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级下册单元备课 全册.doc

    • 资源ID:2517891       资源大小:292.50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级下册单元备课 全册.doc

    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数与代数领域安排五个单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数的认识,即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第二部分是数的运算,第一单元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四 、六单元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在这两个单元里还要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第三部分是常见的量,即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一个单元,即第二单元认识图形,是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基础上,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一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统计,教学用符号记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继续认识简单的统计表,重点仍放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上。 最后一个单元安排期末复习。 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分别是“我们认识的数”“小小商店”“假日小队”。主要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应用意识、合作意识,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情感。二、课时安排全册教科书共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4课时的期末复习,共计64课时,实际教学时间从2月17日起算至6月25日,除去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六一儿童节、还有运动会、春游这些活动之外,大约还有80课时左右,如此全学期大约有20%的教学时间可以留作机动,便于教师灵活地、创造性地安排教学。这些机动时间可以用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进行必要的练习或者评价学习情况等方面。这里我把各单元课时安排和大致日期以及机动课时稍作了安排,仅供大家参考,我觉得在开始一学期的教学之前我们要把课时的安排理清,并制定好大致的计划,特别是低年级,因为机动课时较多,开学初就作好安排可以有效避免教学过快导致复习时反复吵冷饭的现象,我们的教学还是旨在日常每一节课每一个内容的扎实有效,坚决杜绝赶教学进度、重机械重复训练的情况,而且低年级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那么质量也一定是建立在日常的扎实和学生的兴趣之上。所以理清课时安排有助我们有条不紊的开展有效教学。单元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日期机动课时一减法112月下旬3月上旬2 二认识图形33月上旬1三认数113月中下旬2四加法和减法(一)P4660104月上旬3期中复习期中复习34月11日 左右四加法和减法(一)P616754月中下旬3五认识人民币34月下旬1六加法和减法(二)165月上旬5月中下旬3七统计16月上旬1八期末复习46月中下旬5第一单元 减法一、 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教学基础是:学生已经认识20以内的数,掌握10以内加、减法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这部分内容对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数学知识来说非常重要,如本册书第六单元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口算,还有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包括二年级学习的三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笔算,还有整个小学阶段的退位减法来说,20以内的退位减法学得是否扎实对后面这些知识的掌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切实给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掌握,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相对应,这部分教材也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十几减9(P14),第二段教学十几减8、7(P58),第三段教学十几减6、5、4、3、2(P912),每段后面各安排一个练习,单元的最后安排了复习(P1315)。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我将按教学的顺序结合新授课注意点、练习安排以及学生学习困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评价建议这五方面来讲)第一部分:教学十几减9,让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 (1)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能否掌握好本单元知识的关键。因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后面学习十几减8、7等就比较容易了。 (2)例题的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操作进行计算,教学的重点不是算出得数,而是计算的过程与方法。我们在教学时,当学生根据现实的问题情境列出减法算式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算法,由于是第一次接触退位减法,可能有个别的学生一时想不到更好的办法,自然而然地会通过数来实现减的目的,也就是教材的第一种方法,第二种算法是先在盒子里减去9个,再把剩下的1个与盒子外面的3个合起来;第三种方法是先拿走外面的3个再从盒子里拿走6个;第四种算法是“算减想加”,这四种方法中,第一种算法最容易,但也最费时,第二、三种算法比第一种算法快,思维上了一个台阶,比第四种算法容易,但需要两步计算,不过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想得到的,第四种算法最省时,但也最难,不但要对20以内进位加法很熟练,而且要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并且学生借助实物操作进行计算时一般不会用加法算减法,所以教材的前三种算法用了代表学生的卡通形象,并放在框内,第四种算法用了代表教师的卡通形象,放在框外,并联系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所以第四种方法如果教师不加提示,学生很难想到。