和案例,并在广东和福建数十所学校开展了专题的“做中学”培训。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以往的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所认为的智能仅以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对于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赋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实验新的内容和实施方式,基于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建的学习中心,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建立信息资源库,应用互动软件开展模拟实践活动,并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展示和陈述。智能可以培养和加强,也可能被忽视或削弱。教师对智能有了更宽泛的认识。画画,听音乐,表演等活动与写作与数学一样,都可能是学习的方法。不少在传统测试中表现不佳的学生,当课堂教学中运用了艺术、运动、音乐等活动时,竟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这些学生能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长处。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使得学生希望成为“专家”,这反过来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教师们经过经验提炼,提供了课堂教学策略主要的三种形式:学习中心是学生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学习或个别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每个学习中心都有一些学生完成活动和小型项目的必须品和材料。学生可以23人一组,也可以是独立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多元智能理论的时间研究,又开拓了教师理论研究的视野。(四)变换考察角度,发现问题,转换选题,挖掘课题。只要善于反思,善于比较,善于转换,敢于批判,总会发现新问题,发掘新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探索的重要课题,它既有利于改变现有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落实学生在学习探究中的主体、主动地位,培养协作精神,也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我们必须看到:在我国,教育信息化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至更远一些的将来,由于以上阐述的几方面实际存在的因素,就我国广大地区每学期的课时总量而言,常规课堂教学(含常规电化教学)将占每学期课时总量的5060%这属于乐观的预测。这是基于以下对现实状况的调查统计和预测得到的数据所得出的结论。 所以有人对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应用的成效评价进行研究。 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的课程和教学中,其成效的测量和评价一直是各国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高度关注的问题。美国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第一个发展规划(1994-2000年)期间,由著名IT企业、有关教育机构负责人组成的首席执行官论坛(CEO论坛)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了追踪评价,就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大专题,包括设备配置、联网、教师培训、资源建设、学习成效开展了研究,设计了一套系统的评价体系,并先后出版了四个专题评价报告。二、科研课题来源于教师实际问题的理论性研究学习作为教育基本理论学习研究,它往往是教师先有了某种实际问题的设想或假说,然后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找出其本质规律。(一)实际问题与理论文献相结合,寻找课题。教师针对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从现有的中外教育理论体系中去发掘和填补空白,揭示矛盾;从不同理论、观点和流派的相互争议中寻找答案;着力在教育理论和方法上提出不同见解,认真辨析和验证,从差异中寻求同一,从同一中找出差异。例如:我国目前正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已有不少中小学教师正在开展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教学改革现状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空间要素,即除教师、教材、学生外,还有教学多媒体。网络探究是一个以探究为取向的合作性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因特网是学生主要的信息来源。在中小学教育中采用网络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综合和鉴别信息的能力。由教育部课程与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的丛书网络在教和学中的应用:国外的经验中,系统地介绍了国外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各种教学模式,包括原理与方法、操作模式、实践案例等。教师通过这些理论的系统深入学习研究,揭示矛盾,提出不同见解,甚至填补空白,为教学过程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要素。 (二)实际问题与教育信息资料相结合,提炼课题。教育信息资料往往能及时反映一些新的教育思路、教育经验体会、教育科研成果以及教育动态。通过收集、筛选、整理其中的一些信息,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发现和提出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如李吉林的“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法”是受国外的“暗示教学法”的启示创建的;“中小学各科单元达标教学的实验研究”,是受到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的启发而提出的。因此,教师要重视教育信息的作用,随时关注教育科学的新动向、新进展,从而提高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随时提出研究的课题。(三)实际问题与学术活动中获取教育科研信息相结合,获取课题。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学术活动获取教育科研信息。例如:“从产学研合作到科教经互动教育、科技、经济互动理论初探”, 科技、教育、经济互动理论的初步框架即可从学术活动互动交流中获取教育科研理论的灵感。实际例子就是,数学和科学教学中的互动课程研究。经过精心设计的互动活动程序与传统的课件不一样,它不是教师教的工具,而是学生学的工具。它主要通过交互的活动,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科学和数学的概念和关系上,使学生借助于可视化的模拟来探究概念和关系。同时,与单纯的“做中学”不一样,它强调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做中学”,最后使学生能达到理解科学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目前国外许多企业、研究机构专门开发的交互的活动程序在技术设计上也独具匠心,始终一致的、功能强大和易学的界面,使学生一旦掌握了一个活动的操作,就会很容易地举一反三地掌握其它活动操作。