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分析及适宜策略.doc

    • 资源ID:2548873       资源大小:27.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分析及适宜策略.doc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分析及适宜策略2011年第11期金色年华理论研究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分析及适宜策略余志敏(福建省儿童保育院,福建福州350001)【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师幼互动中发生频次最多的一种行为,为什么幼儿如此热哀于告状?他们实施告状行为的原因和动机是怎样的?为理清这些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班幼儿案例,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为目的,提出适宜的策略,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关键词】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案例分析;适宜策略幼儿告状行为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规则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师幼互动中发生频次最多的一种行为,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中班幼儿经过小班一年的生活,学习后,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但由于他们刚刚摆脱小班时期的幼稚和依赖性,又不具备大班时期的成熟和独立性.碰到一点点事情就爱告状,为什么幼儿如此热衷于告状?他们实施告状行为的原因和动机是怎样的?为理清这些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班幼儿案例,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为目的,提出适宜的策略,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一,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原因1.家庭因素:幼儿爱告状源于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等品德的培养.由于幼儿是家中的"小太阳",养成了部分幼儿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就导致了幼儿园中幼儿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老师,某某又抢玩具了."2.环境因素:由于幼儿园的场地不够宽敞,玩具少,孩子又多,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另外,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如奥特曼等,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加,或模仿影视剧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二)主观原因中班幼儿爱告状,是受其此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所影响,45岁幼儿的思维具有特有的自我中心化特点,这种思维方式使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以自己的感觉特点出发,而不善于站在别人的观点和立场上想问题.因此,此年龄段的幼儿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不能理解别人的心情.平时同伴之间发生的摩擦,因认知发展的局限性,让他们不会用友好协商,互相帮助,好好说话等手段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往往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从幼儿发生告状的原因来看,其实,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告状行为.老师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二,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根据幼儿告状行为的目的和动机,将幼儿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告状,"求赏"型告状,"求罚"型告状和"试探"型告状.并通过案例描述的形式进行观察和分析,阐述个人观点.1."求助"型告状:这是幼儿为了求得教师公正解决纠纷或请求教师保护自己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它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占很大比例.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可能出现意见不合,争夺玩具,互相冲撞,以强凌弱等事件.当这些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方或双方就会向教师告状.案例1:下午孩子们正在阅读室里进行阅读活动,他们有的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同看一本书,有的自己选了一本书独自坐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看.这时,亮亮突然很气愤地过来"告状":"老师,喜洋洋是我先找出来的,杰杰他不让我看."杰杰也不甘示弱:"书是我先拿到的!"两个人在老师面前争论不休,谁也不肯让谁.我先安定了一下他们的情绪,接着转过脸来对杰杰说:"上次,你看西游记时,宝宝硬是不给你看,你心里感觉怎么样啊?"杰杰想了想说:"没得看书觉得很不高兴."老师趁机说:"那你不让亮亮看书,他也一样会很难过的呀!你们两个想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让两个人都开开心心地看书?"亮亮和杰杰听了,商量了一下,决定两个人一起看书,于是他俩就手拉手高高兴兴地坐到小椅子上看书去.分析:亮亮是为了求得老师的公正解决纠纷,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活动中通过引导亮亮反省,换位思考,给孩子创设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启发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亮亮和杰杰听了老师的话后,两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到小椅子上一起看书去了.2."求赏"型告状:求赏心理是幼儿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尤其是当同伴出现"违规行为"时,大多数幼儿一旦发现就会迫不及待地向成人告状.这往往是幼儿为了让成人关注自己的表现而产生的告状行为,表面看起来是在维护规则,其实并不是为了要制止同伴的行为或者是为了惩罚对方,而是为了向成人邀功,获得成人的赏识.案例2:午餐时,老师说:"小朋友要有秩序地去洗手,要轻轻走,排好队,不玩水,谁表现好,老师就先给他盛虾!"接着教师忙着盛饭,幼儿则按小组有秩序地排队洗手.第一组的甜甜还没有洗完出来,第二组的小宝就急忙跑着去盥洗室.刚洗完手回来的锐锐见状大声向教师告状:"老师,小宝没有听老师的话,他是这样跑着去盥洗室的!他不是像我这样慢慢地走进去的!"说着他做了个跑的动作,接着又慢慢地走了一圈,伸出自己的手让教师看:"老师,你看我的手干净吗?"教师忙着盛饭,没有回答她,只是往她的碗里放了个虾.只见锐锐笑嘻嘻地端着碗回来,非常满意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还不时向别的小朋友炫耀:"你看老师给我虾了!,分析:很显然,本案例中锐锐是为了求赏而告状的.当然在告O状的同时她也没有忘记让教师赞赏自己:又是语言描述,又是生动形象的动作模仿,还怕教师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伸出干净的手让教师看.