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doc
-
资源ID:2517491
资源大小:14.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苏教版小学六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doc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相关图片、笔、纸、多媒体资源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老师提问:我们人类生活的共同家园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谁能描述地球的形状呢?学生回答。 (2)、老师单击主界面,出示画面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示意图, 指导学生记忆具体数据,交给记忆方法,对比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大小。二、导入师生交流:大家都听过这样一首歌:“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歌词里说我们住在“地球村”里,但我们的地球是不是只有一个小村庄那么大?(学生回答:不是。)大家都知道地球很大,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那大家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球形。)地球很大,一眼看不到头,那你怎么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呢?(学生交流)其实在人类飞出地球之前,就已经知道地球是球形的了,那么人类是怎么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板书:地球的形状)三、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地球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形状的呢?那古人是怎么猜想地球的形状的呢?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驼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看两种假说的图片)。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课件播放“月食过程”,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师生交流:月球被地影遮住的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所以地球是球体或近球体的。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这也仅仅是这两位先驱的“猜想”,所以人们不信,需要用实验证明。2. 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直接在讲台上用粉笔演示帆船在平面上航行。(交流:如果真像古人描述的“龟驼说”、“盖天说”那样,帆船应该像这样航行。)再利用地球仪和粉笔演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学生交流。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小结:人们通过飞入太空已经再次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不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四、认识地球有多大1.谈话:上课一开始大家说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2.学生回答,猜测。3.看教材资料,了解地球的有关数据。4.提问:你知道我们这里到上海有多远吗?坐汽车大约要多久?出示中国地图观察图上的南京到上海有多长。再观察地球仪上的中国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五、拓展活动: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