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状态与幸福感研究.doc
-
资源ID:2545517
资源大小:82.5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1681.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状态与幸福感研究.doc
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状态与幸福感研究 以越秀区启智学校的5个个案为例摘 要本研究通过访谈了解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状态,并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与讨论,发现特殊儿童家长与子女的亲子相处缺乏幸福感体验,在公共场合容易出现尴尬的心理,特殊儿童家长的业余生活比较少,交往圈子越来越小,与其他特殊儿童家长的关系较好,特殊儿童家长的信仰对其幸福感有增强作用等,并根据以上心理状态提出有适当生活目标、扩大交往范围等提高特殊儿童家长的幸福感的建议。关键词:特殊儿童家长 心理状态 幸福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内心世界越来越关注,对社会的各个群体的心理现状也越来越关注了,对特殊儿童也越来越关心了,作为特殊儿童的家长的心理状态又是怎么样的呢?他们的压力如何?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如何?他们与特殊儿童的生活如何?作为即将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很有必要去关注这样一个群体。一 问题的提出及内涵界定1 关于特殊儿童家长的研究11特殊儿童家长的人数自1874年中国第一所特殊学校创办以来,中国的特殊教育已有了100多年的历史,特殊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200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截止到 2005 年底,全国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已经发展到 1662 所,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达到 56 万人。下图是各种特殊学校的比例情况。表一:2005年度全国特殊学校建设情况 (有关统计数据见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1.2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 作为特殊儿童家长所要承受的压力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过去的,而是自从发现孩子是特殊儿童开始就要开始承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压力。国内外的相关研究2表明,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来自许多方面:1.2.1 个人与家庭问题的压力。由于内疚,许多特殊儿童的家长会对孩子实行过度保护,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置个人的发展和家庭生活于不顾,使个人发展受限制,家庭其他成员的生活受影响。1.2.2 经济负担的压力。许多特殊儿童在不少方面都需要治疗,这必然要花费家长的大量钱财.此外,许多家长,特别是母亲,因为要时时刻刻照顾孩子,所以没有参加工作,这必然造成家庭收入减少,给特殊儿童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1.2.3 终身照顾的压力。特殊儿童的家长普遍为孩子的前途担忧,担忧孩子能否从学校毕业,担忧孩子将来能否找到工作,担忧孩子在自己去世后能否独立生活,如此等等。1.2.4 缺乏成就感的压力。特殊儿童的父母在生育一个健康可爱孩子的愿望破灭以后,代之而来的是必须面对一个进步很慢的残疾孩子,教育的努力常常显得苍白,长时间看不到结果,成就感无从谈起。同时,得不到旁人的理解和平等对待的烦恼也加重了这种压力。1.3 影响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压力的相关因素有学者曾研究3表明影响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压力的相关因素有:1.3.1心理功能状态,即家长在接受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儿童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悲伤、压抑和自责的心理反应。1.3.2退避的应付方式,由于养育一个特殊孩子是一个终其一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可能影响到特殊儿童父母倾向于采用一些消极的、退避的应付方式,而较少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实际问题。1.3.3生活质量,特别是对母亲的生活质量的影向比较大。一般说来母亲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所以母亲的生活,工作有可能因此被打乱,无形之中给她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1.3.4自责的应付方式,在无法否认的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儿童的事实面前,特殊儿童家长很容易产生负罪感而自责,特别是母亲。有些母亲会认为是自己造成孩子是特殊儿童,因而认为自己是罪人。强烈的内疚感和自责心理驱使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保护和纵容,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想法只会耽误孩子,害了孩子,解决不了任何问题。