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各阶段绘画心理的分析.doc
幼儿各阶段绘画心理的分析姓名:周静单位:花桥中心幼儿园【摘要】幼儿凭借所创造的视觉符号语言,进行思维、记忆,描绘事物,再现事物间的关系。他们利用视觉符号表达感情,表现认识,进行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幼儿步入人生的早期精神活动。在美术教育中,不少教师忽视了幼儿已有的经验和情感需要,导致教师把幼儿的特点当作缺点处理,影响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其实,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身心发展的依据,我们必须懂得儿童的绘画心理特征,才能真正让儿童在艺术的天地中充分展现自我。【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绘画心理,身心发展,创造性绘画是儿童运用色彩,线条和构图,在一个平面上创造出直接可感的,具有一定形状,体积,空间感的艺术形象。它既是一种对自然的模仿,又是对心灵的意象水平的一种回归,更是一种视觉艺术,是一种新形式的创造与色彩的结合。是人们相互沟通、表情达意、交流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幼儿因为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他们还不能把所见、所闻、所想的用全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绘画成了幼儿表到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好的幼儿画好似一面镜子,把幼儿天真活泼的天性表露了出来,天真烂漫才是幼儿画美的价值。教幼儿绘画,首先应注意按照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掌握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培养对幼儿绘画的兴趣,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从本体论角度看,幼儿的美术是他们的一种生命活动;从认识角度看,幼儿的美术是他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从情感表现角度看,幼儿的美术是他们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从认知角度看,幼儿的美术是其整体智慧发展的一部分;当前的幼儿美术教育较之于传统的模仿式教育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重知识的传授、机械模仿的缺陷,严重的约束了幼儿的创造力。幼儿的美术也是他们个性的表现。在生活中很多人将幼儿美术活动简单地理解为教孩子“会画画”,只要孩子能画出来,教师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但这种观念只停留在绘画的形式上。在绘画活动中,教师最后往往是挑出几张模仿得比较“像样”的画予以评价、夸奖。一、关于幼儿绘画幼儿美术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其中幼儿绘画是幼儿美术教育中重要的环节。1 幼儿绘画幼儿绘画是指幼儿使用笔、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语言以及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将其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通过加工和改造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由此可见,幼儿美术教育中的绘画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中的绘画,它不以幼儿掌握扎实的艺术技能为目标,而是力求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美术活动过程中,逐渐喜欢美术,学会用美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幼儿绘画的题材内容往往都来与幼儿的生活,自然景物、日常用品、人物、动植物、交通工具与生产工具、建筑物、简单的生活事件、自己想象中的物体与事件及简单的装饰画等。2常用的手段或途径在幼儿园绘画活动中,教师往往采用以下几种手段:(1)情景表现法,艺术创造需要艺术想象,在美术活动课中,为了正确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教师会给幼儿一段音乐或一段影像,让学生听完、看完后,进行回忆和联想,想象其中的场景进行创作绘画。(2)生活再现法,幼儿绘画内容大都源于生活,让幼儿回忆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有趣好玩的事物,并将它们表现出来,这也是幼儿绘画创作中,运用较多的方法之一,也是最贴近幼儿生活,依据幼儿生活经验进行绘画创作的方法之一。(3)写生添加法,进行实物写生,如水果、衣服、鞋子、动植物等,在写生画稿的基础上,添加适合的情境,有的是主体表现,有的是环境衬托。