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级上册单元备课 全册.doc

    • 资源ID:2509463       资源大小:89.50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级上册单元备课 全册.doc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备课全册人教实验版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数一数备课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多数学生已有数数基础,教学时在这基础上,运用一些图片等直观教具,学学习数数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兴趣。二、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2、通过数学校的花草树木,教育学生要保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先学习数数,在数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多少、比长短和比高矮。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五、单元评价要点 数数。六、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课时数: 1 节 第一册 第二单元比一比朱艳香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 、“多” 、“少”的含义,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初步感知“长” 、“短” 、“高” 、“矮”的含义,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 、“多” 、“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 、“短” 、“高” 、“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4、通过比较教室花草的数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学生在入学前对各种物体的已经感知,对“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有了初步的感性经验。本单元学生在数数的基础上学习“比多少”、“比长短”、 “比高矮”,为进一步学习比大小和以后数学的应用打下基础。 四、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 、“多” 、“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 、“短” 、“高” 、“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五、教学重点剖析 课题一: 比多少1、教学重点: 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2、要素: 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3、与其它教学重点的联系:学生在入学前对“比多少”的感性经验。4、突出重点的策略:1、引出“同样多”和“多”、“少”的概念,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一只小兔搬一块砖,砖没有剩余,小兔和砖就是“同样多”;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还多余一根,就是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2、设置“小猪给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引出学习内容。3、通过比较小兔和砖、小猪和木头比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还可以进行动物之间的比较,也可以将桌上的水果与猪和兔等进行比较4、让学生用三角形、正方形或苹果、雪梨等学具摆一摆同样多和谁比多、谁比谁少,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比较的方法。课题二: 比长短、比高矮.1、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2、要素: “长”、“短、”“高”、“矮”的概念和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3、与其它教学重点的联系:学生在入学前对“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4、突出重点的策略:(1)、教师给每组提供一种物品,可以是几根纸条、几根绳、几枝铅笔,也可以是几把尺子等,每种物品最好是长短不一的.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看能发现什么,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再在全班汇报,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从而引出“长”、“短”的概念. (2)、通过比较这些物品,探索比长短的方法,如有的学生是把纸平放在桌上一端对齐进行比较,有的是把铅笔戳在桌上进行比较,有的还可能是看出来的。(3)、通过“做一做”的各种活动,如比手掌、比两臂伸平后的长度、比绳子等,启发学生自由选取物体进行比较。(4)、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讨比高矮的不同方法。如直接比的方法,作记号比身高的方法等。(5)、通过排队,看谁最高,让学生体会比身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用数学的乐趣。练习一1、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对“长”、“短”、“高”、“矮”概念的理解,巩固比较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2、要素:“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练习。3、与其它教学重点的联系:对前面刚学完的知识进行巩固。4、突出重点的策略:(1)、让学生认识“多”、“少”、“长”、“短”、“高”、“矮”等字,学会读题。(2)、让学生找出关键字和词。因为学生第一次做这样的练习,教师应教会学生审题。如:“在多的后面画”,就只在多的后面画,少的后面就不要画符号。(3)、组织学生讨论比较的方法。(4)、在教学中渗透比较数字大小的知识,为今后学习“大于”、“小于”作好铺垫。(5)、说明比较长短、高矮时相差较多的可用观察法;相差不多的要用一端对齐的方法,也可以用尺子量.(6)、比较高矮要站在同一平面上.六、教学难点剖析第一课时: 比多少教学难点:1、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语言表述.原因分析:一年级的孩子,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在比较时,“谁多”“谁少”他们能说出来,但当问到“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时,有好多孩子就糊涂了.