互动活动程序以及围绕它开发的互动课程具有如下的特点:以问题为中心,和真实世界紧密关联;整合了多门学科以及面向真实世界的理论和实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扩展了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内容;互动活动程序库和应用互联网发布的广大教师开发的互动课程大大地增加了选择机会,因而能面向不同环境的学校和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互动课程在我国的实验研究刚起步。上海市教科院现代实验室已开发了互动程序与课程网上资源目录索引,并在广东、福建、上海的一些学校开展了培训和实验研究。鉴于此研究的一系列学术活动,为一线教师科研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三、科研课题来源于教师实际问题的成长性研究开发性研究课题是建立在前两种研究的基础上,以开发能使用的教学产品为目的的课题研究。教育产品除教科书、投影片等有形产品外,也包括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或组织教育教学的策略、程序等无形产品。发展选题也可称为实验发展研究。它是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对某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重大改革、创新的系统的创造性的研究。这类成长性研究有明确的期限要求,而且期限较短。例如:研究一种新的方法,解决小学生在考试时的紧张情绪、从培养兴趣入手,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营养及锻炼复合处方 增强小学生体质、探索少先队教育社会化的新途径等。(一)从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理论及政策问题中寻找课题。教育改革和发展呼唤着教育科学研究。研究当代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整个教育科研的主旋律。要研究解决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探讨社会主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目前,有许多重大课题急需研究解决。例如:研究新时期德育地位、目标与内容、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研究;研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问题;研究教育现代化工程问题;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创建特色学校问题;研究跨世纪教职工队伍培养、培训问题;研究中小学教育评价问题;研究教育立法问题等等。这些课题研究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极强的导向性。 (二)从社会发展需要中选题。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今迅速变革发展的社会不断使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重大问题,教育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从社会发展需要中选题,既能拓展教育研究选题的范围,也能解决现实社会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推动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从课题指南中选题。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院所、学术团体、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往往根据社会发展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定期不定期地下达供研究人员参考的课题指南。列入课题指南中的课题,往往出自教育专家之手,有较强的科学性、现实针对性,且符合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从中选题容易受到重视、获得研究经费的支持,故从课题指南中选题,不失为一种选题的“捷径”。 构建小学校园文化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互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的孕育是没有刻板的模式的,但要求研究者具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清晰的鉴别力。提倡以教师为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主要对象,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获得自己的理解。教师在获得、交流、应用、生成教学知识或技能的自修反思认知过程中选取科研课题。以教师教育教学“自修反思”过程中的生长性实际问题为教师科研课题选取的来源。在自修-反思过程中提炼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全国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的研究方式,正悄然催发着教育科研由“阳春白雪”向“下里巴人”的根本性转变,确实令人欣喜。自修-反思式培训模式正是这种新型科研模式的代表,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当教师真正确立起自身作为研究者,并在实践中从事行动研究和研究行动、改进行动的时候,教师实践反思的能力和科研的能力才会真正提高起来。在自修-反思中提炼课题的优势自修-反思培训模式是指中小学教师在自我进修,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一种培训方式。它既是一种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培训模式,更是将科研型教师的有效途径。一、教师缺乏反思的能力(一)缺少反思的意识。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一般都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即教师往往非常重视教什么和怎么教,"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教学就是"我讲你听"、"我出题你做题"等等,可以说颇下了一番功夫。周而复始,教学工作成为普通教师毫无新鲜感的简单劳动,无怪乎,不少老师总是喊累,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状态。不少教师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不能及时总结提炼。究其原因,"为什么这样教,好在什么地方","讲给谁听(似乎不成为问题)","题目适合谁做"等有关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意识薄弱,再者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导致老师之间缺少真正的研讨交流,都导致一些教师还没有确立起反思的意识。 (二)缺少反思的氛围。一方面,学校开始普遍意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有的在形式上还搞得轰轰烈烈,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仍然沿袭着太多的不符合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制度与要求,"说的都对,做起来却不行"。"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叫得震天响,多数教师仍然对教育科研一头雾水。教育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以权代法、做表面文章、搞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等等做法,不可能形成鼓励教师反思的氛围。 (三)缺少反思的机会。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