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级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习惯.doc
【摘要】本文分析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通过了文献法并结合一些数据来进行阐述小学生不良行为的问题。论证了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探讨了解决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并且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家庭和学校及社会关注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心理,共同关注及呵护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词】不良行为习惯;表现;成因;矫正策略 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d behavior habit of the lower grade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 stating the problem of bad behavior habits of the pupils . Mainly by literature study and making use of some data. Also,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adjusted strategy of causing bad behavior habits of pupils .The school should strengthen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work of a teacher in charge of a class, and improve the moral cognition of schoolchildren from the article . Further, we should promote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bad behavior and psychology of schoolchildren.In conclusion, all kinds of social groups should concern and care the development in all-around of schoolchildren together.【 key words 】 bad behavior habits; Performance; reasons; strategy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一段话:“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育是什么?就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儿童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一、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同时也对孩子更加的溺爱,这些溺爱和纵容导致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行为习惯。而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则主要体现在学习、生活、心理这三个方面。(一)学习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良行为习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前准备不到位 。不是忘记拿文具,就是忘记拿课本;不能迅速安静下来,依旧说话、打闹。2.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说话,做小动作,即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课本上,总爱说话,玩弄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东西,比如两手总是喜欢放在桌子下面。3.学习兴趣方面。课堂上老师提问时有7.21% 本文的出现的数据来自于刘令的城镇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和对策研究,部分数据出自于笔者的调查。 的同学想都不想就回答;有57.1%的同一般都不回答;有61.9%的同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动机扭曲。4. 课堂作业马虎、应付、拖拉。课堂作业总是马马虎虎,不仔细,经常出现错误,能看出有明显的应付,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不完成作业的现象。5.课后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表现的拖拖拉拉,有的学生甚至记不住家庭作业。6.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乱扔垃圾现象严重,比如随手丢纸屑、果皮等。7.有攻击行为,如小学低年级男生喜欢在课堂上拽女同学的辫子或是裙子,或是无缘无故的拍打同学。8.讨厌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表现出厌烦的态度。(二)生活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低年级儿童的依赖性很强,生活上都是其父母及长辈们精心照顾的,由于祖辈们都比较溺爱孩子,因此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总是喜欢依靠别人,只要有人在身边就不会自己动手做事情。在其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时爱耍脾气,无理取闹;生活习惯差,不爱吃早餐或者吃早餐时要父母喂食;用脏手揉擦眼睛,揉眼时,病菌会由手部传染眼睛,导致眼睛红肿甚至发炎;睡前不爱洗脸、刷牙;爱睡懒觉、赖床、模仿别人学说脏话等。另外,在学校和同学相处时,有的学生表现的很霸道,喜欢抢别的小朋友的红领巾、随便拿别人的铅笔等。在课间活动的时候,一些低年级学生往往不能抓紧时间上厕所,等上课铃响的时候,有的孩子会要求要去厕所。由此可见,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很差,如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以后的身心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三)心理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各方面的认知水平不高,并且没有受到正确、规范、系统的指导,导致了其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其心理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只要表现在:第一,焦虑方面。小学生面对困难时常常表现的很没有耐心、更容易慌乱和焦虑,60%的小学生在作业没有按时完成的情况下表现的很忧心忡忡,57.2%的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表现出异常的慌乱。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有52.3%的学生担心老师会把他们所犯的错误告诉家长,使得这部分学生产生焦虑不安、手足无措、顾虑重重等心理,长时间容易形成心理障碍。第二,孤僻、冷漠。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有47.1%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情感反应的刺激表现出冷漠,缺少与之相对应的表情和情感体验,表现出对此无动于衷。有33.3%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感到不快乐,其中0.8%的学生感到孤独、不合群。这种心灵上的孤寂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极为不利。第三,胆怯、羞涩。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打招呼、怯生的占38%,见了认识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的占19%,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心理比较复杂,更显不够落落大方。第四,交往情感闭锁。有23.8%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同伴交流沟通,有38%的学生受了委屈时独自生闷气,有33%的学生心中的秘密谁也不说,这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第五,攻击性强。有23.8%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他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有19%的学生捉弄小动物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这表明小学生具有反抗性或攻击性行为,这种趋向的儿童容易出现品行障碍,逆反性行为,表现为不服从老师、家长管教,有错不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第六,意志的心理品质不成熟。