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评价结论与建议环评报告.doc
-
资源ID:2514637
资源大小:164.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评价结论与建议环评报告.doc
16 评价结论与建议16.1 项目概况16.1.1 工程概况G205山深线滨城梁才至博兴湖滨段改建工程路线全长42.168km,其中新建段22.516公里,加宽利用段13.738公里,完全利用段5.914公里。设计车速均为80km/h。为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路基宽度33m。本项目永久占地210.6107公顷,其中新增占地137.9443公顷,利用老路72.6664公顷。工程总投资176688.17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974.75万元,占工程总投资1%。路线起于G205山深线与滨州黄河公铁大桥北端连接线交叉处(G205山深线K546+979),止于G205山深线与拟建S316寿高线博兴绕城段交叉处(G205山深线K587+268)。建设期为24个月,计划于2016年10月开工,2018年9月完成。16.1.2 产业政策符合性 (1)对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修订本),本项目符合鼓励类项目中的第二十四条“公路及道路运输”中第2项:“国省干线改造升级”,因此本项目建设属于鼓励类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2)项目建设符合关于进一步落实好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意见鲁环发2007131号文件、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鲁环函2012138号文件、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原则(试行)>的通知(鲁环函2012263号)文件要求。(3)项目建设符合滨州市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并与当地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4)本项目的建设是适应交通量增长的需要;是优化、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发挥路网效益的需要,是适应当地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16.1.3 敏感保护目标分布情况 拟建项目穿越打渔张森林公园西侧边缘,距离引黄济青沉砂池最近距离为1050m,打渔张森林公园为本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改建工程推荐方案沿线200m评价范围内共涉及村庄(社区)15个:孙家楼村、赵王村、张王庄村、榆林村、黄王庄村、八甲村、九甲村、赤张村、巩庄村、范庙村、范王村、高家村、寨郝村、西门村、南门村;医院2个:湖滨镇中心卫生院、友谊医院(已搬迁至博兴县博城五路,不计入)。本评价所涉及地表水主要有黄河、引黄济青干渠和溢洪河(南水北调河)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类标准,打渔张河、支脉河、小清河、预备河、北支新河和三号干渠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V类标准。16.1.4 环境质量现状情况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根据本次环评监测数据显示,PM2.5在1#G205改线起点、2#黄王庄村、3#高庙李家村、4#太平村、5#龙华寺遗址、6#寨卞村、7#西门村全部超标,超标率分别为57.14%、42.86%、42.86%、71.43%、71.43%、71.43%、57.14%;PM10在1#G205改线起点、2#黄王庄村、3#高庙李家村、4#太平村、5#龙华寺遗址、6#寨卞村、7#西门村全部超标,超标率分别为42.86%、14.29%、28.57%、28.57%、57.14%、28.57%、28.57%;TSP在1#G205改线起点、3#高庙李家村、5#龙华寺遗址、7#西门村超标,超标率分别为28.57%、28.57%、14.29%、14.29%;其他各监测因子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要求,超标原因主要是由于干燥地面扬尘和城市建设活动引起的。(2)地表水质量现状根据本次环评监测结果显示,黄河和引黄济青河各监测断面检测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I类标准要求。9#支脉河和12#预备河COD、BOD5、氨氮、总磷均超标,10#溢洪河BOD5和硫酸盐超标,11#小清河BOD5、氨氮、总磷均超标,除黄河和引黄济青河外,其余河流硫酸盐和氯化物均超标。由此可见,支脉河、预备河、小清河水质已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V类标准要求,溢洪河水质已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I类标准要求。超标原因主要有是沿途工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所致。