解决策略:1、弄清谁和谁比?谁多?谁少?2、弄清谁比谁多?谁比谁少?3、语言规范:多的比少的多,少的比多的少.4 让学生动手用摆一摆“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加深概念的理解.第二课时: 比长短 比高矮教学难点:1、谁比谁长(或短),谁比谁高(或矮)的语言表述.2、多种物体进行比较.原因分析:1、学生对“谁比谁长(或短)”,“谁比谁高(或矮)”不理解,语言表述不清.2、多种物体进行比较时,没找准比较对象.解决策略:1、弄清:谁和谁比?谁长(或短)?谁高(或矮)?2、弄清:谁比谁长(或短)?谁比谁高(或矮)?3、语言规范: 长的比短的长,短的比长的短;高的比矮的高,矮的比高的矮.4、让学生动手操作:(1)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2)两头都不对齐. 用观察法比出物体的长短.5、比高矮时要站在同一平面上.第三课时 练习一教学难点:学会读题、审题。原因分析:1、刚入学的孩子认字少,对“多”、“少”、“长”、“短”、“高”、“矮”、“最高”、“最矮”等重点字或词不认得,不能很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2、学生第一次做练习,审题困难.解决策略:1、教学生认读“多”、“少”、“长”、“短”、“高”、“矮”、“最”等重要的字或词.2、领着学生读题.3、对各类题目的要求规范化.如:在长的后面画,短的后面就不要填了。4、强调比长短时,物体要伸直,比高矮时要站在同一平面上。5、讲清现实生活中许多东西的长度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或直接比较有困难,这时就需要间接的进行比较。七、基本课型的教学策略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特点和认识规律,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观察、操作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充分体验“同样多”、“多”、“少”以及“长”、“短”、“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八、单元教学时间:3课时“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主讲稿罗庄区第三实验小学 寇淑娜一、教学内容115各数的认识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0的认识和加减法。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三、编排特点115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太长,现拆分为两部分。原通用教材是一个数一个数地从数概念的各方面认识;在教学加减法的含义后,每认识完一个数就练习相应的加减法。这样小步子地进行教学,很扎实,符合当时的实际。现在如再一个数一个数认识,学生会没兴趣。所以,现在先集中认识15,再教学加、减法。(2)继承了重视数概念教学的做法,从数概念的各个方面进行认识。2尊重学生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四、具体编排(一)15的认识主要内容:15的基数含义、认读写、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组成。115各数的基数含义及认、读。数数(两种以上的事物) 4 抽象出数 4 摆相应数量的实物(从3开始摆几何图形,增加兴趣,为学习几何知识打基础。)215的排列顺序。两个层次:(1) 计数器:从2开始,每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再拔一颗出示的。(感知相邻两个数的关系)(2) 点子图: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315的写法。(1)这部分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集中教学写数,确实有困难。造成困难的原因: 对数字的结构、笔顺掌握很难(3写成 m,0、6、8也很难,要花较长时间才能写好)。 儿童手指小肌肉群还很不发达,易疲劳,写字时间长了对身心发育有害。 原通用教材1个1个地认及加减法,教学时间较长,很自然地分散了这个难点。(2)解决的办法。写数集中编排,不一定集中教写数。因为一节课全用来写,枯燥,对身心发展不利。教学时可根据本班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调整每节课内容。可把写数分散在认数的每节课中(数的认识会用一段时间教学),每节课利用十分钟练习写数,这样就分散了教学难点。4比大小。(1)具体编排: (2)与原通用教材的不同:创设小猴吃水果情境。好做法: 编故事,提问题,自然比较。 制成多媒体动态呈现知识形成过程。原通用教材:分步出 2的认识出“”; 3的认识出“”; 6的认识教学写法。实验教材: 先整体认识; 通过练习逐步掌握用法。(3)好的做法: 5第几。(1)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感受数的顺序。(2) 好的做法:将静态教材动态化:观察情境图常规提问第一位阿姨买票走了后,小朋友排第几?课件:动态呈现买票过程。好处: 符合生活实际。使教材更活、更生动,利用得更充分。    使学生直观地通过人物位置的变化,体会顺序变化6几和几(数的组成)。(1)组成的重要性:数概念的重要方面。计算的重要基础。(2)两个层次: 以的组成为例,借助操作帮助学生认识以内的组成。 小组合作,摆小棒探索的组成。通过操作学习组成,把数的各种组成摆出来,帮助学生记忆。(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加、减法的含义、15的加减法。1加法的含义。(1)原通用教材:强调合并(小孩合气球,形象、直观),手势表示。(2)实验教材:仍重视含义。分为三个层次: 情境引入、直观演示,体会含义。 通过过程图进一步说明含义。 通过操作逐步感悟理解含义。主题图:有故事情节,素材更加丰富。情节具有连续性。2加法的计算。(1)原通用教材:借助数的组成来计算。习题、计算前复习。(2)实验教材:突出算法多样化,允许喜欢的算法。呈现了三种不同水平的算法。表明解决同一问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不要急于评价、暗示,保护自主发现的积极性,重自主选择。3减法的含义、计算编排同加法。(1)减法含义: 强调含义:去掉。 情境与加法呼应,是延续的:主题图、小丑图。目的:提高兴趣,在连续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自然而然学数学。(2)减法的计算:与加法编排相似。(三)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与原通用教材相比,变化不大。10的认识。(1)0表示没有:小猴逐次吃桃。0表示起点:尺子的0刻度。(2)情境图:原通用教材:杯子、静态。实验教材:小猴吃桃、动态。 (3)好的做法: 编故事、逐次贴卡片或课件动态展示。 生动、有趣的情节,体会从有到无动态过程 更好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教材显得生动活泼。 20的加减法。