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苏教版小学一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

    • 资源ID:2517106       资源大小:43.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苏教版小学一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各单元的修改情况1、 第二单元“比一比”。原来“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5道题,现在增加至7道,还增设了一道思考题。增加的题目内容包括:三条折线比长短,三杯水比多少。三中水果比轻重。2、 第三单元“分一分”原“想想做做”第3题移作“试一试”,原第4题改为用不同方法分茶杯(色彩、有把无把)。3、 第四单元“认位置”原“想想做做”第3题增加辨认左右的内容。原第5题移至“15的认识”之中;增设了一道思考题,内容是看图判断上下楼梯的小朋友中,谁走错了。4、 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1) 单元名由“认数(一)”改称“认识10以内的数”。(2) “认识15”由原来1课时增加至2课时,主要体现一些知识的综合,为学生增加练习写数的机会。(3)“几和第几”中增设一则“你知道吗”,内容是介绍冠军、亚军、季军。(4)练习一由原来的5道题增加至9道题,还增设一道思考题,主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5以内数的认识。(5)“69的认识”由1课时增至2课时,加强了知识的简单应用,为学生增加练习写数的机会。这部分内容最后还增设了一则“你知道吗”,内容是用手势表示19。(6)练习二由6道题增至10道题,还增设一道思考题,主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1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探索规律和知识的简单应用。5、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 单元名由“认识物体”改称“认识图形(一)”6、第七单元“分与合”(1)“8、9的分与合”由原来的1课时增至2课时,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2)练习四增设一道开放题和一道思考题,重点在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推理能力。7、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单元名由“加法和减法”改称“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例题中普遍增加了收集信息以及提出、发现问题的教学环节。(3)加强看图写算式和看图收集信息的教学环节。本单元不出用文字表述的问题,一般也不要求学生独立选择计算方法。(4)练习五由5道题增至6道题,还增设一则思考题,重点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和简单推理的能力。(5)用括线和?表示的实际问题移至“8的加减法”之后。(6)求未知数紧接着“10的加、减”安排。8、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1)单元名由“认数(二)”改称“1120各数”。(2)例1强化“19添1是20”这个教学环节。9、第十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1)单元名“加法”改称“20以内的进位加法”。(2)从本单元开始,出现用文字表述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根据问题独立选择计算方法,同时列出的算式后面示范给出单位名称(不要求学生填写)。(3)在练习十一、十二、十三后各增设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探索简单数学规律,感受有趣数学现象,发展数学思考。10、第十一单元“期末复习” 由原来的18道题增加至20道题,还增设一道思考题。增加的内容包括给几个20以内的数排序、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与进位加法相关的填未知加数,以及用填表形式整理20以内的加法。二、 内容的主要调整和变化1、 由易到难逐步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侧重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述图意,并根据图意写出相应的加、减算式,一般不要求学生基于问题确定计算方法(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除外),也不要求在算出的结果中标注单位名称。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侧重引导学生根据所求问题并联系加、减运算的意义确定计算方法,示范在计算结果中标注单位名称。同时,改造或删除了一些背景相对复杂,学生理解存在困难的习题。附:P79(9)2、 适当改造“实践与综合应用”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学习心理,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原一年级实验教材中安排的5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整合为4次“综合与实践”活动。在设计这些活动时,一是进一步突出了问题引领;二是突出不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三是突出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例如,在“丰收的果园”场景图中,教材先通过示范提出了与数量多少、几和第几、加减计算、位置关系有关的几个问题,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展开观察和思考,并提出不同的问题,体现了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内在联系的明确意图。3、 配置适量的思考题和少量图文并茂、浅显生动的自主阅读材料其中,一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12道思考题。这些思考题侧重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数学事实,体会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附:P91 P99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较弱,一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则“你知道吗”,侧重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学习的多样性,增进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理解生活现象的意识和习惯。附:P16 P254、 适当调整统计教学内容按照教材修订方案的统一规划,一年级不再安排“统计”教学单元,只是结合“分一分”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数据的分类和整理打好基础。附:P9(3)5、 适当后移“认钟表”的相关内容。由于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都具有对钟表上整时的识别能力,而对非整时的认识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教材将原一年级上册“认钟表。”的相关内容移至二年级,与“时、分、秒的认识”合并教学,以增强教学的连贯性,提高教学效率。6、 适当降低“认位置”的教学要求一方面突出认识左右这个教学重点,另一方面降低理解左右位置关系相对性的教学要求,只是通过增设的思考题使学生对这种相对性有所感悟。附:P11三、 突出和强化的几个方面1、 突出数学基本思想在知识形成和应用过程中的作用一是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学抽象过程,初步体会数学抽象的意义。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数出现实场景中人或物的数量。再引导他们用相应颗数的算珠表示“一类等价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最后由相应颗数的算珠抽象出数,并借助直尺和图形使他们初步感受直线上的点与数的一一对应,明确数的顺序和大小。