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主体性与创造力的充分发挥.doc
论教师主体性与创造力的充分发挥 【摘要】“以人为本”的战略主题为教师主体性的凸显及创造力的发挥指明了方向。在这一主题下,应从转变教师角色、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三方面着手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吸引大批创新型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人的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师主体性;创造力;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以人为本”的战略主题切合了教育的主旨,教育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服务人。“以人为本”中的“人”应指向社会上所有的人,不仅包括学生,还应包括教师。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德行修养、专业素质、教学方式对社会上每个人的影响是伴随终生的。规划纲要对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明确指出了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这是对“以人为本”战略主题下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最好的诠释,其中隐含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与创造力发挥问题。 一、教师主体性与创造力发挥的意义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往往只能被动地或听从于教育权威机构或学校管理者的安排,或者受限于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枷锁,或者屈从于单一的评价体制,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式或步骤完成自己的任务,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教师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创见的,即使经过了所谓的专业培训,也不过是一个操作娴熟的流水线工人而已。而如果消隐了教师的主体性,那也就失去了其主要意义。而只有强调“教师为本”,提高了教师地位,满足了教师需求,夯实了教师的专业基础,同时给教师提供了自由的发展空间,教师的主体性才能真正显现出来。只有教师的主体性得到显现,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面,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我国十分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教师的创造力更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源泉。只有教师的创造力在教育活动中真正发挥,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及整个社会中所有人的发展,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战略主题及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让教师主体性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如前所述,“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主题为教师主体性的凸显及创造力的发挥指明了方向。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及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一)鼓励教师积极转变角色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身份及其所担当的责任。社会学家比德尔在前人的基础上认为,教师角色概念包括以下三种含义:(1)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指教师在教师角色特有的工作环境中,即在学校或课堂上的行为;(2)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即教师们的身份或社会地位;(3)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其中有教师自己对自己的期望,也有学生家长、学校行政领导、学生、政治家或社会公众对教师的期望。1美国教育家约翰·麦金泰尔和玛丽·约翰·奥黑尔在教师角色一书中所阐述的教师角色包括组织者角色、交流者角色、激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伦理者角色和政治角色等2。而中国的教育研究者傅道春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书中将教师的基本角色划分为教员角色、领导者角色、青少年朋友角色、心理保健者角色和为人榜样者角色等3,在传统的教师角色中,主要是强调教师角色的第一种含义,即教师的教师行为,而其他含义则易被忽略;而在学校生活中,也往往只侧重教师的教员角色。但是忽视并不代表着不存在,而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对教师的期望等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无意识形态,表明了公众的整体认同。以社会地位为例,教师群体往往听命于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者,又要被规章制度所束缚。而另一方面,在社会公众的期望中,教师必须首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然后才是具有教师身份的人。而教师也必须迎合学生、学生家长、学校行政领导,社会公众的期望以满足自身的物质和情感需求。这其实使教师自然而然地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所谓的“主体性”已经湮没或者消失。在“以人为本”的战略主题下,教师不仅仅作为一种职业身份,更作为一批有思想、有主见,同时又有着自然欲求的人而存在,那么他自然可以相对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断地打破常规,勇于创新。而只有教师的创造力得以发挥,他们才能真正跳出职业的框框,为教师行业注入生命力。 那么,在“以人为本”的战略主题下,教师自身如何转变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调动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及时更新观念,加强自我实践反思,改善知识结构,掌握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充分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将教学视为终身事业,并时时保持着一颗对学生和教学工作的爱心,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江苏省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兰曾经讲过:“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教师一旦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那么他就会在付出青春韶华,付出苦汗热血的同时,收获自我实现,从而感受幸福人生。”4 (二)大力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教师作为一线教学人员,直接参与教学实践,积累了许多实际经验,但是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过于细化的教学章程,教学目标和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也限制了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并作以深入研究的可能。而且,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保留着教师永远是合格的,学生永远需要教师的教育的观念,教学的发展性也被限制在学生的发展上,而忽视了教师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缺乏研究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要求了。教学是一种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在实践中创新的活动,如果忽视了研究,则使得教师的创造力成为无本之末,无源之水。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培养教师的创造力。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教师也能成为走在时代前沿的专业人才。也只有当教师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研中来,并且具备了作为一位研究者的敏锐洞察力和缜密的分析能力,其作为一位研究者的主体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叶澜先生曾着重谈过教师的研究能力问题:“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研究成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一种专业生活的方式,他自己创造着自己的专业生活质量,这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教师研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则是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能力,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综合地创造性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这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同时,教师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会使他十分看重对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无疑,这是未来教育十分期望实现的价值。”5由此可见教师研究能力无论对教师自身还是对学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这就为各个阶段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泉源。其中“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措施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更使得教师的科研活动可以冲破单位和专业的限制,同时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土壤。提出的针对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即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职业教育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注入了活力;而对专业学位(即有专门职业要求的研究生学位,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有利于教师同时具备教学实践与科研双重能力,并使得最新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及时地接受实践的检验。 (三)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这为全社会公民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广大的空间,也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当今教师队伍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学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工作负担沉重,没有时间学习,尤其是了解学科以外的知识。相当一大部分教师不读书、不看报、不看电视,不了解新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动向,不了解教育政策、教育形势和教育改革的趋势,这直接导致了教师水平的停滞不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据学者相关估计,在基础教育领域,优秀教师在教师群体中所占比例不高(约16%)6而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未来需要大量的专家型教师(或称学者型教师),而目前的教师状况与这个目标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以适应教师角色及应对未来的挑战。 所谓“教学相长”,学习是教师胜任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9月4日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讲话中就曾明确提出教师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他谈到:“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更要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重视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7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8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曾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9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依文化传递模式的不同将人类文化划分为“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基本类型。“传统教育是前喻文化形态的文化传递模式,表现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精华。网络化的发展昭示着同喻文化传递模式的彰显,人类网络知识技能和网络文化意识更显示出“面向未来”的后喻文化特质,长辈反过来要向晚辈学习显得非常正 常。”10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合格教师,必须乐于学习,并且甘于向学生和后辈人学习,并且真正做到“学无止境”,将“教”与“学”作为同等重要的事业。而只有教师本身充实专业技能,求取专业发展并献身教育工作,教师的地位才能真正提高。而裹足不前,固步自封则只能使得教学活动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限制了教师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应该站在时代前沿,学习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及教学技巧,注重借鉴外国先进的教学理论,并从我们的传统文教中汲取养分。同时,管理技巧,人际交往技巧,因材施教的艺术等也应该成为教师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深受信息技术影响的现代社会,教师更应该重视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及时通过网络、电视等方式了解最新最前沿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类,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教师也应该擅于从生活中学习,从教学中学习,从交流中学习。同时应该在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将学习到的新的知识及时应用于自己的实践中。并且应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问题意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 “以人为本”的战略主题为教师主体性的凸显及创造力的发挥指引了方向。我们应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教师将成为一项令人羡慕的职业,吸引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投身其中,这将是教育的幸事,更是国家的幸事。 【参考文献】 1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104-105页。 2(美)麦金太尔(Mclntyre,D.J.),(美)奥黑尔(OHair,M.J.)著,丁怡等译:教师角色,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2.7。 3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刁培萼、吴也显,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69页。 5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年第1期。 6姚秉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书系.第一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29页。 7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华网北京月日。 8(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8页。 9单中惠,朱镜人编,外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173页。 10王水玉、徐晓光,教师专业成长策论,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5,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