五、教学建议1教学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2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主讲稿一、教学内容两部分内容: 目的:加强立体与平面的结合,更全面、更好地认识几何形体。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三、教材说明1教学立体图形。(1)编排思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举出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物进行简单的分类,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抽象出其一般的几何形体,给出几何名称举例身边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做一做,通过大量操作活动帮助感受、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2)做一做 第1题:推一推、滚一滚、转一转、搭一搭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特征。圆柱、球容易滚动,球可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搭物体时,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容易发生倒塌。 第2题:一个游戏,根据建立的几何形体清晰表象,通过触摸找指定的物体。教、学具的选择、位置要注意: 大小要合适。太小特征不明显,太大只能摸到局部,无法整体感知放到能够得着的地方。2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1)利用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出平面图形按形状分类4 分成四类 4 给出每类的名称 (2)通过画画、涂色、拼摆等活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四、教学建议1通过操作、游戏等活动充分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小学阶段教学的几何是实验几何,很直观,不是严密的几何证明。只要通过活动、操作直观感受几何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求过多的形式逻辑的推理。实际上,在小学的几何教学中应在同一层次上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面上进行扩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几何形体的特征,而不是加深难度。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形式的活动体会感受物体的形状。描述特点的语言直观、形象就可以,不必要求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1)从生活实际引入。(2)举出生活中的实例(3)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数学的应用。如“足球做成圆柱状的好踢吗?”五单元 分类孙培霞(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充实了原义务教材“准备课”中按单一标准分类的内容,增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在这里,把分类单列一单元进行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二)教学目标1.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2.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3.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三)教材分析1单一标准的分类。首先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介绍分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然后通过大量的操作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某一给定的或选择某个单一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够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老师们可以看一下教科书第38页,在本单元的开始呈现了超市一角的文具柜台,相同的文具都是摆放在一起的。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介绍分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分学具盒中的学(有小棒、数字卡片、小立方体、圆片、三角形等,让学生分一分,将相同的物品摆放在一起)来教学按单一标准分类,并使学生体会单一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2不同标准的分类:小组活动按不同标准分类。教科书第39页,通过分铅笔的活动(非常易在课堂中实施的活动)教学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提供15枝铅笔,有削过的有没削过的;有带橡皮头的有不带橡皮头的;有红色的有绿色的有花色的;有圆柱形的有六棱柱形的。下面给出了三种分法,第1个学生是可以按颜色分的,第2个学生是按削过没削过分的,第3个学生是按带不带橡皮头分的。下面还提了一个问题“还可以怎样分?”使学生能够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使学生体会在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四)教学重难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五)教学措施1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中应加强操作,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和活动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选择分类标准及正确的分类方法。比如,可以让学生分学具,还可以设计让学生分农作物(如豆类)、设计柜台等多种形式的分类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2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学习素材。在引入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老师们应注意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例如,安排学生在课前到商场、超市去调查;也可以将超市里分类摆放物品的情景录成录像带在课堂上播放;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环境移到图书室。