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54.doc
-
资源ID:2606203
资源大小:6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精品】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54.doc
编号:HB0522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研 究 课 题 名 称课堂教学中“设疑激思”的技巧研究课 题 结 题 报 告申请人姓名 肖永胜 申请人所在单位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岳城镇岳城中心学校 课堂教学中“设疑激思”的技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岳城镇岳城中心学校 课题组 负责人:肖永胜 执笔人:郭 琼 主要成员:郭 琼 马富燕 赵尚生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内容(一)课题研究背景:我们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它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通过学生主动地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提问的艺术,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事实上,当课堂提问成为我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时,我们才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这一教学形式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1提问过多过长。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设计大量问题,表面上看课堂上师生问答此起彼伏,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问题多,题意简单答案固定,问答速度快,教师频繁发问,学生应声作答,几乎没有思考时间,其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难以发展,教学毫无生成。2问题过浅过窄。有的老师问的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大多数问题内容已经被陈述出来,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热闹的课堂气氛,反而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3问题过宽过大。教师的设计问题是开放的,但设计的问题没有目标,问题范围太宽,缺乏启发性。更是让学生如云里雾里,不知从何答起。像这样的提问是极为普遍的教学现象。4问题过难过抽象。老师把启发和问题混为一谈,把问题全盘丢到学生面前,叫学生去思考,这对于概括、归纳、抽象能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样只能使学生产生紧张的心理,甚至产生逆反、消极情绪,从而造成冷场的场面,影响教学进程。5面向个别同学。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只提问那些有所准备、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因为他们不仅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还能通过回答满足表现的“愿望”,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而那些没有准备、不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对提问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确,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会有很多收获,而那些不够投入的学生就失去了很多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这样,在现实教学中,往往是那些乐于表达的学生参与了课堂交流,而大部分学生却只是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6提问后不作评价。教师提问后,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不作评价。当某个学生答对了,教师便喜形于色,对这位学生大加表扬一番,于是这一提问回答的环节就随之结束。至于答错的学生错在哪里?是不准确?不完整?还是答非所问?答对的学生对在哪里?学生都一概不知,教师也从未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受到了影响。学生只习惯于跟着老师的提问作随口应答,不敢或不能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根据课堂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确立我们的研究的课题为“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研究”,同时也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我们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促进教师观念转变。 找出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方法、技巧及策略。 逐步让学生养成善于质疑、善于发问的学习能力。 形成各种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范例。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办学水 平的进一步提升。(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小学课堂的问题情境研究。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我们将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小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构建一套小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2小学课堂的提问技巧及策略的研究。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我们将从小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小学课堂提问的特点、小学课堂提问的过程、小学课堂提问的要求、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等方面总结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通过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3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研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二、研究过程与方法(一)文献综述1“启发式”的教育理论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启发诱导,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因此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课堂教学论提问作为一种师生互动交流的手段,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中心环节,提问可以串起一节课的知识体系,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3、教育心理学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会给学生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二)研究方法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2调查研究法。调查课题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调查实验过程中课堂教学提问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3.实验监测法。选择一些实验班,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搞好实验设计和实施。