有33.3%的学生不能自觉地认真完成清洁工作,有42.8%的学生对左右为难的事不能果断地选择方法,做事不成功时不再做或请别人帮助的占47.6%,能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仅占38%。这表明小学生意志的心理品质明显不成熟。第七,竞争意识不强。有38%的学生不积极参与竞选干部,其中近14.2%明显缺乏自信而放弃竞争,有 0.4%的学生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多做事而不愿参加竞争,19%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表明,学生竞争意识不强。而竞争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头,都面临着挑战和竞争。二、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一)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主观因素小学时代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是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其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各种心理冲突就成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1.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性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备受父母长辈的呵护,是祖父母手心里的宝贝,他们生活学习都是由家长一手操办的,这导致了他们的依赖性很强。据以往的实习经验看,大约80%的学生上学时需要其父母为他们准备书包、文具,否则就会出现这个没带、那个忘带的情况;有60%的小朋友不会削铅笔;都是家长或是老师帮忙的;75%的孩子做作业的时候需要家长在旁陪同,一旦父母走开,他(她)就会开小差;小学低年级学生中有约5%的小朋友表现出父母不在身边陪同就不想上学,甚至情绪低落、哭闹等。2.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的小学生在家中都是“小太阳”、“小皇帝”,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不少的学生的自私行为,已经成为其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有些家长由于过分溺爱孩子,疏忽了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导致了孩子的自私自利。大约有48%的小学生有好东西(零食、书籍、玩具等)时不爱与同伴分享;60%的小学儿童在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大发雷霆、无理取闹,甚至将脾气发到别人身上;50%的小学生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不管自己是否有错,都把责任全部怪罪到对方身上。这些自私自利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3.抗挫折能力低,心理承受力差人的成长无法离开挫折,有人说:没有被拍打的皮球,算不得皮球,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可观察身边的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安乐窝中,备受父母保护的他们在面对困难和不顺心的事时,缺少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无法承受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所带来的压力,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了,其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这些学生抗挫折能力低,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常用消极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且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遇到老师批评却不敢反驳,就会将怒气发泄到父母或者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身上,或是悄悄地损坏公物;在学习上遭受挫折后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具体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不完成作业;受挫后的消极情绪会使学生在做事时缺乏周密的考虑,一旦造成不良结果又后悔不迭,进而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 4. 缺乏正义感,道德意识弱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又缺乏家长和老师对于道德认识的引导,并且认知水平有限,对道德的理解也严重缺失,这就导致了他们正义感的缺乏。正义感的缺失还会造成小学生道德认识上的模糊以及道德判断上的困难和随意性,从而影响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现在学生的家境比以前要好,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家里的小皇帝,这使得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让别人围绕他们转,让别人为他们服务,却不去关注身边人的感受,更不会去为别人打抱不平。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的迁就,不给孩子以正确的道德引导,这样的骄纵导致了孩子自私自利、缺乏善恶、良心、荣誉、幸福、正直等道德认识。有的家长则是放任孩子自由成长,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心和照顾,这就导致了孩子因缺乏管教而目中无人,自由散漫,不尊敬长辈,缺乏纪律性。现如今的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重视,为了追求学校的升学率和教学质量而减少甚至挤掉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缺少力度,既没有针对性也不深刻。这些不良因素直接导致了小学生道德认识的缺乏,道德情感的缺陷和道德意志的薄弱,严重不利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二)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客观因素1.家庭因素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与其家庭的环境及家庭的教育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家庭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会直接影响孩子良好课堂习惯的养成。低年级孩子年龄较小,模仿能力特别强,而很多不良习惯都源于模仿,孩子多次简单地重复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习惯。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的最初形成影响非常大,一些孩子出现的不良习惯大多源于其父母和其他长辈的不良影响。比如一些家长不文明的语言,小动作、沉溺于玩游戏、睡懒觉、随地吐痰等不良行为习惯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坏习惯的养成。这些大大小小的坏习惯在无形中成了孩子悄悄模仿的范本,如果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这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的影响。2.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对他们的行为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学校的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方法不科学,如只重教书轻育人、对于以养成不良习惯的学生放纵自流、姑息迁就;或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榜样作用欠佳,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些做法将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个性的发展,生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增强等方面都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平时由于教学任务紧,公务及琐事较多,加上教育主管部门仅以考试结果的优异来评价老师,并且家长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老师的水平,导致了教师对不可量化为具体指标的日常养成或不考察项目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导向而形成诸多不良习惯。另外,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对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如今现行教育越来越缺乏爱心,有的教师甚至摈弃了基本的师德,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活动。