1.4 特殊儿童家长的心路历程 一般说来,大多数的夫妇在儿童出世前对孩子和家庭的未来都充满了美好的憧憬。然而,一旦生出罹患残疾的孩子,他们就会无法面对这个现实,整个家庭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和无情的打击。家长心中的内疚、自责与迷惘纵横交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他们逐渐接受了现实以后,就面临着照顾残疾孩子的负担,由于残疾儿童身心上的特殊性,父母势必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和教育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多方面的困难和挫折,遭受各种打击,感受到沉重的压力,家长们普遍要经历痛苦、绝望、无助等难堪的心路历程4。国外学者研究认为,弱智儿童父母是一个高压力的群体 。国内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进行过理论上的探讨,认为大多数弱智儿童的父母对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残疾儿童这一不幸的事实时,在心理上都经历了以下五个不同时期的发展,即震惊期、拒绝期、绝望期、内疚期和接受期5。2 关于幸福感的研究2.1幸福感含义现代汉语小词典将“幸福”解释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生活、境遇)称心如意。 哲学家对幸福的定义是:幸福不是别的,只是某一生物的健康的正常状态,它的十分强健的或安乐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下,生物能够无阻的满足和实际上满足为它本身所特别具有的,并关系到它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心理学家给幸福感下了比较明确、全面的操作性定义: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相对稳定性、整体性的特点6。2.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几个理论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面,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现了人格理论、适应理论、动态平衡理论、目标理论、流程理论、社会比较理论、评价理论等理论模型。人格模型假定,气质和人格是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重要因素,这一模型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证实。适应模型假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适应好的或坏的事件,因此这些事件不再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这一模型也在对彩票中奖者、重病患者的研究中得以证实。在该模型的基础上,Headey等人提出了动力平衡理论。目标模型假定,人们具有不同的目标和愿望,不同的目标和愿望会导致幸福体验的不同。根据目标模型,如果一个人在特定的目标上取得进展,而且他的行为与他的价值观相符,那么他就会感到幸福。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流程模型,根据该模型的假设,幸福生活的关键在于人们是否对日常参与的活动真正感兴趣。社会比较模型假定,如果人们感到自己比周围的人或比自己以往生活得好,就会感到幸福;否则便会感到不幸福。评价模型则假定,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受到一些评价标准的影响,而这些评价标准又不同程度地受到个人的人格、文化和价值等因素的影响7。各种理论都从不同角度对幸福感提出了不同的认定方式。特殊儿童家长的幸福感如何呢?综上两点所述,让我觉得很有必要做这个研究。在去启智学校见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家长接触的日子里,我看到家长每天都准时在学校门外接送孩子的艰辛,不管那孩子是几岁还是十几岁,一年级还是九年级,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忙碌还是空闲。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位特殊儿童家长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与无私无限的奉献!我被这种人间最美好的亲情所深深的感动,于是我很想了解一下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现状,很想能够做点什么。于是我查了一下相关的资料,发现原来特殊儿童家长的人数是如此的多,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以及影响心理压力的相关因素是如此的多。我不可能去改变他们的现实,我只能看看能不能用微薄之力帮助特殊儿童家长增加幸福感,让他们更有勇气地去面对现实生活。于是我想到了把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与家长的幸福感相结合的研究。并且,前人的研究是从量的研究方面上,通过量表对被试的心理特质进行量化的研究,而我的研究是从质的研究方面来考察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状态,能够更加具体的更加开放的了解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二 研究过程1抽样我采用的是随机抽样,通过启智学校的某些老师的的介绍,在早上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时候或者放学接孩子回家的时候随机邀请一位家长进行访谈。