(4)临摹创编法,通过临摹优秀的绘画作品或局部,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展开想像,添加一些主观的内容,从而丰富、提高幼儿自己的创作绘画语言。(5)表现形式,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进行不同表现形式的训练,如:版画、水粉画、剪贴画,黑白画以及各种材料的综合运用等。3.绘画对幼儿的教育作用绘画是深受孩子喜欢的活动,也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绘画活动,可以开发幼儿的心智。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能够展现出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反映了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幼儿绘画的教育功能具有丰富的心理内涵,儿童画是艺术,但孩子从来不会为艺术而艺术,他们在绘画中总是全身心地抒发自己的审美情感,从而获得美的情操;儿童画是形象语言,但他们不会单纯为美而画,绘画是他们与人沟通的符号;儿童画是孩子的自我表现,表达了他们的思想、经验、情感和愿望。二、分析幼儿各阶段的绘画心理不了解幼儿绘画时的心理特点,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幼儿绘画也难以辅导幼儿绘画。幼儿年龄小,生理和心理都没有发育完全,对外界接触不多,缺乏知识经验。所以他们的思维、认知、行为、动作都是幼稚的,他们在画画时的意识、想象以及造型也是幼稚的。这说明幼儿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其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时密切相关的;而其绘画心理也受到生理的制约。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细胞约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是在三岁以前形成的,在这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幼儿大脑发育之神速。几个月的差异,儿童的智力就大不相同。细心的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天天长本事,一天一个样;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孩子智力就差异很大。所以幼儿对绘画技能的把握能力也发展很快,不同阶段应不同对待。如违背生理的客观规律,自然要碰钉子。同时,我们还必须注重幼儿心理积极、闪光的一面,那就是幼儿虽缺乏生活经验,却非常聪明。他们好奇好动、富于幻想,求知欲、创造欲非常强烈。指导幼儿绘画,必须研究幼儿绘画心理。美术作为幼儿阶段特殊的表征符号,是幼儿记录、交流新发现、讨论结果、行动计划、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其实,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身心发展的依据,只有把握幼儿绘画心理,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根据其幼儿绘画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体现出的表现,结合幼儿不同阶段的实际案例,来分析不同阶段的幼儿绘画心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表现涂鸦阶段(1.5-3.5岁)未分化涂鸦:无控制地涂抹,满足动觉经验。经线涂鸦:重复性运动的控制,手眼的协调性加强。圆形涂鸦:重复画圆,并用它来表现一切事物。命名涂鸦:认识到绘画与外界之间存在的关系,受画面象征符号的启发而命名,显示初步的手、眼、脑的整体协调。前图示式阶段(3.5-7岁)以自我为中心观察形式、生活,画面形象呈几何形组合,透过画表示所知的存在,为表现自己的感觉,常夸张重要,忽略次要。图示阶段(7-9岁)写实萌芽阶段(9-11岁)用几何线条的图示来表现视觉对象,并重复出现,但有时会因特别经验而变,画面有明确的空间秩序。脱离了几何线条的程式化图示,转向自然描绘,出现透视,能表现重叠形式,线条更具现实性。(1)涂鸦期-未分化涂鸦案例一:教师以游戏的口吻请小朋友画“好吃的糖豆”,并在纸上的瓶子里示范地画出了一些彩色的圆圈表示好吃的糖豆。等小朋友画的时候,有些幼儿把头低得很低,拿着笔在纸上慢慢挪动,出现了一道道短短的、颜色浅浅的小线条。有些拿着笔没有画的幼儿当看见身边的小朋友正在纸上高兴地画着横七竖八的线条时,自己也立刻开始在纸上随心所欲地涂抹,不一会,坐在这张桌子旁的其他小朋友都跟着一起在纸上涂抹起来,全然没有彩色圆圈样的糖豆。还有些幼儿学着教师的样子,拿出好多颜色的笔,把笔帽都拔下来,笔和笔帽都摊在桌子上,有些掉在地上。 (托班上学期)分析:托班幼儿尚处在涂鸦期,动觉满足是他们绘画时最基本的动机因素。就像案例中的幼儿,他们“高兴地画着横七竖八的线条”,主要是体验重复动作的节奏与快乐。同时,托班幼儿手眼协调能力不够,小肌肉发展不灵活,手腕肌肉、骨骼发育还不完善。他们很难去表现一些超越能力的动作,比如“画彩色的圆圈”。