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侧重引导学生经历“用小棒摆出十几在计数器上拨出十几写数”这样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初步感受不同数位上的数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值,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二是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体会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确定性。例如,“组织”“比一比”的活动时,增加了比“3支笔的长短”、比“3种水果轻重”比“3杯水的多少”等问题,引导学生在确定最长最短、最轻最重、最多最少等活动中,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附:P7(5、6)教学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时,不仅注意基本计算方法的指导,而且注意通过题组对比的形式,引导学生灵活地进行推算。例如,由9+4的得数推出4+9的得数,由6+6的得数推出6+7、6+8的得数,等等。同时,多次要求学生根据加减法的运算特点完成相应的填空;不计算,直接比较两道相近式题的得数大小;根据给出的算式圈出合适的得数;在给出的一组算式中,圈出得数比某数小或某数大的算式;等等。教材还注意结合相关内容适当渗透符号意识和几何直观,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思考方法的多样性。例如,结合数认识,引导学生根据对直尺或直线上与数对应的点的位置关系的观察,判断一个数是否接近另一个数,初步体会图形对于描述数量关系的作用;让学生从图形大小的角度丰富对数的大小的认识。结合加、减计算的教学,呈现用简单图形表示的算式,让学生根据算式中图形所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推算出不同图形所表示的数,初步感受符号的意义和价值。附:P22 P512、 突出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有计划地安排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之一。在教材修订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充实和调整了解决问题策略板块的内容,同时还结合低年级学习内容的特点,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简单应用,让学生在应用中逐步增强问题意识,初步感受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引导学生应用“画一画、数一数、比一比”等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附:P25(9)教材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们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环节、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提供帮助。附:P60(例8) 此外,教材还注意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一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数学思考方法。例如,结合10以内数的认识,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推想“8根短绳连成一根长绳一共需要打几个结”;结合20以内数的认识,设计有趣的猜数活动,引导学生采用“逐步逼近”的区间套思想解决问题。3、 进一步丰富探索规律的活动内容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结合摆小棒、图方格等简单的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数的增减变化和奇偶数排列的规律。附:P27(8)教学10以内的加减计算时,引导学生联系给出的直观图探索算式排列的规律,初步学会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算。附:P67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在增设的思考题栏目中,也曾多次涉及探索规律的活动内容,重点启发学生初步感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简单周期现象。附:P95教材还在期末复习中通过让学生填写类似直角坐标排列的两组数的和,引导他们体会蕴含其中的各种规律,感受相应数值与它在表中位置的关系。附:P104(12)4、 重视提供具有现场感的数学活动线索通过呈现清晰和具有现场感的活动线索,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式,并为教学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实实在在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色之一。为使这一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我们一方面深入分析学生在某个内容时已经具备的学习基础、经验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提示或对话,促使各种不同的思路、见解,乃至疑问、困惑真正显露出来,从而为形成积极有效地师生互动创造条件。例如,教学加、减法的认识时,为引导学生在描述图意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从加、减运算的角度提出问题,教材先在例1和例2中示范“3人和2人,合起来是5人”“一共有5人,走了2人,还有3人”;再通过例3启发学生思考“一共有3人,走了3人,还有”。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为引导学生感受相关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先在例5中示范“5人和1人,合起来是6人”“1人和5人合起来是6人”,再通过例6引导学生思考“6个小朋友,女孩有2人,男孩有”“6个小朋友,男孩有4人,女孩有”附:P54(例6)5.注重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一是适当增加有助于提高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练习。例如,为了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练习写数的机会,在认识15和69这两个部分分别增加了1课时的练习,同时还在练习一和练习二中适当增加了习题的容量。考虑到学生熟练掌握8、9的分与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历一个适当的过程,把8、9的分与合分开编排,并增加了1课时的练习。二是进一步加强相近、相似或容易混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比较。例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计算时,让学生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起来,说出指定得数的若干不同算式,启发他们在此过程中自主体会相关加、减式题的联系和区别。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通过题组形式,多次引导学生比较“得数相同的不同算式”和“得数不同的相近算式”,启发他们在比较中进一步把握相关式题的内在关联,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并形成必要的技能。附:P97(4)三是提供一些具有适度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灵活组织信息,提出不同问题,初步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教学15的认识时,呈现排成一列纵队的6个小朋友,先示范其中一个小朋友对自己所在位置的描述“我前面有1个同学,后面有4个同学”,再启发学生从队列中其他小朋友的角度提出类似但不同的问题。附:P14(8)教学10以内数的分与合适,结合童话情境,引导学生找出组成某个数的不同方法,探索把“9个桃放3个盆里”的不同方法。教学10以内的加、减计算时,多次引导学生依据同一个场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附:P79(10)四、 关于上册教材的一些说明教科书的编写,设计了“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你知道吗”“思考题”等栏目。在“例题”里着力教学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包括重要的数学事实、经常使用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与策略等,是课堂教学传授数学知识的最主要板块。