总共邀请了5名家长分别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其中1男4女。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质的研究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有特殊儿童的家长的心理现状做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2.1收集资料访谈收集资料在2008年4月和5月初进行,访谈时间大约每个30分钟。在访谈前先征求家长的同意,采用了录音的形式,当有家长不同意录音的情况下,我先征得家长的同意然后现场在本子上记录一些关键词。2.2 整理分析资料对5位家长的访谈录音或者笔记进行反复研究,并把与家长的访谈从言语形式转变为文本形式,详细记录家长的每一句话,认真观察家长的每一种情绪和情感。3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访谈对象一:任爸爸(化名),47岁,一名三年级特殊儿童的家长,任爸爸人非常友好,我一跟他谈起说想跟他做一个访谈,他就满口答应了。访谈地点也是任爸爸找的。虽然说话有点结巴,说的话也不是很多,但是能够从他的言语当中看出他是个很有爱心的人。 访谈对象二:陈妈妈(化名),34岁,一名二年级特殊儿童的家长,陈妈妈给人的感觉很积极乐观,打扮得也很时髦,并且很善谈,与她交谈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访谈对象三:冯妈妈(化名),XX岁,一名五年级特殊儿童的家长,冯妈妈是拒绝录音的。岁月的沧桑在她脸上显现出来,她对孩子非常用心,与她谈话时,她的孩子正在房间里做个案训练,我本来想和冯妈妈去另一个房间谈话,但是冯妈妈说要在玻璃镜外面看着孩子做训练,于是我们就在房间外的玻璃镜前进行访谈。在访谈的过程中,冯妈妈情绪比较激动,几次潸然落泪。访谈对象四:黄妈妈(化名),43岁,一名二年级特殊儿童的家长,另还有一个儿子上初中。陈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她对很多事情都报着无所谓的态度,生活的一切时间都交给了这一整个家庭。从她的话语中感觉她对现在的生活已经是能从现在看到以后老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为这个家庭贡献她自己的一切力量。访谈对象五:刘妈妈(化名),40岁,一名七年级特殊儿童的家长,另还有一个儿子上幼儿园。刘妈妈看起来挺年轻的,给人的感觉她很看得开,对很多事情比较有自己观点,不是很在意他人的看法与目光。三 研究结论1 特殊儿童家长的主要心理状态11“和孩子没什么开心的(时光)”特殊儿童家庭缺乏亲子相处的幸福感体验和几位家长谈及与孩子一起有什么开心事的时候,不论是爸爸或者是妈妈几乎都是想都不想就说和孩子一起没有什么开心的事情。这让我很惊奇,于是我又加问了一句:“一点点开心也没有吗?”除了冯妈妈回忆了一点点的事情外,其他几位家长都说没有!任爸爸还说:“哪会开心哪,不发愁就算好的了,还开心呢!” 从几位家长对回忆与孩子开心的事的情况来看,家长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面对一个从未让你开心过的孩子,没有一起共同体验过任何开心的时光,这对家长的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特殊儿童家长与其子女的相处缺乏了开心的时光,缺乏了共同体验幸福感的时光。1.2 “搭公车”的烦恼特殊儿童家长在公共场合容易出现尴尬的心理不知道是不是广州的公车太多了,人更加多,几位家长都不约而同地谈到搭公车的经历,而这些经历是最让家长头疼的。车上人多地小,人与人之间容易磕磕碰碰,特殊儿童在车上觉得太压迫的时候,比较容易爆发出他的不满情绪。于是出现了例如任爸爸说的“打自己的脑袋”等异常动作,家长在这个时候很尴尬,觉得周围的人肯定在鄙视着自己,就如陈妈妈所说的:“即便他没有说什么,他的眼神也出卖了他!”其实不只是搭公车,公车只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其他的公共场合家长也是不是特别愿意带孩子去的。一方面面对未知的环境可能出现的种种的突发事件的担心,另一方面更是觉得害怕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儿童。所以就尽量少带孩子出去。任爸爸说:“她(妻子)这次回乡下扫墓,清明的时候她都不愿意带他回去。”,冯妈妈说:“孩子爸爸平时都不敢一个人带孩子出去,一定要拉上我一起去,有时候想休息一下都不行。”(孩子比较听妈妈的话,而不怎么听爸爸的话)特殊儿童家长大多不是很愿意带孩子去一些公共的难以控制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突发事件的场合。1.3 “不害怕恐惧接受”特殊儿童家长的心路历程家长在刚开始知道孩子是异常的时候,那种担心没有后来随着知道的越多那么强烈。因为以开始不知道是什么,以为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所好转,但是看的书越多,就觉得希望越渺茫,恐惧感也越来越深。我问家长那现在的感觉是怎么样的,任爸爸说已经麻木了。这与国外对特殊儿童家长的心路历程的研究相吻合,在心理上都经历了以下五个不同时期的发展,即震惊期、拒绝期、绝望期、内疚期和接受期。8虽然说几位家长都说已经接受这个事实了,但是内心还是怀着某种期盼,不论这种期盼是自欺欺人也好,还是最终会实现也好,家长现在很努力地给孩子做各种治疗,自己也在认真的学怎么做,就是希望通过努力有一天孩子能够有所好转,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持这种观点的是以妈妈居多,爸爸相对而言要理性一点或者说悲观一点,他觉得孩子能够这样长大就很好的了,不期盼他还能工作或者干点其他什么的。 1.4 “我只要社会能够给予一点点尊重,一点点包容”特殊儿童家长对社会的要求并不多 特殊儿童家长对社会的要求并不多,这一点是我之前没有想到过的。某几位家长的访谈中都主动地说出“也不期望社会能够给多大的回馈或帮助”我一方面对他们能够自立自强感到高兴,但另一方面我又在想,是否是我们这个社会给予的太少,反而让他们对社会不抱期望了呢?