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酸碱盐教学策略初探.doc
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酸碱盐教学策略初探摘要:从笔者的教学经验出发,分析了酸碱盐内容对学生认知发展的作用,提出了酸碱盐教学的问题,初步探讨了酸碱盐内容的教学组织。关键词:认知发展 酸碱盐 分化点 教学策略 1、背景化学课程标准于2001年7月出版,从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高度阐述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价值,重新构建了新课程目标体系,针对多年来形成的“繁、难、多、偏”的现状,重新思考“回归基础”的问题。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采取“降低要求,删除难点,分散融合”等方法,对初中化学的“分化点”作了处理。如:“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中不再要求了解酸碱盐的电离及根据电离来定义酸碱盐,只是采取实例来介绍酸、碱、盐。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发现,由于教材(上教版,下同)对酸碱盐知识编排的分散,加上近年中考中酸碱盐知识难度的降低,在教学中,这部分内容被弱化,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酸碱盐内容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导致学生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和深化。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极端:一部分教师轻视了酸碱盐内容的教学,书上有啥就教啥式的“讲教材”,忽略了酸碱盐教学价值的体现和落实;有些教师甚至复印老教材(人教版),采取“系统化、耍起点”式的“讲知识”,一味重视系统,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特别忽略了酸碱盐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认知发展的作用。怎样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实现酸碱盐知识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学习深化提高的作用,真正落实学生认知的发展,这是笔者所要探讨的问题。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分析酸碱盐内容对学生认知发展的作用。2、酸碱盐内容对学生认知发展的作用课标指出:“身边的化学物质”内容贯穿于书本全册,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基础知识。这些内容既为学生学习化学核心概念,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提供了感情基础,也为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酸碱盐是其中的核心知识,它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具有以下学习价值。2.1 促进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对知识的系统和深化起重要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简单单质、化合物、溶液的知识,这一章系统的学习酸碱盐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巩固已有知识,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在教材的编写顺序上,酸碱盐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学生认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2.2 促进学生对物质及其性质的认知发展,为学生研究物质性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通过常见的酸碱盐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了认识物质性质、物质分类研究的新视角。在没有学习酸碱盐之前,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局限于记忆:实验现象,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该物质有什么性质。学习之后,看到物质能主动分析该物质属于酸碱盐,溶解性如何,溶液中含有哪些微粒,具有哪些性质等。例如:学生原先只是知道铁可以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学完酸碱盐的只是以及金属活动性后,学生能够根据规律去分析,还有什么金属可以,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预期出现什么实验现象,溶液中的微粒如何变化,初步渗透电子得失情况等,这也是学生有没有建立认识物质的新视角的重要依据。2.3 促进学生对实际现象、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有助于学生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热情。通过酸碱盐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建立起元素化合物的脉络体系和化学物质的规律性理念,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如:酸与碳酸盐,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等物质的反应规律,有助于学生解释酸雨的危害,金属的腐蚀,除锈方法,处理工业废水,碱性土壤等。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够让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由化学走向生活”,“化学让生活更美好”的思想,激发了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学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学生可以从离子交换的角度分析,总结物质的性质。如粗盐的提纯:用气化法还是沉淀法?用什么离子除杂?选择什么样的试剂?加入的试剂量有什么要求?所加试剂的顺序有什么要求?理解除杂的思想,深刻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实现“由生活走向化学”的升华,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3、酸碱盐专题教学问题分析为了实现酸碱盐内容对学生认知发展的作用,还需要了解学生认知发展存在哪些障碍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深度有什么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下面针对这些问题做些肤浅的探讨。3.1 学生认知发展的分化点分析3.1.1 部分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的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他把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演阶段;3.具体运演阶段;4.形式运演阶段。皮亚杰认为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便是形式运演,形式运演的主要特征是他们有能力处理假设,而不是单纯地处理客体。儿童学到些什么,取决于他的发展水平。酸碱盐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涉及物质种类及名称较多,物质的化学式比前几章复杂一些,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类型多一些,导致头绪较多,难掌握,这又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虽然教材(沪教版,下同)或教学当中都是以化学实验作为教学手段,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增加感知实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但在由具体反应归纳总结反应规律及应用反应规律解决具体问题时,不少学生仍会出现认知障碍,他们就是不明白,怎么会这样呢?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本人认为这是由于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所限导致的现象,其形式运演有待于发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3.1.2前面分化点累积效应的体现酸碱盐内容涉及物质及物质名称较多,化学式多,反应类型多,物质间联系多,不仅要求学生书写出书本已有化学方程式,而且还要应用反应规律书写拓展性化学方程式。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化学用语,而这方面学生已经存在分化。如:Na2CO3 ,Na2SO4 , (NH4)2 SO4等,专门练习时能正确书写,放入到化学方程式中就出错。如CO2NaOH- NaCO3H2O;NaOHH2SO4NaSO4H2O等。其中还有奇怪的现象,往往专练化学用语时不会出错,一结合题目就容易出错。