(3)声环境质量现状敏感点监测点4a类功能区范围内各监测点昼夜间现状噪声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4a类声功能区标准要求,2类功能区范围内各监测点昼夜间现状噪声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声功能区标准要求。交通噪声1#G205起点、2#公铁大桥G205、引桥起点8#G205、规划线与S319交汇处、15#G205规划线与S228交汇处昼间夜间均不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4a类标准。噪声衰减断面监测情况可见,随着监测点距项目红线距离的增加,噪声值呈现递减的趋势;但是在现有交通量下,公路两侧距红线35m以内区域不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4a类标准,35m以外至80m以内不能满足2类标准要求。说明现有路段交通噪声影响比较大。(4)生态环境质量现状项目所在地主要植被为农业植被,主要植被群落类型有农作物、建筑用地及林地、果园等。沿线区域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工程沿线区域开发历史久远,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内野生动物稀少,调查未发现国家和山东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项目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一般。16.1.5 环境影响情况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1)环境空气施工期:流动性的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等排放的废气对环境空气影响小。运输车辆加盖篷布,沙石运输路线、施工路段等易扬尘处洒水抑尘,在施工路段靠近居民点侧设置防护挡板,粉状建材(水泥等)采用袋装或罐装储运(袋装时加盖篷布)。拌和场和预制场设在村庄敏感点下风向200m之外,并采取洒水、防风等措施减少粉尘;距项目较近敏感点处施工应设置围挡,减轻沥青烟气和扬尘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路面铺装过程会产生微量的沥青烟和苯并a芘,对周围敏感点所产生的环境空气影响很小。运营期:线路上运行的汽车产生、排放废气量较少,产生的污染物呈间歇性、带状污染,对沿线空气环境质量不会产生较大影响。(2)水环境 本工程沿线地表水体主要有黄河、打渔张河、北支新河、引黄济青河(2次跨越)、三支干渠、支脉河、溢洪河、小清河、预备河。施工期水环境的不利影响来源主要有跨河桥梁施工及建筑材料运输与堆放对水体的影响等。施工期:本工程桥梁建设的过程中,桥梁施工固体废物、废油、废水等可能进入水体产生不利影响。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机械和施工材料加强现场管理,规范固体废物、废水排放,可避免和减缓桥梁施工对水体的污染。营运期:营运期降雨期间路面径流所夹带的污染物成分主要为悬浮物及少量石油类,多发生在一次降雨初期,径流经沉淀池收集后对地表水体水质影响很小。收费站及养护区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废水,由于收费站和养护工区不在城市区域内,为减少对周边水体的影响,拟建设生态厕所,生活污水经厕所处理后,定期由当地农民收集后用作农肥,不外排,不会对地表水产生很大的影响。(3)声环境施工期:本项目在路基、路面施工过程中,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等施工机械噪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对沿线评价范围内敏感点的声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降噪措施,以保障沿线居民的身心健康。具体为:选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加强施工机械的维护、管理,保证施工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对高噪声设备采取减振、隔声措施;尽量避开夜间施工,因工艺需要确需夜间连续作业的,须经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并在施工机械周围设置临时隔声围挡以减轻对环境产生的噪声影响。采取以上措施后,对周围声环境敏感点不利的影响可得到缓解。运营期:改建工程两侧声环境敏感点数量众多,而且不少敏感点紧邻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严重。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表明:改建工程营运后,噪声污染将进一步加重,特别是夜间环境噪声超标严重。本次评价提出了包括交通管理、规划控制、鼓励沿线乡镇沿路建设商铺等非噪声敏感建筑物,为环境噪声超标房屋设置隔声窗等项措施。项目沿线超标路段分别采取降噪措施,其中,隔声窗和隔声屏障降噪效果能够达到15dB,减速带能够达到5dB,同时采取全路段绿化待降噪,经采取以上措施后后,各噪声敏感点噪声均能够满足相应标准要求。(4)固体废物施工期:施工人员在施工中避免不了要产生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是多种污染物的最终形态,成份十分复杂,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侵占土地,破坏地貌和植被;工程施工场地的建筑垃圾主要是指剩余的筑路材料,包括石料、砂、石灰、沥青、水泥、木料等,若石灰或水泥随水渗入地下,将使土壤板结、pH值升高,同时还会污染地下水,使该块土地失去生产能力,浪费了珍贵的土地资源。