还是他们觉得自己生了这样的孩子已经是给社会添加负担了,所以不敢有太多的要求呢?有一位家长说:“我只要社会能够给予一点点尊重,一点点包容,我们就觉得很舒服了。”我相信这位家长说的是每一位特殊儿童家长的心声,很多时候因为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不理解他们作为特殊儿童家长的痛与苦,但是我们要做的其实不多,只要给予像面对其他正常人一样的尊重,再加上一点点包容。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支持与帮助了。尊重需要的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他在需要层次理论9中提到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是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1.5“我们家长之间特别聊得来,同病相怜吧”特殊儿童家长之间的沟通对缓解心理压力很有意义“我们家长之间特别聊得来”这句话我不只一次听到,每一次听到我都在心里为他们默默祝福。陈妈妈说“现在交往圈子越来越小了”,因为时时刻刻都要看着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并且特殊儿童家长之间的沟通比较有共同话题,家长之间可以交流育儿经,可以互相倾诉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互相鼓励。家长之间是平等的,没有偏见,没有差异。在特殊儿童家长之间的聊天过程中,不但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而且也缓解缓解了自身的压力,获得了同伴的支持。真应大力提倡特殊儿童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1.6“我现在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了,就算你有再大的能力,你也割舍不下这个孩子”特殊儿童家长对自身生活的控制感降低,但亲子之情始终不离不弃跟好几个家长谈话,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很多家长,特别是妈妈,她们很多都没有工作,就算是有工作的,也是要花很多时间在孩子身上。花时间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其实我更加觉得她们的生活已经形成一种模式了,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幻想,已经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没有了自己。就如陈妈妈所说的:“我们没有了自己的姓名,没有了自己的生活。”陈妈妈还算好的,有去想过自己的生活,有好几个其他的妈妈甚至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当我问是否时间都已经安排给了家人,没有时间留给自己了呢?某妈妈说:“没去想过,我只能是这么做了,每天重复差不多的生活。”妈妈们的对生活的麻木是否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是否是持这样一个观点:“想了也不能改变什么,倒不如不去想什么,就让生活这样一天天地重复吧!”这也跟前人所作的研究11相一致,即家长生活质量,特别是对母亲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大。一般说来母亲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所以母亲的生活,工作有可能因此被打乱,无形之中给她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家长对生活的控制感会降低很多,从而导致她们有种屈服现实生活的的感觉,也没有自己的生活空间,认为这就是她们全部的生活,给人一种认命的感觉。没有很明确的生活目标,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心态。同时,特殊儿童家长这种为了家人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一天到晚为这个家庭付出的精神也正是她们对亲情的执着,她们对亲情的不离不弃。冯妈妈哭着对我说:“我不怕苦,我也不怕累,我愿意为这个孩子付出任何东西,但是在这一切的一切付出之后,看不到任何回报,真的很迷茫,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冯妈妈的内心的辛楚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她一直在为孩子付出,虽然现在孩子还不见有什么特别大的进步,但是我知道她还是会一直为孩子付出的!因为在她心中有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叫亲情!1.7 “信仰”“上班”“想其他的事情”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类型的缓解压力的方法采访了好几位家长,各自的放松方式的各有千秋,例如陈妈妈说:“我有信仰,而且我觉得我的亲人我的朋友都不足以安慰我,其实这个过程里头我全赖我的信仰。因为有信仰,我自己心里头有幻想。”陈妈妈是那种属于让人看起来比较有精神的,有活力的那种类型。还有冯妈妈说:“我最开心的就是上班,最好的放松方式就是上班,因为在上班的时候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去想孩子的事情。”还有另外几个家长当问及她们的是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的,她们就说尽量不去想,或者一想到就赶紧去想其他的事情,分散注意力。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类型的缓解压力的方法。