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美术六级上册《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教学设计.doc
-
资源ID:2542356
资源大小:17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苏教版小学美术六级上册《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教学设计.doc
苏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始于夏,兴于商、周的青铜文化,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正式接触,一切都充满着神秘,充满着新鲜与好奇。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这一课将带领学生进入到这个古老、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世界里畅游一番,让他们领略祖先遗留下的艺术瑰宝。本课教学从含有青铜器皿的成语导入,在欣赏的同时,简单了解青铜器皿的造型与用途,顺着欣赏这一条线,着重将视点集中到“鼎”这种器皿上。作为国之象征的鼎,历经几千年演绎,凝练了浓郁的“鼎文化”,学生在感受这厚重文化的同时,去挖掘“鼎”的造型、纹饰之美,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尝试着用彩纸仿制或设计一个立体的鼎。教学目标:通过了解青铜器,感受青铜艺术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了解青铜文化,感受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的奇特与精美。教学难点:圆鼎或方鼎的制作,以及纹饰的绘制。教学准备:PPT课件,纸制鼎若干个,剪刀、彩纸等。一、感知与体验 1、成语导入,了解古代青铜器皿;今天,孟老师准备了一些与美术有关的语文知识成语,我们来读一读:觥筹交错、破釜沉舟、前车之鉴、惟我独尊、箪食壶浆。这里每个淡绿色的字都指代了一种器皿,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就是觥,一种奇特的酒杯;釜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锅;鉴:对、是镜子,但这里指装水的盆;这些造型各异的酒具都是尊;这些精美的壶都是用来装液体的。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状态,同时也为我们间接地展现了一份古老的造型艺术。 2、认识“爵”这一器皿,了解青铜器的材质特征;孟老师这还有一件仿制品,是什么呢?非常好,这是酒具,叫爵。3、点题:我们看到的所有器皿都是古代人用铜、锡等合金铸造而成,因其颜色呈青灰色,故称为青铜器。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赏识一下“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二、学习与创作 (一)了解更多青铜器1、视频欣赏编钟演奏;(点击课件,播放编钟音乐、显现PPT中的课题;同时板书课题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知道是什么乐器在演奏?一起来欣赏一下。(视频欣赏)这就是千年绝响铜编钟!2、图片欣赏下面孟老师要快速地给同学们浏览一些青铜器图片,如果你知道,就请你响亮地说出来:大铜鼓、铜钟、这是古老傩戏中的铜面具 3、归纳青铜器的总体特征:看了这么多,请用一个词来描述这些青铜器。你们说的这些,都能归结为一个字,美,而且是精美。 精美,表现在哪些方面?精美构思巧妙的形态;富丽精致的文饰;风格独特的铭文。小结:这三方面构成了青铜器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二)“鼎”文化1、欣赏鼎,分析其形态特征。好,继续欣赏,看这些器皿,圆圆的体态、三足两耳? 对,这是鼎,三足圆鼎。最初人们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用来煮烧食物,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夏代改用青铜浇铸,这时起,鼎的功能就开始发生了变化,究竟有什么变化呢? 2、赏析“司母戊大方鼎”。分析其形态特征,引申到成语“拔山举鼎”、“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来看这个鼎(司母戊大方鼎),在造型上有什么特征?对了,这是鼎的另外一种形态四足方鼎。知道它有多大吗?比划一下。好的,再大些;有一米多长、七十多厘米宽,高一米三三、到孟老师这,它是我国出土的最大的鼎;有你们二十个人的总和那么重。这么重的鼎你能扛起来吗?可是有人却能扛起来,他就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人物项羽。史记记载,项羽力能扛鼎、才智过人,成语“拔山举鼎”便出自此处。由此而出,形容一个人说话很有分量,便有了“一言九鼎”;形容一个人名气非常大对,“大名鼎鼎”名称的来历:让我们继续了解这个鼎。知道吗?三千多年前,商王的母亲叫“戊”,商王非常尊崇她,母亲死后,为了纪念她,特意浇铸了这个鼎,在每年祭祀活动中使用,所以称为“司母戊”,又因其又大又重、四四方方,因此称为“司母戊大方鼎”。这时候,鼎便成为了一种礼器,而且位居礼器之首。3、鼎国之象征。鼎文化浅析。不仅如此,自从夏禹制九鼎象征九州起,鼎便成为国家的象征,知道“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吗?(春秋时期,楚庄王北伐陆浑之戎时,曾向周定王派去的使者王孙满打听周王室九鼎的重量与大小,显示其想夺权、称霸的野心。)一旦夺取政权,安定国都,便称为“定鼎”;迁移国都,可用哪个词?(迁鼎或移鼎)你还知道哪些与鼎有关的词?人声鼎沸、钟鸣鼎食、三足鼎立、鼎新革故世纪宝鼎。有这么多与“鼎”有关的词汇,可想而知,鼎不仅占居了极为重要的社会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至今,我们国家在一些重大的场合还在使用鼎。前不久在十运会开幕式上有没有见过?这还有一个融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世纪宝鼎,95年在联合国五十华诞时,我们国家作为和平、发展、昌盛的象征送给了联合国。4、制 “鼎”。师生“制鼎” 欣赏了这么多鼎,也许你会产生兴趣,也许想即刻拥有一个。下面,我们就要尝试着制作一个鼎。先请打开桌上的红盒子,看看、讨论一下这些鼎有什么特点,是怎么做的? 对,这些都是用纸仿制的鼎,谁来试着做个方鼎?好,你来。 (演示)将长方形纸留边对折,涂上胶粘合,再错位折,这样一个立方体出来了,然后将四条角边对齐剪出四条腿。好,剩下的留给其他同学自己琢磨。 孟老师也来做个鼎,看,将纸围合粘住,顺着粘合处、来回凑成三等份,剪出三足,展开后再顺着粘合处对合,剪出耳朵,再将它的三足与双耳调整一下就行了。下面就请同学们仿制或设计一个鼎。纹饰绘制。 好,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好了,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方鼎、这个鼎瘦瘦高高的、这还有四个耳朵的方鼎 同学们做得都不错,但是还没有好,还要画上纹饰,使它更加精美。 我们来看这个世纪宝鼎上是什么纹饰?最主要的纹饰动物纹,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兽面纹,也叫饕餮纹;这是青铜器最早的纹饰“实心连珠纹”,是继彩陶纹饰延续发展而来,这是几何纹花边,我们在学习原始彩陶那一课时画过许多,谁三位同学上黑板画一画。(出示范画)孟老师这里也画了一些花边。 这些花边可以沿着器口一圈,也可以围着器物的的一个面一圈(出示范作); 今天你们可以参考这些花边来装饰你的鼎。三、评价与拓展 1、看赏同学们的作品。完成的同学请将作品放到这个展区(调整灯光)。我们来看,透过这些作品,孟老师忽然想起:一为历史学家曾说: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石头的书、青铜的书。这毫不夸张,几千年来所凝练的浓郁、厚重的青铜文化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百科全书,留给我们的是无穷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同学们不防屏住呼吸,静静地凝视片刻,想想,我们今天欣赏、了解了一些青铜文化,也动手制作了“鼎”,在即将结束的这一刻你有什么感想与收获,不如说上几句、相互交流一下,课后你也可以与你的父母、好友继续探讨我们古代的青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