同时,酸碱盐内容涉及前面知识较多,如:碳酸盐的性质;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溶解;溶液中的微粒等,这些知识掌握不牢,必将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可见,分化点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教的因素,也有学生的个人主观因素。3.1.3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降低和学习信心的不足。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首先是来自考试的压力。在酸碱盐内容的学习中,学生看的自己很多知识不会,不熟,学生很惊慌,教师又告诉学生,酸碱盐将是中考的重点,学生更慌,导致学生听到酸碱盐就怕,影响了学好它的信心。其次,酸碱盐内容存在师生共同的困惑。学生困惑在于:只是太多,书本上又太少,而且还有判断,应用规律去拓展。教师困惑于:酸碱盐的许多内容前面已经涉及,复分解反应条件,金属活动性等规律性很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而学生却相反,对于之前没有什么规律而言的,需要记忆才能掌握的知识,很容易掌握,对于规律性较强的学生反而觉得很懵。再者,每年进入酸碱盐内容的教学时恰逢新课内容将近尾声,中考的临近,教师面临时间的压力,要匆匆结束新课,造成在学生需要大量时间去练习巩固的时候,恰恰没有充分的时间。这使得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受到打击,易使学生产生放弃化学,厌恶化学的心理,使分化加剧。最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相对较少。虽然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有很多的探究实例,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认知发展,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少之又少,如:电瓶中的酸、建筑上石灰、食用碱、化肥等还是靠教师的讲述,纸上谈兵,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3.2 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深广度的把握。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深广度的把握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酸碱盐内容教学中尤为特出。对比各版本的新教材和旧教材(人教版),不难发现新教材中酸碱盐中删减了电离和根据电离定义酸碱盐;系统的介绍酸碱盐的通性;酸的分类(一元酸、二元酸;强酸、弱酸等)盐的分类(酸式盐、正盐、碱式盐);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复分解反应条件;八圈图等等。其中还有很多知识是分散在前面各个章节的,由于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往往有很多疑惑:是否要系统的讲解酸碱盐的通性;是否要分类总结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电离方程式要不要讲;“八圈图”是否要等等。新课程重视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强调探究过程,教材的编排:以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为主线,穿插复分解反应条件(拓展内容),金属活动性顺序等。这样的设计比较贴进生活,因此,笔者认为,初学时不易过多的系统化,更多的应该让学生抓住典型的物质去学习,联系生产实际,变“听化学”为“学化学”,变“接受式”为“探究式”,让学生从活动中学,在体验中学,效果较好。当然,虽然这些内容被删减,教学大纲也没有要求这些,但大纲中只是“最基本的学习要求”,使学生要达到的普遍的,统一的要求,绝不是最高要求。苏州市化学教研员毛明老师一句话讲的妙:“教要到位,考不越位”,课标的核心成员之一王云生教授说:“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是对酸碱盐内容教学要求最精辟的概括。面对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深广度的把握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客观的遵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首先,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生认知需要螺旋发展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对于刚开始系统学习酸碱盐知识时,新概念的构建是一个逐级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是不可能要求学生掌握太多的内容,否则事倍功半。如:学习酸的通性时,如果按照老套路直接系统讲解,使学生一味的“听化学”记忆式学习,往往导致学生基础不牢,难的有不会,“高不成低不就”,还容易让学生形成害怕心理,失去学习化学的热情。教师应该多角度分析课程和教学内容,分散安排,由易到难,由点到面,时刻关注学生学情,适时归纳渗透。如将盐酸的性质时,可以先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归纳,再从实验着手学习新知,渗透溶液中微粒的变化以便学习通性(硫酸也类似)和为学习离子反应打下基础。3.3 酸碱盐内容教学组织的初探3.3.1 用好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凭据。但教的是知识而非教教材,因而我们要使用好教材。在解读课标,专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如:酸碱盐的性质,在教材中早有体现,可根据课堂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重组,先可以布置问题让学生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开设实验探究课,编写讲学稿(借鉴苏州木渎实验中学编制的讲学稿),供学生研究。3.3.2 搞好探究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通过活动去学习。俗话说:“告诉我的事情,我会忘记;展示给我的事情,我会记住;让我体验过的事情,我能理解。”本章内容特别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尝试中学”“在体验中学”,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在具体教学中除了要开好书中探究活动,更为重要的应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开发新颖的活动探究。如:苏州迎春中学老师开设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废液的探究,苏州市相城区太平中学老师设计的珍珠中某种成分的粗略探究(获江苏省二等奖),笔者开设的无现象的思考等,学生参与的激情很高,效果非常明显。这些工作单凭某个老师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备课组内教师要统一思想,克服困难,形成合力,分担任务,积极开发新资源,编写符合学情的探究活动。这一点,苏州市区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成立了“苏州市化学基地校活动”,每周都要开展教学探讨课,点评,交流。苏州市区教研中心组和学科教学基地校在2010年提出了关于酸、碱、盐知识结构化的教学建议的课题。 在“三不”前提下如何加强酸碱盐教学?如何将酸碱盐知识在学生中内化为结构化的体系?是值得广大同行化学教师一起共同探讨。3.3.3优化作业酸碱盐内容教材中共有46个题目,数量较少,难度适中,但为达中考要求,教师往往要增加作业以巩固知识,在教学中应注意,不能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有道是“题海无边,回头是岸”,初学时应重视基本知识,决不能一竿子通到底,一阶段学习后可以布置写归纳型的作业,最好能编制成学案类的作业,精选习题,减轻学生负担。除了知识型的作业,还应布置能力型的作业,如写调查报告,制作叶脉书签,制作化学小报等。对于知识型作业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反馈和交互,作业中要设置“你的疑惑”和“你的建议”等栏目,批改作业要适当给点评语,真正做到从作业中了解学生,在批改中走进学生以更好的组织教学。教学研究表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酸碱盐内容是化学启蒙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形成基本理念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化学与生活、社会、科技之间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要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物质性质变化的同时,获得探索物质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研究酸碱盐对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完成好酸碱盐内容的教学,一定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参考文献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 胡久华.化学教育.2008,29(9):14-18.3 胡久华,王磊.化学教育.2010,31(3):22-284 庚风洋.在化学作业设计中如何突出以生为本.20095 周小山,严先之.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6 王祖浩.化学教师教学指导书九年级下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