“试一试”一般紧接着例题编排,或是例题所教学的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扩展,或是例题教学的知识、思想、方法的首次具体应用以及变式应用,总之是例题教学的继续、延伸。“想想做做”里编排与例题密切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解题活动中深入体会并理解例题所教学的知识内容,初步应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起到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数学知识的作用。“你知道吗”体现了教材内容设计的弹性,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阅读材料,如数学史料、数学背景材料、简单的数学游戏的呢过供学生选择阅读,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数学知识。“思考题”体现了教材的因材施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些难度稍大、要求稍高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在研究并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数学发展,包括思维与智力的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良好情感与坚强意志的形成。教科书不是直接给出许多静止状态的数学结论,而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理解或发现知识,不断调整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指向一个个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是教材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教科书设计了“茄子”“玉米”“豆荚”“白菜”等四个大卡通,还有“萝卜”“辣椒”“番茄”“蘑菇”等四个小卡通。大卡通代表教师形象,和学生互动,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他们思考,有时安排学生活动引发他们动手、动口,有时直接告诉学生知识为他们做必要的解释小卡通代表学生形象,与学生交流,有时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和方法,有时说出自己的困惑、疑问或困难,有时说出自己的发现或学习成果教材里的大卡通能够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示教师如何教、如何组织学生学,提示教师哪里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所在。教材里的小卡通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一般状况,他们可能怎样想、会怎样做,他们能做什么、困难在哪里。课堂教学应该把教科书里的大卡通和小卡通的互动,以及小卡通之间的互动变成现实,形成有趣、活跃、高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关于全册教学内容编排的一些说明一年级上册教科书一共编排十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大致能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依次是“数一数”“比一比”“分一份”,分别让学生在具体情境里数物体的个数,比物体的长短(高矮)或轻重,把若干物体按比较明显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三个单元式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之所以编排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头,主要原因有三个:(1)、“数”“比”“分”都是学生在幼儿时期进行过的活动,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前教育时往往要进行这些活动,已经有了最初步的活动经验。把“数”“比”“分”等活动作为教材的起始内容,有利于数学学习和幼儿活动的衔接,实现从幼儿到学生的过渡。(2)、观察、计数、比较、分类是数学教学经常开展的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常用方法。学生具有这些活动的经验与能力,将对他们的数学学习产生长远的影响。把这些活动编排在小学数学教学之初,是开发并积累学习资源,有利于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的形成。(3)、在这三个单元里没有需要记忆的数学知识,没有读、写、算的练习任务,寓数学思想方法于有趣的学习活动之中,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书序,有利于形成学习数学的热情。第二部分是第四单元到第十单元,本学期要新授的数学知识都在其中。在“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2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初步教学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几何体。在“统计和概率”领域教学简单的分类,包括分类的左右和方法。在“综合和实践”领域安排了“有趣的拼搭”和“丰收的果园”两次活动。第三部分是第十一单元,在期末有重点地整理一学期所教学的数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复习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下面就本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编排,再做几点说明。1、把20以内的数分成两段编排和教学,先是“认识10以内的数”,然后是“认识1120各数”。这样编排有两个原因:首先,认识10以内的数和认识1120各数的教学内容有较大的不同。在认识10以内数时,数字“0”“1”“2”“9”的认、读、写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而认识11到20各数时,十进制计数法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把10以内的数与1120各数分开教学,有利于突出各自的特点与重点,保障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其次,与认数相关的计算教学内容不同。教学10以内的数,要教学加法和减法。而教学1120各数,本册教科书里只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暂时不进行相应的退位减法的教学。把10以内的数和1120各数分开教学,方便了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2、第七单元“分与合”集中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是本册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的又一个特点。10以内数的组成是十分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直接关系到10以内数的概念的形成,以及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小学数学历来很重视这个内容的教学。以往的教科书习惯地把10以内各数的组成,与这些数的意义、读写编排在一起教学,每一个数的教学几乎都是“数数认数读熟和写数数的组成”的过程。这样编排固然是可以的,但往往是反复较多、推进缓慢,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本册教科书把210各数的组成集中起来,单独编排一个“分与合”的单元,有以下好处:、“分”与“合”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合”能导致加法或乘法,“分”则导致减法和除法。集中编排“分与合”的教学,能让学生较好地感悟“分”和“合”的思想,为以后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打下基础。、“分”与“合”是基本的数学学习活动,10以内各数的组成可以在相应的摆学具活动中抽象出来。集中编排“分与合”能教学精力投放在操作学具及其数学化的上面,给学生较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逐渐提升操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教学10以内的数的组成,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就需要相当充分的练习。