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小说阅读复习资料.ppt
2016年高考小说阅读复习,一、考纲解读: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考查情况:,三、小说的基本知识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的形象。人物与事件是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人物一般地说是组成艺术形象的主体、核心。叙事性文艺作品大多是通过对人物和人物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生活意义、展现人生理想的。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应当体现出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环境: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所形成和辐射出来的具体关系。习惯上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小说的主题 也叫“主题思想”。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狭义)指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点。(广义)指题材概念,是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改革主题、战争主题等。3、环境、情节、人物和主题之间的关系 四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就其中一个角度命题时往往要把四个方面都考虑进去。,A、正面描写,B、侧面描写,C、细节描写,1、人物,小说三要素,2、情节,3、环境,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小说读什么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感知情节)2.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分析人物形象)3.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了解背景)4.表现了什么主题。(把握作品主题)5.通过哪些写作方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的。(艺术特色),四、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领:,2.阅读后先明确三点:明确写作对象及对象特点或主要事件、人物;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1.阅读文章时边阅读边圈点勾画重要信息、关键语句。,4.树立文本意识,答案要从文章中来。,6.答题思路要清晰,用语要准确,不写错别字,能分点作答的尽量分点,标出。,3.审题要细致深入,既要关注问题,也要关注分值。,5.答案组织要点面结合。,核按钮P61真题演练答案,(2)参考答案: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3)参考答案: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4)参考答案: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五、几个命题要点:把握故事情节2.概括探究主题3.理解小说标题4.分析写作技巧5.品味语言特色6.揣摩人物形象7.注意环境描写,第二部分 题型剖析,命题角度一:情节,小说的情节: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题型:,1.情节概括类;2.情节手法类(情节安排的好处或合理性等);3.情节作用类(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知识储备:1、情节的运行方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情节的曲折 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绝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跑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即体现出情节的曲折性。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如“欧亨利式的结尾”在小说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4.情节叙述顺序,(一)概括、梳理小说情节,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5.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心理变化的过程。6.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常见提问方式:,解题指导:1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思考:题目要求梳理脉络,要用简明的语言。对于考生来说,就要清楚一个问题:从哪个切入点来梳理脉络?一般建议从主人公的角度,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 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有对比冲突线索,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此外,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 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场面: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在一定场合相互关联而构成的生活情景。,2010年广东卷面包第1题: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真题再现:,答:(1)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2)丈夫撒谎掩饰。(3)妻子替丈夫圆谎。(4)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2011年安徽卷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练习 单元集训15掏狼窝第(3)题,参考照应:发现狼窝、挖狼洞及从狼窝中弄出第一只狼时,自信满满、镇定自若;遇到通道塌方且前进无望的情况时,变得慌乱,甚至绝望;几次绝望后发现狼挖通的新洞时,惊奇异常,激动不已。,(二)情节作用题,常见提问方式:直接问法:文中写了XX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XX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XX情节,有什么作用?,间接问法:小说关于XX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请简要赏析XX情节。,解题指导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结构上,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情节本身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二是内容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考虑全面后,对号入座,解决要点遗漏问题。,内容上的作用:,对环境:突出或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主题:揭示或表达或寄托或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位于开头:(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3)为下文某一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托;(4)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位于中间: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前文,领起后文,照应前后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位于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呼应标题、卒章显志,概括并深化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结构上的作用:,关键术语,照应: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相互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设置悬念】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设置悬念就是安排一些情节,目的是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造成一种情节的跌宕起伏,使读者的心随着故事的情节而起伏变化的效果。