最近有一所学校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0%的教师认为自己热爱学生,而90%的学生却感受不到教师的爱,两个90%,反差却如此之大!学生无法与教师沟通,形成讨厌学习;上课不发言;课堂上思想开小差;课外不按时完成作业等不良行为习惯。3.社会因素社会风气与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会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价值观等心理品质。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就会造成种种危害,如不良的电视剧或电影会引起学生攻击和犯罪行为。现在的孩子放了寒、暑假,通常会被父母关在家里或是送去课外辅导班,要么在家看电视、打游戏,要么在兴趣班学习,很少出去参加社区活动。不参加社区活动自然吸收不了对自己有益的社会文化。如果社区的教育能及时跟上,开展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那么,孩子们会在另一种形式中得到锻炼与培养,不仅在与学校不同的社会课堂中学到知识、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公德心、责任心,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甚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但令人遗憾的是有39的孩子反映从没参加过社区举办的社会活动,更别提什么活泼、生动的培养方式了。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儿童只有在好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才能促进他们的成长。三、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一)爱心铺路,循循善诱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从内心对学生充满爱,在教学工作中以爱为原动力,用爱心去铺设一条通往学生心灵的路。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行为有时不受拘束,常犯一些幼稚的错误,做出一些幼稚的举动,如上课坐不住、随便插嘴等,碰到此类情况,教师要尽量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用真心诚意去关心、尊重和爱护他们,消除他们内心的疑惧,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教育气氛。“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和指导,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诲,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认同和正确的态度定势。行为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情感具有移情作用,用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转移,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内在的认知和情绪的外在表露,错误的认知和情感是导致错误行为反应方式和不恰当的行为结果。必备的行为规范知识,积极的情感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班集体作为教育的平台,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由于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为了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行为规范的要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趣味性,可结合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班队活动等进行,使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得到学生的认同。在情感的感召下,既能克服知识讲授的单调,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二) 抓住时机,具体指导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角色的转换,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习要求一无所知,许多规则和道理对成人来说很容易掌握和适应,但对孩子来说,还得具体从头一点一滴地讲清楚,孩子才能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例如,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听到上课铃响时,还是乱哄哄的,没有办法及时安静下来。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爱记儿歌的特点,编出三字经:“铃声响,进课堂。快坐好,速安静。坐如钟,站如松。手放好,脚放平。老师讲,记在心。”这样孩子们很快就能记住了。接着,首先训练他们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结合三字歌贯彻落实,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三个一",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课堂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姿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落落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字发音要清楚。在听力方面,则要求他们多注意听别人说话,注意认真听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复述得出来。如每周升国旗,要求学生注意听国旗下讲话讲了几件事?是些什么事?回到教室后请学生起来说出要点,如果答不出,就说明其没有认真听讲。这些办法对学生听力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坐站的正确姿势都得以逐步养成,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控能力,课堂秩序也会明显好转。通过科学的指导,孩子们好的学习习惯正逐步养成,然后再趁势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激起他们更深层的进取心。通过要求逐渐的提高,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努力中感受着胜利的快乐,同时,也明白了做事必须脚踏实地,成功是靠努力才能取得的,那样他们就会更加珍惜劳动的果实,对自己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三)榜样激励,共同进步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活教科书,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榜样是学生对照学习的典范,具有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低年级学生个性突出,好胜心切,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因此树立正面的榜样有利于他们有目的的、有方向地培养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他们可塑性很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对于其身心发展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在物质或精神上激励他们去挖掘榜样身上的好的品质,并积极地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如:在课堂表现方面,多给孩子树立班级中的榜样,观察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班级里课堂表现好的榜样。因为低年级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不自主地用榜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好像是一面镜子,学生可以通过它经常对照自我检查,并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如:在做课间操时,给孩子树立一个做操规范并遵守纪律的典型,使其他小朋友向榜样学习,从而也能规范的做操。另外,教师和家长的榜样力量也不容忽视,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端庄得体,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典型。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小学生中学习有进步的同学,并且鼓励其他同学向其学习,共同进步。此外,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重要作用。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坏习惯,及时给予指正和引导,言传身教,用自身的榜样力量来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四)改革创新,激发兴趣学生是有思维,有个性的,他们对学习的内容、方式也是有选择的,只有当自身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以积极的状态投身于课堂教学。