集中编排“分与合”,有利于加强练习,在练习的形式与方法上有更加新颖、合理的安排,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效率。、集中编排“分与合”的教学,减少了10以内数的认数内容,有助于认数阶段加强数的意义的教学和写数练习。3、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里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此之前,教材没有教学平面图形的安排。现在的编排是,一年级(上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四种平面图形。这样的编排,充分考虑了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征。在日常生活的空间里,有着各式各样的物体(三维立体),平面图形(两维图形)是对立体的面的表达。儿童认识事物,一般是“从整体到部分”“从粗放到细微”,他们首先看到的是物体,然后才会注意立体上的面。也就是说,先感知到的是“立体”的存在,后感知到“面”的存在。所以,教科书先编排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再编排平面图形的教学,是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选择,便于教学。另外,本册教科书只限于直观认识四种立体图形,不研究它们的面和棱。即使学生没有认识平面图形,也不会影响对立体图形的学习。4、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加法、减法的初步含义,加法、减法的计算,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等三部分内容。教科书把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有机结合、交叉编排、同步推进。这样编排的主要原因是,加法和减法既是两种不同的运算,又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可以说,不懂得加法很难认识减法,懂得了减法能够深一层理解加法。这个单元的教材分成几次循环,螺旋上升地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通过“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再到“一图四式”的有序提升,逐渐凸显加法和减法的含义,逐渐沟通加法和减法的联系,能够教好地促进概念的形成。再说,计算10以内加法一般想数的“合”,计算10以内减法经常想数的“分”。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有条件同时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经常把加法和减法结合着练习,也有利于学生运算能力的形成。教科书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和运算意义、运算方法的教学结合起来,因为运算意义是理解数量关系的前提,运算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生初步领悟了加法、减法含义,就有条件体会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就可以及时应用于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反过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所以,把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的计算、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三个内容结合起来的教学,是一种科学的安排。5、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进行整数、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学生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与正确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进行大数笔算的水平。教科书里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通常有两种编排,一种是把这两种计算内容分开,先教学进位加法,后教学退位减法。另一种是把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结合着交叉编排,先教学“9加几”和“十几减9”;再教学“8(7)加几”和“十几减8(7)”;最后教学“6(5、4、3、2、)加几”和“十几减6(5、4、3、2、)”。这两种编排各有道理,也各有缺点。本册教科书采用前一种编排,第十单元里只安排“20以内进位加法”,把退位减法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教科书里教学。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开编排,能使教学轻松一些、顺利一些。首先,可以利用“思维定势”加强进位加法的计算思路。如计算9加几时,一般把“9凑成10”,转化成相应的“10加几”。这样的计算经验可以迁移到8(7)加几,以及6(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上面。其次,将“两个数相加,调换它们在算式里的位置,和不变”的经验,应用到一个较小数加一个较大数的算式上,可以想那个较大数加较小数的得数是几。因为较大数加较小数的计算以及在9、8、7加几时教学了,学生应该掌握得比较好了。再说,经过充分的练习,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以后,再教学退位减法,就可以利用加法算减法,有利于化解退位减法的难点,使减法计算既对又快。6、本册教科书教学“求总数”的加法问题、“求剩余”的减法问题。根据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与要求,从三个方面改进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第一,注重问题的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在学生生活和活动的范围里收集富有数学内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用图画、对话、图文、表格等多种形式呈现问题,以此吸引学生,激发解题兴趣;鼓励学生在具体情境里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初步感知完整的可以解决的问题。第二,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和计算知识的教学有机结合、相互融合。如第八单元的例1既教学加法的知识(含义与算法),也教学加法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例2既教学减法的知识,也教学减法的应用。配合这两道例题的“想想做做”里有一些“看图写算式”的练习题,既在练习加、减法计算,也在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单元的其它例题和许多习题,也都具有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这双重教学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和计算教学相结合,是“双赢”的安排:一方面赋予加、减计算具体的含义,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建立运算的概念;另一方面增加了应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从中能感受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第三,在第八和第十两个单元里,细致地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如理解题意,先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看懂图意,把教科书上的算式写完整;然后让学生用三句话说出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并自己写出算式解答问题。又如分辨条件和问题,先在实物图里“数”出已知信息,体会需要解答的问题;然后用括线和问号表示图画里的信息,区分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最后在图文结合或对话的情境里找出条件与问题。

    注意事项

    本文(苏教版小学一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