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学论文:如何在小班生活活动中构建有效的师幼互动.doc
-
资源ID:2598286
资源大小:29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幼儿教学论文:如何在小班生活活动中构建有效的师幼互动.doc
智慧交流,快乐成长如何在小班生活活动中构建有效的师幼互动摘要:幼儿不是单一、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与周围人,特别是与父母、教师和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师幼互动作为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对幼儿认知、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不同年龄班的师幼互动有不同的特点,不同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内容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小班是建立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培养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避免过度地保护和包办代替,使幼儿得到自理和自立的尝试,是一个值得幼教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因此,笔者预从探究师幼互动行为事件发生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期揭示生活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事件现状的成因。最后,对幼儿园生活活动构建有效师幼互动提出了教育建议。主题词:小班 生活活动 师幼互动作者姓名: 俞 肖工作单位:六横中心幼儿园 电话号码:15858080821 智慧交流,快乐成长如何在小班生活活动中构建有效的师幼互动摘要:幼儿不是单一、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与周围人,特别是与父母、教师和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师幼互动作为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对幼儿认知、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不同年龄班的师幼互动有不同的特点,不同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内容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小班是建立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培养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避免过度地保护和包办代替,使幼儿得到自理和自立的尝试,是一个值得幼教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因此,笔者预从探究师幼互动行为事件发生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期揭示生活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事件现状的成因。最后,对幼儿园生活活动构建有效师幼互动提出了教育建议。关键词:小班 生活活动 师幼互动一、引言幼儿不是单一、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与周围人,特别是与父母、教师和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师幼互动作为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对幼儿认知、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的工作中,笔者发现除了上课和游戏之外,生活活动是幼儿从事的主要活动之一,如进餐、盥洗、如厕、饮水、散步、午睡等。这些生活活动是死板的,经常穿插在正规课程之间,但却是每天必须重复去做的必要的活动。在这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活动中,教师会如何对待幼儿的不良习惯、如何处理幼儿的沉默不服从;幼儿又是由于何种原因向教师开启互动,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抑或是寻求更多关注。这些发生在生活活动中的教师与幼儿间的每一个细小的互动,都是幼儿教育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不仅影响着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幼儿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且体现着教师外显的教育手段与教师内隐的儿童观。不同年龄班的师幼互动有不同的特点,不同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内容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小班是建立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培养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避免过度地保护和包办代替,使幼儿得到自理和自立的尝试,身心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幼教工作者深思的现实问题。因此,笔者预从此阶段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深入实际工作中,探析幼儿每日从事的生活活动的过程,了解幼儿园小班生活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现状,并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对提高生活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二、概念界定(一)生活活动生活活动贯穿于一日各种活动之中,是幼儿每日必须从事的活动。生活活动是由教师照顾的,以幼儿饮水、如厕、进餐、午睡、穿脱衣服、鞋子等为内容的常规性活动,是幼儿园重要活动之一,尤其在小班阶段。然而生活活动在时间、内容、组织方式方面每天变化不大,是一种养成性教育,是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的,并且具有反复性特点。(二)师幼互动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师幼互动是发生在师幼间的一种人际互动,其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幼儿。师幼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师幼互动不是教师对幼儿或是幼儿对教师简单地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幼间双向、交互的影响。