1.8“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特殊儿童家长为子女牺牲自己的业余生活当我问及家长的兴趣与爱好的时候,她们很多都说没有什么兴趣与爱好,有一个家长说她喜欢打麻将,但是也还补充一句说“但也没什么时间打。”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兴趣爱好,生活会不会没有了趣味。其实我觉得这跟她们之前所说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了,没有自己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个家长说:“其实我这个人很好静的。可他就是不让我静。我带他那么久我觉得现在最舒服就是让我随便地睡一觉,睡到我自然醒。然后呢,屋子里很安静,我恨不得一根针掉下来我都能够听见。”当听到这位妈妈说这句话的时候真的很心酸,睡到自然醒其实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要求,就算我们星期一到星期五不能睡到自然醒,但至少还有星期六、日,但是作为特殊儿童家长那可就是365天都不能休息的。2 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压力对幸福感有明显的影响长期的压力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虽然压力在一定的时候是能够给人动力,但是一旦压力过大而且持续时间长时,就容易给人造成了不当的影响。压力的类型根据压力的概念可以将其进一步细分11:由预期产生的压力:对于可能发生的事件恐惧、担忧和焦虑。反应当前现状的压力:对于项,在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你不得不做出反应。由过去而产生的压力:过去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现在仍然对你的心灵有很强的影响,这种情绪似乎无法释放。慢性压力:这是一种长期状态,或者是对某一事件的反应,其影响十分大、而又持续时间很长。特殊儿童家长的压力应是以慢性压力和由预期产生的压力为主。长期地照顾特殊儿童以及为特殊儿童的将来担心等,这些压力会对特殊儿童家长的身心产生一定的影响,降低了特殊儿童家长对其幸福的感受性。特殊儿童家长的压力源是已经拥有这样一个特殊儿童,这个压力是不能改变的。长期在这个压力下,特殊儿童家长一般认为他们自己不幸福,不管现实生活是怎么样的,家长在认识上已经给自己下了不幸福的标签。根据标签作用理论12,当一个人被下了结论,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被“贴”上“标签”以后,其他人对他的印象就会受到这一标签的影响。同样,特殊儿童家长给自己贴上这一标签以后,不管其他人会不会觉得他们不幸福,至少家长自己本身已经觉得不幸福了。3 特殊儿童家长的信仰对其幸福感有增强作用这里所说的信仰不仅仅是指对佛教,基督教或者是天主教等,而是更加广义的信仰,信仰是人们关于他人、事物或者思想正确与否的判断。这种判断影响个体对他人、事物和思想的评价,影响个体的行为。13在访谈的过程中,某些特殊儿童家长,特别是陈妈妈,她说:“我会幻想,而且我有信仰。而且我觉得我的亲人我的朋友都不足以安慰我,其实这个过程里头我就全赖我的信仰。因为有信仰,我自己心里头有幻想,即便是不高兴的时候我也会跟自己说,那样子我觉得会比较容易平复心情咯。”陈妈妈给我的感觉相对于其他特殊儿童家长来说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她很开朗,很有活力。也许她是这个个性跟其他因素也有关,但是给我感觉,她的信仰对她的作用特别大。她的信仰已经不仅仅是对宗教的信仰,更加是扩散到对生活的认识与归因上了。在社会心理学中提到,信仰和价值决定态度。每一个态度不仅反映一定的情感、情绪、认识、理解,而且还隐含有行动的意义。14所以特殊儿童家长的信仰或者对生活的态度对他们的幸福感有很直接的影响。四 提高特殊儿童家长幸福感的建议在访谈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个特殊儿童家长是多么地不容易,所以我很希望特殊儿童家长能够生活得幸福一些。当我问特殊儿童家长是否幸福的时候,有个家长说:“我觉得幸福嘛(思考中),我觉得我肯定不幸福,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我幸福,所以,我不知道怎么说。”所以幸福感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感受。那如何去提升特殊儿童家长的幸福感?提高家长的幸福感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或者说是一个很细微的题目。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对幸福的理解,认为是否幸福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通过与家长的访谈,我把特殊儿童家长的幸福感总结一下,所以我这里所给出的对于如何提高特殊儿童家长的幸福感的思考或者建议是根据与家长谈话中,某些给我有感触,某些能够促进我思考的方向上来写的:1 有适合的、明确的生活目标。有适合的并明确的生活目标的特殊儿童家长看起来会比较幸福一点,因为他们生活得有憧憬,有目标,有方向。虽然特殊儿童的状态一时间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为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但是家长若能有一个目标,至少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就不会觉得生活日复一日,没有一点进展。2 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一方面可以调节一下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给自己的放松一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3 给自己留一些时间。