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论文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doc

    • 资源ID:2590456       资源大小: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文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doc

    学年论文题 目 名 称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院 (系) 教育科学系 专 业 班 级 应心11001班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摘要: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基于敌意、憎恨及不满等情绪,对突然、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包括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儿童、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有众多影响因素,了解它们,有助于教育者对症下药,加强预防。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并对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论述,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方法和措施。关键字: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矫正引言:儿童攻击性( 或称侵犯性) 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中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 这时的中小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欺侮行为的经常发生对儿童有很大的伤害, 经常受侮通常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感到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而对欺侮者而言,经常欺侮他人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由于欺侮行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现象,所以对发展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一、攻击性行为(一)攻击行为概念。 攻击是指个人或者团体有意地攻击或伤害他人身体或精神或者损害他人财物的反社会行为。儿童, 甚至是成年人都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言语攻击,即指通过取笑、讽刺、诽谤、谩骂、背后说别人坏话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格欺侮, 或者是恶意造谣中伤他人, 破坏别人之间的关系。二是身体攻击, 即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是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工具攻击他人身体。三是损害他人财物, 比如用暴力抢走他人的东西1。 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和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 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 打人) 、语言伤害( 骂人, 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 如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 。有伤害他人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 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行为。攻击性行为分三类:敌意的攻击、工具性的攻击、关系攻击。敌意攻击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而工具性攻击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伤害别人的行为。比如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子故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则属于工具性攻击。关系攻击,意在伤害一个人心理感受的非身体攻击。主要表现在女孩子身上,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可能会表现出高水平的关系攻击。比如断交朋友,言语刻薄等【2】。 (二)攻击行为特点。心理学研究发现攻击性行为的以下特点:1.儿童早期的攻击都是工具性攻击,可能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玩具,吃的或者游戏等,为达到自己的愿望而进行攻击。 2.攻击性行为随年龄变化而减少。Olweus对挪威和瑞典中小学儿童欺侮行为的研究表明: 在中小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报告的被欺侮的比率呈下降趋势, 导致这种欺侮或被欺侮发生率随年龄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情绪调节。2岁以后的儿童能开始说出他们的感受,并运用策略来调节这些感受【3】。二是随年龄的增长, 学生逐渐“社会化”, 他们比以前更清楚什么行为是可接受的, 而且更能体会到被别人欺侮的“感情”【4】。 3.攻击性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特征。研究表明, 3 岁时爱打架的幼儿, 5 岁时仍然爱打架。610 岁时的身体和言语攻击的数量能很好地预示1014 岁时的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攻击性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适用。心理学家对600 多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 年的追踪研究, 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 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的预测成年期( 30 岁) 的攻击性( 如犯罪行为、夫妻不和、自我报告的身体性攻击) 。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 10岁时爱发脾气, 攻击性强的长大成人后大多与同事关系紧张。实验还表明, 虽然男性和女性的攻击性都具有稳定性, 但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攻击性。世界各国一百多个研究的结果表明: 男性不仅在身体性攻击方面, 而且在言语性攻击方面也高于女性。女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高水平的关系攻击。4.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在婴儿期,男女儿童在攻击方面没有表现出差异,但随着个体的发展逐渐形成性别差异。这些差异既表现在男女儿童参与欺侮的比率上, 同时也存在于欺侮的方式中。早在20 世纪70 年代末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欺侮发生的男生成为欺侮者的可能性大约是女生的两倍。近期的研究也进一步表明, 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欺侮行为。欺侮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 女生更好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侮, 而男生则更好地使用身体欺侮,研究发现男孩最为普遍地使用直接身体攻击, 而女孩使用间接攻击最普遍, 但在言语攻击上无明显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 儿童从直接身体攻击逐渐变为更多地采用其他攻击方式。