这一部分的教学建议是:1、教材出现四种方法只是表现课堂上主动探索算法、积极交流的场面,而不是要求教师都要教给学生,更不是要求学生都必须掌握。2、如果有学生提出了教材中还没有出现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3、交流后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算法,并努力把它学好。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理解同伴的方法,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 练习内容的教学:13题要多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思考过程,教师可以了解哪种方法最受学生欢迎,从而对全班学生的思维水平作整体上的评估,为后面的教学作好准备。第4题以游戏形式开展练习,教师可以把被减数写在黑板上,随便指一个被减数,让学生说出减9以后的得数,这样可以反复练习,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填出每道题的得数,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比较这些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算式的排列规律,如相邻算式的变化,各道题的差与被减数个位上数的联系等。这些发现渗透了函数思想,扩展了计算思路与方法,有助学生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得数。(4)这部分内容重点关注计算的思路、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暂时不要对学生提出计算速度方面的要求,而要多让学生说说计算时的思考。(5)练习一是配合十几减9安排的。这部分内容大致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14题。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主要巩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其中第2题渗透了当减数不变时,差随着被减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里要把握度,点到为止,有所感悟即可,第4题检测和反馈计算情况,有逐渐提高学生口算速度的意图。第二层次是56题,练习形式发展为连减或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第三层次是78题,通过简单实际问题的解决,一方面继续巩固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初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7题要让学生说说图意,括线表示什么,问号表示什么,怎么列式,第8题要让学生看图练习三句话,然后填括号列式计算。第二部分:教学十几减8、7,加强算法的抽象思考。(1)十几减8、7是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教学的。十几减9较多地借助实物操作或依靠操作表象进行计算,十几减8、7则把实物操作活动抽象成数的计算活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2) 例题的教学:学生学会抽象思考的一般过程是: 实物操作抽象成数的运算根据数的运算再思考应用到其他计算上。例题教学158,先让学生操作实物,把十几减9的操作方法应用于十几减8,为开展抽象思维构筑平台。教材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喇叭,既是一种学习策略的提示,也便于开展操作活动,实现算法多样化。 把操作小棒抽象成数的有序运算是例题的教学重点。原来第四种想加算减的方法不再由代表教师的卡通形象提出,而用了代表学生的卡通形象提出,并放在框内,说明这种方法并不是高不可攀,对20以内进位加法掌握得比较好的,思维层次比较高的学生会逐步喜欢上这种既好又快的方法。这部分教学建议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里反复说说158的计算方法,有助于他们理解算理、掌握算法。(3)练习的教学:“试一试”里的两道题,教材没有提供形象思维的支撑材料,也不希望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得出结果,而是鼓励学生能举一反三,用例题中获得的方法计算其他退位减法的题。 “想想做做”第24题把“算减想加”的教学设计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直观引导下的思考,图中显示了8和几合成14,那么14减8就等于几;接着把8加几的进位加和相应的十几减8,7加几的进位加和相应的十几减7编成题组,让学生先算加法的和,再算减法的差,体会利用加法能得到减法的结果,并感受这种算法的简捷;最后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由于学生在前两个层次里不仅学会了“算减想加”,而且对这种算法产生了兴趣,因此,要鼓励学生自觉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练习二通过第1题和第8题也继续加强“算减想加”的引导。(3)练习二教学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15题。第4题在口算速度的要求方面比前几题有所提高。根据教学用书的要求学生在一分半至两分的时间内完成,如有学生达不到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这些学生,给予帮助。第二层次是610题第三部分:教学十几减6、5、4、3、2的退位减法,更尊重学生的算法选择。 (1)经过十几减9、8、7的教学,学生基本形成并掌握了自己喜欢的方法。退位减法的教学要求是学生能够正确、迅速地说出十几减几的差,只要算得对、算得快,使用哪种算法都可以。因此,教学十几减6、5、4、3、2时,教材没有再给出不同的计算思路,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大的独立计算的空间。而且例题的情境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所以更容易使人想到用加法算减法。例题、“想想做做”第1、2题以及练习三第1题,都把两道有联系的减法算式编在一起,用同一道进位加就能得出两道退位减的结果。这样的安排能引导大多数学生自觉地“想加算减”。练习三一方面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第3题要求在一分半到两分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要关注错误情况并分析原因,以提高计算能力。