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照应)。,蓄势:是指隐忍不发,让读者去做各种猜想,直至叙事结尾才告诉读者,俗称“抖包袱”,最后会有“原来如此”的感觉;铺垫:是指水到渠成,作者将事情的真相已经一点点的告诉了读者,只要仔细阅读,最后会有“果真如此”之感。,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1、小说开头作用(1)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作用为: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的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2)写景式开头。作用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特殊情节的作用:,2、小说结尾作用(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 亨利式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特殊情节的作用:,(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答题基本格式,(1)情节作用:结构上,XX情节在文中有作用。内容上,XX情节写了,突出了,表现了。(2)情节特色:具体表现+具体作用,实例分析,2012江西卷:雨果报复P65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6分),分析:从结构上看,彭恩打电话处于文章的开头,因此可联系全文来作答,如引起全文、铺垫、线索等。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看,“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等语言刻画了人物语言尖刻的特点。从内容上看,本文开头即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情况活动的时间、地点及身份,同时还有对他的外貌描写,至于文章主旨方面,开头段体现不明显,可以不考虑。,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点明彭恩的身份。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为下文作铺垫。,核按钮P64典题走眼12“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以为赵老板会走眼,结果是李老板走了眼;以为价值在玉,其实价值在盒,造成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赵老板在钧瓷鉴定中表现出来的眼光,以及在收玉时他对玉盒端详良久的细节,这些铺垫使结局合乎情理。解析:所谓欧亨利式结尾,就是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回答时指出什么内容是出乎意外,什么地方是在情理之中即可。,练习,1、单元集训14亲爱的土地第(2)题1、核按钮P65报复第17题2、核按钮P67谎言之境第1、2题3、单元集训15掏狼窝第(2)题,单元集训14,参考答案:借麻根婶之口,道出了情书是写给土地的,突出一个依恋土地的农民形象,表达出麻根叔对土地深沉的爱;(3分)首尾照应,呼应文章开头“不知道在写啥”,并解开悬念。(3分),练习核按钮P65,17.参考答案:特点:情节发生逆转;具有喜剧色彩。艺术效果:呼应前文;出人意料,令人回味;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旨。/特点:情节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出人意料,峰回路转,巨大的转折,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幽默特点(或“讽刺效果”)。艺术效果:照应前文;出引人遐想、深思;突出人物性格,使人物性格更清晰;凸显了主题。,练习核按钮P67,1.参考答案:交代自第一个谎言后的罗比撒谎上了瘾,他的谎言是对小说情节的高度概括;照应下文梦境和地洞中的情景,如下面藏有零钱的大石头、缺了颗门牙的红头发小鬼等;推动下文情节的发展,如此后的他说了无数的谎话,后来他又在地洞内遇到了它们,在离开地洞后,他不再说反面的谎言了。,2.参考答案:交代出装有义肢的伊戈尔是别人谎言中的主角,而且那个人说谎比罗比还要恶毒;对比,突出罗比的本性还不是很坏;推动情节的发展,即他给罗比一些硬币,使得罗比离开了地洞。,单元集训15,参考答案:特点:(狼)在野外,最狡猾、最凶残;在洞内,胆小如鼠,温顺异常。(狼洞)隐蔽、特别深长、阴森恐怖,洞内宽敞。(4分)意图:交代祖传掏狼窝的手艺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为下文“我”被困狼窝作铺垫。(2分),(三)探究小说情节,1、常见提问方式:(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看法。(4)有人认为小说的XX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5)小说结尾(或其他部分)写了XX,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见解。,2、解题基本思路: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来确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可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或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3、答题基本格式: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阐述理由(如“理由:A;B;C”)+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核按钮P80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第(4)题,参考答案: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和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对比,有助于表现事态的冷暖炎凉。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的活动状态的对比,表现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典型例题:核按钮单元集训15掏狼窝第(4)题,思考方向:1.情节;2.人物;3.手法;4.主题,命题角度二:主题,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小说主题的常见题型: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或小说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读了这篇小说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的可能有的多种主题。,一、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如:走眼(P64)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形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如:变色龙(契诃夫)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知识储备:,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根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二、解题思路,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或是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三、概括主题的基本格式:核按钮P65 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知识储备:,如: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典型例题:2014浙江卷走眼第15题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6分)参考答案:参看核按钮P65,命题角度三:标题,标题含义:1.小说以为标题,寓意何在?2.“”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一、小说标题常见命题形式:,标题作用:1.这篇小说的题目“”改为“”,你认为是否合适,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侧重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2.小说以“”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侧重拟标题的意图探究),二、高考真题展示,1.(09浙江卷)魔 盒15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2.