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1.doc
-
资源ID:2544390
资源大小:28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1.doc
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修改)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猜想卵石的成因,模拟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条件,亲手制作一块卵石,感知一块石头变成卵石的过程,进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应遵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对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原因进行类比推理,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学情分析: 对于生活在沿海城市的学生来说,卵石是很容易见到的。学生们对于光滑美丽的卵石有一定的认识,学生们感叹卵石的美丽,但进行深入思考并探究卵石成因的学生却很少。所以,引导学生根据实践经验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获得卵石成因的科学结论,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实验活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类比推理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2.掌握风化的科学概念,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3.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能力目标1.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2.能大胆想象,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科学结论。情感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2.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获得美的体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运用类比推理得出大自然中卵石形成原因的结论。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记录单、砖块、有盖的大口瓶、水、镊子、酒精灯、火柴,抹布、烧杯等学生准备:卵石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视频“岩石奇观”。一、 导入新课 大自然造就了千奇百怪的岩石。那这些是什么石头呢?(板书:卵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了解卵石,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二、 观察卵石1.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寻找卵石并带到课堂上来,你们做到了吗?相信有了同学们充分的准备,我们一定会成功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2. 同学们带来的这些卵石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小组合作,观察你们带来的卵石,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比较一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3. 交流。三、小组合作,做一块卵石1.这些光滑圆润、形态各异的卵石你们是从哪儿找到的呢?那你们觉得卵石的形成和谁有关?2.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水、砖块、盛水的玻璃瓶。你们能用这些材料也来做一块卵石吗?你们打算怎么做?小组讨论一下。3.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4.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实验要求:(1)实验前留出一块砖块,以便和实验后的砖块进行比较。(2)一人负责记录,其余三人轮流摇晃。(3)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5.三分钟的时间,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开始行动。(生做卵石)6.我们做的卵石效果如何?同学们都有点迫不及待了,赶快把玻璃瓶中的水倒入水槽中,然后用镊子取出卵石放入方盒里,再和留出的砖块进行比较,完善实验记录单。7.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拿着实验前后的砖块和记录单。你的交流声音洪亮,记录完整,非常感谢。四、类推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1.我们的卵石是把砖块放入水中不停地摇晃做出来的,那大自然中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不能根据刚才做卵石的经验推测一下?(板书:石块、冲刷、摩擦、碰撞、卵石)2.我们的推测有没有道理?到河道中考察一下。观看视频3.在刚才的视频中,你有没有发现河流上中下游的石块分别有什么特点? 4.为什么河道各个部分的石头不一样?水像搬运工一样把小一点的石块从上游搬运到了中游或下游。我们把水的这种作用称为搬运作用(板书:搬运),正是因为有了搬运作用,河道中的岩石才会呈现那么有规律的分布。5.河道中的这些石头最初来自哪里呢?高山上的岩石为什么会滚落下来?学生进行自由猜测。为什么这样认为?6.这些因素真有这么大的力量能把巨大的岩石破坏吗?我们还是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酒精灯、镊子、火柴、盛有冷水的烧杯、砖块,你能不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探究一下“温度对岩石是否有破坏作用”。你们打算怎么做?小组讨论一下。7.用酒精灯加热模拟的是什么?放入冷水中呢?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8.实验过程中注意什么?老师还有几点要提醒大家:小提示:(1)加热的过程中最好固定石块的一个部位加热。 (2)反复几次,多加热一会儿。 (3)注意观察岩石的变化。9.学生实验。10.交流实验现象和结果。11.温度的变化为什么会对岩石有那么大的破坏作用呢?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不仅仅是热胀冷缩那么简单,来看一段视频。12.温度的变化有足够的能量破坏岩石,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温度,水、植物等因素也会对岩石有破坏作用。13.揭示“风化”概念:温度,植物、水、风等自然力量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我们称之为风化。(板书)14.正是因为有了风化作用,高山上的岩石经过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是几十万年,就会逐渐崩塌、破碎,变成小石块滚落下来。15.河道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现在你明白了吗?同位互相说一说。谁再来总结一下?16.大自然中,不仅河道中有卵石,海边也有很多卵石,那么海边的卵石是怎么形成的呢?谁能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解释一下?五、了解卵石的用途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卵石、做卵石的活动探究了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原因。卵石在人们的眼里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特别是对于生长在海边的我们来说,小小的卵石显得更为普通。可是别看它小,用处可多着呢!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卵石吗?2.展示图片六、课后拓展你们想不想尝试呢?课后就请同学们利用卵石也来设计一件创意作品吧!板书设计: 做一块卵石 风化 搬运 岩石 石块 卵石 冲刷、摩擦、碰撞实验记录单: “做一块卵石”实验记录单我们的方法观察到的现象把砖块放到有水的玻璃瓶中 摇晃的过程中,砖块受到水的 ,砖块之间互相 。我们的发现:和实验前的砖块相比,实验后的砖块棱角 。做一块卵石教学反思 4月17日,在我校举行的学区、片区活动中,我执教了做一块卵石一课,学区教师和教研员马老师的点评,使我认识到了这节课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收获颇多。 本节课是典型的探究实验课,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做一块卵石的活动对不易观察到的卵石形成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在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努力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想方设法,让兴趣成为探究活动的持久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探究、体验、发现。