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4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年级各选部分班级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积累、跟踪、总结。5.经验总结法。边实验边总结,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形成阶段性总结,使教学中好的经验能推广。三、课题实施的组织管理、步骤和途径(一)课题的组织管理1、学校领导认识到位,确立课题研究体系学校领导认真学习了教科所的研究方案,形成了“校长全面管理教学校长全面负责教学部具体负责执行课题组长、试验教师具体操作”的研究体系。学校共有11个课题组,教师100%参与课题研究。2、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制度(1)行政领导每周调研课堂制度(2)每月一次的课题专项研究制度(3)课题组长例会制度(二)课题实施的步骤找准存在问题,进行课题立项做好前期准备,进行科研培训全面问卷调查,认真分析统计成立课题小组,认领小组课题召开课题论证会课堂实践研究,科研教研结合积累研究数据,产生研究成果。(三)课题实施的途径和研究活动真正的课题研究需要扎扎实实,脚踏实地,所以我们强化研究过程的真实性,不走过场,不搭花架子,讲究科学性,强调实效性。一、加大培训力度,提升研究能力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论基础是课题研究的支撑,学校加大培训力度,引导教师不断学习,转变观念,提升能力。学校为教师每人配备一本课题研究的专业书籍,每人一本学科杂志,每学期发放购书款500元,用来购买专业书籍。通过个人自学、集体学习、观看录像、交流心得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一方面定期聘请教育专家、教科所老师、教研员参与学校培训和管理,积极开展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活动,为课堂教学问诊把脉。另一方面学校紧密关注全国各地的教学活动,选派课题组教师外出考察和学习,并且建立相应的学习反馈的制度,大家共享学习成果。两年来,教师撰写业务笔记及体会20多万字。以严谨的态度完成了500多人的课题调查问卷,进行了细致的数据分析,撰写了问卷调查报告20余份和11份各课题小组的研究方案,并经过三次改稿,做到精益求精。成功召开了“课题开题会”和“师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会。二、聚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所以我们聚焦课堂,开展层次性的研究活动。1. 行政调研课,创设研究氛围。校长带领全体行政人员,每周深入课堂听一节常态课,从课堂实效性方面来诊课,听课后马上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检测,课后和老师共同研讨,平等的研究氛围也对老师有了切实的帮助。2.常态研究课,实施专项研讨。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每学期开展“人人上好一节组内课题研究课”的研究,通过定教材、共同备课、不断试教、互相观课、不断反思、不断修改、评课交流等一系列教学过程关注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把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组织交流讨论,使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不断积累经验。3.课题示范课, 发挥引领作用。每学期进行课题组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课题汇报课活动。老师们对一些“课堂提问”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大家互相听课,进行评课、研讨,撰写观课记录、评课意见、反思建议,深层次地融入到研究过程中。4.同课异构课,进行专题研究。引导教师展示个人的研究成果和教学风格,就同一课独自钻研教材,进行个人特色备课,然后进行集中展示。研究过程中,引导教师把关注点集中在对课题的分析、研究上,分析不同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的不同的影响,挖掘其中的研究价值。5.教学评优课,促进整体提升。评优课注重了教师参与的广度,使广大观课教师都能深层次地融入到课题研究过程中,备课过程中始终以“关注学习过程,注重课堂实效”的原则来进行教学设计,特别关注课堂提问的设计科学、激趣、合理。全体教师都能站在不同的位置对教学实践获得自我独特的研究体验。充分体现了教师队伍“以科研带教研”的巨大潜能。三、教研科研结合,创设交流平台无论学校的事情有多杂多忙,我们始终抓好抓实以下研究活动:1坚持集体备课由教研组长组织,每两周确定一个重点的教学内容,结合组内课题,共同讨论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再由一名教师主要备课,一周后,备课教师以说课的形式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然后大家集体讨论、修改、完善。经过实际教学后,教研组长还会再组织大家进行第二次集体讨论进行反思总结。这样,教研就不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行动研究,成为教研活动的新亮点。2注重课例研究在每月一次的课题专项研究时间,主要内容就是进行课例研究,采取提炼问题合作设计教学行为对话反思的形式对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实例或者片断进行互助备课,教师各抒己见,思想碰撞,对课题做出新的思考。每年寒暑假,老师们将学校集体购置的名师讲座、教学课例、专家点评等资源拷贝回去,看名家教学课例,悟名师教学经验,研课标内涵,关注每一个提问的科学性。开学后,再进行交流讨论,在不断对比、研究、实践中获得突破性感悟,提高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强化反思总结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反思已经成为教师教学中的自觉行为。也尝到了反思带来的甜头。我们有“课后反思”,不搞形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随时记下实践、研究的点滴体会、灵感火花和教学失误,对成绩和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学习效果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每次单元质量检查后,要就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反思”,每一次课题研究活动后,老师都要写出自己的活动收获,更重要的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提出建议和想法。两年来,教师撰写了200多份质量较高的反思论文、反思案例,98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教师在“反思”研究中,获得了来自实践中的点滴经验,也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鲜活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四、运用现代技术 实施网络教研1开发网上资源,建立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科研平台为使课题的研究随时生成,形成随时教研、处处教研的浓厚氛围。我们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了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科研平台,建立了各种研讨栏目,研讨专题,利用学校的即时通讯系统,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随时和任何教师进行问题的交流。可以在网络资源上找到大量的教科研理论知识,典型课例,教学课件,进行学习参考。2实施网络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老师每人建立一个自己的备课系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汲取众多备课中的精华,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这样的备课是完全开放的,一方面便于教师及时对自己的备课进行修改。另一方面使教学资源得到共享,便于教师合作研讨,互相启发教学思路,促进群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三、 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一)理论成果1.成功撰写了学校课题研究报告2.形成完整的“课题调查问卷报告”集3.形成了课题中期阶段成果教师课题研究论文集、案例集。