第四部分:单元复习1、 这部分内容用2课时教学,第1课时3个内容,(1)复习20以内退位减的计算方法。(2)把所有的有关计算题整理成减法表(3)直接写出得数练习。第2课时着重复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完成第610题。2、 第一块面可以让学生先回过去曾经用过哪些方法来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然后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比较,让学生说说现在你们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独立练习第1题。然后指出:只要我们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想加算减”的方法就能正确迅速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而且这种方法对今后的数学学习也很重要,所以我们要熟练地掌握它。第二块面是帮助学生整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并进行练习。教学时可以先出示不完整的减法表,让学生先竖着观察,看看这里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让学生横着观察减法表,发现有什么规律;再斜着观察减法表,发现有什么规律。班级基础较好,可以让学生再说说在表中还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应用这些规律,可以帮助学生记住20以内退位减法各题的得数,从而提高口算能力。然后利用这张表进一些练习。后面的3、4两题都 是利用这张表进行的练习,特别第4题写出得数相同的算式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虽然思维难度大了,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熟练掌握口算退位减法是很有好处的。第三块面是直接写出得数的练习,要求学生用1分半的时间去完成,然后对完成的速度和正确率进行统计。根据课标的要求本单元结束时一般应达到每分完成8题左右,正确率一般应达90%以上。3、 第2课时是610题。第6题要提醒学生一定要细心做,才能保证到达终点,如果前面错了后面再认真算结果还是错的。因此要把做对摆在第一位,在做对的基础上再求做快。710题对于简单实际问题的复习,这一部分的实际问题,其数量关系没有发展变化,仍然是上册学过的两种,加法求总数,减法求剩余。要求学生先弄清题意,说出每题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再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式解决。其中第9题要着重分析如何根据问题选择相应的条件,如第1小题为什么不选用鸡有11只这个条件,要让学生说一说,第2小题学生容易写出5+6=11的算式,要联系加、减法的含义让学生理解11只是总数已经告诉我们了,求母鸡是求总数里的一部分要用减法。第10题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上知道些什么,问题问的是什么,特别明确篮子里只看到2个苹果,有可能都是苹果,也有可能既有苹果又有梨子,梨最少有几个,也就是篮子里全是苹果没有梨了,那梨就只有2个,最多有几个,就是篮子里除了看见的2个苹果全是梨了,用15减去看见的5个苹果,得10个梨。这道题极具挑战性,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很有帮助,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后重在交流。班级基础好的可以继续拓展,苹果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让思维较好的学生再次得到锻炼。教学时要让学生逐步学会审题,会说出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然后再根据自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去列式计算。这一单元仍不写单位名称,不写答语,第10题应口头作答。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在上册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的基础上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全单元的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再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 一是低年级学生一次学习的内容不宜过多,把五种平面图形分两次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二是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先安排这些图形的教学,再以它们为基础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选择适宜的方式呈现图形。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材让学生照例题中间的图示,画出这些图形。这种方式呈现平面图形有两个好处: 一是能得到比较标准的图形。积木是比较规则的形体,借助积木画出的图形比较规范,标准的图形才能形成正确的表象。二是操作方便,内含的数学内容丰富。学生只要把积木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的边就能画出图形。在画图活动中不仅产生了兴趣,而且初步感受了图形的形状,还能体会“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材让学生用已经认识的图形通过折叠、拼合等方法自己“做”出这两个图形。这样设计,除了能得到比较标准的图形外,还有两点理由: 一是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的物体虽然能够找到,但往往不适宜用于首次感知图形的形状。因此,不采取长方形、正方形、圆那样从熟悉的物体上“剥离”出平面图形的导入方法。二是对折正方形纸可能折出已经学过的长方形,也可能折出有待学习的三角形。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可能拼出已经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也可能拼出尚未认识的平行四边形。操作和交流产生的认知冲突,能激发学习热情。所以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的教学过程是: 选择积木画图形在积木的其他面上寻找同样的图形出示标准的几何图形并交代名称在常用的物体上找出图形的实例。 建立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的教学过程是: 折纸或拼图“做”出新的图形给予名称在熟悉的物体的面上寻找图形。