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建立分类的思想,体会分类的意义。在选择学具和教具时,老师们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特点选择教具学具。例如,让学生回家准备红豆、绿豆、玉米粒、大豆等让学生进行分类,由于学生对农产品非常熟悉,在课堂上学生分的很熟练,不仅使学生感到很亲切,而且又体会到数学的工具性,从而培养起应用数学的意识。还应注意结合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例如在教学了分类内容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整理一下自己的书包,或者回家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品(冰箱、衣柜、玩具)等等,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意义。3至于是先讲按单一标准分类,后讲按不同标准分类,还是将两种分类标准一起讲,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将两种分类标准结合进行教学时,要想层次清楚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具、学具。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要他们一下子按物体的用途、性质分类较难,他们最容易按照颜色、形状、大小这些明显的外部特征及数量多少对物体进行分类。在教学中,老师在选择学具时应注意这个问题,这样就可以避免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认为可以选择课本上出现的铅笔。4.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千差万别。在对物品进行分类时,往往会有许多标准。比如教科书第40页,第3题“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第1行一般学生都会圈鱼,但也不能否认有的学生就不会选择圈狮子,他有可能解释解释说因为只有狮子是吃别的动物的动物。还有的学生也可能圈鹿,他也可能认为鹿的头上长角,其它三种动物不长角。这时老师可以适当的进行点播说:“你们说的也有道理”,并引导说:“你们想一想鱼是生活在哪里的?其它三个动物都是生活在哪里的?”对于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所做的解释,老师应给与充分的肯定,不要挫伤学生,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它们的不同,不能任意夸大,否则每一个都是不同的,老师将很难驾驭课堂,也失去了分类教学的意义。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孙培霞(一)教学内容三部分内容: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二)教学要求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对610各数,会读、会写,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难点: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610各数的过程。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这部分内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四)教材分析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这一单元是由义务教材第一册中的“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拆分得来的。教材的知识顺序和结构与义务教材相似,只是不再采用一个数一个数认识的方式,而是合并为三个部分。把6、7结合教学,8、9结合教学,10由于较特殊仍单独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大小。而且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重视数概念教学的做法,从数概念(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的各个不同方面一起进行认识。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的思想,在教学了一组数的认识之后,教学相应的加减法,将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2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本单元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比较注意现实性。首先,选择学生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原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如第72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面引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及算理。再次,教材除了在和计算的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在教科书的第46和57页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科书的第47页、第51页、第58页、第62页安排大量“用数学”的内容,还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习题。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数学都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五)各小节教材说明6、7的认识及加减法。.1.6、7的认识。(1)数数和认数6和7。教科书第42页,与15的认识相同,由打扫教室卫生的主题图引入先用集合圈圈出各种数量的人物(6名学生,7个人,加上老师),让学生数一数抽象出对应的点子图再抽象出数6和7,让学生认数6和7,并会读再让学生认识数所表示的数量的含义,并摆出相同数量的小棒。(2)数的顺序。教科书第43页,与15的认识相同,借助计数器直观地表明相邻两个数的关系,并首次借助直尺教学数的顺序。(3)比大小。借助点子图来比较数的大小,与义务教材不同的是,义务教材中都是呈现相邻两个数进行比较,这里第一次将3个数排在了一起,将新学的数与前面学过的相邻的数联系起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相邻3个数之间的联系及它们的大小关系。5再增加1是6,6再增加1是7;6比5大1,7比6大1。(4)第几。与15的认识不同的是,第几与几个同时出现,让学生区分第6瓶和6条,第7瓶和7条,表明数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将数的基数与序数含义同时进行教学。(5)写数。与15的认识相同,也是先示范,然后照虚线描数字。(6)数的组成。