同时,师幼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连续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三、小班生活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事件的影响因素一个师幼互动行为事件的发生依赖于教师、幼儿甚至家长等多方的因素,所以探讨师幼互动行为事件的影响因素,是为教师更好地与幼儿开展互动,促进幼儿发展提供依据。(一)营造的班级氛围如果教师营造的班级氛围不适宜,经常在活动中催促或是批评幼儿,不仅使受批评的幼儿产生恐慌和害怕的情绪,而且会对周围幼儿的心理造成影响。尤其是在进餐、午睡等生活活动中,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食不言、寝不语”的生活传统,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单一而没有氛围。在观察中发现,教师多是以“快点吃”、“不许说话”等指令要求幼儿,而幼儿除了向教师表示“我还想吃”或者“我不想吃”之外,极少向教师开启其他内容的互动。这样的进餐氛围不仅没有情感上的交流,而且影响其他幼儿的进餐情绪。在严格的进餐氛围中,幼儿没有了吃饭的兴趣,不能享受到进餐的愉快。为了避免惩罚与责备,幼儿严格遵守着各式各样的规矩,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营造的班级氛围应该是没有任何压抑的,能够适应幼儿内在需要、发展速度和节奏的,而不仅仅是表面看似的“安静”与“有序”。(二)丰富的情感和较差的调节能力幼儿的情感丰富,易受感染,富有冲动性,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幼儿为了表达情感,往往不理会周围的环境。他们经常发生踢、咬、推撞、尖叫、哭闹和其他无法控制的行为。尽管有些行为是不应该被允许的,但是它们只是表明孩子需要学习“表达需要和情感的更有效的方式”。如果教师不能在情感上接纳幼儿的想法,草率地、不加分析地拒绝或制止幼儿开启的互动行为,不仅会伤害幼儿的情感,而且会使他们逐渐失去再次开启互动行为的勇气。这样,教师与幼儿互动时所起的影响作用就可能会停滞在表层上,或因为情感的阻碍难以影响幼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只有从情感上影响幼儿,才能成为幼儿行为改变的动力,才能使幼儿的行为更具稳定性和持久性。(三)未被满足的需要幼儿就像不同植物需要不同的种植方式一样,每个幼儿的独特性也要求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对于精力旺盛的孩子来说,经常会出现当要求他们安静地坐在那里等待时,他们却到处乱动的情况。强迫幼儿长时间安静地坐在那里或是长时间控制幼儿的身体都会产生一些问题。他们有着走动的需要。有的幼儿在入园前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理能力,养成了较好的生活习惯,可以自己大小便,甚至用勺子吃饭。而有的幼儿这方面发展却还不充分,经常出现撒饭、不会自己端杯子喝水等情况时,他们有着教师给予更多指导和关注的需要。当幼儿尿湿了裤子,更多的需要则来自教师对其自尊心的保护。幼儿的需要不同,他所表现的方式不同,他所需要的教师反馈也不同。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所需所想,才能使师幼互动更具有针对性,才能真正有益于幼儿的发展。(四)教师对幼儿的认识和期待教师的认识和期望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表明,教师期望不仅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而且影响儿童的行为、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已有研究表明,当教师对幼儿抱有较高期望时,教师与幼儿相处的心理气氛就相对融洽和积极;教师给予幼儿更多的语言鼓励,而且会用微笑、注视、点头、身体接触等肢体语言对其进行鼓励;教师也会给幼儿提供更多学习和表现的机会。然而,当教师对幼儿形成消极的期望后,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生活中,教师给予幼儿的关注较少,反馈也远不如对高期望幼儿的反馈那么精确和详细。(五)家长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影响家长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习惯形成,进而影响到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过程。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午睡、如厕、进餐等生活活动中。对于新入园的幼儿来说中午两个多小时的午休时间也是很难熬的。研究者观察发现有的幼儿虽然会出现很多适应障碍,但是一到午休时间就犯困,然后很容易就入睡了。但是对有的幼儿来说,午休是很难克服的适应障碍,花很长的时间也没有办法安静地入睡。与家长交谈后发现幼儿入园前的作息规律是否与幼儿园安排接近,对幼儿入园后午休难易程度有很大关系。如果家长在家中注重幼儿的午休,并且有一定时间保障,则幼儿更易于习惯幼儿园的生活规律。大小便自控对于我们正常成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对于婴幼儿来说却需要训练和学习。如果家长在家注重培养幼儿的大小便自理能力,那么幼儿就可以免去如厕方面的障碍,并避免因大小便失禁而加剧心理紧张。反之,如果家长不注重教育让幼儿自己大小便,则在园时幼儿大小便控制能力就会比较欠缺,将不利于他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师如果对这种情况处理不当,很可能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四、对构建小班生活活动中有效师幼互动的建议(一)创造温馨与和谐的班级氛围生活活动不应是急促的、紧张的,更不应是“教育任务”下的产物。幼儿在幼儿园编织着自己美丽的童年,将幼儿园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家”。教师应成为与幼儿一起创建美好生活的同构者,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身体、认知与习惯养成,更要关注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需要做的是为幼儿创造温馨与和谐的班级氛围,放松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紧张情绪。蒙台梭利认为教师提供给幼儿的应该是一个自由、宽松和愉快的儿童世界,并允许幼儿按照自己内心的需要自由选择,按照自己的节奏而不被打扰和阻碍。教师要做的是顺应幼儿的节奏,并给予引导。幼儿在这里不会感到压抑,能按照自己的内心需要、发展速度和节奏来活动,幼儿本性也会自然地展现。教师从幼儿的节奏中,捕捉教育的敏感期,适时引导幼儿的活动。创造这样的班级氛围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固定和严格的时间限制。同时,教师放下成人的思想,与幼儿一起参与活动。如在饮水、整理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一同饮水和穿衣穿鞋,参与幼儿的生活活动,与幼儿一起分享生活经验和情绪体验。在这样的氛围下,没有了教师发出的“送到小小班”的恐吓,也没有了“齐齐、彤彤”这样的催促,一切生活活动都是那么的轻松和自然。在进餐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餐点,可以自发表达愿望,教师利用其中的教育契机,介绍食物的名称和营养价值,甚至渗透一些数学、感官常识。这种愉快的、适应幼儿节奏的进餐氛围,更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午睡活动也不要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到时间所有幼儿都要睡觉。