沥青拌合物则危害更大。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按计划和施工的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尽量减少余下的物料;一旦有余下的材料,将其有序地存放好妥善保管,可供周边地区修补地方道路或建筑使用,可减轻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收费站和养护区共产生生活垃圾18.25t/a,由环卫部门定期收集统一处理。公路运营后,要加强工程环保的宣传力度,增强过往司机的环保意识,培养环境保护的主人翁责任感,禁止在行车过程中随意丢弃垃圾,这对保护公路及其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公路沿线适当设置环保标志或宣传牌以保护公路环境。固体废物能够得到合理的处置,不会对环境造成明显的影响。(5)生态环境 工程永久占地将导致植被损失,公路两侧绿化又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部分损失的植被,不会对区域陆生野生动物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建设单位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均采取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不会破坏评价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对工程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不会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6)社会环境影响及拆迁安置工程占用耕地对沿线地区的农业生产、土地利用格局无明显影响。本项目的建设将使失地农民失去原有的生活保障,建设单位和地方政府部门加大失地农民利益的重视力度,严格执行和落实本项目的土地补偿政策,进行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妥善安置,可将项目征地对失地农民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改建工程的拆迁任务主要是红线范围内的工程拆迁,改建工程工程占地范围内的拆迁安置工作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安置资金由当地人民政府筹集解决,安置位置由当地人民政府统一规划,滨州市交通运输局仅负责项目的修建工作,拆迁安置工作不在公路的建设内容中。(7)环境风险本工程主要风险源为运送易爆、易燃等危险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可能引起的爆炸或化学品泄露,事故发生概率很小。工程采取的主要风险防范措施对沿线1座特大桥,3座大桥、9座中桥和16座小桥,设置危险品车辆限速标志和警示牌,提醒司机谨慎驾驶;同时对跨越类水体的黄河引桥、引黄济青桥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桥面两侧应设置纵向排水管道,桥两头设置沉淀池,利用桥面纵向坡度将收集的桥面径流引到桥两头设置的沉淀池,对桥面废水进行沉淀处理。另外,发生危险品泄露时,需将收集至沉淀池的危险品运至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不得进入地表水体。(8)公众参与按照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要求,项目组走访了公路沿线村庄、商铺、办公单位等,征询他们的意见,并在项目沿线广泛地开展了公众参与调查,调查对象为项目直接影响区受影响的群众。调查表明,公众对改建工程的建设表示支持,认为项目建设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要求项目在施工和营运期间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以减轻项目建设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84.63%的被调查者赞成本公路的建设,14.08%的被调查群众表示无所谓,1.30%的被调查群众持反对意见。沿线群众最关心的是占地的补偿标准及是否能按补偿标准到户,同时要求采取相应的噪声防治措施。(9)方案比选本次评价主要从比选方案在环境敏感性,城市规划、路网布局、工程规模及投资、土地资源占用、矿产资源压覆及地质灾害等方面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从环保角度并综合考虑工程投资、土地占用等方面推荐最适宜的路线方案。项目在工程选线中贯彻了环境选线的理念,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尽量减少了房屋拆迁和耕地占用;总体而言,改建项目的工程选线在环境保护方面较合理。16.1.6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总结论改建工程路线布设较合理,工程建设不存在重大的环境制约因素。本项目的建设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交通运输状况,改善投资环境以及促进沿线地区对外交流都有巨大的作用。