2、加强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通过“做”图形(画、折、拼)来认识图形,虽然得到的图形比较标准,建立的表象比较正确,但也会使学生产生新知识脱离现实生活的错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材在两次“试一试”里都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见到的有关图形。“试一试”分两个层次。地一个层次是在已经提供的素材里识别。如从信封、禁烟标志、手帕等实物图中找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从红领巾、交通标志、篱笆等实物图中找三角形和梯形。这个层次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素材,信封的形状是长方形、信封上写邮政编码的格子是正方形;篱笆上可找到许多位置不同、大小不等的平行四边形第二层次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在哪里见过这些图形。寻找图形的活动能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这些图形,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次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区分“面”和“体”,如桌面是长方形的,不能说成桌子是长方形的。3、有层次地安排操作练习。 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形状,逐步形成正确的表象是本单元重要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想想做做”和练习四里有层次地安排了许多操作活动: 先在钉子板上围出图形,再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然后是涂颜色将图形按形状分类,最后是图形的简单变换。(1) 分析围图形和画图形的过程,一般是: 提取记忆中有关图形的表象(想一想要围或画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动手围或画(把头脑里想的形状表达出来)验证图形(观察围或画成的图形是否符合要求)。在操作时,这三步是连贯且融合在一起的。 围成或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比较容易,教学时要重视验证图形这个环节,联系已有的表象看一看“做”出的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学生围成或画出平行四边形有一定难度,往往不是一次就能成功,更需要通过验证这个环节,多次“否定修正”直至成功。图形的表象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加强。(2) 在涂颜色将图形分类的练习中,出现了各种位置摆放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对各种位置摆放的图形作出正确的判断,能使图形的表象更稳定。(3) 通过折、拼等手段变化图形,能进一步加强图形的表象,沟通各种图形的联系,渗透事物运动变化的思想,为以后的教学作好准备。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可以折出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折法不同,折出的图形也不同。这些对折的方法在初步认识分数时经常用到。又如把长方形折、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是以后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的操作活动。学生对图形变换的活动很有兴趣,教学要抓住原来是什么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怎样变化的这三点进行。4、对教材里的几个练习作几点建议: 第18页第4题在一个正方体上选几个面分别画出正方形,第5题用一个长方体画出不同的长方形,这两个活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至于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且形状大小一样,长方体一般有三组不同的长方形面,都仅仅作为渗透的内容,不是基本的教学要求,教学时不必十分清楚地揭示这些知识,只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感觉到用正方体的任何一个面画出的正方形都是一样大的,用长方体可以画出不同的长方形来就可以了。第22页的第4题,只要让学生能把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那样折一定是正方形不作探讨。第5题,把长方形纸折一折、剪一剪、拼成平行四边形。只要剪下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并且保证其中一个顶点是原来长方形的顶点就能拼出平行四边形,当然这只要老师自己知道就可以了。第三单元认数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学习基础: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因为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而且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以及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的关键,是在掌握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个位和十位的概念。由于数位的意义比较抽象,同样一个数字写在个位上和写在十位上所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所以这又是教学的难点。这部分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数的组成和数的读写,结合认数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第二段教学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结合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多些、少些多得多和少得多。每段后面各安排一个练习,单元后面安排了复习。最后还安排了实践活动我们认识的数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利用实物图形、小棒、计数器等教、学具,帮助学生认识数位,理解数的意义,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 (1) 认识整十数和一百的教学编排了数数和表示数两道例题。在数数的例题里,通过数小棒的捆数继续体会“十”,初步认识“百”。