二、理论解释 1.本能论。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是源于人类潜意识的本能,习性学和进化论者也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共享的一种战斗本能,它能够保护领土和食物供给,增加交配机会,增加个体基因向下一代传递的可能性。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是一种习得行为。儿童通过对攻击的观察学习或者直接学习受到即时强化而习得。在行为启动机制作用下表现出攻击行为,启动机制由内部因素,即个人本能或者人格决定。还有外部因素,比如消极事件启动,包括被人欺负,被人恶言击中等,还比如榜样性诱发启动,看到榜样攻击后获得自己想要的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而产生攻击行为。比如阿尔伯特,班杜拉bobo玩偶实验【5】。儿童要保持攻击行为还需保持机制。第一,外部强化。一般高攻击行为的儿童生活在具有攻击性的家庭中,父母宽容子女在家庭外的攻击行为。第二,不恰当的惩罚。惩罚并不能抑制儿童的学习行为,反而会增加或负强化攻击行为。第三,替代强化。即对榜样的学习,从榜样攻击行为结果获得信息,而得到启发。3.认知理论。认为理解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关键是考察学前儿童对他人行为以及当时情境的解释。强调人类认知对攻击行为调节作用,试图从人类心理活动内部来揭示攻击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6】。4.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攻击性儿童对敌意性线索表现出有偏向的注意。而且在儿童解释行为时有归因偏见。一般表现出乐观态度,不能正确看待攻击性后果。三、 影响因素(一)生理原因攻击性行为与体液的关系 实验与临床研究显示,攻击性行为有其生物化学基础。首先,科学家对激素、内分泌腺在攻击行为中的意义早有研究,例如女性长期睡眠不足导致雌性激素分泌不足,进而会导致易烦易怒,攻击性提高。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攻击性行为都有一定作用【7】。(二)心理、情绪原因移情与攻击行为 移情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情绪体验发生质变的结果。它指个体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立场上,对他人情景进行积极与共、平等分担和迅速应答的深层次过程体验。移情是个体亲社会行为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移情发展较好的青少年更多的表现出利他、分享、慷慨等行为。他们能够很好的理解他人行为,在不明确别人行为的动机时较少做出敌意归因,因而不易产生愤怒情绪,相反,那些移情水平低的青少年不能预见到自己行为可能会给对方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多的采取攻击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高水平愤怒与高频次身体攻击显著相关,青少年罪犯比普通青少年报告更多的愤怒情绪体验(Sukhodolsky)对学校攻击行为的研究发现,攻击者情绪的不稳定性较高,对自己冲动性的自我评价远高于一般学生,高攻击者特别是高冲动性攻击者存在情绪调节缺陷(张蔚、张文新,2006),这表明攻击者可能缺乏某种基本的自控能力8。(三)家庭因素家庭养育方式永远与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成长密切相关,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婴儿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具有很高的相关性。Baumrind的早期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态度、养育方式对子女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影响。放纵型养育方式的父母表现为对孩子的溺爱、无原则的宽容和肯定,缺乏必要的控制,易造成孩童的成长缺乏必要的移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性格上表现为自私、专横、缺乏责任心、势力、喜怒无常,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攻击性行为;专制型父母又可能过于严苛地控制孩童日常生活,并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管教不合适行为而非积极沟通引导,结果常常也会增强了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如果家庭成员间经常争吵或家长随意体罚都会给孩子提供错误的模仿和学习对象,这会给未成年人造成一种错误信息:攻击、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形式,对其日后发展有负面影响。有研究直接显示,儿童攻击性行为与父母养育态度、家庭环境和自我意识关系密切,父母过分干涉和保护会抑制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利于孩子的中小学;采用眼泪、惩罚的态度易使孩子产生抵触和不满情绪,拒绝、否认则易伤害孩子,从而导致他们产生攻击性行为。特别是,男生在家庭的幸福与满足感越低,攻击性行为越易发生,女生在家庭得到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越少,出现攻击性行为越多9。 (四)教育中的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四、矫正(一) 给孩子创造一个优雅的环境。相比成人来说,孩子的行为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为他们提供一个优雅的环境,才能促进宝宝的良好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书籍和娱乐器具等供孩子选择,尽可能避免电视、电影、游戏等暴力行为的刺激。首先,爸妈要及时发现孩子的特点和长处,然后,根据孩子的特点,为孩子开辟一小块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给他们想象的自由,拓展他们的思维。爸妈可以为孩子搭造一个书架,给他们创造阅读的氛围,奠基他们的知识。爸妈还可以为孩子提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锻炼他们的计划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给宝宝创设这样的环境来替代电视、游戏对宝宝的诱惑,就会减少他们模仿而来的攻击性行为。(二) 让孩子懂得正确宣泄情绪的方式。每一个人在成长中不可避免地会体会到烦恼、挫折等负面情绪,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此时就需要爸妈合理地引导孩子把负面情绪宣泄出来。当孩子受了委屈时,爸妈要选择适宜的场合,引导宝宝将自己的委屈发泄出来,否则孩子消极负面的情绪体验就会增加,郁积在心中,到了爆发的时候就很难疏导了。因此,父母要和孩子多多沟通,并讲清楚事情的缘由,让孩子大哭大叫一番,让他们的情绪得以发泄。父母或者可以通过游戏来转移孩子的不愉快、压抑的感情。当孩子有了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后,如果父母发现及时,则可根据孩子的情绪易受环境影响的特点,用愉快的游戏来缓解孩子的消极体验。如玩画画游戏、智力拼盘和其他有乐趣的游戏等。(三) 提高孩子的自控力。让孩子体会对攻击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的忧虑不安之情,培养孩子的爱心与同情心。可以让孩子玩一次过家家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使其设身处地地体验。假设孩子成了父亲或者母亲,这时假想一种情境他们自己的孩子也受了委屈,然后问一下他们怎么办。这时孩子会通过自己的思考,体会到攻击行为给别人的父母和孩子带来的不快,如果孩子有深刻的体验,那这种攻击行为会骤减并慢慢消失。此外,父母也可以让孩子玩扑克、投球等游戏,以提高孩子的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比如玩简单的扑克游戏,父母应当把游戏的细则向孩子讲清楚,要特别强调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做什么违规,做什么又是必须的。