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幼儿不但不能完成任务,反而还会丧失绘画表现的自信心,甚至还会发生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倒退现象。可以说,幼儿无法达到教师绘画圆形线的要求是由于他们身心发展和绘画发展阶段所决定的。(2)涂鸦期命名涂鸦案例二:“你看我画的!”乔美对旁边的豆豆说。豆豆停下了手里的笔去看乔美的画。突然,他发现乔美的水彩笔袋旁有一个笔帽,就拿起了笔帽在桌子上滚起来,乔美也跟着玩起了笔帽,两人都不再进行绘画活动了。(小班下学期)分析:34岁幼儿的认知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身情绪所支配,容易被一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物体、突然出现的刺激物或事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所吸引,而不是受理智所支配,所以会导致有意行动往往不能有始有终。这是案例中的乔美和豆豆玩耍笔帽而忘记原有活动内容的原因。(3)前图示阶段案例三: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的活动内容是“我设计的未来汽车”,目标是能大胆想象未来汽车的样子并进行细致地表现;乐于与他人分享作品,感受创作的快乐。绘画活动结束后,教师请小朋友把作品交上来贴在作业栏中展览。小雪躲着教师急匆匆地把作品放进自己的柜子里,鹏鹏在活动室的一角把画叠了好几折,弄得小小的,赶紧装进了衣袋中。(中班下学期) 分析:分析两个幼儿行为的具体原因需要重点地分析当次活动的内容、目标以及他们自身的个性发展状况。从内容看,“汽车”是中班幼儿普遍比较喜欢的主题,但由于中班幼儿在个性发展中开始具有性别差异,男孩女孩感兴趣的内容存在不同。男孩子对“汽车”活动比较喜欢,女孩子的热情则弱一些。从目标看,教师注重发展幼儿有意想象,但同时“细致地表现”会使幼儿有力不所及的感觉,因为中班想象还是以无意为主,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从幼儿的个性发展看,小雪和鹏鹏都是自尊心比较强的幼儿,所以,当幼儿不能表现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时,就出现了“躲着教师急匆匆地把作品放进自己的柜里”、“在活动室的一角把画叠了好几折,弄得小小的,赶紧装进了衣袋中”的行为,他们希望保护自尊心,不需要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案例四:绘画活动后幼儿的自由交谈中,迪迪拿着自己的画高兴地走到小乐面前问:“你猜我画的是什么?”“是怪兽!”“不对!”“是变形飞机!”“不对,再猜!”迪迪有些不耐烦了。小乐又说道:“是太空飞船吧!”刚才还高兴的迪迪听后立刻就不高兴了,说了一声“又不对”,拿着画走了。(大班下学期) 分析:56岁幼儿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他们力求使想象的形象符合客观逻辑,所以,就会非常关注作品的“像”与“不像”。案例中的迪迪三次让小乐猜自己画的是什么,当所听到的答案和自己实际的想法不一致时,就用“不高兴”、“拿着画走了”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三、根据幼儿的绘画心理,创新美术绘画教育策略1可以让涂鸦期的幼儿随心所欲地画,不做指导教师要了解、尊重幼儿成长的规律,发现它、承认它、遵循它、利用它。案例中的幼儿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诉”了教师“自己愿意做并且有能力做的事情”,教师在设计活动前,要通过对绘画作品的分析明确他们的美术发展状况,设计出与之适应的美术活动,使他们从中获得快乐和发展。考虑到涂鸦期的幼儿主要是获得动作的满足,教师为他们准备的绘画材料要抓握方便、容易操作、使用流畅,符合他们的生理特点,满足他们操作材料的需要。所以,蜡笔、半根粉笔、粗芯绘画铅笔、彩色绘画铅笔比较适合,而带笔帽的水彩笔、毛笔、水粉等材料就不适宜。有这么一个例子:在一节美术课上,教师让孩子进行“小蝌蚪”的命题画,孩子经过观察后,自行作画。有一个小朋友画的蝌蚪头部非常大,而尾巴很小,与其他小朋友的画放在一起时,显得很突出。教师看后指着画严肃的说:“你怎么可以把蝌蚪的头画得那么大,而尾巴画得那么小?蝌蚪的头有那么大吗?”原本兴致勃勃的孩子听后慢慢放下了手中的画笔,教师让他重画,他却无论如何也不肯,并且说:“我不会画。”在以后每一次活动中,他总是态度冷漠,迟迟不肯动比。由此可见,成年人不能把自己看事物的方法强加于幼儿身上,这种教法会让孩子对绘画失去兴趣和自信。因为孩子画画不讲功利,都是有感而发,往往是怎样想就怎样画,看到什么就依据自己的认识,物化出心中的世界。画面显得十分夸张、大胆。因此,教师或家长,不要横加指责,而要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使其自信地用自己的方法去表现眼中的世界。2呈现并使用多方面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绘画兴趣教师需要打破绘画的单一表现形式,与手工、欣赏活动相结合,通过粘贴、添画等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活动积极性。