应该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对入睡难的幼儿,可以为他们创造午睡的环境,专门设置一个午睡休息室,房间墙壁颜色选择适宜人身心放松的深蓝色,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并放置一些图书。这样的午睡氛围既减轻了个别幼儿午睡的心理负担,又为这些幼儿慢慢进入睡眠状态设置了一个缓冲,发挥了幼儿在午睡中的主体作用。(二)把幼儿的需要视为互动前提幼儿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有他们独特的感知世界、思索世界的方式,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情感和需要。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经常受到那些被“成人思想”误导的成年人的约束,被迫从事着成人安排的生活。成人看待幼儿时需要的是理解和发现,而不是简单地强加命令或一意孤行地塑造。教师作为幼儿的“重要他人”,与幼儿互动的前提应是幼儿的需要。只有从幼儿的需要出发,才能真正发挥师幼互动的作用。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的感受,生活活动一样是融合着关爱、理解、尊重的活动。教师首先要做的对幼儿的互动行为作出及时的、积极的有效反馈。无论教师有什么日常任务,最大的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果教师一味的强调规则、表达自己的安排,只会让幼儿成为行为一致、思想一致的工具。所以,教师要放下手中的工作、抛开脑中的规则,蹲下来,倾听幼儿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师幼互动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另外,教师要观察幼儿的行为,小班的幼儿有时不懂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通过观察,及时捕捉幼儿想要做什么,发现他们的内心需要。这样生成的师幼互动才更有益于幼儿的发展。(三)注重与幼儿间的每一次互动教师在许多时候善意的回应幼儿的方式都可以归结为在快速地否定幼儿。教师应注重在生活活动中与幼儿间的每一次细小的互动,而不是用“一会儿妈妈就来接了”这样的方式安慰幼儿,不是急于告诉幼儿自己的想法,更不是用“最大效益”的原则,快速地幼儿解决生活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瞬间帮助幼儿完成吃饭、穿衣等幼儿本应尝试与体验的活动。教师要从幼儿的身上寻找生活的答案,正如马拉古奇所说,“我们为幼儿所做、所想的一切只能从幼儿身上找到答案。”注重倾听幼儿的想法,了解和理解幼儿,让幼儿感到自己是被尊重和关注的。无论是在幼儿开启的告状中,还是在幼儿对教师的每一次陈述与表达,教师都应认真对待,不能因为对幼儿的某个偏激的认识,影响了与幼儿间的互动。也许教师一次不经意间对幼儿互动的忽视、置之不理或是否定,都可能对幼儿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生活活动中每一次细小的互动都是幼儿教育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教师应把握住与幼儿间的每一次互动以及互动中每一个细微的环节,发挥其中的教育性功能,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四)发挥家长力量共促幼儿发展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可以看作是幼儿学习生活和社会规则的第一步。然而,在幼儿园生活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没有延伸到幼儿的家庭中,并没有使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致使幼儿只是在特定环境下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教师过于强调幼儿在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而幼儿离园后的行为表现教师则不予重视。这样的互动方式,会使幼儿产生表面的服从和遵守,而没有真正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家庭教育应是幼儿园教育的补充与延续。应将家长的力量来铸就师幼互动的基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建家园一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有些家长由于疼爱幼儿,把幼儿所有的事情都代为劳之,即使很小的事情也不让幼儿自己干。时间久了,在幼儿园很能干的幼儿,回家后也不愿意干了。其实3岁幼儿已经有了比较协调的动手能力,并且有了自理的愿望。家长如果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对于生活活动中幼儿生活习惯养成和自理能力提高都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园地”宣传栏或是“家长沙龙”讨论会,与家长进行沟通,把近期小班幼儿生活活动的教育发展目标、科学育儿理念以及幼儿在园习惯养成的表现传达给家长。同时,通过与家长的讨论,了解幼儿在家时生活能力的发展水平,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取得一定的共识,共同商讨教育措施,从而达到家园同步。幼儿的生活习惯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只有家园保持一致,教师与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互动才能利于幼儿的行为养成。五、结语在对幼儿园小班生活活动中师幼互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始终认为,幼儿园小班幼儿从事着有关生活的活动对他们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对其习惯养成,抑或是对其品格和社会性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在幼儿园中,生活活动呈现的所有环节被幼儿教师看来是那么的习以为常,而且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但事实上,这样的顺和平静只是表面的顺利,表面的流程顺畅,它蒙蔽了在此之下的幼儿本能发展的部分。因此,我要写这个题目,对此提出个人的小小建议,其目的就在于去了解这一活动的现状、背景,并且是尽自己所能地深入挖掘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原因,以防被其“蒙蔽”。在论文成文的过程中,所表达的许多观点看起来可能还有些不成熟,也有些许浮夸,但笔者希望它能让笔者继续思考,也能让其他人有所思考。参考文献:1 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 马玲亚.对幼儿园师幼互动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02).3 刘花雨.师幼交往中幼儿主体性素质建构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4 刘焱.幼儿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5 柳淑玲.幼儿教师的个性特征与幼儿的发展J.学前教育,1991(12).6 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