在表示数的例题里,把用计数器的算珠表示数和用数字表示数结合起来,教学数位及顺序,整十数的意义和读写。这种结合,有利于数概念的形成,能提高教学效率。拨珠与写数的过程都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思想。“想想做做”紧扣数的意义进行设计。第题数珠子、方块和彩球的个数能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几个十是几十。第5题的填空能让学生形成整十数和一百的数概念。(2) 认识非整十数的教学也编排了两道例题,仍然遵循先建立表象,再形成概念的规律第29页例题和“想一想”包括三个内容: 一体会几捆和几根小棒合成几十几根;二是三十九根小棒添上一根是四十根,形象展示这两个数的相邻关系,渗透个位满10向十位进1的道理;三是一个一个地从四十数到一百,初步体会数的顺序。这三个内容中,第一个内容是基础,第二个内容是难点,要抓住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实现3捆10根向4捆的转化,从中抽象出三十九添上一是四十。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想想做做”第6题呈现29个木块添上1个的情境,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29添上1是30的道理。教学时还可以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等活动明白四十九、五十九九十九添上1分别是几。经过前两个内容的教学,学生应该能从四十数到一百。每数到几十九的时候,要提醒他们想一想下面的数是几。2、把认数教学和相应的口算结合起来,促进对数的理解。教材在初步认识整十数后,紧接着安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在初步教学非整十的两位数后,紧接着安排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口算。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运用对数的认识积极探索算法,并使教学口算的过程成为进一步认识数的过程。(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第27页),要提倡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理解算理。以教学3020为例,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不要求全体学生使用同一种方法。在算法多样化的前提下,把整十数加整十数的方法迁移到整十数减整十数中去。如果学生能从一位数加、减一位数类推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则是很好的,教材在“想想做做”第2题中也有这样的引导,但教学中不要规定学生一定按这样的思路去想。(2)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第32页)教学时要注意两点: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引升到以两位数的组成进行抽象的数学思考。如304,如果不看图,怎样想?30是3个十,4是4个一,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所以304是34;又如344,34是3个十和4个一合成的,4就是去掉4个一,只剩3个十,就得30。但不要求学生死记此推理过程。 结合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教学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整理百数表,进一步理解两位数的含义。P35页,在教学整理百数表时要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切实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让学生自己把百数表填完整,以巩固数序。然后让学生观察百数表,可以在表中横着选几个数、竖着选几个数读一读、比一比,从中发现规律,最后让学生在百数表上做框数游戏,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用课前准备的框到百数表中每次框出几个数,分纵、横方向研究框内的几个数间的联系,再现前面发现的规律;第二步是猜数,即根据框中的一个数猜出其他几个数,并到百数表里去验证猜得是不是正确。要注意的是,框数游戏是在特定的百数表中进行的,离开了百数表或改变百数表的结构,框数游戏就没有意义了。因此,P36的“试一试”仅是前面活动的延续,不作为考查试题。4、 比较数的大小,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比较两个数量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积累了一些方法和经验。例题在比较46和38的大小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比较,并在交流中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书上呈现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估计的方法从数的组成上去比;另一种是利用数序比。此外学生还可能运用的比较方法有:以40作中介来比;上升到法则来比,46十位上是4,38十位上是3,4比3大,所以46比38大。这些比较方法都很好,都是学生的思考,教材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比较,不强求全体学生用相同的思考方法。教材中不总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其目的也是鼓励比较方法多样化。教学时要让学生自己思考比较方法,并相互交流,互相启发,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5、联系实际,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生活中经常有比较数的大小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除了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还要结合具体情境用适宜的语言表达。教材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另一方面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1) 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描述,体会词语的含义。例题里猫做了38个五角星,猴做了34个五角星,学生已经知道3834、3438,在此基础上教材示范“猫做的比猴多一些”,再让学生试着说出“猴做的比猫少一些”,从中体会多一些、少一些的意思。“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分别出现了“少得多”和“多得多”。