教科书第44页,我们设计了涂圆圈的方式,让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体会6的组成,然后结合直观图让学生完整的填出6的组成。学生在一张纸上涂完所有6的组成后的图非常形象、直观而且可能很有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6的组成并更好地记忆。7的组成没有全部给出,通过操作分木块,给出了3组,提出一个问题“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看到1组想到另1组,让学生联想,抛弃形式的东西,领会其相同的本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也为加减法教学做准备。(与义务教材相比难度降低了,原来在教学5的组成的时候就让学生由4和1组成5、3和2组成5,联想出1和4组成5、2和3组成5。现在到7的组成时才不出全,才让学生联想。)(7)6、7的加减法。同义务教材相同,首次通过操作教学一图两式及写算式。教科书第45页,首先安排了摆小棒和摆圆片的两幅直观图,分别让两个小朋友从左边和右边两个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很自然的得出516、156和716、761两组算式,从而引出用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接着安排了摆一摆的例题,一方面通过情境图向学生说明,可以通过摆学具去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用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的知识。(8)生活中的数。在教科书第46页,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包括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另一方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从中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9)用数学。教科书第47页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画面是一个整体,用情境反映数学问题,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深入,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情境来列加减法算式。教科书第51页也安排了类似的用数学的内容。8和9的认识及加减法。2.8、9的认识。(1)数数和认数8和9。教科书第53页,与6、7的认识相同,由“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主题图引入数数的资源更加丰富了,让学生数一数抽象出对应的点子图再抽象出数8和9,让学生认数8和9,并会读再让学生认识数所表示的数量的含义,并摆出相同数量的图片。(2)数的顺序。教科书第54页,与6、7的认识编排相同,借助计数器直观地表明相邻两个数的关系,并借助直尺教学数的顺序。(3)比大小。与6、7的认识编排相同,将相邻的3个数排在一起,将新学的数与前面学过的相邻的数联系起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相邻3个数之间的联系及它们的大小关系。7再增加1是8,8再增加1是9;8比7大1,9比8大1。(4)第几。与6、7的认识编排相同,也是第几与几个同时出现,不同的是让学生分别将左边的8只蝴蝶和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5)写数。与6、7的认识相同,也是先示范,然后照虚线描数字。(6)数的组成。教科书第55页,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摆出8和9的组成,并且8和9的组成都只给出了一部分,另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联想推出,要求比6、7的组成略高一些。3. 8、9的加减法。教科书第56页,提供了一幅画有8个恐龙的图,让学生写出不同的算式,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一图四式。接着在教科书的第57页,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计算两道加法算式和相应的减法算式,再直接用想一想的办法计算两道加法算式和相应的减法算式。在教学一图四式时,在教科书第56页,呈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场面,教学要求与义务教材有所不同。老师们一定都很熟悉,原来义务教材要求学生能看着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现在教材中有的学生写出一个算式,有的学生写出二个加法算式,有的学生写出二个减法算式,有的学生写出四个算式,都可以,只要不错就可以。反映了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教学中老师应灵活掌握教学要求,不要试图在一节课内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过程的,而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生互通有无,互相启发学习数学知识.4.生活中的数。在教科书第57页,“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包括信封上的邮政编码、计算器键盘上的数字、电话机上的数字、街道小区编号、车牌号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通过这些内容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能用学到的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5.用数学。教科书第58页安排了一组用数学的内容。画面是一个整体,用情境反映数学问题,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深入,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情境来列加减法算式。与6、7的加减法中安排的“用数学”的内容略有不同的是题中的某些已知数量不通过数数去得出,而改为告诉已知数量,这有利于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10的认识和加减法。除主题图换成了和平广场放和平鸽与原来不同外,其它方面与义务教材相同。1.10的认识。(1)数数和认数10。教科书第64页,由“和平广场”的主题图引入让学生数一数抽象出对应的点子图再抽象出数10,让学生认识,并会读再让学生认识10所表示的数量的含义,并摆出相同数量的图片。(2)数的顺序。教科书第65页,同样是借助计数器直观地表明相邻两个数的关系,并借助直尺教学数的顺序。(3)比大小。与相邻的数9排在一起,将新学的数与前面学过的相邻的数联系起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相邻2个数之间的联系及它们的大小关系。9再增加1是10,10比9大1。(4)第几。考虑到学生已经比较熟悉数的序数含义了,这里就没有象前面那样具体介绍。(5)写数。与前面相同,也是先示范,然后照虚线描数字。