(二)实践成果二年多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牢固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教学中注意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努力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问题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在课堂有效性提问技巧及策略、小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问题情境研究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实践成果,另外,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也有一些明显的进步,老师们都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总结,现归纳如下。小学课堂设疑激思的技巧及策略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的类型大致包括认知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方法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要想使课堂有效,教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全盘谋划,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精心巧妙地设计每一个提问。掌握提问的技巧与策略,是获取最佳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们初步总结出七种提问策略,如下:1面向全体,关注个体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多数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提问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在提问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教师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于学习较薄弱者,多提一些识记性的、容易回答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对一般难度的问题可以让学习不太理想的同学先回答,然后让其他同学来补充,以便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要防止只提问优等生,以优生的思维设计问题,这样会打击那些中下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要通过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提问不同的问题,使所提的问题能起到设计提问的目的,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2突出重点,攻破难点一节课时间有限,教师设计问题要精之又精,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所以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解决热点。教师要围绕这些内容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激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比如: 孙燕老师的为了他的尊严一课,课文特别长,绝不能面面俱到地处理教材。教师敢于取舍,梳理课文主线,抓住要点,直奔重点,抓住女主人的话:“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进行提问:“搬砖对谁来说是一样的?对谁来说是不一样的?哪些地方不一样呢?”让学生深入文本进行细细品味,给充分学生自读、理解、感悟、合作、交流的时间。整节课脉络清晰,以点带面,提高阅读了阅读品质。3巧置矛盾,激疑促思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发现矛盾,设置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巧妙地实施提问,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如:马春红老师在教学了乘法分配律一课后,提出问题“我们学了乘法分配率,那有没有除法分配律呢?”,这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马上互相议论起来,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一会儿都把眼光投向了教师,希望老师给出答案。对于马老师说:“对于除法分配律,老师一时也说不清,还是请同学们自己去验证这个猜想吧!”学生们自由组合了探究小组,对这个问题展开探究。经过讨论证明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学生的探究过程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对该学生的猜想进行了表扬,对同学们的探究精神、探究效果进行了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提问先激发了学生对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然后采用质疑法提问,解决问题用递进法,层层递进,促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提问策略。4由易及难,层次分明史记中曾说:“善问者攻竖术,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欺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认为由易及难是善问的标志,各类问题提出要有序,认知记忆性问题为先,推理性问题次之,以创造性及评价性问题垫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果开始就问高难度的问题,往往把学生难倒,使他们失去兴趣,若先提一些浅显的问题作铺垫,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渐加大难度,就不会觉得太难了,犹如逐级上梯,到达高层。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难易适度的问题,就能展开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能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分析和研究。如:尹殿英老师教学分数的意义,由于分数的定义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不能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解决,尹老师采用小步走,由易到难,的策略,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分数定义。教师引导学生边提问边操作,老师先问:把一个月饼(具体实物)分成2份,怎样做到合理的平均分?每份是多少?再问:把一张长方形纸(几何图形)分成4份,怎样分?每份是多少?学生通过操作清楚之后,接着问:把1米长的线段(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份中的1份?(过渡为规范语:几分之一),后提问:把8个桃子(可以说成一堆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引出“一个整体”,再引导学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用分数怎么表示?让学生说说单位“1”的含义,引导理解“1”为什么要加引号。然后自然而然揭示了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提问遵循了由易及难的策略,采用逐步深化的办法,学生容易理解、掌握,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5拓展思路,策略开放这是一种具有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提问。这种提问没有固定唯一的答案,其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适时适度、富于艺术地发问,以激活思维,并适时点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步引领学生向思维的横纵发展,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多角度、多层面疏通与拓展思路,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加快知识转化为素养训练的进程。如:传统教学的一般提问:1加8是多少?这一问一答,无需讨论,直截了当。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反过来,如果问:9等于几加几?你是怎样想的?