作为特殊儿童家长要为家人付出的时间会比正常儿童家长的多很多,但是可以适当地给自己留点时间,不要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安排给家人了,适当地给自己放放假,例如,好好地睡上一觉。4 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多去与他人交往,不论是同质性的同伴,还是非同质性的同伴。很多家长说生活圈子越来越小了,现在的主要的交往对象都是特殊儿童家长。特殊儿童家长之间的交往肯定能够给予相互之间的支持与帮助,但是如果很多其他场合都不愿意出去了,这样子对自己来说其实是有点限制了自己的发展。5 增加对生活的控制感,提高生活质量。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不要让生活被他人牵制或控制了,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自主性。6 放开心态。很多家长都已经很能够不怎么去在乎他人的言语与目光。日常生活练得多了,自然也就想得开了,就如一位妈妈说:“慢慢地也就练得脸皮厚了。”7 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需要去观察,了解特殊儿童的特性并充分激发其潜能的力量。这样子做不仅是对孩子好,同时也是对家长自己本身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会让家长觉得更加幸福。8 提高自身的成就感。有些家长因为有这样一个孩子觉得自卑或者内疚,其实这不是谁的错,既然是自己的孩子了,那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做。做一个成功的特殊儿童家长的成就感比普通孩子的家长的成就感更强的。去发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在生活中体验孩子的每一次成功,给自己多一点自我肯定,提高自身的成就感。五 小结通过与启智学校五位家长的接触与访谈,让我对特殊儿童家长有了一个更加具体的认识:家长的无私奉献,家长的自我牺牲,家长的任劳任怨,家长对正常生活的向往,家长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然而更多的时候家长甚至已经不知道怎么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了,没有了自己。希望本研究中所提的一些提高幸福感的建议对家长有帮助,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家长更有力量地面对生活,希望他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单凭本研究提高幸福感的建议也许不足以让家长的生活从此就很幸福,还需要多方的长期努力。家长在访谈时间上的安排不是特别充分,所以在短短30分钟内对家长的心理状态和幸福感了解得不是特别深入,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并且,在访谈过程中,只是与家长的一方进行访谈,特别是与任爸爸访谈的时候,他提到她妻子的事情。我当时很想找他妻子访谈一下,但是一直没有见到任妈妈。如果下次有作这方面的研究的话,可以把夫妻双方都考虑进去,以便更加了解他们夫妻双方的心理状态,更加了解特殊儿童家长。这一次的研究,我本来想用总体幸福感量表给家长测一下,但是最终没有用到。如果下次作研究的时候,可以结合质和量的研究一起来进行。因为访谈的时候谈的话题会比较广泛。在做量的研究的时候,可以根据量表的各个因子更加精确的把握家长的各个心理特质,然后把量与质的结果一起分析,更加好地分析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状态,从而提出更有正对性更实用的建议。同时,可以把特殊儿童家长的幸福感分数与常模做比较,比较各种因子之间的内容,可以得出特殊儿童家长与其他人的幸福感差异,以便更好地做好下一步工作。参考文献1有关统计数据见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2王强虹. 对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思考.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1):91-953张福娟,蒋骊. 弱智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及相关因素研究. 心理科学,2005,28(2):347-3504张宁生,荣卉残疾儿童的父母如何调适心路历程心理科学,1997,(5):3984015 8 10 徐美贞. 弱智儿童父母心理压力与与应付方式、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3,38(2):25-296 韩洁,韩景元. 浅谈幸福感测量研究. 河北企业,2007,7:41-42 7 邢占军.生活质量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观幸福感研究 . http:/219.141.235.75/shxw/shxlx/P020050411296167347068.pdf9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14版次:188-18911(英) 霍姆斯(Holmes,E.)著 闫慧敏译. 教师的幸福感.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1912吴江霖,戴健林,陈卫旗 著. 社会心理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次:8113吴江霖,戴健林,陈卫旗 著. 社会心理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次:24014吴江霖,戴健林,陈卫旗 著. 社会心理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次: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