(10年安徽卷)13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6分)3.(10年陕西卷)保护人(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4.(11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 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6分)5.(11山东卷)审丑22.“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6.(11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三、解题基本思路,(一)标题的含义 在理解标题本义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义、象征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双关义或文章主旨意义。,(二)标题的作用,1.以人物为题,比如:未婚妻东坛井的陈皮匠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仁慈的小偷六指猴,作用:突出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2.以物象为题,比如:古渡头尺子鞋亲爱的土地,作用: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象征,寄 托某种情感;)线索,贯穿全文;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中心,突出文章主题。,3.以事件为题,比如:走眼报复活着抻面卖琴,作用: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旨。,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比如:谎言之境圣诞夜的歌声雪夜的故事,小说的标题作用:主题、人物、情节;线索、悬念;象征、双关。,5、以问题为题,小说的标题作用: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标题作用:1、交代时间、地点、环境;2、线索作用;3、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引人思考回味;4、概括主要情节;5、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6、紧扣(揭示)主题。7、象征意味、寓意。,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题:(1)思维模式: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标题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解题步骤:,(2)答题模板:理解标题内涵: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即表层含义);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即深层含义)。标题的作用:,温馨提示,思考全面、抓住要点紧扣文本、具体分析语言规范,表述鲜明,典型例题,1、走眼P122 第14题: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5分)2、核按钮P66活着第22题3、单元集训13肥胖症患者安比的“型狗”之路第(4)题4、单元集训14仁慈的小偷第(4)题,走眼,14.答案:“走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走眼”是全文的主要事件。“走眼”在文中具有正话反说的效果,较好地突出了主题。解析:这道题意在考查题目在全文中的作用,一是线索作用,二是概括事件作用,三是提炼主题作用,四是表现手法的体现。,活着P66,【答案】要点:概括了老人与老牛的生存状态;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形象生动,言简义丰,耐人寻味。【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能力,属于探究能力的考查。分析文章题目可从内容、结构、情感、主旨等角度进行。比如本文,题目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写老人与老牛依然活着的奇迹。另外,可以从词语上分析,“活着”是正在进行的动作,表明一种正在发生的状态,而且饱含生活滋味,更能体现人物顽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肥胖症患者安比的“型狗”之路,参考答案:以“肥胖症患者安比的“型狗”之路”为题目好。情节:该题目是对小说情节内容的简要概括,交代出前因后果,即因肥胖才去减肥;语言:诙谐生动有趣;手法:“肥胖症患者”“型狗”运用了拟人修辞,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肥胖的“安比”需要减肥和回归健康的情形。/以“医学奇迹”为题目好。情节:该题目是对小说情节内容的高度概括,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人物:突出了墨菲太太溺爱宠物且无知盲目的形象;手法:反语,“我”并未对“安比”实施任何治疗,它就康复了,可见这并不是医学奇迹,反话正说,可收讽刺诙谐之效。,仁慈的小偷,参考答案:题目中的“仁慈”指小偷利用人性的弱点行骗偷窃的方式,且“仁慈”与“小偷”是矛盾关系,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人性的复杂,引发读者对评判人的标准的思考。反语:“仁慈”从表面上看,指小偷给予了安娜贝尔女士些许安慰,但从实质上看,他的真实意图是那张信用卡,反话正说,收到了诙谐幽默的效果。,命题角度四:艺术技巧,小说的表达技巧,1、常见提问方式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来塑造XX这一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小说(或XX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或结构)方式?就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解题基本思路,(1)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知识储备,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议论:语言特点有准确性(概念准确,修饰恰当,用词有分寸感)、鲜明性(论点表述鲜明,行文鲜明)、概括性(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引述事例简明扼要)、生动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论证手法,句式灵活)、严密性(表达周密,逻辑性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思想感情)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突出个性)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为内容、情节 起引起或铺垫的作用,揭示主题)工笔(精雕细刻,具体生动,形神兼备)白描(简笔勾画,准确生动,朴实清新,含意深远),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另一种类似说法: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种类:肖像(外貌)、动作(行为)、语言、神态、心理。作用: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侧面描写,叙述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例题:2011浙江卷第9车厢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3分),参考答案:第三人称叙述。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2)修辞手法角度: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3)表现手法角度: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还有借物抒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正文反作、叠词等。,(4)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照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5)选材剪裁角度: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3、答题基本格式表达技巧+具体内容+表达效果典题例析 P67抻面第18题,典型例题,1、核按钮P69未婚妻第16题2、核按钮 P75枪口下的人格第15题3、单元集训13如意楼和得意楼第(3)题4、单元集训14仁慈的小偷第(3)题5、单元集训15雪夜的故事第(3)题,核按钮P69未婚妻第16题,参考答案:老媪与农民夫妇形成对比,老媪的自私、冷漠更加凸显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老媪与其他旅客形成对比,相互映衬,表现出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形成对比,“未婚妻”的幸福,突出了“我”的孤苦处境。