孩子通过在游戏中慢慢地体会其中的规则,理解游戏的用意,自觉性就会相应地增强,相应的爱心和同情心就会慢慢产生,那自控力也会得到提高,攻击行为自然而然地就会减少和消失。 (四) 做孩子的表率。童最擅长于模仿,教师的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使儿童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特别教师在处理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时,不能简单的呵斥或简单体罚,这样只是在强化儿童对攻击性的模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在某种程度表明儿童处理矛盾和进行沟通是缺乏方式方法,所以多教给儿童一些正确的处理矛盾和进行沟通的非攻击性方法,才能让儿童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五) 减少环境刺激,让儿童学会理解和思考。西方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说过,人的天性需要在环境条件下才能发展成为现实的人格或心理品质。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要加强儿童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教师应采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材料,活泼多样的形式,例如:观看录相、表演、谈话等,设法让儿童明确攻击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并且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小朋友。因为儿童对自己的过失行为缺乏反省能力,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移情训练)10 等途径让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否定情绪,达到减少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避免攻击性行为的目的。(六)家长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扮演教育者角色的家长应该给予教师适当的配合,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一致的态度,使儿童不至于在行为和思维上造成混乱,同时使教育作用相互抵消。当然,家长不仅需要配合教师,自身也应该对儿童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教育。针对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入手:  1、创建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环境。一个充满冲突的家庭环境,会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之中对身边的人也充满着攻击感。所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能给予儿童一个良好的榜样。美好的家庭氛围会给儿童带来安全感,帮助儿童形成良好心境,调节孩子的不良情绪。  2、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使儿童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当孩子们表现出探索周围世界的种种正当需求时,父母应满足和支持孩子们通过活动、游戏及劳动等进行适当的尝试,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去作切合实际的探索。儿童的各种感情积极的,消极的都需要得到表现,游戏能为他们提供学习安全妥当地表现自己感情的途径,从而学习驾驭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行为。  3、用积极的方式表达各种情绪。父母要允许儿童说出他的不同意见,表现他的不满情绪。当孩子情绪低落时,用一些儿童感兴趣或能让他平静的事物转移其注意力,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4、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些儿童之所以出现攻击性行为,是因为缺乏表达自己愿望的能力,缺乏合适的自卫能力。有些敏感、防御过当的孩子,还将别人的友善接触误以为是攻击,父母就应帮助孩子学会正确解释别人行为。  5、采用暂时隔离的方法。当儿童试图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自己的要求或目的时,父母绝对不可为了求得一时的安宁让孩子得到满足,这只能强化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现在就可采用暂时隔离法,对他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当他出现合作性行为时,给予奖励。  6、净化周围环境。将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放置在没有攻击性行为的环境中,让他们受环境和环境中楷模的影响,可减少其攻击性行为。  7、不可体罚。体罚给予儿童的是一个反面示范教材,只能让儿童更加推崇暴力,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 8、合理安排生活和饮食。适当地进行户外运动等,增加运动量,消耗儿童过于旺盛的体力和过剩的能量。饮食方面不要过多提供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以防产生过剩的体力和能量。五、总结 不管老师和家长采用哪种方式来帮助儿童纠正攻击性行为,重点在于以儿童为中心点,改变其周遭环境,减少环境的刺激(人文环境,学习环境,心理环境,生理环境),让儿童拥有一个美好童年的同时,拥有一个璀璨的明天。给予儿童适当的关心,不忽略小事的重要性,将小事情分析清楚,给予儿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在儿童期形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你留给孩子的是一笔无穷的财富。参考文献:1李兴.浅析儿童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01).2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认得毕生发展M.第四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苏彦捷,2011:318-3193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认得毕生发展M.第四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苏彦捷,2011:318-319 4卢刚, 王宗平. 爱德华兹三级跳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J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 27-29.5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认得毕生发展M.第四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苏彦捷,2011:319-3216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认得毕生发展M.第四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苏彦捷,2011:322-323 7张蔚,张文新. 攻击行为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65-67 8张蔚,张文新. 情绪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干预.青少年研究,2006年第二期 9沈鉴青,吴慧娟、陈红卫.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和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8月第15卷第8期 10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M.湖北出版社,2000

    注意事项

    本文(论文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