选择幼儿熟悉的或者能接触和感知到的,具有生活化、趣味化,比如“种子发芽”、“小鸡宝宝”等。同时,在熟悉的活动材料基础上,增添新颖材料,吸引幼儿参与活动。其中要注意一次性投放的新颖材料以一种为宜,每两种新颖材料的投放间隔时间要根据幼儿使用情况而定,当幼儿出现不关注的现象时,教师要及时投放新颖材料。针对案例二中的情况,当幼儿出现类似案例中注意力转移的现象时,教师不要强调“你们在做什么?好玩吗?”而是要给予幼儿回归活动内容的引导,“你画的是什么”、“还想画什么”。此外,在幼儿活动中,要避免人为的无关刺激物出现,如教师的大声喧哗等。3设计画题,调动各种感官,任想象自由飞翔在设计画题时结合幼儿生理、心理、思维以及本地特点,留给想象的余地,通过观察物体,诱发想象因子,再现事物。活动内容要尽量考虑全体幼儿的兴趣点,如“我设计的手机”活动深受男、女孩的喜欢。手机基本造型简单,适合幼儿发展水平,在创作中男孩子喜欢设计造型奇特的手机,女孩子愿意把手机装饰得漂漂亮亮,所有小朋友都可以在其中发挥想象。教师应关注幼儿创作时的表现,当幼儿出现表现困难时,要根据幼儿能力水平的差异采用适合方法给予支持。比如,当幼儿不会表现形象主要特征时,教师可以采用“对话启发法”,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实物或图片,强调将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这是什么形状”;还可以采用“示范诱导法”,即在大胆示范主体造型基础上,引导幼儿说出“这是什么形状,表示物体的什么部分”;还可以采用“借物造型法”给予幼儿半成品形象,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再创造,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还需要给予幼儿宽松的创作环境,尊重他们的隐私权。遇到像小雪和鹏鹏一样表现的幼儿,教师不要当面指责或询问“为什么把画藏起来?”这使幼儿自尊心受损。教师要避开集体与幼儿个别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你什么?”并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4在作品欣赏中,通过评价、赞扬,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信到了大班,幼儿进入到绘画前图示阶段,幼儿的作品以自我中心为主,充满个性化色彩,有很多值得学习观摩的部分,可以刺激大脑,激发起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多多向同伴学习,及时地赞扬幼儿有创意的变现和想法,并加以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体会到被感受胜利感和快乐感。幼儿作品完成后,教师应当把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指导幼儿观察、发现和鉴赏其他的绘画作品,能在别人种寻找、发现有点,潜移默化地受到渲染,将奇特的地方用到自己的绘画中,由此促使幼儿更加喜欢美术活动,更富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作为评价主体之一的教师要改变评价标准,消除评判性的语言,如“你们猜这个小朋友画的什么”、“你猜对了”、“你猜的不对”。要多给予幼儿讲述作品情节的机会,转移幼儿对具体形象“像”与“不像”的关注。总之,把握幼儿的绘画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观察、解读幼儿行为的水平。鼓励教师运用实践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与群众性原则实地观察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幼儿真实的、情境性的行为进行细腻的叙述。教师把幼儿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和主体,通过语言、行为、作品三种观察途径,了解幼儿情绪情感表现,还特别注重过程性的描述,小到幼儿美术活动中的一瞥一笑、一个眼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同样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一颗童心,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待周围的一切。要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幼儿心理和生理的特征,要以童心教童画。根据幼儿在不同年龄对客观事物所产生反应和兴趣,给予适时的指导和鼓励,使他们那大胆奇特、充满童趣稚气的创造性充分得到发展,使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祖国明天的蓝图绘制者!参考文献:1 孙晓红 老区建设2009年第八期 59-60页2 王秀丽、安平 学前教育:幼教版2009年第七期3 杨景芝 著: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4 万志全 艺海2007年第一期5 幼儿师范学校课本. 幼儿美术教学法J.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