【解析】本题考查手法及其效果分析。注意“指析点”三步答题;两个例子要分别作出分析,点出效果。,核按钮 P75枪口下的人格第15题,参考答案:(1)对比。(2)贝尔蒂与霍夫曼之间的对比,即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与贝尔蒂的真诚、高尚相对比;贝尔蒂与迈尔之间的对比,即迈尔对待俘虏时的冲动与贝尔蒂的理性相对比,迈尔在死亡面前的恐惧与贝尔蒂的视死如归相对比;在霍夫曼狼一样的眼光下,人们的惊慌失措与贝尔蒂的镇定自若相对比。,单元集训13如意楼和得意楼第(3)题,参考答案:(1)对比手法:将二人从肖像、动作行为、经营茶馆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引起读者对两个茶馆经营状况的关注,进而去思考这一盛一衰局面出现的原因。(4分)(2)正面描写:如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侧面描写:如街坊邻里对二位老板及其茶楼的看法,突显了两位老板在形象上的差异,即有无精气神。(2分),单元集训14仁慈的小偷第(3)题,参考答案:手法:欲抑先扬(2分)前文将那个男人塑造成一个对安娜贝尔女士体贴入微的绅士形象,结尾处却交代出他是一个小偷,(2分)效果:这使人物前后形成对照,凸显了他精于算计的性格特征及敏锐的观察力。(2分),单元集训15雪夜的故事第(3)题,参考答案:正面描写。心理描写:通过对“我”弄丢鱿鱼干后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展现了“我”性格中体贴入微的一面(2分)语言及其动作描写:通过对“我”相信眼睛能储存风景的语言和付诸实践的行为的刻画,展现了“我”性格中天真、单纯的一面。(2分)侧面描写。通过嫂子和哥哥二人对“我”所做的这件事的反应,展现了“我”性格中天真、单纯的一面。(2分),命题角度五:语言特色,对语言的品味是感知形象、概括主题、把握作者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语言的品味赏析,包括含义理解、作用分析、语言技巧和手法的赏析。,常见题型有: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有什么作用?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赏析文中的某个句子。4、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有什么表达效果?,解题基本思路,(1)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语言风格角度: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遣词造句角度: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2)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色,语言表达的丰富内涵角度:赏析语言在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时,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一方面的艺术魅力。语言的个性化角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显示人物独特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语言的表达形式角度:赏析语言运用的修辞手法,词语的选用特点,句式特点。,【知识储备】词语作用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叠词具有音节美的作用。2.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3.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用。4.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典型例题1:2013山东卷活着第20题核按钮P71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和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常用答题模式:使用了手法,写出了,表现了,典型例题2:2014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第14题核按钮P70,典型例题,1、核按钮P71卖琴2、核按钮P71圣诞夜的歌声,参考答案:音乐家“没吭声”,说明他内心受到了制琴师故事的触动;“用手指摩擦着琴弦,若有所思”说明他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这样写,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余地,显得含蓄而意味深长。,参考答案:含义:第一处“歌声”体现出亚诺什一家单纯的节日快乐;(2分:单纯的节日快乐)第二处“歌声”体现出他们的亲情经受考验后的快乐。(2分:受考验后的快乐)作用:可使情节跌宕,前后呼应,人物鲜活,更能彰显主题。(2分:情节、结构和主题答全了给2分,少一点扣1分。,命题角度六:环境,考查重点:环境描写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在考查时,又往往以自然环境作为重点,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方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综合形式出现。,高考常见提问方式1本文第(多是文章的第一段或最后一段)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2请阅读第段内容,试分析其景物描写的手法。3本文多次出现对的描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高考考查情况,1.(2013全国新课标卷)峡谷(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2.(2015湖南卷)童年随之而去(节选)16、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6分)3.(2013山东卷)活着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核按钮P68(6分),环境描写的特点与手法,解题步骤,(二)解题步骤:1、根据题干要求,分清描写的种类,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2、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自然环境语句好找,在找社会环境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3、根据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4、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环境的特点。,相关知识储备:1环境描写的特点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考虑景物特点;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景物的特点有: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等。,2环境描写的手法 小说中环境描写手法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从写景的层次和观察角度,如远景与近景,俯视与仰视等;描写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正侧描写、细节描写、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的刻画)和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等。,环境描写的作用,(1)提供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3)揭示社会本质,深化主题思想;,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照应题目。(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3)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4)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5)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6)深化作品主题。,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的思路,环 境,情 节,人 物,主 题,描写了景,渲染了气氛(环境本身)推动情节发展,为做铺垫(指向情节)烘托感情,表现性格;(指向人物)突出主题(指向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例题解析:2013全国新课标卷峡谷16.(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