在学生初步接触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词语以后,“想想做做”第题先引导学生说“50比45大一些”和“85比45大得多”,感受大一些与大得多的不同含义。然后让学生把10、48、92、42等数与45分别比大小,并用小一些、大一些、小得多、大得多来描述,他们的数感在选择词语时得到了发展。(2) 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选择答案。多一些与多得多、少一些与少得多是相对而言的。离开具体情境,不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很难选用这些词语的。因此,教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分别要求为“比50个少得多”“比46下多得多”“比38人少一些”“比25元贵多啦”选择合适的答案,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一年级学生。(3)要尊重学生的用语,如多一些,学生表达为多一点点,多得很少都是可以的,不过课本上的四个词语学生要理解。6、实践活动注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认识的数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学过的数,设计了“说一说”“猜一猜”和“数一数”三个栏目。“说一说”中先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体会数能清楚地描述和表达生活里的事物和现象。 “猜一猜”不要求学生估计得很准确,只要能体会到花生比蚕豆小一些,花生的粒数比蚕豆多一些;黄豆比蚕豆小得多,黄豆的粒数比蚕豆多得多。物体的大小关系到物体的多少是难点,教材在抓花生米以后,提出为什么一把花生米比一把蚕豆的粒数多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加以体会。“数一数”指导学生在校园里看看、走走、数数,用数表示校园里的一些物体有多少,用数表述自己在校园里的活动,从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7、重视数感的培养。前面提到的借助直观认识数值,了解数的组成,认识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用日常用语表达两数的相差状况,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此外教材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感的安排还有:(1)联系现实生活认数、读数。如认识运动服号码,了解数的序数意义(P26),数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的张数(P30),看病时的就诊号码(P36),春游时选择车辆(P42)。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话,说家人的年龄,在校园里走走看看,数物体的个数,数一段路走几步(P4445),等等,这些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可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从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2)初步认识单数和双数,练习五个五个地数数。P41安排了在130的数中从2开始隔一个圈一个初步认识双数和单数,接着安排学生利用单、双数找门牌号,这项内容不仅是解决某些生活问题的需要,也使学生对数的奇偶性初步感知,为以后有关知识的学习作些铺垫。教材在P30安排了五个五个地数香蕉,P42让学生对应钟面上的数字填写小格数,既练习五个五个地数数又为以后学习钟面认识打基础。人们数散放的东西时往往五个五个地数数,安排这项内容体现了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安排估计和猜数的内容。这表现在三个方面:判断一个数接近哪个整十数。P37判断“六十几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使学生认识到六十几介于60和70之间,P41在90100的某几个数中判断哪个数最接近90,问97接近90还是100?93呢?P42问46接近50还是接近40?44呢?这样的练习为以后的估算打基础,因为估算时需要把一个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数计算,当然这也在培养学生的数感。组织猜数游戏。P26猜兔子有几十只,P43猜两位数。可以轮换进行,并比赛谁猜的次数少,学生很感兴趣,渐渐地学生就有了猜数的策略,逐步缩小区间。估计物品的数量。P45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先猜蚕豆、花生米、黄豆的粒数,再数数,培养估计能力。第四单元加法和减法(一)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数的组成、读写和数位知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又为后面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与笔算打好基础。这部分内容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知识,它是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以后学习多位的加减法只是数位多了,数目大了,计算方法完全可以类推;在学习乘除法时,也少不了需要100以内加减法的配合。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教材分六段安排: 1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P4648)2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P4951)3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P5254)4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P5558)5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P5960)6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P6164)最后还安排了单元复习(P6567)。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单元。从内容的安排来看有如下特点:(1)先口算后笔算,口算笔算紧密结合。(2)加、减计算有分有合。先分别安排加法和减法的口算,后同时安排加、减笔算。(3)在计算教学过程中穿插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本单元安排的解决实际问题就数量关系来讲,比一(上)难理解。