思考范围较广,是可提供给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好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画,得出不同的结果,也可以用分合思想解释结果。一般学生能说出一、两个答案,而思维水平高的好学生能有序组织,列出便于理解、记忆的有序等式。又如:卜艳华老师教学数学与体育-起跑线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些短跑比赛中,运动员所在的起跑线位置是不一样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六年级的学生都曾经看过这一现象,问题一经提出,大家马上就陷入了思考之中。老师在屏幕上打出整个跑道的平面图,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纷纷答道:“起跑线的位置不一样,和弯道有关。”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那起跑线的位置是随便设立的吗?如果不是,你认为和什么有关呢?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汇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有的去咨询体育老师,有的上网查找资料,有的操场上现场去看。这种开放式提问值得提倡。发散式提问策略的巧妙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6把握时机,合理发问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要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实践中,教师总结出提问的时机可以在:(1)在课始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2)教学的关键点(重点、难点、易混点、知识点)处提问。(2)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提问。(3)在文章中看似矛盾之处提问。(此时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之间产生矛盾,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利于触发学生的思维共鸣,听课精力比较集中。)(4)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提问。(5)在学生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时提问。(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应提出一些诱导性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6)当课堂气氛沉闷时、个别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时提问。(7)结课时提问。(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并生成新的问题,能力。)提问时,教师还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如果教师提问后能做到这样,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也会因此而明显增强。7方式多样,丰富多彩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提问的类型,按认知水平可分为知识水平(考查是什么)、理解水平(考查为什么)、应用水平(考查怎么用)、分析水平(考查分析能力)、综合水平(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和评价水平(考查评价能力)等六个由低到高不同层次水平的提问类型。针对上述类型,教师应灵活选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提问:(1)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2)曲问。(就是转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概念、疏通思路,使学生沿着奇道曲径达到知识的深层与高层。)(3)正问。(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正面提出问题,让学生顺藤摸瓜,在探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4)反问。(教师为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不从正面提问,而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己得出正确结论。)(5)追问。(就是针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小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面临问题情境才会有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设法创设种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蔽在情境之中,产生知识冲突,形成悬念,对于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十分重要。经过课堂实践,教师总结出问题情境要具有趣味性、障碍性、接受性和真实性。1问题情景要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要结合学生各个年龄段的特点所喜欢的事物,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鲜艳的颜色、有趣的故事、神奇的想象、丰富的童话世界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教师应结合这一点,创设问题情境。比如:梁静老师教学数学课认识钟表,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的天性,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采用学生喜欢的少儿节目智慧树这个栏目贯穿整节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和问题情景,课始,教师激趣:我们一起去智慧树节目做客好不好?主持人已经来了,你知道他们有什么小秘密能够保证每次准时来到演播室吗?(板书:认识钟表)引出新课,接着以节目中的几个栏目为线索,引发问题,这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整时、半时的合作学习中。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再如:高琳老师执教翠鸟时,注意问题情境的趣味性,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翠鸟捕鱼动作快的:“小翠鸟们,你们要怎样做才能捉住那些机灵的小鱼?”有的孩子说:“我会专心地盯着水面,仔细观察。”有的孩子说:“我要苦练本领,使自己飞得更快、更轻!”学生在情境中认真地听着,专心地思考着,完全融入其中。他们俨然就是一只只可爱的翠鸟,仿佛正在等待着那一条条浮出水面的小鱼。这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趣”,更激发了学生的“智”。翠鸟的捕鱼本领高强这一教学重点就在学生的精彩回答和认真倾听中迎刃而解了。上面所举的例子可看出,用富有情趣的儿童语言,针对学生的兴趣,能使问题情境激起儿童的好奇的心理,引发学习的兴趣。2问题设计要有障碍性,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中要具有障碍性、挑战性,不能让学生一下子就从情境中找出答案,需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才能得出结论的。因为只有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如:李微老师讲授生活中的推理一课,注意了问题的障碍性和趣味性,出了这样的问题: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引导学生理解“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是什么意思。)那现在能确定他们分别参加了哪个兴趣小组吗?学生表示不能。教师又为学生补充信息: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淘气喜欢航模。现在我们有什么新发现?谁能想个办法来记录?(表格记录法)通过层层突破障碍,学生一步步解决了问题,研究探索兴趣高涨,教师借势进行知识延伸:小明、小红、小军三人有一人做了一件好事。他们各自都说了一句话,而且其中只有一句是真的。小明说:“是小红做的。”小红说:“不是我做的。”小军说:“也不是我做的。”到底是谁做的好事?