项目建设的同时会对沿线环境带来诸如丧失土地资源,植被破坏和环境质量下降等影响,但采取相应措施后,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减轻或消除,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为环境所接受。因此,在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环保措施情况下,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角度,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16.2 措施与建议16.2.1 措施改建工程环保措施具体见表16.2-1。表16.2-1 改建工程环保措施一览表时段类别环保措施施工期施工噪声防治选择低噪音设备,并注意保养施工机械,使机械维持最低噪声水平,确保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要求;在居民点附近,除因工艺需要的施工机械外,其他高噪音机械夜间禁止施工,夜间施工必须得到环保部门的许可;合理选择运输路线,运输物料的车辆途经居民点时减速慢行、禁止鸣笛,尽量避免夜间运输。大气污染防治物料运输采取遮盖措施,减少运输扬尘;物料堆场在靠近居民点一侧,设置防护挡板;并采取洒水、防风等措施减少堆场扬尘;施工便道的路面定期洒水降尘;拌和场和预制场设在村庄敏感点下风向200m之外,并采取洒水、防风等措施减少粉尘;距项目较近敏感点处施工应设置围挡。水环境保护距河流300米范围内禁止设置料场、废弃物堆放场、施工营地等;桥梁施工时间选在枯水期,采用围堰导流施工方案,施工废水、废渣禁止排入河流;定期维护施工机械,禁止将废油、施工垃圾抛入水体;冲洗废水经沉淀后回用于喷洒抑尘,不外排;施工期生活污水依托租住村内的处理系统,经处理后回用于农田堆肥,禁止排入水体。跨越引黄济青河和溢洪河的桥梁需采取以下防护措施:桥梁防撞护栏进行强化加固设计,应在桥梁上设置桥面径流水收集系统,并在桥梁两侧分别设置沉淀池,事故径流收集池在风险事故情况下,作为终端防控措施。设置防洪应急小组,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分级管理,建立防控体系。桥头两侧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提醒驾驶员谨慎驾驶、减速慢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程产生的弃方,弃方均为剥离表层土,先集中堆放在指定区域,待工程完工后作为复耕或绿化的回填土。桥梁施工产生的弃渣禁止排入水体,弃渣全部用于填筑路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耕地和林地等,减少施工临时占地,做好临时占地的恢复;及时恢复被破坏的地表植被;采取由工程措施、植被措施和临时措施三部分组成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体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环境监理实施施工期环境监理制度营运期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为16个敏感点预测噪声超标的居民设置隔声窗,确保不造成噪声扰民;建设单位应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或规划部门合理规划沿线土地的使用,严格控制在线路两侧200米内新建学校、医院,建议当地政府对公路沿线临街建筑进行规划,统一建设面朝公路的二层以上商业用房,进一步减轻公路噪声的不利影响。在城乡规划时,将离路中心线200m作为噪声防护距离,在此距离内禁止建设学校、幼儿园、医院、敬老院、住宅等对噪声敏感的建筑物。加强公路交通管理,设置禁止鸣笛标志、敏感点限速,有效控制交通噪声;经常维护公路路面的平整度;加强道路两侧绿化。水环境保护及风险防范措施设置桥面径流收集设施和防撞护栏,设置防侧翻设施,桥下设收集沉淀池,并定期维护;与当地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实施应急联动。生态环境保护检查水保措施的有效性,对已损坏的水保设施进行补救;做好公路绿化的养护工作。环境监测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按国家相关规范进行监测。16.2.2 建议(1)建设单位应配合地方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合理规划公路沿线土地利用。规划部门制定村镇改造规划时,应根据评价结果,考虑在距离公路中心线噪声超标范围内不宜规划新建居民住宅、学校和医院等噪声敏感建筑物,应预留一定的防护距离。(2)对公路两侧已有敏感点附近路段施工期间,应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如移动声屏障等),降低施工噪声对敏感点的影响。(3)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监测计划,进行施工期环境监理。(4)建议委托有专业资质的单位开展公路绿化设计和景观设计工作。(5)建设过程中结合城市建设,尽量利用沿线存在的弃土。并对全线构造物的设置及路线纵坡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降低路堤填土高度,减少路基占地。(6)定期进行事故防范演练,加强对危险品运输车辆的管理,减少事故发生率。(7)尽快落实养护工区的验收工作,以满足“三同时”环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