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少数民族社区多元化与学校发展》——读书笔记.doc

    • 资源ID:2606240       资源大小:24.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少数民族社区多元化与学校发展》——读书笔记.doc

    少数民族社区多元化与学校发展 读书笔记 一、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发展的思考。 1、课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课题意义:对少数民族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少数民族学生受歧视性的对待方式的表现形式,原因和机理,提出矫正的策略和方法;对少数民族社区文化诸要素,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观、官方知识与民间知识等进行分析,研究少数民族社区文化与学校所代表的主流文化的协调与冲突的作用机理,提出对策性的建议和措施。从而建立有多样性的课程设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与少数民族社区多元文化协调的学校发展模式。 研究方法:“结构性”的问卷方式和“非结构性”的访谈方式。 2、基本理念。 、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及“中华民族”认同统一。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也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也是一个地方和本土化的过程。 、中国的少数民族教育亦是农村教育。 3、云南的基本情况。 云南是一个边疆、山区、少数民族三位一体的省份,西部、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陆地边境线长4060公里。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独有。据2010年人口普查,云南省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533.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37。 云南25 个世居少数民族中,除回、满和水族已使用汉语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共使用26种语言。 云南有佛、道、伊斯兰、基督、天主五大宗教。 教育类型:1949年以前,云南省各少数民族教育处于多元、多层次,不平衡的状态,基本上有四种类型(、传统文化教育类型;、接受一定程度的汉文化教育类型;、宗教与教育合一类型;、汉文化教育类型。)。云南民族教育经历1949年以来6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从受教育年限、文盲率、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人口的比例等重要指标来看,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水平还低于全省和汉族的平均水平。 二、云南少数民族社区多元文化与学校发展概论。 由于云南山地面积大,平原坝子相对来说很少,造成了民族自治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各个少数民族在学校教育方面都发展得比较缓慢,使非学校教育始终贯彻在民族的社会发展中,(非学校教育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各民族有着各自社会道德与伦理观念;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饮食文化;歌舞娱乐;体育活动;服饰建筑及婚丧嫁娶。云南少数民族学校的教育模式大抵分为:、民族寄宿中小学:、民族职业教育。 要把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做好做踏实,必须重视非学校教育的作用,将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把各少数民族特有的习俗等与学校教育想结合。) 三、澜沧县少数民族社区多元文化与学校发展。 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在2008年,全县总人口493584人,少数民族人口389847人,占总人口的43.40.该县属于民族“直过区”、是从原始社会末期,封建领主制转化时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并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基础差,财政收入低,贫困人口多。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以及“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另有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的资助,澜沧县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82009学年该县有小学184所,在校学生35999人;初中20所,在校学生16972热不;高中4所,在校学生2711人。 在校学生学业成绩普遍较低,教学发展不平衡;汉语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课堂教学有待提高;课程同一化学生失去兴趣;“读书无用论”学校培训目标、相冲突;校园欠缺交流、融合的文化氛围,学校成为高墙深院的社会孤岛;学校初中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建设滞后。这些因素成为了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文化原因分析: 、民族认同决定了学习态度; 、少数民族汉语水平低,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差异; 、民族习俗影响个体发展; 、宗教信仰与学校教育并行,渗透; 、社会经济水平影响教育发展; 、对拉祜族现代教育的思考。 社区文化与学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学校。 、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民族特点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办学; 、开发校本课程,合理利用乡土资源。 2、社区。 村寨领导干部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接触新事物;改变传统观念,对于民族习俗中影响社区发展的应该坚决废除;学习先进的生产生活技术,以带头提高全村的经济生活水平。 3、政府及相关部门。 、基础组织应该根据当地的基本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大力发展经济。 、上层组织与部门应该在政策上有所倾斜,目的是支持边疆的民族教育。 四、糯福乡拉祜族社区文化与学校发展。 糯福乡是澜沧县拉祜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乡(镇)之一,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拉祜族文字的发源地。办学历史悠久。糯福乡中心小学与中学实行半开放式的寄宿制管理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都是按国家的统一标准制定的,但存在以城市为导向,简单照搬或模仿主流文化学校教育中的课程设置问题。 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 、逃学。(主要原因:帮助家里做农活;参加民族节目的礼仪;早恋;参加宗教活动。) 问题分析: 1、外部因素。 、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统分制度的结束; 、目前缺乏高质量的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课程设置缺乏地方性知识和技能。 2、民族传统文化。 、社会生存环境; 、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民族性格与民族心理; 、语言。 学校发展探索:建议及对策。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现代化教育相融合,学校教育就必须作相应的调适和更新来适应少数民族社区的发展,社区的良性发展会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要把中小学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小学教育; 、结合当地实际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学; 、改变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与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相联系,重视地方课程的开发; 、根据民族文化及学生特点来配备教职工,通过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素质;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机构多元化。 五、东回乡拉祜族、哈尼族、佤族社区多元化与学校发展。村民受教育情况: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层次比较低,脱盲的占37.8,小学毕业的占27.6,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了25.5。 