这样的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学习小组热烈地讨论起来,并学会了运用老师课堂上所教的方法,小组汇报时同学们各个跃跃欲试,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答案。3注意问题的可接受性,尽量做到难易适度。所呈现的问题,要能让学生明白要我们解决什么,难度要适中,太难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太易了又觉得没有挑战性,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要设计的问题要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在新旧知识的连结处、关键处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思考机会,这样,新知识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成为有效的知识。从而充分调整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全体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注重问题情境的真实性,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卜艳华老师在讲六年级比赛场次一课,以学生最喜欢的打篮球比赛为情境:学校六年级要开展篮球比赛,你们认为怎么设计赛制最合理?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比赛场次的问题。咱们六年级有8个班,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这样的情境紧贴学生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吕迎老师讲一天的时间,从学生一天的生活入手,一天中的各个时段你们在做什么?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1营造课堂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使学生敢问。宽松的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前提。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真诚欣赏的微笑、大方和体的举止都会让学生放松紧张的思维,敞开心扉,把老师当作自己的学习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其次,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看待,不能厚此薄彼;再有,教师还要多用微笑、注视、点头、手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质量的高低,都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告诉他们能站起来提问就是好的开端,是勇敢的表现。千万不能讽刺、嘲笑,而要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学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维的空间自由驰骋,逐步做到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善于提问。2在探索中产生问题,让学生乐于提问。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顿生疑问,引起线索、追根寻源的欲望。对于小学生从小就要培养好奇心,引导他们平时要认真观察事物,并做到边观察边动脑子。启发学生平时注意多留心观察,处处皆有学问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留有提问的余地。有的问题一经提出,如果马上要学生回答,可能只有个别学生能回答,而大多数同学将失去一次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大多数学生得到创造的机会,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培养创造意识。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善于提问。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对新鲜事物进行积极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驱力。然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是凭空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策略,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激疑,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个体思维品质批判性和深刻性活跃的体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与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矛盾时,会主动去问一个“为什么”,此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显而易见的问题无需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意识到寻常现象的不寻常之处是思维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正是这种思维的品质促使学生不断质疑、解惑,从而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4加强引导注重培养,让学生养成“问”的习惯。要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甚至提出水平比较高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在每一节课中进行引导。有的老师教学观念还没有进一步转变,课堂上根本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没有启发学生提问的环节,时间长了,学生就逐渐习惯了老师讲,学生的听的模式了;再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的孩子变得不爱说话,不爱多发言,更不要说“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没有“发问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是教师工作细心的一种素养。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时,教师要从各方面入手,用多种方法,潜移默化,让学生慢慢地养成问问题的习惯。再有,要尽可能的提供条件,创设机会让学生提问。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老师提问,对同学提问,通过长期的训练,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追根问底,从愿学、乐学到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渐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习惯。四、取得成绩:1教师队伍建设得到飞速发展。 “十一五”有效性课题的研究,使得我校教师队伍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和飞速的发展,目前学校一线教师64人,有区级学科带头人5人,区级骨干8人,学区级学科带头人11人,校级学科带头人6人,骨干教师占专业教师的47。2教学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充分体会到必须把课堂看成是儿童学习的过程,牢固树立了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老师们潜心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努力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精心组织学生感兴趣的主体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3教研活动扎实有效,研究氛围空前浓厚。4积累了丰厚的教学成果。仅仅上学期,教师论文、案例、课例在各级各类评比中多次获奖。5学生也出现了可以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知识面更广了,学习方法更灵活了,思维更灵活了,学习能力更强了。在上学期的教学评优课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能够很准确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还有很多孩子能够问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