(6)数的组成。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满10要向进一,所以10的组成很重要。教科书第65页,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过程填出10的五种组成,再让学生推想出10的另外4个组成,逐步加深学生对10的组成的理解。2.10的加减法。省去了学具拼摆等内容,让学生对照点子图直接利用10的组成计算,而且在计算55和105的时候,还取消了点子图,让学生直接想10的相应的组成算出得数。要求进一步提高。第69页第10题,统计拼摆小鱼用的黄色和红色三角形卡片的数量,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列加法算式也可以列减法。关于小鱼头部的黄三角形算几个,有的老师问:“要不要求学生重复数?”我们认为在一年级(上)不主张重复数,义务教材也是在思考题中出现的。而且由于是用卡片拼摆出的鱼的图案,统计黄色三角形卡片的数量,所以不用考虑拼在一起的大三角形。如果学生算上了大三角形,也不能算错,应肯定他是对的,但不要故意引导学生去重复数。第11题,“图中哪些可以用7310表示?”呈现了一幅学生们在农家小院里玩耍的情境图,这次是第一次出现给出算式让学生找情境的题,以前都是看图让学生列算式。而且在前面讲加减法含义时我们有过这样的渗透,让学生体会一个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老师们记得吧,学生拿着纸鹤走到一起的情境。现在是渗透不同的事情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简明。3.填未知加数。教科书第70页,通过事物的直观图和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得出( )里填几。4.加、连减与加减混合。教科书第72、75页,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知道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可以用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来解决,并会解决这样的问题。教材结构与义务教材相同,但在素材的选取及呈现方式上与原来相比更形象直观,更具有连续性。例如在“加减混合”这一部分,我们呈现的主题图与义务教材相比更形象、直观而且与算式联系更加紧密了。老师们可以看一下,教科书第75页,原来有4只天鹅,先飞来了3只,用43计算,现在有7只;后来又飞走了2只,再减2,下面配合给出算式432来计算。我们用连续的情境图清晰地表明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然后给出算式,更好地让学生知道这样的问题可以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用加减混合来解决,使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五)教学措施这一单元的内容,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学生的操作和观察活动。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所以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学生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数概念和相应加减法计算方法。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在每一小节之前都安排了一幅主题图,除了供学生数数、抽象数概念和理解计算过程及方法外,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教学时老师要充分发挥它们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例如,在教学6、7的认识的时候,老师可充分挖掘画面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在学生认识6和7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数的认识时,教材都是从数数、认数、数的顺序、相邻两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序数含义、写数、数的组成这几个方面逐一进行认识的。教学当中老师应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感受数的含义。而且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创设适当的情境,把学习活动变成一种活动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概念的学习活动中,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教材当中是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通过学具拼摆计算;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计算;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在教学时老师应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应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充分贯彻课程标准中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让他们在以后的计算中逐步掌握其他计算方法。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教科书第8283页,这部分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的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这些材料为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提供了学习线索。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有以下五个活动组成:数学迷宫;对口令;送信游戏;起立游戏;投掷游戏。在教学中,老师应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实际参与活动。不要把它变成一种单纯的看图说话或看图回答问题的学习材料,应该设计成学生的活动过程。在调查时,听了两节课都非常精彩,老师组织的好,学生配合的也好。老师在小组间巡视,每一组学生把这些活动都做了一遍,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活动,并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例如“数字谜宫”的活动,老师并没有让学生们在书上画一画就完了,而是真的在教室

    注意事项

    本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级上册单元备课 全册.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