因此,不断培养学生求知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据研究发现,兴趣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只有那些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东西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内容应当有适当的梯度、密度和难度。教师应选择新颖生动的教学内容,再融入新课程理念,采用丰富多彩、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引进竞赛、唱歌、表演、画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稳定而集中,思维才会得到创新,好习惯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以兴趣做先导,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定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我们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但是我们在一味追求课堂“万紫千红春满园”的景象,对传统教学的课堂纪律要求是否是矫正过头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们忙成一团,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但有时一味地追求形式,而不管有无讨论的必要和价值,为了活动而活动,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深层次的思维。本人认为课堂的“活”与课堂纪律并不矛盾!夸美纽斯说:“纪律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跟随别人,走向正确的方向,而且实际上自觉地走向那个方向。”让学生懂得上课时不能乱跑,要专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尊重他人;懂得同学之间要相互合作,共同参与课堂活动;自己学习时要安静,不能影响他人的活动;学习正确的书写姿势等良好习惯,这些纪律要求是课堂教学所必须要求的,为此教师要力争课堂活而不乱,正确引导。首先,教师要设计好问题,针对不同意见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问题,及时给予矫正。其次,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但也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而导致课堂的混乱,应当拿捏好课堂气氛活跃程度的分寸,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对学生放手而不放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真实有效。相信只要有师生的相互配合,努力创新,用自己的新方法,好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那些所谓的不良的课堂行为习惯将会黄鹤一去不复返,也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而不乱。(五)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齐抓共管1加强教师身教。教师应该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低年级学生心思单纯可爱,会有意识地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就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了影响。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爱心和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还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2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长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相当长,家长的行为举止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小学低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已经接受了正确行为习惯的引导,可是如果一回到家中就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他就会失去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互相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和解决,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促进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兴趣,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和科普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基本常识,规范学生的行为。3学生同伴也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学生群体。因此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发生。小学生中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有所顾忌,表现的很乖,但在学生同伴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果这样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利用恰当的时间,用一个适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行为习惯。 教育家孔子说:“少年局性,习惯之为常。”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培根也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功课、发展才智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自身素质的体现。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其自身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开始显露和张扬,此时,正需要我们对他们的不良习惯进行矫正,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他们,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但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所以我们将不断努力,为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添砖加瓦,为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尽一份力!【参考文献】1吴小花.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08:36。2 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孙月荣.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序”和“导”J.当代教育科学,2003(9)。4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高宇.小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习惯的纠正J.网络科技时代,2008(4)。6黎婉勤.行为问题儿童的成因及家庭教育对策.琼州学院报【J】,2007(12)卷第6期。7师生沟通的艺术唐恩群 、屠容生 编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8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美Mary Lou Fuller, Glenn Olsen 编著 谭军华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9张海珠,武海虹,浅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希望月报,2006(02)。10 林文正.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缪小春.儿童早期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0。12季佳钰.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林区教学,2009(4)。指导老师:王玲玲致谢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玲玲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我提供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的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