直到教师把虾放到她碗里,她才满意地回到自己位子上,还不忘向同伴炫耀自己:看,我先吃到虾了!表面看起来她是在维护规则,其实是求赏动机使然.3."求罚"型告状.这种行为主要发生在当同伴的行为与幼儿所认同的规则发生背离时,幼儿希望教师"主持公道",借助教师的权威来惩罚对方,表现为一种以"批评对方"或"惩罚对方"为满足的心理状态.案例3:下午的区域活动中,方方在美工区画画,因为他作画速度比较慢,喜欢东张西望的,而坐在其前面的明明早早就画好了,当他离开位置的时候,一不小心撞了方方的手臂,方方马上质问明明:"你为什么撞我?"明明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方方不听,噘着嘴跑到前面来告诉我:"老师,明明推我的手,害得我画错了."一副很难过的样子.分析:首先,应当看到方方告状有他可取的一面.他懂得了上课的规则,这说明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想通过告状来求得成人的帮助,从而矫正同伴的不好行为.从这个角度讲,这是孩子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进步.但是,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告到老师那里,这会引起同伴的敌视,也会削弱独立处理同伴间小纠纷的能力.4."试探"型告状:是幼儿为了试探教师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时幼儿并未和某人发生冲突,却告某人的状,其目的是想试探一下教师对这一行为的态度.假如教师对此持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也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来.案例4:午睡起床后,我正忙着帮小朋友穿衣,梳头,这时,楠楠跑来告诉我:"老师,霖霖在盥洗室玩水."当时,我很随便地说了声:"喔,老师知道了."继续给女孩子梳头,并没有去制止霖霖玩水.等我整理完幼儿的仪表,走进盥洗室一看,楠楠和霖霖两个人都在玩水,并且玩得很开心.分析:象楠楠小朋友的这种告状行为,其实就是一种试探,即"霖霖在盥洗室玩水",你老师是支持这种行为呢?还是反对这种行为?她想从老师这里探个究竟."霖霖在盥洗室玩水"的第二层含义是"我没有玩水"老师若对她的行为表示肯定,或给予表扬的话,孩子会得到满足感,并能领会到成人的评价标准,她就会用这种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三,适宜策略与成效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种普遍现象,那么,面对孩子的种种告状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从而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呢?(一)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1.对求助型的告状,给予勇气信心.如案例1中,"亮亮'告状':老师,喜洋洋是我先找出来的,杰杰他硬是不让我看."对于这类问题老师不要直接插手,可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老师通过让孩子回忆看西游记的经验,引导他利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思考问题,学习换位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2.对试探型的告状,给予及时解决.如案例4中,楠楠告诉老师"霖霖在盥洗室玩水",这时幼儿的"告状"实际上就是一种试探,他们希望教师能对"被告"的行为做出解释;发现老师"毫无反应"之后,告状的孩子也奈不住跟着去玩水了,遇到这样的告状,教师.要及时肯定孩子的积极方面,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从而培养儿童的正确判断力和克制力,同时也通过榜样的作用,让好的行为得到张扬,遏止一些不良行为.3.对为自己辩解的告状,给予正确引导.如"黑板上的号数是某某叫我擦的",这类告状都是孩子在做错事情以后,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试图推卸责任或者逃避惩罚.这时老师就要分清责任,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该惩罚的绝不姑息.同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的状自己就没事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4.对"检举揭发"类告状,给予适时纠正.如:"老师,东东把线条画在外面了."这种行为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孩子的面批评另一个孩子.要防止幼儿因为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或怀有嫉妒心理而乱告状,这会使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并且老师对这种告状行为及时纠正,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二)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平时多注意训练幼儿的独立性,对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之间纠纷的处理,最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幼儿自己解决纠纷.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看电影,听故事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的认知水平和评价能力,明白相互礼让,相互合作的益处和必要性,然后由他们自己做出合理的决定,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还可以组织开展"小法庭"活动,让幼儿特别是让那些独立性差,爱告状的幼儿扮演法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解决同伴之间发生的纠纷.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对各种行为进行评价,丰富幼儿关于是非问题评价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减少幼儿的违纪行为,各种告状行为自然而然就减少了.总之,不管幼儿因什么样的原因来告状,教师都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不能以粗暴的方式来应付,在了解具体情况后,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采取合适的解决方式.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的,而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关注幼儿的点点滴滴,从细节人手,及时把握教育契机,至关重要.我们要积极地捕捉幼儿告状行为背后所潜在的重要教育意义,及时准确的将这些信息进行解读,以便作出正确有积极意义的决定.【参考文献】【11,i晶波,扬翠美.57岁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析U1.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9).【2】潘雪松.中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及其措施的研究】2010,(12).【3】李静.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_淄博师专,2010,f3).【4】王雷.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时应措施D1l山东教育(幼教刊物),2006,(12).【5】郑名,李春丽.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1).

    注意事项

    本文(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分析及适宜策略.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