与计算数学交叉安排编者的意图是分散教学难点,一方面增加计算练习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希望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教学时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并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融合成一般算法。先看两位数加整十数(P46),先让学生自己探索,学生的算法可能借助小棒计算,也可能借助计数器计算,也可能根据数的组成直接计算,但最后掌握的算法都是把45分成40和5。先算403070,再算70575。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探索过程与两位数加整十数相同。再看两位数减整十数(P52),与加法口算的探索过程也相同,两位数减一位数则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提高了算法思考的抽象程度。再看两位数加两位数(P59),也是先让学生探索,例举的学生的思考更多些,除了用小棒、计数器计算外,还利用数的组成分别进行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加减,以及把加两位数拆成加整十数和加一位数两步计算,最后整合成笔算,示范竖式的写法。两位数减两位数则让学生尝试计算。这样看来几次计算方法的探索所经过的过程大体上是相同的,都是:自主探索相互交流找算法相同点呈现一般算法。让学生找不同算法的相同点是关键的一步,是算理所在。以两位数加整十数为例,不管摆小棒、拨算珠还是直接计算都是把40和30相加,也就是把4个十和3个十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有了这样的认识,呈现一般算法就水到渠成了。2、 比较算法,理清思路。在计算教学中,教材三次组织算法的比较。第一次是比较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47页),这里的比较能让学生理清不同情况的计算思路,掌握算法,也渗透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思想,有益于竖式的教学。教学时可分三个层次进行: 首先在例题里比较4530和453的计算,初步知道计算过程的不同点;然后是“想想做做”第1题,47页,比较学具操作过程和计算时的思考,从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变化到整十数或一位数加两位数;最后是“想想做做”第2题,分别比三组题的计算,得到概括性的认识。第二次是比较两位数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52页),教材的设计与加法相似。第三次是比较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59页),蕴含在“用竖式计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里。在比较中得出列竖式的相同点,从而初步明确笔算的法则。3、重视算法的总结。加法的口算,减法的口算,例题教学后的比较实际上也是在领悟和总结口算方法。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总结可以使认识升华,把学生计算中的零散的体会上升成比较系统的认识。但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自己去总结,教师作必要的引导。总结的算法不必通过抽象的文字呈现,而应成为学生内化的方法,结合具体题目能说出怎么算就可以了。4、开始教学估算。课程标准关于计算写了三句话: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口算、算法多样化都讲过了,现在说一说估算。什么是估算?估算一般是把参与计算的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等数进行口算,得到准确值所在的范围。它与求近似值的计算有所不同。为什么要学习估算?A、估算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计算,估算不少于。B、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选择,特别是在应急的情况下更能发挥作用,因为它计算快捷。C、学生计算前的估算可以对笔算起预测和监控的作用,计算后的估算可以对笔算起检验作用。D、估算还能培养学生的数感。教材安排了哪些估算题,怎样教?P51第一次学加法估算,P51可利用估算作出判断,P54也可利用估算作出判断,P57让学生先估算,发挥估算的预测、监控作用,P58用估算的方法作判断选择,P60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P65先估算,再笔算,发挥估算对笔算的预测、监控作用。怎样教?总的想法是先让学生思考,再加以引导。以6530为例,学生可能先算出得95,再说得九十几,要指出,不要这样算,因为估算是为了算得快,这样反倒比口算麻烦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不要求算准得数是哪个两位数,只要求说出几十多,想想可以怎样算。学生可能有以下算法:把65看成60加30得90,所以6530得九十多;把65看成六十几加三十,得九十几;只看十位上的6+3得9,所以得九十多。在肯定学生这些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最后一种方法,十位上是6+3得9,个位上不够十,所以得九十多,而56+3,学生就会看到十位上是5,个位上加起来不够10,所以得五十多。再看P65,第1题十位上6减2得4,个位上够减,得四十多,第3题十位上4+4得8,个位上相加不满10,得八十多。估算题要认真教学,不要求估算的题也可在计算后估算一下,看计算对不对,或者在计算前先估算,再计算,提高做题正确率。对于平时做题能这样做的学生要大加表扬。如果能养成估算的习惯,不但可以提高正确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工作负责的态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估算只在竖式上进行,如第65页第5题。本册教材不要求学生看着类似3521、4834这样的算式进行估算。6、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中除了结合加减计算继续安排图文结合、表格式的求总数、求剩余的实际问题。与一(上)相比,本单元新授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难理解。(1)逆叙的求和求差问题,包括P49的例题和P55的例题。一年级(上册)已经教学原有的去掉的剩下的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表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去掉的剩下的原有的,原有的剩下的去掉的表述的顺序与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不完全一致,学生比较难理解。在本册教学。什么是逆叙?如果题目中信息的呈现顺序与事情的发展顺序一致为顺叙,不一致为逆叙。两道例题都是有关桃子的事

    注意事项

    本文(苏教版小学数学一级下册单元备课 全册.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