科学探究活动本身就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如果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生的生活中,各种形态的卵石并不是一种陌生东西,但学生对卵石的形成或多或少有一些模糊认识。为此,课前播放各种各样卵石的图片,使学生欣赏卵石美的同时,产生探究欲望。做卵石前,问学生在哪儿见到过卵石,整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探究活动提供依据。而对卵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研究过,因此用“卵石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探究兴趣荡漾开来,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做“卵石”的活动本身就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本身并非是训练学生做好卵石的技能,而是让学生在做卵石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在“做卵石”活动后,抛出了“大自然中的卵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样把学生的兴趣进行了有效的转移,使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兴趣盎然的投入到下面的探究活动中。 二、培养观察能力。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看到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历史上重大发现往往归咎于科学家细致观察的结果,如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所以,良好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在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真实的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如:欣赏完美丽的卵石图片,我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卵石在小组内观察交流,采用用眼看,用手摸的观察方法,发现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做模拟实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石块的变化,交流时,把实验前和实验后的砖块放在投影下观察比较,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卵石的形成与水有关。探究“温度对岩石是否有破坏作用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用事实证明风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使学生体会到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我们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全面的,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综合起来,进行全面的观察,才会发它他们之间的关联。 三、给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新课程中倡导学生“做中学”,其实是通过科学的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学习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是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我认为科学教学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订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提醒学生善于分析想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中抽出事物的本质。 本节课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对知识目标的分解不详细、不到位,因此不能针对具体的、细化的小目标逐个设计教学环节;做卵石也是探究卵石形成原因的一个子活动,因此遵循科学探究课的一般规律,应该是先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卵石形成原因,再开展做卵石的活动;无论是观察卵石还是做卵石的活动,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努力方向:打开思维,在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上下功夫,优化教学设计。做一块卵石教学评析一、 执教教师自我评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猜想卵石的成因,模拟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条件,亲手制作一块卵石,感知一块石头变成卵石的过程,进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应遵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对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原因进行类比推理,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设计中探究卵石的形成是通过学生亲手做卵石,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在变小、变圆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外部力量,然后借助一些事实依据和做卵石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来推理卵石的形成。实际教学中效果还是不错的,出乎我的预料,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讲的,可是学生很喜欢这种思维方式,无论是在做卵石的过程中,还是借助客观事实进行推理的过程中,都充分地体现了自主学习的优势,多方面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学生也从实验中,体验到了卵石的形成需要受到哪些外部力量,以及风化现象对岩石的破坏性,体验到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教学中,两个实验环节的把握对我考验很大。本课的第一个实验 制作卵石,有些不可预测性,实验的场面有些混乱,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但是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时间的掌控也把握的很好。第二个实验 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虽然有一定的危险性,但经过巧妙引导,还是将可能的危险降到了最低,让每一环节都顺利实施。 当然,这节课也有明显的不足,虽然在教学中,尽可能的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自主实践,但毕竟是局限在课堂上,没有能够让学生到海边去亲自看一看,亲自去考察、去体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神奇以及无穷的魅力。 二、组内教师评价王老师:本课通过“说卵石、看卵石、研究卵石 ”,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设计了四个探究题: 探究一:河道中卵石的分布规律 探究二:河道里的卵石是从哪里来的呢? 探究三:流水真的具有搬运能力吗? 究四:是什么原因使岩石变得越来越小,光滑圆溜的呢? 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有意让学生象科学家一样观察大自然,去探究,去思考,去推理,让他们自己寻求事物的答案。综合这四个探究题的结果,学生就很清楚的知道了卵石形成的原因。姜老师: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组织。在此过程中,少数的学生在活动中没有进行参与活动,而是进行游戏。我想在这个方面应该予以加强管理,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记录,为使学生在活动亲身经历和探索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谷老师:将实验前和实验后的石块放在投影下进行对比我认为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在对比之下,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它们的区别,从而直观形象的感知到水流的冲刷和石头之间的摩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