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在一日活动中实施”现场开放汇报材料.doc
-
资源ID:2592199
资源大小:20.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幼儿园“课程在一日活动中实施”现场开放汇报材料.doc
幼儿园“课程在一日活动中实施”现场开放汇报材料一日活动是实施幼儿园课程的主渠道,活动区活动又是是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设置教育环境,让幼儿在这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与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获得暨富个性又全面发展的重要活动形式。针对活动区活动的重要性,我园从两方面着手开展了研究工作:一是 加强了常规管理工作;二是 围绕着活动区活动的开展进行了一些教学研究工作。在常规管理中我们提出了1.环境创设的分工合作、按时调整的要求:按领域进行区域分工负责;环境调整周期以学期、月、主题为单位,围绕目标有序调整;2.观察指导中主配班分工合作,依据幼儿特点和课程计划进行的要求;3.规范幼儿一日活动作息时间,保障幼儿的活动区活动时间;4.根据市幼儿园班级一日活动质量评价标准组织活动区活动,幼儿园定期评估。在活动区活动的教学研究工作中,鉴于活动区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随机性、教育契机非常多等问题,我园结合活动区活动开展了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一是 观念的引领 二是环境创设研究 三是 观察指导与分享交流的研究。一、在观念引领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带领老师学习了解了活动区活动中幼儿活动和教师活动的特征:(一)幼儿活动的特征:1、活动的自主性。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问题来自主决定、自主行为、自主行为、自主认知、自主体验、自主发展。活动中,幼儿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他们按主体意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伙伴、活动空间,按自己的意愿决定用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与环境、人交往,去感知、探索、发现、表达。2、活动的经验性。活动区活动是幼儿按自我经验进行活动的过程,幼儿自我经验影响着幼儿对活动内容、方式、进程的选择,影响着活动水平,影响着新经验的构建。同时活动区活动也是幼儿主体直接经历、体验,丰富经验的过程。3、活动的开放性。在同一活动时间内,幼儿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多元各异,活动方式灵活多变,活动难度多层次,活动材料多样化,活动空间多方位,活动规则灵活可变。同时 孩子们还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想象获得不同感受、不同观点、不同体验、不同结果。4、活动的自误性。幼儿在自主开放的活动中享受到自我动手、交往、表现、成功等需要充分满足的愉悦,享受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乐趣,体验活动的快乐。5、活动的动作性。幼儿活动伴随着动作开展,运用视觉、听觉、触摸觉、身体觉等感觉联合的探索动作,去感知、体验事物的性质、事物间的关系、事物的变化与自己动作之间的关系。(二) 教师活动的特征1、活动的动机性。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活动事件,灵活地执行自己预定的活动计划,机动地调整活动的目标、内容与指导程序方式。2、活动的应答性。活动中,教师不是活动的主动发起者,但是对幼儿活动要做出有针对性的特定应答反应。一是对幼儿活动的支柱式应答,即根据幼儿在活动事件中出现的矛盾、疑难、困惑,给以适合、适时、适度的支助,提供解决问题的信息、线索和思维步骤,促使幼儿活动持续与发展,帮助完成幼儿活动计划;二是表现为对幼儿活动的认同式应答,以幼儿伙伴的身份参与幼儿活动,按幼儿活动计划共同活动,认同幼儿活动方式,分享幼儿成果;三是表现为对幼儿负面活动事件的引导性应答,即挖掘幼儿负面活动事件的潜在意义,抓住可利用和有生成意义的教育价值,诱导幼儿改变活动计划,引导幼儿活动积极开展。3、活动的非权利性。教师主要以幼儿的同伴和支持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而不是以组织者和指挥者者的身份领导活动,主要以建议、商量的口吻支持活动,而不是指令、要求的口吻控制活动。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尊重他们的活动,尊重他们的活动成果,允许幼儿坚持自己的活动计划,保留自己的意愿、意见。按自己的计划活动,而不应以教师的权利干预幼儿的活动。4、活动的隐蔽性。在活动区活动中,为了不让幼儿觉察到教师的控制,保证幼儿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教师应将自己的活动计划、要求通过所提供的活动材料,所营造的环境氛围,所展示的范例和榜样行为等隐蔽性方式间接影响儿童,而不是直接提出自己的活动计划与要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活动事件的指导方式也应采取隐蔽的材料暗示法、行为影响法、情绪渲染法等方式暗示幼儿,让其轻松自如的、有选择的、主动的接受教师的影响,获得发展。二、在环境创设的研究中,我们通过环境创设观摩评估、玩教具材料制作、个别区域创设的现场教研、不同区域的材料提供研讨等形式进行研究工作。(一)区域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是注意考虑安全因素,不要把活动区设的太密集,用来分割活动区周围的屏障不要太高;二是注意对幼儿生理 上的保健,如将图书区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三是注意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性、互用性、发挥各区域的整体功能。四是注意动静不同性质的游戏区域间隔开,避免相互干扰等。(二)材料的投放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是材料的投放要有目的性。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中,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点。在教研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在考虑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基础上,清晰的理解和把握阶段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材料。一种材料可以指向多个目标,同时一个目标也可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二是材料投放的丰富性。材料投放时,我们首先应该从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所及的各个方面需要出发,注意材料的多样性,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性。三是材料投放要注意层次性。因为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为了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要,我们在投放材料时,注意了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对材料的投放上我们还提出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根据各年龄班特点投放相适宜的游戏材料。二是保持熟悉材料与新奇材料之间的平衡。三是通过不断重组材料,拓宽材料有限的使用空间,不定期地各个区角的材料重新组合、搭配,引发幼儿更多地游戏行为。四是发挥让材料说话的功能,可做一些半成品给幼儿以稍微的提示、启发,引起幼儿兴趣并进行游戏。三、在活动区活动的观察指导和分享交流的研究中,我们通过对观察实录的教研、DV跟踪现场研讨、教育契机的把握和应对研讨等,引导教师明白:(一)观察是要要注意发现幼儿活动的兴趣点。也就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主题、内容、玩具材料有哪些,幼儿为什么喜欢?他们在游戏中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再就是要了解幼儿活动的水平以及不同幼儿在活动中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选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适时适宜的指导,并提出新的活动目标方式,就能地教师的目标转化为幼儿的内部需求。(启发引导式、游戏伙伴或材料支持的的隐性指导式、直接点拨式等)(二)分享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发自愿地进行交流、讨论,积极表达情感、 共享快乐、 共解难题提升经验。要求教师为幼儿提供充分表现、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激发再次活动的欲望。1、 交流分享成功经验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分享,这不仅能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交流的机会,教师以鼓励性言语来引导幼儿。2讨论激发再探索的愿望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困难或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对一些困难或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幼儿的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