如何消费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他经济生产规模,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教育投资,文明程度的高低等问题: 、嗜酒成为当地的风俗。 、长期以来,自然经济在拉祜族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自然经济观念指导这人们的经济活动。 、拉祜族普遍存在传统的平均分配观念,他们有3种平均分配观念,即平均分配、平均享受、平均负担。 基督教对班利大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习惯:虽然是出于宗教目的,也保护了生产力,维持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并最终使人们可以保护劳动成果,积累财富,进一步保证了家畜贸易,农产品市场。 、饮食,卫生习惯:教会把一些不良嗜好作为宗教禁忌来规定,使许多群众在加入教会后改掉了不良嗜好,一方面减轻了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改善了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 、基督教传人后对该寨的婚姻、家庭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激进作用。 、集体互助精神:相比于松散的家族纽带来说,基督教比较注重信徒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友爱的关系,更容易在信徒之间形成一种集体主义的互助精神。 、文化,教育:在基督教传人班利大寨后,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有助于文化水平的提高。 要使教育有所发展,学校必须进行积极改进。首先,学校要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很多家长反映,学校总是不能及时联系家长。其次,学校应该端正对教育的态度,关心学生的成长,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生的管理上。再次,学校在教学中应教一些生产生活有用的知识,因为大多数的学生毕业后还是会回到村里从事直接的农村生产。 2、东回乡学校现状。 办学现状:东回乡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小学6所,每个行政村1所。 教师情况:2009年东回乡有专任教师124人,其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98人,本科学历21人,专科学历58人,高中学历的44人,高中以下学历的1人。学生情况:、学生学业成绩普遍较低;显性与隐性失、辍学率高;、课堂教学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教师的机械填鸭式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老师的教学的消极反应。 生生、师生关系:、教师出于维持课堂纪律的责任心容易和学生发生冲突;、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习惯了“满堂灌”。 3、东回乡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发展的思考。 、生态性的制约; 、传统强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对教育投入少; 、教育的期望没有得到回报,学生重回传统社区。 对策与建议: 、加强教师素养和增强职业道德;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 、加大教育投入; 、建立多元教育体系。 六、景颇族教育文化变迁及发展路径。 景颇族的传统教育是家庭或本族社会中进行的,不具备一定的组织形式的一种自然教育,从受教育场所上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景颇族家庭及社会教育具有自发性和随意性,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出现,教育内容具有综合性。景颇族原始宗教教育具有三个特点:、神鬼观念中蕴含着蒙昧的教育思想;、巫师与教师合二为一;、原始宗教教育的合理性与保守性并存。特别的教育政策和措施:、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特殊的招生政策;、景颇族语(文)教学。 景颇族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现代教育对景颇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景颇族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一是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仍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教育的发展;二是传统教育的情景性和随意性影响对学校教育支持联合体的建立;三是传统的原始宗教信仰使一些景颇族群众相信“宿命论”,尊奉鬼神,对科学文化知识缺乏兴趣;四是传统的恋爱婚配习俗使一些景颇族青少年过早组建家庭,从而失去和放弃了求学的机会。景颇族人力资本存量短缺:、劳动力职业以低水平,复杂性劳动为主;、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偏低,结构不合理。 少数民族的综合性贫困及国家投入的严重不足是少数民族教育落后的养分性因素。 景颇族教育发展的问题: 、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文盲比例偏高; 、辍学现象严重,完学率低; 、接受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口比例少; 、教育质量低下;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 、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 、职业教育薄弱;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高中升学制度改革造成的负面影响。 景颇族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改变景颇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模式; 、走集中办学的路子,办好寄宿制中小学; 、采取特殊措施,加大对景颇族学生的培养力度;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步伐;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发展成人教育,弥补基础教育缺失造成的问题;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营造优良的语言教学环境; 、营造有利于发展景颇族教育的制度环境。 七、调查研究大纲。 1、课题说明。 宗旨:课题关键在于形成学校、村落互动的良性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长、教育等行政部门参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使少数民族社区多元化与学校协调发展。 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社会文化人类学,教育人种志,跨文化心理比较的理论和方法,采用中外文文献检索,田野调查,案例剖析,归因分析,心理测验,调查统计等方法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基础教育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2、面向学校。(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学生;入学机会及学业成就;课堂及课程;学校德育。) 3、面向社会。(自然、经济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家庭环境。) 4、重点调查方向。 A、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多元文化信息档案; B、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少数民族社区多元文化相关因素分析; C、母语、教学用语、学校用语及双语教学的现状和改进策略; D、课堂教学分析; E、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设置如何反映少数民族社区文化; F、培养目标,评价体系如何体现少数民族社区文化的多元性; G、校园文化及活动如何体现少数民族社区文化,怎样创造理解、宽容、交流和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 H、学校德育如何反映少数民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等; I、如何根据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及学生的特点来配备、培训教职工; J、校历与民族社区节庆活动等相协调; K、家长、社区如何有效地参与学校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学校如何有效地满足家长、社区的教育要求,以形成互动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环境,提出改进策略和措施。 L、“两免一补”政策下,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资助的有效性,如何改善少数民族寄宿生管理的策略及措施。

    注意事项

    本文(《少数民族社区多元化与学校发展》——读书笔记.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